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09年第34卷第6期

      实验研究

    • 陈锋, 严志康, 杨波
      2009, 34(6): 363-367.
      摘要:目的:探讨头皮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16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针刺组取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分别在造模后6、12、24h治疗,每次电针20min。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再灌注24h后各组大鼠缺血区脑组织bcl-2、caspase-3蛋白的表达,全自动血流变仪测定血液流变各项指标表达情况。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回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全血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性明显升高(均P<0.05);针刺组和模型组比较,大鼠缺血区脑组织bcl-2表达水平增高,caspase-3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针刺组大鼠全血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性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头皮针刺可以明显促进大鼠缺血区脑组织抑凋亡蛋白的表达,同时降低促凋亡蛋白的表达,改善血液流变性,这可能是针刺减轻脑缺血损伤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脑缺血;针刺;Bcl-2;Caspase-3;血液流变   
      1142
      |
      0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01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邵瑛, 赖新生, 关楚威, 谢玲玲, 吴玲霓, 唐纯志
      2009, 34(6): 368-375.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高血压-高血脂复合血管性痴呆(HH-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脑细小血管、海马及基础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Ⅰ组、电针Ⅱ组和西药组,每组8只。"双肾一夹"法复制高血压模型,喂高脂饲料复制高血压复合高血脂模型,再采用二血管阻断法复制HH-VD模型。电针Ⅰ组取"百会""大椎""脾俞""肾俞"穴,电针Ⅱ组取非经穴,西药组用尼莫地平按20mL/kg灌胃,均每日1次,共治疗15d。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并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突触情况,光镜观察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大鼠Y迷宫测试其错误次数(EN)、总反应时间(TRT)和达标反应次数(SN)均显著升高(P<0.01);电镜下观察,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突触明显减少,突触后致密物质(PSD)浅淡;光镜下模型大鼠脑组织细、小动脉硬化明显。治疗后,电针Ⅰ组、电针Ⅱ组、西药组大鼠的EN、TRT、SN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Ⅰ组、西药组的EN、TRT、SN又低于电针Ⅱ组(P<0.05);电镜观察,电针Ⅰ组海马CA1区突触数目最多,PSD密度大;光镜下电针Ⅰ组脑组织血管形态与假手术组十分接近。结论:"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能改善HH-VD模型大鼠的脑血管异常,增加海马突触数目,增强其活性,有效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  
      关键词:电针;血管性痴呆;高血压;高血脂;学习记忆能力   
      1165
      |
      0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41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高永辉, 陈淑萍, 王俊英, 乔丽娜, 徐秋玲, 刘俊岭
      2009, 34(6): 376-382.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甲状腺区甲醛致痛大鼠脊髓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NR2B表达的影响,分析针麻行甲状腺手术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合谷-内关组、扶突组、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10只。给大鼠甲状软骨处皮下注射2.5%甲醛100μL造成局部炎性疼痛模型。各治疗组在造模后10min给予电针(2Hz/100Hz,1mA,30min)。分别在注药前0~5min,注药后5~10min、40~45min、70~75min观察动物的行为学变化。行为学观察结束后立即取C1~C3段脊髓组织,分别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NMDA受体亚单位NR2BmRNA及蛋白的表达,以及NR2B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注射甲醛后大鼠出现典型的二相疼痛反应,动物擦面反射明显增多,注射侧前肢辐射热测痛显示出现痛觉过敏(P<0.05);电针"扶突""合谷"-"内关"30min后,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擦面次数明显减少(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的痛阈和擦面次数与模型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NMDA受体NR2B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模型组NMDA受体亚单位NR2B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0.05),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穴能明显逆转这种反应(P<0.05),而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的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能明显抑制大鼠甲状腺区皮下注射甲醛诱导产生的擦面及缩腿痛反应,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脊髓C1~C3段NMDA受体NR2B亚基磷酸化的水平有关。与"足三里"-"阳陵泉"的作用相比,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的镇痛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  
      关键词:甲状腺区痛;电针;脊髓;NMDA受体NR 2 B   
      1709
      |
      0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992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穴位和非穴位一氧化氮含量及导电量的比较

      贲卉, 李亮, 高昕妍, 何伟, 荣培晶
      2009, 34(6): 383-386.
      摘要:目的:通过对穴位和非穴位皮肤一氧化氮(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的比较,探讨针刺在穴位和非穴位效应差异的机制。方法:①对20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穴位及非穴位皮肤NO含量的检测。实验分为针刺组、非针刺组,每组10例。分别选取一侧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作为针刺部位,同时分别选取针刺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作为穴位点,穴位点旁开1.0~1.5cm处为非穴位点,对穴位点及非穴位点皮肤NO进行收集。针刺时,轻刺入每个穴位约5~10mm,手针操作以60次/min的频率,捻转行针2min,以得气,留针20min,每5min行针1次。采用微量透析法对NO进行收集,用化学发光法对NO含量进行检测分析。②对20例健康志愿受试者测试皮肤导电量。分组及针刺方法同①。分别对心包经的郄门穴和膀胱经的承筋穴及其旁开1.0~1.5cm处的非穴位进行测试。结果:①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针刺组穴位和非穴位NO含量均高于非针刺组(P<0.05);针刺组组内比较,穴位NO含量高于非穴位(P<0.05);非针刺组组内比较,穴位NO含量与非穴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人体皮肤导电量,穴位高于非穴位(P<0.05)。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有升高趋势。结论:针刺可使穴位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升高。正常情况下穴位具有潜在的活跃性,但与非穴位比较差异不明显;在针刺作用下,穴位的活跃性有了明显表达,类似于穴位被激活,从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关键词:一氧化氮含量;皮肤导电量;针刺;穴;非穴   
      1484
      |
      0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983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俊华, 陈邦国, 尹晶, 王刚, 邹玮庚, 骆小娟
      2009, 34(6): 387-392.
      摘要:目的:研究电针不同穴位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脊髓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酪氨酸受体激酶B(TrkB)表达水平和逼尿肌兴奋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不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关元穴治疗组(关元组)、电针水道穴对照组(水道组),每组20只。按照重物坠击方法建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关元组和水道组每天给予电针治疗,共治疗10d。通过肌条实验测定各组大鼠离体逼尿肌兴奋性,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损伤段脊髓中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逼尿肌兴奋性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低,关元组和水道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5),且关元组优于水道组(P<0.05)。模型组脊髓中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水平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高,关元组和水道组均明显高于其它组(均P<0.05),且关元组优于水道组(P<0.05)。结论:穴位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脊髓中具有营养和修复神经功能的BDNF及TrkB表达的提高,使受损的脊髓神经通路得到修复,从而增强了逼尿肌排尿反射活动及其兴奋性。关元穴作用效应优于水道穴,说明不同穴位具有相对特异性。  
      关键词:脊髓损伤;尿潴留;电针;穴位特异性;逼尿肌兴奋性;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受体激酶B   
      1132
      |
      0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25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刘婉宁, 金侣位, 韩东伟, 任晓暄, 朱江, 张露芬
      2009, 34(6): 393-397.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及心钠素(ANP)的影响,探讨不同穴位对SHR血压影响的规律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HR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曲池组、足三里组、神门组、肩髃组及尾尖组,每组10只。10只同体重Wistar大鼠作为正常组。分别电针"曲池""足三里""神门""肩髃"及尾尖,连续波,频率2Hz,强度2mA,电针30min。使用无创血压测量系统检测针刺前后各组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AngⅡ、ALD及ANP含量。结果:曲池组、足三里组、神门组收缩压及舒张压较针刺前及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肩髃组、尾尖组收缩压及舒张压与针刺前及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曲池组和神门组治疗后收缩压低于肩髃组和尾尖组(P<0.05);曲池组、足三里组及神门组舒张压较肩髃组及尾尖组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血浆AngⅡ显著低于正常组,血浆ALD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曲池组、足三里组、神门组血浆AngⅡ及足三里组、神门组ALD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神门组血浆AngⅡ及ALD水平低于尾尖组(P<0.05)。模型组血浆ANP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神门组血浆ANP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和肩髃组(P<0.05)。结论:电针"曲池""神门""足三里"可以即刻降低SHR血压,其降压作用可能与对血浆AngⅡ、ALD及ANP的调整作用有关,并有一定的穴位特异性作用。  
      关键词:自发性高血压;电针;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心钠素   
      1498
      |
      0
      |
      1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971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孙立虹, 葛建军, 杨继军, 佘延芬, 李文丽, 李新华, 袁军, 李智滨, 卢勇建, 毕秀霞, 李梅, 耿永红, 王彤
      2009, 34(6): 398-402.
      摘要:目的:观察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209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05例,采用隔物灸神阙、关元穴治疗;对照组104例,口服月月舒冲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痛经各项症状指标变化,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轻、中、重不同痛经程度患者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治疗后及随访第3个月痛经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第3疗程腹痛开始减轻时间较第1疗程均有明显缩短(P<0.01),两组间各相应疗程腹痛开始减轻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优于口服月月舒冲剂。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隔物灸;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1264
      |
      0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915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药结合麻醉下手术治疗混合痔40例临床观察

      徐天舒, 钱海华
      2009, 34(6): 403-405.
      摘要:目的:评价针药结合麻醉在手术治疗混合痔中的效果。方法:4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麻醉组20例和药物麻醉组20例。针药结合麻醉组以1%利多卡因5mL注入长强穴,同时电针针刺腰俞穴、长强穴20min。药物麻醉组以1%利多卡因20mL注入腰俞穴,10mL注入长强穴。比较两组麻醉有效率及术后发生尿潴留、疼痛,术中发生毒性反应的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均为100%(P>0.05),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针药结合麻醉组与药物麻醉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结合麻醉组明显少于药物麻醉组。结论:针药结合麻醉在肛肠科手术中麻醉作用肯定,术后并发症发生少,适合临床进一步应用和研究。  
      关键词:混合痔;针刺麻醉;药物麻醉   
      960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910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张宁霞, 刘桂珍, 黄太权, 李蔚江, 罗家其, 刘薇薇, 黄勇, 王爱民
      2009, 34(6): 406-409.
      摘要:目的:探讨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运动功能(Fugl-Meyer)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0例、针刺结合康复组40例,康复组患者接受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针刺结合康复组患者接受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针刺治疗取穴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施热补针法,留针20min,每日1次,共治疗3周。同时在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Fugl-Meyer评定量表进行评估。结果:针刺结合康复组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分别为17(42.5%)、18(45.0%)、5(12.5%),康复组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分别为10(25.0%)、17(42.5%)、13(32.5%),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7.5%,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Fugl-Meyer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结合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减少(P<0.05)、Fugl-Meyer评分明显增加(P<0.01)。结论: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Fugl-Meyer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方法。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热补针法;康复功能训练;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   
      1266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902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针刺复合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优势分析

      高寅秋, 贾擎, 杨军, 刘俊岭, 时金华
      2009, 34(6): 410-412.
      摘要:本文根据多年来针刺复合麻醉方法用于甲状腺切除手术的临床实践,结合其它研究的相关结果,比较了甲状腺手术中各种麻醉方法之优劣,试图找到一种甲状腺手术的最适宜麻醉方法。结果发现,任何单一的麻醉方法均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针刺复合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具有较突出的优势,不仅效果肯定,可以配合完成大多数甲状腺切除手术,而且副作用及生理干扰少,是甲状腺切除术的较佳麻醉方法。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针刺麻醉;局部麻醉;全身麻醉   
      997
      |
      0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938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康学智, 夏萤
      2009, 34(6): 413-420.
      摘要:较多临床报道提示,针刺对某些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对与神经系统功能失衡有关的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疗效。针刺效应与疾病类型、穴位选择、刺激方式(针刺手法或电针参数)等诸多因素有关。基础研究则表明,针刺对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效应有赖于神经通路的信息传递,特别是神经信号的双向传输及脑内递质的多维整合。针刺信号还可能影响某些胞内信号的转导及基因表达,并通过体液、内分泌乃至心脏局部的多重调节而减轻心律失常和其它心血管疾病。因此,针刺对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效应是由多因素、多层次、多方位的整体调节而实现的,但有关细节尚待探明。本文也对有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针刺;心律失常;心血管疾病;机制;神经调节   
      1240
      |
      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07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循证医学

    • 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王京京, 宋玉静, 吴中朝, 初笑欧, 王晓红, 王晓杰, 魏丽娜, 王巧妹
      2009, 34(6): 421-428.
      摘要:目的:评价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性。方法: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以慢性疲劳综合征、疲劳综合征、针灸、针刺、电针、火针、耳针、耳压、梅花针、皮肤针、艾灸、三棱针、拔罐、走罐、穴位注射等为检索词,检索了国内外相关医学数据库,以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纳入标准,治疗组为针灸疗法,以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及疲劳评定量表FAI、疲劳量表FS积分为测量指标,共纳入28篇文献,并对其中13篇文献采用RevMan4.2进行Meta分析。结果:10篇文献的总有效率合并比值比(OR)=4.56,95%CI为[2.84,7.33],8篇文献显效率合并OR=2.07,95%CI为[1.49,2.88],8篇文献临床治愈率合并OR=2.51,95%CI为[1.64,3.85],3篇文献疲劳评定量表FAI积分合并权重均差(WMD)=-29.52,95%CI为[-36.17,-22.88],4篇文献疲劳量表FS积分合并WMD=-1.22,95%CI为[-1.77,-0.67],治疗组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从纳入的国内外文献来看,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有效,但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来证实。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针灸疗法;Meta分析   
      2430
      |
      0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887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短篇报道

    • 动物实验中小鼠固定方法的探讨

      张海霞, 汪德瑾, 于建春, 韩景献
      2009, 34(6)
      关键词:小鼠;动物实验;固定   
      934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5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