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06年第6期

      纪念专栏

    • 纪念《针刺研究》杂志创刊30周年

      刘俊岭, 朱兵
      2006(6)
        
      902
      |
      6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66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良师益友

      吴根诚, 曹小定
      2006(6)
        
      768
      |
      7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717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关于针刺麻醉科研思路的反思

      张仁
      2006(6): 325-326.
        
      882
      |
      34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715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关于经络经脉脏腑相关研究的深入探讨

      周逸平
      2006(6): 327-328.
        
      898
      |
      57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55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灸经络的外周神经生物学机理探讨

      赵晏
      2006(6)
        
      947
      |
      51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52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郑玲, 李晓泓, 张露芬, 倪健, 李辉, 周登芳, 翟景慧, 何玉伟
      2006(6): 330-332.
      摘要:目的:探讨艾炷灸贴预处理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早期与继发期血清炎性因子和激素的影响及保护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早期组和继发组、预灸贴早期组和继发组。于造模前用中药膜剂贴敷大鼠“大椎”穴后加艾炷灸,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制备大鼠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睾酮(T)、生长激素(GH)及皮质醇(CORT)的含量。结果:血清IL-6和GH含量造模后均明显升高(P<0.01);与同期模型组相比,预灸贴继发组均明显下降(P<0.05)。血清T含量造模后早期组明显降低(P<0.05),继发组变化不大;预灸贴各组较同期模型组均显著升高(P<0.01,0.05)。血清CORT含量造模后显著升高(均P<0.01),而预灸贴继发组与正常组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艾炷灸贴预处理可减轻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原发足局部病理损伤,降低血清炎性因子IL-6的水平,对血清T、GH及CORT等内分泌激素的紊乱状态具有良性调节作用。  
      关键词:艾炷灸贴预处理;佐剂性关节炎;血清IL-6;内分泌激素   
      1145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761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盛佑祥, 赵仓焕, 朱小华
      2006(6): 333-336.
      摘要:目的:从阿片受体角度观察电针(EA)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产生镇痛的外周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EA组和单针组。于实验第1天在模型组、EA组大鼠右后足垫部向踝关节方向注入弗氏(Freund s)完全佐剂0.1 mL造模。以“悬钟”“昆仑”为EA穴位,刺激参数为24 V,204 V,20100 Hz,每天1次,每次20 min,连续6 d。以原位杂交等为检测方法,在EA治疗后观测大鼠痛阈、炎症局部δ阿片受体(DOR)mRNA的表达。结果:①EA可明显提高炎症痛大鼠的痛阈,EA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EA组炎症局部DOR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EA对AA大鼠有明显镇痛效应,且镇痛效应的产生与大鼠炎症局部的DOR mRNA表达增强有关。  
      关键词:佐剂性关节炎;电针;δ阿片受体(DOR);基因表达   
      950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75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暂时性脑缺血大鼠线粒体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

      钟淑波, 李忠仁, 王次霞, 陈伯英
      2006(6): 337-341.
      摘要:目的:对电针抗氧化应激参与缺血再灌注脑功能损伤的保护机制作进一步探讨。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分成4组:模型组(MCAO)、模型+电针组(MCAO+EA)、假手术组(Sham)和假手术+电针组(Sham+EA)。电针穴位取“水沟”和“百会”。以比色法测定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活性,以凝胶电泳法检测线粒体DNA的损伤。结果:MCAO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比Sham组显著性降低;MCAO+EA组给予电针处理后,酶活性虽然仍低于Sham组,但比MCAO组明显升高,而电针对Sham组没有明显的影响。凝胶电泳显示MCAO组核心区形成DNA梯形条带,半影区存在一定程度的DNA链断裂性损伤;电针可以减轻半影区DNA的损伤程度,而对核心区DNA损伤无明显改善。结论:缺血早期给予电针治疗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可能通过减轻半影区线粒体DNA的氧化性损伤,调整线粒体呼吸链关键酶功能,缓解了脑细胞的氧化应激,从而保护脑梗塞区部分受损细胞的功能。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电针;氧化应激;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线粒体DNA   
      1200
      |
      0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726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张淑静, 吴学飞, 汪司右, 徐维容
      2006(6): 342-346.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排尿频率、骶髓背角血管活性肠肽(VIP)和脑桥蓝斑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抑制左旋多巴诱发的大鼠膀胱机能亢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4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其中模型组和针刺组动物腹腔内先后注射卡比多巴和左旋多巴引起大鼠膀胱机能亢进。在动物清醒和自由活动状态下,应用连续膀胱测压技术动态观察电针“中膂俞”对排尿频率的影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电针后骶髓背角的VIP和脑桥排尿中枢蓝斑TH的动态变化,并用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在腹腔注射左旋多巴后排尿频率迅速增加(P<0.05),针刺组在腹腔注射左旋多巴后1575 min时段排尿频率较处理前增加(P<0.05),7675 min时段排尿频率较处理前增加(P<0.05),76105 min时段排尿频率接近处理前水平(P>0.05)。针刺组在腹腔注射左旋多巴后3 h时骶髓背角的VIP阳性纤维和终末比模型组、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在腹腔注射左旋多巴后8 h时模型组骶髓背角的VIP阳性纤维和终末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针刺组与正常组骶髓背角的VIP阳性纤维和终末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针刺组腹腔注射左旋多巴后3 h时TH在脑桥蓝斑核内的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减少(P<0.05)。模型组腹腔注射左旋多巴后8 h时TH在脑桥蓝斑核内的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针刺组腹腔注射左旋多巴后8 h时TH在脑桥蓝斑核内的表达较正常组减少(P<0.05)。结论:电针可部分促进L-多巴引起的膀胱机能亢进大鼠的躯体传入神经释放VIP,抑制脑桥排尿中枢TH的合成,从而降低排尿频率。  
      关键词:膀胱机能亢进;电针;酪氨酸羟化酶;血管活性肠肽   
      1148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584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对兔泪液分泌及泪腺血管活性肠肽浓度的影响

      龚岚, 孙兴怀, 马晓芃
      2006(6): 347-35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兔泪液分泌的影响,以及兔泪腺中神经肽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Polypeptide,VIP)浓度的变化,从而探讨针刺刺激兔泪液分泌增加的物质基础。方法:以纯种新西兰大白兔为对象进行针刺治疗,取单侧“太阳”“攒竹”“丝竹空”穴,留针20 min,每周3次,共治疗10次。对针刺前后的schirmer试验Ⅰ(shirmer testⅠ,S1T)值进行盲态评分,比较针刺前后评分变化差异,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针刺前后泪腺VIP浓度的变化。结果:S1T值针刺后即刻[(17.89±3.06)mm/5 min]比针刺前[(10.44±1.81)mm/5 min]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结束后3 d[(16.89±4.46)mm/5 min]比针刺前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针刺刺激泪液(主要是水液性)分泌明显增加,且针刺刺激泪液分泌增加有持续性。同时针刺后的泪腺组织VIP浓度[(109.75±22.32)pg/100μg组织]明显高于针刺前[(62.71±20.12)pg/100μg组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针刺能增加泪腺组织中VIP浓度,VIP直接与分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刺激了腺体分泌泪液(主要是水液性),而且针刺刺激泪液分泌的作用持久。  
      关键词:针刺;schirmer试验;血管活性肠肽;泪液分泌   
      890
      |
      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748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解秸萍, 李晓泓, 张露芬, 翟景慧, 张惠, 李蔚, 贾君君, 农艳, 陈旭
      2006(6): 351-354.
      摘要:目的:通过生物化学途径观察逆灸对大鼠更年期机体的影响。方法:选用SD雌性大鼠80只,其中4月龄10只,为年轻正常组;10月龄70只,根据阴道细胞涂片按动情周期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这7组分别为逆灸12月龄组、逆灸14月龄组、逆灸16月龄组、12月龄对照组、14月龄对照组、16月龄对照组及10月龄对照组。逆灸组在10月龄时预以艾炷灸“关元”穴,每次1壮,每周2次,共灸8周。分别于12、14、16月龄时与同月龄对照组及年轻正常组、10月龄对照组一起取血浆、子宫,以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①大鼠更年期血浆NOS活性的变化及逆灸“关元”穴对其影响:对照各组与年轻正常组比较,14月龄组NOS活性明显下降,P<0.01;逆灸各组与年轻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逆灸14月龄组比同月龄对照组NOS活性增加,P<0.05。②大鼠更年期子宫NOS的变化及逆灸“关元”穴对其影响:对照各组与年轻正常组比较,14、16月龄组NOS活性明显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逆灸各组与年轻正常组比较,14、16月龄组NOS活性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逆灸16月龄组比16月龄对照组NOS明显升高,P<0.05。结论:逆灸能升高更年期大鼠血浆及子宫中NOS活性,其早期类似于预处理效应,中后期表现为明显的调节效应,类似预适应的延迟效应,体现了逆灸“关元”穴的保健作用。  
      关键词:逆灸;更年期;一氧化氮合酶(NOS)   
      1157
      |
      0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25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研究

      符文彬, 樊莉, 朱晓平, 何青, 王玲, 庄礼兴, 刘远声, 唐纯志, 李颖文, 严洁
      2006(6): 355-358.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调肝法对于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01例患者分为针刺调肝法组、百优解组、假针刺组,针刺调肝组采用四关穴为主的穴位,百优解组服用药物20 mg/d,假针刺组患者接受非穴位的针刺治疗。针刺每周进行2次,药物每天服用1次,各治疗12周。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和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按HAMD减分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针刺调肝组的有效率优于假针刺组及百优解组,治疗后针刺调肝组的HAMD、SDS计分亦优于另外两组。结论:针刺调肝法对于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有效的疗法,穴位的准确与否对于针刺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抑郁性神经症;针刺;药物;假针刺   
      1091
      |
      0
      |
      1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731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合并综合疗法治疗假性延髓麻痹54例疗效观察

      李砚青
      2006(6): 359-361.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合并综合疗法治疗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将9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人)和对照组(41人),治疗组采用头针、体针、穴位注射及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石氏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24例,显效21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0.7%。两组总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石氏评分总分、吞咽饮水评分及咀嚼功能评分分别为16.35±3.96、2.67±1.10及2.61±1.1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综合疗法能有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效果优于单纯服用西药。  
      关键词: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针刺综合疗法;药物   
      921
      |
      0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574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清热利湿祛瘀针刺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奚玉凤, 邹婷, 艾宙, 刘媛媛, 张倩如
      2006(6): 362-364.
      摘要:目的:寻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方法: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6例,采用清热利湿祛瘀针刺法治疗;对照组64例,采用口服美洛昔康胶囊治疗。经2个疗程治疗后,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血尿酸(血UA)、尿尿酸(尿UA)、尿2β微球蛋白(尿β2-mG)为观察指标,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有明显的止痛效果,总有效率及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观察组的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在血UA、尿2β-mG的下降及尿UA的增加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理想方法,且能有效改善早期肾功能损害。  
      关键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针刺疗法;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   
      927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3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试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病机及针灸取穴原则

      訾明杰, 刘志顺, 刘保延
      2006(6): 365-368.
      摘要:本文从阴阳失衡、经筋失养、阳气被损、本虚标实等角度分析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病机,认为针灸治疗该病的取穴应遵从平衡阴阳、经筋刺法、温补阳气、扶正祛邪等原则,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瘫痪;病机;取穴原则   
      1914
      |
      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94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加DAJ艾灸仪治疗跟痛症临床观察

      何永昌
      2006(6)
      关键词:跟痛症/针灸疗法;电针;DAJ艾灸仪   
      1028
      |
      10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05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腧穴三维重建的研究进展

      王海生, 闵友江, 严振国
      2006(6): 369-371.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的腧穴三维重建方法作了总结和对比。目前对腧穴进行三维重建主要的手段有:①对局部单个穴位标注后对局部组织断层切片进而进行重建,②依据现有虚似人切片数据对穴位进行三维重建,③依据虚似人体为开发平台进行腧穴三维重建。认为从技术角度上来讲,腧穴三维重建应当选用虚拟人操作平台比较适宜,操作者可以专心致力于解剖结构的研究;同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图形学的知识,对目前难以重建的神经、血管进行数学建模,使各组织在腧穴三维重建中得以完善、系统地表达。  
      关键词:腧穴学;三维重建;形态学;人体实体   
      754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568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参数对针麻镇痛效果的影响

      肖亮, 彭海东, 蔡清萍
      2006(6): 372-374.
      摘要:电针疗法具有操作简便、节省人力、使用安全和提高针麻效果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日益普遍。电针镇痛作用是针刺麻醉的基础,不同的电针参数例如波形、频率、强度和时间能影响镇痛效果。本文综述近年来这方面的进展,认为要想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应选择疏密波或连续波,刺激初选用高频,刺激一段时间后转为低频,强度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病情需要而定,时间一般为2040 min。  
      关键词:电针;针刺麻醉;刺激参数   
      841
      |
      0
      |
      1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87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第31卷(2006年)总目次

      2006(6)
        
      538
      |
      2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724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20周年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

      2006(6)
        
      737
      |
      1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645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30年回顾与期盼——来自海外的祝贺

      刘京, Kathleen Hui
      2006(6)
        
      749
      |
      4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597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