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1年第36卷第5期

      实验研究

    • 李亮, 杨金生, 荣培晶, 贲卉, 高昕妍, 朱兵
      2011, 36(5): 313-32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5.001
      摘要:目的:探讨热灸法的作用机制及最佳的热灸刺激参数。方法:选用SD大鼠15只,微电极胞外记录延髓背侧网状亚核(SRD)神经元活动,观察7种不同温度(40、42、44、46、48、50、52℃)和7种不同圆形面积(直径分别为1.0、1.5、2.0、2.5、3.0、3.5、4.0 cm)组成的不同组合的热刺激对SRD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刺激部位以"中脘"穴为中心,刺激持续时间为30 s。结果:40℃和42℃的热刺激在任何面积下对SRD神经元均无激活作用;44℃-Φ3.5 cm和44℃-Φ4.0 cm的刺激组合对SRD神经元有明显激活作用;温度达46℃以上后,热刺激面积与SRD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呈线性相关;48℃-Φ3.0 cm、50℃-Φ3.5 cm、52℃-Φ3.5 cm刺激组合达到SRD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平台期,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SRD神经元放电不再随刺激面积的增大而增加。结论:伤害性范围内的热刺激可以激活SRD神经元,当热刺激达到一定参数后,SRD神经元的激活反应会出现平台期。  
      关键词:热灸法;细胞外放电;延髓背侧网状亚核;热刺激温度;热刺激面积;中脘穴   
      1301
      |
      643
      |
      1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49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温和灸对大鼠慢性难愈性创面组织修复微循环的影响

      孙彦辉, 孙永辉, 孙立虹, 梁玉磊, 赵振栓, 张会珍, 李晓峰
      2011, 36(5): 321-32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5.002
      摘要:目的:研究温和灸对慢性难愈性创面动态血流、微血管数(MV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温和灸促进难愈性创面愈合的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在104只雄性SD大鼠背部制造全层皮肤损伤开放性创面。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模型组(32只)、TDP组(32只)、温灸组(32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动物均予以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建立慢性难愈性创面模型。TDP组、温灸组取创面局部及双侧"肾俞""足三里"穴,分别以TDP照射或艾条温灸,每穴15 min,每日1次。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及第37、、10、14天创面愈合率,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治疗前及第3、7、14天创面动态血流,免疫组化法检测第3、7、14天大鼠肉芽组织中MVC和VEGF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创面愈合率降低(P<0.01),愈合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灸组、TDP组创面愈合率提高(P<0.05,P<0.01),愈合时间缩短(P<0.01);与TDP组比较,温灸组创面愈合率提高(P<0.01),愈合时间缩短(P<0.01)。温灸组和TDP组在创面修复前期(第3、7天),创面血流及创面肉芽组织中MVC、VEGF表达均呈升高趋势,而在创面修复后期(第14天)则呈下降趋势,温灸组较TDP组表现明显(P<0.05,P<0.01)。结论:温和灸能促进创面愈合,其作用机制与调节不同时间点的创面动态血流、MVC及VEGF表达有关。  
      关键词:温和灸;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微循环;微血管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453
      |
      477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40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脾虚证幼鼠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卓缘圆, 杨卓欣, 吴家满
      2011, 36(5): 327-33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5.003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脾虚证幼鼠海马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探讨电针对中枢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方法:4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24只。3组再分别随机分为7、14、28和49 d等4个亚组,每亚组6只。用利血平腹腔注射联合大黄灌胃造脾虚证模型。造模结束后,电针组取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穴,每次电针20 min,每日1次,直至大鼠被处死。运用双重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齿状回区5-溴脱氧尿苷(Brdu)、Brdu/巢蛋白(Nestin)、Brdu/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细胞数。结果:与正常组同时相比较,Brdu、Brdu/GFAP、Brdu/NSE阳性细胞的表达在模型组7 d组和14 d组显著降低(P<0.05);Brdu、Brdu/Nestin、Brdu/GFAP阳性细胞的表达高峰出现在电针组14 d组,而Brdu/NSE阳性细胞表达的高峰出现在电针组28 d组,与同时相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虚证可导致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降低。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穴可促进脾虚证大鼠海马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适当地促进增殖的神经干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方向分化。  
      关键词:电针;脾虚证;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   
      1332
      |
      212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36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配合冰片对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喻斌, 吕高红, 孙永, 林心, 方泰惠
      2011, 36(5): 335-34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5.004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冰片对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并通过检测P-糖蛋白功能和血脑屏障(BBB)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针药结合干预BBB通透性的相关机制。方法:伊文思蓝(EB)含量测定实验中将小鼠分为空白组、电针组、低剂量冰片组、高剂量冰片组、电针+低剂量冰片组、电针+高剂量冰片组。各电针组电针"百会""哑门",频率2 Hz,强度1 mA,持续20 min。连续治疗14 d后紫外荧光酶标法检测脑组织EB含量。另取小鼠分空白组、电针组、低剂量冰片组、高剂量冰片组、电针+低剂量冰片组、电针+高剂量冰片组、维拉帕米组。连续处理14 d后,检测血浆和脑组织中罗丹明(Rh)123含量和通透指数Kp,并利用透射电镜检测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电针组、低剂量冰片组、高剂量冰片组、电针+低剂量冰片组、电针+高剂量冰片组、维拉帕米组均显著增加小鼠脑内EB含量,增加脑内Rh 123浓度,提高小鼠BBB的Kp(P<0.05,P<0.01);此外,在低剂量冰片的基础上配合电针干预可见小鼠脑内EB含量进一步增加(P<0.05)。BBB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冰片处理以及电针+冰片处理均能减少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但电针组未见改变。结论:电针和冰片均能提高血脑屏障通透性,冰片的这一作用与其对P-糖蛋白的抑制以及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减少有关,而电针的这一作用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可能仅与P-糖蛋白相关,此外这两种处理方式可能还具有潜在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电针;冰片;血脑屏障;P-糖蛋白;超微结构   
      1342
      |
      449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91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韩焱晶, 代伟伟, 彭磊, 周蕾, 马惠芳
      2011, 36(5): 341-34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5.005
      摘要:目的:从脑-肠轴角度探讨针刺在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1组、模型2组、治疗组、预防组,每组8只。采用乙醇灌胃法造成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模型。治疗组先造模后针刺,预防组先针刺后造模;模型1组和模型2组的造模时间分别同治疗组和预防组。穴选"足三里""中脘""内关",针刺干预5 d。实验结束前1 h各组用10%炭粉混悬液灌胃,然后取材,计算炭粉推进百分率(胃肠推进百分率),肉眼观察大鼠的胃黏膜形态,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和下丘脑中β-内啡肽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两个模型组的胃肠推进百分率均明显降低(P<0.05),肉眼可见胃黏膜损伤明显,损伤指数明显升高(P<0.05,P<0.01),血浆及下丘脑中β-内啡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相应的模型组相比,预防组的胃肠推进百分率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和预防组大鼠的胃黏膜损伤程度明显减轻,损伤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血浆中β-内啡肽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下丘脑中β-内啡肽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针刺能促进胃黏膜损伤的修复,提高胃肠功能,与其降低血浆中β-内啡肽含量,增加下丘脑中β-内啡肽含量有关。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预防胃黏膜损伤的效果明显。  
      关键词:应激性胃黏膜损伤;针刺;胃肠推进率;胃黏膜损伤指数;血浆及下丘脑β-内啡肽   
      1542
      |
      497
      |
      1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83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李春华, 任晓暄, 郭孟玮, 赵雅芳, 嵇波, 刘玉祁, 苑鸿雯, 解秸萍, 张露芬, 朱江
      2011, 36(5): 347-35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5.006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即刻介入对类痛经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及血浆血栓素B2(TXB2)、六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针刺缓解胞宫疼痛的作用机制,并初步探讨经穴效应的特异性。方法:动情间期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血海组、悬钟组、非穴组,每组10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10 d给予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末次给药1 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0.2 mL/只,制备类痛经大鼠模型。于第10天各电针组给予即刻电针20 min。记录大鼠20 min扭体潜伏期和扭体评分;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TXB2、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扭体评分明显增高(P<0.01),血浆TXB2的含量、TXB2/6-keto-PGF1α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三阴交组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各电针组扭体评分均明显减少(P<0.01),血浆TXB2的含量、TXB2/6-keto-PGF1α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三阴交组血浆6-keto-PGF1α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电针组之间比较,扭体潜伏期,扭体评分,血浆TXB2、6-keto-PGF1α的含量及TXB2/6-keto-PGF1α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即刻介入可通过调节血浆TXB2、6-keto-PGF1α的失衡,改善血管内环境,缓解血管的痉挛状态,从而缓解胞宫疼痛,且经穴之间具有相对特异性。  
      关键词:电针;痛经;扭体反应;血栓素B2;六酮前列腺素F1α;穴位效应特异性   
      1544
      |
      485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72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闫丽萍, 吴辛甜, 殷忠勇, 马骋
      2011, 36(5): 353-35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5.008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相应节段氨基酸类递质水平的变化及电针对其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痛的脊髓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电针组电针刺激大鼠损伤侧"委中"穴与"环跳"穴30 min,1次/d,共7 d。测定手术后第10、16天机械痛阈和热痛阈;以OPA柱前衍生法+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脊髓相应节段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谷氨酰胺(Gln)、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和牛磺酸(Tau)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基础值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CCI后第10天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均P<0.01);与CCI后10 d比较,电针组CCI后16 d时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均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P<0.01),脊髓相应节段Glu、Asp、Gln和GABA水平均升高(P<0.05,P<0.01),Gly和Tau的水平则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CCI后16 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P<0.01),脊髓相应节段Glu、Asp、Gln、Gly和Tau的水平均被逆转(P<0.01,P<0.05),GABA的水平则进一步升高(P<0.01)。结论:电针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可能与有效地减少脊髓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释放、促进抑制性氨基酸递质的释放有关。  
      关键词:电针;神经病理性痛;脊髓;兴奋性氨基酸类递质;抑制性氨基酸类递质   
      1300
      |
      379
      |
      1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65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马文珠, 张艺萌, 袁红, 王文远
      2011, 36(5): 357-36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5.009
      摘要:目的:初步探求平衡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压迫症状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30只,各组中又分为7 d取材组和14 d取材组各15只。用肠线环扎L4神经根造模。治疗组针刺"腰痛穴""臀痛穴",每日2次。用热痛测试仪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前及造模后第4、7、10、14天的缩爪潜伏期,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β-内啡肽(EP)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痛敏现象明显增强(P<0.05),血浆-βEP、ACTH的含量呈增高趋势;经过平衡针治疗,治疗组痛敏现象至治疗第10天起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血浆中-βEP的含量第7天时就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血浆中ACTH含量第14天时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平衡针有很好的减轻疼痛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ACTH分泌代谢而调节机体应激状态,而是否通过调节-βEP分泌代谢发挥作用尚需进一步增设时间点观察。  
      关键词:平衡针;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镇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β-内啡肽   
      1457
      |
      375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98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针药复合麻醉在肺切除术中抗应激作用的临床研究

      傅国强, 周嘉, 童秋瑜, 朱余明, 马文, 周红, 沈卫东
      2011, 36(5): 361-36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5.010
      摘要: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在肺切除术中的抗应激作用。方法:将48例行肺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麻醉组、针复2 Hz组、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 Hz组,每组12例。针药复合组选取双侧后溪、支沟、内关、合谷电针诱导30 min。针麻诱导后全麻诱导。观察各组术中麻醉追加药量、血浆皮质醇及肾上腺素变化,术后拔管前5 min及拔管时的心率、收缩压。结果:针复2 Hz组、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 Hz组丙泊酚追加用量均少于常规麻醉组(P<0.01);针复2 Hz组、针复100 Hz组的芬太尼追加用量少于常规麻醉组(P<0.05);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 Hz组拔管时的心率较常规麻醉组慢(P<0.01);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 Hz组拔管时的收缩压低于常规麻醉组(P<0.05,P<0.01);各组间血浆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可减少麻醉用量,并控制术中的应激反应。术前施以2 Hz/100 Hz或100 Hz针麻诱导能有效抑制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关键词:针药复合麻醉;肺切除术;应激反应;常规麻醉   
      1265
      |
      471
      |
      1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50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运用fMRI观察电针关元及中脘穴相对特异性的脑功能网络

      方继良, 洪洋, 王小玲, 刘河生, 王寅, 刘军, 王雷, 薛超, 周科华, 宋明, 刘保延, 朱兵
      2011, 36(5): 366-37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5.011
      摘要:目的:比较电针关元和中脘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关元穴、中脘穴时的fMRI配对试验,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 Hz,3次30 s,间以1 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电针任务后的针感。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针感,SPM 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法分析脑激活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关元穴显示更强的胀满感。电针两穴均产生了额叶内侧部的明显负激活,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默认功能模式,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及海马区(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两穴位脑效应存在较小的差异。结论:针刺关元、中脘穴均具有对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的调制作用,但也存在较小的差异,显示了穴位脑效应相对特异性。  
      关键词:电针;fMRI;脑功能连接;穴位特异性;关元穴;中脘穴   
      1461
      |
      926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78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张玉森, 王子轩
      2011, 36(5): 373-37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5.012
      摘要:目的:探讨温针配合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增效作用。方法: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90)和对照组(n=89)。治疗组在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后第2天行温针疗法,穴取足三里、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内膝眼、犊鼻、鹤顶,每天1次,共治疗25次;对照组仅行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5周各进行1次膝关节运动功能评价并计算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及治疗5周后采用关节炎影响评定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2周和5周,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逐步提高(P<0.001),治疗有效率亦相应升高。治疗后,治疗组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前者治疗有效率亦明显高于后者(P<0.05)。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P<0.01),其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配合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温针疗法;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   
      1296
      |
      273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35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文献研究

    • “孔最治痔”的讹传及其对当代针灸学的影响

      黄幼民, 黄龙祥
      2011, 36(5): 377-37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5.013
      摘要:"孔最穴治疗痔疮",长期以来作为当代针灸穴位临床应用新发现的代表,对国内外针灸学教科书及民众健康保健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其的层层剖析,用确凿的证据揭示:这一传承了几十年的"新发现"实源于阴差阳错的误传,既缺乏文献依据,也缺乏临床实践的证据。  
      关键词:痔疮;孔最穴;针灸   
      1021
      |
      69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30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经脉的发现与脉诊的关系新探

      林磊, 图娅
      2011, 36(5): 380-38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5.014
      摘要:有学者认为,古人在脉诊的基础上发现了经脉。但本文分析认为,经脉的发现与脉诊的关系不那么简单。主要从六方面分析:①早期脉诊部位与病位数量差异巨大,很难一一特定对应;②最早的脉诊部位之一———手少阴经神门处,与早期的经脉循行并不对应;③以手阳明经的上下脉对应关系推论其它经脉,是以偏概全;④以络脉为例证明经脉与脉诊的关系在逻辑上不成立;⑤同为经脉系统的奇经八脉不符合标、本脉规律;⑥既然少数民族医学中有上下对应脉诊,为何没有类似经脉的论述。通过分析认为,不是通过脉诊发现了经脉,而是经脉理论促进了脉诊的发展。  
      关键词:经脉;脉诊   
      760
      |
      373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25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消息

    • 中国针灸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举行

      2011, 36(5)
      摘要:8月20日,中国针灸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中国针灸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王国强被推选为中国针灸学会名誉会长,刘保延当选中国针灸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杨金生当选秘书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被授予中医申遗工作突出贡献奖。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程东红,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韩济生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院士,国医大师贺普仁、程莘农等出席大会。  
        
      734
      |
      3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23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化学机制研究进展

      余玲玲, 刘儒鹏, 高昕妍, 刘坤, 李亮, 贲卉, 荣培晶
      2011, 36(5): 383-38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5.015
      摘要:慢性应激导致机体神经生化系统的改变与抑郁症的发生关系密切,主要涉及神经递质或调质、神经内分泌激素、神经可塑性等的改变。针灸的抗抑郁机制与其对机体抑郁状态下紊乱的神经生化系统的良性调节作用有关。本文总结了近年针灸治疗抑郁症相关实验研究进展,从(1)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2)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3)神经肽Y,(4)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活动,及(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五个方面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神经生化机制进行了总结,并对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进行进一步展望。  
      关键词:针灸;抑郁症;神经生化机制   
      2516
      |
      2361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17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面口合谷收”的机制研究概况

      于晓华, 吴富东
      2011, 36(5): 388-39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5.016
      摘要:对运用现代医学手段解释"面口合谷收"的机制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以理清面口部与合谷之间的联系,用经络以外的理论来道明其所以然。口面部的感觉传入与合谷穴区的感觉传入在脊髓背根节、孤束核、网状结构、丘脑及大脑皮质的投射终止区相邻或重叠,都有可能发生会聚而互相作用,实现功能上的整合。此外,面口部、合谷穴与大脑之间的信息传入传出的神经活性物质也多种多样,这些均成为"面口合谷收"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针灸;面口疾病;合谷;中枢神经系统;联系机制   
      917
      |
      963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1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Cidral-Filho FJ, da Silva MD, Moré AO, Córdova MM, Werner MF, Santos AR
      2011, 36(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5.007
      摘要:Manual acupuncture(MA)has presented analgesic activity against neuropathic painin patients and ani mal models,yet a series of questions remain:Is MAeffectiveness dependent of acupoint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Is it equally efficient when treat ment starts on the initial(acute)or sub-chronic phase of spinal nerveligation(SNL)-induced neuropathy?Is MAeffect related to the  
        
      749
      |
      3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17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