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0年第35卷第6期

      实验研究

    • 马骋, 余黎, 闫丽萍
      2010, 35(6): 403-40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6.002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神经病理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大鼠脊髓腰段神经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s)相关亚单位NR 1、NR 2 B、GluR 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以及电针的作用,探讨电针干预脊髓中枢敏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后两组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模型(SNI),对照组仅分离但不损伤神经。伤侧足底触觉法于造模前、造模后第2、7、14天测定机械痛阈。电针组在造模第7天测痛后电针"委中"和"环跳"穴30 min,1次/d,共7 d。各组末次测痛后处死动物,摘取腰段脊髓,用Western blot检测NR 1、NR 2 B和GluR 1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相应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后SNI模型大鼠损伤侧足底机械痛阈进行性降低(P<0.05,P<0.01);电针能显著提高SNI模型大鼠机械痛阈(P<0.01)。SNI模型大鼠脊髓腰段神经元相关受体亚单位NR 1、NR 2 B、GluR 1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有上调现象,但只有NR 2 B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对上述表达上调有抑制作用的倾向,同样,只有对NR 2 B蛋白及其mRNA的上调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结论:电针通过对脊髓神经元iGluRs相关亚单位NR 2B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显著下调,达到调整SNI大鼠痛信息调控机制的作用。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电针;脊髓;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亚单位   
      1239
      |
      396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32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孔立红, 叶煜婉, 周华, 周红娟, 杜艳军, 崔常香
      2010, 35(6): 409-41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6.003
      摘要:目的:观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抑制剂-1(PAI-1)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皮质区表达的变化和穴位埋药线及穴位注射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穴位注射组、穴位埋药线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穴位埋药线组在"大椎""百会"穴埋入胶原川芎嗪缓释剂药线,穴位注射组在"大椎""百会"穴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缺血皮质区中uPA、PAI-1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缺血区皮质区中uPA表达增高、PAI-1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两治疗组均能下调uPA表达、上调PAI-1的表达(P<0.05,P<0.01),穴位埋药线的优势作用表现在3 d和5 d,与穴位注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药线和穴位注射均可上调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皮质区中PAI-1的表达,下调uPA表达,通过减轻脑微血管基底膜和内皮细胞的损害进而保护脑微血管结构的完整性;穴位埋药线的作用优于穴位注射。  
      关键词:穴位埋药线;穴位注射;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uPA和PAI-1表达;免疫组化   
      1192
      |
      19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60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细胞形态及凋亡的影响

      王彦春, 程宇核, 马骏, 甘水咏, 王述菊, 周华, 杜艳军, 杨旻, 沈峰
      2010, 35(6): 415-42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6.004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形态数量及黑质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PD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以6-羟基多巴胺右侧纹状体微量注射法制备PD大鼠旋转模型。电针组取"风府""太冲"电针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2周。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黑质的形态学变化,以Nissl染色检测各组黑质的神经元总数,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黑质、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和纤维的数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黑质TH阳性细胞百分比及细胞凋亡比例。结果:模型组损毁侧黑质致密部神经元总数、TH阳性神经元数量及纹状体TH阳性神经纤维数量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各相应指标数值均显著增加(P<0.01);电针组损毁侧黑质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但仍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电针治疗能显著提高PD模型大鼠黑质DA能神经元数量及纹状体DA能神经纤维密度,显著降低PD模型鼠黑质细胞凋亡率,说明电针干预对PD模型鼠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帕金森病;电针;凋亡;黑质;纹状体   
      1407
      |
      514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51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徐斌, 喻晓春, 陈采益, 王玲玲, 刘俊岭, 刘志顺, 高俊虹, 常晓娟, 陈龙, 王耀帅
      2010, 35(6): 422-42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6.005
      摘要:目的:从经穴效应量的差异探索不同部位、不同组织结构与经穴特异性的关系。方法:成年SD大鼠,选择不同经脉、不同部位组织结构相似的经穴("大陵"与"解溪""郄门"与"后三里""曲泽"与"犊鼻")及腹部非穴,电针刺激右侧单穴以及"郄门"和"后三里"的单一组织(皮肤、肌肉、骨膜,3个系列试验,每组12例),观察其对心得安所致心动过缓大鼠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回升率的调节效应。结果:①模型组给心得安后,心率和MAP一直保持低水平。"郄门""曲泽""后三里""解溪"组的心率、MAP回升率分别是非穴组的7、8、6、6倍和4、4、3、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大陵""犊鼻"组与非穴组的心率、MAP回升率接近(P>0.05)。②同一经脉不同部位经穴的效应量呈现循经脉循行方向增强的趋势,即:"曲泽">"郄门">"大陵","解溪"与"后三里">"犊鼻"。③"郄门"与"后三里"同一穴位常规电针与不同组织电针效应量存在差异,基本表现为皮肤>肌肉≈常规电针>骨膜。④不同穴位相同组织效应量的差异部分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电针"郄门"与"后三里"二穴皮肤,其在调节心率方面"郄门"优于"后三里"(P<0.01),电针二穴肌肉在调节MAP方面"郄门"优于"后三里"(P<0.01),电针二穴骨膜的效应量相当。⑤组织结构相似穴位的效应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陵"与"犊鼻"效应相似,"曲泽"与"解溪"效应相似,"后三里"和"郄门"效应相似,而"解溪"在心率效应量方面比"大陵"高出4倍、在MAP回升率方面高出3倍,"曲泽"在心率效应量方面是"犊鼻"的6倍、在MAP回升率方面是"犊鼻"的2.7倍。结论:不同经脉组织结构相似经穴的效应量存在特异性,同一组织在不同部位其效应量亦有特异性;当机体组织成为调节机体功能的途径时,必须重新认识不同部位组织功能的差异;不同部位组织与机体联系途径的差异及功能特化可能是构成其对刺激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经穴;特异性;穴位结构;穴位位置   
      1289
      |
      1022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39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薇钧, 卢峻, 牛川森, 黄怡然, 马青, 阿英格, 郝红伟, 李路明, 图娅
      2010, 35(6): 429-43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6.006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炎性反应疼痛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刺激治疗慢性炎性反应疼痛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单穴电针组、双穴电针组,大鼠后肢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复制炎性反应模型。单穴电针组、双穴电针组取"后三里"穴,每次电针30 min,每3 d治疗1次。35 d后取血清,以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IL-4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1、IL-4含量较正常组均明显升高(P<0.01),单穴电针组和双穴电针组大鼠血清TNF-α、IL-1、IL-4含量较模型组降低(均P<0.01),单穴电针组与双穴电针组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穴电针与双穴电针均可降低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4的含量,从而缓解机体的炎性反应,二者的作用效果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炎性反应疼痛;电针;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4   
      1182
      |
      39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29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朱新龙, 白万柱, 吴富东, 蒋瑾, 景向红
      2010, 35(6): 433-43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6.007
      摘要:目的:应用霍乱毒素亚单位B结合荧光素488(CTB-Alexa 488)新一代荧光示踪技术研究大鼠"承山"穴神经解剖学特征。方法:用微量注射器将5μL 0.05%CTB-Alexa 488分别注入4只雄性SD大鼠"承山"穴。在4048 h后将动物灌流固定,取出脑、脊髓和双侧腰部脊神经节,并制成组织切片,后直接用荧光显微镜系统观察和记录被CTB-Alexa 488显示的神经标记。结果:被CTB-Alexa 488标记的神经元在荧光光栅45048 h后将动物灌流固定,取出脑、脊髓和双侧腰部脊神经节,并制成组织切片,后直接用荧光显微镜系统观察和记录被CTB-Alexa 488显示的神经标记。结果:被CTB-Alexa 488标记的神经元在荧光光栅450490的条件下呈绿色,均位于示踪剂注入侧的相关神经组织中。其中标记的一级感觉神经元分布在L4-L5的脊神经节,而被标记的一级运动神经元呈柱状分布在L4-L5节段脊髓前角第Ⅸ层的中外侧部。结论:应用CTB-Alexa 488荧光示踪技术成功揭示了与"承山"穴相关的初级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在脊神经节和脊髓的分布规律。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neuro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mary sensory afferent and the motor neurons coming from and innervating acupoint "Chengshan"(BL 57) area in the rat by using cholera toxin subunit B conjugated with Alexa Fluor 488(CTB-Alexa488),a new generation of fluorescent neural tracing reagent.Methods Four male SD rats were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Under anesthesia,0.05% CTB-Alexa488(5μL) was injected into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rear of the hind leg,a corresponding site of "Chengshan"(BL 57) in the human body.After 40490的条件下呈绿色,均位于示踪剂注入侧的相关神经组织中。其中标记的一级感觉神经元分布在L4-L5的脊神经节,而被标记的一级运动神经元呈柱状分布在L4-L5节段脊髓前角第Ⅸ层的中外侧部。结论:应用CTB-Alexa 488荧光示踪技术成功揭示了与"承山"穴相关的初级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在脊神经节和脊髓的分布规律。  
      关键词:承山;神经支配;霍乱毒素亚单位B结合荧光素488;脊神经节;脊髓   
      1473
      |
      461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9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张璐, 蒋瑾, 晋志高, 刘俊岭
      2010, 35(6): 438-44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6.008
      摘要:目的:观察"合谷""内关""扶突"穴区与甲状腺区之间的传入神经联系途径,为针刺该3穴区行甲状腺针麻手术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3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合谷-扶突穴组、内关-扶突穴组、甲状腺-扶突穴组、合谷-甲状腺组、内关-甲状腺组,每组6只。分别采用荧光素碘化丙啶(PI)及双苯甲亚胺(Bb)从上述穴区皮下和甲状腺周围微量注射。PI注射后60 h、Bb注射后12 h将动物以常规方法灌流固定,剥取颈节段脊神经节及脊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PI、Bb单双标记细胞。结果:所有组中PI及Bb单标记细胞在C1-T1脊神经节均可见到,其中"合谷"穴与"内关"穴PI单标记细胞集中分布在C4-C8脊神经节,"扶突"穴与甲状腺Bb单标记细胞集中分布在C1-C6脊神经节。合谷-扶突穴组、内关-扶突穴组、合谷-甲状腺组、内关-甲状腺组双标记细胞主要分布于C3-C7脊神经节,甲状腺-扶突穴组双标记细胞分布于C1-C4脊神经节。在脊髓前角也可见少量单标记细胞,约占同一节段脊神经节全部标记细胞数的8%左右,并可见散在的双标记细胞。结论:"合谷""内关""扶突"之间及3穴位与甲状腺之间均存在双标记细胞,即上述穴位之间及穴位与甲状腺之间存在由外周到脊髓的联系途径,为这些穴位组方配伍使用在甲状腺手术针麻过程中发挥镇痛作用的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关键词:荧光双标记;甲状腺;合谷;内关;扶突;颈脊神经节   
      1342
      |
      287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17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调理脾胃针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

      吉学群, 王春梅, 张萍, 张鑫, 张智龙
      2010, 35(6): 443-44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6.009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较佳针灸治疗方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针刺曲池、合谷、血海等穴;对照组应用甲钴胺500μg肌肉注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功能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优于对照组的82.5%(33/4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胫神经的运动、感觉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甲钴胺治疗,并能有效提高神经传导功能。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针刺疗法;调理脾胃针法   
      1041
      |
      740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83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贾春生, 郑丽娅, 石晶, 马小顺, 李晓峰, 李文丽, 朱慧军
      2010, 35(6): 448-45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6.010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透穴埋针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2例偏头痛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试验组采用耳穴透穴埋针刺法,以额、颞、枕为主穴,伴有恶心、呕吐者加胃、交感,伴畏光者加眼,每次留针5 d,共埋针4次;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40 mg/次,3次/d,连服4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6个月分别评定两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采用荧光分光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浆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6个月两组综合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组间综合评分比较,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2.61%(38/46),对照组总有效率67.39%(3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3.72%(36/43),对照组总有效率57.14%(2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血浆5-HT含量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透穴埋针刺法是治疗偏头痛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血浆5-HT含量有关。  
      关键词:偏头痛;耳穴透穴埋针刺法;血浆5-羟色胺   
      1401
      |
      748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75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杨继军, 邢海娇, 王少锦, 肖红玲, 李梅, 李青
      2010, 35(6): 453-45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6.011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饮食调整及有氧运动对单纯性肥胖症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61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饮食调整及有氧运动进行减肥,连续51 d。治疗组在进行饮食调整和有氧运动的基础上,针刺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脾俞、胃俞等腧穴,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 d,共3个疗程。患者称重后,计算体重指数(BMI);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Lep)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体重、BMI、血清Lep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体重分别在第1疗程、第3疗程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BMI在各个疗程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Lep含量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体重及BMI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饮食调整及有氧运动可降低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的体重、BMI、血清Lep含量,且作用优于单纯饮食调整及有氧运动。  
      关键词:单纯性肥胖症;针刺;饮食调整;有氧运动;体重;体重指数;血清瘦素   
      1343
      |
      328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66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调神穴治疗术后胃瘫的疗效观察

      张翠彦
      2010, 35(6): 458-46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6.012
      摘要:目的:在针刺治疗胃瘫常规选穴的基础上加用调神的穴位,观察治疗术后胃瘫的疗效。方法: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治疗组在常规选穴的基础上加调神的穴位百会、印堂、头皮针胃区;对照组不加调神的穴位。每次治疗20 min,每日1次,最多治疗20次。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抑郁焦虑量表评分,对两组胃液量变化、胃瘫治愈率、治疗次数等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别为10.3±2.8、15.6±5.6(t=2.686,P=0.018),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分别为13.0±2.7、15.8±3.2(t=2.143,P=0.046),两组抑郁焦虑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胃液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两组治愈率分别为100%(10/10)和80%(8/1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治愈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7.3±1.3、10.4±2.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4,P=0.001)。结论:调神穴有利于术后胃瘫患者抑郁焦虑状态的改善,也有利于胃瘫的治疗,减少治疗次数。  
      关键词:胃瘫;针刺;调神穴;耳穴贴压   
      802
      |
      383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60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陈宁勇, 周英, 董勤, 周春祥
      2010, 35(6): 462-46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6.013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高血压患者80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各40例。针刺组针刺风池、曲池、太溪等穴共4个疗程,西药组口服代文(Diovan)80 mg/d,连续30 d。监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值,统计两组的疗效。结果:症状疗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7.50%(39/40),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5.00%(30/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优于西药组(P<0.01)。降压疗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0.00%(32/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优于西药组(P<0.05)。两组各血压监测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针刺组治疗后各血压监测指标较西药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期内西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病例数明显高于针刺组(P<0.01)。结论:针刺疗法的降压疗效优于单一使用Diovan,并且较少发生不良反应。  
      关键词:高血压病;针刺;临床观察   
      895
      |
      1221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89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短篇报道

    • 针刺十二经穴对健康青年心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严洁, 沈菁, 常小荣, 王超, 李江山, 阳仁达
      2010, 35(6): 466-46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6.014
      关键词:针刺;十二经穴;心功能   
      1046
      |
      14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79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针灸治疗失语症的Meta分析

      李亚峰, 倉林譲, 赵四海, 余奇, 程芳, 王艳丽, 魏科娜, 刘恩岐
      2010, 35(6): 468-47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6.015
      摘要:目的:评价针灸治疗失语症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针灸治疗失语症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文献。对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文献33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26篇,获得病例数1 749例,对其进行了Meta分析。合并后OR=3.66,95%可信区间(CI)为(2.81,4.76),漏斗图基本对称,菱形位于竖线的右侧,提示针灸组对失语症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Z=9.60,P<0.001)。结论: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失语症优于单纯语言康复训练和药物,但仍需更多的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验证。  
      关键词:针灸;失语症;Meta分析   
      1136
      |
      637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45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浅说针灸器具的发展演变

      徐文斌, 李素云, 徐青燕, 张立剑
      2010, 35(6): 474-47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06.016
      摘要:针灸治病离不开针灸器具,本文对针灸学历史上出现的针灸器具进行了系统考查和梳理,从针具、灸材与灸具、现代针灸治疗仪3个方面入手,考查了针具由砭石、骨针、金属针等发展至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的革新历程,并全面叙述了不同时期施灸材料与辅助器具的应用与不断改进,以及现代电针仪、灸疗仪的创制经过与使用特点。由此,较全面地理清了针灸器具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脉络。  
      关键词:针灸;器具;演变   
      1085
      |
      1375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39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第35卷(2010年)总目次

      2010(6)
        
      542
      |
      4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50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