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06年第5期
    • 易受乡, 彭艳, 常小荣, 彭娜, 严洁, 林亚平
      2006(5): 259-263.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等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粘膜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分析热休克蛋白70基因表达(HSP70 mRNA)与上述效应的关系,探讨艾灸促进胃粘膜损伤修复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束缚对照组、模型组、艾灸“足三里”-“梁门”穴组和艾灸非穴对照点组。束缚水浸应激法制备胃溃疡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胃粘膜转化生长因子(TGFα-)的含量,RT-PCR法测定HSP70 mRNA,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粘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细胞凋亡指数。结果:束缚水浸应激法造模后可致胃粘膜损伤指数升高,胃粘膜TGFα-含量下降,PCNA下降,细胞凋亡指数、HSP70 mRNA增加(P<0.05或P<0.01)。艾灸“足三里”“梁门”可降低胃粘膜损伤指数,增加胃粘膜TGFα-含量,促进HSP70 mRNA和PCNA的表达,降低胃粘膜细胞凋亡指数,与模型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艾灸“足三里”“梁门”对应激性胃溃疡的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促进了TGFα-合成,刺激胃粘膜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而这一过程可能与艾灸诱导HSP70表达有关。  
      关键词:应激性胃溃疡;艾灸;HSP70mRNA;细胞凋亡;PCNA   
      1506
      |
      0
      |
      1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732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心肌缺血细胞G蛋白信号通路的影响

      吴子建, 汪克明, 王月兰, 胡玲, 周逸平
      2006(5): 264-267.
      摘要:目的:分析电针对缺血心肌细胞G蛋白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电针抗心肌缺血的分子作用途径。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正常“神门”组、电针模型“神门”组,每组5只。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心肌缺血模型,然后电针“神门”穴,予以1.3 mA、2 Hz方波刺激,每日1次,3 d后动物麻醉状态下活体取材,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各组G蛋白及其相关基因。结果:筛选到表达G蛋白15个,通过cAMP或Ca2+途径影响下游基因表达,调节细胞转录和应答。电针“神门”特异性G蛋白2个,主要是G蛋白γ亚型通过cAMP影响下游蛋白激酶Aβ2调节细胞转录。结论:电针抗心肌缺血可以通过调节多种G蛋白影响缺血心肌细胞内的基因表达,从而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以Gi和Gq最为重要;心经与心脏间具有相对特异的分子联系途径,可能主要是Gγ和PKAβ2途径。  
      关键词:心肌缺血细胞;电针“神门”;信号转导;G蛋白;基因芯片   
      1093
      |
      0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75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田岳凤, 王荣, 李雷勇, 靳聪妮, 郝重耀, 王军
      2006(5): 268-271.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手厥阴经“内关”“郄门”穴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对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阐明电针手厥阴经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Wistar大鼠50只,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针刺“内关”治疗组、针刺“郄门”治疗组和针刺“支沟”对照组。在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根部穿线,电针大鼠穴位20 min后,造模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0 min,心电图监测,再电针穴位20 min,松扎,恢复灌流60 min,摘取心脏,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与针刺“内关”及针刺“郄门”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支沟”组ST段变化趋势与模型组近似,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线粒体内室水肿、空泡变,嵴减少,形成较宽的电子透亮区。“内关”及“郄门”治疗组嵴排列整齐,仅见部分线粒体轻度水肿。结论:电针手厥阴经穴可明显减轻线粒体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起到了保护作用。  
      关键词:电针;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线粒体   
      1305
      |
      0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69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毛庆菊, 王汉兵, 陈邦国, 孔立红, 孙苓献
      2006(5): 272-275.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外周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内皮素-1(ET-1)含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再灌注24 h后摘除眼球采血,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及电针对大鼠外周血中sICAM-1、ET-1含量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外周血中sICAM-1、ET-1的含量增高(模型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P<0.01);电针可降低大鼠外周血中sICAM-1、ET-1的含量(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结论:早期针刺治疗对脑缺血损害有效防治作用是通过改善脑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而实现的。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电针;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内皮素-1;血管内皮细胞   
      1099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718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对N-甲基-N-亚硝脲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变性的影响

      马瑞玲, 万瑾, 佘振钰, 吴根诚, 张仁
      2006(5): 276-279.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N-甲基-N-亚硝脲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变性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N-甲基-N-亚硝脲以50 mg/kg剂量腹腔注射于7周龄的SD大鼠诱导视网膜变性,然后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模型对照组,观察针刺治疗7 d后两组大鼠视网膜的形态学变化,并与同一时间点的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N-甲基-N-亚硝脲引起的大鼠视网膜变性明显,针刺组大鼠全视网膜外核层的损伤程度轻于模型组,外核层光感受器细胞的核固缩、深染以及光感受器的内、外节的损伤均轻于模型组。结论:针刺能够抑制N-甲基-N-亚硝脲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病理损伤。  
      关键词:视网膜变性;针刺;感光细胞超微结构   
      869
      |
      0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14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日本针灸简介——关于针灸师手的作用

      卡他一, 岗卫娟, 黄龙祥
      2006(5)
        
      852
      |
      39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704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不同强度、不同频度电针对慢性痛大鼠镇痛作用的比较

      刘俊岭, 陈淑萍, 高永辉, 孟凡颖
      2006(5): 280-285.
      摘要:目的:对比不同强度、不同频度电针的镇痛效应。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10)、1 mA电针组(n=30)和5 mA电针组(n=30),后两组又各分为每天1次(1 t/d)、隔2日1次(1 t/3 d)和每周1次(1 t/w)组,每组各10例。于鼠右侧臀部分离坐骨神经后,在该神经分叉的近心端松松做4个结扎,造成慢性压迫性损伤(CCI)疼痛模型。手术后5 d开始用辐射热测痛仪的光源分别照射大鼠两侧足底部,测定大鼠双侧缩腿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用患-健侧PWL的差值作为疼痛反应的变化值。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通电刺激30 min,频率为2/15 Hz,不同组的强度分别为1 mA和5 mA;3个电针组每天、每3 d和每周各电针1次。结果:①当用1 mA的刺激强度时,与模型对照组比,3个电针组从电针后第1天(第1次电针)起各组PWL的差值均明显减低(P<0.05);3个电针组之间比,1 t/3 d组和1 t/w组PWL的差值明显高于1 t/d组(P<0.05),说明3种频度的电针都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而1 t/d的镇痛效果最佳。②采用5 mA电针时,与模型组比,1 t/d组和1 t/w组第1次电针至第21天,PWL的差值也明显减低(P<0.05),说明较高强度的电针治疗,每天和每周各1次的治疗频度亦表现出有良好的镇痛效应;而1 t/3 d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③给予1 t/d和1 t/3 d电针治疗频度,1 mA和5 mA刺激强度的镇痛效应比较,前者PWL的差值降低明显较快(P<0.05),而每周1次两种强度电针的PWL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大鼠CCI模型上给予1 t/d和1 t/3 d的治疗频度时,低强度电针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高强度电针;每周1次治疗时,1 mA和5 mA的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在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疼痛大鼠上,1)1 mA和5 mA两种强度的电针都有不同程度的镇痛作用,低强度电针的镇痛作用明显优于高强度电针;2)低强度电针时,每天1次、隔2日1次和每周1次等3种治疗频度比较,每天1次治疗的镇痛效果最好,而较高强度电针时,每天1次、每周1次治疗均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慢性痛;电针;针刺镇痛;刺激强度;治疗频度   
      1208
      |
      0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52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降低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

      孙涛, 宋文阁, 姚尚龙, 傅志俭
      2006(5): 286-289.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表达以及痛敏状态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和电针治疗组。采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电针“委中”与“环跳”穴,观察其对大鼠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的影响,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大鼠脊髓IL-6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脊髓IL-6免疫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为0.1361±0.0113,CCI手术可以显著降低大鼠痛阈,并且大鼠手术侧脊髓IL-6免疫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增加(0.5152±0.0372),而电针治疗后则明显抑制大鼠脊髓IL-6蛋白(0.3527±0.0379)的表达,并显著减轻CCI大鼠的痛敏状态。结论: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与下调脊髓IL-6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电针;脊髓;白细胞介素-6   
      906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46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

      叶小丰, 李建国, 杜朝晖, 彭周全, 周青, 贾宝辉
      2006(5): 290-293.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穴对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200240 g)随机分为对照组、足三里组(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穴组(电针非经非穴,即“足三里”穴外侧旁开5 mm处),每组10只。足三里组及非经非穴组大鼠以3 Hz脉冲电流持续进行电针刺激30 min,强度以双下肢微颤为宜(约2240 g)随机分为对照组、足三里组(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穴组(电针非经非穴,即“足三里”穴外侧旁开5 mm处),每组10只。足三里组及非经非穴组大鼠以3 Hz脉冲电流持续进行电针刺激30 min,强度以双下肢微颤为宜(约24 V)。以双极铂电极分别引导左侧迷走神经传出及传入纤维,采用生物机能试验仪连续记录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和峰值。结果:刺激前后,对照组与非经非穴组大鼠迷走神经传出和传入纤维放电频率和峰值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组内各时间点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足三里组电刺激“足三里”穴(7.5±3.4)min后,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放电频率明显加快,峰值增加,与刺激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各参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经非穴组相应时间点(P<0.01);而传入纤维放电的各参数值均无明显改变。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可以使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放电增强,但对其传入纤维放电无影响。  
      关键词:电针;“足三里”;迷走神经放电   
      1086
      |
      1
      |
      1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40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观察

      潘锋, 陈建永, 詹程胹
      2006(5): 294-297.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选择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45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每日以针刺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每日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两组均5 d为1疗程,休息2 d后继续第2个疗程,共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排便次数、大便形状、排便困难程度和进行肛门直肠测压。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包括每周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积分增加,及排便困难积分减少(P<0.05,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之间各项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症状,并有较好的远期效果。  
      关键词:出口梗阻型便秘;针刺;生物反馈治疗   
      697
      |
      0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36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配合激光照射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

      王红梅
      2006(5)
      关键词:肩周炎;针刺;激光疗法   
      807
      |
      5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701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肩穴电针对粘连前期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作用

      徐晓, 方剑乔, 张奕, 王晨瑶
      2006(5): 298-301.
      摘要:目的:观察肩穴电针刺激对粘连前期肩周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规范化、标准化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明确和固定各治疗参数,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为观察指标。经治疗的216例粘连前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中,有108例接受电针刺激治疗,取穴为患侧肩穴,刺激参数为变频连续波,刺激强度(10±2)mA,时间40 min,每日治疗1次;另108例接受布洛芬治疗,每日0.6 g。两组均治疗7 d。结果:肩穴电针治疗对粘连前期肩周炎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59%,布洛芬治疗对粘连前期肩周炎的总有效率为82.4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电针刺激组疼痛指数平均下降63.21%,肩关节活动4项指标总分提高22.64%,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布洛芬治疗的60.16%和16.95%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肩穴电针刺激疗法不仅能有效止痛,对粘连前期的肩关节活动障碍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肩关节周围炎;肩穴;电针;布洛芬   
      880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582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加静脉输液治疗脑梗塞180例疗效分析

      魏文周, 杨会双, 袁玉, 李灿
      2006(5): 301-302.
      关键词:脑梗塞;针刺;综合疗法   
      952
      |
      9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96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中韩针刺镇痛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黄艳红
      2006(5): 303-307.
      摘要:利用SCI和Medline两个数据库,对其中收录的中韩两国作者发表的针刺镇痛文献,分别从文献数量、载文刊物影响因子、文献被引用次数、作者的文献产出量、机构间的合作、文献类型、采用RCT的强弱以及结论的倾向性等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发现:①中国作者发表的文献量大于韩国,且发表时间早于韩国,但文献量的变化波动较大,而韩国作者的文献量变化却较为平稳;②中国作者的文献影响悬殊,韩国作者的文献影响较均衡;③中国作者文献产出量较高,韩国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多;④韩国作者在研究中基本保持有组织的怀疑态度,而中国作者有的则缺乏这样的态度。这些统计结果表明,中国针刺镇痛研究在走下坡路,而韩国的这一研究正在兴起;中国针刺镇痛研究的整体思路和特征对其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关键词:针刺镇痛;中国;韩国;SCI;Medline   
      779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2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古代针灸防治“中风”处方规律的研究

      张瑞峰, 蒋松鹤
      2006(5): 308-310.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中关于中风的针灸处方的收集整理研究,认为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处方除了急救开窍促醒方之外,还可以分为三大类:综合方、大接经方、培元方。反证了中风的病机为阳虚风邪卒中,而肾间动气不足是阳虚之本,以此指导临床取得了一定疗效。此外,预防中风选穴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应局限于足三里、绝骨二穴。  
      关键词:中风;针灸治疗;处方规律   
      915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20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中脘穴的古今应用与研究

      战文翔, 刘春波, 李红, 余安胜
      2006(5): 311-313.
      摘要:中脘穴在《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千金方》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并且因其临床效果显著而被广泛应用。通过查阅古今医籍、参阅现代实验研究、结合临床报道,本文介绍了其解剖、功能、主治、现代研究及应用进展等,并列举了典型病例的治疗。进一步论证出,中脘穴尤其适宜于治疗脾胃功能失调、心神被扰所致病症。In the present paper,the authors review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Zhongwan(CV 12) in the ancient liter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and moder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researches.Zhongwan(CV 12) is seen early in book Zhen Jiu Jia Yi Jing(《针灸甲乙经》A-B Canon of Acu-moxibustion),Huang Di Nei Jing(《黄帝内经》 The 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Classic),Qian Jin Fang(《千金方》 Prescriptions Worth a Thousand Gold for Emergencies),etc.Experimental researches show that acupuncture or moxibustion of Zhongwan(CV 12) can regulat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al activities and raise immune capability.Clinical practice demonstrates that Zhongwan(CV 12) has a definite therapeutic effect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gastritis,coronary heart disease,diarrhea,postoperative abdominal distension,hiccup,insomnia,etc.Further summary and more standard researches about its efficiencies and clinical indications should be conducted in the coming days.  
      关键词:中脘;文献;临床应用;实验研究   
      1510
      |
      1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56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石玥, 赵慧玲
      2006(5): 314-317.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目前,西医尚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与手段,而采用针灸治疗DPN则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针灸治疗DPN的相关临床报道,例举了单一疗法,如针刺、艾灸、电针,及综合疗法,如针灸并用、针刺结合中药、拔罐、穴位注射等,并结合临床研究证明,针灸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且操作方便,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综述   
      1463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509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实验针灸中针刺大鼠的心得

      丁晓虹, 陈文华
      2006(5)
        
      891
      |
      22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90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涉外针灸教学的探讨

      魏庆兴
      2006(5): 318-319.
        
      738
      |
      74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741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