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3年第38卷第3期

      机制探讨

    •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

      韩永升, 徐银, 韩咏竹, 徐磊, 刘向国, 刘自兵, 王频
      2013, 38(3): 173-18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3.00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及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囊泡蛋白(SYN)、髓鞘碱性蛋白(MBP)、勿动蛋白A(Nogo-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MCAO/R模型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R模型。电针刺激在造模成功90min后进行,针刺双侧"内关""水沟""三阴交"及"百会"穴,留针30min,每天针刺1次,共14d。各组大鼠在7、14d两个时间点各取10只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并行免疫组化SP法检测缺血脑组织VEGF、GAP-43、SYN、MBP、Nogo-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出现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4d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7、14d缺血组织VEGF、GAP-43、Nogo-A的表达增多,SYN在两个时间点的表达均减少(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7、14d缺血组织VEGF、GAP-43、SYN、MBP阳性表达均增多(P<0.01,P<0.05),Nogo-A的表达减少(P<0.01)。结论:①电针能有效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②电针能通过上调各时间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内VEGF、GAP-43、SYN、MBP的表达,下调Nogo-A的表达,促进血管、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恢复,从而保护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血管单元。  
      关键词:脑缺血;神经功能;电针干预;保护作用;神经血管单元   
      2699
      |
      845
      |
      1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66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石君杰, 黄玲芬
      2013, 38(3): 181-18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3.002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足三里"穴对运动性疲劳致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探讨TEAS"足三里"穴的胃黏膜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EAS组,每组8只。采用跑台运动法建立运动性疲劳致胃黏膜损伤模型。采用TEAS"足三里"穴干预(连续波、频率2Hz、强度5mA)治疗30min,每日1次,共15d。评价水平运动分数、垂直运动分数、力竭运动时间、胃黏膜损伤指数,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胃黏膜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分数、垂直运动分数、力竭运动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胃黏膜损伤指数增加(P<0.01),同时胃黏膜6-keto-PGF1α、TXB2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TEAS组水平运动分数、垂直运动分数、力竭运动时间均增加(P<0.05),胃黏膜损伤指数降低(P<0.05),胃黏膜6-keto-PGF1α、TXB2含量升高(P<0.01,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穴对运动性疲劳致胃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改善胃黏膜6-keto-PGF1α、TXB2有关。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运动性疲劳;胃黏膜损伤   
      2701
      |
      34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59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神门、太渊对正常人事件相关电位P300影响的比较

      胡吴斌, 胡玲, 董朝阳, 蔡荣林, 周逸平, 汪克明, 张成, 周峰
      2013, 38(3): 186-19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3.003
      摘要:目的:比较电针神门、太渊穴对大脑信息加工过程影响的差异,探讨穴位功能的相对特异性。方法:60名成年学生,随机分为电针神门组与电针太渊组,每组30人。电针频率2Hz,强度1mA,时间15min。以P 300幅度、潜伏期及脑地形图电压分布为观察指标。结果:电针神门、太渊两穴均可显著降低被试者P 300波幅(P<0.01,P<0.05);电针对P 300潜伏期无显著性影响,但电针神门穴有前移P 300潜伏期的趋势;电针两穴对脑地形图电压强度分布有不同影响,电针神门穴后高电位反应主要集中在枕叶,少量散布于左侧顶叶及右侧颞部,而电针太渊穴后高电位反应主要散见于顶叶及左侧枕叶。结论:不同经穴刺激对大脑皮层信息处理加工的影响不同,提示经穴功能存在相对差异性。  
      关键词:电针;神门;太渊;事件相关电位;P300;脑电位地形图   
      1302
      |
      309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53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刘安国, 李华章, 严兴科, 何天有, 阚丽丽, 王军燕, 董莉莉
      2013, 38(3): 192-19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3.004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三阴"穴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舍尼通组、电针组,每组10只。在皮内注射同种异体Wistar雄性大鼠前列腺蛋白提纯液,辅以双重免疫佐剂复制自身免疫性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电针组、舍尼通组分别给予电针"三阴"穴和舍尼通药物灌胃治疗,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1d,共15d)。称取前列腺湿重并计算前列腺指数,光镜下观察各组动物前列腺组织形态结构,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动物血浆中CD4+、CD8+的百分含量。结果:各组动物前列腺湿重及前列腺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前列腺组织形态及结构受损明显,舍尼通组、电针组前列腺组织结构有不同程度恢复,但电针组更为显著。模型组血浆CD4+百分含量显著减少(P<0.01),CD4+与CD8+比值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舍尼通组血浆CD4+百分含量明显增加(P<0.05),电针组血浆CD4+百分含量及CD4+与CD8+比值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电针"三阴"穴能有效地调节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使全身免疫细胞CD4+数目增多,局部免疫能力增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电针;“三阴”穴;CD4+;CD8+   
      2502
      |
      346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46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述菊, 方剑乔, 马骏, 周丹, 王彦春, 甘水咏, 孙国杰
      2013, 38(3): 198-20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3.005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环氧合酶-2(COX-2)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PD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连续28d给大鼠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备PD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大鼠施予电针治疗,取"风府""太冲"穴,连续波,频率2Hz,强度1mA,每日1次,连续治疗14d。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黑质区TH、COX-2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区TH蛋白表达明显减少,COX-2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1)。经电针治疗后,电针组大鼠较模型组中脑黑质区TH蛋白表达明显增加,COX-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电针治疗可通过降低炎性反应介质COX-2的表达,减轻炎性反应对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从而发挥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  
      关键词:帕金森病;电针干预;环氧合酶-2;酪氨酸羟化酶;黑质区   
      2433
      |
      364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36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纪倩, 李志刚, 唐银杉, 莫雨平, 姚海江, 赛音朝克图
      2013, 38(3): 202-20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3.006
      摘要:目的:观察音乐电针和脉冲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和海马神经元及谷氨酸转运体的影响,探讨电针抗抑郁作用的生物学机制,并比较两种电针的疗效差异。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脉冲电针组、音乐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慢性应激刺激结合孤养的方式建立慢性应激抑郁模型。氟西汀组将盐酸氟西汀按照2mg/kg剂量灌胃给药,电针组给予电针"百会""印堂"穴20min,以上治疗均为每天1次,连续21d。通过旷场实验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用尼氏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数量及形态;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内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AATs)EAAT 1、EAAT 2mRNA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明显降低(P<0.01);氟西汀组、脉冲电针组、音乐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活动度均显著提高(P<0.01)。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排列松散、缺失,氟西汀、脉冲电针和音乐电针均可改善此病理变化。模型组大鼠海马内EAAT 1、EAAT 2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脉冲电针和音乐电针均可显著提高大鼠海马内EAAT 1、EAAT 2mRNA表达量(P<0.01)。结论:氟西汀、脉冲电针和音乐电针均可改善慢性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内神经元的形态及数量;脉冲电针、音乐电针在上调大鼠海马内EAAT 1、EAAT 2mRNA表达方面明显优于氟西汀;脉冲电针和音乐电针可通过增加海马EAAT 1、EAAT 2mRNA表达,改善谷氨酸再循环,发挥抗抑郁作用。  
      关键词:抑郁;脉冲电针;音乐电针;海马;谷氨酸转运体   
      2506
      |
      1873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20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及肝组织白介素-18的影响

      王力, 龚标, 朱丽丽, 卓廉士, 李学智, 张沁舒, 伍芳
      2013, 38(3): 208-21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3.007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白介素-18(IL-18)的影响及治疗NAFLD的机制。方法:将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33只,空白组11只。造模大鼠喂养高糖高脂饲料5周制备NAFLD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组。电针组针刺"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穴(连续波,频率2Hz,强度1.5V),非穴组针刺大鼠尾巴中1/3段随机4处,每日治疗1次,连续4周。采用全自动化学分析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S),放射免疫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空腹胰岛素抵抗指数(FIRI),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及肝组织匀浆IL-18含量变化,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针刺4周后,模型组FBS、FINS、FIRI、肝组织和血清IL-18与空白组比较都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电针组FBS、FINS、FIRI、肝组织匀浆IL-18和血清IL-18与模型组比较都显著下降(P<0.05),电针组肝组织内脂肪性变减轻;非穴组FBS、FINS、FIRI、肝组织匀浆IL-18和血清IL-18与模型组比较变化都不明显(P>0.05),非穴组肝组织内脂肪性变无明显改善。结论:电针可能通过降低肝组织及血清IL-18,阻断多糖攻击肝脏所致的损伤作用,改善肝脏功能,而实现对NAFLD大鼠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电针干预;白介素-18;胰岛素抵抗   
      2354
      |
      244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81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杨宗保, 吴翔, 谢宇锋, 龚安, 杨青, 王晨光, 刘琼
      2013, 38(3): 214-21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3.008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环跳"穴对实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家兔步态、触觉功能和坐骨神经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电针对LIDP的修复作用。方法:40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环跳组和非穴组。采用LIDP动物病理模型造模器将家兔腰6、7的椎间盘组织推出到后纵韧带右前方建立模型。环跳组和非穴组予电针治疗,每次20min,每日1次,共7d。神经功能评分法检测家兔治疗前后步态、触觉功能的变化,透射电镜检测坐骨神经超微结构。结果:造模后家兔步态、触觉功能减弱;环跳组的步态、触觉功能治疗前后积分值的差值显著高于正常组、模型组、非穴组(P<0.01)。模型组坐骨神经纤维广泛洋葱状变性,雪旺氏细胞坏死、水肿;环跳组神经纤维大多数趋于正常,雪旺氏细胞丰富;非(组)旺氏细胞线粒体广泛水肿、空泡化。结论:电针"环跳"穴对实验性LIDP的损伤具有很好的修复作用。  
      关键词:电针;环跳穴;腰椎间盘突出症;步态;触觉功能;超微结构   
      2197
      |
      477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70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项丛刺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汪瑛, 章显宝, 肖伟, 王震, 孔红兵, 汪节, 江六顺, 燕炼钢, 郭晓利
      2013, 38(3): 220-22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3.016
      摘要:目的:观察项丛刺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大鼠脑软膜微循环血流量和全血黏度流变学的影响,探讨针刺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针刺组大鼠在成功造模5周后采用项丛刺针法进行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2周;西药组大鼠用尼莫地平灌胃,每日1次,疗程同针刺组。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大鼠脑微循环血流量,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测定大鼠全血黏度。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软膜微循环血流量显著降低(P<0.01),全血黏度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与西药组均可显著增加大鼠脑软膜微循环血流量和降低血液黏度(P<0.01)。与西药组相比,针刺组效果更显著(P<0.01)。结论:项丛刺针法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大鼠脑微循环障碍。  
      关键词:项丛刺针法;缺血性脑卒中;脑微循环;血黏度   
      2277
      |
      296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61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郭爱松, 李爱红, 陈鑫, 陈伟观, 孙丽
      2013, 38(3): 224-22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3.009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3例ACI患者抽签随机分为针刺组(n=30)、埋线组(n=33),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训练。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主穴取百会、内关、三阴交、太冲、肩髃、曲池、合谷、风市、阳陵泉、足三里及头针运动区、感觉区和平衡区,留针30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20次;埋线组加用穴位埋线治疗,主穴和针刺组相同,每10d埋线1次,共埋线3次。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巴氏指数量表(MBI)评定运动功能,并应用乳胶凝集反应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治疗30d后,两组的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有改善(P<0.05),埋线组改善情况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hs-CRP及IL-6含量均有下降(P<0.05),埋线组下降大于针刺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以改善ACI患者的运动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早期脑损伤炎性反应有关。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针刺;穴位埋线;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   
      2591
      |
      330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89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消息

    • 第五届国际特种针法疗法演示暨学术研讨会通知

      2013, 38(3)
      摘要:针灸技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技术,特种针法疗法更是针灸技术中的奇葩,显示出了特殊的治疗效果,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医疗技术、手段的提升提供了良好  
        
      786
      |
      1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52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学术征文通知

      2013, 38(3)
      摘要:中医药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为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推动中医药学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在成功举办前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的基础上,拟召开"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将于2013年9月26-27日继续在四川成都召开。现将有关征文等事项通知如下。  
        
      750
      |
      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50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作者声明

      2013, 38(3)
      摘要:《针刺研究》2013年第38卷第2期《耳尖放血治疗外麦粒肿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文陈雪艺为通信作者。陈雪艺(1962-),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眼底病。E:。特此声明。  
        
      574
      |
      1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47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开颅术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效能的影响

      吴群, 张明晓, 王璐璐, 莫云长, 戴勤学, 王丹丹, 王均炉
      2013, 38(3): 229-23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3.015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开颅手术全麻中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择期开颅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采用以丙泊酚靶控输注为主的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加用TAES干预。穴位选择鱼腰、太阳、合谷及颧髎、风池,采用LH 402韩氏经皮穴位刺激仪行TAES诱导并维持到手术结束。两组均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中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结果:术中丙泊酚平均所需量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少21.1%,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术中尼卡地平平均所需量减少45.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芬太尼及维库溴胺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ES与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联合应用,可减少开颅手术中丙泊酚用量,且可缩短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颅脑手术;丙泊酚;麻醉   
      2523
      |
      18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41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偏头痛发作期针刺镇痛方案优选研究

      王京京, 吴中朝, 胡静, 焦玥, 郑嘉月, 王巧妹
      2013, 38(3): 234-24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3.010
      摘要:目的:对偏头痛发作期针刺镇痛方案进行优选,指导偏头痛针灸临床决策。方法:以76例发作期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治疗方案根据L9(34)正交表对体穴组合(A)、毫针及电针疗法(B)、耳穴疗法(C)、放血疗法(D)4因素及其各自不同的3水平设计实施。试验过程中同时应用了随机(分层随机、中心随机)和盲法(评价者盲)的方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量头痛强度,根据治疗前及治疗后10min、20min、30min、1h、2h、3h、4h、5h、6h、12h、24h共计12个时点的VAS值变化情况,对不同针刺方案的镇痛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针刺后24h内,4因素对缓解头痛强度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体穴组合(A)>毫针及电针疗法(B)>放血疗法(D)>耳穴疗法(C)。由正交推导出来的不同时点最佳针刺镇痛方案中,少阳经局部加远端取穴进行毫针刺的疗效最稳定,可作为基础镇痛方案;耳穴电针有助于提高即刻镇痛效果;太阳紫脉加阿是穴放血可巩固镇痛效果。结论:偏头痛发作期最佳针刺镇痛方案为少阳经为主局部加远端取穴进行毫针刺,同时配合耳穴电针以及太阳紫脉和阿是穴放血。  
      关键词:偏头痛;针刺镇痛;体穴;耳穴;手针;电针;放血;正交试验   
      2320
      |
      1244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34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悬灸治疗阴虚内热型痤疮的疗效观察

      张新普, 薛丹, 李敏, 傅杰英
      2013, 38(3): 241-24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3.011
      摘要:目的:观察悬灸治疗阴虚内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阴虚内热型痤疮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对照组27例。治疗组取风门、肺俞、膏肓俞、膈俞等穴悬灸加痤疮局部处理治疗,对照组针刺加痤疮局部处理治疗,每周治疗3次,治疗12周后,对痤疮皮损和阴虚体质积分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皮损积分的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体质积分均有明显下降,且治疗组积分下降得更明显(P<0.05)。结论:悬灸不仅可以较明显改善阴虚内热型痤疮的皮损情况,也可以对患者阴虚体质状态进行较好的调整,且简便易行。  
      关键词:痤疮;悬灸;阴虚内热;皮损;体质   
      1517
      |
      82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6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内关穴对开颅术后恶心呕吐预防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吕建琴, 冯睿智, 潘慧, 李宁
      2013, 38(3): 245-24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3.012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对开颅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与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拟行择期开颅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针刺组在由手术间转至苏醒室后,即刻针刺内关穴,留针20min后起针,其间行针1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6、24h发生事实呕吐的人数,比较两组恶心程度评分。结果:针刺组各时段术后呕吐发生人数及恶心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对开颅术后恶心呕吐具有预防与治疗作用。  
      关键词:针刺疗法;开颅术;恶心呕吐;内关;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2613
      |
      3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59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理论探讨

    • 张建斌, 夏有兵, 王欣君, 郝峰, 张宏如
      2013, 38(3): 249-25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3.013
      摘要:承淡安先生是近现代针灸学界最主要代表性人物之一,剖析其著作对针灸学术内涵的界定及其逻辑关系,按时序系统呈现不同时期对针灸学科体系构建的过程。以针灸临床疗效为起点,参考西方医学模式,吸收日本近代针灸研究成果,回归传统针灸经典理论,承淡安先生构建了现代针灸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承淡安;针灸学;针灸学科;学术史   
      2375
      |
      786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55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针刺治疗抑郁症作用机制近5年研究进展

      户丽, 梁佳, 金树英, 韩焱晶, 卢峻, 图娅
      2013, 38(3): 253-25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3.014
      摘要:近5年来,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笔者对此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针刺上调海马内单胺类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含量和5-羟色胺1A受体结合位点,及下丘脑神经肽Y、β-内啡肽、μ受体的表达,降低海马谷氨酸含量;(2)针刺上调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及基因和相关受体的表达,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信号通路;(3)针刺增加海马生长相关蛋白-43水平,并抑制c-Jun氨基末端激酶活性和细胞凋亡;(4)针刺增加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5)针刺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6)针刺下调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笔者还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针刺;抑郁症;慢性应激;机制   
      2898
      |
      1968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0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