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中医研究院针灸经络研究所神经解剖组
纸质出版日期:1978
移动端阅览
面部穴位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实验形态学研究[J]. 针刺研究, 1978,(Z1):25-33.
面部穴位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实验形态学研究[J]. 针刺研究, 1978,(Z1):25-33. DOI:
DOI:
(一)为了初步阐明针刺面部穴位对抑制内脏牵拉反应有较好效果的形态学基础
我们用实验形态学方法
做了两部分工作:1.摘除猫、兔单侧迷走神经结状神经节
观察其一级溃变纤维进入脑干后的走向、终止及联系。2.损毁单侧猫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
观察其一级溃变纤维进入脑干后的走向、终止及联系。(二)迷走神经一级内脏感觉纤维—孤束的溃变纤维
进入脑干后
它的终末前溃变止于连合核、同侧孤束核及迷走神经感觉背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此外
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及网状结构内也可见到少量溃变纤维终末。(三)三叉神经一级体壁感觉纤维—三叉神经脊髓束的溃变纤维
止于同侧颈髓Ⅰ、Ⅱ、及Ⅲ、阶段的后角胶状质细胞、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感觉主核。此外
同侧孤束核及网状结构也可见到溃变纤维终末。孤束核下端接受三叉神经脊髓束的溃变纤维为双侧性的。(四)综观以上的事实
说明了三叉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在中枢有着功能和形态上的密切联系。这样的联系是针刺面部穴位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形态学根据;也是体表内脏相关学说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初步阐明针麻原理提供了一些依据。
0
浏览量
42
下载量
CNKI被引量
关联资源
相关文章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