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2年第37卷第4期

      机制探讨

    • 孙立虹, 梁玉磊, 孙彦辉, 孙永辉, 张会珍, 李晓峰, 马红利, 赵振栓, 蒋海涛
      2012, 37(4): 259-26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4.002
      摘要:目的:研究温和灸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组织表面巨噬细胞及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影响,探讨温和灸干预难愈性创面瘢痕形成的效果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在80只雄性SD大鼠中随机取72只,在其背部制造全层皮肤损伤开放性创面。予以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建立慢性难愈性创面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温灸组、TDP组,每组24只。不予任何干预的8只大鼠作为正常组。TDP组、温灸组取创面局部及双侧"肾俞""足三里"穴,分别以TDP照射或艾条温灸,每穴15min,每日1次。以HE染色法检测治疗第7、10、14天修复组织表面巨噬细胞数,以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第7、10、14天修复组织Ⅰ、Ⅲ型胶原的含量。结果:温灸组、TDP组、模型组创面修复组织巨噬细胞数均明显较正常组增多(P<0.05);在治疗第7天,温灸组表面巨噬细胞数多于模型组(P<0.05);在治疗第10天,温灸组、TDP组表面巨噬细胞数均多于模型组(P<0.05),且温灸组多于TDP组(P<0.05);在治疗第14天,温灸组、TDP组表面巨噬细胞数均较模型组减少(P<0.05),且温灸组少于TDP组(P<0.05)。大鼠创面修复组织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在治疗第7、14天,温灸组、TDP组均较模型组高(P<0.05,P<0.01);第14天温灸组高于TDP组(P<0.01)。温灸组、TDP组胶原蛋白Ⅰ/Ⅲ值均较模型组接近正常组;在第14天,温灸组优于TDP组(P<0.05)。结论:温和灸能促进创面愈合,且可降低瘢痕形成,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不同时间内创面组织巨噬细胞数和Ⅰ、Ⅲ型胶原含量及其比值有关。  
      关键词:温和灸;慢性难愈性创面;巨噬细胞;Ⅰ、Ⅲ型胶原   
      1375
      |
      367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27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华, 毛慧芳, 刘建民, 郝青, 唐宏图, 李佳
      2012, 37(4): 266-27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4.003
      摘要:目的:探讨"双固一通"电针治疗对老年阳虚模型大鼠淋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 mRNA、BaxmRNA、Bcl-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5月龄SD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老年阳虚模型组、"双固一通"电针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2组大鼠皮下注射D-半乳糖40d后再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7d制作老年阳虚大鼠模型。"双固一通"电针组取"关元""后三里""百会",每周治疗6次,共4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脾脏促凋亡基因Fas mRNA、Bax mRNA以及抗凋亡基因Bcl-2mRNA的表达。结果:老年阳虚模型大鼠促凋亡基因Fas mRNA、Bax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抗凋亡基因Bcl-2mRNA表达下调(均P<0.01);与老年阳虚模型组相比,"双固一通"电针组大鼠促凋亡基因Fas mRNA、Bax mRNA表达明显下调,抗凋亡基因Bcl-2mRNA表达上调(P<0.05,P<0.01)。结论:"双固一通"电针法能有效下调老年阳虚模型大鼠促凋亡基因Fas mRNA、Bax mRNA表达,上调抗凋亡基因Bcl-2mRNA的表达,这可能是"双固一通"电针法对老年阳虚大鼠淋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模式。  
      关键词:阳虚证;电针;脾;凋亡基因;免疫调节   
      1129
      |
      218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21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李文迅, 黄怡然, 雷林丹, 李娜
      2012, 37(4): 271-27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4.004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慢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致炎类因子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抗炎类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及白介素10(IL-10)含量的影响,比较不同针刺方法的效应。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单穴组、电针双穴组和手针单穴组,每组12只。大鼠右后肢足跖皮内注射0.1mL弗氏完全佐剂制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针刺各组于造模第11天起取"足三里"穴进行治疗,每次30min,每周治疗2次,共4周。以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IL-2、IL-4及IL-10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IL-4及IL-10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血清中致炎类因子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01,P<0.05),抗炎类因子IL-2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治疗组大鼠血清中的IL-4、IL-10水平在炎性反应升高后向正常方向回落(P<0.001,P<0.05)。电针单穴组、电针双穴组和手针单穴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针刺方法即电针单穴、电针双穴和手针单穴均可提高慢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修复功能,且三种针刺方法治疗效应相当,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对机体炎性细胞因子的良性诱导,改变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  
      关键词:慢性佐剂性关节炎;电针;手针;足三里;炎性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   
      1053
      |
      599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82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周海燕, 杨洁, 冯跃, 杨慎峭
      2012, 37(4): 277-28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4.005
      摘要:目的:比较传统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对热证模型家兔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烧山火组、透天凉组。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ET)制造热证模型。治疗组动物选取"曲池"穴,分别施以"烧山火"补法和"透天凉"泻法各1次。用体温计检测各组家兔基础肛温及治疗前后肛温,用鲎试剂检查法检测血清ET含量。结果:造模后家兔肛温和血清ET含量增高(均P<0.01)。治疗两组与模型组相比肛温显著降低(P<0.05,P<0.01),ET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透天凉组ET含量较烧山火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烧山火""透天凉"确能降低实热模型家兔血清ET含量,且"透天凉"退热效果更佳。  
      关键词:烧山火;透天凉;热证;肛温;血清内毒素   
      1422
      |
      398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07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不同频率电针对晚孕大鼠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朱玲, 杨芳, 金春兰, 马良宵, 陈滢如, 苑鸿雯, 朱江
      2012, 37(4): 281-28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4.006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晚孕大鼠血清雌二醇(E2)及孕酮(P)含量、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含量以及其比值的影响,探讨不同频率电针促晚孕大鼠分娩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晚孕Wistar大鼠66只,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和4个不同频率电针组(2Hz、20Hz、50Hz、100Hz)。除正常组外均用托盘法造成大鼠妊娠模型。4个电针组于受孕第19日上午进行电针干预,取双侧"合谷""三阴交"穴,先电针"合谷"穴20min,再针"三阴交"5min,共留针25min。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E2、P、TXB2、6-keto-PGF1α含量,并计算E2/P、TXB2/6-keto-PGF1α比值。结果:与模型组比较,2Hz、20Hz电针组血清E2含量显著升高(P<0.05)。各电针组血清P含量比较,100Hz较20Hz和50Hz组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 Hz、50 Hz电针组血清TXB2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结论:2Hz、50Hz频率电针可升高血清TXB2含量及E2/P比值,提示2Hz和50Hz电针更有利于触发宫缩,加快产程。  
      关键词:晚孕;电针;刺激频率;内分泌激素;合谷;三阴交   
      1288
      |
      171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00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丁艳霞, 侯良芹, 熊克仁
      2012, 37(4): 286-29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4.007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帕金森病(PD)大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组(6只)和电针组(6只)。右侧前脑内侧束注射六羟基多巴胺制备PD模型。电针组于造模1周开始高频(100Hz)电针"合谷""太冲"穴,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电针21d。以酪氨酸羟化酶(TH)、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组化阳性分别显示SVZ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分裂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结果:正常对照组右侧纹状体有较强的TH表达,而模型组和电针组的表达均几乎为零;模型组右侧SVZ的PCNA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和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均显著增高(P<0.01);模型组右侧SVZ的GFA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电针可不通过增加TH表达而逆转PD大鼠损伤侧SVZ的PCNA和GFAP表达减少,提示其改善PD临床症状的可能机制。  
      关键词:帕金森病;电针;室管膜下区;抗增殖细胞核抗原;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1151
      |
      202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5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程莉莉, 吴聪英, 睢明河
      2012, 37(4): 291-29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4.008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委中""三阴交""阴陵泉"穴对急性尿潴留后家兔膀胱内压和膀胱组织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膀胱疾病的优势穴位。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家兔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委中组、三阴交组、阴陵泉组和非经非穴(腓骨小头后下方)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均以2倍于正常膀胱容量的生理盐水充盈膀胱2h,建立家兔急性尿潴留模型。2h后排空尿液,即刻电针相应穴位,20min后通过生物机能信号采集系统观察膀胱内压的变化,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膀胱组织ATP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电针前比较,电针后各电针组的膀胱内压明显升高(P<0.05);与非经非穴组比较,电针后其它电针组膀胱内压的升高率明显偏高(P<0.05)。与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比较,电针后委中、三阴交及阴陵泉组的膀胱AT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且委中组的膀胱ATP含量与三阴交和阴陵泉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委中组升高最为明显,三阴交组次之。结论:电针"委中""三阴交"及"阴陵泉"穴能显著升高急性尿潴留家兔膀胱内压和膀胱组织ATP的含量,说明委中、三阴交和阴陵泉穴都能有效地治疗急性尿潴留;从改善急性尿潴留家兔的膀胱组织ATP含量来看,"委中""三阴交"穴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急性尿潴留;电针;膀胱内压;三磷酸腺苷;委中;三阴交;阴陵泉   
      1303
      |
      425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54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超微结构的影响

      张微, 孙运花, 史庆卫, 彭晓华, 杨果, 李瑛
      2012, 37(4): 296-30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4.009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雪旺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可能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分为空白组6只;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电针组,每组18只,根据治疗时间分为1、2、3个疗程3个亚组,每组6只。面神经压榨造模后,电针组选取"地仓""颊车""翳风"和"合谷"穴进行电针治疗(疏密波,3Hz/60Hz,30min),5d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运用电镜观察受损面神经和雪旺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正常面神经纤维髓鞘结构完整,髓鞘密集,鲜见脱髓鞘情况;模型组在各时间段面神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脱髓鞘情况,雪旺细胞结构不完整,细胞器缺失,在髓鞘数量、厚度上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P<0.05);假手术组脱髓鞘情况以及各时间段髓鞘数量和厚度均优于模型组同期水平;电针组在电针治疗1个疗程后,面神经纤维充血水肿情况与模型组相比较轻,雪旺细胞结构相对较完整,细胞器丰富,髓鞘化程度(髓鞘数量、厚度)明显优于模型组同期水平,第2、3疗程后,髓鞘数量、厚度较前有所减少,面神经修复进程受阻。结论:面神经损伤急性期电针可以加快神经髓鞘化进程,促进受损面神经快速修复,而电针治疗效应不随刺激时长的增长而增加,电针治疗需要把握"中病即止"的原则。  
      关键词:面神经损伤;电针;雪旺细胞;髓鞘;干预时间点   
      1204
      |
      448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81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周艳丽, 高希言, 王培育, 任珊
      2012, 37(4): 302-30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4.010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针刺不同腧穴对失眠大鼠脑内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和γ-氨基丁酸A受体(gamma-aminobutyric acid A receptor,GABAAR)阳性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不同腧穴对失眠大鼠脑内神经递质的调整作用。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神门"组、"内关"组、"三阴交"组、"足三里"组、"申脉-照海"组,每组10只。大鼠腹腔注射氯苯丙氨酸制造失眠模型,各治疗组针刺相应腧穴。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下丘脑GABA、GABAAR的阳性细胞数。结果:同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GABA、GABAAR阳性细胞数及爬竿时间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针刺组大鼠下丘脑内GABA和GABAAR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同时爬竿时间延长(P<0.05)。各针刺组之间比较,"申脉-照海"组和"神门"组的疗效明显高于"足三里"组、"三阴交"组和"内关"组(P<0.05)。结论:针刺"申脉-照海""神门""内关""足三里"和"三阴交"均可提高下丘脑GABA和GABAAR,针刺可能通过此作用起到安神镇静的作用,改善机体免疫能力,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治疗失眠常用穴申脉、照海和神门的调整作用较好。  
      关键词:针刺;失眠;下丘脑;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A受体   
      2413
      |
      1641
      |
      1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76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霍则军, 牒军, 徐基民
      2012, 37(4): 308-31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4.01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行为学及缺血脊髓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评价电针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家兔用腹主动脉夹闭法复制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45min。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及术后12、24、36h分别予以电针"足三里"和"曲池"穴30min。各组分别于再灌注24、48h进行动物行为学评分;再灌注48h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脊髓组织匀浆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模型组缺血再灌注24、48h后行为学评分明显下降(均P<0.05),缺血再灌注48h后脊髓组织匀浆中的TNF-α、IL-6含量显著升高(均P<0.05);电针组24、48h行为学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脊髓组织匀浆中TNF-α、IL-6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电针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减轻了缺血组织的炎性反应有关。  
      关键词:电针;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运动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   
      1178
      |
      203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68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占奎, 张连城, 赵淑华, 张津玮, 尚立华, 张玉莲, 林翠茹, 郭家奎
      2012, 37(4): 312-31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4.012
      摘要:目的:探讨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蛋白激酶C(PKC)γ、PKCδ表达在缺血性脑损害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针刺的干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前两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4h、12h、24h、72h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针刺大鼠右侧顶中线和顶旁线,频率2Hz/15Hz,强度1mA。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缺血侧大脑皮层PKCγ、PKCδ吸光度值。结果:PKCγ、PKCδ在正常组呈基础水平表达,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PKCγ、PKCδ表达明显升高(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相应时间点PKCγ、PKCδ吸光度值减弱(P<0.01,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KCγ、PKCδ的异常表达与神经元坏死、凋亡有密切的联系。针刺能明显减少PKCγ、PKCδ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凋亡,对脑缺血神经元起着保护作用。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电针;大脑皮层;海马;蛋白激酶同工酶   
      1099
      |
      312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26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不同施灸时间对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的观察

      谢华, 刘密, 常小荣, 严洁, 易展, 易受乡, 岳增辉, 林亚平, 宋炯
      2012, 37(4): 318-32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4.013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艾灸时间温和灸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20min组、温和灸40min组和药物组,每组28例,温和灸组选择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温和灸20、40min,对各组治疗前后、随访的临床症状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3组均有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温和灸20min、40min组与药物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药物组比较,温和灸40min组上腹部胀满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和灸20min组纳呆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与药物组比较,温和灸20min组胃脘疼痛、纳呆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温和灸40min组上腹部胀满、纳呆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在远期疗效上,灸法组明显优于雷尼替丁组;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灸法组在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方面都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  
      关键词: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温和灸;临床疗效;症状积分   
      1186
      |
      467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71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平衡针治疗急性咽炎咽痛即时疗效分析

      杨时鸿, 谢平畅, 覃小兰
      2012, 37(4): 324-32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4.014
      摘要:目的:探讨平衡针治疗急性咽炎咽痛的即时疗效。方法:74例病人按就诊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6人给予平衡针针刺"咽痛穴"治疗,对照组38人给予假穴位针刺,评价治疗后1min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安全指标。结果:治疗后1min治疗组及对照组VAS分别为(2.11±1.88)分和(3.39±1.94)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44.4%(16/36),优于对照组的10.5%(4/38)。结论:平衡针治疗及假穴位针刺治疗皆能迅速缓解急性咽炎咽痛症状,平衡针疗效优于假穴位针刺疗效。  
      关键词:平衡针;咽炎咽痛;针刺止痛;视觉模拟评分   
      977
      |
      55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67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科研动态

    • 赵长龙, 景向红, 李宇清, 李亮, 荣培晶, 王昌恩
      2012, 37(4): 328-33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4.001
      摘要:本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期间立项资助和结题的针灸研究项目进行了报告和分析。立项的194个项目包括6个方面:经络研究、腧穴理论研究、针刺镇痛研究、针灸治病机制研究、针灸临床研究、灸法研究。其中腧穴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针灸治病机制的研究资助项目仍然最多。针灸临床研究项目较少。结题项目共119项,主要集中在经络理论研究、腧穴理论研究、针灸治病机制研究和针刺手法的研究。对结题项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以神经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经络仍然是比较公认的研究方法。②腧穴的研究已经从穴位局部解剖特征到感受器传入特征的研究,尤其是侧重穴位病理状态下的特征研究、穴位效应的研究。③针灸治病的机制研究仍然集中在针刺对脑缺血后的脑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并且引入了较新的方法。在其它疾病的研究方面也有展开,但是对于针灸理论的揭示还远远不够。④引入了现代医学新方法和新技术,在这一时期较为热门的技术f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分子生物学、干细胞等方法获得的资助较多。⑤针灸的临床研究缺乏,只有两个有关临床的研究项目结题。在对资助项目结果报告的同时也对目前资助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针灸;研究项目;“十一五”计划;现状;弱点   
      1046
      |
      758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01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超声针灸的研究进展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杨玉华, 张迪, 萨喆燕, 黄猛, 丁光宏
      2012, 37(4): 333-33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4.015
      摘要:超声针灸是将一定的超声能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腧穴,以达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上世纪末就已运用于临床。本文在回顾国内外超声针灸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超声针灸的研究现状主要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阐述,机制探讨则从三个方面展开:1)超声生物效应,2)超声对细胞的溶解效应和非溶解效应,3)超声针灸对穴区肥大细胞的作用。在"肥大细胞激活产生的炎性反应是针刺效应产生的始动环节之一"的观点基础上,认为超声针灸的疗效与超声生物效应及超声引起的细胞效应尤其是肥大细胞激活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超声针灸;超声治疗;生物效应;肥大细胞;脱颗粒;机制   
      1661
      |
      752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53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三磷酸腺苷与针刺效应相关性研究评述

      陈波, 郭义, 赵雪, 刘阳阳, 李忠正, 李迎红, 郭永明
      2012, 37(4): 338-34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4.016
      摘要:三磷酸腺苷(ATP)是一种核苷酸,参与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内外信号转导、细胞结构维持、DNA和RNA合成等。针刺信号传导过程中,ATP可影响针刺效应,针刺可改变ATP、ATP酶在相关靶器官或中枢系统的含量,ATP在针刺效应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三磷酸腺苷;针刺效应;临床疗效;针刺镇痛;循经感传;内脏功能调节   
      1500
      |
      846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346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稿约

      2012, 37(4)
      摘要:《针刺研究》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1.投稿  
        
      562
      |
      5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283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