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1995年第4期
    • 电针内关对缺血心肌腺苷酸及其电稳定性的影响

      崔仁麟, 曹庆淑, 王昕, 田宇瑛, 韩振京, 陈淑萍
      1995(4): 4-7.
      摘要:本研究用腺苷酸分析和测定单相动作电位中两项指标观察电针内关穴对缺血心肌的影响。实验在家兔麻醉条件下造成左侧壁心肌缺血模型上进行,分为缺血组和缺血加电针组,并以假手术动物为对照,作对比观察。结果表明:缺血心肌ATP、ADP明显降低并形成电紊乱,而电针内关穴明显减轻此种状态,即电针组在缺血边缘区ATP和ADP均高于缺血组,同时电稳定性也明显改善。进一步提示腺苷酸可能是电针内关穴对心肌缺血的治疗效果和改善心肌电稳定性的物质基础,为针刺治疗心肌缺血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关键词:缺血心肌;腺苷酸;动作电位;内关   
      1139
      |
      0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370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崔仁麟, 刘俊岭, 曹庆淑, 王昕, 田宇英, 陈淑萍
      1995(4): 8-10.
      摘要:我们以前的研究证明电针内关穴明显改善缺血心肌的电紊乱,同时抑制ATP的耗竭。本研究旨在比较电针心包经天泉穴与内关穴的作用有无差异。实验仍以家兔心肌缺血为模型,分析缺血心肌腺苷酸的同时仍附以单相动作电位的二项指标(MAPA和MAPD50)作比较观察。方法均与以前相同,只加入外天泉穴以兹比较。结果表明:电针天泉穴也能降低缺血心肌ATP的耗竭程度和改善电紊乱现象,但其效果不如针内关穴作用强。此现象反映了临床实践中选穴的合理性,临床治疗冠心病内关是主穴,而天泉穴很少选用。  
      关键词:天泉;内关;缺血心肌;腺苷酸;动作电位   
      1118
      |
      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36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罗明富, 曹庆淑, 刘俊岭, 王平, 陈淑萍
      1995(4): 11-13.
      摘要:在电镜下,本实验观察到家兔急性心肌缺血区的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严重,淤滞肿胀的红细胞形成血栓,造成微血管通路阻塞。经电针“内关”,心肌缺血区开放扩张的微血管数量明显增多,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减轻,红细胞不肿眼粘连,不形成血栓另外,微血管内皮细胞向心肌输送物质的功能增强,结果表明电针“内关”穴对缺血心肌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使心肌缺血区较多的微血管网开放,以改善心肌的缺血状况Endothelia of myocardial capillaries were studied with electron microscope during myocardial ischemia of rabbit. The endothelia were injured badly; some of swelling erythrocytes were deposited in the capillary lumen and stlcked together as thrombi after a ligature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branch of coronary artery. Following electroacupuncture (EA) at Neiguan (P6), there were more dilated capillaries in thb area of myocardial ischemia. Neither lnjured capillaries nor the swelllng erythrocytes were found in EA group.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one of effects of EA is to make more capillary networks open and enforce the transportion from the capillaries to the myocardium so that the myocardial microcirculation can be improved.  
      关键词:心肌缺血;电针;微血管;红细胞;透射电镜   
      1251
      |
      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360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和电刺激猫皮层SII区对血浆皮质醇含量的影响

      王友京, 董晓彤, 王双坤
      1995(4): 14-16.
      摘要:电针穴位、电刺激皮层SII区及电针+电刺激SII区对猫血浆皮质醇含量的影响是相似的,提示可能有某种共同的中枢机制参与电针和电刺激SII区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调节。SII区也可能参与电针的这种调节作用。  
      关键词:电针;脑刺激;皮层SII区;皮质醇   
      996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355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陶之理, 任文庆
      1995(4): 17-21.
      摘要:兔30只,分为三组。第一组10只,将10%HRP80微升注入“关元俞”,观察其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分布;第二组10只,将10%HRP80微升注入“膀胱俞”,观察其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分布;第三组10只,将10%HRP100微升注入膀胱壁内,观察其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分布。“关元俞”穴位的传入神经元的节段为腰1-骶5脊神经节,“膀胱俞”穴位的传入神经元节段为腰2-骶5脊神经节,膀胱的传入神经元节段为胸12-尾1脊神经节。从上述结果可以证实,膀胱传入神经元节段与“关元俞’、“膀胱俞”两穴位传入神经元节段相互重叠9个节段,即腰2-骶5。这些重叠与交汇的形态学观察证实了当针灸这两穴位时传入神经元将刺激传至脊髓并可经上行束至丘脑进行整合,对膀胱机能进行调整以达到治疗的效果。这些实验可初步用神经解剖学方法阐明针刺“关元俞”、“膀胱俞”治疗泌尿系疾患的机理,也为经穴脏腑相关学说提供了形态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膀胱;关元俞;膀胱俞;脊神经节;HRP法   
      1144
      |
      0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315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潘朝宠, 金文秀, 侯思伟, 沈慧娟, 戴培东
      1995(4): 22-25.
      摘要:研究经线相关区域感觉神经无节段支配及交感节后神经元的起源,对经络脏腑相关、针灸治疗及经络实质探讨均有重要价值。心脏传入神经元的节段支配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心经有关的经线区域的节段支配至今未见报道。故我们对18只家兔及10只Wistar大鼠的前肢心经及心包经的有关穴位,注射20%HRP,观察两经区域神经节段支配情况。结果发现:(1)心经和心包经相关区域感觉神经元分布较广(C5-T2),心经相对集中于C7-T1,而心包经相对集中于C6-T2。提示两经感觉神经元在节段分布上与心脏的节段支配大体相同,但有相对差异性。(2)两经相关区域感觉神经元的数量,大型标记神经细胞明显少于中、小型。提示两经区域的感觉传入以直径较细的神经纤维为主;由于支配血管的主要是细神经纤维,所以血管及其神经装置在躯体循经感传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3)分布于家兔心经及心包经相关区域的交感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预下、胸1和胸2交感神经节,这与支配心脏的交感节后神经元主要部分相重叠,这可能是两经穴位治疗心脏疾病的机理。  
      关键词:心经;节段支配;感觉神经元;交感节后神经元   
      1241
      |
      0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344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扣带皮质各区乙酰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元的传入联系

      熊克仁, 李怀斌, 杜业亮, 郑培敏
      1995(4): 26-29.
      摘要:采用HRP和AChE相结合的双标记法,研究了20只成年SD大鼠扣带皮质各区AChE阳性神经元的传入联系。结果表明,斜角带核垂直支腹侧部有AChE阳性神经元投射到扣带皮质的24区、25区、23区和29区;斜角带核垂直支背侧部有AChE阳性神经元投射到扣带皮质的24区、23区和29区;斜角带核水平支有AChE阳性神经元投射到扣带皮质的24区和32区;扣带皮质25区接受来自下丘脑外侧核AChE阳性神经元的投射纤维;蓝斑内的AChE阳性神经元投射到扣带皮质24区、25区、23区和29区;屏状核有AChE阳性神经元投射到扣带皮质的24区、25区和23区;扣带皮质32区还接受来自被盖腹侧区AChE阳性神经元的投射纤维。  
      关键词:扣带皮质区;传入联系;AChE-HRP双标记法;大鼠   
      1069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341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吴国冀, 陈正秋, 石宏, 郑欣, 徐维
      1995(4): 30-33.
      摘要:本实验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和微电泳的方法,观察到:电针“足三里”、“环跳”穴能够抑制丘脑束旁核(Pf)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用密胆碱(HC-3)处理大鼠皮层SmI后,电针的抑制作用被取消;微电泳外源性导入乙酰胆碱(ACh)后,丘脑Pf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被抑制,此作用与HC-3处理SmI前的电针效应相似。由此提示:电针可通过激活大鼠皮层SmI释放ACh,抑制丘脑Pf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  
      关键词:皮层SmI;丘脑束旁核;乙酰胆碱;密胆碱;伤害性反应;下行性调节   
      1015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336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天容穴治疗对硬脑膜肥大细胞的抑制作用

      于生元, 匡培根, 蒲传强, 张风英, 刘洁晓
      1995(4): 34-38.
      摘要:肥大细胞参与神经原性炎症(NI),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透视电镜技术观察‘天容’穴治疗对电刺激三叉神经节诱发的硬脑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果发现:“天容”穴注射强的松龙可显著抑制电刺激三叉神经节所致的硬脑膜肥大细胞脱颗粒,而“天容”穴注射生理盐水和“曲池”穴注射强的松龙仅有部分抑制作用。提示抑制硬脑膜NI是“天容”穴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肥大细胞;硬脑膜;天容穴;偏头痛   
      1081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96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纳屈酮对电针调节整体免疫反应的影响

      赵续民, 刘文琴, 赵建础, 薛锋, 张晓彬, 赵岗, 赵爱玲
      1995(4): 39-42.
      摘要:我们应用Balb/c小鼠,电针双侧“承扶”穴30分钟,以观察电针调节免疫反应中的阿片肽机制。发现在电针处理3小时后,脾淋巴细胞对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产生均明显增强。这种增强作用可以被纳屈酮(NTX)所阻断,而对电针调节血清溶菌酶(LZM)、IgG含量的作用似不受NTX的影响。提示电针对细胞免疫特别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机能的调节,可能是由内阿片肽所介导,与通过阿片受体的作用机制有关;而电针对另一些免疫反应,如血清LZM、IgG含量的影响似乎主要不是通过阿片肽机制的。  
      关键词:阿片受体;纳屈酮;针刺;免疫反应   
      1007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91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赵加增, 陈汉平, 赵粹英, 胡国胜
      1995(4): 43-46.
      摘要: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艾灸尤其艾灸结合免疫调节剂能明显降低HAC肿瘤细胞某些凝集素受体和C-erbB-2的表达,而对PC-NA含量。AgNOR计数及细胞周期均无明显影响。该结果表明,艾灸及其结合免疫调节剂对肿瘤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具有一定影响,这可能是针灸或针/灸药结合抗肿瘤的作用机理之一。  
      关键词:艾灸;免疫调节剂;肿瘤/生物学   
      969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86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家兔穴位和经线上非穴点与相应对照点深部温度测定

      王华, 刘又香, 章汉平, 邱茂良, 孙国杰
      1995(4): 47-51.
      摘要:温度是反映能量代谢水平的重要指标。相对皮温而言,皮下较深组织温度较为稳定。为了了解穴位、经线上非穴点和相应对照点能量代谢特点,作者应用先进的温度传感针(其特点是仅针尖部对温度敏感)及其配套的精密测温仪,对10只家兔的200个穴点不同深度(皮下0.5cm和1cm处)温度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表明,穴位和经线上非穴点深部温度较相应对照点深部温度为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穴位和经线上非穴点深层组织能量代谢较为旺盛。测定结果还表明,所测穴点不同深度的温度存在明显差异,1cm深度处温度较0.5cm深度处温度为高,提示针刺时在一定深度行针刺手法或留针有其生理意义;左右两侧同名穴位深部温度无明显差异,提示左右同名穴位深部组织的能量代谢水平相当,表现出良好的对称性关系。  
      关键词:穴位;非穴位;深部温度   
      1002
      |
      0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14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循经感传过程中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观察

      吴宝华, 胡翔龙, 许金森, 杨广印, 李来兴, 黎宝娇, 陈捷, 陈琳
      1995(4)
        
      977
      |
      4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435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磁驻波叠加作为经络系统的背景

      张长琳
      1995(4): 52-62.
      摘要:本文从有机体内相干态电磁场的研究出发,指出中国古人所发现的经络系统主体部分原来是一个非均匀的内电场分布,而这一非均匀的内电场来源于电磁驻波的叠加。换言之,经络系统的主体部分是一个电磁驻波叠加所形成的肉眼不可见的三维干涉图。并从腧穴和经络上电导测量、腧穴的大小和形状、经络的形状、腧穴和经络位置的可变性、针灸中的广泛存在的全息现象、电导测量数据的统计自相似性、针感和得气问题、针感的传速。脏器病变与相应穴位上的电导能力的改变、经络腧穴分布和解剖学关系等关键问题上,提出了重要的实验证据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经络;电磁驻波   
      922
      |
      0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210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