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3年第38卷第1期

      针刺麻醉

    • 电针复合颈丛阻滞对甲状腺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

      张彩举, 杨帆, 李熳
      2013, 38(1): 1-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1.017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复合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运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拟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手针复合麻醉组和电针复合麻醉组,每组20例。手针复合麻醉组先行颈丛神经阻滞,然后针刺双侧合谷及内关穴,接电针仪不通电。电针复合麻醉组在颈丛神经阻滞的基础上针刺双侧合谷及内关穴,接电针仪,刺激参数为连续波、10Hz、强度(6±2)mA,持续20min。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血糖(Glu)、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术中两组患者血压、心率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术中电针复合麻醉组血压、心率显著低于手针复合麻醉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ACTH、Cor、E、Glu、CRP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电针复合麻醉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低于手针复合麻醉组(P<0.05)。结论:电针复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显著降低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心血管应激反应,抑制手术中及术后异常升高的应激激素和免疫因子水平,是甲状腺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选择。  
      关键词:电针;甲状腺手术;颈丛阻滞;应激反应   
      993
      |
      302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68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机制探讨

    • 电针刺激对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屏障及色泽的影响

      翟煦, 荣培晶, 王宏才, 李少源, 孟宏, 何孟冬, 黄凤, 王霞, 宋杰
      2013, 38(1): 7-1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1.001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对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状态的影响,并比较体穴电针与耳甲区电针作用的差异。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模型组(n=13)、耳甲区电针刺激组(简称耳甲区组,n=13)和体穴电针刺激组(简称体针组,n=14)。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并以高脂饲料喂养30d复制2型糖尿病模型。体针组(取"足三里""三阴交"穴)及耳甲区组大鼠连续接受电针刺激14d。应用皮肤测量系统MPA 9测量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结束后各组大鼠腹部及背部皮肤的含水量指数(SCH)、水分散失指数(TEWL)、红斑指数(EI)、黑色素指数(MI)、色差值(L.值、a.值、b.值)。结果:造模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针组、耳甲区组背部皮肤SCH、TEWL、EI、MI、L.值、a.值均下降(P<0.05),b.值升高(P<0.05);腹部皮肤的TEWL、EI、a.值、b.值均升高(P<0.05),SCH、L.值均下降(P<0.05),MI没有显著变化(P>0.05)。电针治疗结束后,体针组除腹部TEWL和背部EI变化不明显外(P>0.05),其余指标均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P<0.05);耳甲区组大鼠背部皮肤TEWL、L.值、b.值及腹部皮肤SCH、L.值、b.值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P<0.05),其它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三阴交"或耳甲区后,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屏障受损及皮色改变的情况得以改善,体穴电针比耳甲区电针改善作用更明显。  
      关键词:电针;2型糖尿病;链脲佐菌素诱发大鼠;皮肤;耳甲区   
      1437
      |
      349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5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符翠萍, 刘爱玲, 杨兴霞, 邹惟莹, 杨蓓, 张大雷, 陈婷, 吴磊, 邹挺, 陈日新
      2013, 38(1): 14-1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1.003
      摘要:目的:运用大鼠新生期结直肠扩张(CRD)形成成年内脏痛敏模型,探讨内脏痛敏及艾灸疗效与骨髓细胞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亚型(TRPV)1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新生SD雄性大鼠自出生8d后进行CRD刺激建立内脏痛敏模型。8周后对模型组和对照组进行"大肠俞"模拟热敏灸,灸前后CRD刺激,记录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及测定痛阈值,结束后90min内取各组大鼠骨髓细胞运用RT-PCR测TRPV 1mRNA表达。结果:①模型组AW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②模型组艾灸后的AWR评分明显低于艾灸前(P<0.05,P<0.01),痛阈明显高于艾灸前(P<0.01)。对照组艾灸后40、60、80mmHg的AWR评分明显低于艾灸前(P<0.01),痛阈明显高于艾灸前(P<0.05)。③对照组TRPV 1mRNA相对表达量较低(0.655±0.400),艾灸对照组TRPV 1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0.551±0.257,P>0.05),艾灸模型组TRPV 1mRNA相对表达量(2.423±2.730)较对照组、艾灸对照组略高(P>0.05),模型组TRPV 1mRNA相对表达量(6.550±2.308)明显高于对照组、艾灸对照组、艾灸模型组(P<0.01)。结论:新生期CRD可形成内脏痛敏,骨髓细胞TRPV 1mRNA表达明显增加。艾灸"大肠俞"明显减轻内脏痛敏,可减少骨髓细胞TRPV 1mRNA表达。  
      关键词:内脏痛敏;灸疗;大肠俞;TRPV 1;骨髓细胞;结直肠扩张   
      1685
      |
      658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45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杨帆, 昂文平, 沈德凯, 刘向国, 杨永清, 马允
      2013, 38(1): 20-2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1.004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戊四唑(PTZ)诱发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该保护作用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 3K)/蛋白激酶B(Akt)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PTZ组、LY 294002组、针刺+LY 294002组、针刺组,每组24只。针刺组、针刺+LY 294002组针刺"百会""大椎"30min,共治疗5次。正常组、PTZ组、针刺组先侧脑室注射二甲基亚砜5μL,LY 294002组、针刺+LY 294002组侧脑室注射LY 294002(5μL),30min后正常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其余各组腹腔注射PTZ(50mg/kg),于注射后4h与24h取脑组织。分别用HE染色法于光镜下观察海马结构改变,用电镜观察海马超微结构。结果:癫痫发作后4h光镜、电镜均可见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24h后损伤进一步加重。LY 294002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明显加重。针刺+LY 294002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明显,与LY294002组比较未见明显好转。针刺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结论:针刺具有明显保护癫痫继发脑神经元损伤作用,其保护作用与细胞内PI 3K/Akt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关键词:癫痫;癫痫发作;锥体细胞;海马CA1和CA3区;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   
      1617
      |
      395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34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冀来喜, 程艳婷, 闫丽萍, 王海军, 金晓飞, 李明磊, 燕平, 赵霞
      2013, 38(1): 26-3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1.005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肠病方"腧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肠病方组,每组10只。采用冰乙酸灌肠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肠病方组电针"中脘""天枢"和"上巨虚"15min,分别在造模后即刻、24h和48h进行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素-4(IL-4)含量,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肠组织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NF-κBp65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P<0.05),肠病方组低于模型组(P<0.01,P<0.05);模型组血清IL-4含量较空白组升高(P<0.05),经电针"肠病方"治疗后,IL-4含量进一步升高(P<0.01)。结论:腧穴"肠病方"对乙酸所致肠黏膜损伤可通过调节炎性反应因子起到修复作用。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电针;肠病方;核因子-κB p65;白介素-4   
      1610
      |
      705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91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郜婕, 唐成林, 刘仁建, 陈晓琳, 谢辉, 侯懿烜, 余敏, 刘祖丽
      2013, 38(1): 31-3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1.006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电针强度对单纯性肥胖大鼠脂肪组织中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3(SOCS-3),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普食组、模型组、5mA电针组、1mA电针组,每组10只,喂食高脂饲料造肥胖大鼠模型。电针组针刺双侧"足三里""三阴交",每天治疗1次,每次15min,共治疗2周。观察大鼠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情况,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大鼠附睾脂肪组织SOCS-3及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后,各组大鼠体质量及SOCS-3、PPAR-γmRNA表达较普食组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两电针组体质量及SOCS-3、PPAR-γmRNA表达较模型组均降低(P<0.01),5mA电针较1mA电针效果更明显(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穴对单纯性肥胖大鼠体质量及SOCS-3、PPAR-γ过度表达有良性调节作用,5mA电针比1mA电针效果更好。  
      关键词:单纯性肥胖;电针;脂肪组织;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1354
      |
      404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14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方剑乔, 朱书秀, 张英, 王芳, 朱青艳
      2013, 38(1): 35-3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1.007
      摘要:目的:探讨P 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白介素(IL)-1β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及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Meynert核注射微量Aβ1-40制备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电针组取"百会""太溪""足三里",每次治疗15min,每天1次,6次1个疗程,间隔1d后再治疗1个疗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额叶与海马区磷酸化P 38MAPK的表达;RT-PCR检测IL-1β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额叶与海马区磷酸化P 38MAPK、IL-1βmRNA表达增强(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上述两指标表达减少(P<0.01,P<0.05)。结论: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P 38MAPK磷酸化有调节作用,从而阻断其介导的免疫炎性反应。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电针;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白介素-1β mRNA;海马;额叶   
      1547
      |
      800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06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余芝, 夏有兵, 卢明香, 林静, 于文静, 徐斌
      2013, 38(1): 40-4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1.015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不同部位单穴/穴组对胃运动的影响,探讨不同状态下电针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饥饿组(禁食24h)、阿托品组(M受体拮抗剂,0·1%,0·8mL/kg,40μL·min-1·kg-1)、乙酰胆碱组(M受体激动剂,0·1%,20μL·min-1·kg-1)、克伦特罗组(β2受体激动剂,0·2%,80μL·min-1·kg-1)、心得安组(β受体拮抗剂,0·4%,1mL/kg,40μL·min-1·kg-1)和对穴组,每组30只。在胃内放置球囊,并连接到压力传感器检测胃内压力。分别在上述6种状态下观察电针(2Hz/15Hz,2mA,2min)"天枢""曲池"和"上巨虚"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并观察正常状态下电针"天枢"+"上巨虚""天枢"+"曲池"和"上巨虚"+"曲池"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均取左侧腧穴)。结果:静脉注射阿托品和克伦特罗之后,胃内压力下降(P<0·05);给予乙酰胆碱和心得安,胃内压升高(P<0·05)。在正常、饥饿、给予M受体激动剂/拮抗剂和β受体激动剂/拮抗剂情况下,电针"天枢"对胃内压和胃运动均产生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程度为:饥饿>正常,乙酰胆碱>阿托品,克伦特罗>心得安;电针"曲池"和"上巨虚"对胃内压和胃运动均产生明显兴奋作用;"天枢"+"上巨虚"对胃运动以抑制为主,"上巨虚"+"曲池"表现为兴奋作用,而"天枢"+"曲池"的抑制或兴奋作用均不明显。结论:电针腹部"天枢"穴对胃运动以抑制为主,而电针位于四肢的"曲池"和"上巨虚"穴对胃运动以兴奋为主,其效应量和机体状态有关,配伍应用可能会产生拮抗效应,改变腧穴效应的方向。  
      关键词:胃内压;双向调节;单穴;穴组;腧穴配伍   
      1546
      |
      652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00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干预对大强度耐力运动机体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刘建宇, 刘黎明
      2013, 38(1): 48-5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1.008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大强度耐力运动机体自由基代谢的影响,为电针干预运动性疲劳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将30名男大学生随机分为空白组、训练组和电针组,每组10人,训练组和电针组采用哈佛台阶法进行定量负荷实验,连续运动15d,空白组不采用干预手段。每次运动后电针组采用电针方法恢复,训练组采用单纯休息恢复。训练组和电针组受试者分别于第1天运动前、第1天运动后、电针结束后与空白组同时间采用硫代巴比妥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黄嘌呤氧化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空白组及运动前比较,训练组和电针组第1天运动后血清M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SOD的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SOD/MDA比值显著下降(P<0.01);与第1天运动后比较,第15天运动后电针组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训练组SOD活性显著下降(P<0.05);与训练组比较,第15天运动后电针组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SOD活性显著上升(P<0.01),SOD/MDA显著上升(P<0.01)。结论:电针干预能显著降低大强度耐力运动机体血清中MDA含量,增强血清中SOD活性,从而较好地抑制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关键词:密集持续训练;电针干预;运动疲劳;血清丙二醛;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1347
      |
      164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62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徐青燕, 杨金生, 杨莉, 王莹莹, 刘秀兰
      2013, 38(1): 52-5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1.009
      摘要:目的:观察正常人体委中穴区刮痧前后经脉线上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探讨穴区刮痧疗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在10例健康人体膀胱经委中穴区刮痧,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观察刮痧前至刮痧后90min内,委中穴区及本经同侧经脉线上气海俞区域的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变化情况,利用LDPI图像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进行组内比较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委中穴区刮痧后即刻至90min各时间段血流灌注量与刮痧前相比均显著升高(P<0.001,P<0.01);委中穴区刮痧后15、60、90min时,本经同侧经脉线气海俞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与刮痧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委中穴区与气海俞穴区之间血流灌注量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穴区刮痧可明显增加本经经脉线上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改善皮肤微循环,促进沿经组织新陈代谢,是刮痧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以及畅通气血运行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刮痧疗法;皮肤血流灌注量;微循环;委中;腰部区域   
      1360
      |
      1100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91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消息

    • 韩晶
      2013, 38(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1.002
      摘要:《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2014》于2012年12月28日发布,6448种学术期刊2013年评价结果同时揭晓,《针刺研究被评为第三届中国学术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是由中国期刊协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等单位联  
        
      709
      |
      2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87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第五届国际特种针法疗法演示暨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2013, 38(1)
      摘要:针灸技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技术,特种针法疗法更是针灸技术中的奇葩,显示出了特殊的治疗效果,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医疗技术、手段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设备支撑,针灸技术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好地弘扬针灸技术,开展针灸理论及新技术研究,不断拓宽针灸技术服务领域,是针灸学发展的重要课题。为了探究新问题,应对新挑战,发掘、传承、推广  
        
      518
      |
      1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52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世界针灸杂志》《中国针灸》征订启事

      2013, 38(1)
      摘要:《针刺研究》杂志(双月刊,ISSN 1000-0607,CN 11-2274/R)创刊于1976年,国际大16开本,88页,全彩色印刷,是集中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的学术刊物。开辟的主要栏目有:机制探讨、临床研究、文献研究、思路与方法、学术争鸣等,能及时反映针灸领域科研的最新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科研及临床医学人员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已被收入美国  
        
      720
      |
      1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49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稿约

      2013, 38(1)
      摘要:《针刺研究》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1.投稿内容:针灸理论、实验、临床等有关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的综述,有关的新闻、短评、会议信息等。2.来稿要求:  
        
      614
      |
      5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47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作者声明

      2013, 38(1)
      摘要:《针刺研究》2012年第37卷第6期《头针联合体针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一文唐成林为通信作者。唐成林(1966-),男,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针刺对脑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E-mail:cytcl996@163.com。特此声明。  
        
      438
      |
      1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45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平衡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韩笑, 马文珠, 王文远
      2013, 38(1): 57-6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1.010
      摘要:目的:观察平衡针法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症状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纳入的受试者随机分为平衡针组143例和传统针组144例。平衡针组取平衡针腰痛穴,平刺进针,得气即出针;传统针组取阿是、委中、夹脊、肾俞等穴,留针30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20次。观察疼痛改善率和简式疼痛量表(包括疼痛分级指数、视觉模拟量表、现时疼痛强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比较,疼痛改善率及疼痛分级指数总分、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现时疼痛状况,平衡针组略显优势,既体现在即时效果,也表现在远期疗效方面(P<0.05)。结论:平衡针能很好地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症状,既有即时效果,也有远期疗效。  
      关键词:平衡针;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镇痛   
      1824
      |
      138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33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不同介入时期电针对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

      胡慧, 谢占国, 覃蔚岚, 梁翠梅
      2013, 38(1): 64-6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1.011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时期电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针刺干预的最佳时间。方法:将60例宫颈癌术后留置尿管的患者等分为对照组(术后15d及以上)、观察组(术后7~14d),针刺取双侧八髎、秩边、阴陵泉、三阴交,上髎及下髎配合电针,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测定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比较两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第1和第2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显效率及膀胱平均残余尿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经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患者针刺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颈癌术后早期给予针刺干预,可明显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缩短针刺治疗次数,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宫颈癌手术;针刺干预;尿潴留;膀胱功能恢复   
      1315
      |
      376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27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经络与腧穴

    • 正常成年人下肢穴位疼痛阈值检测

      王真真, 张静, 李得浩, 晋志高
      2013, 38(1): 68-7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1.012
      摘要:目的:比较人体下肢穴位与非穴位痛阈的差异,探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制定人体随机测量数据表和人体体表图。选无心理和生理疾病的66名成年人,用Von Frey测量小腿和足部感受器阈值,分析对比穴位与非穴位痛阈值的异同。结果:膀胱经承山、昆仑、京骨和束骨的痛阈显著低于非穴位,昆仑的痛阈值最低(P<0.05);足三里同一水平节段穴位足三里、阴陵泉和阳陵泉与同一水平节段的非穴位比较,穴位处的痛阈值明显低于非穴位(P<0.05);下巨虚同一水平节段的穴位下巨虚、外丘、阳交、飞扬、漏谷与同一水平节段的非穴位比较,穴位处的痛阈值明显低于非穴位(P<0.05);解溪同一水平节段的中封、商丘、解溪、申脉相比较,解溪穴的痛阈值最高(P<0.05);分布于趾间的荥穴之间比较,侠溪穴和大都穴的痛阈值较高(P<0.05);位于足少阴肾经的水泉、太溪、筑宾和足太阴脾经的漏谷之间比较,漏谷的痛阈值最高,水泉次之(P<0.05)。结论:穴位的痛阈值明显低于非穴位,且穴位之间的痛阈值也存在差异,表明穴位确实具有相对特异性,从而为临床选穴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穴位;痛阈;经络   
      1264
      |
      301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59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刺法与灸法

    • 浅析承淡安先生对针灸量学的探索

      夏有兵, 程洁, 穆艳云, 甘君学, 张建斌
      2013, 38(1): 73-7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1.016
      摘要:作为一种物理刺激疗法,针灸刺激量与疗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我国传统针灸理论对针灸刺激量方法的把握,多局限于定性认识,定量阐述不足。承淡安先生承前启后,对如何有效量化针灸刺激量进行了探索。本文从疏简针刺取穴数量、规范毫针规格材质、明确把握针刺强度、关注针刺间隔时间,以及强调灸疗需有适宜刺激量并因人而异、规范灸疗刺激量化标准等方面,阐述了承淡安的针灸量学观点。  
      关键词:承淡安;针灸;刺激量;量效关系   
      1393
      |
      1048
      |
      1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14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研究心的表里关系

      张田宁, 周美启, 吴生兵, 曹健, 高纺, 盛红梅
      2013, 38(1): 78-8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1.013
      摘要:本文从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成果入手,分析了心与小肠的脏腑联系,心经与小肠经的表里经联系,以及心与躯体部位(穴位)、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组织联系等表里关系,阐释了其表里关系的内在机制,并就如何进一步开展心的表里关系研究提出一些设想。  
      关键词:心;表里关系;经脉脏腑相关;古代描述;机制   
      1075
      |
      754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46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镇痛术后疗效的研究进展

      陈文婷, 傅国强, 沈卫东
      2013, 38(1): 83-8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1.014
      摘要:针刺及其相关技术作为临床手术镇痛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在缓解患者术后急性痛中作用明显。大量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围绕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而开展,为临床开展新的镇痛方案提供了指导依据。本文从针刺镇痛的基本机制出发,以术后镇痛和降低不良反应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总结了近年来针刺镇痛术后疗效研究的新进展。各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镇痛在术后镇痛和降低不良反应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要作为一项常规技术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其内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阐明。  
      关键词:针刺镇痛;外科手术;术后疼痛;不良反应;机制   
      1167
      |
      1277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41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