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1993年第4期
    • 影响电针镇痛因素的实验研究概况

      王友京
      1993(4): 247-252.
      摘要:本文介绍了有关影响电针镇痛因素的实验研究概况。多数资料表明,电针刺激的强度、频率以及所选择的穴位和时辰不同可产生不同的镇痛作用;不同参数电针刺激的镇痛效应有不同的神经生理和神经生物化学机制。  
      关键词:电针镇痛;电针参数;电针穴位;电针时辰;动物实验   
      1198
      |
      0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098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龚东方, 梁楚京, 赖新生, 赖秀丽
      1993(4): 253-256.
      摘要:本文观察不同针刺手法对78例肾虚患者血浆 E2、T、E2/T 和 C 含量的影响。结果:对女性患者,补泻两法均能降低 E2和T,泻法使 E2/T 呈下降趋势,补法则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泻法组皮质醇下降(P<0.05),补法组则无明显差异。提示针刺补泻对女性肾虚患者性激素和肾虚患者血浆 C 水平有不同的调整作用。  
      关键词:针刺手法;肾虚;雌二醇;睾酮;皮质醇   
      1041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69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陶之理, 李瑞午, 张家驹, 李群
      1993(4): 257-261.
      摘要:用HRP法对心脏交感传入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进行了探讨。结果证明,心脏交感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分布为颈_(8-)胸_(10);心神经的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分布为颈_8至胸_9。用 CB-HRP10微升注入10只猫心中及心下神经干后,心神经传入纤维进入脊髓的节段为胸_(1-5),同时在胸_(1-5)脊髓的Ⅲ-ⅤⅡ板层见到被 HRP 标记的纤维,并与Ⅲ、Ⅳ、Ⅴ、ⅤⅡ板层相联系。上述结果为阐明心脏牵涉性痛及针刺治疗心脏疾患(心动过速,心绞痛等症)的机理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关键词:心脏;心神经;交感传入神经;HRP 法   
      955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62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滕国玺, 孟宪伟, 刘素珍, 马晓玲
      1993(4): 262-266.
      摘要:用40只猫,以强的方波脉冲刺激内脏大神经向中纤维,记录丘脑后核群(PO)中相关神经元细胞内电位。共记录了42个单位。其静息电位为53.74±11.68毫伏,动作电位为29.44±9.22毫伏。随刺激强度变化可出现 EPSP、单峰及多峰的锋电位。此内脏大神经诱发的动作电位可被静脉注射吗啡所抑制。在胞内电位记录的基础上,用HRP 胞内标记了2个相关神经元和2个非相关神经元。初步比较了其形态差异。还看到刺激杏仁核,于 PO 中产生 IPSP,从而抑制了神经元诱发的胞内电位。  
      关键词:细胞内电位;细胞内标记;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丘脑后核群(PO);杏仁核   
      951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56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兔胸髓背角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刘俊岭, 韩振京, 陈淑萍, 曹庆淑
      1993(4): 267-270.
      摘要:在氯醛糖-乌拉坦麻醉的家兔上,分析了电针对脊髓 T_2-T_3背角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为:1)电针“内关”后,31个背角神经元中有11个放电频率显著增加,4个显著减少,16个没明显变化;2)电针“足三里”后,28个神经元中仅有2个放电频率显著增加,14个显著减少,12个没有显著变化;3)在同一神经元上对电针“内关”和“足三里”都产生反应的6个神经元中,5个电针“内关”时呈兴奋性反应,而电针“足三里”呈抑制性反应,另1个对两者均呈抑制性反应;4)检查了18个神经元的感受野及生理学类型。这表明胸髓背角可接受来自“内关”和“足三里”穴区的信息,不同穴区有相对特异性作用。  
      关键词:T_2-T_3背角;电针;穴位特异性   
      914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51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何晓玲, 朱兵, 刘乡, 徐卫东, 张守信
      1993(4): 271-275.
      摘要:实验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对后爪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观察不同强度及不同穴位的电针对该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低强度(2V)电针与痛刺激近节段的下肢穴“足三里”对会聚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头面部的远节段穴“下关”则没有这种抑制作用。表现出穴位镇痛的特异性。高强度(18V)电针分别给予“足三里”或“下关”对该神元的伤害性反应均可引起明显而持久的抑制作用。表现出穴位镇痛的广泛性。  
      关键词:会聚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电针镇痛;穴位特异性;穴位饶痛的广泛性;节段性控制;痛负反馈机制   
      1485
      |
      0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47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家兔急性缺血心肌不应期的影响

      曹庆淑, 韩振京, 陈淑萍
      1993(4): 276-279.
      摘要:本实验采用牵拉家兔左冠状动脉心室支造成左室侧壁不完全性缺血的方法,以有效不应期离散度为指标,观察到急性心肌缺血区不同部位的有效不应期主要是缩短,不应期离散度明显增大,而电针“内关”穴可抑制心肌缺血引起的有效不应期变化,明显改善不应期离散度,将有益于心肌兴奋状态同步化。提示电针“内关”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关键词:不应期离散度/针刺效应;电针;内关穴;急性心肌缺血家兔   
      1129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38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1993年(第18卷)总目录

      1993(4)
        
      525
      |
      1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75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艾灸治疗带状疱疹71例

      封爱莲
      1993(4)
      摘要:我科自1982年5月至1984年8月,在门诊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获得满意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71例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人71例,男性52例;女性19例;年龄在15岁以下16例,16至49岁41例,50至68岁14例;病期1天2例,2至3天17例,4至5天26例,6至7天18例,8至9天3例,10至21天例5例;全部病人均有集簇性水疱、局部疼痛和周围神经痛。治疗方法:用艾炷直接灸,在皮疹的两端及两簇疱疹之间的正常皮肤上施放拇指大艾炷,每处  
        
      922
      |
      7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73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辣椒素处理坐骨神经对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

      徐嵘, 关新民, 王才源
      1993(4): 280-284.
      摘要:本实验用1.5%辣椒素(Cap)处理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溶媒(Veh)处理左侧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通过自身对照观察了 Cap 对痛阈及电针(EA)镇痛效应的影响,并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 Cap 对动物脊髓后角抗氟化钠酸性磷酸酶(FRAP)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经Cap 处理后,与对照侧相比,实验侧痛阈明显升高,同时后角内 FRAP消失;电针“环跳”后,与电针前相比对照侧的针刺镇痛效应显著升高,实验侧的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减弱。表明一级传入 C 纤维不仅参与痛信息的传入,而且还参与针刺镇痛信息的传入。  
      关键词:一级感觉传入;脊髓后角;痛阈;电针镇痛;辣椒素   
      1080
      |
      0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30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梅花针等疗法治疗近视1185例

      乔文雷
      1993(4)
      摘要:本文报道了电梅花针、电梅花针加耳压及激光光针治疗近视眼共1185例,不限年龄、病程及近视程度,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显效307例,进步598例,无效280例,总有效率76.4%。三种疗法以激光光针疗效最佳,且无痛,易掌握。电梅花针加耳压次之。临床观察激光光针对10岁以内组疗效最佳,电梅花针加耳压对11—17岁龄组的治疗有明显效果,对疗程1—3年的患  
        
      696
      |
      12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66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提插补泻手法的动物实验研究

      李万瑶, 梁楚京, 梁志伟, 林锦泉, 钟国存, 吕成鸿
      1993(4): 285-289.
      摘要:本实验采用大量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注入家兔后进行针刺提插补法、泻法及电针,以观察体温、体重、血浆皮质醇、睾酮、以及血管容积脉搏波的变化。结果显示:实验后期,动物出现类似“脾贤阳虚”之证,单纯激素组与激素加泻法组的机体状况差,其中单纯激素组的体重上升明显,激素加泻法组的体重下降明显,而激素加补法组控制了体重变化的不良反应。故此对大量激素所引起的体重异常反应,这种补法和泻法有较大差异性。两种手法对血浆皮质醇及睾酮的下降,均未起到调节作用;对血管容积脉搏波也无差异性的影响。本实验发现,不同手法之间产生的效应差别不显著,个别指标显示一些差别尚不能形成规律性,是否由于动物的经络穴位敏感性差,或是实施手法不好掌握,或是别的原因,还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针刺;补泻手法   
      889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23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255例观察分析

      侯子荣
      1993(4)
      摘要:用电针治疗225例面神经麻痹获得较好效果。主要穴位是牵正或地仓透颊车,四白透承泣,攒竹透鱼腰等。配穴为合谷。全部病人均采用电针 G6805型治疗仪或 BT-701型电麻仪,治疗期间,均不采用其它药物疗法。疗程开始,每天针3~5个穴位,留针15~20分钟,10天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再开始另一疗程。  
        
      758
      |
      4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62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灸法镇痛中突触后抑制与生长抑素、P物质的关系

      朱丽霞, 黎春元, 吉长福, 杨兵, 李惟明
      1993(4): 290-295.
      摘要:本实验采用特制的光热灸具在大鼠观察到灸次髎穴(穴位温度达45℃)可明显抑制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新生大鼠辣椒素处理以毁损 C 类传入纤维可明显减弱此灸法的镇痛效应。光热灸环跳穴6分钟可明显延长腰髓背角投射神经元逆向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和针环跳的效应相似,说明针灸镇痛效应中均有突触后抑制参与。脊髓表面给以生长抑素抗血清明显阻断灸的突触后抑制效应,并减弱针的效应;而 P 物质抗血清只能阻断针效而不影响灸的效应。上述结果说明光热灸(45℃)和针刺相似,可通过突触后抑制实现镇痛效应。针刺的突触后抑制主要由 P 物质介导,生长抑素也参与,而灸的效应则主要由生长抑素介导。  
      关键词:针刺;光热灸;突触后抑制;P物质;生长抑素   
      1069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55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灸法镇痛效应的观察

      方宗仁, 李艳华
      1993(4): 296-299.
      摘要:聚光灯幅射热照射次髎穴,穴位表面温度分别调节为38~39℃和43~44℃,照射5分钟后鼠甩尾阈提高17.8±2.1%和22.2±2.5%,照射10分后提高16.1±2.9%,22.1±3.4%和21.9±3.2%(50~52℃)。10分的针上加灸提高19.8±3.1%。各组的甩尾阈在照射前后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各组间效应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幅射热灸次髎穴的效应强于灸足三里和至阳穴(P<0.05)。  
      关键词:灸法镇痛;穴位特异性;甩尾阈   
      1159
      |
      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50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艾灸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及其与粘液的关系

      陈演江, 曹友清, 肖德生, 储祥平
      1993(4): 300-304.
      摘要:我们以前的工作已经揭示艾灸“神厥”穴,对大鼠溃疡模型有保护作用,在进一步的机制探讨中发现:模型鼠胃粘膜切片经PAS 染色,其胃腺 PAS 阳性层与胃腺总长的比值,艾灸鼠显著加大;胃的结合粘液量,艾灸鼠显著增多,两者 P<0.05,与溃疡面积呈负相关。提示,艾灸的保护作用可能和粘液有关。  
      关键词:艾灸;“神厥”穴;胃溃疡;粘液;胃保护作用   
      1059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46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压耳穴治疗胆石症95例临床观察

      杜代意, 郭瑞琦, 赵水仙, 王月华
      1993(4)
      摘要:胆石症属于中医的胁痛,黄疸等范畴,常因情志不舒、饮食失节,虫积等引起。压耳穴治疗胆石症,疗效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取穴部位:耳廓的肝、胆、胰、脾、胃、十二指肠,神门、交感、耳迷根、内分泌等区。用中国经络测定仪和“626”电麻仪,在患者耳部找准穴位,用王不留行籽敷在0.4厘米的正方形胶布上,贴在耳穴上,用手按压以痛为宜。两耳交替使用,隔日一次,十二次为一疗程,未愈者休息七天再行第二疗程。最快者9次痊愈。饭后15分钟压耳30分钟,若腹痛发作可随时按压,使耳部发热痛为宜。每晚食  
        
      765
      |
      4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43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