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1994年第2期
    • 针刺颞穴为主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临床研究

      李艳慧, 靳瑞
      1994(2): 4-7.
      摘要:108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58例),体针组(50例),经过30次针刺治疗,二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试验组优于体外组。二组均能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态,其改善作用以试验组为优。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颞穴;体穴   
      853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314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顿退六部针刺手法治疗陈旧性面瘫260例

      郭效汾, 邢文堂, 杨硕平
      1994(2): 8-10.
      摘要:用顿退六部针刺手法治疗陈旧性面瘫260例,对照组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治疗50例,经统计学处理,P<0.01,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顿退六部手法是由传统的提插补泻和九六补泻的泻法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加之针刺位于面神经重点分布区域,经临床实践,不失为治疗陈旧性面瘫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针刺手法;面瘫;面瘫三针   
      724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310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药复合麻醉用于肾移植手术的临床研究

      屈桂莲
      1994(2)
        
      809
      |
      2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358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PCE-88A型程控电针仪治疗172例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观察

      汪润生, 邢江淮
      1994(2): 11-13.
      摘要:本文用PCE-88A型程控电针仪治疗了172例神经系统疾病,总有效率为97.3%。结果表明:各种疾病治疗时所用的刺激强度是有差异的,小儿麻痹证为最大,中风后遗症次之,坐骨神经痛最小,同时还观察到,患侧随疾病的逐步好转,电针刺激强度逐渐降低。  
      关键词:程控电针仪;刺激强度;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观察   
      718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305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

      严红, 王锦
      1994(2): 14-16.
      摘要:采用针刺治疗子宫肌瘤,并设中、西药物对照组,针刺组以曲骨、气冲、子宫、次、三阴交为主穴治疗100例。结果:针刺组优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为98%,治愈率73%,根据治疗前后检查结果进一步证实针刺能够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限制瘤体的发展,减轻并发症,从而达到治愈目的。  
      关键词:针刺疗法;子宫肌瘤   
      841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302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高文军, 彭贵成
      1994(2): 17-20.
      摘要:用10具头颅就头针运动区、感觉区的定位进行了观测。结果,中央前、后回的颅表投影位置均比教科书描述的运动区、感觉区靠后,其中中央前回上点靠后0.5厘米,下点在眉枕线与鬓发前缘交点后1.0厘米,中央后回上点靠后1.0厘米,下点在上述交点后2.4厘米,据此,作者认为头针运动区与感觉区的定位也应分别后移,并推荐:运动区上点取在前后正中线电或后1.0厘米,下点取在上述交点后1.0厘米;感觉区上点取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后3.0厘米,下点取在交点后2.0厘米。这样,运动区、感觉区与大脑皮质中央前、后回的吻合明显提高,P<0.05。这种定位差异可能是临床头针疗效不稳定的原因。  
      关键词: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颅表投影;头皮针   
      908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332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郑欣, 陈正秋, 徐维, 石宏
      1994(2): 21-25.
      摘要:本实验以MCtx局部降温及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ILN神经元单位放电的方法观察SII对ILN的下行调节是否有MCtx的参与.结果表明MCtx局部降温(19℃~20℃)可减弱刺激SII对ILN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抑制效应;当MCtx局部温度降至17℃~18℃时,刺激SII的抑制效应几乎被取消。提示SII对ILN的下行调节部分通过MCtx实现。  
      关键词:丘脑髓板内核群;伤害性反应;运动皮层;局部降温;皮层体感Ⅱ区   
      997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325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脑缺血及缺血后电针对大鼠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罗勇, 黄仲荪, 周保和
      1994(2): 26-30.
      摘要:本实验在30只氯醛糖-乌拉坦混合液麻醉的Wistar系大白鼠上,观察了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所致脑缺血及脑缺血后电针“合谷”穴对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结果表明:脑缺血后SEP的P1波及N1波波幅明显减小,峰潜伏期明显延长,但以波幅减小的变化更为明显;电针“合谷”穴可使SEP的P1、N1波波幅在脑缺血后减小的基础上明显升回。提示SEP可作为反映脑缺血的客观指标,电针“合谷”穴可起到明显改善脑缺血的作用。  
      关键词:体感诱发电位;脑缺血;电针   
      928
      |
      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87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纳洛酮及电针对雌性大鼠视前区GnRH释放的影响

      陈伯英, 高慧, 季士珠, 张蕾
      1994(2): 31-34.
      摘要:本文用推挽灌流技术和特异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视前区灌流液中GnRH和γβ-内啡肽的含量,以观察腹腔注射纳洛酮和电针对视前区GnRH和γβ-内啡肽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巢切除组大鼠GnRH的基础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2),腹腔注射纳洛酮30分钟后,卵巢切除组大鼠视前区GnRH含量比注射前明显升高(P<0.01),而γβ-内啡肽含量未见明显改变,注射纳洛酮对正常组大鼠GnRH含量无明显影响。电针对卵巢切除组和正常组大鼠视前区GnRH及γβ-内啡肽含量均无明显影响,以上结果提示正常生理情况下,雌激素的反馈抑制可能是视前区GnRH释放的主要调节机制,巢卵切除后,雌激素的反馈机制被去除,中枢内阿片肽对视前区GnRH的释放抑制转为其主要的调节机制。  
      关键词:GnRH;γβ-内啡肽;视前区;纳洛酮;电针   
      850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80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朱启文, 滕国玺, 李淑琴
      1994(2): 35-38.
      摘要:实验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和脑内立体定住刺激技术,以内脏大神经诱发猫丘脑后核(PO)的单位放电为内脏痛指标,观察电刺激CL对内脏痛放电的影响。电刺激CL可使PO放电受到抑制。侧脑室注射GABA受体阻断剂印防已毒素翻转了CL的即时抑制作用。  
      关键词:内脏痛;丘脑后核;中央外侧核;印防己毒素   
      929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76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刺激中央中核诱发猫丘脑后核群单位放电的观察

      吴敏范, 滕国玺
      1994(2): 39-41.
      摘要:本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方法和脑立体定位技术.观察了电刺激中央中核在猫丘脑后核群诱发的单位放电,共16例,并与内脏大神经传入冲动诱发的猫丘脑后核群单位放电(共63例)进行了对比。发现中央中核诱发单位放电与内脏大神经诱发单位放电在同一丘脑后核群神经元单位有会聚。提示中央中核与丘脑后核群间存在某种直接或间接的纤维及机能联系,新脊丘束痛觉传导路与旧脊丘束痛觉传导路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中央中核;丘脑后核群;内脏大神经;单位放电   
      813
      |
      0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0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刺激家兔下丘脑外侧区引起胃机能亢进的调整作用

      马骋, 刘志诚
      1994(2): 42-46.
      摘要:本文观察了电针对刺激家兔丘脑外侧区(LHA)引起亢胃效应的调整作用,以探讨针刺抑制肥胖患者食欲和减轻饥饿感的机理。结果提示:针刺对由于LHA兴奋引起的胃机能亢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其作用时间较长,提示该作用有体液因素的参与。β受体阻断剂能显著抑制针刺的作用,提示针刺效应与交感神经功能有关,电针足三里只对刺激LHA引起的亢胃效应起显著抑制作用,提示其具有抗胆碱作用,该作用可能通过兴奋β受体达到抑制食欲,消除饥饿感的作用。  
      关键词:电针;下丘脑外侧区;胃电图;胃运动;受体   
      1000
      |
      0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01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胸髓蛛网膜下腔微量注射酚妥拉明对电针效应的影响

      刘俊岭, 韩振京, 曹庆淑, 陈淑萍
      1994(2): 47-51.
      摘要:在乌拉坦-氯醛糖麻醉的42只家兔上,观察了胸髓蛛网膜下腔微量注射酚妥拉明(Phen200μg/20μl)对电针“内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电针“内关”穴区可明显促进急性心肌缺血(AMI)后ST段、T波、血压的恢复;2)Phen对AMI后ST、T值的恢复没明显影响,而阻止了血压的恢复;3)给酚妥拉明后显著削弱或消除电针“内关”促进ST、T及血压恢复的作用。这表明,胸髓内α受体参与电针“内关”改善AMI的作用,提示胸髓上段是内关-心脏相关联系的环节之一。  
      关键词:脊髓胸段;酚妥拉明;急性心肌缺血;相互作用   
      1014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63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梅花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

      赵长君
      1994(2)
        
      724
      |
      3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434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腺苷参与弱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放电的抑制

      刘长宁, 赵飞跃, 李文武, 朱丽霞
      1994(2): 52-55.
      摘要:在脊髓横断大鼠,以腰髓背角广动力型(WDR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为指标,观察弱电针对WDR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及静注腺苷受体阻断剂对其的影响。用50Hz,1.0~1.5mA的连续波电针″阳陵泉″-″悬钟″后,WDR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减少,茶碱和咖啡因可阻断电针的抑制效应。提示弱电针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无伤害性反应,腺苷可能参与此抑制过程。  
      关键词:弱电针;广动力型神经元;茶碱;咖啡因   
      996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93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麻新喉再造术30例

      黄鹤年
      1994(2)
        
      711
      |
      1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432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降温作用与血浆和脑脊液中AVP含量变化的关系

      杨永录, 支东学
      1994(2): 56-59.
      摘要:观察了间断电针对家兔发热效应的抑制作用与血浆和脑脊液(CSF)中精氨酸加压素(AVP)含量变化的关系及隔区注射AVP抗血清对电针降温作用的影响。结果:(1)间断电针能明显抑制家兔内毒素(ET)性发热效应,而血和CSF中AVP含量则明显升高。(2)隔区注射AVP抗血清能明显阻滞电针降温作用。结果表明,电针降温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由于电针能够促进AVP的分泌所致。  
      关键词:发热;针刺降温;精氨酸加压素;AVP抗血清   
      906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89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治疗腰腿痛126例分析

      王冬英
      1994(2)
        
      731
      |
      3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430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小鼠穴位特异性本质的继续探讨

      周爱玲, 邵政一, 刘祖舜
      1994(2): 60-62.
      摘要:本研究发现用微量Cr+3或V+5预先注入小鼠“足三里”或“内关”穴后,再注入戊巴比妥钠,Cr+3可缩短“足三里”注入戊巴比妥钠后睡眠开始时间并延长睡眠持续时间,而V5则不能,V5可缩短“内关”注入戊巴比妥钠其后睡眠开始时间和延长睡眠持续时间,而Cr+3虽能延长睡眠持续时间,但不能缩短其睡眠开始时间。表明不同微量元素注入“足三里”、“内关”对药效可产生不同的影响。结果提于:不同穴位对同一药物反应性的不同,可能与不同穴位的离子构成或类半导体属性不同有关。  
      关键词:穴位注射;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三氯化铬;正钒酸钠   
      932
      |
      0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50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刺激下肢胫后神经引起的体感诱发电位痛成分

      夏勇, 张露芬
      1994(2): 63-65.
      摘要:实验用压迫阻断血循的方法,分折刺激下肢胫后神经引起的体感诱发电位(SEPs)痛成份。结果表明:在强痛刺激下,于250毫秒处出现一正向波(平均潜伏期244.2±10.lms),随后350毫秒处有一负向波(344.2±14.7ms),此复合电位称为P250-N350。当阻断血流至触觉消失后,SEPs的其它成份基本消失,而痛觉存在即被保留的复合电位P250-N350还存在,但潜伏期已有所延迟(270.8±15.1ms)。血流继续阻断,至痛觉也消失时,此成份也消失。当血行恢复后,记录SEPs与阻断前相同,故该成份可以认为是下肢胫后神经SEPs的痛成份。  
      关键词:下肢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痛成份   
      974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181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治疗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黄晔
      1994(2)
        
      834
      |
      2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427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赵蓉, 马春红, 谭连红, 赵湘杰, 庄鼎
      1994(2): 66-68.
      摘要:大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制成免疫抑制模型,其腹腔巨噬细胞(PM)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及血清溶菌酶(LSZ)均明显降低;针刺“足三里”6天,可使PM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显著升高,血清LSZ无明显改变。提示,针刺可使免疫抑制的大鼠巨噬细胞(M)吞噬功能增强,而血清LSZ水平并不一定与M吞噬功能同步增长。  
      关键词: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针刺效应   
      1126
      |
      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41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麻醉患者的心率变异分析

      屈晓馨
      1994(2)
        
      837
      |
      2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425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艾灸对多药抗药基因产物P-170糖蛋白功能的影响

      张霆钧, 高翠华, 郭莹
      1994(2): 69-71.
      摘要:利用我们建立的S-180抗阿霉素抗药细胞荷瘤BABL/c小鼠,艾灸关元穴可对多药抗药基因产物(P-170)糖蛋白泵出药物功能有微弱的抑制。艾灸能显著增加钙通道抑制剂异博定对泵出药物功能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只在允许药物剂量范围才显示出来,当剂量大于允许范围时,效果就不明显。此研究不仅为从分子水平探索针灸的作用机理研究开拓新途径,而且在临床上对克服化疗中的抗药性具有应用前景。  
      关键词:多药抗药性;P-170糖蛋白;S-180R抗药细胞系;艾灸   
      960
      |
      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37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应激对大鼠胃肠电活动的影响及针刺调整作用

      许冠荪, 刘维洲, 张群群, 许能贵
      1994(2): 72-74.
      摘要:在束缚-冷大鼠的应激模型上,研究了电针足三里穴对胃肠电活动的调整效应。应激大鼠的胃结肠电活动呈现明显的抑制效应,包括慢波波幅下降、频率降低、节律率乱、离散度大、快波减少,在肠电相当于消化间期综合肌电Ⅲ相的出现周期延长或消失破坏。电针组胃肠电活动的应激性变化明显减轻。  
      关键词:应激;胃肠电活动;针刺;大鼠   
      1045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3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胃病患者胃窦部胃泌素细胞变化研究

      柳力公, 周吕, 张德华, 李建中
      1994(2): 75-78.
      摘要:观察42例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治疗胃病患者的胃窦部胃泌素细胞(G细胞)变化。结果表明:针刺治疗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冒粘膜G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内胃泌素含量增加,针刺治疗后G细胞数目和胃泌素含量均明显减少。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针刺治疗前G细胞数目少,变异不规则细胞多,且胃泌素物质扩散现象严重,针刺治疗后G细胞数目增多,胃泌素物质扩散现象消失。表明针刺可调节胃粘膜G细胞从不正常转向正常状态。  
      关键词:胃病患者;胃窦G细胞;胃泌素;针刺   
      949
      |
      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29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产痛客观指标的临床探索

      金有慧
      1994(2)
        
      632
      |
      1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418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