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0年第35卷第3期

      实验研究

    • 张彦, 马淑兰, 陈伯英, 田占庄
      2010, 35(3): 163-16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3.001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急性手术创伤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家族肽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调节急性手术创伤所导致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异常作用的神经内分泌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创伤组、正常加电针组、创伤加电针组,每组10只。创伤动物在乙醚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电针组动物电针"足三里""三阴交"30min。应用特异性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动物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肌动蛋白(Cort)、促黄体生成素(LH)和肌钙蛋白(T)的水平,应用RT-PCR的方法观察各组动物下丘脑CRF家族肽和其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创伤组大鼠血清ACTH水平显著下降(P<0.05),创伤加电针组血清ACTH水平和创伤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创伤组大鼠血清Cort水平较正常组显著上升(P<0.05),创伤加电针组血清Cort水平较创伤组显著降低(P<0.05);各组动物血清LH和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组大鼠下丘脑CRF mRNA的表达和正常组相比降低(P<0.05),创伤加电针组大鼠下丘脑CRF mRNA的表达和创伤组相比升高(P<0.05);创伤组大鼠下丘脑Ucn1 mRNA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升高(P<0.05),创伤加电针组大鼠下丘脑Ucn1 mRNA的表达和创伤组相比下降(P<0.05);各组Ucn2、Ucn3和CRF受体1 mRNA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效应具有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电针可能通过调整急性创伤大鼠下丘脑CRF和Ucn1 mRNA的表达,进而调整急性剖腹探查所致的大鼠HPA轴功能异常。  
      关键词:急性创伤;电针;HPA轴;CRF;Ucn 1;Ucn 2;Ucn 3;CRF受体   
      1276
      |
      285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17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太溪”穴与肾脏组织蛋白质变化相关性研究

      陈以国, 李春日, 宋媛媛, 郑杰
      2010, 35(3): 170-17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3.002
      摘要:目的:研究针刺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穴与肾脏组织蛋白质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健康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针刺组,每组6只。针刺组电针双侧"太溪"穴,空白组大鼠在相同时间只予固定,不予针刺刺激。治疗结束后取出肾脏组织,提取肾脏组织总蛋白,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质谱测定肽质量指纹图谱进行鉴定,比较分析针刺对肾脏组织蛋白质组的影响。结果:针刺"太溪"穴后肾脏蛋白质较空白组肾脏蛋白质显示9个3倍以上上调差异蛋白点,未发现下调蛋白质。经肽质量指纹图谱鉴定出2个蛋白质,分别是NAD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和醌氧化还原酶。结论:针刺足少阴经原穴"太溪"穴引起肾脏组织蛋白质NAD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和醌氧化还原酶表达增加,增强肾脏能量和物质代谢机能,提示"太溪"与肾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太溪;肾脏;穴位脏腑相关性;蛋白差异表达;双向电泳   
      1138
      |
      427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12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任秀君, 马惠芳, 图娅
      2010, 35(3): 175-18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3.003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模型组、高脂血症治疗组、脑缺血模型组、脑缺血治疗组、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组、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和Ⅱ组,每组9只。采用经典高脂饲料喂养,FeCl3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制造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高脂血症治疗组电针"三阴交""丰隆"穴;脑缺血治疗组针刺"百会""水沟"穴;治疗Ⅰ组先造成高脂血症模型,电针"三阴交""丰隆",每日1次,治疗10d后,造成脑缺血模型,再针刺"百会""水沟"穴;治疗Ⅱ组在联合模型造成后针刺"百会""水沟"和电针"三阴交""丰隆"穴,每日1次,治疗7d。治疗结束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缺血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PZ)背外侧伸展、外侧壁神经巢蛋白(Nest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细胞数。结果:Nestin、PCNA在正常和高脂血症大鼠脑组织表达较少;脑缺血后缺血侧SPZ中Nestin、PCNA的表达增强(P<0.01);给予针刺干预后,脑缺血治疗组Nestin、PCNA的阳性细胞和反应强度较模型组明显增强(P<0.01);合并模型组Nestin、PCNA表达远远弱于脑缺血模型组(P<0.01);给予针刺干预后,合并模型治疗组Nestin、PCNA的阳性细胞表达高于合并模型组(P<0.01),治疗Ⅰ组比Ⅱ组各部位Nestin、PCNA的表达要强(P<0.01)。结论:高脂血症降低了脑缺血缺血侧SP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针刺具有促进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后缺血侧SPZ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针刺治疗高脂血症可有效地预防和减轻脑缺血后脑组织损伤程度。  
      关键词:电针;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神经巢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室管膜下区   
      1106
      |
      339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08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张江玲, 陈杰, 王祥瑞, 李玮伟, 王蓓蕾, 周洁
      2010, 35(3): 182-18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3.004
      摘要:目的:研究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心脏肥大细胞的影响。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电针组电针双侧"内关"穴30min。分别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前(T0)、针刺30min后(T1)、阻断30min(T2)、心肌再灌注30min(T3)及再灌注120min(T4)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组胺的含量,于T0、T3、T4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酸激酶(CK-MB)的含量,于再灌注末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组织中TNF-α和组胺的含量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率。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3、T4时血清中LDH及CK-MB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T3及T4时间点的LDH及CK-MB含量均降低(P<0.05)。电针组的心肌梗死面积小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在T2、T3时血清TNF-α和组胺含量高于假手术组,电针组T2及T3时间点的血清TNF-α及组胺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心肌组织中TNF-α及组胺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组心肌组织中TNF-α及组胺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模型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电针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内关"穴预处理促进心肌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起到心肌保护作用。  
      关键词:电针;内关;预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肥大细胞   
      1361
      |
      441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02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经穴效应特异性在穴位注射多巴酚丁胺增效作用中的体现

      崔晶晶, 高俊虹, 付卫星, 王玉敏, 马淑骅, 张萌, 崔海峰, 喻晓春
      2010, 35(3): 188-19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3.005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穴位注射是否体现穴位效应的相对特异性。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电针内关+穴位注射组(EA-PC6+AI组)、电针足三里+穴位注射组(EA-ST36+AI组)和电针常规肌肉注射部位+注射组(EA-IMIS+IMI组),每组8只。电针各组分别电针10min后,再于相应部位注射β1-肾上腺素受体的激动剂盐酸多巴酚丁胺(DH,100μg/kg)。分析比较相应部位电针+注射DH前,电针+注射DH后2、5、15和30min左心室收缩压(LVSP)、心率(HR)和左心室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变化。结果:相应部位电针+注射DH后2min时,以EA-PC6+AI组增加LVSP、HR和+dp/dtmax的药理作用表现最为明显(各组相应指标与同时间点EA-PC6+AI组比较P<0.01或P<0.05)。注射DH后30min时,EA-ST36+AI和EA-IMIS+IMI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回落,而EA-PC6+AI组LVSP、HR和+dp/dtmax的回落幅度最低(与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比较均P<0.01)。结论:电针"内关"穴加穴位注射确实有作用较强、作用时间窗宽大等优势,体现了其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相对特异性。  
      关键词:内关穴;电针;穴位注射;经穴效应特异性;心脏效应   
      1260
      |
      292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95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体表敏化穴位的动态分布观察

      程斌, 石宏, 吉长福, 李江慧, 陈淑莉, 景向红
      2010, 35(3): 193-19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3.006
      摘要:目的:观察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的体表伊文思蓝(EB)渗出点的动态分布,并和大鼠穴位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其分布相关性,为疾病状态下穴位敏化的动态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口服稀盐酸组(50只)和口服生理盐水组(10只)。采用空腹口服稀盐酸造成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当天尾静脉注射EB。分别观察造模当天(口服稀盐酸5h后)以及第2、3、4、5天EB渗出点的分布。结果:急性胃黏膜损伤造成体表一些部位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点,即EB渗出点,这些反应点的分布呈一定的节段性,分布的节段从胸2-腰4(T2-L4),主要分布在胸6-腰1(T6-L1);分布位置主要位于:"膈俞"(相关百分比为47.5%)、"脊中"(相关百分比为58.82%)、"脾俞"(相关百分比为88.23%)、"胃俞"(相关百分比为82.35%)、"中脘"(相关百分比为17.64%)、"上脘"(相关百分比为5.88%)。但这些EB渗出点在正常状态时很少或者不出现,口服稀盐酸组与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相比P<0.01,P<0.05。这些渗出点和疾病的过程相关,呈现动态分布,自造模后的2~3d渗出点最多,随着疾病的自愈渗出点消退。结论:急性胃黏膜损伤可促使EB在体表渗出,渗出点呈现神经节段分布并与"脾俞""胃俞"等穴位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在疾病状态下沉寂的穴位可以被激活。  
      关键词:急性胃黏膜损伤;伊文思蓝渗出;敏化穴位;神经源性炎性反应   
      1307
      |
      859
      |
      3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52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高骏, 刘旭光, 黄迪君, 唐勇, 周海燕, 尹海燕, 陈婷
      2010, 35(3): 198-20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3.007
      摘要:目的:通过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在艾灸调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滑膜组织核转录因子(NF-kB)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分析,深入挖掘艾灸治疗RA抗炎效应的细胞信号转导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摘肾上腺组、假手术组,每组各10只。右后足足垫部皮内注入福氏完全佐剂0.1mL制作RA模型。造模成功后第6天手术摘除摘肾上腺组大鼠双侧肾上腺。造模第7天开始艾灸大鼠"肾俞""足三里"两穴各5壮,每日1次,治疗18d。观测计算大鼠足跖肿胀度,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血清皮质醇(CS)含量,运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滑膜NF-kBp65活性。结果:造模后大鼠右后足容积,模型组、艾灸组、摘肾上腺组和假手术组显著大于空白组(P<0.01);艾灸后大鼠右后足容积,艾灸组、假手术组显著小于模型组(P<0.01),摘肾上腺组显著大于空白组、艾灸组(P<0.01,P<0.05)。大鼠夜间血浆ACTH水平,模型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假手术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摘肾上腺组显著低于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P<0.01)。大鼠夜间血清CS水平、滑膜NF-kBp65活性,模型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艾灸组、假手术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摘肾上腺组CS水平显著低于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P<0.05),而滑膜NF-kBp65活性显著高于空白组、艾灸组(P<0.01)。结论:艾灸治疗实验性RA大鼠具有确切的抗炎效应,其抗炎效应的发挥需依赖于HPAA的完整。艾灸可能通过调节HPAA功能,从而抑制NF-kB炎性信号通路而发挥抗炎作用。  
      关键词:艾灸;类风湿性关节炎;HPAA;滑膜NF-kBp65   
      2377
      |
      1605
      |
      1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82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于金娜, 马晓晶, 刘志顺, 吴振宇, 张云, 吴广均, 邓燕华, 顾宝光
      2010, 35(3): 204-20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3.008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次髎对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4只,脊髓横断术后纳入37只,分为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16只、电针组16只。电针组于大鼠出现尿失禁后给予电针双侧"次髎",每日1次,每次2h,共治疗14次。于治疗前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于末次治疗后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骶髓排尿中枢原癌基因c-fos表达的情况。结果: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的最大膀胱内压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最大膀胱顺应性降低(P<0.05),骶髓排尿中枢c-fos表达增多(P<0.05)。治疗后,电针组的最大膀胱内压明显降低(P<0.05),最大膀胱顺应性明显升高(P<0.05),骶髓排尿中枢c-fos表达较模型组减弱(P<0.05)。结论:电针"次髎"穴能抑制脊髓横断大鼠的膀胱活动过度状态,可以降低骶髓排尿中枢c-fos的表达,表明C纤维活动减弱,这可能是电针"次髎"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脊髓损伤;逼尿肌反射亢进;电针;次髎;c-fos表达   
      1023
      |
      555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36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卜渊, 张培影, 耿德勤, 曹金霞, 李继珍
      2010, 35(3): 208-21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3.009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药氧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Pulsinelli4血管阻断全脑缺血方法,建立短暂反复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药氧组、电针药氧联合组,每组6只。电针组电针大鼠"百会""后三里",频率100Hz,强度3.5mA,每次30min,每日1次,共治疗4次;药氧组大鼠吸取药氧液;电针药氧联合组采用电针结合药氧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Bcl-2、Bax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平均吸光度值。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海马CA1区Bcl-2、Bax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和平均吸光度值均增高(P<0.05,P<0.01);电针组、药氧组及电针药氧联合组与模型组比较Bcl-2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和平均吸光度值增高,Bax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和平均吸光度值降低(P<0.01);电针药氧联合组各指标的变化较电针组和药氧组更明显(P<0.01)。结论:全脑缺血后早期电针药氧可上调Bcl-2、下调Bax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电针药氧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电针;药氧;海马CA1区;Bcl-2;Bax   
      1006
      |
      234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30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经络研究

    • 针刺对手阳明大肠经线下深部组织中氧分压的影响

      陈铭, 胡翔龙, 吴祖星
      2010, 35(3): 213-21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3.010
      摘要:目的:探讨与手阳明大肠经线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31名健康志愿者,沿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线上取5个测试点,测试深度为皮下1.5cm,其中3个为穴位(臂臑、手五里、手三里),2个为经上非穴位点(曲池-臂臑中点、曲池-阳溪中点);同时在各测试点内外1.5~2cm处各取1个非经对照点,形成5个横向测试水平。观察电针前、电针合谷穴时及电针后各测试点氧分压的变化情况,连续记录60min。结果:正常情况下沿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线上测试点深部组织氧分压非常显著地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P<0.01)。电针合谷穴时,手阳明大肠经线上测试点氧分压降低,与电针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后手阳明大肠经上氧分压与电针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P<0.05)。而两侧非经对照部位,电针时、电针后各测试点的氧分压与电针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常态下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能量代谢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旺盛,电针可以使沿经组织的氧利用率提高,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关键词:手阳明大肠经;氧分压;能量代谢;电针   
      1266
      |
      171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2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电针三阴交对产程影响的临床观察

      马文珠, 周培娟, 张怡, 袁英, 吴颖, 赵春华, 夏影丽
      2010, 35(3): 217-22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3.01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三阴交对分娩质量的影响,并评价其疗效。方法:随机将入选的349例病例分到空白组、安慰组和电针组。对全部病例用视觉模糊评分法量化针刺前后分娩疼痛的程度。同时剔除各组中剖宫产病例,观察286例自然分娩的病例各产程所需时间。针刺于宫口扩张2~3cm时进行。电针组选取三阴交穴,并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刺激频率为2Hz/100Hz,电流强度约20mA,留针30min;安慰组是将套管中心的针取出,空弹套管,使产妇感觉到被针刺,然后迅速将已用胶布包住针尖的毫针贴于三阴交,用医用胶布固定,电针方式与电针组相同,但其中一根连接线被剪断;空白组不作任何治疗,仅在相应时间点观察记录。结果:分娩疼痛程度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疼痛程度最轻。第一产程活跃期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时间最短;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三阴交可以达到很好的镇痛效果,同时缩短第一产程活跃期,对减少产妇痛苦,提高分娩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产妇;产程;电针;三阴交   
      1007
      |
      279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58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严兴科, 张燕, 于璐, 杨波, 陈程, 王富春
      2010, 35(3): 222-22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3.012
      摘要:目的:观察"镇静安神"针法与八脉交会配穴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疗效和匹兹堡睡眠指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镇静安神法组、八脉交会穴组。镇静安神法组针刺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八脉交会穴组选申脉、照海。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针刺前后匹兹堡睡眠指数的变化。结果:镇静安神法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八脉交会穴组总有效率为83.3%(25/3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5),两组间比较,镇静安神法组优于八脉交会穴组(P<0.05)。结论:"镇静安神法"、八脉交会取穴法均能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且"镇静安神法"对失眠患者匹兹堡睡眠指数部分指标的改善优于八脉交会取穴法。  
      关键词:失眠症;心脾两虚;镇静安神针法;八脉交会取穴法;匹兹堡睡眠指数   
      1005
      |
      912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08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文献研究

    • 影响针灸学术传承的关键因素分析

      李素云, 张立剑, 岗卫娟, 徐文斌, 徐青燕
      2010, 35(3): 226-22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3.013
      摘要:本文在系统考查了针灸学发展历史,把握其学术脉络的基础上,对影响针灸学术发展的几大关键因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这几大关键因素分别是:微针调气的出现与理论体系的构建、医家典籍对针灸薪火传承的影响、针灸图谱与模型的应用、西医传入后针灸学术的近代化嬗变。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针灸学才脱离了简单的经验医学层次,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关键词:针灸学;医学史;传承   
      998
      |
      33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49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研究

      贲卉, 荣培晶, 高昕妍, 李亮, 何伟
      2010, 35(3): 229-23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3.014
      摘要:子午流注针法由金代何若愚所撰《子午流注针经》首载,其思想基础与学术源泉主要来自《内经》,它与"天人相应""五运六气""气血流注"等理论的联系极为密切。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自然疗法,在临床治疗中被广为应用。本文结合有关子午流注针法的文献,对近年来子午流注方法在临床中的运用和作用机制研究加以回顾总结,并对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子午流注针法;临床应用;实验研究   
      1467
      |
      1275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42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深刺天枢安全性及操作规范述评

      段锦绣, 刘志顺
      2010, 35(3): 232-23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3.015
      摘要:天枢穴是针灸临床常用穴位之一,据报道深刺的疗效优于浅刺。在全面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解剖学角度提出了天枢深刺的定义,对深刺天枢的安全性进行了总结,提出深刺天枢的操作规范,并从针刺深度、针具直径、操作手法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影响深刺安全性的因素。该研究方法及深刺天枢的操作规范对腹部穴位深刺安全性研究及临床操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天枢;深刺;安全性   
      993
      |
      449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3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腹针针具粗细小议

      王丽平, 张蓓
      2010, 35(3): 236-24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3.016
      摘要:为了探讨腹针针具粗细在腹针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本文以对古代针具发展的文献记载的总结为基础,以针具的现代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发展为依据,结合在针灸临床上的体会,对针具粗细在腹针临床疗效中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针具粗细会对补泻作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即对于虚性的疾患,宜用相对较细的针具,对于实性的疾患,宜用相对较粗的针具。故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证,选用相对不同粗细的针具,可使针效大大提高。  
      关键词:腹针;针灸针;针具粗细;临床疗效   
      1232
      |
      473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1989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消息

    • 《针刺研究》稿约

      2010, 35(3)
        
      570
      |
      4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93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