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1978年第1期
    • 针刺镇痛作用的研究进展

      汤健
      1978(1): 1-11.
      摘要:一、针刺镇痛的临床规律过去的工作观察到针刺可使人的痛阈提高,1976年进一步用信号侦察论分析了人体针刺镇痛效应,结果表明:针刺25分钟后,受试者除了报痛标准有所提高外,皮肤的锐痛分辨力亦有所降低。由此认为针刺镇痛主要是一种生理效应而非心理因素。但也有人体测痛资料(32例用钾离子测痛法测痛)指出,电针合谷、内关30分钟对额部、脐旁、胫旁三处皮肤的痛阈和耐痛阈无统计意义的影响。关于心理因素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这一年来观察到以佯针、语言暗示以及其他视觉、听觉性暗示(如示波器荧光屏上显示电针脉冲或开动手法仪)造成受试者的针刺心理效  
        
      856
      |
      18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53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穴位对健康人大脑痛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1978(1)
      摘要:采用电子计算计平均加算技术对60名健康成年人做了116人次测验,观察了痛刺激引起的大脑诱发电位特点和电针穴位对痛觉诱发电位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电刺激右手中指均能在左侧头皮记录到多相复合诱发电位,主要是由P_1、N_1和P_2三个基本波组成。痛刺激复合诱发电位则波数较多,波幅增高,波宽增宽,潜伏期也有一定的变化,其中以P_2波变化更为明显。对四种不同强度刺激与大脑诱发电位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痛与非痛刺激诱  
        
      693
      |
      3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51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12-13.
      摘要:本工作试图以下腹部皮肤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诱发电位(EP)为指标,探讨电针刺激穴位与手术切口部位之间在神经中枢是否存在相对的特异性联系,同时为临床寻找更为有效的穴位和适宜的电针刺激参数。现将25只兔的实验结果介绍如下:1.用频率为15赫的电针刺激腰1穴(新部位)或“次髎”穴时,对EP的压抑作用最为明显;“足三里”和“三阴交”穴的作用次之;“曲池”穴和“四白”穴无何影响。实验结果说明,穴位对下腹部皮肤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大脑皮层EP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相对的特异作用,其机理可能与神经的节段性支配有关。2.在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用频率为5、15、40和80赫电针刺激“次髎”穴,结果发现以5和15赫的频率对EP的压抑作用最明显;40赫的作用较差;80赫无何作  
        
      809
      |
      3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48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13-14.
      摘要: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感觉传入活动过程和皮层机能状态,因而可借以作指标,从诱发电位不同成份的机能意义及针刺后的变化推测针刺作用的所在部位。本工作采用电子计算机叠加平均方法记录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探讨影响诱发电位的一些因素,着重分析针刺穴位对诱发电位早、晚成份的影响。方法检查对象为正常健康人,部份为非神经系统疾病的针麻手术病人。刺激右腕正中神经,相当内关穴处,在左侧头部上肢体感投射区用针电极记录诱发脑电活动,参考电极在左乳突。脑电信号经生理记录仪放大后送入国产TQ-19医用电子计算机叠加平均,用X-Y函数仪描记结果,针刺左侧合谷、内关穴,诱导30分钟,调节合适的频率和强度。  
        
      737
      |
      4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45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与痛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慢电位变化的初步观察

      1978(1)
      摘要:关于大脑皮层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是针麻原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用电生理方法研究针刺对大脑皮层机能状态的影响的工作,大都以自发脑电和诱发电位为指标,这些都是较快的变化。临床实践和一些实验结果提出,要达到较好的针刺镇痛效果,需要一定的诱导期,同时针刺亦有较长的后效应。对这个问题,除体液因素外,可能在针刺过程中,神经系统还存在着较缓慢的机能状态变化。因此我们试应用记录慢电位的方法,来探讨针刺过程中神经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在家兔颅骨钻洞,以银-氯化银或甘汞电极通过直流放大系统记录,观察三种型式的慢电位:  
        
      710
      |
      2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40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14-15.
      摘要:正常人小指中节刺激,对侧皮层单极128次累加,显示三线重叠照相分析时256或128毫秒,双侧合谷电针。1.10例人非痛性诱发电位一般为由  
        
      816
      |
      3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82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人的痛觉是人脑对机体内外疼痛刺激的反映,而大脑皮层在痛觉信息的整合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近年来,以大脑皮层诱发电位为指标研究针麻原理,国内外均已有报导,但多为在动物上进行的,而有关在人体的临床研究则少见,本文是用电子计算机平均加算技术,观察颅脑手术病人于开颅前后针刺对头皮(23例)及皮层(8例)诱发电位的影响,刺激部位在第二、三指节,记录对侧头皮或皮层感觉区的诱发电位,电针刺激“内关”、“间使”,初步结果如下:1.电刺激一侧手指在对侧头皮或皮层躯体感觉区部位均能记录到多相的复合大脑  
        
      853
      |
      2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80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15-16.
      摘要:大脑皮层机能状态的变化对感觉机能起着重大作用。大脑皮层在针刺镇痛中是否参于作用,尚未有一致的看法。为了证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可否反映疼痛;大脑皮层是否参与针刺镇痛作用,本课题选用电刺激猫牙髓引起  
        
      782
      |
      3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77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关于电针对大脑皮层牙髓诱发电位抑制作用的观察

      1978(1): 16-17.
      摘要:关于大脑皮层牙髓诱发电位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疼痛?针刺对牙髓诱发电位的抑制效应能否作为针刺镇痛的客观指标?迄今存在分歧意见。我们在家兔实验中对此亦进行了一些观察,初步结果如下:1.吗啡对牙髓和眶下神经刺激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的作用:静脉注射盐酸吗啡1.5~3毫克/公斤可引起皮层牙髓诱发电位明显抑制,电位幅度(正波或正-负波峰峰值,一般减小到对照值的40~50%;而在皮层同一部位上引导的眶下神经诱发电位一般不被抑制,或仅有轻度抑制。侧脑室注入纳洛酮20微克可对抗吗啡的抑制作用,数分钟内使皮层牙髓诱发电位恢  
        
      741
      |
      1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76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刺激和损毀扣带回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

      1978(1)
      摘要:过去我们的研究工作表明,扣带回的兴奋活动能够影响针刺镇痛效果。本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使用分区损毁和刺激的方法,来研究扣带回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实验在100只大白鼠上进行。其中部分施行慢性埋藏电极手术,观察刺激不同部位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以递升电流刺激动物尾部,以动物甩尾和鸣叫反应阈值作为痛反应指标。初步获得如下结果:一、刺激扣带回对于动物作为反应及针  
        
      723
      |
      1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71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在24只清醒的箭毒化的兔进行实验,以多导生理记录仪同时记录海马电、脑电、心电和股动脉血压,并观察牵拉胃时的变化以及电针穴位对这些变化的影响。见到,躯体痛刺激(夹捏尾巴)和内脏刺激(牵拉胃)时海马电出现明显的θ节律,同时脑电表现去同步,血压的改变,前者升高,后者降低,证明躯体痛和内脏痛在中枢反应的本质是不同的。电针“胃俞”穴,诱导15分钟,在一部分动物见到海马电最初呈现θ节律,约1~2分钟即转为抑制性的综合波的形式,一直  
        
      834
      |
      3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69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尾核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

      1978(1): 18-19.
      摘要:通过12例晚期癌症恶痛病人尾核深电极埋藏电刺激治疗的临床观察,着重分析刺激尾核的镇痛效果和有效刺激条件,以及镇痛效果和测痛变化,痛反应指标抑制效应的关系,讨论了尾核镇痛的可能途径。方法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将白金丝电极束推至  
        
      667
      |
      1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25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19-20.
      摘要:以往,国内外对于神经元单位放电的研究,多采用急性实验,即在动物麻醉或清醒麻醉的条件下进行的。去年全国针刺镇痛专题会以后,我们开始考虑到在慢性实验条件下,观察动物清醒活动情况下针刺的作用更接近临床针麻实际,因此进行了慢性微电极实验,本工作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慢性微电极技术:(一)MWT-I型微电极推进器:是我们与国营永华无线电厂共同研究由厂里生产的,系采用差动式结构,具有重量  
        
      674
      |
      2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23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刺激对尾核内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1978(1)
      摘要:我们以往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都表明尾核参与针刺镇痛过程。近年来不少报告提示电针效应与中枢某些递质有关。尾核内有多种递质及对这些递质敏感的神经元,为了探讨它们与电针的关系,本工作用单管微电极记录单位放电及多管微电极离子微电泳的方法观察电针对家兔尾核内乙酰胆硷、5-羟色胺、多巴胺敏感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实验选用健康家兔,在局麻下完成手术,以氯化筒箭毒或三碘季铵酚麻痹骨骼肌,进行人工呼吸。微电极探查与记录的范围为  
        
      688
      |
      1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20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家兔尾核内微量注射东莨菪硷对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

      1978(1)
      摘要:以往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均提示电针镇痛作用可能与尾核内胆碱能神经元活动有关。本工作采用在尾核内埋植不锈钢套管,用乙酰胆硷阻断剂——东莨菪硷进行微量注射的方法,观察和探讨了这一问题。预选痛阈较稳定的家兔。在其两侧尾核头部埋植不锈钢套管。套管外径0.7毫米,内径0.5毫米,内置不锈钢管蕊。埋管部位主要在A_(2~4),L_3、R_3,H_(4.5~5)。术后3~4天开始进行实验观察。动物置于特制木盒内。用钾离子透入法测痛,每隔3分钟测痛一次。东莨菪硷用人工脑脊液溶解,浓度为30微克/微升,通过微量  
        
      714
      |
      1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18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家兔督脉“穴位”对尾核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冯小椿, 叶惟泠, 赵丹凤, 张建伟, 张瑾
      1978(1): 21-22.
      摘要:据目前所知,尾核对运动调节的功能与其中多巴胺(DA)的含量有密切关系。尾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含量最高的部位,但尾核多巴胺在针刺过程中起何作用,目前尚不清楚。临床资料表明,电针刺激“脊中”穴对下腹部手术病人有良好的肌松和镇痛作用。因此,我们选用电针家兔督脉“穴位”作为动物模型,测定尾核的多巴胺  
        
      1091
      |
      2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15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家兔与大白鼠尾核头部乙酰胆碱酯酶的研究

      1978(1): 22-23.
      摘要:刺激尾核,可以缓解晚期肿瘤病人的恶痛。电针“合谷”等穴位,尾核有诱发电位。提示尾核参与针刺镇痛过程。然则尾核的组织结构究竟如何,该处神经元以何递质为主?本研究即是用组化方法,研究家兔与大鼠尾核头部乙酰胆硷酯酶(以下简称AChE)的反应。本研究应用家兔14只,大鼠12只,用断头方法杀死,剖取脑子,在干冰丙酮中速冻  
        
      743
      |
      2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13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23-24.
      摘要:以前的工作表明在丘脑内侧部位的束旁核和中央外侧核内一些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有特异的反应(简称痛放电);这种痛放电可以被电刺激穴位或弱的电刺激感觉神经所抑制。有些工作已证实针刺镇痛的传入冲动是由深部感觉神经传入脊髓,在脊髓前外侧索上行,经过脑干网状结构(特别是延髓巨细胞核)上行投射到间脑(特别是丘脑中央中核)。直接电刺激延髓巨细胞核或中央被盖束区均可以得到抑制痛反应的效应。我们在前文中报导了电刺激中央中核对束旁核神经元的痛放电有抑制作用,停止中央中核的刺激之后,抑制作用仍可持续一至数分钟;  
        
      624
      |
      1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53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合谷穴对家兔丘脑束旁核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1978(1): 24-25.
      摘要:对35只家兔进行三批实验,第一批(10只)分五组,每组电针合谷穴和悬吊对照各一只,第二批(10只)分五组,每组电针合谷穴和致痛对照各一只;第三批(15只),分五组,每组电针穴位,致痛和单纯悬吊各一只。方法:钾离子致痛,痛阈以全身挣扎  
        
      809
      |
      3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52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棘间穴对丘脑束旁核单位放电的影响

      1978(1)
      摘要:实验用大白鼠23只,在氯醛糖和尿脂麻醉下施行手术。动物清醒后以三碘季铵酚麻痹肌肉,在人工呼吸条件下进行实验。以玻璃微电极引导丘脑束旁核单位放电。用双脉冲电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刺激,脉冲间隔5毫秒,波宽0.1~1.0毫秒,强度25伏。选腰椎3~4节棘间穴进行电针。用G6805型治疗仪以电压2~4伏,电流8~10毫安,每秒80次的连续脉冲电针5~10分钟。系统的记录了13个与痛有关的放电单位,其中8个痛兴奋单位,5个痛抑制单位。对8个痛兴奋单位观察所见,电针前后,  
        
      612
      |
      1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07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为了探索针刺对面部镇痛作用的神经机理,本实验用短串强电脉冲刺激动物下齿槽神经作为面部伤害性刺激,在大白鼠和家兔丘脑腹后内侧核(VPM)观察到诱发反应单位82个,其中17个单位具有长潜伏期,长串诱发放电。潜伏期150~800毫秒;后放电达数秒;对重复刺激不适应;刺激阈较高,30伏左右;有的单位可以被齿钳夹躯体所诱发,但对抚毛、伸屈关节等非伤害性刺激无  
        
      663
      |
      1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05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镇痛对丘脑束旁核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1978(1)
      摘要:有人报导,丘脑束旁核在电针镇痛的整合作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有人对丘脑内侧区的突触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为了对阐明针刺镇痛原理有所助益,我们初步观察了电针镇痛对丘脑束旁核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电针镇痛动物模型按我组以往报导的方法建立。丘脑束旁核根据图谱定位取得。用戊二醛、锇酸固定,Epon 812包埋。超薄切片经醋酸铀及柠檬酸铅双道染色后,在电镜下观察并拍照。我们对正常小鼠观测了束旁核突触前终扣的直径、突触小泡的大小、突触前、后膜的厚度与突触间隙的宽度,并讨论了突触的分型。  
        
      820
      |
      2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04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中脑网状结构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及传导通路的初步分析

      1978(1): 26-27.
      摘要:我们在过去的实验中曾观察到,针刺对血压反应的抑制作用在去大脑动物上仍可出现;直接刺激中脑网状结构可出现镇痛效应,并对针刺的效应产生影响。为了研究中脑网状结构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我们采用钨丝和玻璃微电极引导中脑神经元的电活动,在82只家兔上进行了实验。其中有22只家兔在中脑上丘上方作了脑干的完全横断术;有19只家兔在听结节下缘作了脑干分区切割,以追索针刺对中脑痛敏神经元活动的抑制效应在脑干内的传导通路。在完整动物和去大脑动物上,痛敏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基本上表现为三种效  
        
      716
      |
      2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02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中脑内侧网状结构的“痛敏”单位

      1978(1): 27-28.
      摘要:中脑中央灰质及其邻近的中央背盖束区在疼痛信息的中枢传导中,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站,其根据有形态学方面的,有动物或临床的行为方面的,也有电生理学方面的。我国近年来关于针麻的理论研究也有报导,在中脑网状结构可以找到“痛敏”单位,在中央被盖束区可以记录到损伤性刺激所引起的诱发电位。我们考虑到中脑内侧网状结构也属于边缘-中脑区(Limbic-midbrain Area)的范  
        
      477
      |
      2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42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28-29.
      摘要:辣根过氧化酶轴突逆行传递的方法自1971年用于神经系统的研究以后,近几年来国外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很多,但国内至今尚未开展。我们于1976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建立此方法,用以研究脑内各核团之间的神经联系,取得一定成果。嗣后,我们完全采用国产的化学药品进行工作,并在方法上进行了些改进,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1977年我们继续进行猫丘脑内侧核群与  
        
      579
      |
      2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41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镇痛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作用方式的研究

      1978(1)
      摘要:为了探讨针刺镇痛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作用方式,首先在猫的三叉神经脊束核记到了两类痛敏细胞放电,一为不会聚性的,即只对刺激三叉神经感受野作出反应;一为会聚性的,即不仅对刺激三叉神经感受野起反应,也能对三叉神经支配范围以外的刺激起反应。不会聚性痛敏细胞多集中于三叉神经脊束的背外侧部,会聚性痛敏细胞多集中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腹内侧部。穴位(颊车、合谷、足三里)电针或刺激坐骨神经均可抑制会聚性痛敏细胞放电,而对不会聚性痛敏细胞放电无抑制作用。  
        
      732
      |
      5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97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29-30.
      摘要:三叉神经一级传入纤维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一、应用成年猫20只,在硬脑膜外分别切断三叉神经根和三又神经三大分支的神经根,藉神经纤维的溃变,观察三叉神经及其分支与中枢神经系的联系。二、三叉神经三大分支的纤维,在脑干内均分布于三叉神经主感觉核,脊束核和第一、二段颈髓的后角灰质内。此外,上、下颌神经的纤维还在脑干的某些平面,分布于  
        
      701
      |
      2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37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加强突触前抑制提高针刺镇痛作用的观察

      1978(1)
      摘要:根据我们在猫的三叉神经脊束核所见,针刺对三叉核痛敏细胞放电抑制作用主要属于突触前抑制。本实验是加强突触前抑制,观察能否提高针刺镇痛效应。对70名正常人和手术病人测痛阈和耐痛阈(钾离子透入法),针刺合谷穴可以提高痛阈或耐痛阈。给受试者口服“安定”10毫克一小时后重复药前程序,则痛阈提高(比针刺合谷穴)70.31%(P<0.01),耐痛阈提高  
        
      726
      |
      3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36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在颜面部针刺镇痛中作用的初步探讨

      1978(1)
      摘要:为了探讨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在颜面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钾离子皮下透入致痛,以引起家兔左前肢的运动反应为疼痛的客观指标。其实验步骤是首先测定正常组家兔,电针刺激“颊车”穴前、后疼痛的变化,然后于局麻下,部分损毁家兔左侧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于术后第9~11天之间,再测定电针刺激“颊车”穴前、后疼痛反应的变化,实验完毕,杀兔取脑做组织学定位检查。结果表明:电针刺激“颊车”穴后,正  
        
      751
      |
      2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91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家兔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细胞形态学的观察

      1978(1): 30-31.
      摘要:鉴于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既与颜面部痛觉又与颜面部的针刺镇痛有关这一事实,我们观察了家兔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细胞形态特点,以其为今后深入开展针刺麻醉原理的研究,提供一些形态学的资料。本实验用正常家兔五只,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切片厚25~30微米,硫瑾染色。在镜下观察了各类神经元的形态特点,并测量了细胞的大小。参照家兔菱脑细胞构筑图谱,进行观察和描述。实验结果:家兔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向尾侧与上颈段脊髓后角灰质相连续,向嘴侧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相连续。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细胞形状  
        
      626
      |
      2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89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三叉神经初级中枢诱发电位的影响

      1978(1): 31-32.
      摘要:我们过去的实验证明,针刺面部穴位的镇痛效应是通过三叉神经传入的,并在三叉神经脊束核由可以产生相应的诱发电位。为了进一步探讨镇痛的作用原理,我们在动物实验中观察,电针条件下三又神经脊束核诱发电位和三叉神经逆行动作电位的变化。一、电针对三叉神经脊束核诱发电位的影响刺激眶下神经可以在同侧三叉神经核范围内产生一个诱发电位,即先出现一个短时程的负相电位(简称N波),继之以一个长时程的正相电位(简称P波)。经实验分析N波及P波均为三叉神经核二级神经元产生的突触后场电位。电针分为二组,一组电针刺激同侧下颌神经;另一组电针“足三里”等穴位。电针的时间为5分钟,停针后再观察5分钟。在刺激神经干的11只家兔中有6只可以见到电针时中枢诱发电位呈不同程度的减弱,停止电针后均见恢复。而在电针作用下P波的变化往往比较敏感,个别动物P波可以完全消  
        
      635
      |
      3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8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脊髓下行抑制在针刺镇痛中的地位

      1978(1): 32-33.
      摘要:实验在40只清醒的麻痹猫上进行。以短串电脉冲刺激腓肠神经,钉钳夹刺后肢作为伤害性刺激。用钨丝微电极引导中脑腹则被盖区的诱发电,记录瞬膜运动曲线作为痛反应指标。分别测定切除脊髓背侧部前后的督脉电针效应,比较中断脊髓下行抑制途径对针刺镇痛效应影响的程度,以便对下行抑制在针刺镇痛中的地位作出判断。主要结果如下:1.中脑膜侧被盖区的诱发放电与痛觉  
        
      790
      |
      3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86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刺激引起的脊髓背角膜电位变化的初步观察

      1978(1): 33-34.
      摘要:前已报导,脊颈束细胞对伤害性刺激的电反应可被电针刺激所抑制,这种在脊髓水平的相互抑制现象是通过什么作用原理产生的?我们观察了电针抑制背角细胞的活动时膜电位的改变,为了解针刺镇痛在脊髓水平的作用原理提供资料。实验在清醒麻痹猫上进行,在下胸段水平切断脊髓,用玻璃微电极插入脊髓腰7或骶1的背角细胞内,记录它们对伤害性刺激的电反应。伤害性刺激是一个施加于腓肠神经上使A及C纤维兴奋的强烈电刺激。观察施加于腓肠神经上(同神经)以及同侧或对  
        
      692
      |
      2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8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脊髓后角Ⅴ、Ⅵ层突触在针刺中的反应

      1978(1)
      摘要:突触在中枢的整合作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探讨针刺镇痛原理时也是值得注意的关键性地方。电镜下检查,针刺后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反应,主要表现在:1.小颗粒小泡:针刺后小颗粒小泡(直径200~500埃)显著减少,平均由23.56个减至9.04个(P<0.01),提示单胺类物质可能与针刺镇痛有一定的关系。2.小颗粒小泡:针刺后大颗粒小泡(直径800~1,500埃)亦显著减少,平均由4.45个减至1.52个(P<0.01),并见大颗粒小泡与突触膜接触,甚至穿过突触膜和突触裂的现象。这反映大颗粒小泡可能参与介质释放活动,不仅对解释突触的传递具有理论意义,亦为解释镇痛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形态学资料。  
        
      640
      |
      1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83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用猫的在体隐神经进行了1,000/秒、2,500/秒、3,500/秒三种频率的电针,对隐神经Aα、Aδ、C波影响的观察。实验结果表明:(1)三种频率的电针对神经的Aα、Aδ、C波均有压抑作用。在一定范围内,电针强度越大,压抑作用越明  
        
      688
      |
      3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23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交感神经的外周部分在针刺镇痛中作用的初步探讨

      1978(1)
      摘要:本文报告家兔在左腰交感神经切除前后,针刺“足三里”穴时鼻尖痛阈的变化的自身实验观察到:家兔在左腰交感神经切除前针刺“足三里”痛阀是明显升高的;在切除左腰交感神经后,再针刺“足三里”痛阈则明显降低,两者经统计学的处理、有非常显  
        
      773
      |
      4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80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35-36.
      摘要:目的在于观察直刺足三里穴,与选择刺激“委中”穴的传入性粗纤维,对体表感觉的影响,分析相互间关系,为探索直刺穴位镇痛效应途径提供一些资料。实验对象:40名健康成年人,不暗示实验情况。穴位刺激:“足三里”垂直进针1寸,与穴位直上1厘米处的另一毫针组成一对刺  
        
      806
      |
      2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20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在针麻而不用全身性麻醉剂的清醒猫27只,用肌松剂保持安静,强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中枢端,模拟内脏痛刺激,记录到发生放电反应的丘脑单位15个,脑干内侧网状结构单位52个。这些单位放电反应,基本符合痛放电的特点,而且有的单位放电反应,在静脉注射吗啡后,有不同程度的减弱。观察了针刺对上述单位自发放电作用及其与针刺抑制单位痛放电反应的关系。在针刺引起单位自发放电频率改变或不变的两种情况下,均可抑制某些单位的痛放电反应,但以针刺引起单位自发放电频率改变的对内脏痛放电反应的抑制作用次数多于针刺不引起单位自发放电改变的。看来,针刺传入与内脏痛觉传入是在同一单位的会聚,是实现抑  
        
      648
      |
      2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76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时下行抑制对内脏痛冲动至皮层眶回传递的阻遏

      1978(1)
      摘要:过去的工作已表明下行抑制在针刺抑制内脏—躯体反射中起着重要作用。问题是此种抑制是否作用于上行感觉通路。我们取内脏神经刺激在眶回皮层引起的诱发电位为指标,观察切割脊髓下行抑制通路(背外侧索)是否影响眶回诱发电位的电针抑制效应。如能确保针刺信号上行通路的完整,切割后如眶回诱发电位抑制效应减弱或取消,则说明针刺时下行抑制确影响了内脏痛冲动至皮层眶回的传递。共用猫65只,乙醚麻醉下手术,撇去乙醚后用三碘季铵酚麻痹,给予人工呼吸。皮  
        
      692
      |
      3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917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几种针刺抑制内脏躯体反射的机理的初步探讨

      1978(1): 37-38.
      摘要:在解决针麻手术的内脏牵拉反应时,临床常采用远节段的经络穴或近节段的背俞与夹脊穴、督脉穴深刺电针以及同神经电刺激等方法。为了了解上述四种选穴方法各自的作用机理,我们作了一些实验观察,并根据所得结果提出了初步的看法。实验动物用猫,在清醒的肌肉麻痹的条件下,以单个方波刺激左侧内脏大神经,在同  
        
      618
      |
      3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72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38-39.
      摘要: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兰斑核的活动可能压抑针刺镇痛作用,我们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利用损毁与电刺激相结合的方法,对兰斑核区影响针刺镇痛作用的性质作进一步的证实和分析。在实验中,重复刺激(25次/秒)内脏大神经引起重复性内脏躯体反射活动,电刺激腓总神经(兴奋Ⅰ、Ⅱ类或加上小部分Ⅲ类纤维)可不同程度地抑制此反射活动,以此代表针刺镇痛效应。1.损毁双侧兰斑核区大部分后,痛反应大多有不同程度释放,但在绝大部分动  
        
      620
      |
      1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71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猫脑干中缝核群在针刺抑制内脏痛反应中的作用

      1978(1): 39-40.
      摘要:我们过去的工作已证明,损毁脑干的中缝核明显削弱猫或大白鼠的针刺镇痛效应。为进一步查明中缝核是否积极参与针刺镇痛,并探索中缝核群同邻近结构间以及各中缝核问在镇痛作用方面是否有差异,我们以电刺激内脏大神经引起内脏-躯体反射为主要指标,配合观察升压反应及皮肤电反射的变化,比较系统地刺激了中脑、脑桥和延脑中缝核及周围的有关结构,观察对上述内脏痛反应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同电针抑制效应间的相互关系。内脏大神经刺激参数:0.2毫秒,20~25赫,持续5秒,强度5~7伏。脑内刺激用同心电极,外径0.5毫米。内芯0.1毫米,刺激参数:100赫,0.2毫秒,100~200微安,  
        
      704
      |
      1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11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脑内5-羟色胺能神经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1978(1): 40-41.
      摘要:脑内5-羟色胺(5-HT)神经原的胞体集中在脑干中缝核群,它的纤维投射到许多脑区和脊髓。萤光组织化学的工作证实它们有明确的通径,神经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研究证明有5-HT突触和受体,可认为已自成一个系统。脑内5-HT能神经系统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与镇痛作用有密切关系,当脑内5-HT正常含量减少时,能减弱吗啡的镇痛效应。针刺镇痛与5-HT能神经系统的作用关系已有许多报导,但是,不少重要问题仍然不清楚。从神经论的观点,针刺过程必然要兴奋某些神经原,同时又要抑制某  
        
      804
      |
      5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10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41-42.
      摘要: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针刺镇痛过程同脑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在本实验中,我们选用对5-HT能神经元有选择性化学破坏作用的神经药物,  
        
      693
      |
      3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62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42-43.
      摘要:为了了解中缝核与感觉传入活动的关系,本实验观察了用直流电局部损毁中缝背核前后,电针对大鼠刺激牙髓诱发皮层电活动时抑制效应的影响。动物以1%乌拉坦-1%氯醛糖麻醉,3~4小时后开始实验观察。牙髓刺激强度30伏,波宽0.5~0.7毫秒。电针双侧“颊车”穴,电针参数为,频率400~600次/秒,强度15伏,波宽0.4毫秒。实验发现,在给动物双侧牙髓伤害性刺激时,可在大脑皮层感觉—运动Ⅰ区的相应部位记录出潜伏期为15~20毫秒的负-正-负三相诱发电位。电针双侧“颊车”穴20分钟后,牙髓诱发皮层电位的正波幅度是电针前的31.3%,经统计学处理P<0.01。而用直流电局部损毁背中缝核2~4小时,观察到电针对牙髓诱发的皮层电位时抑制效应较明显减弱,正波幅度为电针前的77.4%,经统计学处理P>0.05。以上结果表明,局部损毁中缝背核  
        
      800
      |
      3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56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以往工作已证实脑5-羟色胺及其有关的神经结构——中缝背核在针刺镇痛有重要作用。本实验用埋藏电极的方法,对大鼠中缝背核进行局限性电刺激,观察针刺镇痛效应的变化。植入电极的直径是0.3毫米,尖端裸露0.3~0.5毫米,极间距离为0.3~0.5毫米的绝缘不锈钢针双电极。脑内刺激为波宽0.5毫秒,频率50次/秒,强度1.5伏的方波。测痛及电针方法同前文。于手术后的第4天进行实验观察。实验发现,刺激大鼠中缝背核可明显升高动物痛阈。12例动物在中缝背  
        
      739
      |
      2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06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我们以往工作已表明针刺镇痛作用与脑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密切关系。已有许多材料报道脑5-羟色胺(5-HT)主要由脑干中缝核群,尤其是中缝背核所产生的。为了进一步研究中枢色胺能神经结构——中缝核及其递质5-HT在针刺痛镇中的作用,我们损毁中缝背核,观察针刺镇痛中的变化。实验用大白鼠进行。测痛及电针方法同先前报告。损毁所用电流强度为5毫安,持续20~25秒。手术后7~9天测痛并与损毁前作比较。实验完毕后剥取动物脑干组织,用生物法进行脑(5-  
        
      771
      |
      4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5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兰斑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本组实验以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了电针对兰斑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实验用大白鼠进行。在1%乌拉坦-1%氯醛糖麻醉下,施行气管插管及开颅手术。待麻醉2小时左右动物清醒后,腹腔注射箭毒止动,在人工呼吸下进行实验观察。记录采用玻璃微电极,尖端小于5微米。单位放电频率分析由TQ-19医用数据处理机处理后得出。观察包括三个项目:①兰斑核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有齿镊子夹尾巴)时的反应;②  
        
      756
      |
      2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03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44-45.
      摘要:我们以往的工作已表明针刺痛镇作用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A)的代谢变化有密切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中枢NA递质及其有关的神经结构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本实验以直流电损毁的方法,观察了兰斑核损毁前后针刺镇痛效应的变化,实验用大白鼠进行测痛及电针方法同前文,损毁所用电流强度为1.5~2.0毫安,持续15~20秒,于术前及术后7~10天进行测痛实验,观察针刺镇痛效应的变化。实验结果发现在兰斑核被广泛  
        
      758
      |
      3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53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我们已经报告了损毁大鼠兰斑核可以明显增强针刺镇痛效应。作为这项工作的继续,本实验用埋藏电极的方法,观察了电刺激大鼠兰斑核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实验在与前文报告相同的动物模型上进行。植入的电极是直径0.3毫米,尖端裸露0.3~0.5毫米的绝缘不锈钢针双电极,极间距离0.3毫米。于术后第四天进行实验观察。经切片鉴定,在植入电极的35例动物中,电极尖端确在兰斑核区内的共21例。(包括单侧14例,双侧7例)实验发现,以10次/秒波宽1毫秒,强度1伏的方波连续刺激大鼠兰斑核,在  
        
      730
      |
      2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51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45-46.
      摘要:近年来在针麻原理研究中有不少报道指出中枢5-羟色胺(5-HT)在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本工作中应用了5-HT的两种前体——色氨酸(TP)和5-羟色氨酸(5-HTP),观察其对大鼠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从大鼠两后肢“足三里-三阴交”进针,给以疏密式脉冲刺激,电压由0.5伏渐增至3伏。用辐射热照射鼠尾,记录甩尾的时间作为痛(反应)阈。随着电针刺激的逐步加强,痛阈也逐渐升高。实验表明,给大鼠腹腔注射左旋色氨  
        
      691
      |
      5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98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5,6-双羟色胺(DHT)是一种5-羟色胺(5-HT)能神经纤维的化学切断剂。将其注入大鼠脑室可大量损毁自脑干中缝核群下行至脊髓的5-HT纤维;注入5-HT上行纤维束内,则可选择性损毁5-HT能上行纤维。本工作中应用了上述两种方法,探讨5-HT下行及上行通路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并将其与吗啡镇痛进行比较。大鼠以辐射热-甩尾法进行测痛,从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进行电针。脑室(或脑内)注射DHT的动物以及注射人工脑脊液的对照动物,在实验毕均处死,以荧光分光光度法测脑和脊髓内5-HT的含量。脑室注射DHT 33~100微克,可使脊  
        
      765
      |
      3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47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为阐明电针镇痛过程中中枢5-羟色胺(5-HT)代谢的动态变化过程,本工作观察了电针对大鼠脑和脊髓中5-HT含量的影响;并应用优降宁和丙磺舒两种药物,从5-HT的生物合成、释放利用和代谢产物移除等三个方面观察中枢5-HT的更新率。(一)从大鼠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进针,给以疏密式电刺激,持续60分钟,电压由O.5伏开始渐增至3伏,大鼠痛阈明显升高。电针毕立即处死,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全脑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电针组与对照组相比较,5-HT含量增  
        
      799
      |
      3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94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近年来有不少资料证明,脑内5-羟色胺(5-HT)与针刺镇痛有密切关系。本文以中缝背核——5-HT能核团的单位放电频率作为其机能活动的指标,观察电针刺激和伤害性刺激对其自发放电频率的效应,以进一步探讨中缝背核和5-HT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实验动物是大白鼠,体重200~400克,实验在腹腔注射筒箭毒(1~2毫克/公斤)和给予人工呼吸(频率为每分钟64次)的情况下进行的。用充以2克分子KCI和0.4克分子K_3Fe(CN)_6溶液的玻璃微电极(尖端1~2微米,电阻5~20兆欧)作细胞外记录的单位放电。中缝背核的立体定位基本按Konig氏图谱进行。电针大鼠两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穴,频率8次/秒,负载电压2  
        
      719
      |
      5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57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取2公斤左右的家兔,以辐射热照射嘴角皮肤,测定痛(反应)阈,并进行针刺镇痛试验。发现指压昆仑穴可使痛阈明显提高。在此动物模型上进行下列实验。从予先埋置的侧脑室瘘管注入各种儿荼酚胺受体的阻断剂或激动剂,观察其对针刺镇痛作用的影响。实验表明:脑室注射螺哌啶(120微克)或苄胺唑啉(250微克),分别阻断中枢多巴胺受体或肾上腺素能α受体,对针刺镇痛有显著的加强作用;脑室注射去水吗啡(100微  
        
      727
      |
      2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92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49-50.
      摘要:为了研究中枢单胺类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我们曾用脑室注射利血平的方法耗竭家兔脑内单胺类介质(包括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发现指针镇痛作用明显加强。以后发现用对氯苯丙氨酸选择性降低脑内5-羟色胺,可使针刺镇痛作用明显减弱。因而推测利血平对针刺镇痛的加强作用,是否与它耗竭儿茶酚胺有关。  
        
      753
      |
      3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40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优降宁是一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使脑内5-羟色胺(5-HT)破坏减少,含量急剧增高,这在兔、鼠、猫等动物无一例外。但对脑内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则有明显的种族特异性:大鼠和小鼠注射优阵宁后脑内儿茶酚胺含量迅速增高,兔在4~5小时后才开始升高,猫、犬则基本不升高。本工作利用兔、鼠对优降宁反应不同这一种族差异性,研究脑内儿茶酚胺在针刺镇痛中所起的作用。给大鼠腹腔注射优降宁75毫克/公斤,24小时后大鼠脑内5-羟色胺和儿茶酚胺含量显著增长,同时电针镇痛效果明显减弱。  
        
      830
      |
      2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37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50-51.
      摘要:为阐明电针镇痛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内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代谢的动态变化过程,本工作观察了电针对大鼠脑和脊髓中NE和DA含量的影响;并应用  
        
      780
      |
      3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3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52-53.
      摘要:标记的神经介质注入脑室后可被脑组织所摄取,而与相应的内源性神经介质混合储存,并随着神经冲动的到来而释放。释放增多时,组织内存留的放射活性必将减少;释放减少时,放射活性的消失率必将减慢。故可从各脑区放射活性的消失率,估计该脑区内源性神经介质的更新率。本工作给大鼠脑室内注射DL-[(14)C]-去甲肾上腺素重酒石酸盐((14)C]-去甲肾上腺素重酒石酸盐((14)C-NE),间隔10~30分钟后给予电针30分钟,随即处死,开颅取脑。或以液体内烁计数法测定脑内(14)C-NE),间隔10~30分钟后给予电针30分钟,随即处死,开颅取脑。或以液体内烁计数法测定脑内(14)C-NE量,或以放射自显影法观察脑内放射性的分布,并与对照动物进行比较。(一)液体闪烁计数研究:脑室注射(14)C-NE量,或以放射自显影法观察脑内放射性的分布,并与对照动物进行比较。(一)液体闪烁计数研究:脑室注射(14)C-NE的量为0.4微居里/15微升。脑组织以  
        
      817
      |
      2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31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近年来有一些报告指出,中枢儿茶酚胺类神经介质对针刺镇痛可能有某种对抗作用。本工作中应用了儿茶酚胺合成抑制剂α-甲基酪氨酸(α-MT)和α受体阻断剂酚苄明两种药物,降低中枢儿茶酚胺的功能活动,观察其对大鼠电针镇痛的影响。脑室注射α-MT_2毫克,不同时间处死动物测定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含量,发现在注射后4小时,脑内NE和DA分别降至原水平的63%和65%,以后逐渐回升,8小时已基本恢复正常。脑  
        
      741
      |
      3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79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本工作中应用了中枢α受体激动剂氯压定和α受体阻断剂苄胺唑啉,观察其对鼠电针镇痛的影响。(一)氯压定:氯压定是一种新型的中枢性降压药,现已基本明确这种降压作用是通过兴奋中枢α受体而完成的。18只大鼠腹腔注射氯压定50微克/公斤再进行电针,电针镇痛效果明显低于注射盐水的对照组,第一轮实验降低24%(p<0.05),第二轮实验降低46%(p<0.01)。从予置脑室瘘管中注射氯压定(15微克/鼠),18只鼠的平均针效也  
        
      784
      |
      2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76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54-55.
      摘要:6-羟多巴胺(6-OHDA)是一种儿茶酚胺能神经纤维的化学切断剂,将其注入去甲肾上腺素(NE)能上行纤维束内,可以选择性损毁NE上行纤维,而不影响多巴胺(DA)能上行纤维。200克左右的雌性大鼠,按Konig和K-lippel图谱取A1.0,L1.1,H-2,-1的座标左右各二点,每点注入6-OHDA4微克/2微升。对照动物作假手术。术后2天、9天进行电针实验,10天时处死测前脑NE和DA  
        
      903
      |
      4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23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55-56.
      摘要: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内啡肽的发现,使人们对痛和镇痛原理有了新的认知。如果内啡肽也参与针刺镇痛,则应用鸦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应能阻断或部分阻断针刺镇痛效应。我们在家兔实验中初步得到阳性结果,在此基础上并对内啡肽与5-羟色胺(5-HT)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2公斤左右的灰兔24只,以辐射热-甩头法进行测痛,从予先埋植的脑室瘘管注射药物。(1)脑室注射纳洛酮(40微克/100微升)或生理盐水(100微升),10分钟后痛  
        
      776
      |
      3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71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56-57.
      摘要:国内大量实验资料表明,针刺镇痛与中枢多种神经递质有关,其中与5-羟色胺能系统的关系尤为密切。但这些实验都是采用体针的实验模型。为了阐明不同部位针刺镇痛的共同规律,着重研究头面部针刺镇痛与中枢神经递质的关系,特别是与脑内5-羟色胺能系统的关系。实验用成年大白鼠。用辐射热照射尾巴  
        
      788
      |
      2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818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57-58.
      摘要:在头面部针刺镇痛与中枢神经递质的关系研究的第1报告中,电解毁损大白鼠中脑中缝核群后,唇针的镇痛效应明显减弱。本文报导给大白鼠脑室注射5-羟色胺后,唇针的镇痛效应有所增强。在无菌麻醉状态下,将1.0毫米直径的医用聚乙烯塑料管埋入侧脑室(前囟后1.5毫米,矢状缝旁开2.0毫米,深变为3.5毫米)。隔24小时后进行实验。用辐射热烫尾法测痛。测得稳定的基础痛阈后,脑室注射5-羟色胺3微克(溶于0.03毫升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发现在注射5-羟色胺后5~10分钟,基础痛阈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0.001)。到给药后20~40分钟,基础痛阈逐步恢复。如果在注射5-羟色胺的同时,开始唇针(穴位“人中”和“承浆”,G6805治疗仪,疏密波,频率“14”,强度“2”)。在开始针刺后5、10、20、30分钟时,给药组的痛阈都比对照组明显升高,但经统计学处理后,只有在针刺10分钟时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830
      |
      4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67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在本研究的第1、2报告中,已经初步确定,唇针的镇痛与脑内5-羟色胺能系统有关。根据Fernstrom和Wurtman的资料,给饥饿大白鼠注射胰岛素,可使血浆色氨酸含量升高,从而提高脑内色氨酸含量和5-羟色胺含量。为了进一步验证唇针镇痛与脑内5-羟色胺能系统的关系,本文观察胰岛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采用本研究组的大白鼠唇针模型。用K+-4型测痛仪进行钾离子测痛,测定微动阈、嘶叫阈和后叫阈。全部动物经过预选,  
        
      730
      |
      2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14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本工作试图观察电刺激兔中脑中缝核对痛阈的影响及其与针刺镇痛的关系。预先在戊巴比妥纳麻醉下,通过定位仪,给兔作中脑中缝核电极埋藏,电极系双极电极,由不锈钢丝制成,中缝核定位参照兔脑图谱,测痛采用直流电-钾离子透入法,有效电极置于左耳背外侧缘中部,无效电极置于左后肢上段外侧,以动物出现全身挣扎时的毫安数作为痛阈值,从术后第三天开始测痛,每次实验时,先将动物悬吊10分钟,而后测痛阈2~3次,取其均值作基础痛阈,然后在每只  
        
      792
      |
      4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11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59-60.
      摘要:前段工作已证明,侧脑室注射5-羟色胺对兔丘脑束旁核单位痛放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工作进一步观察刺激中脑中缝核对丘脑束旁核单位痛放电的影响。刺激中缝核采用同心电极,刺激频率为10次/秒,波宽2毫秒,电压6伏。中缝核定位参照兔脑图谱。以玻璃微电极记录丘脑束旁核单位放电,经鉴定为痛放电后,即刺激中缝核,刺激持续10~20分钟,中间每5分钟检查诱发反应情况,当发现诱发反应出现  
        
      794
      |
      2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09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中缝大核及其邻近结构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1978(1): 60-61.
      摘要:我们在前一阶段的工作中观察到,针刺可以抑制中脑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反应。在去大脑动物上,针刺的这种效应仍可出现。推想针刺作用的基本环节可能在脑干部位。上海生理所等单位曾报导,损毁延脑中缝核可使针刺对内脏躯体反射的抑制效应基本消失。那么,在针刺对躯体的镇痛效应和对中脑神经元痛反应的抑制效应中,延脑中缝核群是否也有这种作用呢?为此,我们以家兔中脑痛敏神经元单位放电为指标,对中缝大核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一、刺激中缝大核可以直接影响中脑痛敏神经元的活动。在24个痛兴奋性神经元中,有11个在刺激中缝大核时也出现兴奋反应,即放电增多,频率增快。有4个对伤害性刺激出现抑制反应的神经元,对刺激中缝大核都呈现抑制反应。值得注意的是,中脑痛敏神经元对刺激中缝大核的反应型式与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型式表现出明显的一致  
        
      751
      |
      2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58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刺激中缝大核和兰斑核对针刺镇痛作用的影响

      1978(1)
      摘要:以往工作中观察到,在三叉神经核内的针刺镇痛效应主要是通过突触前抑制实现的。形态学资料证明,非三叉神经系统的穴位电针所形成的突触前抑制的纤维来源于脑干以上的高级部位。中缝核、兰斑核对针刺镇痛具有重要的影响。据此设想,电针在三叉神经中产生的突触前抑制有可能是通过中缝核实现的,或受中缝核和兰斑核调节实现的。以微电极记录三叉神经核的痛敏细胞放电,电针“颊车”穴可抑制此放电。用同心  
        
      767
      |
      2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56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61-62.
      摘要:我们曾报导,损毁大白鼠中缝核后针刺核镇痛效应减弱,表明中缝核群具有易化针效的功能。已知兰斑和中缝核群之间通常呈功能拮抗的关系,于是,我们研究了电解损毁兰斑和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损毁兰斑去甲肾上腺能(NA)神经元上行纤维——NA上行背束的功能后,针刺镇痛效应的变化。实验在成年雄性大白鼠上进行。每隔5分钟用等速增加的直流电刺激动物尾部皮肤,分别测定引起甩尾和嘶叫反应的电流值。待动物反应稳定后,取连续三次测定的痛阈均值作为对照。电针双侧“环跳”穴,诱导15分钟。然后在电针条件下再测定痛阈三次。以电针时痛阈均值减去电针前痛阈均值,其差值代表针刺镇痛效应(简称针效)。  
        
      763
      |
      1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01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镇痛过程中中缝背核与蓝斑的组织化学观察

      1978(1)
      摘要: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对此两核团在镇痛及调整等功能意义非常重视,在形态学方面也着重研究了其单胺类的定性和定位的工作,我们认为乙酰胆硷(ACh)及乙酰胆硷酯酶(AChE)是在针刺镇痛及调整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递质及生物活性酶,故进行了此方面的研究与探讨,并与吗啡进行了比较;同时,还测量了电针镇痛及吗啡镇痛过程中此两核团内微循环的变化。痛阈的测定:共分两批动物,第一批80  
        
      735
      |
      2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99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本实验的动物为成年雄性大白鼠,共52只,分为对照组(即正常动物,18只),电针组(26只)。对照组不测痛,电针组用等速增加的直流电刺激老鼠尾部的皮肤,分别测定引起甩尾和嘶叫两种痛反应的电流强度,即甩尾阈和嘶叫阈,选择电针后痛阈明显提高的动物和对照组的动物进行荧光组织化学的比较观察。另外,为比较电针动物中脑中缝核(中缝背核,中缝中核)5-HT荧光强度是否真正增强,增强的程度以及这种增强和镇痛的关系,还在8只动物的腹腔注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尼尔酰胺(200毫克/公斤),注  
        
      680
      |
      2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50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在针刺镇痛过程中大鼠中缝背核亚显微结构的变化

      1978(1): 63-64.
      摘要:许多资料证明,中枢神经介质5-羟色胺(5-HT)在针刺镇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已经确定,合成5-HT的神经元集中于中缝核群。本文以电子显微镜方法观察大鼠中缝背核在针刺镇痛时突触囊泡数目的变化来证实该核团是否参与针刺镇痛过程。选择体重相近、基础痛阈和针麻镇痛效应相近的雌性大鼠作配对对照,共10对。将一对动物同时绑缚于鼠板上,实验组(针麻下痛刺激组)动物给以针麻;对照组(痛刺激组)动物则不给针麻。痛刺激为开胸手术。电针穴位为“郗门”透“三阳络”(阳极)和头部“胸腔穴”(阴极)。电针条件为疏密波,强度3伏,时间30分钟。经左心室插管做灌流固定,灌流液为4%多聚甲醛溶液。灌流  
        
      730
      |
      2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94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中缝核的纤维投射

      1978(1)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讨中缝核在针刺镇痛中的纤维联系途径,我们对猫的中缝背核和中缝大核进行了定位损毁,冰冻连续切片,用改良的Nauta法染色,这一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现将中缝大核纤维投射的部分工作简介如下。一、中缝大核是5-羟色胺能神经元集中的地方,它在针刺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观察到中缝大核的下行纤维可到脊髓腹角,中间带和背角,但到腹角的纤维较多,这可能是针刺引起中缝核对脊髓水平的痛觉传导和运动反射行使下行性调节作用的形态  
        
      575
      |
      2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46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64-65.
      摘要:本实验在针刺条件下测定了大鼠下丘脑、海马、纹状体内的5-羟色胺(5-HT), 5-羟吲哚醋酸(5-HIAA)、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和高香草酸(HVA),以探讨这些脑区内单胺类介质与针刺镇痛的关系。结果:1.5-HT:针刺痛阈提高组,下丘脑和纹状体内的5-HT与对照组和痛阈不提高组相比没有差异,而海马内的5-HT则有明显的下降。2.5-HIAA:针刺痛阈提高组,下丘脑和海马内的5-HIAA无变化,而纹状体内5-HIAA升高。3.NA:针刺痛阈提高组,下丘脑、海  
        
      949
      |
      5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88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镇痛对脑内乙酰胆碱释放的影响

      1978(1): 65-66.
      摘要:曾有报导刺激尾核有镇痛作用,并可缓解晚期癌肿病人的恶痛;以后发现刺激尾核与电针“合谷”引起的痛阈变化大致相似;电针刺激穴位时,尾核出现诱发电位,损毁尾核则电针效应减弱。这些现象提示尾核可能参与电针镇痛过程。本文观察了电针过程中兔侧脑室灌流液中乙酰胆碱含量和痛阈的变化。家兔侧脑室灌流的进管在右侧侧脑室(A_0R_4H_(6.5)),出管在中脑导水管(P_(1~2.5)RL_0H_(0.5)),用含毒扁豆碱(2.5×10)(-6)的人工脑脊液进行灌流。乙酰胆碱的测定用水蛭背肌法。痛阈测定用钾离子透入法。13只兔中  
        
      781
      |
      3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86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66-67.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讨乙酰胆硷在针麻中的作用,本实验拟用药理实验的方法:即用胆硷酯酶抑制剂毒扁豆硷和新斯的明对乙酰胆硷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80~250克的大白鼠不分性别,随机分组,实验前未经任何挑选。动物分组:①毒扁豆硷+针麻组:皮下注射毒扁豆硷0.1毫克(共0.2毫升),同时开始电针刺;②毒扁豆硷组:仅皮下注射毒扁豆硷0.1毫克;  
        
      763
      |
      4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38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讨胆硷能神经在针麻中的作用,本实验拟在脑室注射6-羟多巴胺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毒扁豆硷对针刺镇痛作用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动物选择: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大鼠。①盐水对照组:脑室注射生理盐水0.16微升/克体重;②针麻组:未作任何其他处理,仅电针刺;③5-羟多巴胺组:脑室注射6-羟多巴  
        
      697
      |
      2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81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本实验着重观察被抑制的动物电针刺时此胆硷酯酶活性变动情况。材料及方法大白鼠250克左右,分为:①给药组(皮下注射毒扁豆硷0.1毫克);②药针组(电针刺毒扁豆硷处理动物);③盐水组;④盐、针组(注射盐水后立即电针)。电针刺双侧足三里。注射药物(或盐水)或给药立即电针(指药针组)20分钟后断头,取脑,应用  
        
      644
      |
      1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78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68-69.
      摘要:本实验进一步观察了针刺对大鼠痛阈的影响,测定了在针刺镇痛前后大鼠皮层,脑干乙酰胆碱含量的变化。现将我们已作的实验部分的结果初步小结于下:实验采用健康的大白鼠40只,雌雄各半。体重为150~250克左右,将两只同性别、体重又相近的大鼠分为一组。每组中的一只为电针组,另一只为对照组。实验前均在各组进行基础痛阈的予测,选择对照组与电针组基础痛阈一样的组别对电针组的大鼠  
        
      724
      |
      2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76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国产脑啡肽的药理

      1978(1)
      摘要:脑啡肽(Enkephalin)是1975年从猪脑中提取到的具有吗啡样作用的两个五肽,即甲硫氨酸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的混合物。用荧光免疫技术证明脑啡肽在脑内有自己的神经元系统,说明它可能是一种新的递质。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于1976年4月合成脑啡肽,以下是初步的药理检定结果:1.小鼠输精管生物检定证明两种脑啡肽在15.5毫微克分子的浓度下即表现明显的吗啡活性,亮氨酸脑啡肽的效价约为吗啡的20倍,甲硫氨酸脑啡肽约为吗啡的40倍。比国外报告的效价稍高。2.小鼠热板法镇痛试验表明,甲硫氨  
        
      537
      |
      3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31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人脑中吗啡样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定

      1978(1)
      摘要:我们自75年起,陆续从20个人脑中提取到一个吗啡样物质,其化学特性与国外所报导的脑啡肽和β-内啡肽均不相同,现报导如下:取卒死的正常人脑,在冷冻条件下将脑干、大脑皮层、小脑分开,分别提取。用丙酮、甲醇、乙醚等提取后,在葡聚糖G-10分子筛柱上进行层析、其洗脱液分50管,用254毫微米作为检出峰,同时用小鼠输精管生物检定法进行普筛,发现在第13管(0.9~1.0Vt)和第29管(1.8~2.0Vt)及其邻近有吗啡样物质,能明显抑制输精管的电刺激收缩,这一作用能被纳洛酮所阻断及反  
        
      576
      |
      3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29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纳洛酮对大白鼠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

      1978(1): 70-71.
      摘要:Mayer在人体用纳洛酮阻断了针刺合谷对电刺激牙髓的镇痛作用。我们在手针家兔“足三里”钾离子透入法测痛的模型上虽然看到了纳洛酮有部份拮抗针效的趋势,但并无统计学意义。为进一步观察纳洛酮对动物针刺镇痛作用的影响,我们又以电刺激尾巴测痛法观察了纳洛酮对大白鼠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  
        
      748
      |
      2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71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纳洛酮对家兔手针镇痛作用的影响

      1978(1)
      摘要:1975年Mayer报导了纳洛酮可以拮抗人体针刺镇痛作用的初步结果,但对动物的针刺镇痛效应究竟有何影响未见报导。我们自1975年冬至1976年春在43只家兔上观察了手针双侧“足三里”,钾离子透入法测痛,纳洛酮对针刺镇痛作用的影响。其中19只动物为单纯手针对照组,测得基础痛阈后手针双侧“足三里”10分钟。起针后即刻、10和20分钟各测痛一次,以基础痛阈为标准(100%)求得各时刻的痛阈提高百分率;另24只动物为纳洛酮加手针组。测得基础痛阈后由耳静脉推注纳洛酮生理盐  
        
      696
      |
      2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25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大白鼠垂体内吗啡样物质的含量变化

      1978(1): 71-72.
      摘要:已知垂体内含有多种内源性吗啡样物质,据Goldstein等人分析至少有三类:第一类是起源于垂体脂肪激素(β-Lipotropin)的α_,β_和γ_内啡肽(Endorphin);第二和第三类分子量与31肽的β_内啡肽相近。吗啡样活性都易被胰蛋白酶所破坏,说明它们属于含有相邻碱性氨基酸排列的多肽。其中一类对溴化氰敏感,提示分子中有甲硫氨酸;另一类耐溴化氰处理,有人认为它可能含有亮氨酸-脑啡肽(Leucine-Enkephalin)。另外,Pert等人在人和大白鼠血清中发现的镇痛素(Anodynin)也来自垂体。因此有人  
        
      645
      |
      2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68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吗啡对抗剂纳洛酮对猴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

      1978(1): 72-73.
      摘要:近几年来,有些报导支持针刺镇痛过程包括了一个神经体液的痛抑制系统。新近Pomeranz和Mayer在鼠和人身上分别观察到纳洛酮可以对抗针刺镇痛作用,从而提出了针刺镇痛作用可能也是由于脑内释放了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设想。我们用猴对伤害性刺激的操作式条件反射反应时为指标,在8只猴上进行了12次试验,观察0.05~0.1毫克/公斤的纳洛酮对伤害性刺激引起的操作式条件反射反应时的影响,在静脉注射纳洛酮0.1毫克/公斤的十次  
        
      742
      |
      1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22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纳洛酮对小白鼠行为和痛阈的影响

      1978(1): 73-74.
      摘要:我们在小白鼠上进行实验性针刺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纳洛酮药物本身可以影响动物行为活动和痛反应阈。现将结果报导为下:实验用本所繁殖的雄性小白鼠,体重在25~33克间。室温在20~24℃间。1.热板测试:借恒温水槽将一铜质圆筒(直径为17公分)加温到55±0.5℃。动物放入筒内几秒钟后,即出现跳,舐爪或两后脚“擂鼓”等反应。以动物舐后爪的反应时(单位:秒)作为痛阈。有近半数动物受热板刺激后,出现乱跳,予以淘汰。本实验  
        
      582
      |
      3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718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猪垂体前叶吗啡样物质的初步研究

      1978(1): 74-75.
      摘要:垂体不仅是脑内吗啡样物质最集中的地方,而且与针效之间有内在联系。我们早先曾经初步证实电针可使大鼠垂体内吗啡样物质含量减少36%以上。为了搞清参与针刺镇痛的垂体内吗啡样物质的性质和将来能分析临床针麻病人血液内吗啡样物质的含量变化,我们以猪垂体前叶干粉为原料开展了吗啡样物质的分离提取和活性测定工作。初步得到了在生物鉴定、放射受体分析和动物试验中都有明显吗啡样活性的提取物,深入工作仍在进行中。  
        
      581
      |
      1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63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实验在1976年4至10月进行。受试对象为青年医务人员。在左前臂选取两个点,分别用两种测痛方法测试:(1)电刺激法——有四种刺激强度随机地分配在100次测试中,受试者报告四种反应。资料用信号侦论察分析;(2)辐射热法。针刺双侧合谷穴,得针感后用手法仪继续运针25分钟,在此期间给受试者类似针麻临床常用的暗示性语言。在佯针实验,得针感后即取出毫针,受试者未觉察。实验结果如下:1.有10位受试者先后进行针刺,佯针,平卧等同体实验,在针刺实验中,d_(2-3)下降0.641±0.206δ(均值和标准误),d_(1-2)′下降0.641±0.206δ(均值和标准误),d_(1-2)下降  
        
      815
      |
      3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60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75-76.
      摘要:家兔钾离子透入法测痛,电针“合谷”“外关”,实验分三组:①弱电针组共33只动物,电针强度约空载55伏,以引起前肢轻微抖动为度,动物始终保持安静。诱导20分钟后,选痛阈提高一倍以上者(占72%)作为“有针效”,在继续电针的基础上,取12只有针效的动物静脉注射纳洛酮0.4mg/kg,于给药后5分钟时测痛,发现9只动物的痛阈下降,3只则不下降,平均下降41%,与盐水组对比,P<0.005。随即痛阈逐步回升,于给药后15分钟时恢复至接近给药前水平,此时停针,痛阈再逐渐下降。另12只有  
        
      760
      |
      3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11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下丘脑前部——视前区电刺激对中脑“痛敏”单位的影响

      1978(1)
      摘要:本研究组以往的工作曾证明:刺激下丘脑前部的视上核及其附近区域有镇痛作用,电针的镇痛作用在损毁这一脑区以后可以减弱消失,国内不少单位也有类似的报导。这一脑区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与情绪反应有关。因此我们设想上述镇痛反应很可能就是边缘系统活动时对疼痛的一种干扰作用。如所周知,边缘系统对身体的内脏,躯体功能均有广泛的影响,但对于如何影响感觉功能,则讨论较少。许多临床资料均提示,情绪活动对感觉有很大干扰,近年来还发现隔发出的纤维,可以单突触地投射到丘脑的VPL、MG、LG等感觉核。我们考虑到中  
        
      680
      |
      1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56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视前区、乳头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1978(1)
      摘要:实验选择痛阈较稳定,电针诱导能提高痛阈,体重在2—3公斤的家兔32只。在清醒状态下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或在“迎香”、“风池”双侧穴位电针诱导下进行埋藏电极手术,同心圆电极按Sawyer氏图谱分别插入视前区(A_2,1,13)和乳头体(P_2,1,16)部位;在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矢状缝旁开2毫米,冠状缝前6毫米)安放一对直径1毫米的银丝电极。手术后第2及第3天进行实验。用K+测痛。电针取“合谷”“内关”双侧穴位。视前区和乳头体刺激参数为:强度5~10伏,频率63次/秒,波宽750秒,  
        
      672
      |
      2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07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77-78.
      摘要:我们在以前的工作中,观察到电针穴位能抑制痛刺激引发的兔大脑皮层及下丘脑视上核的诱发电位。本实验进一步观察穴位刺激引发的诱发电位与痛刺激引发的诱发电位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用兔20只,巴比妥盐麻醉(30毫  
        
      767
      |
      2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06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下丘脑视上核在电针镇痛中作用的初步观察

      1978(1): 78-79.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都有报导,证明大脑边缘系统在针刺镇痛中有作用,我们以前的工作观察到外源性垂体后叶素在针刺镇痛中有作用,还观察到电针穴位能使刺激坐骨神经引发的下丘脑视上核诱发电位抑制或消失。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用刺激和损毁的方法观察下丘脑视上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与结果:一、在23只家兔,用埋藏电极(尖端暴露的绝缘不锈钢同心电极用定向仪插入视上核)电刺激下丘脑双侧视上核5分钟(用626-1型针麻仪,疏波4次/秒,强度0.2),  
        
      806
      |
      1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49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我们在以前的工作中,观察到电针穴位能使坐骨神经引发的下丘脑视上核及皮层的诱发电位抑制或消失。为了了解此电针抑制诱发电位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本实验。方法:用家兔20只,用乌拉坦和巴比妥盐麻醉后,三碘季铵酚无动化,用定向仪将引导电极置于下丘脑视上核区(A_(2.0)、R_(2.0)。H_(-2.4))和皮层(P_(5.0)、R_(5.0)、H_(5.0)),另一电极放于头皮切口处。用方波(波宽0.3毫秒,电压10~30伏)进行痛刺激,刺激对侧足蹠,坐骨神经,记录下丘脑视上核及皮层  
        
      784
      |
      1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00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家兔电针麻醉时下丘脑视上核分泌物的动态变化

      1978(1): 79-80.
      摘要:实验用55只雄性青紫蓝兔,年龄6个月左右,随机取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不给任何刺激,斩头处死取材。其余50只编成5组;分别为电针5、10、15、30、60分钟实验组。每组家兔又按相近体重配成5对,依随机抽样原则,将每对动物分配于电针组(电针+悬吊)与悬吊对照组(只悬吊)。采用第五腰椎旁电针麻醉,以G-6805型晶体管治疗  
        
      752
      |
      1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98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垂体后叶素、加压素与催产素对痛阈影响的观察

      1978(1): 80-81.
      摘要:我们以上的工作曾观察到给家兔注射垂体后叶素使痛阈有明显的升高,注射垂体后叶素使下丘脑视上核的诱发电位降低,潜伏期延长。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探讨此种提高痛阈的作用是在于加压素还是在于催产素。方法:本实验用清醒家兔,以钾离子透入法在兔鼻测痛,以开始甩头时的电流毫安数作为痛阈指标。先测正常痛阈,然后由耳静脉依次注入垂体后叶素、生理盐水、催产素、加压素(剂量0.125单位/公斤体重),每次注射的间隔时间为5~10分钟,以恢复到正常痛阈为度。每次注射完后,立刻测痛一次,然后每隔2分钟测痛一次,共测五次  
        
      706
      |
      2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41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筛选对电针“足三里”有镇痛效应的大白鼠54只,每组18只,分为三组:损毁视上核区组,损毁乳头复合体组、对照组。用单极进行直流电损毁,400~600微安,20秒。对照组仅在视上核区域或乳头复合体区域背侧插入电极,但不作通电。用钾离子透入尾部作为痛刺激。损毁视上核区之前,电针可使病阈提高115.03%;损毁后仅提高29.57%。损毁使电针镇痛效应明显降低(P<0.01)损毁乳头复合体区之前,电针使痛阈提高117.29%;损毁后仍可使痛阈提高82.29%。  
        
      785
      |
      1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38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刺激“足三里”引起的视上核——视前区诱发电位

      1978(1)
      摘要:12只家兔,在氯醛糖、尿酯麻醉下进行手术,然后以三碘季铵酚制动,行人工呼吸。用引起Aδ纤维兴奋的电流刺激坐骨神经,并在其向中端引导神经动作电位进行监视;或者以针刺入“足三里”穴,以刚能引起下肢轻微抖动的方波进行刺激。在下丘脑前部——视前区插入同心圆电极,作双极或单极引导。经放大后输入自制的迭加仪进行迭加,在示波器上进行显示,并拍照。不论单极或双极引导,不论“足三里”穴位电刺激或坐骨神经电刺激,均能在视上  
        
      709
      |
      1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37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视上核的神经分泌在针刺条件下的变化

      1978(1)
      摘要:动物和人体内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够影响下丘脑内与神经分泌有关的几个核团的细胞分泌作用,有人认为视上核与镇痛有一定的关系,而针刺穴位后,视上核细胞是否受影响?对此我们作了组织化学和电镜的观察。1.针刺后,视上核细胞分泌颗粒较明显的减少,有些细胞的颗粒变得很小,呈弥散性分布,不少细胞内只见极少的细颗粒,甚至胞浆内有排空的趋势。  
        
      517
      |
      1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34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下丘脑微量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

      1978(1): 82-83.
      摘要: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的调节中枢,又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它对于内环境的稳定和情绪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通过神经分泌物的作用,对内分泌各腺体的活动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已有资料说明:下丘脑具有较丰富的去甲肾上腺素细胞的纤维末稍。因此,我们设想,在下丘脑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观察对针刺镇痛影响。方法实验动物为雄性大白鼠共28只,其中对照组10只,实验组18只。在乙醚麻醉下,将  
        
      794
      |
      2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32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83-84.
      摘要:我们曾观察了直接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可提高痛阈,损毁该区可使电针镇痛效应明显降低。亦有报导,电针隔区、视前区、下丘脑外侧区都能有效地提高痛阈。为此,本实验观察电针穴位时对外侧视前区和下丘脑外侧区单位放电的影响,以便探讨下丘脑在针刺镇痛过程中可能起的作用。实验是在26只雄性家兔上,以氨基甲酸乙酯静脉注射进行轻度麻醉,手术部位给予普鲁卡因浸润麻醉,6小时后以三碘季氨酚麻痹肌肉,在人工呼吸维持下进行实验。微电极引导的单位放电是通过带有探头的微电极放大器和具有高增益前放的双线示波器显  
        
      796
      |
      1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87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镇痛与几种内分泌腺的关系

      1978(1): 84-85.
      摘要:实验用成年雄性大白鼠。用辐射热照射尾巴测痛,以甩尾为痛反应指标。电针一侧“足三里”或双侧“环跳”。在测得稳定的基础痛阈后开始电针。在电针15~20分钟时测痛阈一次,以后每隔10~15分钟测痛一次,连续二次。取这三次的均值作为针刺时痛阈。针刺时痛阈延长至针刺前的1.5倍以上为阳性镇痛效应。对照组不进行针刺。一、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1.摘除垂体后的第3天和7天,大白鼠基础痛阈升高,但针刺镇痛效应大为削弱;而同期的假手术组基础痛阈并不升高,同时针刺仍有明显的镇痛效应(P<0.05),说明摘除垂体能减弱针刺镇痛效应。摘除垂体后注射ACTH_(2.5)单位/只,每天注射一次,  
        
      632
      |
      3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29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钙离子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

      1978(1): 85-86.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钙离子(Ca(++))在麻醉性镇痛剂的镇痛机制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现在了解,不少神经递质如5-HT对中枢神经元活动的突融后影响,GABA的释放、环-磷酸乌苷(cGMP)和环-磷酸腺苷(cAMP)的积蓄以及码啡的镇痛作用等都需要Ca(++))在麻醉性镇痛剂的镇痛机制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现在了解,不少神经递质如5-HT对中枢神经元活动的突融后影响,GABA的释放、环-磷酸乌苷(cGMP)和环-磷酸腺苷(cAMP)的积蓄以及码啡的镇痛作用等都需要Ca(++)参与。我们以往的工作还发现电针效应与脑谷氨酸-GABA代谢支路的关系密切。国内在针刺镇痛与中枢递质的关系方面已做过许多工作,积累了不少有益的资料,但对电针镇痛与无机离子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736
      |
      4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81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对肾上腺髓质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

      1978(1)
      摘要:前述脊髓后角Ⅴ、Ⅵ层突触的颗粒小泡在针刺后明显减少,推测单胺类物质在镇痛过程中被释放。那末肾上腺髓质的去甲肾上腺素(NA)是否参与针刺镇痛活动?众所周知,体内NA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细胞和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实际上是神经细胞的一种变态细胞,属节后成分,受含ACh的内脏神经突触终末支配,因此,肾上腺髓质中含NA细胞的变化可反应出体内NA的某种水平,通过针刺实验,我们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692
      |
      2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24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对外周血5-羟色胺含量的影响及其与镇痛效果的关系

      1978(1): 86-87.
      摘要:针麻原理本身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必须从不同角度及途径去认识。外周体液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侧面。近几年来,通过动物交叉循环,肢体灌流及脑脊液灌注等技术的应用表明:体液因素(神经介质、激素等)无疑是参与针刺镇痛作用的,而且它们既可作用于外周,也可作用于中枢。但其中哪些物质为有效成份却是需要进一步  
        
      684
      |
      3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76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组织胺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1978(1): 87-88.
      摘要:针刺镇痛作用为祖国医学几千年的医疗实践所证明,更为近十几年来针麻手术实践所证实。而组织胺在体内分布很广,并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其中之一就是与痛觉生理有关。组织在损伤、炎症时可以释放出许多化学物质,组织胺亦是其中之一,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兴奋痛感受器,传到中枢而产生疼痛。在脑中的组织胺,可能是一种神经介质,且有人认为参与吗啡的药理作用。既然组织胺在外周和中枢都与痛觉有关,那么是否也和针刺镇痛有关呢?一、针麻肺叶切除病员血中组织胺含量  
        
      728
      |
      2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74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镇痛与血脑色氨酸关系的研究

      1978(1)
      摘要:前文已证实脑内5-羟色胺(5-HT)能系统的正常功能是维持针刺镇痛的必需条件,针刺过程又能激发脑内5-HT能神经原的活动,表现为5-HT生物合成增加,及其代谢产物5-HIAA明显增多。已知色氨酸是5-HT生物合成的前体,由血液转运入脑,但在脑内浓度不能满足色氨酸羟化酶(TryptophanHydroxylase)活力的需要。因此,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针效既然要正常的5-HT功能来维持,又能激发5-HT神经原的活动,那么,脑内色氨酸的补充亦随着增加吗?本文针对这问题,进行血脑色氨酸的微量测定,观察针刺过程的含量变化,并与一些镇痛剂  
        
      635
      |
      2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617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对r-氨基丁酸、谷氨酸含量的影响

      1978(1)
      摘要:大脑皮层感觉区和丘脑是传统的“痛觉中枢”,尾核与痛觉亦有关系。γ-氨基丁酸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递质已基本成立,谷氨酸则是拟议中的兴奋性递质。我们测定了针刺后的大白鼠皮层体感区、丘脑、尾核中γ-氨基丁酸、谷氨酸等的含量变化。选用大白鼠26只,分为三组:①对照组8只,不进行针刺,亦不测痛阈。②无镇痛效果组9只,用国产C6805治疗仪电针双侧“足三里”25分钟,电针后痛阈提高未超过电针前痛阈的150%者作为无镇痛效果组。③有镇痛效果组9只,电针“足三里”25分钟后,痛阈提高超过电针前痛阈的150%者作  
        
      673
      |
      4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15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镇痛对小白鼠脑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1978(1): 89-90.
      摘要:我们曾发现电针镇痛与脑内游离氨含量变化关系密切,当电针镇痛有效时皮层和丘脑游离氨含量明显下降,而无效时显著升高。后来证实电针时脑游离氨含量的变化受脑谷氨酸调节。现已确认γ-氨基丁酸(GABA)是抑制性递质,谷氨酸可能是兴奋性递质,而大脑的功能性变化常可导致谷氨酸转变成谷氨酰胺反映出来。因此探讨针刺镇痛对GABA以及谷氨酸—谷氨酰胺含量的变化关  
        
      725
      |
      1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68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对大白鼠甘氨酸代谢的影响

      1978(1): 90-91.
      摘要:1.脊髓中甘氨酸的代谢我们曾经发现针刺大白鼠“足三里”穴,可引起大白鼠脊髓中自由甘氨酸明显增加。但其原因尚未明暸?恢试谧橹械幕?一般与其合成代谢的加快或其分解代谢减慢有关。氨基酸在组织中的合成,一般可由相应的α-酮酸与其他氨基酸或其酰胺间借转  
        
      595
      |
      5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09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中医辨证与甲状腺切除术针麻效果的关系

      1978(1)
      摘要:临床实践初步说明针麻效果与中医辨证有一定关系,偏阳虚病人针麻效果较好,因此,进一步研究针麻与中医辨证的关系,可能有助于提高针麻效果与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探讨。本文通过采取传统的中医辨证方法,手术前辨别患者机体阴阳虚实情况,探讨中医辨证与针麻效果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与血管容积为指标,观察电针后的变化,为中西医结合针麻原理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在同一组术者、同一组穴位、同一组人辨证情况下,对101例甲状腺肿块切除术患者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辨证分组中非阳虚者针麻  
        
      572
      |
      1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08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两种手术针麻效果的临床预测

      1978(1)
      摘要:我们在甲状腺切除及腹式输卵管结扎两种手术上,用两点空间分辨阈、触觉阈、耐痛阈,皮肤温度和皮肤电阻的测定及对患者精神和心里状态的调查观察,发现在针麻前后,无论是针麻手术效果好的一组(指临床针麻手术评级为Ⅰ、Ⅱ级组),还是针麻手术效果差的一组(指临床针麻手术评级为Ⅲ、Ⅳ级组),患者的皮肤温度额足差都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即针麻后皮肤温度额足差较针麻前增加者,针麻效果一般较佳,针麻后皮肤温度额足差较针麻前减少者,针  
        
      547
      |
      1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05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腹式输卵管结扎手术的术前预测

      1978(1)
      摘要:在大力开展群众性的计划生育工作中,我们结合腹式输卵管结扎手术,对健康已婚妇女进行了痛阈的测定和术前预测。测痛方法:采用KTC-5痛阈测定仪,应用直流K+透入的方法进行刺激,被测者左手握无关极,右手合谷穴为阳极,刺激电流脉冲从零开始,逐次递增,由电流表显示。当被测者有痛感时,我们称它为基础痛阈,继续增大电流脉冲,当被测者忍受不了时,我们称它为耐痛阈,共测221例,将基础痛阈从小到大加以整理,并描在坐标轴上,可以看出它近似于“正态分布”,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基础痛阈最低是40微安,最高是300微安,其中以100微安出现的次数最多。将耐  
        
      411
      |
      1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59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麻效果术前预测中某些生理指标变化的观察

      1978(1): 93-94.
      摘要:针麻手术效果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为便于选择宜于进行针麻手术的病例,需要开展针麻效果的预测工作。1974年选用指端血管容积、皮肤电反射和呼吸运动三项指标,观察电针前后以一定量强度的疼痛刺激引起其反应的变化,结合临床评级进行分析比较,为针麻效果预测以及原理研究提供一些实验资料。被测者42例,包括脑外科手术13例,甲状腺手术9例,口腔颌面手术18例和胃大部分切除手术2例。给额部350克痛刺激可引起指端血管脉搏波的波幅降低,皮肤电反射增大,呼吸频  
        
      522
      |
      1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56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346例针麻输卵管结扎术中某些生理指标的观察

      1978(1)
      摘要:本工作选用心率、血压和指温三项指标对不同穴位处方、术前辅助用药、针麻与局麻的比较作了分组观察,借以探讨穴位的特异作用。穴位配方分4组;(1)耳针:神门透子宫、脑点透肺;(2)耳针(取穴同上)、双侧切口旁针;(3)唇针;(4)唇针、双侧次髎。四组穴位配方在手术进程中三项指标都发生变化,尤以切皮肤与处理输卵管时更明显。每一指标在各组中的变化规律相似,如切皮肤时多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和指温降低,处理输卵管时则出现相反的反应;但反应变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如心率在切皮肤时耳针组变化较少,而耳针加切口旁针组变化则较大,但组间变化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意义。  
        
      502
      |
      1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97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刺激扎管穴对腹式输卵管结扎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1978(1): 94-95.
      摘要:为了提高临床针刺镇痛效果,我们在前项工作的基础上,对245名受术者观察了电针刺激“扎管”穴对腹式输卵管结扎术的镇痛作用。扎管穴取穴方法同前文。电针刺激频率为30/60或40/80赫交替的连续波,强度以  
        
      659
      |
      1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94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刺激扎管穴对正常人体皮肤痛阈的影响

      1978(1)
      摘要:本工作在60名成人身上观察电针新穴位一扎管穴对腹式输卵管结扎切口等部位皮肤痛阈的影响,探讨穴位与手术切口部位在空间上的相对特异性联系和改变电针刺激参数的影响。结果如下:扎管穴的有效电极的针在腹部两侧髂前上棘的内侧二横指处进针,与腹股沟平行,针尖沿皮下直达耻骨联合附近;公用电极的针在脐下3~4厘米处,沿腹正中线皮下进针约5厘米。1.电针刺激扎管穴对痛阈的影响:受试者平卧,用30/60赫的交替连续电脉冲刺激“扎管”穴,测定切口部位、上腹部(中脘穴)、  
        
      743
      |
      2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49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镇痛的穴位筛选

      1978(1)
      摘要:为了探索与镇痛有关的穴位,我们于1976年10月至12月以上高县人民医院门诊部为基点,并深入工厂街道为广大工农兵用电针治疗各种痛症,先后治疗了以疼痛为主要表现者184例,其中观察及记录较完整的有152例。在152例患者中,男性90人,女性62人,以男性较多(59.21%);年龄:老年(60岁以上)9人,少年儿童(16岁以下)3人,成年(18~60岁)140人,以成年为最多(92.11%);职业:工人98人,农民11人,教师及干部33人,居民6人,学生3人,解  
        
      680
      |
      9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4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一种评定临床针麻效果的简易指标——皱眉时

      1978(1): 96-97.
      摘要:以往凭临床经验判断病人疼痛的程度,虽然符合实际,但是各人标准不同,判断的结果出入较大,也不便于前后比较和总结针麻的临床规律。我们根据临床上常以皱眉等反应判断病人疼痛的经验,以及通过针麻手术中病人皱眉,叫痛和呼吸记录曲线的分析,观察到皱眉出现的次数和时间与病人疼痛的强度密切相关,因而设制了一种记录皱眉时间的装置(简称皱眉时),以提供一个评定针  
        
      531
      |
      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45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督脉背部穴位电针效应的实验观察

      1978(1)
      摘要:自从针麻手术开展以来,在妇科下腹部手术方面曾试用多种穴位配方进行比较研究。通过长期的针麻临床实践,逐渐把穴位的选择集中到背部的一些穴位上,如“脊中”、“命门”、“腰俞”、“次髎等。在这些穴位进行电针刺激,无论在缓解腹肌紧张以及镇痛作用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为了对督脉背部穴位电针刺激的作用原理进行研究,我们在慢性实验动物上(兔和猫)将直径为0.5毫米的不锈钢丝埋藏在第一或第二腰椎的椎弓骨板上,用牙科水泥固定,作为刺激电极,以模拟督脉背部穴位的电针刺激。  
        
      760
      |
      5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84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督脉电针对手术病人的痛阈和两点辨别阈的影响

      1978(1)
      摘要:以钾离子测痛阈,弹簧压力测痛阈和两点辨别阈为指标,在42例腹部手术病人中,测定了督脉针麻的镇痛程度,观察针麻临床评级与痛阈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督脉针麻确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表现为,针麻后钾离子测痛阈与弹簧压力测痛阈均有非常显著的升高。2.在督脉针麻时,开始15分钟,镇痛作用略低;25分钟方显著升高。这个数字支持针麻诱导期为20~30分钟的说法。  
        
      702
      |
      3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39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督脉针麻和辅助用药的实验观察

      1978(1)
      摘要:用抬头反应和痛叫动作为指标,在家兔实验中,肯定了督脉针麻的镇痛作用,观察了它的作用特点,并对杜冷丁、安定、异丙嗪在其中是否发生协同作用等问题也进行了实验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介绍了一种记录动物痛叫反应的简易方法——痛叫动作曲线记录。实践证明,它能够正确反应痛叫的次数和程度,可以作为动物痛反应指标。2.督脉电针对抬头痛反应和痛叫动作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后者的抑制作用  
        
      674
      |
      2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80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同神经电针”对多突触反射的阻抑

      1978(1): 98-100.
      摘要:我们在针麻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以“同神经电针”——电针刺激支配手术区皮肤传入神经的方法进行手术,对皮肤镇痛有显著的效果,用此方法亦能有效地缓解顽痛。在以前的单细胞电反应的实验中我们曾模拟这一临床现象,观察到它的作用与刺激异神经或近、远节段穴位电针的抑制效应有明显不同。本工作以多突触反射为痛反应的指标,进一步探讨“同神经电针”镇痛的规律和可能的作用原理。实验在45只成年猫上进行,在乙醚麻醉下完成必要的外科手术,然后注射三碘季胺酚并施加人工呼吸,实验过程中进行体温、血压和呼出气CO_2监护,维持在正常生理状  
        
      622
      |
      1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78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同神经电针镇痛的外周作用

      1978(1): 100-101.
      摘要:根据临床实验,电针刺激支配手术区域的神经、皮肤及浅层组织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本实验目的,探讨同神经电针对外周神经动作电位的影响。一、同神经电刺激对Aa、δ和C三类纤维动作电位的影响:在麻醉状态下,游离狗的陷神经,远端为测试刺激,近端记录,中段接电针,测试刺激的强度以能产生Aδ或C波,模拟创伤性刺激。  
        
      710
      |
      1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33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同神经电针镇痛兴奋的传入纤维类别初步观察

      1978(1): 101-102.
      摘要:以电针刺激支配手术区的神经进行外科针麻手术的方法(简称同神经镇痛),已经临床实践证明对浅层组织的疼痛有较满意的镇痛效果。在临床应用时,通常在十五分钟至半小时的诱导期内,逐渐增加电针刺激强度,达到病人能耐受的最大强度后再开始手术。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电针刺激兴奋了那些传人神经纤维,对了解同神经镇痛的作用原理及进一步提高临床镇痛效果,都有一定意义。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在截肢病人的待截肢体上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对这个问题作了初步观察。本文报告在正常人身上用叠加方法记录电针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所得到的结果。  
        
      680
      |
      1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75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同神经多节段切口旁双针——动物模型与某些药物的影响

      1978(1): 102-103.
      摘要:以前的工作曾证明切口旁(双)针刺激时,针刺部位外周神经末梢侧针感区表现感觉分离现象,痛、触,二点辨别感觉降低,温度觉无变化,中枢侧非针感区不表现感觉变化,推想电针在外周神经构成某种因素,影响传入讯息的传导作用使痛觉转化。本文  
        
      655
      |
      1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28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横针对某些皮肤感知觉的改变

      1978(1): 103-104.
      摘要:我们曾在针麻临床体针加切口旁针的条件下和在实验室仅体针针刺的条件下,研究并得到针刺对痛觉、触觉、压觉、温觉、定位觉、空间局部辨别觉、重量变的改变的结果。本文报告的是在针麻临床条件下,仅两根平行的横针针刺“气冲”、“外陵”对某些皮肤感知觉改变。方法和结果触觉阈限的测定使用粗细不同的塑料丝。压觉差别阈限的测定和痛觉的测定是使用弹簧压力测痛器。定位觉和皮肤空间局部辨别觉阈限的测定是使用带有标记距离刻度的触觉规。热觉的测定是使用大手电筒和马表。压觉、触觉、定位觉和痛觉测定的部位  
        
      508
      |
      5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71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关于不留针针麻原理的研究——针刺镇痛方面

      1978(1): 104-106.
      摘要:我们在采用气冲、外陵横针不留针的针麻方法下,对不留针针麻镇痛作用进行了某些研究。下面是对不留针针麻全过程即针刺诱导期和手术过程以及术后的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1.诱导期:针刺10分钟使用弹簧压力测痛器和57-9A电子皮肤痛刺激仪两种测痛方法致痛和测痛,结果见表1。  
        
      671
      |
      5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69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1978(1)
      摘要:我们建立了一个对伤害性刺激的操作式条件反射猴模型,训练猴学会每当接受一定电流强度的伤害性刺激后,就用手拉杠杆或脚踏杠杆终止刺激,以此反应时作为痛指标,研究电针镇痛的原理。这个模型可避免人体实验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从系统发育上看人与猴均属灵长类,同时伤害性刺激必须上升到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才能完成。此反射,是一个以痛觉行为反应的指标。对阐明针刺镇痛的临床规律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实验共用13只猴,体重4~8公斤。以钾离子透入皮肤作伤害性刺激。电针穴位合谷、臂臑。  
        
      748
      |
      4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67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以猴的操作式条件反射为指标对针刺镇痛作用的观察

      1978(1)
      摘要:实验动物为广西的猕猴,在猴尾部中、下1/3处剃毛,以钾离子透入尾部皮肤作为痛刺激,采用北京航空学院五七工厂生产的57-9D痛阈测量仪测定痛阈变化。猴子用上肢拉动杠杆可使电路开关断开,便可停止对尾部的痛刺激。针刺采用北京航空学院五七工厂生产的57-6电脉冲医疗刺激仪。一、操作式条件反射作为研究针麻的痛觉指标的一般观察1.痛刺激阈值的稳定性和影响因素,在安静状态下,痛刺激阈值是比较恒定的,4号猴5天观察50次测量中,每天均值最高为0.25毫安,最低值为0.21毫安,平均0.23毫安。这个数值的变动范围不超过均值的24%。动物情绪变化和外界动因的干扰等对  
        
      741
      |
      2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66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大白鼠针刺镇痛模型

      1978(1)
      摘要:动物镇痛模型是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的基本课题。建立较为满意的动物模型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我们在1976年初步进行了针刺大白鼠的模型试验。固定动物的装置:过去采用捆绑四肢来固定大白鼠,这种固定方法对针麻原理研究十分不利,经过摸索和吸取外地经验,采用筒式固定法,将长约120毫米的塑料管(其内径为46~54毫米)分成三个部分:主体部分(其长度为80毫米,作为固定动物的躯干);头部(是用木头做成的,内车成喇叭形,作为固定头部);尾部(也是用木头做成的,内有较大的喇叭大孔,使尾向后穿出。  
        
      660
      |
      6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18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和留针对家兔镇痛作用的观察

      1978(1): 108-109.
      摘要:用光辐射热照射兔鼻作痛刺激,甩头为痛反应指标。针刺穴位为曲池(双),以正弦波讯号发生器代替针麻仪。共用兔59只,计分悬吊对照组、留针组、1赫兹、250赫兹、  
        
      645
      |
      3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17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镇痛中电刺激三因素的适当调节

      1978(1)
      摘要:在临床和动物实验中,选用适当的电针刺激参数来提高镇痛效果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报导,但说法不一,尚难定论。本文采用“多因素正交试验选优法”,对刺激强度、频率和波形三个因素,先作正交选优试验,然后根据试验结果重新安排其他多种试验,目的在于探讨这些因素的适当调节,以便选取电针刺激参数的最佳搭配方案,供研究针麻原理时建立动物模型及临床针麻手术时参考。实验共用昆明品系小白鼠400只,不拘性别,不作挑选,随机取用,采用我组以往建立的唇针,辐射热烫尾并引起甩尾反应的电  
        
      737
      |
      3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16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不同电针刺激参数对针麻临床效果的影响

      1978(1): 109-110.
      摘要: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电针刺激仪代替人工手法捻针,虽然节省人力,但刺激稍长,针感作用就会减弱,影响针麻效果。我们在中医辨证施治和针刺手法的启示下,初步探索了电针刺激参数(刺激强度、频率、波形)对针刺镇痛作用的关系。首先在实验室对健康人进行了电针刺激参数的筛选。在刺激强度方面,在诱导期内逐渐变峰压的针刺镇痛效果比不变峰压或变一次峰压的好;在频率方面,切口旁针高频的针刺镇痛比低频的  
        
      635
      |
      6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59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刺激波宽与针麻效应关系的初步观察

      1978(1)
      摘要:电刺激参数主要包括频率、强度(电压、电流)、波形及波宽等几方面,它们之间互相牵制,在采用方波电流时,取固定频率,电流和电压将随波宽的改变而有相应的改变,我们在过去的工作中曾观察到采取适宜的电刺激频率和强度时,可以获得较好的针效,本实验进一步观察电刺激波宽对针效的影响。实验动物用体重2公斤左右家兔20只,采用自制输出规则双向矩形波的双向方波刺激器,该刺激器与示波器和一电流表相连,可分别观察输出电脉冲的波幅(电压峰峰值)和有效电流并进行读数,取固定频率60  
        
      560
      |
      3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11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一种基本无电解的针麻仪——7610双相对称针麻仪

      1978(1): 111-112.
      摘要:我们根据督脉针麻临床实践的需要,设制的7610双相对称针麻仪,可输出双相对称的尖脉冲,脉冲宽度约0.1毫秒。在输出强度较大时(例如脉冲峰值电流250毫安左右),波形仍保持对称性。经实验室鉴定,其电解程度远比G6805及57-6型针麻仪微弱。输出  
        
      513
      |
      1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55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介绍记录动物血压及呼吸的新装置——双导生理记录仪

      1978(1)
      摘要:在医、药及生理学的实践和科研中,常以动物血压及呼吸为指标作生物学测定。在针麻原理研究中,对血中某些与疼痛有关的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NE)、乙酰胆碱(AC)等的定量,也往往采用动物血压法进行测定,而呼吸亦为与疼痛直接相关的指标之一。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教导,我们研制了记录动物血压及呼吸的新装置——双导生理记录仪,现将仪器原理介绍如下:一、血压记录部分系利用一光源,经光拦照射检压计的水银柱,并联2CR型硅光电池作为光电换能器。其输出反映水银柱的高度及其变化,经衰减  
        
      646
      |
      2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08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对皮肤感觉的暗示感受性及其和针麻效果的关系

      1978(1): 112-113.
      摘要:本工作探讨了对皮肤感觉(电触觉和电感觉)的暗示感受性及其和针麻效果的关系,被试者为准备肺切除的53名患者。暗示感受性的测试方法是:以单脉冲方法刺激器(恒压)测试患者胸部的电触觉和痛阈,测试时同时并联一SB-14型示波器以显示刺激强度,指导语为:“这个实验目的是看看你的反映感觉的稳定性。一般人的感觉都是比较稳定的。刺激强、弱可以从示波器上波高的格数上看到,刺激越强,波就越高。看看你是不是每次都在那个格上下开始有感觉(或感觉到痛)”先固定示波器Y轴增幅,连续测试4次,然后进行两次暗示性测试。方法为降低示波器Y轴增幅一定数量,  
        
      632
      |
      2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0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暗示、安慰剂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1978(1): 113-114.
      摘要:一、对痛的语言暗示与针刺镇痛的关系1.针刺中对痛的语言暗示对针刺镇痛的作用:针刺10分钟,61例痛阀平均数为193.77克,之后在测痛过程中主试者不断地对受试者说:“要注意,就要痛了,就要痛了。”对痛进行语言暗示,61例的痛阈平均数是162.26克,对痛的语言暗示使针刺中的痛阈降低了15.23%,P<0.001,差异极其显著。2.针刺中对痛的语言暗示下的痛阈与针刺前痛阈的比较:39例针刺前痛阈平均数为125.90克,针刺10分钟后在对痛的语言暗示下痛阈平均数为162.05克,尽管对痛的语言暗示使针刺镇痛效果降低,但仍可使比针  
        
      672
      |
      6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49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痛信号对痛反应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

      1978(1)
      摘要:本实验试图通过建立痛条件反射以改变动物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机能状态,观察其对痛反应阈(简称痛阈)和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以了解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实验对象为400克左右的雄性大白鼠20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尾部插入两根针作痛刺激电极,用57-9A型测痛仪给成串方波作为痛刺激,以引起动物连续两次嘶叫的电流值作为痛阈。条件刺激为90/分的闪光,无条件刺激物为0.6毫安的方波电刺激,闪光4秒后给电击刺激,以闪光后尚未给电  
        
      728
      |
      2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48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思想准备状态和针刺镇痛的关系

      1978(1)
      摘要:为探讨针麻术前“解说”工作这种“思想准备”心理因素对针麻效果的意义,对48名正常被试者进行了本实验。被试者根据实验前的指导语和临刺激前是否打招呼分为有思想准备(甲组)和无思想准备(乙组)两组。甲组指导语为说明实验目的是在正常人身上探讨“三阳络”针刺镇痛的规律。乙组指导语则增加:1.介绍实验过程;2.介绍实验刺激和刺激顺序以及刺激的感觉;3.说明针刺是能够镇痛的,但并不是对刺激没有感觉,要作好接受不很好受的刺激的思想准备;4.刺激对人没有伤害性,思想上要放松,不必紧张。两组在性别、年龄和以三项  
        
      602
      |
      2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399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皮肤敏感性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1978(1): 115-116.
      摘要:本工作探讨皮肤对电刺激的敏感性和针麻效果的关系。对象为在针麻下行肺切除的106例患者。术前在实验室内进行以下四项指标的测试:(1)针刺部位(三阳络、郄门)电感受性(即开始有感觉,电触);(2)针刺部位电反应阈(即手指开始颤动);  
        
      512
      |
      2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43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辨别反应、时间估计以及情绪状态同针麻效果的关系

      1978(1): 116-117.
      摘要:本工作研究作为神经系统高级部位机能的某些心理活动特点跟针麻效果的关系,试图以此探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主要是大脑皮质在针麻中的作用。此外,还探讨这种心理机能和情绪状态是否有关,它们和针麻效果的联系如何。选择我们过去工作中看到对表征高级神经活动机能状态有一定意义的辨别反应和时间估计两项心理实验作为研究对象。工作在74年至76年间进行,对象为针麻肺切除患者。进行了两批辨别反应实验(30和38例)和三批时间估计实验(20、43和45例)。  
        
      533
      |
      4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41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某些心理因素对痛觉、针刺镇痛和针麻效果的作用

      1978(1): 117-118.
      摘要:一、某些心理因素对痛觉的作用注意、痛的记忆、思惟、听音乐心理状态对痛觉的作用见表。  
        
      661
      |
      5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392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情绪状态对针刺效应的作用及针刺效应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1978(1): 118-119.
      摘要:研究结果:一、情绪状态对耐针、得气、针感及抗痛能力的提高。(一)情绪状态与耐针的关系:依主观体验划分的196例情绪状态与耐针的关系;依表情行为划分的200例情绪与耐针的关系;依综合评定(即主观体验与表情行为结合起来)的209例情绪与耐针的关系,P值均小于0.005,有着极显著的统计学关系。(二)情绪状态与得气的关系:依主观体验评定的123例情绪、依表情行为评定的126例情绪,依综合评定的131例情绪与得气  
        
      712
      |
      6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38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情绪对肌肉状态的影响及肌肉状态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1978(1)
      摘要:一、情绪状态对针刺时肌肉状态的影响依主观体验确定的192例情绪、依表情行为确定的195例情绪、依综合评定的204例情绪与肌肉状态的关系P均<0.005,差异极其显著。镇静的情绪,针刺时肌肉状态好,紧张的情绪针刺时肌肉状态差。二、肌肉状态与耐针、得气、针感的关  
        
      686
      |
      9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38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医患配合在针麻中的作用

      1978(1): 119-120.
      摘要:一、病员配合程度与切皮、缝皮、找输卵管反应和整个针麻效果的关系:89例配合与切皮反应、85例配合与缝皮反应、97例配合与找输卵管的牵拉反应、95例配合与针麻效果、P均<0.005,差异都极其显著。二、病员配合程度与切皮、找输卵管的皮电波动的关系见表1。病员配合情况与切皮、找管皮电波动有一定的关系。三、手术操作与牵拉反应和找管皮电的关系1.找管次数与牵拉反应:249例的结  
        
      456
      |
      2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34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人体四肢皮肤(穴位)点痛觉的研究

      1978(1)
      摘要:1975年9月至1976年6月,我们对20名健康人,用热测痛的方法,做人体四肢部位132个穴位点(十二经的五俞穴)的痛阈测定。发现一天4次测定(早晨7:30、中午11:30、下午3:30、晚7:30)的结果,呈现一条近似于正弦曲线的节律变化。对四组数据分别分组进行统计考验,它们每相邻的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t>5.632P<0.001)。在测定痛阈时,同时测定了室温和皮温。与痛阈测定结果比较,痛阈变化与室温、皮温变化无关。对实验结果进行个案分析(77人次),其中符合和基本符合上述规律的占90.9%,在不符合上述规律的被试中,有的人有某种疾病,如轻度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584
      |
      4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384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