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本世纪初,人们就发现乙酰胆碱(Ach)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1921年 Loewl通过蛙心灌流实验初步证明 Ach 具有神经递质的作用,1929年 Dale 与 Rudly 从马与公牛的脾脏中首先提得了 Ach,1939年 Mann 等证明脑组织中有 Ach 的合成。目前已经公认,Ach 是许多外周神经的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部位,Ach 作为神经递质的作用亦基本确立。随着人们对疼痛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 Ach 与痛觉调制密切相关,本文拟从胆碱能药物性镇痛、针刺镇痛和应激镇痛三个方面来讨论 Ach 在痛觉调制和镇痛中的作用。
摘要:筋拘急、筋弛缓尤其是手足部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偏瘫、痹证、外伤等疾病。我们采用“恢刺”、“关刺”等刺法治疗该病,取得了显著疗效,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自1985年始共收治63例,其中筋拘急者38例,筋弛缓者25例,发生于手部者27例,发生于足部者14例,发生于手足者22例,继发于偏瘫者41例,继发于痹证者16例,外伤引起者6例。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恢刺”、The present paper introduced a kind of acupuncture—“ui or Guan” pun-cture That is to puncture onto the muscle tendon near the focus with needlesfor treating the “Jin” (tendon) diseases
摘要:本文以电刺激内脏大神经(GSN)在丘脑后核群(PO)诱发的单位放电作为内脏痛指标,研究电刺激杏仁中央核(AC),杏仁外侧核(AL),终纹床核(BNST)和下丘脑外侧区(AHL)对内脏痛放电的影响,及其对内脏痛抑制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对内脏痛放电抑制最强的核团为 AC,以下依次为 AHL、BNST、AL、AC。对 PO 内脏痛放电的抑制中,阿片肽类不参与活动。AC 可能在杏仁复合体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BNST 与 AC 的镇痛作用是相互独立的。AL 的镇痛作用则可能与 AC 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