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1977年第Z1期
    • 穴位与针感专题研究进展

      1977(Z1): 1-9.
      摘要:根据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光辉指示,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研究、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中西医结合创造统一的中国的新医学的伟大理想,在穴位与针感方面,1958年以来作了不少工作。穴位是一个针感点。Blix 1882年才在人体皮肤上发现有温点及冷点,作为躯体感觉生理学先驱记入史册。可是我们祖先早在公元前几百年就发现了穴位这一感觉点,是对现代生理学的重大贡  
        
      698
      |
      13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57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不同穴位针感的初步观察

      1977(Z1)
      摘要:在21名年龄在22~48岁的受试者身上,选取耳穴(胃穴)、印堂、外膝眼、昆仑(针向有意朝跟腱扎)、内关和合谷等深部组织结构不同的六个穴位进行针刺,记录受试者的酸、胀、重、麻、痛等感觉主诉,比较针刺各穴位时产生的感觉主诉的分布,以便为了解刺激不同组织结构和所产生的感觉主诉间的关系提供初步资料。在六个穴位共作124次针刺。结果如下:①针刺各穴位皮肤引起的  
        
      664
      |
      8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1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针刺人体内关、合谷穴肌电及针感感觉特征的观察

      1977(Z1): 10-11.
      摘要:本专题是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观察肌电与针感是否具有伴行关系?穴下是否可以引出梭内肌放电?同时并对针感感觉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观察。针刺30例健康人的内关穴及合谷穴,以及内关对照穴(平内关穴内侧1厘米),针刺方法分三级强度进行:1.进针后得气;2.重复捻针强得气时;3.强刺强针感难以忍受时。每次记录留针时肌电变化。刺激及引导为同一电极,32号绝缘针灸针(20例)和内径100微米单极同心针电极(10例)。采用持针者、受试者及照像录音者三盲法。  
        
      991
      |
      9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54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人体穴位针感的形态学观察

      1977(Z1): 11-12.
      摘要:祖国医学认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大量的针麻和针灸临床实践也证明,针刺在引起痠、麻、胀、重(通称针感)时能产生较好的效应。但是一根针到底扎到穴位的什么结构才能引起针感?还是一个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709
      |
      11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09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人体穴位针感的电生理学观察

      1977(Z1)
      摘要:本实验用电刺激人体内关穴,在心包经的曲泽穴上记录刺激引起的电反应,试图从中探讨穴位针感的传导结构。实验在25名成人(包括6名颈椎截瘫病人)身上进行。电刺激脉冲为直流方波、波宽常用0.5毫秒、频率1次/秒,强度以受试者能耐受为度。双针极引导。刺激引起的电反应经交流放大器输入叠加仪,叠加50~500次后记忆示波,照相记录,分析触发后409.6  
        
      700
      |
      7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50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摘要:我们曾用电生理学方法证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电刺激主要是兴奋了A_(a~7)等粗的神经纤维。同时也注意到电针感与手针感的  
        
      759
      |
      18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05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12-13.
      摘要:本工作旨在通过健康人体实验,着重探讨内关、合谷、足三里等常用穴位的感受装置及其传入纤维的类别。受试者为11例成年人。利用人体用钨丝微电极引导神经电活动。共作22人次的实验。用钨丝微电极引导电位的神经有:腕部近侧约3厘米处的正中神经、肘部近侧5~10厘米处的正中神经、腕部近侧约1.0厘米处的尺神经和排骨小头水平的腓总神经。按常规消毒受试者皮肤后,实验  
        
      843
      |
      7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0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人体针感规律和针感与手下感关系的观察

      1977(Z1)
      摘要:本项工作主要观察了38名健康人,男25名,女13名。年龄最大为76岁,最小为21岁。7个穴位,头面部有印堂,躯体部有中脘,四肢部有合谷、足三里等,186穴次,同时选取相应对照非穴位,以探讨人体针感的规律,针感与手下感之间的关系以及比较穴位与对照非穴位处之间差异,为研究针感的组织结构提供必要的依据。研究穴位的组织结构,必须先搞清针感  
        
      571
      |
      8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03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摘要:本专题主要目的是观察脊髓空洞症患者痛、温觉减弱或消失后针感变化以及针感循行通路与神经结构的关系。  
        
      793
      |
      5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43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14-15.
      摘要:本文对20种感觉机能障碍的53名病员作了239穴次针感与触觉、轻压觉、重压觉、痛觉、压痛觉、震动觉和位置觉等七种感觉机能关系的检查,结果表明针感均随压痛觉、即深部痛觉的状况而改变,但和其他感觉之间缺乏此种内在联系。由此使我们对针感与深部痛觉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一看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在16名脊髓空洞症病员的检查中,我们注意到:患区除了痛觉障碍外,其他感觉亦有改变;痛觉与压痛觉之间出现分离者远多于平行变化的机会;针感均与压痛觉同变化,而与皮肤痛觉之间并无依从关系。因此,我  
        
      596
      |
      5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42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内关穴位特异性的研究之一——内关穴与温溜穴的比较

      山东医学院经络针麻原理研究组
      1977(Z1)
      摘要:我们在发现冠心病患者针刺内关、郄门和心应后T_(v4-6)升高。单独针刺内关穴也有同样作用的现象后。为了探讨内关穴是否有特异性,便选择“温溜”作为对比,进行了研究。一、观察对象的选择: 根据73年全国冠心病座谈会有关冠心病诊断标准中属冠心病和可疑冠心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每人进行三次观察。第一次为空白对照,即不予针刺,每隔30分钟记录一次心电图,十二导联,记录四次,以观察下午2~4点T_(v4-6)的变动规律。第二次和第三次,均在同样的时间和相同的条件下针刺两侧内关穴或两侧温溜穴。心电的记录与空白对照相同。二、针刺方法: 所有观察对象统由一人施针,进针的深  
        
      898
      |
      13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97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内关穴位特异性的研究之二——内关穴与外关穴的比较

      山东医学院经络针麻原理研究组
      1977(Z1): 15-16.
      摘要:我们报导了冠心病患者针刺内关穴半小时、一小时和一小时半后T_(v4-6)升高,并与温溜穴对比,发现内关穴对冠心病患者有显著的特异性,之后,我们又进行内关穴与外关穴对比,再次证明内关穴有显著的特异性。观察对象30人,时间在上午7~10点进行,空腹,停药,不吸烟,不做剧烈运动,室温20℃以上,并做空白对照。 30人的空白对照和针刺内关穴、外关穴后30分钟,60分钟和90分钟的T_(v4-6)变化见  
        
      917
      |
      11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95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家兔电针镇痛模型的穴位特异性问题

      1977(Z1): 16-17.
      摘要:用正弦波电脉冲作为“疼痛”刺激,施于家兔的趾蹼,记录动物发生缩腿防御反应时的刺激强度代表疼痛阈值。观察了三组不同穴位配方电针后的痛阈变化(%)。 1.单侧“肾俞”、“梁丘”深部电针组:14只动物34次实验,电针侧趾蹼痛阈平均提高30.7± 4.5%。 2.单侧“肾俞”、“梁丘”皮下电针组:8只动物8次实验,电针侧趾蹼痛阈平均提高13.5±1.7%。与悬吊空白对照组比较,并  
        
      828
      |
      3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37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针刺“足三里”穴对兔实验性神经痛的镇痛效应

      1977(Z1)
      摘要:为了建立可以控制的简便的足三里穴针刺镇痛模型,特别是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对产生镇痛效应的足三里穴位结构进行形态学与生理学的分析,作了以下工作。实验动物为成年家兔,共40只。在不麻醉的清醒状态下,暴露一侧肢体的腓神经,安放电极进行实验。痛刺激为频率22次/秒,波宽1毫秒,强度为5~6伏的方波电脉冲,每次刺激5秒,间隔5分钟。痛刺激引起的痛反应,经下领连线,在记纹鼓上记录下领运动曲线作为观察指标。刺激穴位为相当于人的足三里穴部位。实验的程序分为:单纯痛刺激的前对照期,在留针情况下给以痛刺  
        
      785
      |
      7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92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足三里”针刺镇痛效应的外周传入路径

      1977(Z1): 17-18.
      摘要:本工作的目的在于确定这种针刺镇痛作用的传入路径,进一步分析“足三里”穴针刺镇痛传入纤维的类别。本实验在14只家兔上进行。其痛刺激的部位和方法、痛指标的选择以及穴位针刺的部位均如上文所述。实验的程序是,在产生“足三里”针刺镇痛的家兔上,分别进行交叉灌流、血管搭桥以及切断股、胫和腓等神经,以观察不同的实验处理条件下,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交叉灌流的方法系在静脉注射肝素下,以塑料管将试验兔的股动、静脉与另一只供血兔的颈总动脉和颈外浅静脉  
        
      896
      |
      7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33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后肢循环阻断对“足三里”针刺镇痛作用的影响

      1977(Z1)
      摘要:鉴于躯体神经中的粗纤维对缺血或窒息具有较大的敏感性。本工作利用循坏阻断的方法,对足三里针刺镇痛的传入纤维类别进行初步分析。本实验在家兔上进行,共41只。所用的痛与镇痛模型和痛指标等均按以前的工作进行。实验的程序是:在产生“足三里”针刺镇痛的家兔上,阻断针刺侧后肢血循环,随后在针刺镇痛条件下,开放针刺侧后肢血循环,观察其在血循环阻断期间与开放后针刺  
        
      774
      |
      2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32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腓神经奴佛卡因阻滞对“足三里”针刺镇痛作用的影响

      1977(Z1)
      摘要:考虑到躯体神经中的细纤维较之粗纤维对局麻药物有较大的敏感性,本工作以低浓度的奴佛卡因溶液作用于腓神经,以分析细  
        
      838
      |
      2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30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18-19.
      摘要:利用缺血和奴佛卡因阻滞的方法,已初步表明腓神经中的粗纤维在“足三里”针刺镇痛中起主要作用。本工作以阳极阻滞等方法,进一步分析排神经中粗、细纤维,特别是A_(βγ)类传入神经纤维,观察共在针刺镇痛传入信号中的作用。实验动物为成年家兔,共17只。用阳极电流和奴佛卡因两种方法阻滞“足三里”针刺激冲动和腓神经痛刺激冲动。实验时,用双线示波器观察并记录在不同阻滞条件下二  
        
      825
      |
      5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29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足三里”针刺镇痛传入神经纤维速度谱

      1977(Z1)
      摘要:本工作用剥离后根纤维细束和记录传入纤维单位放电的方法,测定针刺穴位所兴奋的传入神经纤维的速度谱。实验在经过针刺镇痛的6只家兔上进行。以尖端裸露的绝缘毫针刺入“足三里”穴进行镇痛实验后,在保持针位置不变的条件下,暴露腰6~7脊神经后根根丝,于37℃油温下,分离细束,以100微米白金丝电极进行单极引导。以穴位处的裸露的毫针尖为有效电极,用4次/秒、20伏、0.03毫秒的方波  
        
      805
      |
      3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27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19-20.
      摘要:本工作用形态学方法,观察足三里穴区有髓传入神经纤维的直径谱。实验动物为正常家兔。先施行右侧腰6~7脊神经前根切断术,以除去分布于“足三里”穴区的传出纤维。术后35~50天期间,针刺右侧“足三里”,进行针刺镇痛实验。还在少数动物上,针刺右侧“足三里”外下方的“非穴”区,进行对比观察。用蓝点法标记针刺的针尖所在的位置。然后取下蓝点位置所在的组织,经0.5%锇酸浸染,作连续横切片。选兰点中心所在的切片,将  
        
      821
      |
      6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82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摘要:本工作用形态学方法,观察“足三里”穴区中有髓和无髓传入纤维配布的数量和比例,以进一步探讨无髓传入纤维与针刺镇痛效应和穴位特异性的关系。实验动物为正常成年猫7只,先切断右侧腰6~7脊神经前根,以除去分布于“足三里”穴区的传出纤维。在术后40~80天期间,针刺右侧“足三里”,做针刺镇痛实验。另外,也针刺右侧“足三里”外下方的“非穴”区,供做对比观察。然后用兰点法标记  
        
      782
      |
      4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81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上肢止血带压迫对合谷穴位针感的影响

      1977(Z1): 20-21.
      摘要:本工作以止血带压迫上肢,人工诱发上肢感觉变异,在此过程中,观察合谷穴位针感与其他深、浅感觉变化的关系。实验在25例正常人体上进行,分电针与手针两组。电针组15例,于止血带应用前后,每隔10分钟检查深痛觉  
        
      758
      |
      3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20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硬膜外麻醉过程中麻醉区穴位针感的变化

      1977(Z1)
      摘要:本工作以硬膜外麻醉引起麻醉区部分麻醉,观察在此过程中麻醉区有关穴位的针感和其它深、浅感觉的变化关系。实验在29例硬膜外麻醉下施行手术的病  
        
      683
      |
      1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59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内关穴位针感与正中神经电反应的观察

      1977(Z1): 21-22.
      摘要:本工作经肘部皮表引导正中神经复合动作电位,观察内关穴位不同强度针感与正中神经电反应间的关系。实验以13例正常成年人为对象。以不同强度的电针刺激内关穴,分别引起“轻度”、“适宜”与“强烈”等三种程度的针感,同时引导正中神经动作电位,并经TQ-19型计算机以20和200微秒的两种单位时间叠加256次。其中200微秒单位时间常叠加512次乃至  
        
      817
      |
      8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19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局部同步刺激在实验性开腹术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1977(Z1)
      摘要:鉴于粗纤维对电刺激敏感,本工作以适宜的电刺激,通过手术器械加于手术致痛局部,以期与手术操作同步地给粗纤维以刺激,从而起到“以痛为俞”地提高针麻效果的作用。实验动物为成年家兔,痛刺激为开腹手术操作本身,分为切皮、切肌肉、切腹膜、拉胃、缝腹膜腹肌和缝皮等六个步骤。拉胃系以500克重量牵拉胃1分钟,痛指标为动物的挣扎反应,经气囊、马利氏气鼓记录在纪纹鼓上。针刺穴位为相当于人的双侧足三里部位,用626-7型针麻仪给以频率140次/分、电压5伏的尖脉冲刺激。切口旁电针刺  
        
      730
      |
      1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1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局部同步刺激在临床针刺麻醉中的作用

      1977(Z1): 22-23.
      摘要:动物实验证明,在针刺远隔穴位条件下,与手术操作的同时,附加局部的同步刺激,可以显著的提高针刺镇痛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临床的针麻效果,选用了针麻镇痛不全较为突出的临床病例,进行了局部同步刺激镇痛作用的观察。观察对象为骨科、妇科、普通外科及泌尿等科的手术患者。针麻取穴沿用传统的体针,经北航57-6型针麻仪输出,频率由200次/分到1,200次/分,刺激强度以患者感觉适  
        
      659
      |
      2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16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局麻药物穴位阻滞对针麻效应和针感的影响

      1977(Z1)
      摘要:通过对手术操作致痛的局部,附加以刺激粗纤维的电流,可以提高针刺镇痛和针麻效果,已如前述。本工作试图在压抑穴位局部细纤维活动的基础上,刺激粗纤维,以提高针麻疗效,并观察这种措施对针感的影响。本工作包括疗效观察和针感观察两部分。疗效观察部分:以输卵管结扎、剖腹产、膀胱取石、疝修补及肾切除等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手术病人随机地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依病种选用不同的穴位配方。穴位电刺  
        
      806
      |
      3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71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双止血带交替应用对针麻效应和皮肤感觉的影响

      1977(Z1): 23-24.
      摘要:临床上常用的单个止血带,多由于止血带反应和由之而产生的耐受极限,妨碍了针麻效果的提高。为了延长止血带的耐受极限,从而提高四肢针麻手术的疗效我们试图交替应用双止血带,并初步分析其原理。双止血带的含义,系指在上、下肢传统的单个止血带之外,在其下方再加用一个止血带,二者轮流充气以阻断肢体循环。上、下肢止血带充气加压的高度分别为250~300毫米汞柱和350~500毫米汞柱。实验观察共分临床观察与人体观察两部分。临床观察部分:观察对象为四肢针麻手  
        
      650
      |
      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67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局部同步直流电流对实验性神经痛的阻滞效应

      1977(Z1)
      摘要:本工作以适宜强度的直流电流阻滞痛刺激信号的传入,观察其对神经痛的阻滞效应。实验对象为成年家兔20只。以电刺激腓神经复制神经痛模型。于痛刺激电极附近,安放直流电极的两极或一极(另一极连于刺入“足三里”穴的针灸针)。并通以0.5~1.0毫安的直流电流,用以阻滞局部的痛刺激传入。按单纯痛刺激前对照、单纯直流电刺激前对照、痛刺激与直流电同时给与、单纯  
        
      588
      |
      1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10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肌梭作为穴位针感感受器可能性的探讨

      1977(Z1): 24-25.
      摘要:我们在1972~1974年的工作基础上再以合谷穴为例进一步观察合谷穴内肌梭分布的特征,为探讨肌梭与针感的关系方面提供一些形态学根据。取新鲜死产儿合谷穴区为材料,Zenker氏液固定,H.E和Mallory氏染色,以针刺孔穴为中心直径4毫米范围内算作合谷穴,并以合谷穴前方及后方邻近的同等大小区域作对照,逐片观察。观察结果:1.合谷穴内肌梭总数平均为83个,前、后对照区肌梭总数各为51个和48  
        
      649
      |
      4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0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实验动物体针穴位针感感受器类别的形态学探讨

      1977(Z1)
      摘要:产生针感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目前虽有较多单位主张体针针感感受器是深部感受器,但也有认为与浅部感受器有关者。再就深部感受器而言,有关其类别的看法也颇不一致,几年来各单位先后提出的与针感形成有关的深部感受器就包括肌梭、环层小体、游离神经末梢等。显然,穴位针感感受器类别的确定,不但能促进穴位特异性问题和针麻原理的尽快阐明,而且对提高临床针麻效果也有直接关系。本工作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形态与机能结合,就体针穴位针感感受器类别作进一步  
        
      736
      |
      5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06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静脉注入肌松剂及切断神经对动物穴位肌电的影响

      1977(Z1): 25-26.
      摘要:利用肌松剂三碘季铵酚和箭毒对梭内、外肌神经肌肉接头处阻断作用不全相同的特性,将二药分别静脉注于狗体,观察当梭外肌完全松弛后,“合谷”及“足三里”穴穴位肌电之有无。另一组切断动物支配穴位处的神经干观察穴位肌电留针放电时间。研究穴位肌电和梭内肌之间关系。第一组:犬9只,12个序列。用同心针电极在合谷区引导出穴位肌电后,静脉注入适量(3~4毫克/公斤)三碘季铵酚,以二倍最大刺激强度刺激尺神经时,第二掌骨掌  
        
      672
      |
      2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05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针感与穴位肌电之间的相互关系

      1977(Z1)
      摘要:上海生理所认为针感、肌电及手下感的有无和强弱间有规律性关系,而山东同我们共同研究结果有针感也有肌电的只占18.4%(室温10~12℃)。为了验证上述两项工作出现如此显著差异的原因,我们在合谷、足三里等8个穴位,在室温21~27℃情况下复试了上述工作。99穴次,294针次,有针感也有肌电的占54.4%。但我们注意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骤降3次,结果肌电出现率从70%左右分别下降到14%、9.1%及38.9%。观察到温度骤降可使肌电出现率显著降低。去掉这三组实验例后的204针次中,  
        
      684
      |
      4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03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猫“合谷”区Ⅳ类传入纤维与针感感受器的关系

      1977(Z1)
      摘要:我们过去的研究证明,针刺“合谷”区能在家兔和猫的尺神经掌深枝中引导到针刺性放电,它们的传入纤维类别以Ⅱ类为多,其相应的感受器以肌梭为主。但我们在人体阻断血行实验和硬膜外麻醉的观察中,发现针感可能和细纤维的活动有关。为此,我们进一步研究尺神经掌深枝中有无Ⅳ类纤维存在,以及它们与针刺兴奋的关系,并探索有  
        
      616
      |
      3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02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针刺猫“内关”区所兴奋的深部感受器及其传入纤维类别

      1977(Z1): 26-27.
      摘要:本工作旨在通过分离支配猫“内关”区——旋前方肌神经细束,记录其单位电活动的方法、观察针刺猫“内关”区所兴奋的深部感受器及其传入纤维类别。在11只猫的实验中,共得到61个单位。经鉴定计有肌梭、腱器官及各种压力感受器,其中肌梭所占的数量较大,占75.4%,且其感受野多分布于  
        
      711
      |
      3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00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电针对家兔屈肌反射性肌电的抑制作用

      1977(Z1)
      摘要:家兔34只,用针灸针作电极,刺入一侧前肢拟人“内关穴”处。伤害刺激为方波单脉冲,波宽0.5毫秒,电压1.5~30伏。记录该肢肱二头肌肌电,作为疼痛指标。每隔5分钟记录三次,作为对照。根据实验要求,取对侧内关、同侧或对侧足三里三穴中的一个,用本院703型电针机进行电针(15~30分钟),然后去针。在电针过程中及去针后30~120分钟,同样每隔5分钟给伤害性刺激一次,以观察电针对肌电的影响及恢复过程。共作30个实验系列(对侧内关49个,对侧足三里19个,同侧足三里12个)。其中除四例反射易化,一例反射基本不变外,余75例  
        
      675
      |
      1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51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反射性屈肌肌电在针麻效果预测中作用的初步观察

      1977(Z1)
      摘要:本文以33例颈、腹手术前病人为对象,用针灸针作电极,以500周/秒的串方波(波宽1毫秒、串长40毫秒、电压1.3~50伏)作为伤害刺激、刺激电极刺入一侧腕横纹上方约2~3厘米的肌肉深处,诱发该侧肱挠肌反射性肌电。用G6805电针机,电针对侧合谷穴,诱导16分针,然后去针。在诱导期间,每两分钟,刺激照像记录一次。用以观察电针对肌电抑制的程度,并对比其与针麻手术评级之间的关系,探索反射性屈肌肌电在手术预测中的作用。以1975年全国针麻工作会议规定为准,针麻效果分为优、良、可、差四级。为了与  
        
      504
      |
      1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97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摘要:以33只兔为对象,以肱二头肌反射性屈肌肌电为指标,以0.9%氯化钠、0.4%氯化钾和6%氯化钠溶液为实验因素,分别于不同时间注入同一只兔“合谷”区深部组织,观察对另一侧反射性屈肌肌电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参与针刺镇疼的主要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纤维类别提供线索。结果如下: 0.9%氯化钠溶液注射后,33例实验中15例反射性屈肌肌电基本无变化,占45.4%,轻度抑制11例占33.3%;2例明显抑制;5例易化。  
        
      624
      |
      2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94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针刺猫腓肠肌区域所兴奋的深部感受器及其传入纤维类别

      1977(Z1)
      摘要:针刺穴位时,到底兴奋了哪一种深部感受器,目前尚无定论。为此选择在动物和人体上较易准确定位的体穴再作深入研究很有必要。“承山穴”解剖位置为腓肠肌内外侧头  
        
      606
      |
      2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44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家兔“足三里”及“合谷”穴位组织结构的初步观察

      1977(Z1): 28-29.
      摘要:用组织学和兰点标记法观察了4只家兔“足三里”及“合谷”等7个穴次和2个对照组织块的普通染色连续切片。观察由兰点中心向外0.9毫米的范围。被标记(针尖附近)的结构为肌组织、血管、神经束、肌梭和腱组织,肌组织特别是肌纤维间的结缔组织被标记的最多。在“穴位”内未发现这些结构(标记的和未被标记的)在分布和每平方毫米内出现的次数上有何规律性。小血管的切面次数由中心越向外周越减少,但对照组也有同样现象。另外,观察了“穴位”  
        
      848
      |
      4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41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摘要:用手捏正常人的跟腱可引起与“针感”类似的主观感觉。电针刺激太溪穴和跟腱可缓解人工流产术引起的疼痛。在动物实验中压挤跟腱可抑制丘脑中央外侧核及束旁核与痛有关的神经元的放电。本工作在猫的腓肠神经上用剥离神经纤维细束的方法,观察由针刺或压挤跟腱及邻近深部组织引起的单位传入放电的特征。用15只猫,观察了37个单位的电活动,测定了32个单位的传导速度,其中Aα传入纤维有6个单位,Aδ有12个单  
        
      565
      |
      1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87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家兔针刺“得气”与穴位组织结构的观察

      1977(Z1): 29-30.
      摘要:针刺“得气”的穴位结构是什么?至今尚无定论,我们以家兔为对象,用肌电作指标,兰点作标记,观察兔“足三里”穴区“得气”与穴位组织结构的关系。在13只家兔中,总共观察了27个有肌电发放的“兰点”穴次的组织结构。从穴位引出的肌电表现有干扰性肌电、混合性肌电和运动单位肌电等三种形式。兰点大部分落在肌肉中,有的在两束肌肉重叠的地方,在这  
        
      731
      |
      11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86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一年来经络感传现象研究的概况

      1977(Z1): 31-44.
      摘要:经络感传现象的研究是针麻原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自1975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经络感传研究专题经验交流会议以后,感传研究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逐步深入,有了较大的进展。现将一年多来各地的工作简要概述如下:  
        
      639
      |
      15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84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现象普查8,403例的统计分析

      1977(Z1)
      摘要:为了研究经络感传现象,我们曾对全省五个地区十几个县,几种民族,不同职业的8,403例进行普查,结果如下: 1.在8,403例人群中,各类敏感型所占的百分率是依次递减的。其中敏感类占普查总数的15.7%,“敏感型”占0.2%,说明经络感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且是较常见的,但“经络敏感人”则是少见的。 2.经络感传现象出现的机率与职业和性别关系不太大。  
        
      616
      |
      6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82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现象与疾病、年龄性别和季节的关系

      1977(Z1)
      摘要:陆续调查了工厂、农村、部队、学校、机关团体等各类人群,和医院中的各类病人群,共调查了7,165例。其中有感传者273例,感传出现率为5.21%。结果表明,经络感传现象在各类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由于调查例数的增多,可以对感传现象的某些出现规  
        
      565
      |
      6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30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低频脉冲电刺激十二经原(俞)穴的经络感传调查报告

      1977(Z1)
      摘要:1.在1,078例健康成人的经络感传现象调查中,稍敏感型和较敏感型共109例,占10.11%。未发现经络敏感人。 2.同体对照,刺激原穴和井穴的经络感传出现率无显著差异。原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临床上使用方便,疗效较好,为中医传统常用的穴位。测查原穴既可结合临床工作进行,病人乐于接受,又便于观察感传的方向、路线,同时原穴皮肤结构的差异较小,更能反映感传的真实情况。故在经络感传现象的研究中,测查原穴是值得重视的。 3.各敏感类型的分布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中,无显著差异。  
        
      679
      |
      9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78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与经络气血关系的探讨

      1977(Z1)
      摘要:1.本文报告了电刺激1,078例健康成人原(俞)穴的经络感传现象。属于感传阴性者19.75%,属于投射性感传者76.15%,属于经络感传者4.10%。 2.经络感传出现率上肢高于下肢,阳经高于阴经,三焦经高于其他各经。 3.经络感传和气血的多少有关。多气多血组的经络感传出现率高于多气少血组和少气多血组。少气多血组感传出现率最低。 4.经络感传和气血运行的方向有关,顺行传导者多于逆行传导者。 5.用本方法测查未发现时间因素对经络感传的影响。  
        
      618
      |
      12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25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000例病人经络感传现象普查结果分析

      1977(Z1)
      摘要:在所普查的1,000例病人中,有工人、农民、解放军、干部、学生和家庭妇女。男性548名,女性452名。经中医辨证,经络病者810名,脏腑病者190名,其中又分虚寒型、实热型、平型三种类型。选择病经及其相对应经脉“原穴”或该经脉肢体远端适当穴位两个,然后再选择非病经及与其相对应经脉“原穴”或该经脉肢体远端适当穴位两个,共四个穴(选择上、下肢各一对经脉),以手捻针刺激,每个穴位  
        
      610
      |
      4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73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079例健康人经络感传现象普查报告

      1977(Z1): 46-47.
      摘要:1976年6月赴我省安义县农村,进行经络感传现象普查,并经两次复查对比,发现经络敏感人8例,比较敏感人10例,共占1,079例的1.7%强。以健康男女社员为普查对象,年令18至83岁,其中青壮年居多,男女之比大致相等。  
        
      625
      |
      4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19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特征的初步观察

      1977(Z1)
      摘要:深入研究经络感传的特征,进而掌握它的规律,是当前感传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将我们对15例经络敏感人和21例感传显著者(感传可通达针刺穴所属经脉的全程但观察未及六条经者)观察的初步结果报导如下: 1.经络感传的路线与古典医籍中所描述的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一般来说,四肢的符合程度高,躯干部常有所偏离,头面部变异较大。 2.感传的性质以酸、胀、麻为主,呈  
        
      593
      |
      8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68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47-48.
      摘要:本组共调查2,107例。分三组,第一组为健康人;第二组为住院病人;第三组为聋哑病人。前两组用电脉冲接园板电极做为剌激原,后一组用声电提针及脉冲电提针为刺  
        
      625
      |
      5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6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现象的特异性研究 一、感传的可阻滞性

      1977(Z1)
      摘要:在五名对经络感传现象主诉确切、重复性强的经络敏感患者,进行了较长期系统地感传的阻滞实验观察。感传的引起一般是在手足阳明经井穴给予脉冲电刺激,频率为5次/秒。感传的阻滞可以在感传线上任一点 (一般选胃经的条口穴,大肠经的温溜穴),用食指或弹簧压力计给以压迫。然后另外再选二个点,一个在经内侧,一个在经外侧旁开3厘米处给以压迫作为对照。弹簧压力计  
        
      585
      |
      4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62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48-49.
      摘要:本文报导二例经络敏感患者,以脉冲电刺激井穴,引起感传后,在感传线上压迫发生阻滞时,压迫点的远侧端(对电刺激的井穴而言)感传消失或减弱,其近侧端感觉加强,并可以清晰地看到局部肌肉或肌群的不自主收缩。这二例敏感人在65次实验中有44次看到了这种现象。在一例患者(宋××)记录了在压迫阻滞情况下,肌肉收缩与肌电发放的关系。记录方法是在肉眼可见局部收缩的姆趾间肌以皮内针引出肌电信号,经  
        
      591
      |
      9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09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摘要:一、感传线上痛阈的变化在3例敏感患者进行了刺激前后感传线上痛阈变化的观察。方法是用:井穴上脉冲电刺激、针刺或在针刺的基础上进行脉冲电刺激等引起感传。在感传发生前后用弹簧压力测痛计在感传线上和线内、外侧旁开3厘米的点上测痛。实验时患者安静卧床,室温23~27℃在118人次的测定结果中,99次感传线上痛阈上升(即感传线上痛阈较感传发生前和感传两侧的对照点高50%以上),19次没有显著变化或稍有下降。感传线上痛阈的变化和刺激的时间、刺激方法以及个体差异有关。在感传开始阶段,  
        
      715
      |
      4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06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现象的特异性研究 四、胃经的感传和膈肌痉挛

      1977(Z1): 49-50.
      摘要:在经络敏感人宋××观察了胃经感传和胃蠕动增强引起的节律性的膈肌痉挛的关系。感传的引起是在胃经井穴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频率为5次/秒,强度以患者有显著的麻胀感而无痛感为度。呼吸和隔肌痉挛用炭精传感器固定在第十一肋间,通过脑电仪 (宇宙  
        
      596
      |
      6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56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一种隐性的经络感传现象

      1977(Z1)
      摘要:用脉冲电刺激井穴,然后用一小型叩诊锤,从该经的原穴水平开始,沿着垂直于该经的水平线逐点叩击,5例经络感传不敏感患者都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当叩击到该经线的点上时,有一种特殊的、区别于叩击线其他各点的传导性麻胀感觉。这种异常的感觉点称为阳性“感传”点。如果继续在该经原穴以上各个穴位的水平垂直线上叩击,则可以得到一系列的阳性“感传”点。把这些阳性点用一条假想的线联结起来,这条线恰恰是该经古典的经络循行线。由于在通电过程中,如果不给予叩击,患者主观上并不能感觉到这条线的存在,所以把这条阳性点的联线称为隐性的经络感传线。停止井穴电刺激  
        
      673
      |
      6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54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50例患者隐性感传现象的调查

      1977(Z1): 50-51.
      摘要:用脉冲电刺激井穴,再在原穴以上各穴水平垂直线上叩击的方法,检查了56例针灸门诊患者手、足阳明共100条经的隐性感传线的出现率。结果有65%的经上呈现隐性感传线,其中呈现显性感传线者4例。在这些不敏感但有隐性感传线的经上叩击时,多数经(73.8%)的隐性感传线可以达到肘、膝关节以上,相当数量的经(34.4%)可以超过肩、髋关节;有的(13.1%)甚至可以贯通全经。  
        
      445
      |
      4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52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循经加热对经络现象的激发

      1977(Z1)
      摘要:本工作以循经加热为条件,激发经络现象。共观察针麻手术病员52例(男22例,女30例)。选择右侧心包经,沿内关至天泉一段皮肤,用一条输血胶管(规格为6×9毫米)以胶布固定使胶管紧贴皮肤,管内热水灌流,循经加热20分钟。温度提高以不引起痛觉为度,一般为40℃左右,并在整个加热过程中,使之保持恒定。加热前后分别测定右侧心包经的天池、劳宫、中冲的皮温与痛阈;测定右侧肺经的鱼际以及右肘曲池、尺  
        
      639
      |
      6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49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阻滞现象的探讨 一、机械压迫对经络感传的影响

      1977(Z1)
      摘要:观察对象为15例经络敏感人和15例感传显著者,针刺穴位引起稳定的感传后,在感传路线上预定的部位施以机械压迫(弹簧压力计与体表接触的面积约2平方厘米),观察感传的变化。根据针刺穴位与阻滞部位的关系,在四肢实验可按近侧段阻滞(例如针合谷,压迫手三里)和远侧段阻滞(例如针曲池,压迫手三里)的方式进行。在躯干则可按上段阻滞和下段阻滞的方式进行。观察结果如下:  
        
      638
      |
      4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94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摘要:用注射生理盐水或1%奴佛卡因增高局部组织内压的方法观察对经络感传的影响。注射部位为手三里,针刺穴位为合谷和曲池。生理盐水或奴佛卡因的注射量为2.5毫升,其中皮下注射0.5毫升,针深1.5厘米时注射1毫升,针深2厘米时注射1毫升。观察对象为4例经络敏感人。在手三里穴,无论是注射生理盐水或者奴佛卡因,都能立即阻断由电针合谷或曲池所产生的感传。穴位注射阻滞与机械压迫阻滞有所不同,其特点是:①注射生理盐水或奴  
        
      606
      |
      4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45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摘要:观察对象为8例经络敏感人。以宽约6厘米,5~10℃的冰袋降低局部组织的温度。实验时先找到稳定的感传,然后将冰袋安放在拟阻滞的部位,观察冷冻降温对感传的影响。部分实验中同时测定了被冷冻穴位的皮表及其深部组织的温度(针形温度计插至该穴位应有的深度)。  
        
      610
      |
      5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43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52-53.
      摘要:用一宽约2厘米的柔软毛刷,以大约每秒两次的节律,在拟阻滞的部位皮表轻轻刷动,不使皮肤发生显著变形,观察皮肤触觉刺激对感传的影响。共观察了9名经络敏感  
        
      633
      |
      4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62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53-54.
      摘要:对经络敏感人针刺时镇痛区循经分布特征的观察结果表明,经络感传与针刺镇痛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本实验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弄清楚这一重要问题。观察对象为10例经络敏感人。用弹簧压力法测痛,以机械压迫和局部冷冻降温等方法阻滞感传。实验的过  
        
      768
      |
      5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86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摘要:本工作观察了经络阻滞对消化道运动功能的影响。用肠鸣音作为反映胃肠运动功能的指标,在腹壁右下部安放传感器接受肠鸣音,讯号输入生理记录仪,用墨水记录器直接记录,同时以听诊器监听。胃肠运动的强度以下述二个参数衡量:①肠鸣音强度指数:肠鸣音高度之和/记录时间(分);②相对肠鸣音强度:每30秒内各次肠鸣音高度 (以毫米计)的总和。在确定了针刺对肠鸣音影响的基础上,用机械压迫的方法阻滞感传,对3例经络敏感人进行了20次观察。实  
        
      659
      |
      3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84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的“激发”初步观察

      1977(Z1): 54-55.
      摘要:随机抽取34名聋哑学生为观察对象。结合治疗,用电鍉针或声电鍉针先后在手少阳三焦经及手阳明大肠经上做了激发感传的观察。每日在井穴上激发一次,左右轮流。连续10~15次后休息5~10天,再行另一个激程,共进行了3~5个激程。结果三焦经由激发前之全部均需接力始传全程,变成了基本不需接力,23例中有19例可一次刺激井穴即传全程,并入病所。激发后气至病所率显著提高,可占总激发次数1,173次中之91.8%。在大肠经上,除看到接力次数减少,气至病所率增高外,还看到明显的感传入耳后出现效应的情况,即在听力  
        
      581
      |
      5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82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关于经络的本态及其相对特异性的探讨

      1977(Z1)
      摘要:经络有相对特异性吗?为了提高认识,本文做了下列一组实验:选50例无明确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健康人,进行针刺前后心力系数对照观察。分组情况,胃经选三里穴一组;心包经选内关穴为另一组。心力系数均值,健康人2.02×104毫米汞柱/秒4毫米汞柱/秒2,心脏病患者0.89×102,心脏病患者0.89×104毫米汞柱/秒4毫米汞柱/秒2(详见本所170例健康人心力系数测定)。结果:内关组,针刺前心力系数为1.61×102(详见本所170例健康人心力系数测定)。结果:内关组,针刺前心力系数为1.61×104毫米汞柱/秒4毫米汞柱/秒2,针刺后变为2.45×102,针刺后变为2.45×104毫米汞柱/秒4毫米汞柱/秒2。三里组,针刺前心力系数为1.42×102。三里组,针刺前心力系数为1.42×104毫米汞柱/秒4毫米汞柱/秒2,针刺后变为1.47×102,针刺后变为1.47×104毫米汞柱/秒4毫米汞柱/秒2。内关组针刺前后心力系数改变明显,绝大多数为均值升高。三里组针刺前后心力系数改变无统计学意义。本组  
        
      630
      |
      6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34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现象与感觉关系的观察

      1977(Z1): 55-56.
      摘要:我们在研究感传现象的过程中,发现部分人在经穴上用针刺、压迫、艾灸等方法刺激后,感传线基本上能沿经出现,证明了古人所描记的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在感传线出现后,检查全身各种感觉时发现,沿感传线能出现痛觉过敏带、痛觉减退带或多种感觉障碍带,统称为感觉异常带,有以下几个特征: 1.出现时间一般在刺激后即刻至一分钟。解除刺激后一般几分钟可消失,个别人可持续24小时以上。  
        
      617
      |
      5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33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循行观察

      1977(Z1)
      摘要:从1975年开始,用电脉冲刺激、针刺、电针方法,观察了9例经络敏感者的经络感传。对经络感传循行分类标准是与《内经·经脉篇》记载对照:一致者为一类;有一部分偏离本经或未达全程者为二类;大部分未在本经循行,特别是终止点未在本经者为三类。(一)按上述三种方法,对9例经络敏感者88条经,进行了124次的经络感传体表循行情况的观察,其中,手六经48条、74次,足六经40条、50次。手、足六经合计,一类的有29条经,占33%;二类的有42条经,占48%,三类的有17条经,占19%。总的看来,一、二两类的经络感传的循行,在四肢  
        
      572
      |
      6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63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一例经络敏感人沿经皮下出血现象的初步观察

      1977(Z1): 56-57.
      摘要:在进行经络感传研究中,我们协作组发现一例经络敏感人当刺激井、原穴位后,沿经出现皮下出血现象,并进行了初步观察; 病人,肖××,女,17岁,学生,两年来时有右半身麻木、四肢发凉、头疼、头晕、睡眠欠佳、多梦,临床及化验检查未见阳性征。既往有过敏史,家族有过敏性疾病。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于1976年6月在经络感传现象普查中,以电脉冲刺激井穴,初步确定为经络敏感型,刺激后发生皮下出血现象,且有沿经分布性。半年后复查,以电  
        
      558
      |
      6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75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五例经络感传敏感人的实验性观察研究

      1977(Z1)
      摘要:本次工作对5例经络感传敏感人就经络感传与皮肤温度、皮肤电阻、感传带痛阈以及唾液、尿液淀粉酶变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1.在经络感传激发时,感传带上原穴与合穴的皮肤温度均可引起变化,多数为下降,少数升高。唯经统计学处理多数均无显著差异。2.5例被测者12条正经的原穴与任督二脉的中脘、大椎,在激发经络感传时,皮肤电阻除中院而外,其余均下降。按左、右两侧十二原穴皮肤电阻的变化与激发感传前进行对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3.无论单侧单条或双侧  
        
      606
      |
      5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73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五例经络感传敏感人的经络感传途径观察及一例红线报导

      1977(Z1): 57-58.
      摘要:本文初步报导了5例经络敏感人的经络感传途径及其特征的观察。1.刺激5例经络敏感人十二正经的井穴和任督二脉的有关穴位时,经络感传的途经与古书中记载的经脉循行途经基本一致。就观察的130条经脉,  
        
      521
      |
      8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27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三例经络敏感人的住院观察

      1977(Z1)
      摘要:对3例典型的经络敏感人在住院中结合治疗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第一例为41岁女患者,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第二例为39岁男患者,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第三例为31岁男患者,诊断为神经宫能症。观察结果:在感传性质上多为虫行、流水或酸麻感,且因部位不同而有变异。在感传线路上基本是循经的,四肢上循经较稳定,在躯干和头面容易偏离。这三例均有气至病所的表现,在线路和方向上也有个体差异。还看到明显的“隐性跨越”。在这三例中还看到感传的流注现象,即一次刺激可连  
        
      558
      |
      4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70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三例经络敏感人经络感传现象的观察

      1977(Z1): 58-59.
      摘要:最近一年来,我们在普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敏感人,对其中三名进行了一些观察。用电脉冲刺激井穴、针刺或指压穴位,都可以引起感传。两例感传路线与古书描述的经络路线基本相符,一例与古书描述差异很大。也看到了感传双向传导、回流与后作用等特征。用血压计袖带加压或冷冻可阻断感传,但在一例看到感传线上局部加压不能阻滞感传,普鲁卡因皮下和肌肉注射也不能阻断感传,但使感传速度大为降低。在这三例敏感人中,有一例多次看到了  
        
      511
      |
      7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23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循行性感觉病50例临床分析

      1977(Z1): 59-60.
      摘要:“循行性感觉病”,略称为“循病”。本病以沿循经络路线走行的发作性的病理性感觉为特征,包括“循行性疼痛”(略称为“循痛”)与“循行性异感”(略称为“循异”)两类。 50例循病中,循痛28例,循异22例。循异之性质凡有麻感、灼热感、吹风感、痒感、冷气感与流水感等多种。 50例共82经次的循经情况如下:膀胱经28经次,胃经11经次,大肠经与督脉各9经次,任脉7经次,带脉与胆经各5经次,心包经与脾经各3经次,小肠经与三焦经各1  
        
      583
      |
      3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66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摘要:患者王××,患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开口型偏“(?)”,开口度0.5厘米,颞颌关节区有明显触压痛。曾做过封闭、理疗和双侧翼外肌松解术,均无显效,没采用针刺治疗。针刺12经脉的远端穴位,针感上传均可达三个关节;其中公孙、足三里、合谷、中渚等穴位的针感经3~5分钟传至同侧颞下颌关节区。针感传至病所后,可见到明显的及时疗效,表现为患部疼痛消失,开口度增大(由0.5~1.0厘米增至3~4厘米),开口型由“(?)”转为“↓”,咬(?)关系、咀嚼功能也有改善。经三个月针刺治疗,患部疼痛明显减轻,饮食由半流改为普食,开口度由入院  
        
      683
      |
      8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64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60-61.
      摘要:我们在针灸临床中发现2例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患者(M-01,M-02),和1例面神经麻痹患者(M-03),均为经络敏感人,当针刺诱发的感传达患部时,随意肌的功能有明显的改善,即时疗效显著。故以肌电为指标,并用电子计算机作资料处理,对这些“气至病所”现象进行了观察。 M-01患者,针刺左足三里,手法运针,15分钟后感传达同侧患区,测定咬肌重收缩发放频率比针前增加5倍,同时测定开口度和患部痛阈值,均比针前显著提高;起针后45分钟,感传消失,咬肌重收缩肌电频率明显回降,开口度和痛阈值也明显回降。用机  
        
      654
      |
      9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15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对精神病人经络感传现象的探讨

      1977(Z1)
      摘要:为了观察精神病人的感传出现情况,并研究抗精神病药物对感传的影响,在上海市精神病防治总院作了500例的调查,对象为症状基本缓解,诊断明确的精神病人。其中以精神分裂症为最多(474例),余为心因性反应症,周期性精神病,躁狂忧郁症,癔病,嫁接性精神病等。测定仪器为北航57-6电脉冲医疗刺激仪。测定部位为上肢十二井穴。结果表明,精神病人同样存在着经络感传现象。500例中,除1例为心因性反应症外,其余均为精神分裂症病人。而暗示感受性较强的癔病病人,虽施加有关暗示,也未  
        
      568
      |
      3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60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28例聋哑学生经络感传调查

      1977(Z1)
      摘要:在随机抽取的28例聋哑学生中,用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进行了经络测查。按卫生部1973年统一规定之标准分类。结果:敏感型为15例占53.6%;较敏感型为3例,占10.8%;稍敏感型5例,17.8%;不敏感型5例,占17.8%。本组病例男女例数的分布基本一致,但敏感人出现率女高于男。体质弱者感传出现率高于强者。在本组病例中多数敏感型患者有感传入耳趋势,只要一经入耳者,其它经亦均可入耳。一次测  
        
      561
      |
      2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57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20例肢体缺损幻肢感传现象的观察

      1977(Z1): 61-62.
      摘要:为了探索经络感传现象,我们试图通过肢体缺损者产生幻肢感传现象进行观察。开始在骨科病房以截肢患者为对象,后来考虑到刚截肢时多还存在幻肢感或幻肢痛,会影响感传产生,改去假肢工厂,以装配假肢或修理假肢者为对象,先后共观察20例。方法:下肢取脾关、足三里、环跳等,上肢取肩髃、臂臑、曲池、肩贞等,选取其中1~2穴,先用指压寻找敏感穴位,继用二寸毫针针刺;同时在健侧作相同检查。结果16例  
        
      481
      |
      6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25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41例截瘫病人经络感传现象的观察

      1977(Z1)
      摘要:用脉冲电刺激井穴,观察截瘫病人各经的经络感传现象。感传的标准是到达或超过肘、膝关节者为阳性。结果如下: 共测定了临床确诊为截瘫的病员41例。  
        
      570
      |
      2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08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02例脊髓横贯损害患者的经络感传现象初步观察

      1977(Z1)
      摘要:本文报告了临床确诊为脊髓横贯损害的截瘫患者用卫生部规定的经络普查方法测查其经络感传,结果为:①上肢的感传阳性率不受胸腰段脊髓损伤程度的影响,即完全和不完全横贯损害组分别为25.65%和24.56%,经统计处理,无显著差异。而在下肢的感传阳性率则因胸腰段脊髓的损伤程度而异,完全横贯损害组为0%,不完全横贯损害组为9.21%。②截瘫病人下肢的局部针感和经络感传不因痛、温、触及本体觉的消失而消失,而是随着压痛觉的消失而消失。局部针感和经络感传的感受器和传导途径可能和压  
        
      616
      |
      2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07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脊髓灰白质炎后遗症经络感传现象的初步探讨

      1977(Z1)
      摘要:用脉冲电刺激井穴,共普查215例脊髓灰白质炎后遗症患儿的感传现象,发现下肢有感传者59人,感传出现率为27.4%。用同法测定129例健康儿童和100例其他病种患儿,仅有2人下肢出现感传,感传出现率为0.9%。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在有感传的59名患儿中,患肢感传出现率较健肢约高三倍。患肢六经中尤以胃、肝、脾经较高。健肢六经之间则无明显差异。为了探讨感传现象与肌肉功能减退之间的关系,我们用肌力作指标,观察出现感传  
        
      666
      |
      2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0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脊髓外伤(截瘫)与感传的关系

      1977(Z1)
      摘要:对300例截瘫病人作了经络感传现象的调查,有感传现象者97例,出现率为32.33%,明显高出我们以往所调查的正常人及各类病员。此外,对18例感传病人作了详细复查,证明截瘫病人的感传现象是能重复出现的。截瘫病人感传性质与特性与正常人基本一致,但对感传线深度的定位,不如正常人清楚。在97例感传例中,有12例15条感传线呈现“跨越式”的传导现象。即在感传的中途,突然空缺一段,越过此空缺段,又继续出现感传;或在测定穴局部并无任何刺激  
        
      636
      |
      1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47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与针刺临床镇痛效果和针麻效果关系的初步观察

      1977(Z1)
      摘要:经络感传与针刺的临床镇痛效果和针麻效果究竟有没有关系?能否把“气至病所”作为进一步提高针刺疗效的手段?是当前感传研究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一年多来,我们对269例疼痛病人和788例针麻病人进行了观察。观察对象的疼痛部位和手术区均位于头、颈和躯干部。按照循经取穴的原则选取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进行针麻或治疗,不加用任何局部穴位。镇痛效果分为即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级。针麻效果则按全国统一的标准评定。结果如下:  
        
      701
      |
      4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99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与针刺的镇痛作用和治疗效果关系的临床观察

      1977(Z1): 64-65.
      摘要:观察对象为110例确诊的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住院期间病人内服排石汤并配合针刺治疗。针刺穴位均为右侧胆囊穴。感传显著程度分为五级。镇痛效果分为即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级。疗效则根据症状缓解程度和排石情况来判断。在有完整资料的99例患者中93例在胆囊穴或其附近均有阳性反应点。随着病情好  
        
      722
      |
      4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40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与针麻效果关系285例临床观察

      1977(Z1)
      摘要:根据中医针刺疗法循经取穴与气至病所的原则和把循经取穴并使感传到达手术区作为克服“三关”提高针麻效果的设想,在我们协作组共同努力下,半年多来对285例各类型手术作了初步观察。其中颈部手术35例,上腹部手术66例,中腹部手术80例,下腹部手术91例,会阴部手术11例,胸部手术2例。  
        
      613
      |
      2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94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与针麻效果关系的初步观察

      1977(Z1): 65-66.
      摘要:观察对象为113例针麻手术病人。手术部位均位于头、颈和腹部,其中腹腔手术占93例。手术时按循经取穴的原则,选取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一律不加用局部穴。经络  
        
      533
      |
      2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92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与针刺镇痛、针麻效果关系的观察

      1977(Z1)
      摘要:自从75年8月以来,我们在省卫生局和江苏新医学院党委领导下,组织了全省21个协作单位,在门诊治疗和开门办学中,对5万多例病者进行了针刺观察,发现经络敏感人51例;同时在手术前预测8千多例发现经络敏感人8例。分别进行同病、同经、同穴,相同治疗的不敏感者51例和相同手术的不敏感者5例作对照观察。其结果: 一、51例经络敏感人“气至病所”的镇  
        
      693
      |
      4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90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与针麻效果关系观察

      1977(Z1): 66-67.
      摘要:本工作主要分两部分:一是观察针麻手术病员扎针诱导时有无感传现象,并分析感传与针麻效果的关系;另一是观察手术前一天用脉冲电刺激井穴有无感传现象,也分析感传与针麻效果的关系。感传的标准:到达或超过肘、膝关节的为“+”,到达或超过肩、髋关节的为“++”。结果如下: 各类手术病员1,034例,针刺引起“+”或“++”感传的共70例,即阳性率为6.8%。70例中,针麻效果优良的为63例,占89.9%。其他964例感传阴性的病员,针麻优良率为76.3%。两组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上面的结果是将各病种混合统计,为排除病种间针麻效果差异的影响,按各病种分别统计有  
        
      569
      |
      2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88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关于经络感传与针麻效果关系的初步观察

      1977(Z1)
      摘要:从1976年开始探讨经络感传与针麻效果和镇痛关系,想从经络角度为研究针麻原理提供依据。一、观察结果 1.从409例手术病人中看到,经络感传阳性的比无感传的针麻效果为好(阑尾手术提高30%,疝修补术提高22%,腹式输卵管结扎术提高9%)。 2.各种手术病人中经络感传阳性率阑尾病人高于其他患者。 3.健康人与病人针刺和电脉冲刺激经络感传阳性率比较,健康人高于病人;男性高于女性;体力劳动高于脑力劳动;除60岁  
        
      536
      |
      1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86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电感应点感传的研究

      1977(Z1)
      摘要:一般认为针麻有效的关键性问题是“得气”,即针感。因此,“得气”镇痛本质的研究就成为针麻原理研究中带有根本性的一个问题。但是,由于“得气”的诱发、大小、持续时间以及其传导方向都不易控制,所以,我们通过电感应点感传的研究来试探解决这一问题并进一步研究“得气”镇痛的本质。我们利用阻容耦合多谐振荡器的原理设计了电感应点诊疗机,通过它能较准确地找出人体表面对电流敏感的低阻抗点,我们称  
        
      452
      |
      1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28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与痛阈变化的关系

      1977(Z1)
      摘要:在有经络感传现象的人群中,用电脉冲刺激井穴、针刺内关和火柴棒压内关为经络感传的诱发刺激条件。选择心包经络感传过三个关节的受试者进行观察。初步印象是: 1.有感传者93人中仅有15%左右的痛阈上升,1%的痛阈下降,大部分的痛阈无明显变化。 2.有感传者93人与无感传者32人在相同刺激条件下,用同一方法测定,两者痛阈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 3.有感传者在诱发感传后,其痛阈变化多未观察到有明显的循经分布规律。无感  
        
      713
      |
      4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25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针刺时经络敏感人镇痛区循经分布特征的观察

      1977(Z1): 68-69.
      摘要:观察对象为15例经络敏感人和12例感传显著者(感传可通达针刺穴所属经脉的全程,但未及六条经者)。用弹簧压力棒测痛,观察针刺时镇痛区的空间分布和发展过程。每次实验时选取本经穴6~8个,分布于全  
        
      712
      |
      6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77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研究中疼痛反应客观指标的探索

      1977(Z1)
      摘要:为了较客观地研究经络感传出现时的痛阈变化,我们探索了指容积脉搏波、皮肤电反射及指血流图等三项客观指标。实验方法:指容积脉搏波的测定是采用光电反射式脉搏换能器,置于被试者左手食指。皮肤电反射的记录用一对表面电极分别置于左手手心与手背。以上两项指标用生理记录仪记录。电脉冲刺激电极置于右侧大肠经井穴(商阳)。以右侧大肠经合谷、温溜、曲池3个穴位为经纬的疼痛刺激部位。以该3个穴位的外侧旁开2厘米处作为旁开线的疼痛刺激部  
        
      756
      |
      4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19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家兔实验性疾患的耳廓电阻反应

      1977(Z1): 69-70.
      摘要:中医认为穴位不仅有体表的定位,而且与内脏有着沟通表里的关系,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据此,我组设计了三个模拟疾病寻找耳廓反应点的研究课题: 1.家兔实验性腹膜炎的耳廓皮肤探测在无菌条件下注射松节油至家兔腹腔引起腹膜炎。利用穴位具有电阻较低的特点,应用高频皮肤电阻测量仪探测耳廓皮肤电阻。在注射松节油前腹膜炎期间和恢复期逐日探测家兔耳廓,见到实验组兔在腹膜炎期间耳  
        
      615
      |
      11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72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体表内脏联系途径与交感神经的关系

      1977(Z1)
      摘要:中医《灵枢经》:“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指出经络是体表内脏相关的联络系统。为探讨体表内脏联系途径的实质,本组设计了以下两个研究: 1.切除神经对家兔实验性胃溃疡耳廓皮肤电阻的影响在无菌条件下切除实验兔右耳的全部神经(包括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耳支、耳大、枕大、耳颞神经),左耳留作正常对照。待兔耳恢复后,人工造成胃溃疡,以高频皮肤电阻测量仪探测耳廓低电阻点。结果在胃溃疡术前左右耳的低电阻点数无甚差别;而在胃溃疡期间耳廓凹面下1/3处,右耳出现的低电阻点数比正常左耳约少一半。统计学处理,左右耳低电阻点数相比差异非常显著。实验结束后取兔耳廓皮肤以荧  
        
      606
      |
      18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69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70-71.
      摘要:大量针灸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提供的事实说明,经穴-脏腑器官存在某种相互联系。1975年,我们注意到一例经络敏感人当感传现象出现时,其肠鸣音有亢进现象,这个事实启发我们从经穴-脏腑相关的角度去探讨经络感传现象。因此,我们对经络敏感人感传过程的肠鸣音变化,进行了一些初步观察。肠鸣音信号用拾音器换能,经放大器放大后,贮存于录音磁带上。观察结束后,再将磁带贮存结果输至医用数据处理机,进行序列一密度直方图等程序处理。在5例经络敏感人身上共进行30次肠鸣音观察。初步结果表明,用低频电脉冲刺激  
        
      679
      |
      13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11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和针刺“得气”与某些生理指标变化的关系

      1977(Z1)
      摘要:为什么感传能提高疗效?它与“得气” (即针感)又有什么不同?是否“得气”和感传是针刺对机体两种不同程度的反应,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鉴于这些问题,我们利用术前预测的机会,以某些生理指标来观察经络感传和针刺“得气”的关系;以研究经络感传现象,为阐明针麻原理提供一点资料。通过92例甲状腺针麻术前预测,发现针刺“得气”对于某些生理指标可以产生明显变化,但在同一次实验过程中却没有发现这些生理指标变化与经络感传有明确的关系。说  
        
      710
      |
      11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09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敏感人的脑电图观察

      1977(Z1)
      摘要:用脑电图常规检查法和引导体感区电位的方法记录14例经络敏感人的自发、诱发和感传过程中的脑电图,共观察31次。记录结果表明,除一例右侧肢体偏瘫病人的两侧自发脑电活动有明显不对称之外,其余13例的记录均属于正常人的自发脑电图记录,未发现异常电位活动。从过度换气诱发试验和闪光诱发试验的脑电图记录中,未观察到异常放电现象。在针刺过程中,脑电图大致可出现三种类型的反应;①a节律压抑反应;②同步化反应;③每秒18~20次的体感区电  
        
      616
      |
      6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07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电针对经络敏感人血浆皮质醇影响的初步观察

      1977(Z1): 71-72.
      摘要: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15例健康人、8例经络敏感人(患者)和16例非经络敏感患者血浆皮质醇含量。上午8~10点钟取血。在安静状态时血浆皮质醇的平均含量,健康人为9.5微克/100毫升血浆;经络敏感人为12.6微克/100毫升血浆;非经络敏感患者为9.9微克/100毫升  
        
      684
      |
      4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61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诱发经络感传刺激对血流图的影响

      1977(Z1)
      摘要:本实验采用阻抗式容积描记方法,对34例有感传者和10例无感传者,电脉冲刺激井穴前后有关部位血流图进行观察。初步印象如下: 一、电脉冲刺激心包经、心经井穴后,有感传者脑血流图之流入时间缩短、主峰角变锐有统计学意义,但波幅无明显改变;同时描记之上肢局部血流图仅见主峰角变锐有统计学意义。二、电脉冲刺激心包经、肺经井穴后,  
        
      573
      |
      3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58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现象与外周神经的关系

      1977(Z1)
      摘要:近年,感传现象的存在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但产生感传现象的原因或其物质基础是什么,尚无直接的实验依据。我们在20例针麻手术中,调查了74次刺激已与周围组织分离开来的神经、血管引起的感觉反应。观察到3例感传现象共4次,其中3次是直接刺激神经干引起的,1次为刺激小血管引起的,显微镜下看到该血管旁有一较大的神经束伴行。刺激5例感传者,在有关的神经干或皮外感传线上都可记录到神经复合动作电  
        
      530
      |
      3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57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经络感传现象实质的初步研究

      1977(Z1): 72-73.
      摘要:经络感传现象事实上也是一种感觉的表现。现代生理学证明,感觉是神经系统的机能,尤其大脑皮层起有更重要的作用。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对部分经络敏感人应用条件反射方法和影响中枢介质的药物(利血平)对感传现象进行了观察,并在产生感传的前后,沿经脉的主要穴位,测量了皮肤电阻和温度的变化。一、经络感传现象与条件反射的形成对五名经络敏感人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用电针治疗机的音响作条件刺激,与电  
        
      555
      |
      9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5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从针刺镇痛看经络感传现象

      1977(Z1)
      摘要:本文对699例,八种疼痛性疾病,十一个经穴,八条经脉采用针刺等方法,观察所出现的经络感传与针刺镇痛的关系。结果表明有259例属敏感者,其中敏感最佳(气至病所)者有39例,完全止痛为33例,6例减轻;不敏感者有440例仅有18例止痛,经过统计学处理,所得结果见表:  
        
      735
      |
      4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95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针刺调整作用及其与针麻效果关系》座谈会资料综述

      1977(Z1): 75-81.
      摘要:1975年11月本专题第一次座谈会以来的工作进展概况,仅就1977年座谈会收到的资料归纳汇报如下; 一、运用中医理论提高针麻效果,探讨针麻原理 1.辨证施治原则在针麻手术中的运用广东中医学院对162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前进行中医分型,认为这种病例可分为脾胃虚寒型和肝气犯胃型。脾胃虚寒型又可分为偏湿和偏寒两类。肝气犯胃型也可分为肝胃不和和郁热两类。在术前对这两型病例进行了桡动脉脉搏波、甲皱微循环、唾液淀粉酶活性及  
        
      645
      |
      2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50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中医辨证分型在胃针麻手术中的观察

      1977(Z1): 82-83.
      摘要:辨证施治是祖国医学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针刺麻醉的针刺穴位处方与刺激方法(中医的补泻手法或现代用的电针机频率、刺激强度等),如何运用辨证施治,更好地促使体内阴阳平衡,将有助于提高针麻的临床效果。现将我院采用‘中医辨证分型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用二种分型方法共对150例针麻胃手术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第一次103例,分四大型、六小型,即:(一)虚寒型(中  
        
      589
      |
      2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48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麦角毒碱与中药柴胡对针麻效果的影响

      1977(Z1)
      摘要:对针麻患者一些生理指标的观察和临床资料分析,发现在针麻后交感神经系统机能降低者,针麻效果较好。为了观察交感神经系统在针麻手术中的意义,提高针麻临床效果,我们又对腹式输卵管结扎和甲状腺摘除手术患者在针麻的同时,静脉注射麦角毒碱和中药柴胡注射液,观察其对针麻效果的影响。患者分为三组,即针麻组、针麻加乙磺酸二氢麦角毒碱(简称麦角毒)组与针麻加柴胡注射液(简称柴胡)组。后两组患者,都在针麻诱导开始后与手术开始前5~15分钟由静脉注射麦角毒碱0.6毫克或柴胡10毫升。  
        
      634
      |
      1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46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脉象变化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1977(Z1): 83-85.
      摘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确定脉象。即老中医切脉和用脉象仪描记挠动脉压力脉搏波的波形结合起来,或者借鉴本院分院脉象组的研究资料,对比分析在针麻手术中所记录到的挠动脉压力脉搏波的波形确定针麻诱导期和各主要手术步骤时的脉象。以进针前切脉时的脉象或波形为对照。本文中认为脉象或波形基本稳定是指诱导期和术中脉象和波形与对照相似,或偶有变化,但很快恢复者。 1.脉象变化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514
      |
      3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86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舌象变化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1977(Z1): 85-86.
      摘要:中医认为舌与各个脏腑都有密切联系,而且还有部位上的特点。同时,还认为舌象变化迅速、明显、能较灵敏地反映气血运行的情况。我们考虑到舌质颜色的改变可能与舌乳头微循环有关。舌质润湿度和舌苔津液的改变则与唾液的量和质有关。故除临床肉眼观察针麻手术病例的舌象变化外,在1975年工作基础上,采用显微镜下彩色照像术和金属pH电极进一步观察了针麻病人舌乳头微循环和唾液酸碱度的变化。  
        
      495
      |
      2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42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针刺调整作用与针麻效果关系的初步观察

      1977(Z1): 86-87.
      摘要:1976年2至3月约三个月的时间,由山西医学院第一、二附属医院、省工农兵医院、省肿瘤医院、省中医学校和大同市南郊区医  
        
      516
      |
      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81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针麻手术患者几项生理指标的改变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1977(Z1)
      摘要:一、血管收缩反应与针麻效果的关系利用冷刺激(4℃水,刺激30分钟)引起的血管收缩反应为指标,观察针刺的调整作用与针麻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针麻前血管对冷刺激的收缩反应愈小,其针麻效果愈好。在针麻诱导20分钟以后,冷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反应的持续时间均较针麻前缩短,其收缩强度与针麻前比较,则表现为工级减弱35%,Ⅱ级减弱12.5%,Ⅲ级增强60%。二、针麻手术中血压变化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480
      |
      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36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应用多种生理指标进行针麻效果评级的探讨

      1977(Z1)
      摘要:我们利用在疼痛刺激时可以产生的四种痛反应或生理指标,即指端容积脉波、皮电、呼吸和额部眉间肌电等对22例甲状腺针麻手术的患者进行了针麻效果的评级并与临床评级进行了比较。以四项生理指标评级的结果是:Ⅰ和Ⅱ级者共13例,占59%;Ⅲ级6例,占27.3%;Ⅳ级(失败)3例,占13.7%。临床评级的结果是:Ⅰ和Ⅱ级者共11例,占50%;Ⅲ级7例,占31.8%;Ⅳ级(失败)4例,占18.2%。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这两种评级的结果是比较一致的。但是,因生理指标评级时,Ⅰ和Ⅱ级的患者略多于临床  
        
      560
      |
      1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7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针刺调整作用及其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1977(Z1): 88-89.
      摘要:对27例甲状腺针麻手术的患者观察了当病员和手术者均不加选择或手术刺激较强的情况下,对针刺调整作用的影响及其与针麻效果的关系。在针麻过程中,心率平稳者18例,心率增快者8例。表明针刺对心率具有一定调整作用,使心率变化趋向稳定。但是,在心率平稳的患者中,针麻效果优良和较差的患者几乎各占一半。因此,在针刺对心率的这种调整作用中,我们没有看到其与针麻效果有朋显一致的关系。  
        
      575
      |
      1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32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针刺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977(Z1)
      摘要:针麻镇痛不全的病人,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指(趾)端血管容积波缩小等疼痛反应。我们试图寻找调整这些反应的有效穴位,以提高针麻效果。最近于门诊观察了21例病人(41人次)针刺前后的心率、心搏出量、外周阻力、中指端血管容积波等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取病人静卧20、30、40和50分钟自然变化值为对照值,测量针刺后20和30分钟及起针后10和20分钟为测得变化值。上肢穴以灵道、内关、太渊、合谷、曲池、外关、后溪、支正为主;下肢穴以三阴交、地机、太溪、交信、足三里、阳陵泉、委中等为主。每次选2~3穴以毫针刺入,有针感后接本室自制的GM-2型针麻仪进行诱导。  
        
      620
      |
      5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30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针麻胃大部切除术生理指标的观察

      1977(Z1): 89-90.
      摘要:本实验在20例针麻胃大部分切除术的手术过程中对术前诱导后切皮、切腹膜、探查 (处理胃动脉)、吻合、缝肌、缝皮和术后共十个阶段进行了皮温,呼吸、血压、脉率、血管容积、术中病人表现的记录观察。术前即开始测定病人血压,用双线示波器同时记录病人呼吸波与血管容积波(全扫描时间45秒)。皮温用自制半导体温度计(灵敏度0.2度),在指端用胶布固定,连续进行观察;呼吸波用热敏电阻置于鼻孔前方作为转换器导入示波器输入端。血管容积波用光电转换方法,将转换元件固定在指端亦输入示波器。  
        
      509
      |
      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27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摘要:用多导记录仪,取每秒0.75毫米或1毫米走纸速度,描记术前、电针诱导前后及手术全程呼吸波、指脉搏波变化反应,同时记录手术步骤及病人疼痛的主观反应。术前、术中辅助药用法按全国统一评级标准规定。将手术操作引起的呼吸波、指脉搏波反应程度分为4级(-、+、++、+++),将手术全程描记分为13个(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或9个(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手术段,逐段评级,评定针麻手术效果。结果如下:  
        
      571
      |
      2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69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90-91.
      摘要:本文对50例针麻扎管手术对象术中的呼吸波、指血管容积波及指端皮肤温度变化,进行了综合性观察。观察对象绝大部分是农村妇女,少数为城镇职工,均未给任何术前用药。针刺前安静状态下、针刺诱导期间及手术过程中的呼吸波和指血管容积波变化,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连续记录。指血管容积波的描记部位为食指指端,同时用7151型半导体点温计测量祖邻中指指腹的皮肤温度。手术室温度一般保持在20~25℃之间。全部观察对象均用耳穴针麻(右侧神门  
        
      689
      |
      1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68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针麻术后切口疼痛和机能恢复情况

      1977(Z1)
      摘要:为探索针麻是否存在针刺后效应,我们随访针麻与硬膜外麻醉病人的术后切口痛和机能恢复情况。病种有甲状腺手术20例、肺  
        
      635
      |
      2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19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肺切除患者入手术室情绪状态和针麻效果的关系

      1977(Z1): 91-92.
      摘要:本研究结合生理生化指标,就67例针麻肺切除患者,探讨了情绪状态与针麻效果的关系。情绪状态的临床观察评定在进针前进行,根据患者表情、动作、言语活动区分为镇静(安静自然,有时有笑容,与手术室要求配合协调自然,应答自如,答话切题)、紧张(1.兴奋性的:显兴奋,东张西望,眼睛不易闭合,肢体不必要的动,动作作过头;话较  
        
      613
      |
      1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62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不同时态的情绪对针麻效果和针刺调整作用的影响

      1977(Z1): 92-93.
      摘要:情绪状态在针麻中的作用是针麻中西医结合的一个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祖国医学认为“喜则气和志达”、“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并且指出情绪对针刺调节的作用,“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我们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既在针麻临床的情况下,又在术前无辅助用药的条件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是横针不留针条件下的女性受绝育术者。划分情绪状态的依据,分为单一性因素 (如病员主观体验的主述、行为表情)和综合性因素(以病员主述、行为、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等而综合)两类。研究结果表明,  
        
      644
      |
      2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60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针麻对血清钾、钙水平影响的观察

      1977(Z1)
      摘要:于针麻临床中,我们采用四苯硼钠法和EDTA-Na_2法,分别测定病人针刺诱导前后的血钾和血钙。观察结果:在68例中,于针刺诱导后血钾降低者41例,升高者21例,无变异者6例,血钾降低的41例中,针麻Ⅰ、Ⅱ级者占85%。Ⅲ、Ⅳ级者占14.6% (P<0.05),有显著差异、提示针麻诱导后血钾降低者针麻优良率高,升高者优良率低。在68例中,于针刺诱导后血钙升高者29例,(Ⅰ、Ⅱ级占36%,Ⅲ、Ⅳ级占61.1%),降低者28例(Ⅰ、Ⅱ级占44%, Ⅲ、Ⅳ级占33.3%),无变异者11例  
        
      566
      |
      1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27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血液中一些活性物质在针麻中的变化

      1977(Z1): 93-94.
      摘要:激肽是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一种活性物质,但由于激肽在血浆中含量甚微,且极易失活,不易测定,所以本文通过测定激肽形成酶原、激肽形成酶、激肽酶、a_2巨球蛋白、激肽原的变化,间接观察激肽的变化。同时也测定了与激肽体系有密切关系的补体3、钾离子和组织胺的变化。  
        
      469
      |
      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13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针麻手术中肥大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1977(Z1): 94-95.
      摘要:肥大细胞在身体内的分布极为广泛,它可产生组织胺、5-羟色胺、肝素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并与激肽的形成有关。当体内神经体液因素变化时,也影响着肥大细胞对组织胺等物质的释放。为了进一步阐明体液因素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我们用形态学的方法,观察了针麻手术病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变化,结果如下: 1.在组织大小,切片厚薄,染色一致的条件下,我们计数了93例针麻手术切除的  
        
      642
      |
      2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57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植物神经介质在针麻中的作用——形态学研究部分

      1977(Z1)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讨植物神经的机能状态与针麻效果的关系,我们用形态学方法观察了针麻手术病人组织中交感神经介质的变化,希望从形态学的角度为阐明针麻原理提供资料。 1.去甲肾上腺素荧光的组织化学:用甲醛诱发荧光方法显示针麻手术局部组织中交感神经内去甲肾上腺素的改变,共观察97例针麻下胃大部切除病人的大网膜,50例小网膜及30例胃组织,所得结果一致。针麻效果为Ⅰ级者,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上的膨体均较多,荧光较强;针麻效果为Ⅲ级者,膨  
        
      603
      |
      1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56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95-96.
      摘要:在临床手术中取到躯体深、浅部位的结缔组织,脏腑结缔组织以及内脏浆膜等。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在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结缔组织内的阻力血管壁上有肾上腺素能和胆硷能双重神经分布,根据动物去除交感神经节的实验结果,我们认为这些是交感神经的两种节后纤维,它们的分布和功能符合古人在三千多年前提出的“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气血之间如影随形的关系,由于气血密不可  
        
      609
      |
      1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52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以连续显示方法探讨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硷能神经的关系

      1977(Z1)
      摘要:先用甲醛诱发荧光方法显示肾上腺素能神经,经显微镜观察照相记录以后,再用胆硷酯酶方法显示胆硷能神经,在同一张组织铺片标本观察两种神经的相互关系。在大鼠外周组织做了130对连续显示照相,主要结果是:进一步证实在阻力血管壁上有肾上腺素能和胆硷能双重神经分布,二者之间有些走行完全一致,有的是分别走行,因此两种神经有的动脉周丛形式是一致的,有的完全不同,当交感神经活动时,走行一致的两种神经可构成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出去甲肾上腺素和胆硷能神经释放乙酰胆硷产生相互影响的形态基础,但由于还存在分别走行的两种  
        
      588
      |
      1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06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大白鼠兰斑的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

      1977(Z1): 96-97.
      摘要:本实验采用酶的组织化学方法对50只大白鼠的兰斑核进行了乙酰胆碱酯酶和单胺氧化酶的组织化学观察。采用电镜对另外的14只大白鼠的兰斑核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我们观察到在兰斑核内,乙酰胆碱酯酶的反应很强,在低倍镜下,由于其细胞着色深,一眼就可看到兰斑的位置及细胞的分布,兰斑内所有神经元不管其形态如何,其酶组织化学反应都是强阳性。我们同时观察到在兰斑核内,单胺氧化酶亦呈强阳性反应,亦即兰斑处甲(?)的沉着十分明显,用肉眼亦可见到兰斑处系一色深的紫兰色点状物。  
        
      583
      |
      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03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摘要: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最突出的病理改变是肠狭窄段内神经节细胞的缺失及付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在肠壁(包括固有膜)内广泛增生,组织化学表明固有膜内付交感神经胆碱酯酶呈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国内一些单位曾报导小儿巨结肠手术应用于针麻收效较好,同时我院也曾证明针刺穴位,对肠痉挛有缓解作用。鉴于患儿的症状与肠壁内胆碱酯酶阳性神经有关,而胆碱酯酶和乙酰胆碱又与针刺镇痛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观察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直肠粘膜内神经胆硷酯酶活性对探讨肠壁运动及镇痛原理可能提供一些资料。  
        
      575
      |
      1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47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97-99.
      摘要:神经介质是否是针刺调正气血,疏通经络的物质基础?它在针刺调整和镇痛中起什么作用?是本文探讨的目的。观察对象为针麻胃大部切除、颈部手术和输卵管结扎等中、  
        
      580
      |
      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44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电针合谷穴对兔丘脑束旁核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1977(Z1)
      摘要:据报导,乙酰胆碱(ACh)作为脑内一种神经介质,可能具有镇痛作用。有单位证明,脑室注射乙酰胆碱可提高痛阈,而应用密胆碱——乙酰胆碱生物合成阻断剂作脑室注射,则电针镇痛效果显著降低。本工作以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电针刺激对兔丘脑束旁核胆碱脂酶活性的影响。共用兔35只,除第二批第三组雄雌不一外,其余均按性别相同和体重相近的动物进行编组。共分三批,每批五组,第一批每组二只动物,一只作电针  
        
      773
      |
      2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42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99-100.
      摘要:本实验采用蛙腹直肌法测定了36只大白鼠在针刺前后脑干和皮层的乙酰胆碱含量的变化。同时对另外的40只大白鼠测定了针刺前后脑干和血脑的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5-羟吲哚醋酸的含量变化。去甲肾上腺素的测定采用Shore及Olin提出的酸性正丁醇抽提法(仿Mille等),5-羟色胺和5-羟吲哚醋  
        
      800
      |
      5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39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5-羟色胺在针刺麻醉中的作用

      1977(Z1): 100-101.
      摘要:据报导,针刺过程兔丘脑及延髓内5-羟色胺(5-HT)的含量有明显增加,用3H-5HT灌注脑室发现针麻效应好的动物,溶液中5-HT释放量增加。为了进一步探讨5-HT在针刺麻醉中的作用,我们用家兔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  
        
      762
      |
      1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39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101-102.
      摘要:环磷酸腺苷(cAMP)是神经介质和激素的化学信使。前列腺素(PG)又是激素与cAMP之间的作用媒介物。钙离子与cAMPPG的形成和作用关系密切,为此我们进行了以胃大部切除术和妇科手术为主的血浆中的皮质醇、cAMP、PG和钙离子的变化与针麻疗效关系的观察,结果如下: 一、皮质醇:用蛋白结合法,看到在针麻下胃大部切除术中,病人血浆皮质醇诱导后变化不大、术中显著上升,无论术中含量或术中比针前的上升都是Ⅰ级(总评级31例,  
        
      709
      |
      3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38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1977(Z1): 102-103.
      摘要:机体机能的调整是针麻原理的基础。神经和体液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参与这种机能的调整过程。在研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时曾经发现:在大白鼠下丘脑腹内侧核埋藏氢化可的松可以明显抑制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机能活动,使肾上腺皮质萎缩,而明显削弱针刺的镇痛效应。既然抑制这个系统的机能活动会削弱大白鼠的针刺镇痛效应,那么,激活这个系统的机能活动,是否可能加强动物的针刺镇痛效应?作为第二信使的环磷酸腺苷(cAMP)在  
        
      865
      |
      4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36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6年针麻研究工作简要汇报

      1977(Z1): 103-104.
      摘要:一、氢化考的松对输卵管结扎术针麻效果的影响 1976年,与放解军总医院针麻组共同观察了氢化考的松对输卵管结扎术针麻效果的影响。受试者共79名,用药组41名,口服氢化考的松琥珀酸钠150毫克(溶于5%葡萄糖溶液15毫升中);对照组38名,只服5%葡萄糖溶液15毫升。在针麻前45±15分钟口服。给药和评级用双盲法。用药组和对照组与针麻级别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此结果与北京动物研究所1975年报告的关于外源性糖类皮质激素对大白鼠针刺镇痛无明显影响的结果一致的。  
        
      576
      |
      1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34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电针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的进一步观察

      1977(Z1)
      摘要:1975年我们曾以活性玫瑰花试验作为指标,观察到针麻和药麻两组相比较时,针麻组在电针诱导20分钟后,多数患者的玫瑰花形成细胞(RFC)百分率有不同程度提高。1976年,我们以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玫瑰花试验,对同一患者和不同患者进一步观察在电针诱导后的变化,并以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为指标观察电针前、电针后20分钟和针后24小时的动态比较。  
        
      716
      |
      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31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关于不留针针麻原理的研究

      1977(Z1)
      摘要:我们对1,084例横针不留针、182例留针和76例局麻绝育术进行镇痛、调节和麻醉效果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留针、留针针麻和局麻的麻醉效果的优良率都在90%左右,麻醉效果大体相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留针针麻诱导期内,无论是机械致痛或离子致痛测定,都有提高痛阈和耐痛阈的作用。还表明,拔针后20分钟与针刺中20分钟的痛阈和耐痛阈基本上维持在一个水平上,显示了不留针针麻镇痛的后效应。不留针、留针针麻与局麻切皮  
        
      574
      |
      3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30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1977(Z1)
      摘要:本实验对60只基础痛阈稳定,体重在200克左右的大白鼠进行了毒扁豆碱及阿托品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及其与针刺镇痛关系的初步探讨。针刺穴位为“人中”、“承浆”,诱导时间30分钟,用自制的电刺激器测痛,以大鼠发出嘶叫声所需的电流强度,代表痛阈。均用皮下给药的方法。实验分为:单纯针麻组;毒扁豆碱组(皮下注射0.5毫克/毫升的毒扁豆碱0.2毫升)毒扁豆碱+针麻组;阿托品组(皮下注射2%阿托品0.3毫  
        
      774
      |
      2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28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