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1年第36卷第2期

      实验研究

    • 余敏, 肖晓秋, 唐成林, 刘祖丽, 侯懿烜, 郜婕, 刘仁建
      2011, 36(2): 79-8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2.002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单纯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肥胖的作用机制及不同强度电针的效应差异。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强电针(5 V)组、弱电针(2.5 V)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用高脂饲料喂养。电针组取"足三里""三阴交"穴,采用不同强度电针,每日1次,每次15 min,连续治疗14 d。观察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血脂和血糖的变化,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大鼠附睾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糖(Glu)及MCP-1 mRNA、TNF-αmRN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1);强电针组和弱电针组肥胖大鼠电针治疗后体质量、Lee’s指数、TG、TC、LDL-C、Glu及MCP-1 mRNA、TNF-α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P<0.05),HDL-C明显升高(P<0.01,P<0.05),且强电针组优于弱电针组(P<0.05,P<0.01)。Glu含量两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穴对单纯性肥胖大鼠有一定的良性调节作用,强电针组比弱电针组效果好,其作用机制与对脂肪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有关。  
      关键词:电针;肥胖;脂肪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血脂;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   
      1346
      |
      600
      |
      2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71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陈锋, 严志康, 杨波
      2011, 36(2): 85-8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2.003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对脑缺血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穴位注射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穴位注射组分别在造模后6、12、24 h在"百会""大椎"穴进行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再灌注24 h后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区海马回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用全自动血流变仪测定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回细胞Bcl-2和Bax表达增高(P<0.05),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刚性指数增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穴位注射组大鼠海马回细胞Bcl-2表达水平增高(P<0.05),Bax表达水平降低(P<0.05),Bcl-2/Bax的表达比例增高(P<0.05),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刚性指数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增高(P<0.05)。结论:穴位注射有明显减少脑梗死边缘区域凋亡相关蛋白的作用,其机制与Bcl-2表达增高,Bax表达降低,升高Bcl-2/Bax值和改善血液流变性有关。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Bcl-2;Bax;Bcl-2/Bax;血液流变学   
      1407
      |
      265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07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嗅三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毒覃碱型受体的影响

      杨晓航, 刘智斌, 牛文民, 牛晓梅, 王渊
      2011, 36(2): 90-9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2.004
      摘要:目的:探讨"嗅三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胆碱能毒覃碱型受体(M受体)表达及功能的影响,了解其对嗅觉通路完整性的依赖作用。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D模型组、嗅神经切断+嗅三针组和嗅三针组,每组10只。采用Aβ1-40淀粉样肽注射法制作AD大鼠模型,嗅神经切断术造大鼠嗅觉通路阻断模型,取"印堂"穴及两侧"迎香"穴交替电针刺激行"嗅三针"治疗。采用放射配体的单点结合分析法及Lowry微量定蛋白法测定海马组织胆碱能M受体最大结合量(Bmax)、平衡解离常数(Kd)及受体密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及嗅神经切断+嗅三针组大鼠M受体Bmax和密度显著降低(P<0.05);与AD模型组和嗅神经切断+嗅三针组比较,嗅三针组大鼠M受体Bmax和密度显著升高(P<0.05)。Kd的结果与之相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及嗅神经切断+嗅三针组大鼠Kd显著提高(P<0.05);嗅三针组大鼠Kd与AD模型组和嗅神经切断+嗅三针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嗅三针"能够显著提高海马组织的胆碱能M受体Bmax和密度,降低Kd,其干预效应依赖于嗅觉传导通路的完整性。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嗅三针;电针;胆碱能M受体;海马   
      1044
      |
      308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00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薛卫国, 张忠, 许红, 吴海霞, 白丽敏
      2011, 36(2): 95-10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2.005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3月龄的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治疗组,以相同月龄和背景的C 57 BL/6小鼠作对照组。电针治疗组取"百会""涌泉"穴,每次留针15 min,隔日1次,针刺3个月。以LashleyⅢ水迷宫测定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低密度脂蛋白相关受体1(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1,LRP 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水迷宫游出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海马沟微血管壁Aβ1-42表达的累积吸光度较对照组升高(P<0.01),海马沟微血管壁LRP 1表达较对照组减低(P<0.01);而电针治疗组的水迷宫游出时间明显低于模型组,海马沟微血管壁Aβ1-42表达低于模型组,海马沟微血管壁LRP 1表达高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能通过提高脑微血管壁Aβ受体LRP 1的清除转运能力,降低APP转基因鼠脑微血管壁的Aβ沉积,从而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电针;APP转基因鼠;海马沟;Aβ1-42;LRP1   
      1145
      |
      420
      |
      1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54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宋士一, 王艳杰, 王德山, 柴纪严
      2011, 36(2): 101-10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2.006
      摘要:目的:观察眼针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结肠组织5-羟色胺重摄取转运体(SERT)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IBS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I、BS模型组、眼针组,每组10只。采用束缚刺激与应激刺激相结合的方法建立IBS动物模型,选取"下焦区""大肠区""肝区"及"脾区"行眼针干预,每12 h针刺1次,共针刺7 d。各组采用Western Blot法、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SERT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ERT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SERT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结论:眼针干预可有效上调IBS模型大鼠SERT表达水平,进而对IBS起到治疗作用。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眼针疗法;结肠5-羟色胺重摄取转运体   
      1052
      |
      265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88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关节滑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罗磊, 胡玲, 何璐, 唐照亮, 宋小鸽, Dirckinck-Holmfeld Lars, 蔡荣林
      2011, 36(2): 105-10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2.007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肾俞""足三里"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关节滑膜细胞的影响,为艾灸抗炎的免疫作用机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1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选取20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采用风、寒、湿环境因素结合弗氏完全佐剂的方法复制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而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针刺组、药物组、CO2激光组,每组20只。分别以艾灸、针刺、雷公藤灌胃、10.6μm CO2激光照射为主要治疗手段。用称量的方法得到胸腺和脾脏指数,透射电镜分析膝关节滑膜细胞内细胞器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胸腺指数减小(P<0.01),脾指数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可提高大鼠的胸腺指数,降低脾指数(P<0.01,P<0.05),针刺、药物、CO2激光治疗也均可提高大鼠的胸腺指数,降低脾指数(均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细胞有明显的病理改变,各治疗组均能明显改善关节滑膜细胞中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细胞器的结构。结论:艾灸不仅在整体上对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有保护作用,而且也能改善局部滑膜细胞的超微结构。  
      关键词:艾灸;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细胞;超微结构;胸腺指数;脾指数   
      1617
      |
      1210
      |
      2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42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胡秋生, 张庆茹, 贾春生, 彭洋, 覃亮
      2011, 36(2): 110-11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2.008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毫针焠刺法对老年性膝骨关节炎疼痛程度及膝关节腔液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比较毫针焠刺法与常规毫针法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同取患膝伏兔、内膝眼、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梁丘、血海、膝阳关、足三里穴,治疗组采用毫针火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刺法,均留针30 min,隔日治疗1次,共治15次。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关节腔液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治疗前后两组进行病情程度评分、疼痛分级比较,综合评定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IL-1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病情轻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分级评价,治疗组患者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疗效评价中,治疗组临床控制29例(29%),显效46例(46%),有效18例(18%),无效7例(7%);对照组临床控制21例(21%),显效34例(34%),有效29例(29%),无效16例(1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毫针焠刺法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炎是一种比常规毫针刺法更为有效的方法,它能够有效降低炎性细胞因子在膝关节腔液中的表达水平。  
      关键词:老年性膝骨关节炎;毫针焠刺法;常规毫针刺法;关节腔炎性细胞因子;随机对照试验   
      1151
      |
      581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75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吴峰, 康明非, 熊鹏, 熊俊
      2011, 36(2): 116-12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2.009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阿是穴配合艾灸热敏化腧穴治疗项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索一种新的组合疗法。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给予针刺阿是穴配合艾灸热敏化腧穴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针刺阿是穴配合TDP治疗。两组均为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10次。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前后疼痛评定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的积分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PRI、VAS、PPI积分都显著性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PRI、VAS、PPI积分更低(P<0.01)。试验组痊愈率为34.4%(11/32),对照组痊愈率为10.0%(3/30),试验组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阿是穴配合艾灸热敏化腧穴对项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有很好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阿是穴配TDP治疗。  
      关键词:项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热敏灸;针刺;TDP照射;阿是穴   
      1317
      |
      823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67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对海洛因线索诱发成瘾者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的影响

      宋小鸽, 李传富, 胡玲, 马宁, 王键, 李楠, 李西亮
      2011, 36(2): 121-12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2.010
      摘要:目的:观察线索诱发海洛因渴求相关的特异脑区及针刺足三里穴对这些脑区的影响。方法:14例海洛因依赖者在观看海洛因线索诱发、针刺足三里穴(60次/min,2 min)状态下,运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对海洛因线索诱发和针刺时脑区激活的程度进行比较,应用功能性神经图像分析AFNI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海洛因线索诱发时双侧额中回、左侧扣带回、双侧岛叶、枕叶皮层、左侧楔叶、小脑、双侧丘脑、右侧海马和右侧杏仁核等与渴求相关的脑区激活显著。针刺时左侧楔叶、小脑前上方、右侧前扣带回、右侧岛叶、丘脑、右侧海马回等脑区的激活程度减弱,与线索诱发相比较差异明显。结论:海洛因线索诱发可激活与渴求相关的奖赏、学习记忆、认知、情绪等脑区,而针刺足三里穴对与渴求相关的脑区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针刺;海洛因成瘾;海洛因线索;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1222
      |
      480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2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临床随机对照观察

      吴家萍, 谷世喆
      2011, 36(2): 128-13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2.011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穴取阿是穴、百会、太阳、率谷、风池、本神、列缺,每次留针30 min,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口服西比灵治疗,10 mg/次,每晚服用1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SF-36生存质量表进行评分,统计偏头痛积分,并对两组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针刺组治疗后身体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3项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偏头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针刺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3.33%(19/30),优于对照组的36.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够提高偏头痛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及减轻发作程度,疗效优于口服西比灵。  
      关键词:偏头痛;针刺;SF-36生存质量量表;偏头痛积分   
      985
      |
      1029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19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书评

    • 值得一读的新著《针灸的基础与临床

      刘俊岭
      2011, 36(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2.001
      摘要:读完由湖南中医药大学严洁教授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朱兵教授主编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针灸的基础与临床》一书,对其中的不少精彩内容颇受启迪、感悟良多。该书集针灸学经典基础理论深入而精辟的分析、针灸作用机制的大量实验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炼、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学、一些重大疾病及常见病症研究成果的最新进展于一体,基本上反映了我国针灸学科发展的进展和现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用性很强的有关针灸学的专著,为  
        
      824
      |
      10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13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健康人十二井穴皮肤温度差异的比较

      路玫, 张宝旬, 赵丽娜, 陈亦琳
      2011, 36(2): 132-13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2.012
      摘要:目的:通过测量健康人体十二井穴体表温度,探讨井穴温度的高低与其所属经脉气血盛衰的关系,旨在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6名年龄在2331岁的健康青年为受试对象,规定时间和地点,在严格控制各种影响因素的环境中,用红外测温仪分别对其十二井穴进行测量。每穴连续测量3次,最后求得平均值,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人体十二井穴体表温度的范围为(28.81±3.64)31岁的健康青年为受试对象,规定时间和地点,在严格控制各种影响因素的环境中,用红外测温仪分别对其十二井穴进行测量。每穴连续测量3次,最后求得平均值,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人体十二井穴体表温度的范围为(28.81±3.64)(31.70±3.46)℃;六对阴阳表里经井穴温度对比,只有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井穴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阴经井穴和六阳经井穴温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六阴经井穴温度高于六阳经井穴温度;上肢井穴温度与下肢井穴温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肢井穴温度高于下肢井穴温度;左侧经脉井穴温度和右侧经脉井穴温度对比,右侧阳经井穴温度高于左侧阳经井穴温度(P<0.01)。结论:在生理状态下,人体十二井穴的体表温度低于腋下体温;阴经井穴温度高于阳经井穴温度,上肢井穴温度高于下肢井穴温度,右侧经脉井穴温度高于左侧经脉井穴温度。这种各部位井穴正常体表温度之间的差异与其所属经脉气血盛衰有一定关系,因而对于临床诊断经络、脏腑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十二井穴;体表温度;阴阳经;上下肢;左右经脉   
      937
      |
      426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09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腹针治疗颈椎病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

      王妍文, 符文彬, 欧爱华, 樊凌, 黄叶飞
      2011, 36(2): 137-14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2.013
      摘要:目的:对腹针治疗颈椎病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疗效与方法学质量评价,了解腹针治疗颈椎病的现况、临床疗效的真实程度及可应用性。方法:电子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中华医学会期刊数据库,在排除重复、无具体诊断标准及非随机等对照研究后,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用Jadad评分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疗效评价采用ReviewManage 4.2.7软件。结果:8项研究,共909例患者纳入本次分析。8项研究均以有效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2项研究同时采用麦吉尔疼痛量表进行疗效评价。对同质性较强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显示目测类比定级法评分(VAS评分)中腹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总有效率评价、疼痛评定指数评分与现时疼痛强度评分均无足够证据证明腹针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与其它针刺疗法、牵引疗法相比较,腹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并无优势。这可能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较少、文献质量偏低有一定关系。重视和加强腹针治疗颈椎病随机对照试验的大样本、高质量研究,探索出可行的针灸设盲方法是研究者急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腹针;颈椎病;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系统评价   
      1389
      |
      929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28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机制研究的现状分析

      王凡, 王海桥, 东贵荣
      2011, 36(2): 145-14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2.014
      摘要:本文从作用机制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机制的研究进展。针刺对脑出血病理过程的干预作用主要体现在减轻血凝块的毒性作用,减轻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细胞的损害,平衡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血肿吸收、细胞修复和神经再生等多个环节。同时,回顾了在该领域研究中针刺手法和研究手段的发展过程。提出该方面的实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存在静态性、孤立性和辨病不辨证等问题,指出活体、无创的研究方法将是未来针刺治疗脑出血作用机制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针刺疗法;脑出血;作用机制;综述   
      1241
      |
      566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95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调节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及思考

      徐甜, 李忠仁
      2011, 36(2): 150-15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2.015
      摘要:为了进一步阐明针刺作用机制,对于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日趋深入。本文从针刺的物理信号传入,起效的效应分子G蛋白,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Ca2+、三磷酸肌醇、二酰基甘油,信号转导通路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Janus激酶-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因子、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等及细胞信号转导网络方面出发,系统分析了针刺刺激引发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认为应关注结缔组织信号网的研究,并应重视研究各条转导通路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对于整体信号转导网络的探索应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针刺;结缔组织网;细胞信号转导;效应机制;细胞信号网络   
      1133
      |
      697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89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麻醉辅助鼻内镜手术的验案

      童秋瑜, 沈卫东
      2011, 36(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2.016
      摘要:本院在鼻内镜术中采用针刺复合局部麻醉,既可以防止局麻的镇痛不全,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又可以避免全麻的不良反应,同时通过减少麻醉药用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自2006年至2010年3月已成功开展针刺复合局麻下鼻内窥镜手术250余例,手术病种包括:鼻窦开放术、鼻中隔矫正术、鼻息肉摘除术、鼻甲骨折移位术、鼻甲部分切除术、鼻腔乳头状瘤切除术等。现将其中1例临床病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针刺麻醉;鼻内窥镜手术   
      822
      |
      25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115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