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1993年第2期
    • 人体体表经脉循行路线的自然显示

      胡翔龙, 吴宝华, 汪培清
      1993(2): 83-89.
      摘要:本文在红外辐射成像的基础上,提取体表强度相同的瞬时红外辐射信号,并连续加以显示。在完全没有外加因素刺激或干扰的情况下,成功地显示了体表自然存在的红外辐射轨迹。对30名自愿者进行了49次观察,记录到594条辐射轨迹。这些轨迹呈线带状,长者可通达多个体区,行程与古典十四经脉的路线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其中约有三分之一表现得颇为典型。本文所建立的方法使我们第一次能够直观地看到人体体表自然存在的经脉循行路线,证实了古代医籍中对经络的描述,实现了多年来人们的期望和追求。这些结果更加确凿地证明经络是人体固有某种“组织”和功能,它在“外周”必然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为阐明经络的实质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关键词: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十四经脉;经络现象   
      946
      |
      0
      |
      1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09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人体背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显示

      汪培清, 胡翔龙, 吴宝华
      1993(2): 90-93.
      摘要: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的基础上,我们改进了实验方法,成功地显示了体表的经脉循行路线。本文对23名健康成人的背部经脉进行了观察,记录到164条红外辐射轨迹。其中40%左右可以通达背部全程,行程与督脉和膀胱经的路线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在一次观察中,可同时显示出多条经脉的路线。背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左右两侧对称,极少有单侧出现者。红外辐射的强度则以督脉最高,膀胱经内侧线其次,外侧线最低,差异非常显著。由于背部皮下没有纵行的大血管,因而所记录到的这些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显然与皮下血管无关。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的循行路线是人体所固有的,而且可以客观地显示出来。  
      关键词: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督脉;膀胱经;背部经   
      901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76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前臂内侧皮肤低阻点的循经分布

      胡翔龙, 黄晓卿, 许金森, 吴宝华
      1993(2): 94-97.
      摘要:本文以专用于皮肤阻抗检测的微机系统对12名受试者前臂内侧皮肤低阻点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观察,测试范围覆盖了前臂内侧的全部皮区。所测得的391个皮肤低阻点相当集中地分布在手三阴经的循行路线上及其两侧旁开5毫米的范围之内,把手三阴经的循行路线清楚地显示了出来。在本实验中,皮肤低阻点的出现是随机的,但从总体上看,结果却是循经的。这一事实进一步说明:皮肤低阻点的循经分布确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绝非实验误差或其他人为因素所造成。  
      关键词:皮肤低阻点;手三阴经;皮肤阻抗   
      825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72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足三阳经和任督脉皮肤低阻点循经分布特征的观察

      黄晓卿, 许金森, 吴华宝, 胡翔龙
      1993(2): 98-103.
      摘要:我们过去的工作表明皮肤低阻点的分布基本上是循经的。为了进一步弄清皮肤低阻点分布的循经程度,以及在不同体区皮肤低阻点分布的特点,本文又对足三阳经和任督脉进行了观察。对25名成人志愿者观察的结果表明:虽然足三阳经跨越了多个体区,行程最长,路线也较复杂,任督脉则分布于躯干的前后中线,颇具特色,但在各该经脉循行经过的范围内,皮肤低阻点的分布基本上是循经的。绝大部分皮肤低阻点都位于经脉路线上,或其两侧5毫米范围之内,散在于非经脉区者不多。在背部进行大范围的扫描观察中,低阻点虽然随机出现,但仍集中分布为五个区带,其位置与督脉和左右膀胱经内外侧线基本一致。以上事实进一步说明皮肤低阻点的分布确有循经的特点。  
      关键词:皮肤低阻点;足三阳经;任脉;督脉;皮肤阻抗   
      1016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68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测试电压递增和递减时皮肤阻抗的变化

      吴宝华, 胡翔龙, 许金森
      1993(2): 104-107.
      摘要:本工作观察了测试电压递增和递减时皮肤低阻点和非低阻点阻抗的变化,观察对象为12名健康成人。结果表明,低阻点的阻抗随测试电压的递增和递减而出现相应的下降和上升的变化,但始终都处在低阻抗状态。而非低阻点在测试电压为10~50伏时,都处于高阻抗状态。只有当测试电压增高到65伏时,才有部分非低阻点的阻抗下降到接近低阻点的水平。但一旦测试电压降低,又随即恢复到高阻抗状态。二者的电学特性有显著的区别。低阻点和非低阻点之间的这种差异是自然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并非实验误差所造成。  
      关键词:皮肤阻抗;皮肤低阻点;皮肤非低阻点;皮肤电学特性   
      886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24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成年哺乳动物皮肤上皮层细胞间的连接通讯

      陈道亮, 万隆, 郑友兰, 吴宝华, 胡翔龙
      1993(2): 108-114.
      摘要:用细胞内注射羧基荧光素示踪法我们观察到成年小鼠和家兔皮肤上皮深层细胞间的连接通讯好于表层,并呈一定的方向性。在小鼠躯干右侧肝经线各段和家兔右股内侧肝经线中段的皮肤,按每次测定所表现出来的方向性进行的接力测定表明,这些部位上皮深层的细胞间连接通讯在与肝经大致相符的方向上是连续延伸的,且在小鼠观察到它与肝细胞的状态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细胞间连接通讯;皮肤上皮层;肝经   
      844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19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循经感传过程中外周激发动因存在的初步证明

      胡翔龙, 吴宝华, 黄晓卿, 许金森, 杨碧英, 龚苏华, 黎宝娇
      1993(2): 115-122.
      摘要:对循经感传的机理,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动因激发”两种不同的观点。在总结既往工作的基础上,1987年我们又提出了“以外周循经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中枢统一论”的假说。强调在循经感传的形成过程中,“外周”和“中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外周的实质过程。本文以电生理学方法,在感传过程中,直接从相应的感觉神经上记录到了与感传同步的传入神经放电,为外周激发动因的存在提供了初步的证明,对阐明循经感传的机理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循经感传;外周动因激发;中枢兴奋扩散;传入神经放电   
      983
      |
      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55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循经感传过程中体觉系统中枢部位机能活动特点的观察

      吴宝华, 许金森, 胡翔龙, 杨碧英, 黎宝娇
      1993(2): 123-127.
      摘要:本文以短潜伏期皮层体觉诱发电位(SEP)为指标,对感传过程中皮层体觉区机能活动的特点进行了观察。观察对象为10名循经感传显著者和16名无感传者。以矩形波脉冲刺激侠溪或合谷穴,从对侧头皮体觉区下肢、上肢和头面部三个投射点引导 SEP,观察到针刺侠溪穴时无感传者 SEP C_2的振幅按下肢、上肢和面部三个投射点依次递减。针刺合谷时上肢投射点的 C_2振幅较下肢和面部者高,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而感传显著者,无论是针刺侠溪穴还是合谷穴 SEP C_2的振幅在三个投射点基本相同。结果提示,针刺时循经感传显著者的 S_1区各投射点出现了比较广泛的兴奋过程。  
      关键词:循经感传;感传显著者;体觉系统;皮层体觉诱发电位   
      990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11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吴宝华, 胡翔龙, 许金森, 杨碧英, 李文福, 黎宝娇
      1993(2): 128-131.
      摘要:本文以视网膜电图(ERG)为指标:机械压迫为手段,观察针刺时体表出现的经络轨迹。针刺穴为合谷。压迫穴分别为温溜、手三里、曲池、臂臑和肩髃,并以压迫上述穴位的两侧旁开部位作为对照。观察对象为5例感传显著者和5例无感传者。结果表明:当机械压迫施加在经线上,各平面的 ERG 振幅变化不明显,而压迫非经线时,则ERG 反应都明显大于压迫经线时,二者对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从而成功地检测出针刺合谷时体表出现的经络轨迹,其路线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经络轨迹的测定为经络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关键词:经络轨迹;循经感传;针刺效应;视网膜电图   
      1046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06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以视网膜电反应为指标观察加压阻滞对针刺效应的影响

      吴宝华, 胡翔龙, 杨碧英, 许金森, 李文福, 黎宝娇, 陈捷, 陈麟
      1993(2): 132-136.
      摘要:对30例无感传者和23例循经感传显著者观察的结果表明,针刺合谷穴(或光明穴)可引起视网膜电图(ERG)增大或减小二种反应。但有感传者的 ERG 针刺效应大于无感传者。机械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穴)可使 ERG 的针刺效应减弱或消失。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穴)两侧旁开的对照点则对针效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提示,除了已知的神经体液综合调节机制之外,针刺效应的实现可能还有其他途径参与。  
      关键词:循经感传;经络阻滞;针刺效应;视网膜电图   
      1043
      |
      0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00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加压阻滞对足三里针刺效应的影响

      许金森, 黄晓卿, 吴宝华, 胡翔龙
      1993(2): 137-142.
      摘要:本文以胃电图为指标,针刺足三里穴,比较机械压迫梁丘穴和梁丘穴两侧旁开对照点对针刺效应的影响。观察对象为33名无感传健康成年人。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运动有双向性调节作用。机械压迫梁丘穴可减弱甚至消除由针刺足三里引起的效应,而压迫梁丘穴两侧旁开对照点则对针效无显著影响。上述结果再次表明,在经脉循行线路上施加机械压迫可以阻滞针刺的效应,这种特点可能具有普遍的意义,为进一步探讨针刺效应的途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事实。  
      关键词:针刺效应;胃电图;足三里穴;经络阻滞现象   
      994
      |
      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36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心包经循行路线及其与心脏机能活动的关系的初步研究

      游振铨, 胡翔龙, 吴宝华, 张炜, 梁栋富
      1993(2): 143-148.
      摘要:针刺心包经的内关穴,可使心脏功能获得明显改善。但是穴不等于经,心包经作为一条经脉,究竟与心脏功能活动有何关系?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本文以心电图和心功能为指标,观察了针刺心包经循行路线上的四个穴位,两个非穴位测试点和经线两侧旁开1.5厘米的8个对照点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对100名冠心病患者观察的结果表明,针刺经线上测试点与针刺经线两侧旁开对照点,针后8项指标的变化,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说明心包经作为一条经脉,与心脏机能活动有密切关系。也从机能分析的角度,证明心包经的循行路线是客观存在的。  
      关键词:心包经;循经感传;心脏功能   
      899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91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内关穴时有感传者和无感传者针刺效应的时间差异

      游振铨, 胡翔龙, 吴宝华, 张炜, 梁栋富
      1993(2): 149-153.
      摘要:本文对针刺内关时有感传者和无感传者心电图 ST 段和 T波变化的时间差异进行了观察。针刺时间15分钟到30分钟,部分患者观察90分钟。结果表明:针刺15分钟时,有感传者的心电图改善显著,而无感传者的心电图没有明显的变化,组间差异显著。针刺30分钟时,有感传者和无感传者的心电图都进一步改善。无感传者心电图改善的程度也有了显著意义,两组之间的差异不再显著。从部分患者针刺90分钟连续记录的动态心电图看到,有感传组的针效比无感传组好,出现显效的时间也比无感传组早。提示循经感传可能加快针刺对相应脏腑功能调节的过程。  
      关键词:循经感传;内关穴;针刺效应   
      990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86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循经感传与针刺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疗效的关系

      黎宝娇, 李来兴, 陈捷, 陈麟, 张冬梅, 徐维, 高瑞琳, 杨碧英, 李文福, 吴宝华, 胡翔龙
      1993(2): 154-158.
      摘要:采用针刺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方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患者536例,患眼992只。经1~3个疗程的治疗,868只患眼的视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占87.5%。其中131只患眼视力恢复正常(1.0以上),占13.21%。13只患眼的屈光度降低-0.75D 至-1.00D,近期疗效满意。随访二年效果也比较稳定。感传显著程度随针刺次数的累加而逐渐提高。感传愈显著,针刺的疗效也愈好,感传到达病所者,针刺疗效尤为卓著。年龄小的患者,感传上述病所(患眼)的例数多,针刺疗效也好。说明循经感传研究对于临床实践同样也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近视眼;循经感传;气至病所   
      1096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21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青少年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

      杨碧英, 李文福, 胡翔龙, 吴宝华, 黎宝娇, 李来兴, 陈捷, 陈麟, 张冬梅, 徐维
      1993(2): 159-162.
      摘要:循经感传现象与年龄的关系,各地的报导尚有分歧。近10年来,我们对536名在校青少年的循经感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青少年受试者的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与成年人基本相同。但其循经感传的出现率,特别是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远比成年人高,结果稳定,可以重复。结果表明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与受试者年龄有密切的关系。虽然,目前还很难对此作出恰当的解释,但这一事实为进一步弄清影响循经感传“显现”的因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有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和促进循经感传机理的阐明。  
      关键词:循经感传现象;感传出现率;青少年   
      917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75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胡翔龙, 吴宝华, 许金森, 黄晓卿, 郝敬尧
      1993(2): 163-166.
      摘要:本文报道应用自行研制用于皮肤电阻抗检测的微机系统与对人体皮肤低阻点分布检测结果表明,皮肤低阻点分布基本上是循经的。实验证实此方法可靠,结果稳定。  
      关键词:循经感传;皮肤低阻点;微机系统   
      887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14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