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最新刊期
1999年第3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尾核中NMDA和非NMDA受体参与皮层SmI对丘脑束旁核伤害性反应的下行性调节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陈正秋, 石宏, 徐维, 吴国冀
1999(3): 165-168.
摘要:本文探讨尾核中NMDA和非NMDA受体是否参与皮层体感运动I区(SmI)对丘脑束旁核(Pf)伤害性反应和针刺镇痛的下行性调节。结果发现,双侧尾核头部分别微量注射NMDA受体的拮抗剂D-AP5(n=11)和非NMDA受体拮抗剂DNQX(n=9)后谷氨酸兴奋皮层SmI对Pf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抑制效应均被明显减弱,与盐水对照组(n=13)的抑制效应相比,均有显著差别( ANOVA, P< 0. 05)。尾核内微量注射 DNQX后,电针( n=11)抑制 Pf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效应 显著减弱,与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别显著(ANOVA,P<0.05)。提示尾核中NMDA和非NMDA 受体均参与兴奋皮层 SmI对 Pf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下行调节,而非 NMDA受体还参与电针对 Pf 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体感运动区(SmI);尾核(Cd);束旁核(Pf);D-AP5;DNQX
1044
|
0
|
1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70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损毁大鼠一侧丘脑中央中核和另一侧中脑脊髓丘脑束的镇痛作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龚素珍, 唐斌, 龙大宏
1999(3): 169-171.
摘要:采用电刺激鼠尾-嘶叫法及辐射热甩尾法进行测痛,观察比较一侧中脑脊髓丘脑束和另一侧丘脑中央中核损毁前后动物的痛阈。实验结果表明,损毁大鼠一侧中脑脊髓丘脑束和另一侧丘脑中央中核能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
关键词:中脑脊髓丘脑束;丘脑中央中核;镇痛
825
|
0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702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阿片肽对生长抑素镇痛和加强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刘玲爱, 胡蓉, 王静明, 余静, 宋朝佑, 林葆城
1999(3): 172-178.
摘要:本工作以钾离子透入引起大鼠甩尾为痛指标,观察了内源性阿片肽与SS镇痛及加强电针镇痛作用的关系。侧脑室注射纳洛酮可部分阻断 SS的镇痛和增强电针镇痛的效应,说明 SS的镇痛和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可能与内源性阿片肽有关。侧脑室分别给予抗β-内啡肽血清(AEPS)、抗亮-脑啡肽血清( ALEKS)和抗强啡肽血清( ADYNS),观察到 AEPS和 ALEKS可减弱SS的镇痛和增强电针镇痛的效应,其中 AEPS减弱 SS的镇痛作用较强, ALEKS减弱 SS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较强,而 ADYNS无论对 SS的镇痛作用还是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均无影响。以上结果表明 SS的镇痛和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与β-内啡肽和脑啡肽有关,而与强啡肽关系不大。
关键词:生长抑素;阿片肽;镇痛;电针镇痛
932
|
0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73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后大鼠中脑腹侧部粗提液对体外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生长发育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梁希彬, 田德全, 赵英侠, 毛根金, 顾洪川, 严振国
1999(3): 179-183.
摘要:电针正常大鼠后摘取其中脑腹侧部,制备电针后大鼠中脑腹侧部粗提液,加入到体外原代培养的中脑腹侧部神经元中。分别在第5天和第10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多巴胺能神经元,观察电针后大鼠中脑腹侧部粗提液对体外培养多巴胺能神经元表达的数目、神经元胞体直径和神经突起长度的影响。证实电针后大鼠中脑腹侧部粗提液能够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的发育和突起的生长,但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表达的数目无明显影响。提示这种作用的产生可能与电针刺激了中脑腹侧部某些具有神经营养作用的物质的产生或分泌有关。
关键词:电针;中脑腹侧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
1104
|
0
|
3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692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大鼠海马接受来自隔区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纤维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熊克仁, 李怀斌, 郑培敏
1999(3): 184-186.
摘要:隔区和海马都是与疼痛和针刺镇痛有关的结构,为了提供更多的形态学基础,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与还原型辅酶 Ⅱ黄递酶( NADPH-d)相结合法,逆行追踪大鼠隔区不同亚细胞群一氧化氮合酶( NOS)阳性神经元向背、腹海马及海马后部的投射。结果表明,隔内侧核、斜角带核垂直支背、腹侧部均有NOS阳性神经元投射到背、腹海马及海马后部,其投射量约为隔-海马投射的1/3左右。
关键词:隔区;海马;一氧化氮合酶;HRP;大鼠
1117
|
0
|
1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687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刺大鼠“肾俞”穴诱导c-fos原癌基因在下丘脑室旁核中的表达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陈泽斌, 韩永明, 熊迎春, 吴昌清, 袁尚荣
1999(3): 187-191.
摘要:采用免疫细胞化学 ABC法,探讨了手针和电针刺激大鼠右“肾俞”穴诱导的 c-fos在PVN中的表达,为探讨PVN与“肾俞”穴针刺效应的关系提供形态学证据。结果表明:PVN中FLN密度值组间、组内差异显著( P< 0. 01),电针组>手针组>对照组>空白组;电针组同侧>对侧,手针组对侧>同侧;电针组同侧>电针组对叙侧>手针组对侧>手针组同侧。提示:① PVN参与了“肾俞”穴的针刺效应过程;②其参与作用程度因刺激方法和量的不同而不同;③PVN对不同或相同方法刺激“肾俞”穴的这种反应上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其针刺效应方法间差异和同一方法同、对侧差异的重要环节之一。
关键词:肾俞穴;下丘脑室旁核;c-fos
1015
|
0
|
5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683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赖新生, 莫飞智, 马朝笃, 林美玉, 张家维
1999(3): 192-197.
摘要:将 68只 SD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切断造成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的实验性血管性痴呆(VD)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34只)、电针组(34只),与假术组作对照(35只)。分别检测三组的自发运动量、避暗学习反应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皮质醇(Cortisol)以及脑皮质、纹状体、海马、下丘脑的去甲肾上腺素( NE)、多巴胺( DA)、 5-羟色胺( 5-HT)含量。结果发现,模型组、电针组的自发运动量、避暗学习反应能力、SOD指标降低( P< 0. 001),而电针组高于模型组( P< 0. 05~0.01)。实验提示,电针能提高实验性VD大鼠的自发运动量和避暗学习反应能力,与改善脑循环,提高SOD、Cortisol、NE、DA、5-HT的活性密切相关。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脑缺血;针灸疗法;电针;学习;记忆;大鼠
1200
|
0
|
2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614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来丽萍, 李平, 王舒, 郑灏泳, 赵俊宏, 刘庆忠, 赵立荣, 段红, 石学敏
1999(3): 198-201.
摘要:本实验采用多发梗塞性痴呆(MID)模型大鼠,观察其针刺前后各组行为学变化。结果表明,MID模型大鼠存在着学习记忆能力障碍,预防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经针刺治疗后其学习记忆能力增强,针刺有穴位的特异性。
关键词:行为学;学习记忆能力;针刺
1151
|
0
|
2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672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治疗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Na~+-K~+/ATPase活性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陈丁生, 朱丽霞, 王昕, 莫孝荣, 吉长福
1999(3): 202-205.
摘要:为观测电针治疗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 Na+-K+/ATPase活性的影响,采用神经生物化学方法。结果显示:第一批实验:糖尿病(DM)组大鼠坐骨神经Na+-K+/ATPase活性与正常(ND)组相比,6周已明显下降(P<0.05),10周进一步下降(P<0.001);电针治疗(EA)组 6周(治疗停止)与 ND组比较未下降,与 DM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5), 10周(治疗停止后 4周)与 ND组比较尽管下降(P<0.01),但较DM组减轻(P<0.05)。第二批实验:DM组与ND组比较,4周时虽下降但无意义, 8周、 12周、24周均明显下降( P< 0. 001); EA组与 ND 组比较下降不明显,与DM 组比较 8周、 12周、24周均有显著差异( P< 0. 001)。提示:电针可防止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Na+-K+/ATPase活性下降。
关键词:糖尿病;坐骨神经;Na~+-K~+/ATP酶活性;电针
895
|
0
|
4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602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天灸对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的探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孙德利, 陈汉平, 吴焕淦, 王月芳, 陈海英, 郑东升
1999(3): 206-211.
摘要:本实验通过环磷酰胺(CTX)小鼠模型,观察了天灸对化疗小鼠的造血功能和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 CTX化疗可致小鼠出现明显的骨髓抑制,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和外周血WBC数显著减少,脾指数减少,且其腹腔巨噬细胞诱生 GM-CSF的能力降低。天灸或麦粒灸“大椎”、“肾俞”、“足三里”穴,不但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骨髓抑制,促进骨髓增生活跃,提高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提前回升外周血WBC数,缩短化疗所致WBC的持续低值期,其中尤以天灸Ⅱ、Ⅳ组的效果为佳,而且还可增强化疗小鼠巨噬细胞诱生GM-CSF的能力。此外还从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途径探讨了其作用机理。
关键词:天灸;环磷酰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灸效应
1101
|
0
|
1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598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艾灸抗炎作用及对炎症介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唐照亮, 宋小鸽, 候正明, 陈全珠, 章复清, 袁静, 朱舜丽
1999(3): 212-215.
摘要:本实验观察了艾灸“肾俞”穴区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作用,分析了灸治对主要几种炎症介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灸疗能减轻大鼠中后期的炎症反应,能消肿散瘀,防治或减轻其迟发性多发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炎症介质的观察表明,灸治能降低炎症化学介质(Hm、5-TH)和炎性细胞因子(TNF、 IL-1β)的含量,与炎症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或 P<0.01)。表明灸疗能抑制炎性组织细胞合成与释放炎症化学介质和炎性细胞因子,减缓或中止炎症反应,起到了抗炎抑炎作用。
关键词:艾灸;佐剂性关节炎;抗炎;炎症介质;细胞因子
1127
|
0
|
9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655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足三里穴的血管铸型超微立体结构形态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赵敏生, 余安胜, 李西林
1999(3): 216-219.
摘要:采用 ABS血管铸型的电镜观察方法,观察了足三里穴和对比穴区的血管超微形态结构。证实了足三里穴和非穴位的超微血管结构存在着结构配布上的不同,穴位各层的血管结构并不是一致和一成不变的,存在着立体空间结构。与非穴区对比存在着一定的形态结构的差异,从而证实血管走行和分布在穴区发挥着重要作用。“穴位的微血管立体构筑”是穴位产生效应的基本形态之一。
关键词:足三里;ABS铸型;电镜
978
|
1
|
3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649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通阳醒脑法治疗中风疗效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杨顺益, 李汉民
1999(3): 220-222.
摘要:本文以头部经穴及督脉为主穴,十二井穴及患肢经穴为配穴,采用电针、速刺、梅花针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中风患者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 88. 8%,血流变学多项指标显示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别(M±S,P<0.05~0.01)。
关键词:中风;针灸疗法;通阳醒脑;血流变学
978
|
0
|
1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645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An Important Medical Journal from China! ACUPUNCTURE RESEARCH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1999(3)
703
|
8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71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刺对中风早期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阮经文, 郑沛仪, 温明, 饶中东
1999(3): 223-226.
摘要:将60例病情已稳定的中风早期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病人在接受常规针灸治疗及一些康复训练和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试验组同时加取四神聪、本神、通里、照海、舌三针等穴。然后应用黄东锋根据我国中风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认知功能积分表,来评估针刺对中风早期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经3~4个月的治疗后,认知功能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非常明显( P< 0. 01),说明针刺某些特定穴位能提高中风早期患者的认知功能。
关键词:中风;针刺疗法;认知功能
1008
|
0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582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夹脊穴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王升旭, 赖新生, 李树成, 老锦雄
1999(3): 227-230.
摘要:7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夹脊穴组和常规取穴对照组,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观察两个疗程,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综合评定两组患者针刺治疗前后颈、肩、臂疼痛缓解情况,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选词阳性项目数、 PRI总分、 PRI感觉分、 PPI、VAS治疗前后的积分差值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P<0.05或 P<0.01),两组临床治愈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颈椎病辨证分型各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电针夹脊穴组镇痛效果及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取穴组。
关键词:电针;夹脊穴;颈椎病;镇痛
900
|
0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57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治疗周围性眼肌麻痹68例临床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李凤兰, 边萍, 李杰, 赵然
1999(3): 231-232.
摘要:68例周围性眼肌麻痹的病人,经电针治疗1~8个疗程。取穴:阳白、四白、鱼腰、攒竹、丝竹空、瞳子 、睛明、球后、承泣、风池、合谷等。睛明、承泣、球后不用电针。结果治愈46例,显效12例,好转 6例,无效 4例,总有效率 94. 1%。疗效与病程长短、病情轻重、神经变性程度有关,而与斜视的程度无关。
关键词:电针;周围性眼肌麻痹
791
|
0
|
1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633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伏天隔姜灸和药物敷贴治疗咳喘2112例疗效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王振琴, 吕荧, 叶春枚
1999(3): 233-235.
摘要:采用经穴“伏天隔姜灸贴”治疗咳喘 2112例,临床治愈 601例(28.4%),显效 812例(38. 4%),好转570例(27. 1%),无效 129例(6. 1%),总有效率为 93. 9%。
关键词:咳喘;隔姜灸;药物敷贴
838
|
0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629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张小勤, 程棕鹏
1999(3): 236-237.
摘要:使用针灸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并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本病45例进行对照,结果两组显效率分别为 68. 89%和 44. 44%,总有效率分别为 97. 78 %和 77. 7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1)。
关键词: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918
|
0
|
2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626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周逸平
1999(3): 238-241.
摘要:经脉和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祖国医学十分重视经脉-脏腑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但现代经络研究中对此重视不够,直至近年来,许多学者才逐步认识到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研究的核心,但其中的机制尚不明朗。作者认为,应从以“经”统率的纵向研究、以“脏”统率的横向研究、经脉脏腑表里相关的研究、膀胱经背俞穴与相应脏腑联系的途径等四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有望找到经络理论研究的突破口,阐明经络调节人体机能的实质。
关键词:一经多脏;一脏多经;经脉脏腑表里;背俞穴
881
|
0
|
21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0562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