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辑办公系统

期刊介绍

期刊介绍 期刊介绍

复合影响因子:5.037

ISSN 2097-7042(网络)

ISSN:1000-0607(印刷)

CN:11-2274/R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电话:010-64089344

邮箱:zcyjbjb@vip.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热门词汇

加载中
  • 最新文章
  • 封面文章
  • 优先出版
  • 过刊浏览
  • 英文长摘要
更多
Volume 50 期 8,2025 2025年50卷第8期
  • 针灸神经环路的创新探索与解读专栏

    最新研究发现,电针刺激能通过激活中缝背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基底外侧杏仁核环路,有效缓解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焦虑样行为。

    吴宗霖, 徐赟赟, 陈月蓉, 刘哲, 童思媛, 王林宝, 陈亮, 王展鹏, 方剑乔, 吴媛媛

    DOI:10.13702/j.1000-0607.2025018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焦虑样行为的干预作用,探讨其中缝背核(DRN)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基底外侧杏仁核(BLA)环路(DRN5-HT-BLA)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部分神经损伤(SNI)法构建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100 Hz连续波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三阴交”30 min,6次,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实验评估焦虑样行为,Von-Frey法检测机械痛缩足阈值(PWTs)。病毒示踪技术确认DRN5-HT-BLA是否存在解剖学联系;免疫荧光技术检测DRN中5-HT能神经元活性;化学遗传结合钙成像技术观察DRN5-HT-BLA的DRN中5-HT能神经元的活性变化;化学遗传观察抑制DRN5-HT-BLA对电针作用的影响。结果SNI模型小鼠PWTs显著下降(P<0.000 1),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实验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样行为(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PWTs显著增高(P<0.000 1)。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实验结果提示,电针干预显著缓解小鼠的焦虑样行为(P<0.05,P<0.001),且未影响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病毒示踪结果显示DRN中的5-HT能神经元与BLA之间存在解剖学联系。免疫荧光结果表明,SNI模型小鼠DRN中5-HT能神经元活性显著降低(P<0.000 1),而电针能够显著逆转这一现象(P<0.01)。钙成像结果显示,SNI模型小鼠DRN5-HT-BLA环路中5-HT能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电针治疗能够恢复其兴奋性。化学遗传法抑制DRN5-HT-BLA环路后,电针干预未改善SNI模型小鼠的痛觉敏化和焦虑样行为(P<0.05,P<0.001,P<0.01)。结论DRN5-HT-BLA环路中5-HT能神经元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觉敏化及相关焦虑样行为中起关键作用。电针可通过激活该环路,提高DRN中5-HT能神经元的活性,缓解SNI模型小鼠的痛觉敏化和焦虑样行为。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焦虑;电针;中缝背核;杏仁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   
    123
    |
    3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243643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19
    最新研究发现,舌下神经核神经元可直接投射至“廉泉”附近组织,参与电针“廉泉”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调控机制。

    狄文惠, 黄可妮, 易立琛, 龙浩曦, 梁轩豪, 古俊, 刘淋, 许恩哲, 许能贵, 姚露露

    DOI:10.13702/j.1000-0607.20250444
    摘要:目的探究舌下神经核(12N)调节吞咽相关活动及参与电针“廉泉”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PSD)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示踪病毒研究正常小鼠从中枢神经脑区直接投射到“廉泉”附近的脑区。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正常+12N抑制对照组、正常+12N抑制组、模型+电针+12N抑制对照组、模型+电针+12N抑制组,每组7只。另取3只C57BL/6J小鼠用于病毒示踪。光化学栓塞法腹腔注射1.5%玫瑰红溶液(0.2 mL)结合激光照射诱发初级运动皮层处缺血的病理改变,建立小鼠PSD模型;电针“廉泉”(2 Hz,1 mA,留针15 min,共1次)研究电针对PSD小鼠吞咽功能的影响。化学遗传病毒抑制正常小鼠12N脑区神经元活动,喉镜观察声带活动、电生理记录仪记录吞咽时下颌肌肉肌电的改变。建立小鼠PSD模型,电针的同时化学遗传抑制12N,研究化学遗传抑制12N对电针“廉泉”改善PSD的影响。最后病毒示踪研究正常小鼠12N上游脑区。结果12N神经元可直接投射至“廉泉”所在附近组织。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咽腔及梨状隐窝中可见食物残留,声带运动周期时间延长,10 s内声带运动周期数减少(P<0.01),肌电曲线下面积、吞咽次数减少(P<0.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电针组声带运动周期时间缩短,10 s内声带运动周期数增多(P<0.01),肌电曲线下面积增大(P<0.001)。生理情况下,与正常+12N抑制对照组相比,正常+12N抑制组吞咽肌电曲线下面积减小,吞咽次数下降(P<0.05)。病理情况下,与模型+电针+12N抑制对照组相比,模型+电针+12N抑制组声带运动周期时间延长、10 s内运动周期数减少(P<0.01),肌电曲线下面积减小(P<0.05)。进一步病毒示踪结果表明投射到“廉泉”附近组织的12N上游脑区主要包括孤束核、中间网状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外侧旁巨细胞核等。结论12N脑区神经元可直接投射到“廉泉”附近的组织,且参与电针“廉泉”改善PSD的调控机制。  
    关键词:中风后吞咽障碍;舌下神经核;“廉泉”;病毒示踪   
    104
    |
    7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244826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19
    最新研究发现,电针双侧“天枢”能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炎性反应,可能与激活骶副交感节后神经元相关。

    骆敏, 曲正阳, 李桐, 刘筱羽, 李雅静, 宿杨帅, 景向红

    DOI:10.13702/j.1000-0607.2025015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双侧“天枢”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抗炎效应特点,从结肠相关交感节后、骶副交感节后神经元水平,进一步探索参与该效应可能的神经环路。方法将3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10只/组。给予模型组与电针组小鼠3%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自由饮用7 d制备UC模型。电针组在异氟烷吸入麻醉状态下,于造模第1、3、5、7天各进行1次2 mA电针双侧“天枢”干预,频率10 Hz,30 min/次。通过评估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变化和结肠HE染色情况判断结肠炎性反应程度和电针效应;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远端结肠组织中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E)相对丰度值。此外,将6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3只/组。在DSS造模第5天,电针组小鼠给予1次电针“天枢”干预(参数同上),模型组仅麻醉不电针。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肠系膜上、下神经节(SMG、IMG)中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盆神经节(PG)中囊泡乙酰胆碱转运蛋白(VAChT)阳性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DSS造模第7~9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P<0.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体质量下降的幅度明显减小(P<0.01,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结构破坏,组织水肿与炎性浸润明显,结肠的病理损伤评分显著升高(P<0.000 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结肠的病理损伤评分显著降低(P<0.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远端结肠ACh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远端结肠ACh相对丰度值显著升高(P<0.05);3组间NE相对丰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和电针组小鼠交感节后SMG、IMG中TH+神经元均未见明显c-Fos表达;但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PG中表达c-Fos的VAChT+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多(P<0.05)。结论电针双侧“天枢”能改善UC小鼠的炎性反应,该效应可能与电针激活PG中的骶副交感节后神经元相关,但可能不依赖于相关交感节后神经成分。  
    关键词:电针;天枢;溃疡性结肠炎;神经免疫调控;盆神经节   
    78
    |
    2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454063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19
    最新研究发现,不同强度电针对肌肉炎性痛状态下小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钙活动具有差异性镇痛效应,高强度电针效果更显著。

    张妮楠, 张宇珊, 张知云, 景向红

    DOI:10.13702/j.1000-0607.20250186
    摘要:目的在肌肉炎性痛状态下,观察不同强度电针对机械、热、冷刺激诱发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钙活动的差异性镇痛效应,初步揭示针刺镇痛神经机制的外周整合特点。方法通过肌肉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建立小鼠肌肉炎性痛模型。采用在体钙成像方法,在“足三里”电针(0.5 mA或1 mA)10 min前后,分别给予小鼠毛刷、钳夹和不同温度体表刺激,同时记录刺激过程中DRG神经元的钙活动,比较电针前后不同刺激方式对DRG神经元荧光强度变化(ΔF/F0)和激活数量百分比的影响。结果在钳夹后爪刺激中,0.5 mA电针和1 mA电针均能降低神经元荧光强度,且1 mA效果优于0.5 mA(P<0.001);0.5 mA电针降低了中、大神经元百分比(P<0.05),1 mA电针降低小、中、大神经元百分比(P<0.05,P<0.01),在降低小、中神经元百分比上,1 mA电针优于0.5 mA(P<0.01)。在钳夹胫骨前肌刺激中,0.5 mA电针和1 mA电针均能降低神经元荧光强度(P<0.05,P<0.000 1),且1 mA效果优于0.5 mA(P<0.000 1);1 mA电针可以降低小、中神经元百分比(P<0.05)。在毛刷刺激中,0.5 mA电针和1 mA电针均能降低神经元荧光强度(P<0.000 1),且1 mA效果优于0.5 mA(P<0.000 1);0.5 mA电针降低中、大神经元百分比(P<0.05),1 mA电针降低了小、中、大神经元百分比(P<0.05,P<0.01)。在温度刺激中(43、51、4 ℃),不同强度电针前后神经元荧光强度和激活数量变化不大。结论“足三里”0.5 mA和1 mA电针干预均能一定程度上抑制DRG神经元对机械刺激的反应性,且高强度电针效果更显著。  
    关键词:电针;背根神经节神经元;镇痛环路;钙成像;肌肉炎性痛   
    83
    |
    4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454143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8-19
查看更多
  • 专栏/专刊
  • 虚拟专辑
更多

期刊视频

  • 《针刺研究》介绍 00:01:48

    《针刺研究》介绍

    2024-08-14
    播放量: 9
  • “吴炳煌浅针术”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 00:05:24

    “吴炳煌浅针术”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

    2024-08-14
    播放量: 13
  • 针灸转化医学专栏 00:05:53

    针灸转化医学专栏

    2024-08-14
    播放量: 7
  • MCAO造模的两种方法和一些常见错误 00:06:00

    MCAO造模的两种方法和一些常见错误

    2024-08-14
    播放量: 13
查看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