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08年第4期

      实验研究

    • 心经经脉与下丘脑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李梦, 龙迪和, 何璐, 胡玲, 汪克明, 吴子建, 蔡荣林, 周逸平
      2008(4): 219-222.
      摘要:目的:从差异表达基因方面探讨心经经脉与下丘脑相关的特异性分子基础。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复制急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2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肺经组和电针心经组,分别电针心经"神门"至"通里"段、肺经"太渊"至"列缺"段。刺激电压5V,频率2Hz,波宽300μs,电流强度1.1mA,正负向交替方波,每次电刺激20min,1次/d,共3次。取下丘脑组织,采用大鼠全基因U230序列芯片进行基因检测,大规模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差异表达2倍以上的基因,电针心经组有190个上调、34个下调,电针肺经组有57个上调、26个下调。与肺经组比较,电针心经经脉引起了下丘脑中147个上调2倍以上的差异表达基因,28个为下调2倍以上的差异表达基因。结论:电针心经与电针肺经比较,其在下丘脑中枢调节过程中具有相对特异性作用途径。  
      关键词:心肌缺血;电针;心经;基因芯片;差异表达基因   
      1104
      |
      0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960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刘涛, 于建春, 韩景献
      2008(4): 223-228.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快速老化痴呆小鼠(SAMP10,简称P10)脑中p130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痴呆的可能机制。方法:随机将P10分为对照组、针刺组、非穴组,同源正常老化小鼠(SAMR1,简称R1)为正常对照。针刺组采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简称"气血"针法),选穴"膻中""中脘""气海"、双侧"足三里"、双侧"血海"。"血海"用捻转泻法,余穴施捻转补法,每穴30s,每天1次,第7天暂停,连续13d。运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观察2、4、6、8、10、12月龄P10海马和皮层中p130表达的增龄变化,以及"气血"针法对8月龄P10海马和皮层p130表达的影响。结果:①p130表达在正常老化R1海马和皮层均随增龄呈平稳上升趋势,6月龄后与2月龄存在明显差异(P<0.05,0.01)。P10则呈波动下降趋势,海马中4月龄后表达即下降,6月龄达谷值(P<0.01),6至8月龄回升,8月龄低于2月龄水平(P<0.05),8至12月龄又下降;皮层中2至4月龄下降,4月龄后开始上升,至6月龄达峰值(P<0.01),6至8月龄下降至低谷,8至12月龄又上升,但仍停留在较低水平。②与8月龄R1相比,p130在P10海马和皮层表达分别呈上调与下调。"气血"针法具有腧穴特异性,可良性调节皮层的蛋白表达,使之接近R1水平。结论:p130表达在R1与P10同脑区间随增龄存在差异,且p130的波动期与报道的P10生物学特征出现的时间段接近。"气血"针法可良性调节8月龄P10皮层p130的表达。  
      关键词:p130表达;针刺;SAMP10;皮层;海马;增龄变化   
      983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955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逆针灸对去卵巢大鼠子宫保护效应的观察

      李晓泓, 郑玲, 翟景慧, 解秸萍, 张露芬, 周军, 周登芳, 何玉伟, 曲黎敏, 田阳春
      2008(4): 229-234.
      摘要:目的:探讨逆针灸"关元"穴对随后去卵巢更年期模型大鼠子宫保护效应的部分机制。方法:将3.5月龄SD雌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去卵模型组、逆针组和逆灸组,每组16只。逆针组、逆灸组于大鼠去卵巢之前分别针刺和艾灸"关元"穴,每周2次,共4周,其余3组与逆针、逆灸组同步以手抓放大鼠。至大鼠4.5月龄开始造模,去卵模型组、逆针组、逆灸组行卵巢切除术,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周围少量脂肪,正常组不造模。大鼠于造模1个月后(即5.5月龄)取材,采用HE染色、免疫比浊、放射免疫、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逆针灸对随后去卵巢大鼠子宫组织形态、激素水平、雌激素受体与其基因表达及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大鼠去卵巢后子宫组织形态有明显的衰退表现,子宫内雌二醇(E2)、孕酮(P)含量,雌激素受体(ER)-α及其基因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均明显降低,丙二醛(MDA)显著升高(均P<0.01)。与去卵模型组相比,逆灸、逆针组子宫结构的整体情况明显改善,且子宫内P含量、ER-α及基因表达明显升高,MDA显著下降(P<0.05,0.01);同时子宫E2含量,SOD、NOS活性亦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针灸"关元"穴对随后去卵巢更年期大鼠子宫退行性变有延缓作用,其保护效应可能与调节子宫局部E2、P含量,ER-α及其基因表达,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关键词:逆针灸;去卵巢;子宫激素;雌激素受体-α及基因表达;抗氧化   
      1095
      |
      0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946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马界, 胡运光, 张达惠
      2008(4): 235-239.
      摘要:目的:研究针刺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生化指标及雌二醇的影响,探讨运用针刺方法对骨质疏松症模型进行干预治疗的机制。方法:采用6月龄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和己烯雌酚对照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切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造模2月后开始治疗,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用生理盐水灌胃,己烯雌酚组以己烯雌酚生理盐水混悬液(2.25μg/ml)灌胃,均以1ml/100g的标准灌服,每日1次,连续灌服2月;针刺组针刺双侧"大杼""肾俞""脾俞"穴,每日1次,每次持续30min,每隔10min轻捻转行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用常规生化法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骨钙素(BGP)、雌二醇(E2)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子宫湿重、E2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ALP、BGP、TRA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及己烯雌酚组能明显抑制子宫萎缩(P<0.01),血清E2显著增高(P<0.01),ALP、BGP及TRAP水平显著降低(P<0.01),体重显著降低(P<0.01);针刺组与假手术组比较,ALP、BGP及TRA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体重增长水平相当(P>0.05)。结论:针刺能明显阻止去卵巢大鼠体重的增加,提高血清E2水平,显著控制ALP、BGP与TRAP的增高,可能对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针刺;骨代谢;雌二醇   
      1177
      |
      0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897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胸腺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宋小鸽, 朱永磊, 张荣军, 张垚, 刘先华
      2008(4): 240-244.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抗吗啡戒断大鼠胸腺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依赖组、电针组,连续20d递增量肌肉注射吗啡造成吗啡成瘾模型。造模后,依赖组立刻处死;对照组观察7d后处死;电针组电针双侧"足三里"穴(2/100Hz,24mA),每日1次,每次30min,治疗7d后处死。取大鼠胸腺,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基因Bcl-2、Bax、Fas、FasL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对照组和依赖组Bcl-2表达明显减少,Bax明显增加(P<0.01);电针组与对照组相比,Bcl-2表达上升(P<0.05),Bax表达的下降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依赖组Fas、FasL的表达比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电针组与对照组相比,Fas、FasL的表达均明显减少,差异显著(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增加吗啡戒断大鼠胸腺细胞内Bcl-2蛋白表达的水平,减少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Bax/Bcl-2比值,抑制Fas、FasL表达水平的提高,可能是电针抗吗啡戒断大鼠胸腺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电针;吗啡戒断;凋亡基因;抗凋亡基因   
      1043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890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不同穴组对胃癌大鼠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赖敏, 王淑美, 汪莹, 唐成林, 孔令文, 徐晓玉
      2008(4): 245-249.
      摘要:目的:研究针刺"足三里""合谷""三阴交"3个穴位不同配穴组对胃癌大鼠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用Walker-256细胞株复制种植性胃癌模型,并行手术根治。术后第3天,将大鼠随机分为9组:足三里组、合谷组、三阴交组、足三里+合谷组、合谷+三阴交组、足三里+三阴交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组、非穴位针刺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另设正常组6只。电针治疗选择疏密波,频率2100Hz,电流强度1100Hz,电流强度13mA,每日1次,持续30min,共7d。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中体液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C4含量;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非穴位针刺组IgG、IgM、IgA、C3、C4、CD4+、CD8+及CD4+/CD8+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各组,其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水平增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与正常组比较,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对大鼠胃癌根治术后低下的免疫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3个穴位同时使用刺激机体免疫功能作用最好。  
      关键词:Walker-256胃癌;电针;免疫功能   
      1332
      |
      0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883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马骋, 李翠贤, 易建良, 闫丽萍
      2008(4): 250-254.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阈和背根神经节(DRG)、脊髓微透析液及脊髓组织匀浆中兴奋性氨基酸(EAAs)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模型、假模型、电针、假电针5组,每组10只。制备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NI)模型:双结扎并切断一侧坐骨神经的分支腓总神经和胫前神经,仅留腓肠神经。于造模前1天,造模次日,第4、7、9、15日,测定大鼠自由状态下损伤侧机械和热痛阈。第9日开始,电针(2Hz,起始1mA,每10min增加1mA,共30min)和假电针组(插针不通电)分别电针和假电针"环跳"和"委中"穴进行干预,1次/d,共7d。第15日收集样品,用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EAAs神经递质含量。结果:电针可显著扭转SNI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下降(P<0.01);假电针也有显著效果(P<0.05),但与电针仍有差异(P<0.05)。模型组脊髓微透析液中EAAs显著增加(P<0.01);经电针或假电针干预后,透析液中谷氨酸(Glu)显著减少(P<0.01),电针引起的变化大于假电针(P<0.01)。脊髓组织匀浆中Glu含量模型组显著增多(P<0.01);电针可显著降低之(P<0.01),假电针也有类似作用(P<0.05)。脊髓组织匀浆中天门冬氨酸(Asp)含量的变化及电针、假电针干预后的结果与Glu类似。结论: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SNI模型有显著镇痛作用,该作用与电针显著抑制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的释放密切相关。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电针;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背根神经节;脊髓   
      1249
      |
      0
      |
      1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921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艾灸对D-半乳糖致小鼠衰老模型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赵利华, 文建军, 杨柯, 李爱媛
      2008(4): 255-257.
      摘要:目的:探讨艾灸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33只3月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艾灸组,另选16月龄小鼠作为自然衰老组(实验结束为18月龄)。模型组、艾灸组小鼠连续42d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造成衰老模型,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连续42d颈背部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12d后艾灸组选取"足三里""悬钟"两穴进行米粒大艾柱灸治疗,每穴每次3炷,隔日1次,共15次。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小鼠大、小脑皮层一氧化氮(NO)含量,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鼠大、小脑皮层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结果: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和18月龄自然衰老小鼠其脑皮层NO含量和NOS活力都呈增高的趋势,艾灸组小鼠脑皮层NO含量和NOS活力水平较模型组和自然衰老组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艾灸"足三里""悬钟"可以降低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脑皮层中NO含量和NOS活力,从而抑制了增高的NO产生的细胞毒性,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关键词:艾炷灸;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大脑皮层;小脑皮层   
      1107
      |
      0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917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陈英松, 卢峻, 苏·朝鲁门, 吴七柱, 图娅, 阿古拉
      2008(4): 258-261.
      摘要:目的:观察蒙医温针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的行为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和免疫系统的影响,探讨有关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模型组(20只)和温针组(19只)。采用21d力竭游泳方式造成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温针组取蒙医"顶会"和"心穴",使用MLY-Ⅰ型蒙医疗术温针仪进行温针(100mA,40℃),每隔2d治疗1次,每次15min,共7次。在造模第21天检测力竭游泳时间、悬尾不动时间和挣扎次数,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含量。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力竭游泳时间明显缩短(P<0.01),悬尾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5),挣扎次数明显减少(P<0.01);温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力竭游泳时间明显延长(P<0.05),悬尾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5),挣扎次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TNF-α、ACTH和皮质酮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温针组与模型组比较,TNF-α、ACTH和皮质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0.05)。结论:蒙医温针可能通过降低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清TNF-α、ACTH和皮质酮的含量,调节疲劳状态下亢进的HPA轴和免疫功能,从而改善大鼠运动能力,发挥抗疲劳作用。  
      关键词:疲劳;温针;肿瘤坏死因子-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酮   
      1045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811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广告

    • 全国针灸手法提高班

      2008(4)
        
      698
      |
      3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25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电针三阴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夏晓红, 胡玲, 秦正玉, 周军, 李梦, 李伟莉, 田丽颖, 章一涓
      2008(4): 262-266.
      摘要:目的:客观评价针刺三阴交穴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单盲临床试验,将175例患者分为针刺组(90例)和西药组(85例)。针刺组采用电针双侧三阴交穴(疏密波,2/100Hz,刺激强度810mA),每周治疗3次,1个月为1疗程,连续3个疗程。西药组口服尼尔雌醇,每次2mg,每月2次,连续3个月。对已绝经者,第3个月开始加用甲羟孕酮,每天6mg,连用10d。疗效评价包括:症候积分量表中症状改善程度及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检测(化学发光分析法)。结果:3个中心共纳入175例病例,157例完成试验。针刺组在治疗后患者的疗效评价症状积分均极显著降低(P<0.01)。针刺组治疗后血清FSH、LH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E2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针刺组在LH和E2水平的改善上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电针三阴交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良性调整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电针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之间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三阴交穴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电针;三阴交;多中心研究   
      1100
      |
      0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858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陈尚杰, 刘波, 符文彬, 吴珊珊, 陈俊, 冉鹏程
      2008(4): 267-271.
      摘要:目的: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来了解针刺神门穴和养老穴的脑激活区情况。方法: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12例,采用组块模式(静息阶段与刺激阶段交替出现,重复3次,分为3个组块),手法捻转行针针刺右侧的神门穴或养老穴(捻转角度180°,频率1.5Hz)。评价针刺的感觉,使用SPM2对扫描后图像进行后处理以观察激活图、激活区的差别,并观察安全指标。结果:针刺捻转时,操作者指下均有得气感,所有受试者也均有"酸、麻、重、胀"的得气感。在校正像情况下(组分析,FWE,0.05,K≥10),神门穴主要激活了右侧额叶的中央后回BA2、BA1、BA43,左侧额下回BA47,其次为右侧顶叶的顶下小叶BA40、右侧额叶的额下回BA44、左侧颞叶的颞上回BA22、右侧脑岛BA40;养老穴主要激活了左顶叶的顶下小叶BA40,右侧额叶的额下回BA45、BA46,其次为左侧颞中回BA37、颞下回BA37、额上回BA10。结论:针刺神门穴和养老穴的激活脑区是不同的,可能与本经相关的经脉、脏腑联系密切相关。  
      关键词:针刺;功能性磁共振;神门;养老;脑功能区反应   
      895
      |
      0
      |
      1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794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书评

    • 读《雪苔针论

      黄龙祥
      2008(4)
        
      678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975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文献研究

    • 《针灸学》教材中引用针灸治疗歌赋存疑

      武晓冬, 黄龙祥
      2008(4): 272-276.
      摘要:针灸治疗歌赋对腧穴主治内容的普及推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等院校各版《针灸学》教材中不仅选录了大量针灸歌赋,还选取了部分歌赋病症治疗内容作为腧穴主治病症。由于其中一些歌赋所载病症治疗内容的来源还有待考查,所以,在引用时应当注意两个问题:(1)歌赋中的腧穴主治病症,在此前后很少有文献记载,如:丝竹空主治齿痛、地五会主治耳鸣、商丘主治黄疸、冲门主治崩漏带下、三焦俞主治痢疾等,其临床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应当慎重引用;(2)歌赋作为一种文献载体,文献本身在其流传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错误也会反映到歌赋中,如:浮白治疗瘿气、阳纲治疗目黄、意舍治疗呕吐食不下、石关治疗不孕、哑门治疗瘛疭等,教材编撰者应当慎重对待这些存在讹误的腧穴主治病症及歌赋。  
      关键词:针灸歌赋;腧穴主治;文献研究   
      1116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792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正确鉴别经穴图与经脉图

      申玮红
      2008(4): 277-279.
      摘要:针灸古籍中的某些经穴图和经脉图,由于在外形上很相像,而今人又很少见到典型的古代经脉图,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将经穴图误认作经脉图,在学术上造成混乱。本文论述了正确鉴别二者的重要性,通过列举二者的不同表现形式,阐述了应主要通过古代针灸图的图注文字及图的绘制形式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鉴别,对在具体鉴别中易于混淆的一些针灸图做了详细说明,并且指出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针灸图的内在信息,综合分析,才能从根本上正确鉴别经穴图和经脉图。  
      关键词:经穴图;经脉图;鉴别   
      698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840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思路与方法

    • 穴性小窥 从中药的性能看腧穴的性能

      王军, 赵吉平
      2008(4): 280-283.
      摘要:腧穴是针灸处方的基本要素之一,恰如中药处方要考虑中药的性质一样,针灸处方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每一个腧穴的特性。中药之药性可以表现为升降浮沉、寒热温凉、五味、归经、毒性及中药的功能等方面,然而腧穴的穴性又该如何去认识呢?我们采用与中药类比的手段,对腧穴的穴性进行了归纳、总结,与中药相对应,穴性则可表现为升降浮沉、寒热、针感、经络归属、不良反应及功能等方面。对穴性的把握,将更加有利于准确选穴、配穴,增强疗效,缩短疗程。  
      关键词:穴性;药性;类比分析   
      896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784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PET-CT技术在针刺作用中枢机制研究中的运用前景

      曾芳, 刘旭光, 唐勇, 梁繁荣
      2008(4): 284-286.
      摘要:PET技术与CT技术的融合,实现了结构和功能的融合,代表着核医学影像发展的未来。利用PET-CT技术进行针刺作用中枢机制研究有利于阐明针灸作用物质基础(神经递质及其它物质)与效应(针灸作用及其机制)的对应关系,为针灸效应中枢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本文从PET-CT技术的特点、运用PET-CT进行针刺作用中枢机制研究的优势、需注意的问题和可能取得的进展4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PET-CT应用;中枢机制;针刺研究   
      1272
      |
      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781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刺激参数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与研究进展

      魏媛媛, 樊小农, 王舒, 石学敏
      2008(4): 287-289.
      摘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危重疾病之一,针刺治疗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被公认。近年来,许多科研工作者通过对针刺频率、刺激时间、刺激强度等方面的研究,发现不同针刺刺激参数所产生的治疗效应不同,其结果不仅有利于分析针刺起效的因素,并且可以寻求最优针刺参数组合,为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针刺刺激参数;脑缺血;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综述   
      995
      |
      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823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声明

      2008(4)
        
      416
      |
      1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21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