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江西医学院针麻研究室
纸质出版日期:1978
移动端阅览
脊髓后角Ⅴ、Ⅵ层突触在针刺中的反应[J]. 针刺研究, 1978,(1).
脊髓后角Ⅴ、Ⅵ层突触在针刺中的反应[J]. 针刺研究, 1978,(1). DOI:
DOI:
突触在中枢的整合作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探讨针刺镇痛原理时也是值得注意的关键性地方。电镜下检查
针刺后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反应
主要表现在:1.小颗粒小泡:针刺后小颗粒小泡(直径200~500埃)显著减少
平均由23.56个减至9.04个(P<0.01)
提示单胺类物质可能与针刺镇痛有一定的关系。2.小颗粒小泡:针刺后大颗粒小泡(直径800~1
500埃)亦显著减少
平均由4.45个减至1.52个(P<0.01)
并见大颗粒小泡与突触膜接触
甚至穿过突触膜和突触裂的现象。这反映大颗粒小泡可能参与介质释放活动
不仅对解释突触的传递具有理论意义
亦为解释镇痛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形态学资料。
0
浏览量
18
下载量
CNKI被引量
关联资源
相关文章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