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06年第1期
    • 徐满英, 石铁锋, 何秋月, 韩济生
      2006(1): 3-7.
      摘要:目的:研究辛卡利特(CCK-8)对抗电针(EA)对大鼠尾核(Cd)中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和甩尾潜伏期(TFL)痛阈的影响。方法:采用了同步记录大鼠Cd中痛兴奋神经元(PEN)或痛抑制神经元(PIN)电变化与辐射热照射大鼠尾所引起TFL的方法。实验分3组:①对照组:不给大鼠任何处理。②EA组:用G-6805型治疗仪,电压6 V,频率15 Hz,连续电脉冲,刺激双侧“足三里”15 min。③EA+CCK-8组:在EA双侧“足三里”15 min后,借助自动微量推进器立即向大鼠侧脑室注入CCK-8(10 ng/10μL),2 min注射完毕。结果:辐射热照射大鼠尾可使PEN诱发放电增加或PIN诱发放电减少的同时发生甩尾反射,表现出辐射热致疼痛效应;EA双侧“足三里”15 min可抑制PEN的电活动或加强PIN的电活动,同时使TFL延长,即呈现出EA的镇痛效应;侧脑室注射CCK-8能同时对抗EA所引起PEN或PIN和TFL的镇痛作用。结论:CCK-8的抗EA镇痛作用在中枢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和整体行为反射水平上是协调一致的。提示降低脑内CCK-8的含量能提高临床针刺的镇痛疗效,以及PEN和PIN的电活动作为疼痛和镇痛指标是确实可行的。  
      关键词:辛卡利特;电针;痛反应神经元;甩尾反射;尾核   
      1046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593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李辉, 李晓泓, 张露芬, 曲黎敏
      2006(1): 8-11.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大椎”“命门”穴后下丘脑CRH、血浆ACTH、血清Cort、TNF-α含量的关系,分析电针不同穴位对应激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大鼠(AA)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电针“大椎”组、电针“命门”组。观察电针对关节炎症局部及下丘脑CRH、血浆ACTH、血清Cort、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大椎”组、“命门”组经治疗右后足足爪肿胀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极明显降低(P<0.01),“大椎”组下丘脑CRH含量、血清Cort、TNF-α含量,“命门”组血清Cort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对CRH、Cort等应激相关因子的调节,减轻疾病应激程度而实现的。  
      关键词:佐剂性关节炎;电针;“大椎”;“命门”;应激相关因子   
      1048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569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创伤应激大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汪军, 孙静, 王彦青, 俞瑾, 曹小定, 吴根诚
      2006(1): 12-14.
      摘要:目的:观察创伤应激及电针对大鼠胸腺细胞增殖功能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创伤应激组、创伤应激加电针组。建立创伤应激大鼠模型。电针选用的穴位为“足三里”和“阑尾”两穴。用MTT法检测胸腺细胞增殖功能,用TdT介导的脱氧尿嘧啶末端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胸腺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创伤应激能导致大鼠胸腺细胞发生凋亡,同时伴有胸腺细胞增殖能力的降低;电针能减少由于创伤应激诱导的胸腺细胞凋亡并改善胸腺增殖能力。结论:电针可通过抑制创伤应激诱导的胸腺细胞凋亡,起到改善应激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作用。  
      关键词:创伤应激;电针;胸腺;细胞凋亡与增殖   
      1094
      |
      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563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曹福元, 陈国斌, 殷光甫, 茹立强
      2006(1): 15-18.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内脏痛时结肠壁、背根神经节和脊髓内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以探讨一氧化氮(NO)在痛觉传递中的作用及电针镇痛的机制。方法:2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内脏痛组(VP组,10只)和电针+内脏痛组(EA+VP组,10只)。电针取双侧“足三里”穴,运用NADPH-d酶组织化学技术和痛行为生理学方法,观察电针对福尔马林诱发大鼠盆腔内脏痛时,结肠壁、背根神经节和脊髓内NOS的影响。结果:内脏痛组大鼠在注射福尔马林后即出现明显的内脏痛行为表现,结肠、脊髓和背根节的NOS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电针+内脏痛组出现内脏痛行为表现时间推迟,腹痛表现减弱,NOS活性又显著低于内脏痛组(P<0.01)。结论:电针对大鼠急性盆腔内脏痛具有预防性治疗作用,NO可能参与电针对内脏痛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内脏痛;电针;一氧化氮合酶   
      1257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558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静, 孟凡迅, 刘芳, 党瑞山, 陈尔瑜, 张兰凤, 张俊芳
      2006(1): 19-21.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胃经镇痛功能的相关作用。方法:SD大鼠16只,在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手术切除6 mm长一段,1周后针刺“后三里”,测定针刺前后痛阈,并与术前、非手术侧、对照组针刺痛阈进行对比。结果:切断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针刺前后的痛阈未产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与术前、非手术侧和对照组针刺痛阈变化对比具有显著意义。结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胃经镇痛功能密切相关。  
      关键词:脂肪条带结构;胃经;“后三里”;针刺;痛阈   
      979
      |
      0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47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高俊虹, 付卫星, 晋志高, 喻晓春
      2006(1): 22-26.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预治疗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性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心脏β-肾上腺素受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方法:采用结扎和再灌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电针(EA)组和缺血再灌注+电针+心得安(EAP)组。电针预处理方法是心肌缺血造模前连续3 d给予双侧“内关”穴电针,每次20 min,观察比较心肌缺血前反复电针预处理对心电图ST段、心肌缺血面积以及β1-肾上腺素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NC组比较,IR组在缺血30 min及再灌注10 min后ST段明显抬高(均P<0.01);与IR组比较,EA组ST段抬高幅度明显降低(均P<0.01),而EAP组ST段抬高幅度与IR组相近,均明显高于EA组(P<0.01)。以梗塞区/危险区比值为指标的观察表明,IR组梗塞区/危险区比值明显高于NC组(P<0.01),而EA组该比值则明显低于IR组(P<0.01),EAP组该比值则与IR组相仿,明显高于EA组(P<0.01)。对β1-肾上腺素受体蛋白的观察表明,IR组该受体蛋白含量显著高于NC组(P<0.01),EA组与IR组相比,该蛋白含量则明显降低(P<0.01),而EAP组该蛋白含量却明显高于EA组(P<0.05),其值与IR组相近。结论:电针预治疗可以改善冠状动脉结扎引起的ST段抬高,减轻心肌缺血的程度,减少心肌梗塞面积,减低由于I/R导致β1-肾上腺素受体蛋白的过度表达,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可以抑制其保护作用。可见,电针预治疗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β-肾上腺素受体参与了介导针刺预处理改善上述心肌缺血性损害的作用。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β1-肾上腺素受体;电针预治疗   
      1114
      |
      0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504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时宇静, 卢峻, 贾宝辉, 费宇彤, 图娅
      2006(1): 27-30.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对抑郁状态下奖赏效应的调节作用和作用机理。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用慢性应激结合孤养的方式造模。电针组取“百会”“印堂”穴,使用HANS LH202型电针仪进行电针。慢性应激程序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测量大鼠蔗糖水摄入量;造模、治疗周期结束后计算大鼠15 min舔吻次数和跨骑次数;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测定部分脑区多巴胺(DA)含量。结果:电针组大鼠糖水摄入量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大鼠舔吻次数和跨骑次数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电针组额叶皮层、纹状体、下丘脑DA含量显著升高,额叶皮层、下丘脑内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纹状体内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可以影响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食物奖赏效应和性奖赏效应,并可能通过调节中枢不同脑区DA参与抑郁状态下奖赏效应的恢复。  
      关键词:抑郁症;电针;奖赏效应;多巴胺   
      1243
      |
      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546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活动的影响

      俞瑾, 景政, 刘琼, 汪军, 王彦青, 吴根诚
      2006(1): 31-34.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及合用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咪嗪后抑郁模型大鼠行为活动的改善情况,探讨电针及针药结合的抗抑郁效果。方法:SD大鼠48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小剂量氯丙咪嗪(2.5 mg/kg)组、大剂量氯丙咪嗪(5 mg/kg)组、电针合用小剂量氯丙咪嗪(2.5 mg/kg)组。采用国际通用的不可预知的长期应激刺激制造大鼠抑郁模型。应激刺激14 d后,治疗组(包括电针组和不同剂量的药物组)在给予应激刺激的同时开始治疗。药物治疗每天1次,共给药14次。电针取“百会”、右侧“阳陵泉”,疏密波(疏波频率4 Hz,串长2.5 s;密波频率60 Hz,串长5 s),强度≤1 mA,持续30 min/次,隔天1次,共治疗7次。采用活动性测试和强迫游泳实验评判大鼠抑郁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造模成功后,大鼠在活动性测试中垂直和水平运动显著下降,强迫游泳中静止时间显著增加。电针和大剂量的氯丙咪嗪(5 mg/kg)均可以增加大鼠的垂直和水平运动,减少强迫游泳实验中大鼠的静止时间。电针与小剂量氯丙咪嗪合用可进一步减少静止时间,增加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结论:电针具有良好的抗抑郁效果,小剂量药物合用电针一方面可降低用药剂量,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提高电针疗效。  
      关键词:抑郁症;慢性不可预知应激;电针;氯丙咪嗪;行为测试   
      1105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490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马惠芳, 图娅, 马文珠, 郭长青, 郝晋东, 邬继红
      2006(1): 35-37.
      摘要:目的:探讨“十二井穴”针法对脑缺血损伤后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影响的时效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各8只,脑缺血模型组、针刺治疗组各40只。后两组又分为1、3、6、12、24 h各时段组,每时间段组各8只。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制作一侧大脑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施以“十二井穴”针法,在造模后1、3、6、122、4 h不同时间段开始进行针刺治疗,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动物脑皮质及血清中TNF-α含量。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后1 h,脑皮质及血清TNF-α即明显升高,至24 h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针刺后各组动物脑皮质及血清中TNF-α含量与同时段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针刺“十二井穴”有降低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及血清TNF-α的作用,这可能是“十二井穴”针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早期介入治疗的机理之一。  
      关键词:局灶性脑缺血;针刺;十二井穴;TNF-α   
      1161
      |
      0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531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唐勇, 余曙光, 陈瑾
      2006(1): 38-42.
      摘要: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电针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24只C57BL/6J雄性小鼠,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空白组、空电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以腹腔注射(30 mg/kg)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诱导的帕金森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电针“合谷”“太冲”穴,频率2100 Hz,电压2100 Hz,电压24 V,疏密波,每日1次,每次20 min,7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积分光密度较空白组、空电组减少,P<0.05;电针组阳性细胞计数、积分光密度增加,与模型组比较P<0.01。模型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原位杂交阳性细胞计数、积分光密度较空白组和空电组减少,P<0.01;电针组阳性细胞计数、积分光密度增加,与模型组比较P<0.05。结论:电针可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mRNA的表达,从而促进帕金森小鼠突触可塑性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电针疗法   
      1166
      |
      0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44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张栋, 王淑友, 李顺月, 马惠敏
      2006(1): 43-45.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胃脏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激光多谱勒血流成像技术在针灸内脏效应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灌注成像仪(LDPI)观察针刺大鼠“后三里”穴后胃脏血流灌注和微循环分布的改变。结果:激光多谱勒血流图对针刺前后的胃脏血流分布的改变显示清晰。自然状态下,胃脏激光多谱勒血流图呈现出从胃小弯向胃大弯放射状血流分布的扇形特征。不针刺对照组在观察的时间内胃部血流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针刺“后三里”穴后,胃脏血流灌注明显增加,除扇形分布的血管血流量较高外,其它部位的微循环血流量也明显增多,停针10 min时血流增加最多。结论:LDPI能以图像的形式显示针灸对胃脏的血管反应,该新技术方法在针灸内脏效应的研究方面将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激光多谱勒成像;胃血流灌注;针刺;“足三里”   
      1156
      |
      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481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陈淑莉, 晋志高, 景向红, 张建梁, 蔡红, 逯波, 蒋瑾, 张璐, 刘爱红
      2006(1): 46-49.
      摘要:目的:用电生理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四白”穴的传入信息在孤束核内的汇聚。方法:采用细胞外记录的方法,首先寻找到孤束核内对胃扩张敏感的神经元,然后分别电针刺激“合谷”穴和“四白”穴,观察其放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共记录到278个有自发放电的孤束核神经元,以10 s为时间段,统计处理胃扩张前后各2 min的神经元放电数目,频率改变超出25%确定为胃扩张反应神经元,132个神经元被确定为胃扩张反应(敏感)神经元,146个没有明显反应。对132个胃扩张反应神经元做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70个神经元的电活动被胃扩张刺激兴奋(70/132);62个神经元被胃扩张刺激抑制(62/132),其中36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被完全抑制。与胃扩张前(14.05±8.52 spikes/min)相比,兴奋性神经元的电活动增加(34.84±22.68 spikes/min)极为显著;抑制性神经元的放电变化也非常明显(由18.21±9.29 spikes/min变为7.30±6.20 spikes/min)。在132个胃扩张敏感神经元中,对电针“四白”穴和“合谷”穴均起反应的神经元有41个(41/132,占30.2%)。结论:电针“合谷”穴和“四白”穴和胃扩张可兴奋或抑制同一孤束核神经元的电活动,表明“合谷”穴和“四白”穴区的传入信息可汇聚到同一孤束核神经元上,提示孤束核很可能是合谷穴与口面部联系的中枢机制之一,从而为经络理论中的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的特定联系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关键词:电针;“合谷”穴;“四白”穴;胃;孤束核   
      1102
      |
      0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576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关元”穴区初级感觉传入神经元节段分布的影响

      刘巧玲, 安晓飞, 吴根诚, 陈伯英
      2006(1): 50-53.
      摘要:目的:用CB-HRP示踪法对大鼠“关元”穴传入的神经节段分布进行研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电针组,分别在“关元”穴注入0.03%CB-HRP 20μL。注射后,电针组动物每天给予“关元”穴电针30 min,共3 d。84 h后,观察两组动物的双侧相应节段的背根神经节(DRG)中阳性标记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和数量的变化。结果:在两组动物的T11L3双侧DRG中,都存在有与“关元”穴相关的CB-HRP标记细胞;电针组的标记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标记细胞总数分布最多的节段,对照组在L3,电针组比对照组高一节段,在L2;两组标记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均可分为大、中、小三型细胞,其中以小型细胞占多数。结论:针刺大鼠“关元”穴,可使穴位区局部感觉神经初级传入功能活动加强,L2可能是针刺“关元”穴信号传入脊髓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电针;“关元”穴;霍乱毒素B亚单位-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背根神经节(DRG)   
      1075
      |
      0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520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赖新生, 黄泳
      2006(1): 54-57.
      摘要:目的:探讨百会、水沟、神门改善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对特异性。方法:50例VD患者,随机分为5组,分别施以针对偏瘫的常规穴位针刺,常规穴位加用百会穴,加用水沟穴,加用神门穴,加用百会、水沟和神门穴。治疗前后运用老年认知功能量表(SECF)进行测评,评分结果纳入统计学处理。结果:常规穴位加用百会、水沟、神门等穴位治疗后,SECF总分有显著提高;加用百会穴治疗后,VD患者的定向、瞬间记忆、长回忆、动物名、划销和计算、分类与类同等方面评分有明显提高;加用水沟穴治疗后,VD患者的定向、划销和计算、分类与类同等方面评分有明显提高;加用神门穴治疗后,VD患者的数字广度、动物名、分类与类同等方面评分有明显提高。结论:百会、水沟、神门能够改善VD患者认知功能,三穴虽然分别有各自的相对特异性,但联合运用效果最佳。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针刺;百会;水沟;神门   
      1193
      |
      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471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加拔罐治疗女性偏头痛58例

      张宁, 刘家瑛
      2006(1): 57-58.
      关键词:偏头痛;电针;拔罐;辨证论治   
      837
      |
      139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34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经络与方位对应现象探讨

      蒋松鹤, 楼新法, 卢君艳
      2006(1): 59-61.
      摘要:本文从“脏经对应”的古典理论和“循经取穴”的临床基本原则着手,探讨“方位对应”现象与“脏经对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脏经对应”理论存在许多疑点,其合理成分具有“方位对应”的现象,而其疑点之处恰恰不具有“方位对应”的特点。“方位对应”并具复杂性。认为“方位对应”概念使我们从复杂的古典经络理论和临床经验中抽出一条主线,有利于简化研究对象。  
      关键词:经络;循经取穴;方位对应   
      717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406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刘俊岭
      2006(1): 62-63.
        
      825
      |
      8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31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