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最新刊期
1996年第3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臂旁核的形态学研究-体表内脏信息传入中的重要核团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景向红, 李瑞午, 孟卓
1996(3): 4-8.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臂务核形态学的研究进展;归纳了不同种属臂旁核的细胞构筑;总结了臂旁核与脊髓、脑干、前脑以及其它部位的纤维联系;并对其在体表内脏相关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臂旁核;纤维联系;体表;内脏
1011
|
0
|
1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508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药结合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金有慧, 吴连方, 严平, 王宏, 赵恩慈, 赵卫红, 池心佐, 夏勇, 崔仁鳞, 王欣
1996(3): 9-17.
摘要:对462例正常足月初产妇临产后分别采用了针刺、镇痛药。磁疗和耳穴贴压、TENS、二氢埃托啡针药复合等镇痛方法,并以产时宫内压力、外周血β-内啡肽含量的变化为指标和健康人模拟产痛和针药镇痛之作感诱发电位实验探讨其镇痛效应。结果提示:针药复合镇痛法有效率高达97.5%,母婴安全,无并发症。实验证明:针药结合能缓解子宫高张状态,协调子宫收缩,提高痛阈,提高对官缩疼痛的耐受性。结论:“耳穴贴压、TENS、埃托啡”外药复合分娩镇痛法安全、简便、有效,便于推广。
关键词:分娩镇痛;针药结合;针刺镇痛
979
|
0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500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督脉经穴对急性脑缺血大鼠一氧化氮及内皮素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许能贵, 许冠荪, 钟平, 王联发, 朱舜丽, 陈全珠
1996(3): 18-21.
摘要:3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脑缺血组和电针组。夹闻双侧顿总动脉使局部脑组织血流量急剧下降,造成急性脑缺血。分别测定正常、关闭时和电针督脉经穴后,大鼠脑组织及血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含量。结果发现:急性脑缺血时脑组织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增加,血浆内皮素水平升高和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下降。电针督脉经穴后,脑组织及血中的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基本恢复到正常。提示电针督脉经穴可保护脑缺血所致神经元损伤,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可能参与电针的调整作用。
关键词:脑缺血;电针;督脉;一氧化氮;内皮素
1894
|
0
|
11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49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伤害性刺激电针后中缝背核生长抑素mRNA的表达及其与5-HT的共存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方智慧, 吴爱群, 朱君明, 楚宪襄, 王金兰, 范天生
1996(3): 22-26.
摘要:本实验用原住杂交和免疫组化ABC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观察了大鼠中缝背核(RD)内生长抑素(SOM)fllRNA在正常、伤害性刺激、单纯电针和电针镇痛(EA)下的变化特点。结果发现RD正常情况下有一定SOMmRNA表达,伤害性刺激和单纯电针后SOMmRNANA表达增强,EA后进一步增强。在正常情况下RD内有少量的SOMmRNA与5-HT双标记细胞。与正常组相比,伤害性刺激和单纯针刺后双标细胞增多,EA后更甚。结果提示:(1)SOM可能参与痛觉调杯(2)SOM可能参与EA。(3)RD内SOMmRNA与SNT共存,二者可能协同作用,共同参与EA。
关键词:中缝背核;电针镇痛;生长抑素
1105
|
0
|
1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527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5-羟色胺和生长抑素对P物质及慢痛引起的脊髓背角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阮怀珍, 李希成, 蔡文琴
1996(3): 27-31.
摘要:本研究用多管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和离子微电泳方法,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观察了P物质(SP)对脊髓背角神经元自发放电和慢性伤害性痛放电的影响以及与5-羟色胺(5-HT)和生长抑素(SOM)的关系。结果表明:(1)电泳SP可使脊髓背角神经元单位放电增多。(2)电泳SP又可抑制福尔马林(Formalin)引起的神经元慢性伤害性痛放电。(3)电泳5-HT和SOM可抑制SP及慢痛诱发的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上述结果提示:在痛觉调制过程中,脊髓内SP起着传递痛觉信息和镇痛的双重作用,5-HT和SOM可通过抑制SP的效应,参与痛觉调制。
关键词:P物质;5-羟色胺;生长抑素;脊髓背角;离子电泳
1135
|
0
|
4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482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免疫时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放电率的变化及电针、弓状核、蓝斑对其调制作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朱笛霓, 赵建础, 王力菲, 柳苏平, 李春敏
1996(3): 32-35.
摘要:本实验用30只成年健康SD大鼠,分成对照组、羊红血球(SRB)免疫5天组和新生期谷氨酸单钠(MS)处理+SRBC组。记录下丘腹内侧核(VMH)神经元自发放电和电针、蓝斑(LC)刺激的作用。结果如下:(1)SRBC组大鼠VMH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明显增加,MSG+SRBC组大鼠VMH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高于对照组,低于SRBC组。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品(2)电针明显增加各组动物VMH神经元放电频率,SRBC组增加最明显,其次是MSG+SRBC组。(3)LC刺激使SRBC组和MSG+SRBC组多数VMH神经元呈现先激活后抑制的双相放电改变,电外可部分增加SRBC组动物LC对VMH的激活性控制。结果表明,VMH可能是免疫反应过程中重要的神经内分泌环节。电针能增强SRBC对VMH的免疫作用。LC和下丘脑弓状核区β-内啡肽神经元均参与电针对VMH免疫调节控制。
关键词:电针;免疫反应;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蓝斑;弓状核
1245
|
0
|
1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476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新生期小鼠辣椒素处理对针刺调节免疫反应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赵建础, 刘文琴, 赵续民, 张晓彬, 赵岗, 赵爱玲, 薛峰
1996(3): 36-41.
摘要:本工作表明电针可增强正常动物的多种免疫反应功能。为了从机能上确定在免疫反应中电针的调节作用是否与初级感觉传入C-纤维有关,我们用辣椒素(cap)作为选择性损毁初级传入C-纤维的一种工具药物,新生期小鼠50mg/kg皮下注射,成年后发现该动物多种免疫反应的基础水平发生明显改变。除了血清IgG降低外,其它多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如脾重、胸腺重、PFC、LTT、IL-2和血凝抗体液度与赋形剂对照组比较,皆有明显的提高。给cap处理的动物电针后,该组动物的免疫水平与cap对照组基本相同。电针所调节的免疫反应效应在cap处理的动物上未能看到。提示电针对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与cap敏感的传入C-纤维有关。
关键词:辣椒素;电针;免疫调节
1023
|
0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470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对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胶状质内突触变化的实验形态学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毕竟, 张昆, 王昌立
1996(3): 42-45.
摘要:电针持续刺激相当于“四白”穴区的眶下神经30分钟后,定量地研究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胶状质内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如下:轴突终末内突触小泡聚集于突触前膜附近,数量减少;突触后膜增厚;线粒体增多。这些改变即可能是针刺镇痛效果的形态学改变。
关键词:胶状质;“四白”穴;电针;突触;超微结构
885
|
0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404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对切断坐骨神经大鼠足三里穴区肥大细胞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邓云平, 关新民, 傅朝晖, 董慧, 吴秋玲
1996(3): 46-49.
摘要:针刺可使穴区肥大细胞增多及促使其脱颗粒已有报导。本研究用切断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后,电针刺双侧足三里穴方法,观察了电针后双侧足三里和下巨虎穴区皮下肥大细胞的变化。结果发现神经切断可使电针引起的足三里穴肥大细胞聚集减少。结果提示外周神经在电针引起穴区肥大细胞聚集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肥大细胞;坐骨神经;足三里;电针;大鼠
1049
|
0
|
1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401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不同手法针刺对内毒素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方剑乔, 林咸明, 王月芳, 陈海英
1996(3): 50-54.
摘要:以大肠杆菌内毒素致热家兔作为实热模型,观察了致热后不同手法针刺治疗对家兔体温的影响。结果发现,捻转泻法、电针泻法和综合泻法均有明显的相对阵热作用,尤其表现在针刺后的即时效应和降低发热高峰值的作用,三组中,以捻转泻法和综合泻法的效果更佳。捻转补法除对发热曲线有轻微的影响外,无明显的即时效应和对友热高峰的抑制效应。本实验结果表明,在清热效应上,手法补泻有明显区别,手法操作与电针操作亦有一定区别,而单、复式泻法间无差异。初步验证了“实则泻之”的补泻规律和不同手法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针刺补泻手法;电针;内毒素;发热
1029
|
0
|
2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455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及经皮电刺激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莫孝荣, 陈丁生, 吉长福, 张金铃, 刘长宁, 朱丽霞
1996(3): 55-59.
摘要:本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0mg/kg)诱发大鼠实验性糖尿病,48小时后血糖升高(11.1-33.3mmol/L),出现多饮、多食和多尿现象。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以电针(EA)和经皮电刺激(TENS)治疗,取穴双侧肾俞和足三里,每次20分,每周三次,共五周;DM组未给治疗,另设ND组。到六周末治疗组血糖下降,和DM组相比,EA组差异显著(P<0.05),三多症状也有明显改善;但TENS组没有显著差异。在四周和六周末,DM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正常动物明显减慢(P<0.05),而EA组和TENS组分别于四周和六周时恢复正常,与DM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DM组和TENS组在造模后基础痛阈一度出现降低(痛敏),而EA组痛阈不但不降反而升高,与DM组和TENS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本实验肯定了电针对实验性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为推广针灸治疗糖尿病及其神经病变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链脲佐菌素;糖尿病;神经病变;电针;经皮电刺激
1102
|
0
|
5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389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得气穴位组织结构的动力学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史学义, 张清莲
1996(3): 60-62.
摘要:以单向捻外法针刺豚鼠“足三里”穴至手下针感,制备得气穴位的整肢体冰冻切片和扫描电镜标本,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各标本均见针孔,其周围组织有程度不同的形态学改变,皮下层针孔周围结缔组织纤维明显呈涡旋状,肌层针孔周围有肌内衣结缔组织纤维环绕,并见肌纤维明显受牵拉而扭曲、移位,邻近针穴的小血管、小神经受力移位变形。提示以结缔组织为中介,捻针力可刺激穴区多种针感组织结构,这可能是针感形成及其复杂性的生物学基础。
关键词:穴位;针刺;针感;组织
864
|
0
|
5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384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经脉温度特性的红外热像图显示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张栋, 付卫星, 王淑友, 魏正岫, 王凤玲
1996(3): 63-67.
摘要:本文应用红外热像方法对43例健康人体躯干的体表温度进行了观察,目的是了解无大中血管纵向分布的前后正中线(督任二脉循行部位)上温度分布的特点。结果显示:自然状态下,57.1%的受试者背部正中线和7.7%的腹部正中线上具有纵向分布的高温线(带);在分别对命门穴和中肮穴艾灸后,70.4%的受试者背部正中线及56.0%的受试者腹部正中线上温度升高,并可形成较自然状态下更长。连续性更好的高温线(带);背中线上的高温线及艾灸后出现的升温线较长,最长可达约50厘米,而腹中线上的该线则较短,一般在10-30厘米左右。结果提示:循躯干前后正中线分布的高温线(带)似是督任二脉温度特性的客现显示,而该线(带)的形成可能与致密结缔组织或微循环的某种特异性调节机制有关。
关键词:红外热像技术;皮肤温度;经络;督脉;任脉;结缔组织;微循环
1977
|
0
|
24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441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循经针刺对大鼠足阳明胃经穴区皮下筋膜内肥大细胞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邓云平, 曾涛, 关新民, 周严
1996(3): 68-70.
摘要:为探讨肥大细胞在经络活动中的作用,本文对比观察了针刺大鼠一侧“足三里”及“髀关”穴后,两侧足阳明胃经上五对不同穴区皮下筋膜肥大细胞数目的变化,发现各穴区皮下肥大细胞均显著高于经穴旁,针刺后各穴区肥大细胞数目皆明显增加,而经穴旁肥大细胞数目无明显差异。提示肥大细胞可能是经络活动及循经感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肥大细胞;足阳明胃经;电针;大鼠
1099
|
0
|
14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438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