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纸质出版日期:1989
移动端阅览
刘乡. 中缝大核的痛负反馈调制机制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J]. 针刺研究, 1989,(Z1):27-28.
刘乡. 中缝大核的痛负反馈调制机制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J]. 针刺研究, 1989,(Z1):27-28. DOI:
DOI:
我们近十几年对脑内镇痛系统的主要下行抑制起源部位之一延脑中缝大核(NRM)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主要结果如下: 一、实验用大鼠
细胞外记录NRM神经元放电
选择对伤害性刺激发生反应的神经元进行观察。这些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多为0.5~20次/秒
个别在20次/秒以上或无自发放电。它们对非伤害性自然刺激(如触毛)或弱电刺激一般不发生反应
或仅有轻微的增频反应且很快适应
但对伤害性刺激(如针刺或钳夹皮肤)或强电刺激。则多发生兴奋性(增频)或抑制性(减频)反应。兴奋型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较低
而抑制型神经元的频率较高。我们还意外地发现了3例兴奋抑制转化型神经元
而且看到这种转化与其背景放电的频率有关
当自发放电频率较低时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为兴奋性的
而当频率升高时
则转化为抑制性反应。
0
浏览量
11
下载量
CNKI被引量
关联资源
相关文章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