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1年第36卷第6期

      实验研究

    • 乔丽娜, 杨永升, 王俊英, 高永辉, 韩焱晶, 陈淑萍, 吉长福, 刘俊岭
      2011, 36(6): 391-39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6.002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双侧"扶突"等穴对甲状腺区切口痛大鼠颈段脊髓中5-羟色胺(HT)受体(R)亚型5-HT 1AR和5-HT 2AR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的可能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颈段组、足三里-阳陵泉腰段组,每组8只。沿大鼠颈中线做长约1.5cm的纵行切口,制作切口痛模型。分别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穴,各30min。用辐射热测大鼠切口部位热痛阈;用荧光定量Real-time 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颈段(C1-C4)、腰段(L1-L3)脊髓5-HT 1A和5-HT 2A受体亚型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颈部切口术前比较,各组的热辐射躲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电针"扶突"穴或"合谷"-"内关"穴后,与本组术后比较其躲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电针"足三里"-"阳陵泉"与本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颈段脊髓中5-HT 1AR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5-HT 2A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脊髓中5-HT 1AR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5-HT 2AR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5-HT 1AR和5-HT 2AR的m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穴可缓解大鼠颈部急性切口痛,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颈段脊髓中5-HT 1AR mRNA表达、上调5-HT 2A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相关。  
      关键词:颈部切口痛;针刺镇痛;脊髓;5-羟色胺1A受体mRNA;5-羟色胺2A受体mRNA;5-羟色胺-2A受体蛋白   
      1489
      |
      253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2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方剑乔, 张乐乐, 邵晓梅, 连林立, 喻晓静, 董振华, 莫雅娣
      2011, 36(6): 397-40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6.003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对胃动力的影响,为临床针药复合麻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比格犬随机分为单纯药物全麻组(全麻组,6只)、单纯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组(控压组,6只)和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组(电刺激组,6只)。后两组动物均以异氟烷联合硝普钠行控制性降压,将动脉血压降至基础平均动脉压(MAP)的40%,并维持60min,电刺激组在此期间行双侧"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曲池"TEAS干预处理。采用EGEG-26胃电图仪监测相应时间点胃电频率、振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定量)法检测血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在目标低血压维持60min(T3)时,与各自基础水平相比,控压组和全麻组胃电振幅有下降趋势,而电刺激组胃电振幅无明显下降;同时控压组胃泌素明显降低(P<0.05)。在血压回升结束(T4)时,电刺激组胃电振幅明显高于同期控压组和全麻组(P<0.05);其胃动素、胃泌素已接近基础水平,而控压组尚未恢复(P<0.05)。在血压回升结束后2h(T5)时,电刺激组胃电振幅明显高于基础水平(P<0.05),而控压组未明显升高;此时电刺激组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全麻组和控压组,而控压组胃动素、胃泌素仍未恢复(P<0.05)。在控压后72h(T8),电刺激组胃泌素明显高于基础水平(P<0.05),而同期全麻组和控压组均无明显升高。结论: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能有效改善控制性降压后胃电振幅、胃动素、胃泌素状况,以利于控压后胃动力的恢复,从而起到胃保护作用。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针药复合麻醉;控制性降压;胃动力;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   
      1402
      |
      254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79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刘密, 常小荣, 严洁, 易受乡, 林亚平, 岳增辉, 彭艳, 张泓
      2011, 36(6): 403-40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6.004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影响,探讨艾灸修复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2只。束缚冷应激法制作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在造模之前,艾灸组选取"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行艾灸预处理8d。酶联免疫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EGF、TGF-α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EGFR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TGF-α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胃黏膜EGF、TGF-α的含量及EGFR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P<0.01)。结论:预先艾灸"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可上调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EGF、TGF-α的含量及EGFR表达,可能与其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有关。  
      关键词:艾灸;预处理;胃黏膜损伤;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1169
      |
      57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67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张立德, 于丹, 曲怡, 王哲, 高原, 潘茜, 王健, 关洪全
      2011, 36(6): 409-41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6.005
      摘要:目的: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眼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眼针组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眼针治疗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进行,每日两次,每次20min。再灌注后72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脑组织ICAM-1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眼针组再灌注损伤72h后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明显下降(P<0.01),眼针组大鼠脑组织ICAM-1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眼针具有明显的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脑组织ICAM-1表达有关。  
      关键词:眼针;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间黏附因子;脑组织   
      1257
      |
      225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01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不同部位耳针对大鼠癫痫发作的抑制效应

      何伟, 李艳华, 荣培晶, 李亮, 贲卉, 朱兵
      2011, 36(6): 414-41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6.006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部位耳针对戊四氮致癫痫大鼠发作的抑制效应。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耳尖组、耳外缘组、耳垂组、耳甲艇组、耳甲腔组,每组各10只。将直径为50μm的金属微电极移植到大鼠躯体感觉皮层,待大鼠清醒并恢复后进行实验。腹腔注射戊四氮(60mg/kg)造成大鼠癫痫模型。除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分别给予外耳不同部位电针刺激30min。观察第1次癫痫发作潜伏期;癫痫发作行为学评分根据Racine分级标准进行;癫痫发作根据皮层体感区场电位的幅度(超过基础值的5倍)确定,记录60s内癫痫发作总的持续时间。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除耳尖组外其它各耳针治疗组大鼠癫痫发作潜伏期延长(均P<0.01);与其它治疗组相比,耳甲艇组和耳甲腔组大鼠癫痫发作潜伏期延长(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耳针治疗组大鼠癫痫发作行为学评分和癫痫发作时间均减少(均P<0.01);与其它治疗组相比,耳甲艇组和耳甲腔组大鼠癫痫发作行为学评分和癫痫发作时间均减少(均P<0.01)。耳甲艇组和耳甲腔组大鼠第1次癫痫发作潜伏期、行为学评分和癫痫发作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耳针能抑制大鼠癫痫发作,电针耳甲(包括耳甲腔和耳甲艇)抑制癫痫发作的效应较电针外耳其它部位显著,这可能与刺激了迷走神经耳支有关。  
      关键词:癫痫;耳针;脑皮层场电位;耳甲艇;耳甲腔   
      1398
      |
      356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93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太冲”对轻症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影响

      陈冰俊, 张栋, 李顺月, 马惠敏, 王淑友
      2011, 36(6): 419-42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6.007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太冲"穴对轻症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作用,探讨电针改善轻症酒精性肝损伤的可行性。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太冲组和非穴组,每组10只。白酒灌胃制造轻症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电针治疗组分别电针双侧"太冲"及非穴。用赖氏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同时肝组织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肝脏组织有损伤性改变,同时模型组ALT、AST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太冲"及非穴后虽然大鼠肝脏病理情况无显著改善,但是电针"太冲"能够明显降低大鼠肝组织ALT、AST活性(P<0.05),而电针非穴组ALT、AST没有明显变化。结论:电针"太冲"对轻症酒精性肝损伤有一定防护作用。  
      关键词:电针;太冲;轻症酒精性肝损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基酸氨基转移酶   
      1020
      |
      168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48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杨静, 王驰
      2011, 36(6): 423-42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6.008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穴以及"足三里"联合"内关"穴对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猫随机分为8组:足三里组、内关组、足三里联合内关组(简称联合组)、非经非穴组、单纯胃扩张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L-精氨酸组、他克林组,每组5只。通过逐次向胃内注气的方法建立胃扩张诱发TLESR的动物模型。各治疗组在胃扩张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持续60min。用低顺应性毛细管灌注测压系统记录、分析TLESR频率、共腔发生率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足三里组、内关组和联合组均可以显著降低TLESR的频率及其合并共腔的比率(P<0.05);与电针前相比,电针"足三里"穴可以显著增加LESP(P<0.05),其它组与电针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克林可以逆转电针"足三里"穴对TLESR的抑制,而L-精氨酸则不能逆转。结论:电针"足三里"能够减少胃扩张引起的TLESR频率的增多和共腔的发生,此作用的发挥可能与胆碱通路有关。  
      关键词:电针;足三里穴;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共腔;下食管括约肌压力;胆碱通路;一氧化氮通路   
      1194
      |
      16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41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随机对照研究

      楚佳梅, 包烨华, 邹超, 赵宏利, 龚燕, 王翀敏
      2011, 36(6): 428-43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6.009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1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56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病人均采用西医常规药物及改善肢体功能的针刺治疗,电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针肾俞、会阳穴。对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尿失禁治疗分级及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各组尿失禁治疗分级及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疗前(P<0.01),电针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用电针能更有效地降低脑卒中患者尿失禁治疗分级,减少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改善尿失禁症状。  
      关键词:电针;脑卒中;尿失禁   
      1199
      |
      513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74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张翠彦, 王艳香
      2011, 36(6): 433-43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6.010
      摘要:目的:比较梅花针叩刺放血疗法和氦氖激光照射疗法在治疗面瘫急性期伴耳周疼痛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门诊面瘫急性期伴耳周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梅花针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梅花针组采用梅花针叩刺翳风和完骨穴区,直至微微出血为度,再以火罐闪火法吸拔出血;对照组采用氦氖激光照射疗法照射该两穴区,每穴6min,共12min。两组每日各治疗1次。耳周疼痛消失之后两组均改为常规针刺治疗,共治疗20次。两组均给予西药基础治疗1个月。对两组治疗次数、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和肌电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从治疗开始至耳周疼痛消失,梅花针组和对照组所需的治疗次数分别为(2.9±1.0)次、(6.0±2.2)次(P=0.000);治疗前两组HB面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3.3±1.5)分、(3.3±1.4)分(P=0.869),治疗开始后1个月分别为(1.8±1.1)分、(2.5±1.2)分(P=0.033),治疗开始后3个月分别为(1.5±0.9)分、(2.2±1.5)分(P=0.032);发病后1~2周时,两组肌电图患侧和健康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比值分别为(52.1±20.5)%、(51.2±22.6)%(P=0.870),治疗开始后3个月时分别为(79.2±11.3)%、(69.8±17.9)%(P=0.017)。结论:对于面瘫伴有耳周疼痛的患者,急性期采用梅花针叩刺放血疗法比氦氖激光照射治疗所需治疗次数少、起效快,并且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关键词:面瘫;急性期;梅花针;氦氖激光照射;面神经功能;面肌功能   
      1131
      |
      30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33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

      张维, 刘志顺, 徐海蓉, 刘元石
      2011, 36(6): 437-44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6.011
      摘要:目的:研究针刺背腧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0例CF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给予非穴点浅刺,治疗组给予针刺背俞穴(双侧心俞、脾俞、膏肓俞)治疗,两组均留针20min,1周治疗5次,治疗4周。应用Chadler疲劳量表、整体健康水平量表(SF-20)和患者满意度自评量表对疗效给予评价,并于治疗后3个月±7d内给予随访。结果:近期疗效:两组治疗后Chalder疲劳量表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SF-20得分仅在生理功能及总体健康得分上较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6个维度得分较治疗前均提高(P<0.01);对照组满意率36.7%(22/60),治疗组66.4%(38/59),治疗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两组Chalder疲劳量表得分较疗前均减少(P<0.01),说明治疗持续有效,且治疗组仍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满意率32.0%(16/50),治疗组62.3%(33/5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针刺背俞穴治疗CFS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有一定中期疗效。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针刺疗法;背俞穴;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1083
      |
      595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2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思路与方法

    • 基于数据挖掘的火针刺法临床应用病种特点研究

      覃亮, 贾春生, 王建岭, 李晓峰, 许晓康, 孙彦辉, 张莘, 张选平, 张美玲, 康素刚, 段晓东
      2011, 36(6): 442-44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6.012
      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今文献中火针刺法应用病种进行分析,以提出火针临床应用的适宜病种,为火针刺法效应特异性的研究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收集到的医籍、医案、期刊中报道的火针治疗疾病种类为样本数据,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计算频繁项集,运用自主研制的火针文献数据库平台,提取并归类总结相关内容信息,进行火针治疗应用病种规律挖掘。结果:期刊、医案、医籍文献中火针治疗共涉及6个疾病科属,外科疾病出现频次最高,分别为287次(占49.83%)、235次(占48.96%)、154次(占41.73%),其次为皮肤科疾病共出现360次,内科疾病共出现276次。期刊文献中涉及火针治疗的115种疾病,以治疗痹症、蛇串疮较多见,分别出现115次和46次;火针治疗疾病总有效率为:儿科99.46%、五官科98.65%、外科97.32%、皮肤科96.66%、妇科96.34%、内科93.95%。医案文献中涉及97种疾病,除痹症、蛇串疮外,疣目较多见。医籍文献中涉及了94种疾病,内科病种最多,为32个。结论:数据挖掘结果表明,火针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中并取得较佳疗效,较多应用于外科(以骨伤科和普通外科为主)、内科(以神经内科、消化内科为主)、皮肤科等疾病中,五官科、妇科、儿科的疾病也会用及。  
      关键词:火针疗法;数据挖掘;文献研究;临床应用   
      1181
      |
      1039
      |
      2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53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李靖, Mary X Wu
      2011, 36(6): 449-45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6.013
      摘要:针刺操作技术是针刺治疗的核心。传统针刺操作技术考核主要基于专家的主观判断,缺乏必要的信度及效度。我国针刺操作的量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距离建立完善的标准化考核体系仍有较大差距。外科技术的定量评估在欧美早已广泛开展,针刺治疗作为一种微创外科治疗手段,可以借鉴国外外科技术评估中成熟的理论及方法,例如运用量表评估针刺操作行为、运用精密仪器测试针刺操作主要技术指标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常用针刺手法标准数据库;同时应当根据针刺操作的特点,积极设计高仿真人体模型或训练标准化病人以客观评估"得气感",从而逐步建立起适合针刺操作技术的标准化考核体系。  
      关键词:行针;操作行为;得气;客观评估体系   
      931
      |
      215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44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的研究进展

      朱俊, 陈云飞
      2011, 36(6): 453-45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6.014
      摘要:血管活性肠肽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肽,存在于多个系统中,具有多样的生物学作用,和许多疾病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关于针灸调节血管活性肠肽的研究较多,我们就近10年来国内外针灸与血管活性肠肽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发现有关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本文从血管活性肠肽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的生物学作用的影响,包括:(1)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胃肠道激素功能的影响,(2)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舒张血管作用的影响,(3)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功能的影响,(4)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免疫功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我们认为针灸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方式对血管活性肠肽的产生和表达水平产生影响,但是针灸具体通过什么方式影响其产生的机制尚不明确,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针灸;血管活性肠肽;胃肠道;血管调节;神经免疫调节   
      957
      |
      531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38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论坛

    • 针灸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

      董国锋, 武晓冬, 韩焱晶, 孟宏, 王昕
      2011, 36(6): 457-46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6.001
      摘要:随着针灸现代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针灸知识产权问题已日益凸显和引人关注。在此背景下,明确诸如针灸知识产权概念、范围、主体、客体、内容、获得方式等基本问题,将有益于继承和弘扬已有针灸文明成果,促进针灸科研与医疗不断创新、提高和有效运用。  
      关键词:知识产权;针灸学;概念;范围;主体;客体;内容;获得方式   
      1051
      |
      271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30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短篇报道

    • 耳穴压籽法联合静脉镇痛在下肢骨科手术的临床应用

      梁永妃, 屠福汉, 黄春霞
      2011, 36(6): 461-46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06.015
      摘要:目的:评价耳穴压籽法联合静脉镇痛在下肢骨科手术术后止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骨科下肢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耳穴压籽联合静脉镇痛组和单纯静脉自控镇痛组,以视觉模拟评分评价各组术后的疼痛程度,并记录患者满意度和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耳穴压籽联合静脉镇痛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静脉自控镇痛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均P<0.05),两组总体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籽法联合静脉镇痛用于下肢骨科手术术后止痛,可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骨科下肢手术;术后止痛;术后不良反应;耳穴压籽;静脉镇痛   
      850
      |
      170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26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消息

    • 2011, 36(6)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向国际著名数据库推荐中国的优秀科技期刊,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组织了赴美国ThomsonReuters公司(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641
      |
      3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24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第36卷(2011年)总目次

      2011(6)
        
      528
      |
      3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95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