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中国医科大学神经内分泌实验室
纸质出版日期:1985
移动端阅览
谢启文, 李森文. 针刺的抗组织胺效应[J]. 针刺研究, 1985,(1):15-20.
THE ANTI--HISTAMINE EFFECT OF ACUPUNCTURE[J]. Acupuncture research, 1985, (1): 15-20.
谢启文, 李森文. 针刺的抗组织胺效应[J]. 针刺研究, 1985,(1):15-20. DOI:
THE ANTI--HISTAMINE EFFECT OF ACUPUNCTURE[J]. Acupuncture research, 1985, (1): 15-20. DOI:
针刺治疗荨麻疹、支气管喘息等过敏性疾患效果良好
其机制则迄今尚未阐明。鉴于组织胺在这些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观察了针刺对组织胺致血管通透性升高作用的影响。实验用成年白色家兔
将脊柱两侧各10×10厘米区域仔细剪毛
暴露皮肤。静脉注入3%伊文思蓝溶液后向暴露区皮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或不同剂量组织胺。30分钟后观察注射局部情况。伊文思蓝入血后与血浆蛋白结合
正常情况下不能从血管漏出。皮内注入生理盐水处无皮肤蓝染。注入组织胺处则由于使血管通透性升高
色素漏出、局部皮肤乃蓝染。蓝染程度与组织胺剂量平行
在0.025微克到5.0微克(碱基)之间
蓝染区平均直径与对数剂量呈线性相关。如在注射组织胺之前先给以抗组织胺药盐酸异丙嗪
则组织胺的这一效应显著受抑。家兔双侧“章门”及“足三里”穴受到电针刺激一小时后
再按上述方法测定组织胺活性
发现同样剂量组织胺引起的皮肤兰染区平均直径比未接受电针的对照组者减小17.4~51.0%。将蓝染皮区切下
用甲酰胺提取色素作此色定量
也证实针刺显著抑制组织胺的致血管通透性升高作用。众所周知
抗原抗体反应引起局部组织中的组织胺释出
是过敏性疾病的重要发病环节
对抗组织胺的作用仍然是当前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主要原则。本文结果证明针刺有明确的抗组织胺效应
至少部分地解释了针刺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支气管喘息等)的疗效机理。作者过去的工作已证明针刺激活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促进组织胺酶的活性
加速组织胺的降解。这可能是针刺抗组织胺效应的途径之一。由于组织胺也是炎性渗出的在重要发病环节
本文的结果也为阐明针刺抗炎效应的机理提供了线索。
0
浏览量
下载量
2
CNKI被引量
关联资源
相关文章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