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0年第35卷第1期

      消息

    • 《针刺研究》稿约

      2010, 35(1)
        
      585
      |
      6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16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转载论文摘要(英文

      2010, 35(1)
      摘要:An in vitro assay of collagen fiber alignment by acupuncture needle rotation Julias M,Edgar LT,Buettner HM,Shreiber DI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Jersey,Piscataway,NJ,USA BACKGROUND:Duringtraditional acupuncture therapy,soft tissues attachto and wind around the acupuncture  
        
      466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12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入选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

      韩晶
      2010, 35(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1.001
        
      628
      |
      2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43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实验研究

    • 沈梅红, 唐青青, 李忠仁, 马骋
      2010, 35(1): 3-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1.011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学习记忆能力衰退的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10只。将10μg Aβ25-35注射于模型组与电针组大鼠的双侧海马齿状回背侧制备AD模型。电针治疗取"大椎""百会""肾俞""涌泉"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治疗7 d。应用跳台实验和电生理学方法观察电针治疗后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跳台错误次数和累计错误时间显著增加(P<0.05,P<0.01);而电针干预治疗可显著改善AD大鼠跳台实验的错误次数和累计错误时间(P<0.05,P<0.01)。模型组大鼠的LTP显著衰退(P<0.01);电针治疗可显著促进AD大鼠LTP恢复(P<0.01)。结论:电针具有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电针恢复海马突触传递LTP有关。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电针;学习记忆;长时程增强   
      1428
      |
      606
      |
      1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33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艳杰, 王德山, 关洪全, 王健, 柴纪严, 赵金茹, 韩晓伟
      2010, 35(1): 8-1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1.012
      摘要: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的影响,探讨眼针疗法对IBS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眼针组和匹维溴胺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应激结合束缚方法建立IBS大鼠模型。眼针组取下焦区、大肠区、肝区、脾区进行针刺,治疗7 d。匹维溴胺组给予匹维溴胺灌胃7 d。HE染色检测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SP和VIP含量的变化。结果: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没有明显差异。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比较,血清和结肠组织中SP和VIP含量显著升高(P<0.01);眼针治疗组和匹维溴胺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和结肠组织中SP和VIP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眼针疗法能够降低IBS模型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SP和VIP的含量,从而对IBS起到治疗作用。  
      关键词:眼针;肠易激综合征;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   
      1095
      |
      643
      |
      1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00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孙涛, 崔承斌, 罗建刚, 张丽, 傅志俭, 宋文阁
      2010, 35(1): 12-1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1.013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对脊髓背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活化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β(白介素-1β)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分离坐骨神经)、模型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和电针组(手术后连续6 d取"足三里""环跳"穴给予电针治疗)。手术前1天和手术后第7天测定各组动物的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大鼠脊髓L4-L5GFAP的变化,并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检测TNF-α mRNA和IL-1βmRNA表达变化。结果:CCI可导致大鼠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明显降低,显著激活损伤侧脊髓GFAP,脊髓中TNF-α和IL-1β mRNA的表达明显增多(均P<0.05)。给予电针治疗后能明显改善CCI大鼠痛敏状态,并显著降低损伤侧脊髓GFAP活性和TNF-α和IL-1β mRNA的表达(均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环跳"可明显减轻CCI大鼠的疼痛反应,其作用与其降低脊髓GFAP、TNF-α mRNA和IL-1β mRNA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慢性压迫性损伤;电针镇痛;星形胶质细胞;脊髓;TNF-α mRNA;IL-1β mRNA   
      1540
      |
      492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91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石宏, 李江慧, 吉长福, 尚红艳, 邱恩超, 王京京, 景向红
      2010, 35(1): 17-2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1.014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偏头痛大鼠皮层扩展性抑制(CSD)电位以及体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在皮层顶叶局部给予3 mol/L KCl诱导CSD,在额叶放置记录电极;电针组在皮层施予3 mol/L KCl的同时电针双侧"阳陵泉""太冲"穴30 min。观察偏头痛大鼠在电针前后CSD的波幅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中CGRP及SP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给予KCl后,经过3 min左右诱导出CSD,表现为负向电位,幅度为(-25.13±1.23)mV,电针组经电针治疗可明显抑制CSD的波幅,平均幅度为(-19.19±1.53)mV,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抑制CSD波幅的作用可持续50 min;模型组大鼠的血浆中CGRP含量明显增高,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经过电针治疗的偏头痛大鼠血浆中CGRP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血浆中的SP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经电针治疗后大鼠血浆中SP含量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01)。结论:电针"阳陵泉"和"太冲"可以显著抑制偏头痛大鼠CSD的波幅,降低大鼠血浆中的CGRP和SP含量,提示电针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中的CGRP及SP含量实现的。  
      关键词:偏头痛;皮层扩展性抑制;电针;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   
      1536
      |
      802
      |
      1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85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马惠芳, 任秀君, 图娅, 周蕾
      2010, 35(1): 22-2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1.006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损伤大鼠大脑海马区细胞凋亡及钙结合蛋白(Calbindin)D28 K(CB)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每组10只。采用经典高脂配方饲料喂养并结合FeCl3化学刺激诱导血栓性闭塞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其中治疗Ⅰ组先电针"三阴交""丰隆",每日1次,治疗10 d后再造脑缺血模型;治疗Ⅱ组在造模成功后再开始治疗。两治疗组造模完成后均电针"三阴交""丰隆",手针"百会""水沟",每日1次,治疗7 d。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海马区CB蛋白表达的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法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高脂血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CB阳性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减少,阳性强度也减弱(P<0.05);针刺后各治疗组CB阳性细胞的表达明显增加,其中治疗Ⅰ组较治疗Ⅱ组增加显著(P<0.05),同时各治疗组神经细胞凋亡亦明显减少,以治疗Ⅰ组较为明显(P<0.05)。结论:针刺可减少高脂血症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加CB的表达,减轻脑缺血损伤程度。  
      关键词: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电针;CB表达;海马CA3区   
      1118
      |
      303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09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蒋瑾, 白万柱, 张璐, 景向红, 晋志高
      2010, 35(1): 27-3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1.007
      摘要:目的: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神经示踪技术揭示太溪穴区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性联系。方法:将5μL1%HRP分别注入10只雄性SD大鼠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相当于人体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36 h后将动物灌流固定,取出大脑、延髓、脊髓和L1-L6双侧的背根神经节,然后将各部位的组织切片进行四甲基联苯胺组织化学染色来显示HRP标记的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终末。结果:所有HRP标记均出现在示踪剂注入侧的相关神经组织中。被HRP标记的神经节细胞分布在L4-L6的背根神经节,数量依次为L5>L4>L6,而被HRP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呈柱状分布在L4-L6节段脊髓前角第Ⅸ层的后外侧部和中外侧部;同时,被HRP标记的跨神经节细胞中枢端神经纤维投射集中分布在L4-L6节段脊髓后角第Ⅰ、Ⅱ层的中间部,并散在分布于薄束核的中间部。结论:应用HRP神经示踪技术证明,与"太溪"穴区相关的初级神经元传出及其中枢传入在背根节、脊髓和薄束核的对应部位分别表现为节段或区域性的联系方式。  
      关键词:太溪穴区;神经支配;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背根节;脊髓   
      1385
      |
      466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74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吴子建, 蔡荣林, 龙迪和, 何璐, 胡玲
      2010, 35(1): 32-3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1.008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电针"神门""太溪"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影响,研究电针同名经穴对急性心肌缺血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方法:随机选择8只家兔作为正常组,余家兔经股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3 U/kg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神门"组、"太溪"组和非经穴组,每组8只。各电针组刺激电流为1.1 mA,频率为2 Hz,每次刺激10 min,进行电针治疗。采用BIOPAC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观察各组家兔30 min内心率和交感神经活动变化情况。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复制后,心率明显下降、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频率一过性增多后急剧减少,与正常组家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停针即刻,"神门"组家兔的心率和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频率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增高(P<0.01);"太溪"组及非经穴组家兔心率和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频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在20 min时刻,"神门"组家兔的心交感神经电活动频率高于模型组(P<0.01),与正常组家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太溪"组与非经穴组家兔的心交感神经电活动频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显著下降(P<0.01)。结论:电针不同经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的调整作用存在一定的相对特异性,电针心经原穴"神门"的调整效应优于其同名经原穴"太溪"。  
      关键词:急性心肌缺血;心交感神经活动;电针;神门;太溪   
      1409
      |
      638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00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脾虚型幼鼠海马区结构的影响

      杨卓欣, 卓缘圆, 于海波, 王宁
      2010, 35(1): 37-4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1.009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脾虚证幼鼠脑结构的影响。方法:健康SD 4周龄雄性大鼠15只,随机选取5只作为对照组,其余10只造模。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5只。用利血平腹腔注射和大黄灌胃联合造幼鼠脾虚证模型,采用行为学指标、体重测量和拉尾排便率相结合对脾虚证模型是否成功进行判定。造模结束后用电针刺激电针组大鼠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穴,每次20 min,每天1次。治疗14 d后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的结构。结果:造模14 d后大鼠均表现毛色不荣、精神倦怠、嗜卧、眼眯、四肢无力,或见颤抖、反应迟钝,甚则肛门脱垂,明显消瘦。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大鼠体重明显较轻(P<0.01),拉尾排便次数增多。光镜下观察,模型组脑组织内神经元轮廓模糊,胞体肿大,周围间隙增宽,核碎裂,胞浆出现空洞,空泡形成,细胞带层次减少;电针组脑组织内神经元轮廓尚清晰,细胞核形态正常,细胞带尚均匀,可见有胶质细胞浸润。电镜下观察,模型组脑结构在神经元胞体和神经毡区都有改变,尤以线粒体和突触终末端的改变明显;电针组神经元损伤程度较轻,细胞结构良好。结论:脾虚证会引起大鼠脑内神经元胞体和突触的改变,而电针治疗对脑组织抗损伤能力和修复能力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脾虚证;海马;电针;病理组织观察;超微结构;神经保护   
      1055
      |
      186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60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乳腺癌根治手术中镇痛效应的研究

      余建明, 曲丕盛, 范皓, 王振, 金亚蓓, 陶凡
      2010, 35(1): 43-4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1.016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在全身麻醉中的辅助镇痛效应,初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全麻组)、TEAS复合全身麻醉组(TEAS+全麻组),每组30例。全麻组用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进行诱导插管;术中异丙酚靶浓度为(3.0±0.5)μg/mL,瑞芬太尼恒速输注(22±5)mL/h,顺式阿曲库胺间断静脉注射。TEAS+全麻组选用疏密波(2 Hz/100 Hz)TEAS患侧合谷配劳宫穴、内关配外关穴30 min,再行气管内插管全麻。记录两组TEAS前、麻醉诱导后及插管后1 min各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并记录麻醉药物的使用量,观察手术结束后病人苏醒质量、气管拔管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放射免疫法测定TEAS前、TEAS 30 min、切皮后5 min、术毕各时间点血浆中β-内啡呔(-βEP)的含量。结果: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时,TEAS+全麻组的MAP平稳,优于单纯全麻组(P<0.05)。TEAS+全麻可明显减少镇痛药用量,缩短病人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TEAS+全麻组TEAS 30 min、切皮后5 min及术毕的-βEP水平与单纯全麻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乳腺癌手术麻醉中,TEAS可强化单纯全麻的镇痛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血浆中-βEP的升高有关,是一种较为优良的麻醉辅助方法。  
      关键词:乳腺癌手术;经皮穴位电刺激;β-内啡肽;镇痛   
      942
      |
      328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5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不同穴位对视网膜电图和皮层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许金森, 潘晓华, 胡翔龙, 萨喆燕, 郑淑霞
      2010, 35(1): 47-5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1.01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健康成人视网膜电图(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影响,探讨经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方法:33名志愿者参与本实验。以直径为1 cm装有导电膏的圆盘形表面电极放置于眼眶下缘皮肤表面(测ERG),或放置于正中线右旁开5 cm、耳上5 cm的枕部皮肤表面(测VEP)。视觉刺激的闪光频率为1次/s,光源与眼距离50 cm。受试者静卧,给予20次闪光刺激,同时用叠加仪将20次ERG、VEP反应进行平均加算,获得1次叠加结果。按同法记录3~5次反应作为针前基础值。然后刺激穴位,待出现针感时连接电子刺激器,给予电脉冲刺激,频率0.5 Hz,波宽0.2 ms,电针10 min后记录3~5次ERG、VEP作为针时值。测试穴位分别为光明、内关、足三里,每穴测试时间至少相隔3 d。结果:电针刺激光明穴对ERGb波振幅、VEP P100振幅的影响较大,变化是双向的,而电针刺激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对ERGb波的振幅和VEP P100振幅的影响比较小,其差异十分显著(P<0.01)。结论:电针胆经光明穴对ERG和VEP振幅的影响明显大于电针内关和足三里,提示不同穴位对ERG、VEP活动的影响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关键词: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针刺;穴位相对特异性   
      1161
      |
      273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46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刘莉莉, 赵百孝, 颉泽华, 樊永平
      2010, 35(1): 52-5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1.017
      摘要:目的:观察脑瘤患者开颅手术对原穴电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使用经络能量分析仪对116例脑瘤患者开颅手术前后及60例健康受试者十二经原穴体表导电量进行检测,观察比较脑瘤患者手术前后左右侧原穴导电量的差异。结果:术前脑瘤患者与健康受试者比较,原穴导电量明显降低(P<0.01);术前脑瘤患者脾经、肝经、胃经、小肠经左右侧原穴导电量失衡(P<0.05,P<0.01);术后脑瘤患者心经、小肠经、三焦经、脾经左右侧原穴导电量失衡(P<0.05,P<0.01);脑瘤患者开颅手术前后比较,膀胱经、胆经、胃经、小肠经、肝经、肺经、脾经、肾经、心包经的原穴导电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循头入颅的阳经原穴导电量术后发生明显变化,可能与手术开颅损伤或阻断局部经脉致经脉不畅有关。  
      关键词:脑瘤;开颅手术;经穴电学特性;十二原穴   
      852
      |
      347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79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李常法, 贾春生, 李晓峰, 石晶, 豆真真, 孙萍
      2010, 35(1): 56-6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1.015
      摘要:目的:观察耳针沿皮透刺配合体针、头针配合体针及单纯体针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肌力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体针组、头针组和耳针组,每组30例。耳针组采用耳针沿皮透刺法结合体针治疗,头针组采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体针组采用单纯体针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4 d。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肌力和神经功能评分变化,观察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肌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耳针组、头针组均比体针组明显改善(P<0.01),耳针组与头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自身比较,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P<0.01);临床疗效比较显示,耳针组、头针组疗效优于体针组(P<0.01),耳针组与头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针沿皮透刺合体针、头针合体针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肌力和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耳针;头针;体针;肢体肌力;神经功能缺损   
      1498
      |
      406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73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现代技术应用

    • 提插、捻转类针刺手法物理参数分类及其特征

      刘堂义, 杨华元, 蒯乐, 高明
      2010, 35(1): 61-6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1.004
      摘要:应用"针刺手法信息分析系统"对针灸医籍中记载的一些补泻针刺手法进行模拟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提插类手法还是捻转类手法,补法与泻法在波形图和数据结果中都呈现出特异性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波形上升段(t1)与下降段(t2)的持续时间上,即t1和t2值的大小决定针刺手法的补泻特征;而决定针刺手法刺激量的参数可能与波幅s、频率f、周期t有关;波形平台段t3t、4及各种参数的方差值则可反映针刺手法操作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医籍中记载的针刺手法进行模拟,也发现:由于经典文献中记载的针刺手法操作过程过于简单,对某些传统手法,我们已经无法重现,这正说明了针刺手法操作客观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针刺手法;物理参数;分类   
      1275
      |
      974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2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刘迈兰, 兰蕾, 曾芳, 李学智, 刘旭光, 梁繁荣
      2010, 35(1): 67-7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1.005
      摘要: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融合了功能代谢显像和解剖结构显像,代表了当前核医学影像技术的最高水平,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中。但由于脑功能的复杂性和脑代谢变化的灵敏性,脑功能成像的研究结果往往重复性低,甚至截然相反,究其原因,往往与实验方法学密切相关。本文拟从研究对象的筛选、PET-CT扫描检查前中后受试者的准备、扫描参数的设定、机器和显影剂的选择、数据的分析处理、针刺操作的规范、针刺时机和扫描时机的设计方面,探讨以PET-CT技术研究针刺作用机制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针刺机制;质量控制   
      1232
      |
      318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65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经穴/经脉-脏腑相关及其机制研究的进展

      刘俊岭, 王俊英, 陈淑萍, 高永辉, 乔丽娜, 韩焱晶
      2010, 35(1): 71-7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1.003
      摘要:本文从1)穴位"活动论",2)一穴对多脏器作用的规律,3)多穴/多经对一脏的影响,4)内脏疾病在体表经穴/经脉的特异反应,5)穴位注射药物的疗效优于肌肉注射,6)针刺对内脏细胞已知的特定蛋白表达的影响,7)针刺对相关脏器全基因/全蛋白表达/磷酸化的影响,8)经穴与内脏相关联系的外周途径,9)经穴与内脏联系的中枢途径,10)国外相关研究的概况等10个方面回顾了近10年来经穴-脏腑相关研究的概况,并对该研究的意义、目前存在的问题、未来的研究思路做了初步的分析。利用系统生物学的知识和技术加强对该课题的研究,必将大大促进针灸学的发展。  
      关键词:经穴/经脉-脏腑相关;心包经;心经;胃经;联系途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综述   
      2096
      |
      1581
      |
      1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16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手法及其量化的研究进展

      李祖光, 吴萌萌, 刘存志
      2010, 35(1): 78-8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1.002
      摘要:针刺手法是决定疗效的关键环节,本文从针刺手法的效应差异、手法量化研究以及相关手法测定仪器研发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多数研究表明,不同针刺手法存在着不同的临床效应,其量化研究和相关仪器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对针刺手法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严密的定性定量实验分析工作较少。因此,应用科学的评价手段,研究不同针刺操作手法的客观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于统一针刺手法、提高针刺技术的可重复性,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针刺手法;补泻效应;量化;仪器   
      1213
      |
      1036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53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