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河南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Published:1983
移动端阅览
Wu Jinglan.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CELLULAR IMMUNITY[J]. Acupuncture research, 1983, (2): 81-82.
DOI:
Wu Jinglan.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CELLULAR IMMUNITY[J]. Acupuncture research, 1983, (2): 81-82. DOI:
针刺对机体具有不少效应。关于针后体液免疫提高已见报道
但对细胞免疫(CMI)方面却有提高或降低的不同报道。我们曾观察过约100例针刺治疗(包括针麻手术)的患者。针穴为合谷或足三里。在针前
针刺诱导20分钟及针后24小时
自患者耳垂分别取血
在同时及同样条件下进行活性(Ea)非活性(E)、稳定(Es)玫瑰花形成细胞RFC和淋巴细胞转化(LT)试验以及α萘酚醋酸酯酶(ANAE)组化染色。此外
尚观察健康人及药麻者作为对照。我们见到针后E、Ea及LT分别平均提高约13%
降低约7%
而降低多见于针前具CMI较高水平患者
例如Ea>40%(健康人均值为27.3±0.9)及LT>60%(健康人均值为56.7±2.3)。在活性RFC中绝对值增加175.3±63.6
然而药麻对Ea的影响不明显。在LT试验中提高效应于针后可维持24小时。总的看来
针后Ea、E及LT的提高与降低相比时
提高皆具有统计学显著性。以后我们又见到Es RFC针后提高2.4±0.8%
有些学者认为Ea及Es RFC为活化的T细胞。这提示针刺效应之一可能有活化T细胞的作用。近年来已知ANAE可用为T细胞的标记
以及ANAE分型中
点型为辅助性T细胞(Tu)的特征
而大部B细胞为阴性型。我们见到不仅周血淋巴细胞而且RFC的点型在针后各提高5.5±1.1%及5.5%
但阴性型变动不显著。同样也见到点型降低的患者针前点型>60%(健康人均值55.3±4.8)这提示针后RFC不仅有量而且有质的改变
且对针刺应答的CMI反应可对T细胞亚辟有调节作用及提高Tu亚群的作用。
0
Views
下载量
8
CNKI被引量
Publicity Resources
Related Articles
Related Author
Related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