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2年第37卷第6期

      机制探讨

    • 辛娟娟, 宿杨帅, 杨兆坤, 石宏, 尚红艳, 杨佃会, 何伟, 景向红, 朱兵
      2012, 37(6): 431-43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6.012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电针、热灸样刺激"后三里"穴对小鼠痛阈的影响及其感受器受体机制。方法:清洁级小鼠20只,分为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1基因敲除(TRPV 1-/-)组和C 57BL/6同源野生型对照组,每组10只。在"后三里"穴进行电针(强度分别为0.3mA、1.0mA或3.0mA,持续20min)或热灸样刺激(强度分别为38℃、43℃或46℃,持续10min)干预,在电针和热灸样刺激干预结束即刻测量小鼠同位和异位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并在0.3mA、3.0mA电针和38℃、46℃热灸样刺激结束5min后再次测量小鼠同位和异位痛阈。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TRPV 1-/-组的基础热痛阈显著升高(P<0.001)。②1.0mA、3.0mA电针和43℃、46℃热灸样刺激干预均可引起C 57BL/6小鼠同位和异位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显著升高(P<0.05,P<0.01,P<0.001),而0.3mA电针和38℃热灸样刺激干预仅能引起C 57BL/6小鼠同位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显著升高(P<0.05,P<0.01)。3.0mA电针可显著提高TRPV 1-/-小鼠同位和异位的痛阈(P<0.05,P<0.01)。1.0mA电针可显著提高TRPV 1-/-小鼠同位痛阈和异位机械痛阈(P<0.05,P<0.01)。0.3mA电针和43℃、46℃热灸样刺激干预仅能引起TRPV 1-/-小鼠同位痛阈的显著升高(P<0.05,P<0.01),而38℃热灸样刺激仅可引起TRPV 1-/-小鼠同位机械痛阈的升高(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电针或热灸样刺激预处理对TRPV 1-/-组小鼠痛阈的升高效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④电针或热灸样刺激干预结束5min后,两组小鼠痛阈基本恢复至干预前水平。结论:电针和热灸样刺激均可对痛阈有一定的升高效应,说明电针和热灸样刺激具有预防性抗痛效应,而且TRPV 1参与了这一镇痛效应。  
      关键词:电针;机械痛阈;热痛阈;小鼠;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1基因敲除   
      1106
      |
      950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83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梅志刚, 曾永保, 王明智, 刘晓洁, 肖长义, 黎家华
      2012, 37(6): 440-44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6.013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电针血清对糖尿病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耳针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模型组(高糖高脂进食,链脲佐菌素注射诱导)、耳针组(电针耳"胰胆""神门"穴)、迷走神经切断组(同侧迷走神经切断加耳针)、阿托品组、六烃季铵组和α-银环蛇毒素组(分别尾静脉注射阿托品、六烃季铵和α-银环蛇毒素外加耳针),10d后采集血清备用。正常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同动物实验分组一致的7组,除正常组外,其它6组细胞建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细胞模型,48h后,收集细胞及条件培养液。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各组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表达情况,以及细胞条件培养液中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间黏附因子-1(sVCAM-1)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耳针组、阿托品组细胞损伤较轻,细胞回缩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肿胀有改善,细胞TNF-αmRNA的表达、条件培养液sICAM-1和sVCAM-1的浓度显著下降(P<0.01,P<0.05);迷走神经切断组、六烃季铵组及α-银环蛇毒素组,耳针效应消失,细胞损伤与模型组相似,TNF-αmRNA表达以及sI-CAM-1和sVCAM-1蛋白浓度显著高于耳针组(P<0.01,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针刺激具有抑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炎性反应,抑制细胞黏附等作用,上述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迷走神经,促进乙酰胆碱与其受体的α-亚单位结合而实现的。  
      关键词:耳针;糖尿病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胆碱能抗炎通路   
      1431
      |
      376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76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晓宇, 尚红燕, 何伟, 石宏, 景向红, 朱兵
      2012, 37(6): 447-45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6.016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频率经皮电刺激耳甲区对大鼠癫痫发作的影响,以明确不同刺激频率及刺激持续时间所产生的抑制效应的差别。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44只,随机按刺激持续的时间长度分为4组:30s组、5min组、10min组和30min组,每组9~12只。以腹腔注射戊四氮造成大鼠急性癫痫模型,记录动物癫痫发作前后大脑皮层场电位信号,以刺激后癫痫发作被抑制的后效应持续时间和刺激结束后以30s为单位时间统计10个单位时间段内大鼠癫痫发作率为指标,观察不同频率(2Hz、20Hz和100Hz)的耳甲区经皮电刺激对大鼠癫痫发作抑制作用的差别。结果:(1)20Hz的耳甲区经皮电刺激在所有刺激持续时间中平均后效应持续时间为(169.50±45.96)s,和2Hz、100Hz刺激频率后效应持续时间(50.12±21.38)s和(67.44±23.92)s相比,刺激后抑制癫痫发作的持续时间较长(P<0.05);(2)在2Hz刺激条件下,30s组抑制癫痫发作的后效应持续时间较长(P<0.01),癫痫发作率下降,与其它刺激持续时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100Hz刺激条件下,30min组抑制癫痫发作的后效应持续时间较长(P<0.01),癫痫发作率下降,与其它刺激持续时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甲区经皮电刺激能明显抑制大鼠癫痫发作,20Hz的刺激频率对大鼠癫痫模型的治疗作用较好,2Hz的刺激频率在短期刺激后表现出较好的治疗作用,100Hz的刺激频率在长期刺激后才能表现出较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癫痫;耳甲区经皮电刺激;刺激频率;刺激时间;大脑皮层场电位   
      1058
      |
      441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66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李忠正, 陈静子, 郭义, 郭永明, 刘阳阳
      2012, 37(6): 453-45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6.014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干预措施下大鼠胸导管淋巴液量及其组胺、5-羟色胺等物质含量的变化,初步探讨淋巴系统在针灸疗效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温针灸组,每组15只。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复制大鼠胸导管淋巴瘘模型。针刺、温针灸大鼠双侧"足三里"穴30min,观察大鼠胸导管淋巴液量的变化情况,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淋巴液中组胺、5-羟色胺浓度。结果:针刺组、温针灸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胸导管淋巴液量(P<0.05),但各组间淋巴液中组胺、5-羟色胺浓度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刺激可以增加胸导管淋巴回流,淋巴系统可能在针灸起效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针刺干预;温针;淋巴液;组胺;5-羟色胺   
      1369
      |
      27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95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治疗肠黏膜损伤大鼠基本腧穴配伍“肠病方”的筛选

      闫丽萍, 冀来喜, 王海军, 程艳婷, 燕平, 李明磊, 赵霞
      2012, 37(6): 458-46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6.003
      摘要:目的:选用临床治疗肠病最常用的3个腧穴即中脘、天枢、上巨虚,通过观察不同组合配伍的效应,选出最优的穴位组合。方法:SD大鼠126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脘组、天枢组、上巨虚组、中脘+上巨虚组、天枢+上巨虚组、中脘+天枢组、中脘+天枢+上巨虚组。采用8%冰乙酸灌肠法造模。各治疗组在相应穴位施以电针,每日1次,共治疗3次。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各组大鼠的结肠黏膜损伤指数、病理学损伤积分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结肠黏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P<0.05),病理学损伤积分显著升高(P<0.05);7个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结肠黏膜损伤指数显著升高(P<0.05),病理学损伤积分显著降低(P<0.05);天枢+中脘+上巨虚组与其它6个电针组相比,两项指标变化更显著(P<0.05)。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各电针组结肠黏膜损伤程度较模型组减轻,天枢+中脘+上巨虚组更加明显。结论:同时电针"中脘""天枢""上巨虚"减轻结肠黏膜损伤的作用优于其它单穴或双穴使用,因而可作为治疗肠病的基本处方。  
      关键词:肠黏膜损伤;电针;腧穴配伍   
      1180
      |
      287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87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巍, 张洁
      2012, 37(6): 464-46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6.004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针灸法对肾草酸钙结石模型大鼠肾脏及输尿管病理形态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取得最佳效应的特异针灸手法及其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常规针灸组、三才刺透灸Ⅰ组、三才刺透灸Ⅱ组,每组12只。采用1%乙二醇加1%氯化铵水作为诱石剂建立草酸钙结晶形成肾结石大鼠模型。常规针灸组常规针刺"膀胱俞""三阴交""志室",三才刺透灸组采用"天、人、地"三部刺入"肾俞"和灸热透达深层组织的三才刺透灸并用法,每日治疗1次,治疗7d。Von-kossa’s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脏及输尿管组织的病理改变,分光光度计法测血浆钙离子(Ca2+)、尿中Ca2+水平,肌氨酸氧化酶法测血浆肌酐(Cr)、尿Cr水平,酶偶联速率法测血浆尿素氮(BUN)水平,光电比色法测尿酸(UA)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三才刺透灸并用法和常规针灸并用法均能减轻肾小球内充血,吸收炎性细胞,减轻炎性水肿,修复输尿管内坏死脱落的黏膜组织,降低血浆Ca2+、Cr、BUN水平及尿中Ca2+、Cr、UA的浓度(P<0.05,P<0.01),三才刺透灸并用法疗效较常规针灸组更显著(P<0.05,P<0.01)。结论:三才刺透灸并用法对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影响优于常规针灸法,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减轻肾脏及输尿管组织的病理改变,降低血、尿中Ca2+的含量,改善肾功能。  
      关键词:肾结石;针灸疗法;电针;艾灸;血浆/尿钙离子;肌酐;尿素氮   
      1389
      |
      302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48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陈素辉, 孙华, 徐虹, 张亚敏, 高扬, 李沙
      2012, 37(6): 470-47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6.005
      摘要: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双侧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及针刺的干预作用。方法:以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针刺组,每组再按照再灌注后时间分12、24、48、72、96、144h6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另设正常组6只。针刺组电针刺激"百会"和"足三里"穴,每日1次,每次20min。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双侧脑组织IL-1β及TNF-α的表达量。结果:IL-1β在脑缺血大鼠患侧脑区呈双峰表达,模型组峰值时间为48h和96h,针刺组为72h,针刺组IL-1β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但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均P<0.05);IL-1β在脑缺血大鼠健侧脑区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除72h组外,针刺组各个时间点的表达低于模型组(均P<0.05)。TNF-α在患侧脑区呈单峰表达,模型组和针刺组峰值时间均为72h,针刺组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但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均P<0.05);TNF-α在脑缺血大鼠健侧脑区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均P<0.05)。结论:针刺可通过调节脑缺血大鼠双侧脑组织IL-1β及TNF-α的表达,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炎性反应。  
      关键词:针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   
      1025
      |
      457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76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毛庆菊, 陈邦国
      2012, 37(6): 476-48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6.006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8)、假手术组(n=8)、模型组(n=32)、电针组(n=32),后两组再各分为再灌注后1d、2d、4d、8d4个亚组,每组8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电针组于脑缺血0.5h再灌注1h后每天行1次电针治疗,取"百会""水沟""足三里"穴。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右侧大脑皮层微血管内皮的超微结构,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各组大鼠右侧大脑皮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的大脑皮层微血管超微结构损害明显,缺血侧大脑皮层VEGF mRNA表达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P<0.01);电针组大脑皮层微血管超微结构明显改善,大脑皮层VEGF mRNA表达水平与相应时相的模型组相比均明显增强(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促使缺血脑区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 mRNA合成;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微血管的超微结构形态学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电针治疗可进一步促进缺血脑区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 mRNA的表达并调控血管新生,帮助脑内微血管的功能重建是针刺发挥脑保护作用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电针;大脑皮层;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   
      1569
      |
      596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69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面部穴位血流量及针刺对其影响的激光血流成像显示

      王淑友, 屈箫箫, 宋晓晶, 李顺月, 马慧敏, 张栋
      2012, 37(6): 482-48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6.007
      摘要:目的:观察正常人面部穴区血流灌注量,并分析针刺对该血流灌注量的调整作用。方法: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采集30例健康人自然状态和针刺合谷穴30min前后面部血流图像,统计穴区血流灌注量,分析对称性以及针刺对面部左右侧穴区血流灌注量的影响。结果:正常人面部穴位血流灌注量大多都在0.73~1.17PU范围之间,以巨髎、口禾髎、四白、承泣等血流量较大,下关、牵正、丝竹空等穴血流量较小。自然状态30min前后,正常人面部血流灌注量无明显的升降变化,左右侧同名穴血流灌注量存在小幅差异。针刺30min后正常人面部穴区血流灌注量显著增加(P<0.05,P<0.01),其中左侧巨髎、左侧承泣、左侧丝竹空、左右侧夹承浆和右侧大迎血流灌注量的增加值与自然状态下的变化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面部左右侧穴位血流灌注量存在较小差异,针刺可以增加面部双侧穴位血流灌注量。  
      关键词:针刺;合谷;血流灌注;面部穴区;激光多普勒成像   
      962
      |
      336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24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消息

    • 《针刺研究》杂志网上投稿、审稿系统正式开通

      刘宁
      2012, 37(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6.008
      摘要:为方便广大作者投稿,经过《针刺研究》编辑部的努力,《针刺研究》杂志已于2012年6月正式开通网络投稿系统,望各位作者积极投稿。投稿系统使用流程:(1)请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针刺研究》投稿系统网址:www.zhenciyanjiu.cn,进入投稿系统主页。(2)点击主页左侧"作者使用区"进入登录页面,点击"注册"进行个人信息注册。  
        
      685
      |
      7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26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书讯:《经络与健康

      2012, 37(6)
      摘要:该书是作者张维波研究员30年经络研究、6个经络课题成果的一次全面总结,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讲经络的实质,围绕作者提出的经络低流阻组织液通道学说,首先从中医文献的角度进行了解析,对组织液的生理与生物流变学知识进行了介绍,提出了组织液在经络中流动的流体力学模型,运用多种生物力学测量手段验证了经络的低流阻、低组织液压特性,对所发现的循经低流阻通道的几何特  
        
      632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21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头针联合体针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唐曦, 唐成林, 徐放明, 谢洪武, 李腊梅, 宋云娥
      2012, 37(6): 488-49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6.015
      摘要:目的: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针刺组接受针刺头穴顶颞前斜线、内关、极泉、三阴交、委中等穴位及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每日治疗1次,5d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法(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随访期3、6个月末病死/残疾率及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FMA、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1),治疗后针刺组FMA、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期3、6个月末病死/残疾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体针可明显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关键词:中风;头针;体针;肢体功能   
      1189
      |
      328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54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通调带脉法针刺治疗腹型肥胖疗效观察

      梁翠梅, 胡慧, 李媛媛
      2012, 37(6): 493-49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6.009
      摘要:目的:观察通调带脉法针刺治疗对腹型肥胖的临床疗效,评价通调带脉法针刺治疗改善内脏脂肪异位沉积的作用。方法:腹型肥胖患者35例,以通调带脉为法取穴治疗,取带脉、天枢、大横、中脘、梁门、水道、足三里、上巨虚、丰隆、足临泣,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简易体脂参数和腹部脂肪厚度、内脏脂肪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腰围/身高比值、体脂肪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01),腰臀比与治疗前比较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腹壁、内脏脂肪厚度以及内脏脂肪指数均减低(P<0.05,P<0.001),且内脏脂肪变化较腹壁脂肪大(P<0.001)。结论:通调带脉法针刺治疗腹型肥胖疗效确切,能改善内脏脂肪异位沉积情况。  
      关键词:腹型肥胖;针刺疗法;通调带脉;腹壁脂肪;内脏脂肪;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1222
      |
      870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4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食欲的影响

      姚红, 陈健雄, 张子谦, 潘娱, 郑婕, 童娟
      2012, 37(6): 497-50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6.002
      摘要:目的:评价针刺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食欲调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试验方法,将118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76例和安慰组42例。试验组取腹部以脐为中心12穴并配合梁丘(双)、足三里(单)、阴陵泉(单)进行针刺,隔日1次,共治疗12次;安慰组采用假针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热量摄入、胃液体残存率、食欲情况VAS量表分值及3个月后回访BMI及热量摄入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BMI较安慰组明显改善(P<0.01)。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后0.5h、1h胃液体残存率均较安慰组明显升高(P<0.05)。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后进食欲望、饥饿感、意愿进食数量的分值都较安慰组有明显改善(P<0.05)。3个月后随访中显示,试验组BMI较安慰组仍有明显改善(P<0.01),且摄入热量较安慰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针刺治疗可明显降低单纯性肥胖症患者BMI,并减慢胃排空,降低患者食欲,控制其摄食行为,达到减重及控制体重的效果。  
      关键词:肥胖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针灸疗法;减重   
      1087
      |
      430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02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人体针刺操作实践对手指精细触觉的影响

      李靖, 孙筱, Mary X Wu
      2012, 37(6): 502-50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6.010
      摘要:目的:研究人体针刺操作实践对手指精细触觉敏感度的影响,以深入认识操作者的得气感知过程,挖掘影响得气感判断能力的关键因素。方法:运用皮肤感觉阈和两点辨别阈等精细触觉测试指标,测试15名针灸执业医师双手拇指、食指及中指的皮肤精细触觉,并与15名普通人进行对照,分析针灸医师与普通人的精细触觉差异。结果:针灸医师押手的皮肤感觉阈和两点辨别阈与普通人非利手相近,而针灸医师刺手的皮肤感觉阈和两点辨别阈与普通人利手相比均有降低趋势,尤其以食指更为明显。结论:手指皮肤精细触觉是影响得气感知能力的关键因素,长期人体针刺操作实践可以适应性提高操作者持针手指皮肤精细触觉的敏感度。  
      关键词:触觉感知;针灸医师;非针灸医师;神经生理   
      1448
      |
      235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35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拔罐疗法的负压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崔帅, 崔瑾
      2012, 37(6): 506-51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6.011
      摘要:中医拔罐疗法治疗疾病,是多种复合刺激作用于皮肤和穴位产生的综合效应。其中,罐内负压是疗效产生的主要因素。现代医学负压疗法中,对负压的作用机制也有深入研究。本文针对拔罐疗法和现代医学负压疗法的效应机制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认为罐内负压的形成与操作熟练程度、火罐大小和燃用乙醇浓度等因素有关;罐内负压与罐斑的形成密切相关。负压能够扩张血管,调节局部血流量,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局部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形态修复;促进细胞核增殖抗原的表达,显著提高创面再上皮化速度,发挥良性刺激作用,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  
      关键词:拔罐疗法;负压效应;局部微循环;超微结构;生物效应   
      1817
      |
      1887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30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编者之窗

    • 《针刺研究》稿件中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分析

      韩焱晶
      2012, 37(6): 511-51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06.001
      摘要:根据在《针刺研究》审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了当前我国针灸研究领域科研工作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包括:实验设计存在缺陷、针灸治疗时机选择不当、检测指标不能反映针灸的效应机制、盲目夸大针灸的作用、得出不恰当的研究结论五个方面。以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为今后针灸科研避免出现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针灸科研论文;存在问题;实验设计;案例分析   
      831
      |
      18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25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第37卷(2012年)总目次

      2012(6)
        
      525
      |
      3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9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