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最新刊期
1979年第3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我国中西医结合针灸针麻科学研究的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钱信忠
1979(3): 1-20.
摘要:医学是人类向自然界作斗争中不断发展的一门科学。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医疗活动。因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医学遗产,都为各自的民族繁衍作出了贡献。中国医药学是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悠久的历
874
|
114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389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边缘系统与针刺麻醉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陈宜张
1979(3): 21-25.
摘要:国内有不少单位进行了边缘系统与针麻关系的研究。本文拟扼要介绍边缘系统的结构、功能要点,然后讨论它与针刺镇痛的关系。边缘系统的解剖和功能(14,18,20)(一)边缘系统的解剖1.脑的边缘系统:包括以下部位:①大脑皮层边缘叶及有关区:海马、扣带回、胼胝体回、脑岛、颞极、海马回。因为这些脑回的多数,其位置在大脑内侧面并
774
|
55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3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刺麻醉在颅脑外科的应用与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陈公白, 李庆彬, 应诗达, 罗其中, 丁育基, 高玉华, 陈华辉, 马烈
1979(3): 25-30.
摘要:自1965年11月针刺麻醉就成功地应用于颅脑手术。从1975年3月起,组织全国21个主要的神经外科单位对颅脑针麻手术进行有计划的协作研究,至1978年12月底为止,按协作规划共完成颅脑针麻手术4,466例;其中前颅窝手术1,865例(41.8%),颞、顶、枕区手术1,594例(35.7%),后颅窝手术1,007例(22.5%);针麻成功率在90%以上,针刺镇痛效果优良者(Ⅰ、Ⅱ级)占
813
|
37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31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麻下溃疡病的胃大部切除术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钟守先, 朱予, 庄礼定, 佟永生, 姚树青, 罗庆道
1979(3): 31-34.
摘要:针麻胃大部切除术虽有很多优点,全国各地都有开展,但尚未能普遍推广。其主要原因是针麻效果不够满意。存在着镇痛不全,牵位反应及肌肉紧张等问题。因此,几年来,提高针麻的效果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我院自1965年开展针麻胃大部切除手术以来,共作了593例,其中包括与兄弟单位协作以会战形式所作的273例。针麻的效果近几年来逐步有了提高,尤其在会战后期的
701
|
10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29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麻胃大部切除术前、术中生理功能变化的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许冠荪, 欧阳守, 姚友梅, 周逸平
1979(3): 35-38.
摘要:目的1.探索针麻效果的客观生理指标。2.探索针麻术前心神、气血辨证分型与某些生理功能变化的关系。3.探索针麻术前气功过程中某些生理功能的变化。方法用 RM-85型多导生理记录仪,对针麻胃大部切除术的病员于术前数日作一次静卧1小时的描记,每间隔10分钟描记一次;或由病员在做气功前、气功20分钟、停止气功
813
|
38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379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麻效果的术前预测及术中生理指标的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周德华, 戴玉勤
1979(3): 39-44.
摘要:针刺麻醉是一种新型的麻醉方法,它是通过刺激作用而产生麻醉作用的,所以通过刺激而产生的麻醉效应,实际上是针刺麻醉的特点之一。目前作为常规麻醉方法之一的针刺麻醉已广泛地在临床上应用,但仍有部分病例的针麻效果为Ⅲ级和Ⅳ级,说明在针麻手术过程中个体的差异性是很大的。为了摸索针麻的规律性,提高针麻效果,我们于1975年1~12月对针麻甲状腺手术及针麻腹式输卵管结扎手术的术前预测,及其术中的生理指标进行了观察分析,现报导如下:
665
|
32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24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夹脊电针的镇痛作用及其与电针频率的关系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郑观成, 李有
1979(3): 45-50.
摘要:针麻胸内手术反应研究提示,夹脊电针对皮肤肌肉有很好的镇痛作用。本工作以人体电针实验方法,进一步分析夹脊电针的镇痛效果,并观察电针频率对其影响,从中探讨针麻原理,同时为针麻临床提供电针参数资料。研究方法受试者28人,电针实验35人次。受试者为研究人员、医务人员自身(占74%人次)和胸部疾患待手术病人(占26%人次)。自
825
|
139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22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不同频率与针麻效果(附110例临床小结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1979(3): 50-51.
摘要:在1978年9月全国针麻阑尾协作组座谈会之后,省针麻阑尾协作组在武汉市、黄石市以及新洲县等五个地区按统一规划在一个多月内,随机进行针麻阑尾切除术110例。成功率95.46%。优良率79.99%。方法与要求1.术前不作思想工作,由专班人员进行手术。2.术前用阿托品0.5毫克,苯巴比妥纳0.1克,术中用药按75年全国规定标准。3.穴位:脾俞、胃俞、章门、五枢,
555
|
0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373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肿瘤手术患者于针刺麻醉和药物麻醉时血浆皮质醇的变化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1979(3): 51-55.
摘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来完成的。而在内分泌调节系统中,垂体—肾上腺皮质则占很重要的地位。祖国医学记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脏腑、内外),濡筋骨、利关节也。”可知针灸对调整机体,稳定内环境所
786
|
40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19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刺麻醉在麻风外科矫形手术中的应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仲纪发, 张铭成
1979(3): 56-57.
摘要:针麻在普通外科和其他外科开展的比较早,进行的也较广泛。而在麻风畸形方面开展比较迟,过去有人错误认为麻风病患者手术不需要任何麻醉即能开刀。实际上,麻风病菌仅侵犯周围神经,而致局部皮损,皮表感觉障碍,深层组织及未遭侵犯之皮肤感觉仍然存在,术中麻醉的好坏是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的。近十年来,我们进行了200余例手术,其中采用针麻手术病人有125例。过去面部手术多采用局麻,上肢手术多采用臂丛局
789
|
19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17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不留针针麻用于眼科手术127例临床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石立森, 李朋玮
1979(3)
摘要:目前,我国针刺麻醉方法有留针和不留针两种,不留针针麻又分为穴区带不留针和穴位不留针针麻,我院采用的是穴位不留针针麻,此法用于眼科手术方面国内报导尚少。本文报导自1976~1978年10月底止,在自选穴位不留针针麻下行眼科手术127例临床分析如下:(一)操作方法对象和术式:127例眼科手术中抗青光眼手术68例全是行虹膜嵌置术,32例白内障
752
|
37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8815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穴位相对特异性的实验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郑永芳, 陈孟勤, 张宝珍
1979(3): 59-64.
摘要:在针灸治疗和针麻实践中,针刺不同穴位对机体不同部位或不同脏器有特殊的作用,即在临床实践中证明穴位有相对特异性。通过对这种穴位相对特异性的研究来进一步提高针麻效果和认识经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尚缺乏有关这方面的实验研究资料。内脏神经是腹腔脏器痛觉的主要传入途径。本工作用刺激动物内脏大神经所引起的皮层及皮层下诱发电位为痛反应指标,观
878
|
72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365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体液因素参与针刺镇痛的中枢作用的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陈孟勤, 郑永芳, 薛祚紘, 文允镒, 聂在民, 张宝珍
1979(3): 65-71.
摘要:针刺镇痛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有多种因素参与。除神经系统的作用外,体液因素是否参与作用?如何参与作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多,特别是在针刺过程中,外周血液中体液因素的变化与针刺镇痛的中枢作用有没有关系?在针麻原理研究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需要回答的问题。1971~1972年,我们用动物交叉循环实验初步证明了针刺过程中外周血液中某些体液因素可以通过交叉循环至另一动物的中枢参与镇痛作
888
|
72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8807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对大鼠不同脑区内源性鸦片样物质(OLS)活性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张万琴, 汤健, 梁熙南, 韩济生
1979(3): 72-75.
摘要:为了探讨在针刺镇痛过程中,脑内鸦片样物质(OLS)的作用部位,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定大鼠电针前后不同脑区 OLS 活性变化,并与针刺镇痛效果进行比较。方法1.测痛和电针:用150~200克的大白鼠,雌雄皆有,实验时关入特制的固定笼内,用8.75毫米电影放映灯泡的辐射热源,照射鼠尾引起甩尾,即辐射热-甩尾法测痛。
894
|
47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8812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大白鼠肠系膜透明窗肥大细胞在电针刺激穴位后的反应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万选才, 冯家笙, 冯慎远, 卢前琦
1979(3)
摘要:用体重200克左右同窝健康大白鼠分三组实验。①电针刺激两下肢穴位(相当于足三里、肾俞)组;②电针刺激两上肢穴位(相当于合谷、曲池)组;③捆绑空白(不电针)对照组。每天电针刺激穴位(G 6805电针仪,连续波、频率6次/秒,强度3~3.5),30~40分钟共作六天实验。实验第六天完毕后,断头处死动物,取回肠及空肠
892
|
32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8810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刺麻醉的作用原理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武重千冬, 镰田康夫, 冈洁, 张虎林
1979(3): 77-81.
摘要:针麻的特点是,用针刺激穴位,意识和其它感觉不出现任何变化,仅使痛阈上升,在刺激停止后的一定时间内,其作用仍可继续维持。所以,阐明了这些特点的原理也就是阐明了针麻的原理。针麻的外周原理针麻出现镇痛效果的重要条件是针刺后产生针感。若在针刺部位注射2%普鲁卡因,则针感消失,即失去了镇痛效应。故针麻需要某些向中性冲动的作用。用普鲁卡因
641
|
142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359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