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江苏新医学院针麻研究室
纸质出版日期:1978
移动端阅览
电针对三叉神经初级中枢诱发电位的影响[J]. 针刺研究, 1978,(1):31-32.
电针对三叉神经初级中枢诱发电位的影响[J]. 针刺研究, 1978,(1):31-32. DOI:
DOI:
我们过去的实验证明
针刺面部穴位的镇痛效应是通过三叉神经传入的
并在三叉神经脊束核由可以产生相应的诱发电位。为了进一步探讨镇痛的作用原理
我们在动物实验中观察
电针条件下三又神经脊束核诱发电位和三叉神经逆行动作电位的变化。一、电针对三叉神经脊束核诱发电位的影响刺激眶下神经可以在同侧三叉神经核范围内产生一个诱发电位
即先出现一个短时程的负相电位(简称N波)
继之以一个长时程的正相电位(简称P波)。经实验分析N波及P波均为三叉神经核二级神经元产生的突触后场电位。电针分为二组
一组电针刺激同侧下颌神经;另一组电针“足三里”等穴位。电针的时间为5分钟
停针后再观察5分钟。在刺激神经干的11只家兔中有6只可以见到电针时中枢诱发电位呈不同程度的减弱
停止电针后均见恢复。而在电针作用下P波的变化往往比较敏感
个别动物P波可以完全消
0
浏览量
39
下载量
CNKI被引量
关联资源
相关文章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