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04年第4期
    • 曾燕, 梁勋厂, 李熳, 施静, 茹立强
      2004(4): 245-251.
      摘要:目的 :观察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外侧穿通纤维CA3区直接传导通路长时程增强 (LTP)损害的恢复作用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慢性腹腔注射吗啡建立SD大鼠吗啡依赖模型。在“足三里”和“三阴交”两穴位处给予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多次和单次电针治疗 ,并测试学习记忆能力 ,记录CA3区群体峰电位 ,及观察高频刺激引起的LTP效应。结果 :吗啡戒断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LTP效应均受损 ,单次电针治疗对其有一定恢复作用 ,多次电针治疗能完全恢复被损害的学习记忆能力和LTP ,电针效应能被阿片受体抑制剂纳络酮所阻断。结论 :电针穴位通过内源性阿片系统调制吗啡戒断大鼠的突触可塑性。  
      关键词:吗啡戒断;突触可塑性;群体峰电位;电针   
      1133
      |
      0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210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及HPA轴相关激素的影响

      贾宝辉, 李志刚, 时宇静, 费宇彤, 张慧敏, 图娅
      2004(4): 252-256.
      摘要:目的 :探讨电针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和对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 (HPA轴 )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 7种不同的应激方式交替作用于SD大鼠 2 1d ,制成慢性应激模型 ,用韩氏电针仪 ,以 2Hz频率 ,0 .6mA电流强度 ,电针“百会”和“印堂”穴 ,每天 1次 ,每次 2 0min ,共2 1d。通过开野实验及糖水实验进行大鼠行为学检测 ,运用放射免疫法 (RIA)检测下丘脑CRF、垂体ACTH、肾上腺CORT的含量 ,并与空白组、模型组、百优解组及束缚组做比较。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 ,模型组及模型束缚组开野实验的水平运动次数和垂直运动次数明显减少 ,糖水的摄入量明显减少 ,垂体ACTH、肾上腺CORT的含量明显升高 ,而电针组和百优解组可明显增加开野实验的垂直运动次数及糖水的摄入量 ,并可降低垂体ACTH、肾上腺CORT的分泌。结论 :慢性应激引起大鼠的活动性降低 ,探究行为减少和HPA轴亢进 ,电针可能通过调整垂体ACTH、肾上腺CORT的过度分泌 ,从而纠正HPA轴亢进 ,进而改善慢性应激大鼠的行为学表现。  
      关键词:慢性应激模型;电针;HPA轴   
      1158
      |
      0
      |
      1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453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对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海马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影响

      景向红, 蔡虹, 陈淑莉, 逯波, 蒋瑾, 晋志高
      2004(4): 257-260.
      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氧化酶 (COX)在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针刺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 ,注射后 3d用颈总动脉阻断法建立脑缺血模型。注射STZ 7d后测定空腹血糖 ,高于 1 5.5mmol/L定为糖尿病模型 ,术后 1个月经行为学测定确定糖尿病脑病模型。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 (n =5)、糖尿病 +假手术组 (n =5)、糖尿病 +脑缺血组 (n =6)、糖尿病 +脑缺血 +针刺组 (n =6)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和CA3区COX活性反应物的分布 ,用图像分析仪对其光密度进行测定。结果 :糖尿病脑缺血组的大鼠海马CA1和CA3区的COX光密度明显低于正常 (P <0 .0 0 1 ) ,而针刺组高于糖尿病脑缺血组 (P <0 .0 0 1 )。结论 :糖尿病脑缺血可导致大鼠脑内海马CA1和CA3区的COX活性降低 ,针刺可以提高这两个区域的COX活性 ,从而提高细胞代谢的水平。  
      关键词:糖尿病合并脑缺血;针刺;细胞色素氧化酶;海马   
      1121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37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曾毅, 熊利泽, 陈绍洋, 巩固, 雷毅, 郑恒兴
      2004(4): 261-265.
      摘要:目的 :探讨重复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对脊髓缺血性损伤保护作用的部分机理。方法 :1 6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 (各组n =8) ,即对照组、电针预处理组。对照组每天静脉给予戊巴比妥钠 3 0mg/kg,连续 5d ;电针预处理组每天静脉给予戊巴比妥钠 3 0mg/kg,同时给予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 ,3 0min/d ,连续 5d。最后 1次预处理结束后 2 4h ,夹闭肾下腹主动脉2 0min ,制作兔脊髓缺血模型 ;并于 48h后处死动物取脊髓 (L5~ 7)制作标本 ,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再灌注 48h脊髓前角的HSP 90表达电针预处理组明显多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重复电针刺激“足三里”行预处理诱导缺血耐受的机理可能与增强HSP 90在脊髓前角的表达相关。  
      关键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电针预处理;热休克蛋白90表达   
      975
      |
      0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206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李怀斌, 熊克仁, 赵健, 杨解人
      2004(4): 266-269.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时辰低频 ( 2Hz)和高频 ( 1 2 8Hz)电针对大鼠隔外侧核 (LSN)生长抑素(SOM)mRNA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方法 :5时、1 1时、1 7时及 2 3时分别用 2Hz和 1 2 8Hz电针大鼠一侧“环跳”穴后 ,采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显示LSN内SOMmRNA阳性神经元表达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针刺大鼠一侧“环跳”穴后 ,1 1时和 1 7时 2Hz电针组及 5时、1 7时和 2 3时 1 2 8Hz电针组 (LSN)内SOMmRN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均比对照组增多 (P <0 .0 5或P <0 .0 1 ) ;5时、1 7时和 2 3时 1 2 8Hz电针组 (LSN)内SOMmRN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比 2Hz电针组增多 (P <0 .0 5或P <0 .0 1 ) ;1 7时 1 2 8Hz电针组 (LSN)内SOMmRN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比 5时、1 1时和 2 3时均明显增多 (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电针“环跳”穴对大鼠 (LSN)内SOMmRNA阳性神经元的表达与时间和频率有关。  
      关键词:电针;“环跳”穴;隔外侧核;生长抑素   
      974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441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胸腹气街的形态学基础

      童晨光, 谷世喆, 衣华强
      2004(4): 270-273.
      摘要:目的 :探求俞、募穴与其相应脏腑之间的神经联系通路。方法 :选取大鼠的 1 0对俞募穴及 4个非穴点为实验用穴 ,应用荧光双标记法进行研究。结果 :各俞募穴组及与脏腑位于同一神经节段的非穴点组分别在脊神经节内出现双标细胞。结论 :①脊神经节中存在可双重支配脏腑和体表的神经元 ,不仅使牵涉痛的机制得到进一步的解释 ,而且揭示了针刺穴位的感觉冲动是通过分支的传入轴突影响到内脏的功能和感觉或对某些脏器的活动产生影响。②为临床应用俞募穴治疗脏腑病提供了形态学理论根据。③进而揭示中医经络学中气街的现代生物学本质。  
      关键词:气街;背俞穴;募穴;脊神经节;荧光素双标记法   
      1717
      |
      0
      |
      1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433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窦平滑肌细胞舒缩长度的影响

      邓元江, 易受乡, 林亚平, 严洁, 郭晖, 向志勇, 吴芳, 刘卫英
      2004(4): 274-278.
      摘要:目的 :从细胞水平研究足阳明经与胃相关的特异性。方法 :将 45只家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阿托品模型组、针刺足阳明经穴组、针刺足少阳经穴组、针刺足太阳经穴组 ,每组 9只。分组处理后 ,取胃窦平滑肌 ,制成活的单个平滑肌细胞悬液 ,在显微镜下以测微尺测定细胞舒缩长度。结果 :针刺足阳明经穴组的胃窦平滑肌细胞长度明显短于其他各组 (P <0 .0 1 )。结论 :针刺足阳明经穴能使经阿托品阻断的胃窦平滑肌细胞产生明显的收缩效应 ,进一步证实了足阳明经与胃之间存在特异性的联系。  
      关键词:胃平滑肌细胞;细胞长度;电针;足阳明经(穴);相对特异性联系   
      1021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363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孙阿娟, 袁英, 谢元华, 孙超, 于天源
      2004(4): 279-281.
      摘要:目的 :通过电针“足三里”对酸化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胃黏膜影响的实验 ,探讨针刺的时效关系。方法 :将动物随机分组、造模 ,造模成功后针刺组进行电针。在电针后 7个不同时刻各组进行取材 ,检测胃组织总NOS、iNOS ,将各针刺组与其对应模型组的实验结果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针刺组与对应时间模型组动物指标均值有一定变化趋势 ,其中针刺 0组比其对应模型 0组总NOS、iNOS活性相对增高。结论 :本实验各针刺组治疗 1次后 ,不同的时段对损伤的胃组织总NOS、iNOS活性的影响不同 ,针刺后即刻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胃组织总NOS、iNOS活性 ,因而可能对胃黏膜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胃黏膜损伤;时效关系;电针;总NOS;iNOS   
      1154
      |
      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358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基于虚拟人技术的风池穴可视化研究

      刘红菊, 赵静, 严振国, 庄天戈
      2004(4): 282-285.
      摘要:目的 :建立内含风池穴三维形态结构的虚拟人体模型。方法 :利用VHP数据集和VOXEL MAN虚拟人体开发平台 ,结合腧穴解剖学和针灸学知识 ,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技术开发出风池穴的可视化浏览器。结果 :通过交互式地调用风池穴的三维智能动画 ,可以观看到逼真模拟的针刺过程、该穴与周围组织结构的空间关系 ,并借助于知识库的建立 ,深化对动画展示内容的理解。结论 :利用可视化技术实现了风池穴三维层面的表达。  
      关键词:可视化;三维表达;再现/可视人体模型;腧穴解剖学   
      900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350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不同电针强度对高血压实证病人血压的影响

      周杰芳, 靳瑞
      2004(4): 286-288.
      摘要:目的 :探讨电针强度在血压调整中的重要性及其补泻作用。方法 :把高血压实证病人随机分为强电针组和中电针组 ,以相同的电针波型、频率和穴位 ,分别以 3 .7mA和 2 .7mA强度进行电针刺激。结果 :电针后 ,强电针组收缩压由 2 2 .0kPa升至 2 6.2kPa(P <0 .0 1 ) ;中电针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由 2 2 .3kPa和 1 1 .9kPa降至 2 0 .7kPa(P <0 .0 1 )和 1 1 .3kPa(P <0 .0 1 )。结论 :电针强度在血压调整中起重要作用。强电针有兴奋性调整作用 ,使实证病人血压升高 ,相当于“补”的功用 ;中强度电针有抑制性的调整作用 ,使实证病人血压降低 ,相当于“泻”的功用。提示电针调整血压时 ,其强度应因证而异。  
      关键词:高血压;实证;电针;电流强度   
      954
      |
      0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345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灸对中风后偏瘫肩痛者血脂影响的观察

      李扬帆, 邓柏颖, 粟胜勇, 周恩华
      2004(4): 289-292.
      摘要:目的 :观察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中高脂血症的发生情况及针灸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针灸组 (A组 )、针灸加中西药治疗组 (B组 )和单纯中西药治疗组 (C组 ) ,分别观察 3组的临床疗效及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的变化。结果 :90例中 ,伴高脂血症者 67人 ,其中TC和TG增高者多见。三种疗法在对偏瘫肩痛取得疗效的同时 ,对异常血脂的调节也出现良好作用 (P <0 .0 1 ) ,而 3组间比较却无明显差异性 (P >0 .0 5)。结论 :直接参与中风后偏瘫肩痛治疗的针灸、中西药疗法 ,对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存在着良性作用。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 d moxibustion on blood lipid l evel in apoplectic hemiplegia patients with omalgia. Methods:9 0 cases of apople ctic hemiplegia patients with omalg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imple acupunct ure (n=30), acupuncture+medication (n=30) and simple medication (n=30) groups. M ain acupoints used were Shuigou(GV 26), Neiguan (PC 6), Tongli (HT 5), Jiquan (HT 1), Zusanli (ST 36), Juegu (GB 39), Sanyinjiao (SP 6) and Yongquan (KI 1) c o mbined with other acupoints.These acupoints were punctured once daily, wit h 5 days being a therapeutic course, 4 courses altogether. Warm moxibustion was also applied to Zusanli (ST 36) and Guanyuan (CV 4) for deficiency-cold syndrome stroke patie nt s.Hua Tan Tong Luo Tang”(Decoction for Resolving Phlegm and Dredging Meridi an-c ollaterals) composed of Fuling (Poria 茯苓), Banxia (Rhizoma Pinelliae 半夏), etc. and Western medicines for pain-relief, lowering blood-lipid, etc. were used in medication and medication+acupuncture groups. Results: After t reatment, self-comp arison between pre- and post-treatment of each group showed that both plasma tot al cholesterol (TC) and triglyceride (TG) levels declined significantly (P<0.01) ,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3 groups in TC and TG contents (P>0.0 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for lowering blood lipid and improving clinical sy mptoms (including omalgia, etc) in acupuncture group, acupuncture+medication gr o up and medication group were 81.8%, 78.3% and 81.8% respectively. Concl usion: Ac u-moxibustion and medication have a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in relieving shoul der pain and lowering blood lipid in apoplectic hemiplegia patients.  
      关键词:中风偏瘫;肩痛;高脂血症;针灸;西药   
      1144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340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扬刺温针灸治疗四肢筋痹的临床观察

      汤国娟
      2004(4): 293-295.
      摘要:目的 :观察扬刺温针灸治疗筋痹的疗效。方法 :将 74例患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膝内外侧副韧带损伤、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患者随机分为 40例治疗组和 3 4例对照组 ,分别进行扬刺温针灸治疗及常规针刺治疗 ,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中有效率 97.5% ,对照组有效率 82 .3 % ,经统计学分析 ,二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结论 :采用扬刺温针灸治疗肌腱、韧带损伤的筋痹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筋痹/针灸疗法;扬刺温针灸;常规针刺疗法   
      1046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300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温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40例疗效观察

      何巍
      2004(4): 296-298.
      摘要:目的 :观察温针灸对风湿性关节炎主要临床症状改善的效果。方法 :采用温针灸法和单纯毫针刺法进行疗效对照 ,观察项目包括自拟主要症状总积分 (根据关节是否疼痛、肿胀、怕冷、沉重以及功能障碍的程度评分 ,分值较高者症状较重 )、血沉 (ESR)。结果 :经过 2个疗程治疗后 ,温针灸组的主要症状以及血沉较毫针刺组有明显改善 (P <0 .0 5)。结论 :温针灸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毫针刺法。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温针灸;毫针刺法   
      995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333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庆方, 谭海荣, 潘竞锵
      2004(4): 299-303.
      摘要:综述近年针灸在实验性糖尿病和其他内分泌代谢相关性疾病 (EMAD)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资料表明 ,针灸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血管、神经、视网膜病变等 ) ,以及改善Ⅱ型糖尿病及EMAD的胰岛素抵抗 (IR)作用 ;并对针刺的治疗作用进行了作用机制的探讨。  
      关键词:针灸;实验性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胰岛素抵抗   
      1004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290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血管活性物质在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概况

      卢晨, 王友京
      2004(4): 304-309.
      摘要:本文对 1 998年来有关血管活性物质在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针灸对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栓素A2 、前列环素、一氧化氮、血管紧张素Ⅱ、心钠素及神经降压素等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可能参与了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关键词:针灸;血管活性物质;心脑血管疾病   
      1052
      |
      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321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临床方法对比分析

      马惠芳, 马文珠, 郭长青
      2004(4): 310-313.
      摘要:本文就近 1 0年来针灸治疗慢性胃炎概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归纳 ,并对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针灸治疗规律及针灸临床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临床更好地治疗慢性胃炎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慢性胃炎;针灸疗法;综合疗法;存在问题   
      985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275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第29卷(2004年)总目次

      2004(4): 314-320.
        
      573
      |
      3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45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