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1979年第4期
    • 针刺麻醉原理的机能调整学说

      卢静轩, 许鹿希, 吴本玠, 王友良, 杜水泊, 谢柏樟, 王居易
      1979(4): 1-10.
      摘要:作者从针刺镇痛的研究中,探讨性地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认为在高等动物和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痛觉和痛反应起双相调整作用的复杂机能系统(简称痛觉调整系统)。并对这个系统的主要物质结构基础和功能活动过程做了初步提示。认为针刺镇痛主要是通过这个系统起作用。指出,要基本搞清楚这个系统,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论述了感受装置、神经-体液系统是决定针麻过程的主要物质结构基础,也是穴位、经络、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从针灸和针麻来说,两者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其中,中枢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  
        
      894
      |
      21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14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麻上颌窦手术1,965例总结

      1979(4): 11-14.
      摘要:全国针麻上颌窦手术协作组自1975年3月至12月,在针刺麻醉下施行上颌窦手术1,965例。一般资料(一)性别:男性909例,女性611例。(二)年龄: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12岁,多数为20~40岁。(三)职业:工人:462例,农民:489例,干部175例,学生:165例,其它188例。以工人、农民居多。  
        
      576
      |
      1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58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麻醉下全喉截除术

      黄鹤年, 余永真, 周爱菊, 杨珍梅, 倪功泽
      1979(4): 15-17.
      摘要:我医院从1970年6月起至1978年11月止,在针刺麻醉下对喉部恶性肿瘤的病人施行全喉截除术共425例。优良率达到73.6%针麻的效果较为稳定,本文初步总结8年来425例临床经验,着重说明采用耳针、体针和皮肤切口旁针相结合的针麻方法的效应,探索针麻下全喉截除术中克服镇痛不全、牵拉喉体反应和刺激性咳嗽等“三关”的临床措施。  
        
      808
      |
      2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56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麻下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手术

      庄礼定, 杨宝恒, 王秀华, 罗来葵, 朱预
      1979(4): 18-21.
      摘要:甲状腺机能亢进手术麻醉方法的选择,在过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用局部麻醉,对较大的甲状腺肿,麻醉效果有时不够满意,用颈硬脊膜外麻醉,技术要求较高,麻醉平面不易掌握且不够安全,呼吸抑制,穿刺异感和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用全身麻醉加气管内插管,病人负担较重,术中病人不能配合喉返神经损伤不易发现。对于重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例,术后甲状腺危象发生率和其他并发症较多。因此,  
        
      706
      |
      1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52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异频针麻脾肾静脉分流术50例观察(摘要

      1979(4)
      摘要:我院自1970年起运用针刺麻醉对102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施行了脾切除手术,1973年以来又在其他针麻腹部手术实践的基础上采用异频针麻开展了难度较大的脾肾静脉分流术50例,成功率92%,Ⅰ、Ⅱ级率为70%。(一)针麻方法1.术前准备:(略) 2.辅助用药:肌注或静注杜冷丁1毫克/公斤体重,异丙嗪25毫克或安定10毫克,个别手术时间较长的病人术中追加杜冷丁半量。除在放置引流管时局部浸润0.5~1%普  
        
      642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05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麻效果术前的综合预测及变量的筛选

      王友良, 孙尚拱
      1979(4): 23-30.
      摘要:针刺麻醉的多年临床实践表明,针刺麻醉如要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一方面须选择有效的穴位,适宜的刺激参数,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要用一个生理的、生化的、心理的手段选择适宜应用针麻的个体,这就是针刺麻醉术前预测的任务。由于针麻是以人体机能调整作用为基础,它受着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尚未见有单一的生理、生化或心理指标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个体的机能状态,当前也就很难用一个指标较好地预报出针麻的适应者。所以只有应用多指标的综合法才有可能选出针麻的适  
        
      669
      |
      2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50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诱导对机体反应性的影响

      徐承焘, 严徽瑾, 陈孟勤
      1979(4): 31-32.
      摘要:通过针刺诱导前后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我们初步看到针刺诱导可以调整植物神经活动,使交感神经功能处于相对抑制状态,表现为皮肤温度上升,皮肤电活动下降,手指血管容积脉搏波波幅增大以及心率减慢,这种变化对针麻手术的顺利完成是有利的。为了进一步了解针刺诱导对机体反应性的影响,我们还测定了针刺诱导前后人体对疼痛及闪光刺激的反应,以进一步探讨针麻过程中植物神经功能变化的规律及其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694
      |
      3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01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个体差异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严徽瑾, 徐承焘, 刘伯春, 赵惠敏
      1979(4): 33-37.
      摘要:在针麻手术的大量实践中发现病人的个体差异与针麻效果有一定的关系。为了了解个体差异与针麻效果的关系,寻找提高针麻效果的有效措施和针麻手术适应症的客观指标,我们对针麻手术病人进行了术前预测。选用了中医辨证分型,描记了手指血管容积脉搏波、皮肤电活动、指端皮肤温度、心率、痛阈、耐痛阈等指标,并观察了疼痛等刺激及电针诱导对上述几种指标的影响。  
        
      670
      |
      5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45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夏琅炎, 何广新
      1979(4): 38-41.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感觉与运动的整合作用。中医认为穴位多在“分肉间”、“两筋间”。临床针麻及针刺治疗痛症过程中,传统的体穴手针可使肌肉、肌腱、关节中运动感受器直接受到针的机械刺激,电针体穴时,低频刺激可见肢体运动或局部肌肉抽动,较高频电针时则出现肌强直。有资料表明,针形电极微小移动后,在正常肌肉运动终板区可见随机发生的纯阴性发放。医生手下得气感,受针者的针感和  
        
      742
      |
      1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397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大脑皮层在针刺镇痛中作用的观察

      1979(4): 42-44.
      摘要:针刺麻醉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为探讨针麻镇痛的原理,我们实验观察大脑皮层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实验分为两部分。一是观察针刺后对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二是观察去掉大脑皮层后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我们先后用58只健康家兔(体重在1.8~3公斤),18头健康驴(75~150公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前的手术准备在药麻下进行(家兔按0.8~1克/公斤静注20%乌拉坦,  
        
      766
      |
      2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441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朱寿彭, 江骥, 文涛
      1979(4): 45-48.
      摘要:神经递质在实现针刺镇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它与针刺镇痛的关系,将为针麻作用原理的阐明,提供必要的依据。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脑内5-羟色胺的存在水平与针刺镇痛有着密切的关联;当脑内5-羟色胺含量降低时,就呈现出有减弱针刺镇痛的作用,而如果脑内5-羟色胺含量升高,则针刺镇痛效应可得到加强。考虑到中脑中缝核是脑内含5-羟色胺的主要核团,因此本研究工作的目的是要用冰冻微型放射自显影和组织固定微型放射自显影平行的探  
        
      1032
      |
      2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392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促使猫外周单胺类物质释放的进一步观察

      文允镒, 陈孟勤, 雷勋兰
      1979(4): 49-54.
      摘要:我们曾用动物交叉循环实验证明,针刺供血猫可以使刺激受血猫内脏大神经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获得抑制。分析这种抑制效应可能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单胺类物质有关。为了进一步肯定这一现象,我们采用了血浴器官的方法,观察到电针穴位确能促使猫外周单胺类物质的释放。  
        
      868
      |
      1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390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突触小泡的生物学特性

      胡人义, 范淑荣
      1979(4): 55-63.
      摘要:突触是一个很复杂的结构,根据突触前终末与突触后成分的关系,通常将突触分为轴(突)-(细胞)体突触和轴-树(突)突触,随着亚显微结构观察的深入,又进一步确立了轴-轴突触、树-树突触、树-体突触、树-轴突触、体-树突触。轴突的末端呈纽扣样膨大的结构,它们直接附于突触后成分上(图1),此膨大称突  
        
      628
      |
      6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388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不锈钢毫针电蚀的实验研究

      刘亦鸣, 刘永辉, 张欣欣
      1979(4): 64-70.
      摘要:有些电针仪器在临床使用时,特别是长时间通电的针麻手术过程中,曾出现过针体产生黑斑和折针等现象。针体出现的这些电化学反应的现象称为电蚀。这与金属电极在电解液中通以直流电时,阳极被溶解的反应是类似的。但是,电针仪器输出的是非对称的双极性脉冲,这与直流不同;活体组织与单纯的电解液也不同。为搞清毫针电蚀的规律,我们对毫针在食盐水和活体组织中,在各种条件下的电蚀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规律,供电针仪器的  
        
      884
      |
      3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385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麻醉》1979年全年目录

      1979(4): 71-74.
        
      706
      |
      1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517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循经感传显著者之间感传的接通现象

      杨宝堂
      1979(4)
      摘要:古典气功学指出若要达到任督二脉贯通,必需使舌尖与上颚接触。本文报导当两例循经感传显著者手指井六之间通过导体时,感传可以互相接通,这种“接通”现象和感传循行时电流的发生有关。实验在6例循经感传显著的患者进行。第一部分实验,请二位受试者(甲方和乙方)对坐,各平放一手在实验台上,手掌向上,伸出中指。此后受试者视线转移侧方(或用布蒙眼),在试验者帮助下,使受试者的两个中指尖相对应,但保持约1毫米的距离。再用生理  
        
      712
      |
      6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9383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