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观察不同针刺手法对78例肾虚患者血浆 E2、T、E2/T 和 C 含量的影响。结果:对女性患者,补泻两法均能降低 E2和T,泻法使 E2/T 呈下降趋势,补法则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泻法组皮质醇下降(P<0.05),补法组则无明显差异。提示针刺补泻对女性肾虚患者性激素和肾虚患者血浆 C 水平有不同的调整作用。
摘要:本实验用1.5%辣椒素(Cap)处理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溶媒(Veh)处理左侧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通过自身对照观察了 Cap 对痛阈及电针(EA)镇痛效应的影响,并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 Cap 对动物脊髓后角抗氟化钠酸性磷酸酶(FRAP)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经Cap 处理后,与对照侧相比,实验侧痛阈明显升高,同时后角内 FRAP消失;电针“环跳”后,与电针前相比对照侧的针刺镇痛效应显著升高,实验侧的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减弱。表明一级传入 C 纤维不仅参与痛信息的传入,而且还参与针刺镇痛信息的传入。
摘要:本实验采用特制的光热灸具在大鼠观察到灸次髎穴(穴位温度达45℃)可明显抑制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新生大鼠辣椒素处理以毁损 C 类传入纤维可明显减弱此灸法的镇痛效应。光热灸环跳穴6分钟可明显延长腰髓背角投射神经元逆向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和针环跳的效应相似,说明针灸镇痛效应中均有突触后抑制参与。脊髓表面给以生长抑素抗血清明显阻断灸的突触后抑制效应,并减弱针的效应;而 P 物质抗血清只能阻断针效而不影响灸的效应。上述结果说明光热灸(45℃)和针刺相似,可通过突触后抑制实现镇痛效应。针刺的突触后抑制主要由 P 物质介导,生长抑素也参与,而灸的效应则主要由生长抑素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