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0年第35卷第4期

      实验研究

    • 裴建, 魏海, 刘志丹, 于颍梅, 倪灿荣, 吴焕淦
      2010, 35(4): 243-24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4.004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大椎"治疗后荷瘤小鼠脑皮质白介素(IL)-1β、IL-2、IL-6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艾灸调节肿瘤免疫抑制状态的机制。方法:H22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荷瘤组、艾灸组、非经穴组,每组10只。采用艾灸"大椎"治疗,原位杂交法检测脑皮质IL-1β、IL-2、IL-6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皮质IL-1β、IL-2、IL-6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荷瘤组小鼠脑皮质中IL-1β、IL-2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IL-6 mRNA和蛋白质表达显著上升(P<0.05,P<0.01);与荷瘤组比较,艾灸组小鼠脑皮质中IL-1β、IL-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升,IL-6 mRNA和蛋白则显著下降(P<0.05)。结论:艾灸治疗能上调荷瘤小鼠脑皮质IL-1β、IL-2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IL-6 mRNA和蛋白表达。艾灸调节荷瘤小鼠机体免疫抑制状态可能与调节脑皮质IL-1β、IL-2、IL-6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  
      关键词:艾灸;荷瘤小鼠;免疫抑制;白细胞介素;基因表达;蛋白表达   
      973
      |
      1120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17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杜艳, 赵利华, 吴海标, 王进声, 姚平
      2010, 35(4): 250-25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4.005
      摘要:目的:探讨艾炷灸治疗D-半乳糖衰老小鼠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造模组、艾灸1组、艾灸2组、尼莫地平组,每组12只。皮下注射D-半乳糖造成小鼠衰老模型。艾灸1、2组分别选取小鼠"足三里""悬钟""关元""百会"行艾柱灸治疗,尼莫地平组给予尼莫地平灌胃。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小鼠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16)、视网膜母细胞瘤抑制蛋白(pRb)及c-fos的表达。结果:造模组小鼠大脑皮质P16蛋白表达的神经元密度较生理盐水组增高(P<0.01),艾灸1、2组及尼莫地平组较造模组降低(P<0.01)。造模组小鼠pRb、c-fos蛋白表达的神经元密度较生理盐水组、艾炷灸、尼莫地平组降低(P<0.01,P<0.05)。其余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炷灸"足三里""悬钟""关元""百会"可调控D-半乳糖衰老小鼠脑组织P16、pRb、c-fos蛋白的表达。  
      关键词:艾炷灸;衰老;大脑皮质;细胞周期蛋白P16;视网膜母细胞瘤;c-fos表达   
      1360
      |
      337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39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脾经穴位注射香菇多糖对脾气虚模型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

      林静瑜, 许云禄, 姚欣, 胡翔龙, 倪峰
      2010, 35(4): 255-26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4.006
      摘要:目的:证实穴位给药的药效反应是否具有特异性和循经性以及脾经穴位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相关。方法:健康新西兰家兔5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肌肉治疗组、三阴交治疗组、地机治疗组、血海治疗组。每日以100%生大黄水煎剂灌胃(15mL/kg),连续10d,造成家兔脾气虚模型。自造模第2天起,各治疗组按不同给药途径隔日注射香菇多糖(LNT,0.025mg/kg),共5次。实验结束,各组按郭峰法测红细胞免疫功能(RBC-C3bR、RBC-IC),免疫比浊法测血清IgM浓度,同时观察家兔体征变化。结果:不同途径注射LNT均能不同程度地纠正脾气虚家兔RBC-C3bR花环形成率及血清IgM浓度的下降,以三阴交治疗组和血海治疗组效果最好(与模型组相比,P<0.01或P<0.05)。结论:脾经不同穴位点注射LNT改善脾气虚模型家兔的体征及免疫功能的作用比肌肉注射途径更为显著,经络穴位给药的药效具有特异性,经脉脏腑功能相关。  
      关键词:脾经;脾气虚;穴位注射;香菇多糖;免疫功能   
      1292
      |
      27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03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游伟, 时宇静, 韩焱晶, 贾宝辉, 图娅
      2010, 35(4): 261-26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4.007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糖皮质激素及其受体的影响,进而探讨电针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百优解组、束缚组、电针组、糖皮质激素拮抗剂组、电针加糖皮质激素拮抗剂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应激结合孤养21d造模。选取"百会"透"印堂"穴电针治疗慢性应激模型大鼠,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486阻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负反馈通路。放射免疫法检测肾上腺皮质酮含量,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海马、下丘脑、垂体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束缚组大鼠肾上腺皮质酮的分泌明显增多(P<0.05),而电针组与束缚组比较皮质酮的过度分泌明显降低(P<0.05)。束缚组大鼠GRmRNA在海马、下丘脑及垂体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电针组与束缚组比较海马、下丘脑、垂体GR的生成增多(P<0.05)。以上两指标,模型组和糖皮质激素拮抗剂组的变化与束缚组一致;与模型组比较,百优解组仅可明显升高海马GRmRNA的表达(P<0.05);与糖皮质激素拮抗剂组比较,电针加糖皮质激素拮抗剂组可降低肾上腺皮质酮的含量(P<0.05),升高海马GRmRNA的表达(P<0.05),但其降低肾上腺皮质酮含量和升高下丘脑、垂体GRmRNA表达的作用均不及电针组(P<0.05)。结论:电针对糖皮质激素的过度分泌有直接的调控作用,并可通过增强GRmRNA的表达,改善HPA轴负反馈中枢的功能障碍。当HPA轴负反馈通路被阻断后,电针的作用减弱。  
      关键词:电针;抑郁;慢性应激;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肾上腺皮质酮;海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1272
      |
      743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23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杨孝芳, 崔瑾, 刘小雨, 张小珊, 冯麟, 王兴桂, 钱宁
      2010, 35(4): 267-27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4.008
      摘要:目的:研究"内关"穴位埋针对心肌缺血损伤小型猪心肌转化生长因子(TGF)-β3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穴位埋针抗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32只小型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内关组和膈俞组,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内关组和膈俞组分别进行"内关""膈俞"穴埋针治疗,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GF-β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有少量TGF-β3 mRNA和蛋白表达,模型组TGF-β3 mRNA和蛋白表达量比假手术组升高(P<0.05),"内关"及"膈俞"穴位埋针治疗可上调TGF-β3 mRNA和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上调TGF-β3 mRNA和蛋白表达量方面"内关"优于"膈俞"(P<0.05)。结论:"内关"穴位埋针可能通过上调TGF-β3 mRNA和蛋白表达,刺激内皮细胞增殖,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增加缺血心肌血流,实现对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埋针;内关;心肌缺血;心肌TGF-β3;TGF-β3 mRNA   
      1013
      |
      351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86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罗明富, 郭莹, 张栋, 何俊娜, 马惠敏, 王淑友
      2010, 35(4): 272-27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4.017
      摘要:目的:研究兔胆囊炎模型腹部循胆经高温反应与瘦素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用健康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胆囊炎模型组15只。胆总管缩窄结扎,于胆囊内注射大肠杆菌液0.1mL制作胆囊炎模型。造模后第3、7、11天分别沿胆经腹段,采用AGA-782型红外热像仪系统做体表热像图观察和记录。切取模型组循经高温反应部位皮下组织和对照组相应部位的组织,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上清液内瘦素含量,并进行组织切片甲苯胺蓝染色的形态学观察。结果:体表红外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约有70%的动物在左右腹侧沿胆经的位置出现长短不一的循经高温反应(0.5~1.4℃)带或区,右侧多于左侧,而对照组则未显温度升高变化。模型组患侧和对侧循经高温反应部位的瘦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另外,通过观察组织切片,在红外热像仪所测的高温反应皮下组织内,脂肪细胞多沿血管排列;对照组脂肪细胞的分布显得较疏松,而在模型组发生循经高温反应的组织内,脂肪细胞排列显得拥挤。结论: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与循经高温反应有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胆囊炎;循经高温反应;瘦素   
      1014
      |
      158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11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白春艳, 卓廉士, 朱艺, 傅燕
      2010, 35(4): 277-28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4.009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2只及空白组10只。模型组喂养高脂饲料制备NAFLD模型。8周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1只及针刺组11只。针刺组分别电针"丰隆""足三里""太冲"。治疗4周后检测各组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胆固醇(TC),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用逆转录酶链聚合反应检测下丘脑组织中瘦素(Lep)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后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TC、TG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出现弥漫性脂肪变。电针4周后,电针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TC、TG显著下降,肝组织脂肪变减轻,下丘脑Lep和瘦素受体mRNA表达升高(P<0.05)。结论:电针对NAFLD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下丘脑瘦素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实现的。  
      关键词:电针;非酒精性脂肪肝;下丘脑;瘦素;瘦素受体   
      1132
      |
      241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75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神经蛇毒处理眶下神经对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

      刘健华, 符文彬, 徐振华, 廖源, 李心然
      2010, 35(4): 281-28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4.010
      摘要:目的:探讨粗纤维在电针"四白"穴对内脏痛的镇痛效应中的作用及其传入途径。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内脏痛组、电针组、眶下神经切断组,神经蛇毒组及生理盐水组,每组6只。切断大鼠双侧眶下神经以及双侧眶下神经鞘内注射神经蛇毒选择性破坏A类纤维,然后电针双侧"四白"穴,再腹腔注射乙酸造成内脏痛模型,观察大鼠内脏痛的行为学变化(扭体反应)以及孤束核(NTS)和三叉旁核(PTN)的c-fos表达。结果:电针组大鼠扭体次数较内脏痛组明显减少(P<0.01),眶下神经切断组大鼠扭体次数较电针组明显增加(P<0.01),神经蛇毒组大鼠扭体次数少于内脏痛组(P<0.05)。电针组NTS的c-fos表达较内脏痛组明显减少(P<0.05),眶下神经切断组较电针组明显增加(P<0.01),神经蛇毒组显著低于内脏痛组(P<0.05)。电针组PTN的c-fos表达较内脏痛组明显增加(P<0.01),眶下神经切断组较电针组明显减弱(P<0.01),神经蛇毒组较眶下神经切断组和内脏痛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粗纤维不是电针"四白"穴对内脏痛大鼠镇痛效应的主要传入纤维,口面部的躯体感觉传入可能经PTN中继后与内脏的感觉传入在NTS发生汇聚并进行整合,从而产生镇痛作用。  
      关键词:内脏痛;电针;神经蛇毒;电针镇痛;传入路径;粗纤维   
      983
      |
      184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68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吴巧凤, 毛森, 蔡玮, 颜贤忠, 赵纪岚, 余曙光, 唐勇
      2010, 35(4): 287-29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4.011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俞、募穴和配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影响的部分代谢组学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胃俞组、中脘组、胃俞联合中脘组,每组10只。采用夹尾法复制FD大鼠模型,分别电针"胃俞""中脘"以及"胃俞"+"中脘",采用1H NMR扩散编辑实验检测血清大分子代谢物,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N-乙酰糖蛋白(NA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明显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VLDL/LDL)明显升高(P<0.05);针刺各组均能提高NAc的含量,降低VLDL/LDL(P<0.05);与胃俞组和中脘组相比,胃俞+中脘组除了升高NAc,降低VLDL/LDL之外,还能提高模型大鼠降低的HDL(P<0.05)。结论:针刺俞募穴均对FD大鼠的血清大分子代谢产物有影响,俞募配穴法的影响更为明显。  
      关键词:俞募配穴;针灸;功能性消化不良;代谢组学   
      1541
      |
      1109
      |
      1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57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消息

    • 纪念许健生医生

      方继良
      2010, 35(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4.018
        
      601
      |
      6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69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世界针灸杂志》征稿启事

      2010, 35(4)
        
      634
      |
      1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31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隔药灸结合电针治疗寒湿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朱英, 陈日兰, 苗芙蕊, 姬乐
      2010, 35(4): 293-29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4.012
      摘要:目的:观察隔药灸结合电针对寒湿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12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隔药灸结合电针组和西药组各62例。隔药灸结合电针组采用神阙穴隔药灸9壮,梁丘、鹤顶、内外膝眼等穴用电针,疏密波,频率4Hz/20Hz,强度1~2mA,电针30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治疗4周。西药组口服英太青胶囊,每次50mg,每日2次,4周后统计疗效。结果:隔药灸结合电针组在降低关节疼痛积分、改善膝骨关节病情严重指数方面均优于西药组(P<0.05)。隔药灸结合电针组临床控制8例,显效21例,有效2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3%;西药组临床控制3例,显效16例,有效3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0.6%。隔药灸结合电针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10周随访时隔药灸结合电针组总有效率87.1%(54/62),优于西药组67.7%(42/62,P<0.01)。隔药灸结合电针组较西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1)。结论:隔药灸神阙穴配合电针治疗寒湿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佳,且副反应低。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隔药灸;电针   
      1187
      |
      515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50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赖毛华, 马红霞, 姚红, 刘华, 宋兴华, 黄婉怡, 吴效科
      2010, 35(4): 298-30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4.013
      摘要:目的:观察腹针疗法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内分泌、代谢指标的影响,探讨腹针治疗该病的部分机制。方法:86例肥胖型PCOS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腹针组各43例。西药组予二甲双胍治疗,腹针组针刺中脘、下脘、气海等穴,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月经恢复情况、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值(WHR)、多毛评分(F-G评分)、卵巢体积、生殖内分泌激素及糖、脂代谢指标等,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BMI、WHR、F-G评分、黄体生成素(LH)、LH/FSH、游离睾酮(T)均下降,卵巢体积变小,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月经情况好转(均P<0.05),两组的促卵泡激素(FSH)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腹针组BMI、WHR、T的下降幅度比西药组明显,月经恢复情况好于西药组(P<0.05)。西药组治疗后部分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无其它不适症状,治疗6个月随访肝肾功能均正常,腹针组无不良反应。结论:腹针在改善肥胖型PCOS患者的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方面与二甲双胍有类似的效果,同时腹针在恢复月经,降低BMI、WHR、T水平方面优于二甲双胍,且无副作用,是治疗肥胖型PCOS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腹针;肥胖   
      988
      |
      1342
      |
      1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42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辨证治疗中风后抑郁症150例临床观察

      吴家萍
      2010, 35(4): 303-30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4.014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辨证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30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150例(以"四神针"为主穴,配合中医证候分型取穴,每日1次)及氟西汀组150例(口服氟西汀每日20mg),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统计两组疗效,并对疗效与证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针刺组HAMD的评分优于氟西汀组(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9.3%(134/150),氟西汀组总有效率为76.0%(114/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各证型的疗效也均优于氟西汀组(均P<0.05)。结论:针刺辨证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较好。  
      关键词:针刺;中风后抑郁症;氟西汀   
      1028
      |
      683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78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思路与方法

    • 基于CT三维重建的女性次髎穴定位研究

      汪荣, 宋岩峰, 张文举, 叶友强
      2010, 35(4): 307-31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4.015
      摘要:目的:探寻可供临床应用的次髎穴定位取穴及针刺操作方法及先进的测量研究手段。方法:利用CT扫描仪对106例女性进行盆部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立体空间中测量次髎穴相关径线、角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髂间距与孔间距存在直线相关性,骶髂距与孔髂距存在直线相关性,据此确定次髎穴的坐标定位点。体重与直刺深度存在直线相关性,根据体重可得出直刺深度。第2骶孔倾斜角度为(30.08±4.26)°,孔深距为(20.13±2.11)mm,从而提出次髎穴斜刺法。结论:CT三维重建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合理、科学地进行穴位解剖测量。  
      关键词:次髎穴;定位;CT三维重建;虚拟现实技术;针灸   
      834
      |
      363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73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陈日新, 陈明人, 康明非, 迟振海, 张波
      2010, 35(4): 311-31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4.016
      摘要:本文从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了热敏灸感的出现规律、与"气至"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提出热敏灸感的出现具有普遍性,与疾病高度相关,其出现部位呈现出动态的特征,随病情变化而变化,与部位固定的经穴并不完全重合;敏灸感与针刺产生的"得气感"与"气至"等经气活动一样,是人体经气激发与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因此热敏灸感的产生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热敏灸感可以指导临床灸疗准确取穴与科学定量及提高灸疗疗效。因此,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灸疗;疗效;热敏灸感   
      2057
      |
      2980
      |
      4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69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针刺治疗偏头痛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邓竹青, 赵凌, 李瑛
      2010, 35(4): 315-31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4.001
      摘要: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近年,学者们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许多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本文从对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的抑制、改善脑微循环、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等方面综述了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有关机制,并认为今后的研究可从针刺对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影响等方面开展。  
      关键词:偏头痛;针刺疗法;动物实验;机制   
      1173
      |
      521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64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百家园

    • 斑蝥青黛天灸膏的疗效与储藏时间的关系探讨

      崔占义, 孙树枝
      2010, 35(4): 318-31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4.002
      关键词:牛皮癣;天灸膏;储藏时间;疗效   
      844
      |
      14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63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镇痛引起依赖现象的探讨

      杨云涛
      2010, 35(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4.003
      关键词:针刺;镇痛;依赖现象   
      816
      |
      18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24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