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1年第36卷第1期

      消息

    • 《针刺研究》稿约

      2011, 36(1)
      摘要:《针刺研究》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1.投稿内容:针灸理论、实验、临床等有  
        
      622
      |
      14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9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韩晶
      2011, 36(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1.007
      摘要: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研制的2010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简称《年报》)近日出版,该《年报》发布的各类期刊影响因子是度量期刊学术创新影响力和整体学术水  
        
      737
      |
      9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90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第三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揭晓

      韩晶
      2011, 36(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1.001
      摘要:首都针灸界2011年新春联谊会暨第三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于2011年1月22日在京举行,共有13项科研成果获奖。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授予在中医针灸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  
        
      817
      |
      3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49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十余中医人获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1, 36(1)
      摘要:中国科协日前发布关于表彰全国优秀工作者的决定,中医药系统三家学会共有11名中医药工作者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推荐的仝小林、孙涛、朱立国、杨明会、黄璐琦  
        
      581
      |
      3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85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国强:中医针灸并非濒危才申遗

      2011, 36(1)
      摘要:——11月2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针灸申遗成功情况。王国强回答记者提问时如是说。中医针灸申遗成功,是一件大好事。然而,不少人对此有些误解,认为针灸申遗意味着需要保护,也就是说这项技能面临濒危。实际上,中医针灸申报的是代表作名录,不是濒危名录,不存在衰败问题,并非是打响了保卫战。随着经济社会发  
        
      697
      |
      8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42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实验研究

    • 电针对雌激素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王少军, 谭连红, 杨永升, 乔丽娜
      2011, 36(1): 1-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1.002
      摘要:目的:研究针刺对药物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的作用效应。方法:以去卵巢SD大鼠为模型,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正常组、模型组、针刺关元组、雌激素组(0.5 mg/kg)、针刺关元+小剂量雌激素组(0.25 mg/kg)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G蛋白耦联受体54(GPR54)、肿瘤转移抑制因子(Kiss)-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mRNA的表达及外周血雌激素、皮质醇水平。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下丘脑GnRH、GPR54、Kiss-1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下丘脑CRH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血清皮质醇及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关元+小剂量雌激素组、雌激素组与模型组相比,GnRH、GPR54、Kiss-1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CRH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血清皮质醇及雌激素水平增高(P<0.05)。关元组与模型组相比,GnRH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GPR54、Kiss-1 mRNA的表达有降低的趋势(P>0.05),CRH mRNA的表达有增高的趋势(P>0.05),血清皮质醇及雌激素水平有增高的趋势(P>0.05)。结论:电针能促进小剂量雌激素对生殖内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去卵巢;电针;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蛋白耦联受体54;肿瘤转移抑制因子-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皮质醇;雌激素   
      1122
      |
      451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77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刘智斌, 牛文民, 杨晓航, 牛晓梅, 王渊
      2011, 36(1): 7-1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1.003
      摘要:目的:探讨"嗅三针"通过嗅觉通路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以阐明其治疗AD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D模型组、嗅神经切断嗅三针组、嗅三针组,每组10只。β-淀粉样蛋白(Aβ)1-40肽段注射法制作AD大鼠模型,嗅神经切断术造大鼠嗅觉通路阻断模型。"印堂"穴及两侧"迎香"穴交替电针刺激行"嗅三针"治疗,每次10 min,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6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Bcl-2和Bax表达。结果:AD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Bcl-2阳性细胞减少(P<0.05),Bax阳性细胞表达增多(P<0.01);嗅三针组较AD模型组Bcl-2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1),Bax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1);嗅神经切断嗅三针组与AD模型组比较Bcl-2、Bax阳性细胞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嗅三针"能够调节海马Bcl-2和Bax的表达,其治疗效应的发挥依赖于嗅觉传导通路的完整性。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电针;嗅三针;海马;嗅神经通路;Bcl-2;Bax   
      1352
      |
      521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70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介入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

      李春华, 赵雅芳, 嵇波, 任晓暄, 郭孟玮, 丁喜艳, 孙琳琳, 张露芬, 朱江
      2011, 36(1): 12-1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1.004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即刻介入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针刺缓解胞宫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动情间期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每组6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10 d给予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末次给药1 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 U/只,制备痛经大鼠模型。于第10日各治疗组给予即刻电针20 min。采用XW-B-3冷光源微循环显微检查仪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微循环不同时段的变化。结果:与盐水组比,模型组微血管、毛细血管(cap)条数减少(P<0.05,P<0.01),微血管、cap粗细不均,管径收缩(P<0.01),血流减慢或停滞(P<0.01);与模型组比,即刻电针"三阴交"穴20 min时,微血管、cap条数均明显增多(P<0.05),微血管、cap管径均明显扩张(P<0.05),血流状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电针"悬钟"穴、非穴各时段各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穴组比,电针"三阴交"20 min时,cap管径明显扩张(P<0.05)。结论:"三阴交"穴电针即刻介入可缓解子宫血管的痉挛状态,改善子宫微循环,缓解疼痛,且穴位之间存在差异性。  
      关键词:痛经;子宫微循环;电针;三阴交;悬钟   
      1148
      |
      608
      |
      1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2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寿崟, 赵颖倩, 徐鸣曙, 葛林宝
      2011, 36(1): 18-2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1.005
      摘要:目的:研究在电针镇痛中大麻素CB1受体与多巴胺D1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拮抗剂组、激动剂组。对照组大鼠左侧踝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05 mL),其余各组左侧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05 mL)造模。电针"足三里""昆仑"30 min,隔日治疗1次,共4次。检测各组大鼠缩爪反应潜伏期(PWL)的变化,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脑内伏膈核-尾状核区CB1受体和D1受体mRNA表达情况。结果:(1)造模后,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PWL显著降低(P<0.01)。电针治疗后PWL延长,电针+拮抗剂组的镇痛效果显著弱于电针组(P<0.01);激动剂组与电针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脑内伏膈核-尾状核区CB1受体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电针+拮抗剂组较电针组和激动剂组在大鼠脑内伏膈核-尾状核区CB1受体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3)相同部位的D1受体与CB1受体的mRNA表达变化趋势一致。结论:CB1受体对D1受体的作用可能参与了电针镇痛。  
      关键词:电针;佐剂性关节炎;大麻素CB1受体;多巴胺D1受体;伏膈核-尾核   
      1188
      |
      306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53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丽发, 徐臣利, 熊克仁
      2011, 36(1): 23-2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1.006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对氯胺酮滥用成瘾戒毒治疗的物质基础。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10 mL/kg)对照组、氯胺酮(100 mg/kg)组、氯胺酮(100 mg/kg)加电针组。按上述设定剂量,经腹腔注射给药,每天1次,连续7 d。氯胺酮加电针组于给药1周开始低频(2 Hz)电针交替刺激双侧"足三里"与"三阴交"穴位,每次30 min,每天1次,连续1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大鼠海马CA1区酪氨酸羟化酶(TH)、c-fos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比,氯胺酮组大鼠海马CA1区TH、c-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和阳性产物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5,P<0.01)。与氯胺酮组比,氯胺酮加电针组TH、c-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和阳性产物的表达显著减弱(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三阴交"可明显抑制氯胺酮成瘾引起的海马CA1区TH、c-fos表达的增强,提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海马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改善氯胺酮成瘾。  
      关键词:氯胺酮成瘾;酪氨酸羟化酶表达;c-fos表达;电针;海马CA1区   
      1332
      |
      246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4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温针灸减低阿司匹林抗风湿致胃肠道副作用的研究

      孙世林, 孙忠人, 刘敏, 黎超明, 何微, 高亭, 刘明
      2011, 36(1): 28-3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1.008
      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灸减低阿司匹林致胃肠道副作用的疗效及机制。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针灸组与奥美拉唑组,每组10只。阿司匹林灌胃造模。灌胃后温针灸组取"中脘""下脘"、双侧"足三里"与双侧"内关",平补平泻手法针刺穴位后用温针灸架进行温针灸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参照Guth标准测量大鼠胃溃疡指数,黄嘌呤氧化酶法(羟氨法)测血清和胃黏膜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其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P<0.01);温针灸组的血清和胃黏膜SOD活力均提高,MDA含量均降低,溃疡指数减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奥美拉唑组的溃疡抑制率优于温针灸组(P<0.05),但是温针灸组在提高血清和胃黏膜SOD活力和降低胃黏膜MDA含量方面优于奥美拉唑组(P<0.05)。结论:温针灸能明显减低阿司匹林所致的胃肠道副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关键词:温针灸;胃黏膜损伤;胃溃疡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   
      1308
      |
      444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11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艾灸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肝糖原及肝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卢峻, 葛桂玲, 张红林, 尹真祯, 李志刚, 张欣, 邬卓文, 郭孟玮, 张露芬, 赵百孝
      2011, 36(1): 32-3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1.009
      摘要:目的:从艾灸对肝糖原和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艾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11只。采用21 d力竭游泳方式制作运动性疲劳模型。从第1天造模起即用艾炷灸双侧"足三里"穴,每穴各3壮,隔日1次,共灸11次。采用蒽酮法检测肝糖原,并观察电镜下肝细胞超微结构。结果:与安静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肝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1);艾灸组与模型组比较,肝糖原含量显著增高(P<0.05)。电镜观察显示模型组肝糖原稀疏、减少,肝细胞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结构不清晰;而艾灸组肝糖原较丰富,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结构基本清晰。结论:艾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部分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肝糖原含量、促进血糖的稳定,并改善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缓解肝细胞损伤而实现。  
      关键词:疲劳;力竭运动;艾灸;肝糖原;肝细胞超微结构   
      1289
      |
      727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01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家有, 唐纯志, 贺振泉, 张进, 郝木峰, 马春媚, 杨忠华, 赖新生
      2011, 36(1): 36-3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1.010
      摘要:目的:以不同刺激参数的捻转手法针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太冲"穴,比较其降压效应及对血浆内皮素-1(ET-1)的影响,探讨针刺"太冲"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最佳降压手法参数,同时为针刺手法量学提供有益依据。方法:选用SHR2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轻刺激组、中刺激组和重刺激组(每组均7只),并以同体重正常血压SD大鼠7只作为正常组。3个针刺组分别以不同参数针刺大鼠双侧"太冲"穴,每次针刺5 min,每天1次,在针刺结束后15 min采用BP-6无创血压测量系统对大鼠进行血压测定,针刺到第7天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ET-1含量。轻、中、重3种针刺参数捻转角度、频率以及是否穿透足底皮肤分别为:0°、0次/min、穿透足底皮肤,180°、60次/min、不穿透足底皮肤,360°、120次/min、穿透足底皮肤。结果:与轻刺激、重刺激组比较,针后第2天,中刺激组的收缩压显著降低(P<0.01);第6、7天,中刺激组收缩压显著低于模型组和轻、重刺激组(P<0.01)。组内比,中刺激组的收缩压于刺激后第2、5、6、7天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血浆ET-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中刺激组血浆ET-1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轻刺激和重刺激组的ET-1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冲"穴不同量化参数的针刺降压效应具有差异性,"太冲"穴中等强度刺激可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血浆内皮素含量。  
      关键词:自发性高血压;针刺刺激强度;太冲穴;血浆内皮素   
      1307
      |
      860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22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穴位埋线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压与心功能的影响

      邓元江, 梁伟雄, 程淑意
      2011, 36(1): 40-4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1.011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压与心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衰模型组、穴位埋线组和卡托普利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7周制作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穴位埋线组采用"内关""心俞""足三里"埋线治疗2次,卡托普利组采用卡托普利混悬液每天灌胃1次。治疗7周后无创检测大鼠的血压、心率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①造模后14周,模型组的血压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穴位埋线、卡托普利治疗7周后血压均明显降低(P<0.01)。②造模后14周,模型组心率有所增快(P<0.05),穴位埋线、卡托普利治疗后均可减慢大鼠的心率(P<0.01)。③造模后14周模型组LVEF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穴位埋线可提高大鼠的LVEF(P<0.05),增强左室射血功能,卡托普利的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穴位埋线对压力超负荷所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有降低血压、减缓心率、提高LVEF的作用,可缓解慢性心力衰竭。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穴位埋线;心脏功能;血压;左室射血分数   
      1140
      |
      25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56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针刺得气的PET脑功能成像研究

      张贵锋, 黄泳, 唐纯志, 王淑侠, 杨君军, 单保慈
      2011, 36(1): 46-5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1.012
      摘要:目的:运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技术,基于脑功能区葡萄糖代谢变化,探讨针刺得气的脑功能成像特点。方法:18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经穴组、非穴组、对照组,分别施以外关穴针刺、非穴针刺、不针刺,以18F-FDG为显影剂,运用PET进行脑部扫描,获得志愿者脑功能区葡萄糖代谢变化的图像数据,扫描完毕随即运用针刺感觉量表量化志愿者的感觉,依据感觉量化结果将所得图像数据分为酸麻胀重感组、刺痛感组与无感觉组进行比较,数据在Matlab平台上采用SPM 2.0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临床针刺效应:外关穴组6人,5人有酸麻胀重感,视觉模拟评分(VAS)4.23±1.50;非穴组6人,5人有刺痛感,VAS 5.73±2.40;两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功能成像结果按照P<0.001、相连像素大于10个的统计学标准:酸麻胀重感组与无感觉组比较,显著激活BA 7、13、20、22、39、42、45,主要涉及左颞叶、颞上回等;刺痛感组与无感觉组比较,显著激活BA 18、19、22、24、25、32、36、40、45,主要涉及左边缘叶、海马回等。结论:针刺腧穴产生的感觉主要以徐和的酸麻胀重等得气指征为主,针刺非穴产生的感觉以刺痛为主,前者所激活脑区的调控功能与腧穴的主治作用密切相关;得气的关键与腧穴的定位准确度相关;针刺得气是"针刺""腧穴""感觉""腧穴效应"等的综合体现。  
      关键词:脑功能成像;PET;针刺;针感;外关穴/非穴   
      1072
      |
      863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13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

      周蕾, 陆霞, 冯祯根, 陈荷光, 沈晓霞, 吴俊庆
      2011, 36(1): 52-5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1.013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选乳腺增生病病例按就诊单双日分为穴位埋线组(单日)40例和口服乳癖消对照组(双日)40例。穴位埋线选择屋翳、乳根、膻中、血海、足三里、阳陵泉穴,15 d埋线1次,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1个疗程后近期疗效和6个月后随访远期疗效(包括乳房疼痛程度和肿块大小),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卵泡期雌二醇、孕酮、泌乳素以及乳腺B超。结果:埋线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近期、远期疗效(疼痛分级、肿块大小)显著(P<0.01),埋线组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埋线组降低雌二醇含量的效应优于对照组(P<0.01),乳腺B超改善埋线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近期、远期疗效显著,优于口服乳癖消。  
      关键词:穴位埋线;乳腺增生病;疼痛分级;肿块大小;血清雌二醇;孕酮;泌乳素   
      1390
      |
      53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07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综合刺营放血疗法治疗声带黏膜下出血的临床研究

      周金兰, 谢强, 邓
      2011, 36(1): 57-6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1.018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刺营放血疗法治疗声带黏膜下出血(脏腑郁热证)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综合刺营放血疗法治疗(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拇指三商穴和耳轮三点放血),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对照组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每次15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的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治疗前后嗓音声学参数的变化及观察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愈显率为90%(27/30),对照组为60%(18/30),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及嗓音声学各项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30例患者治疗后无任何不良反应,所有病例安全性评价为1级。结论:综合刺营放血疗法治疗声带黏膜下出血疗效显著,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安全、简便、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声带黏膜下出血;刺营放血;嗓音声学参数   
      767
      |
      14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70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30例临床随机对照观察

      吴家萍, 谷世喆
      2011, 36(1): 62-6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1.014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针灸组主穴为背俞穴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配穴根据斑块所在部位而循经取穴,如合谷、外关、百会、曲池、委中等,留针30 min,另选取肾俞及较明显皮损处行艾条灸治,每处2~3 min,隔日治疗1次。西药组随餐口服阿维A胶囊20 mg,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对皮损程度进行PASI(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评分,并对临床疗效进行统计。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PA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针灸组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P<0.05)。针灸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3例,愈显率为70.00%,总有效率为90.00%;西药组痊愈1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愈显率为53.33%,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愈显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显著,且优于阿维A胶囊。  
      关键词:寻常型银屑病;针灸;阿维A胶囊   
      1002
      |
      1011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6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经络与腧穴

    • 针灸骨度人体测量100例研究报告

      武晓冬
      2011, 36(1): 66-7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1.015
      摘要:目的:通过人体实际测量,比较《灵枢.骨度》的尺寸与现行针灸骨度之间的差异,探讨针灸骨度相关人体各部位间的比例关系。方法:依据现行国家标准《腧穴定位人体测量方法》(GB/T 23237-2009)规定的方法,对100名部队战士进行了12项针灸骨度的人体测量。结果:(1)两头维与两完骨间弧长,两者作为头部横寸同为9寸,实际长度并不相等;(2)两云门间距12寸,其与两乳头间距的实测比值符合12∶9.5的比例关系,与《灵枢.骨度》"两乳之间广九寸半"的记载相符,而与现行针灸骨度两乳间8寸不符;(3)天突-脐中与脐中-耻骨联合上缘的实测比值与《灵枢.骨度》中两者的比值17∶6.5相符,而与现行针灸骨度不符;(4)根据腋前纹头-肘横纹的实测距离,折算出这一距离的骨度值为12寸,与现行针灸骨度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不相符;(5)根据髌底-髌尖的实测距离,折算出这一新增骨度值为2寸,与现行国家标准记载相符。结论:(1)现行针灸骨度中,两头维间9寸、两乳间8寸、脐中-耻骨联合上缘5寸、腋前纹头-肘横纹9寸均为后世医家根据相关部位穴距相加的尺寸,增改《灵枢.骨度》相关尺寸而成,从而导致了《灵枢.骨度》尺寸与现行针灸骨度之间的差异,以及部分针灸骨度间的比例关系与人体实际测量结果不符;(2)新增骨度两云门间距12寸、髌底-髌尖2寸,符合人体实际测量的结果。  
      关键词:针灸;骨度;骨度测量;人体测量   
      993
      |
      351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59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思路与方法

    • 关于国内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学质量的思考

      熊俊, 杜元灏
      2011, 36(1): 72-7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1.016
      摘要:随着循证针灸学的发展,国内有关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研究日益增多,在针灸临床研究和实践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是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否则将误导证据使用者。本文以OQAQ(Oxman-Guyatt Overview Quality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为评价要点,分析国内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学质量的不足之处,以供同道参考。此外,笔者分析了影响系统评价/Meta分析质量的可能因素,提出了提高系统评价质量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针灸;循证医学;方法学质量;系统评价;Meta分析   
      1762
      |
      1187
      |
      1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88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基于数据挖掘的刺灸法效应特异性研究的思路

      贾春生, 李晓峰, 王建岭, 徐晶
      2011, 36(1): 76-7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1.017
      摘要:刺灸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针灸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针对不同病症或疾病不同时期采用不同刺灸法治疗,其效应特异性客观存在,并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笔者提出,应该从不同刺灸法与病证的效应特异性关系着手,采集所需刺灸法文献,提取、分析信息形成标准化格式,建立刺灸法文献数据库并设计文献数据应用平台。在此基础上分析数据资料,设计刺灸法效应特异性研究的主题,建立刺灸法数据挖掘模型。此模型需经专家论证和刺灸法效应特异性信息测试得以验证和修正。最后,分析、测试数据,揭示在大量模糊、不完全的刺灸法文献数据中潜在的刺灸法应用的知识和规律。  
      关键词:针灸;刺灸法;效应特异性;思路与方法;数据挖掘;数据库   
      1934
      |
      952
      |
      2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083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