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最新刊期
2013年第38卷第6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针刺麻醉
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全身麻醉可减轻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术后反应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殷岫绮, 周一辰, 周华, 杨红, 王永强, 张翮
2013, 38(6): 431-43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6.002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全身麻醉是否能改善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的疼痛及胃肠道症状。方法:将60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观察组行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全身麻醉,取双侧足三里、梁丘穴,连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2Hz连续波,电流强度由弱至强,逐渐达到患者能耐受的最大量(不超过2mA),刺激持续30min后进行全身麻醉,直至手术结束。观察患者术后8、24、72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值,恶心、呕吐评级,术后排气、排便时间。结果:①观察组术后VAS值在各时间点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②观察组术后恶心程度较对照组减轻(P<0.05),呕吐程度较对照组也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P<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全身麻醉可以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恶心、呕吐次数及程度,加快肠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妇科;腹腔镜手术;针刺复合麻醉
1252
|
630
|
8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94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机制探讨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卢岩, 赵海军, 王媛, 韩冰冰, 王世军
2013, 38(6): 435-44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6.003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探讨胰岛素的脑保护机制,为针刺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40只,每组再分为6h、1d、3d、7d、14d5个亚组,每组8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双侧"内关"穴和"曲池"穴,每天1次。采用Zea Longa神经体征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激光多普勒检测大鼠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血糖仪测量血糖,放射性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胰岛素的含量。结果:针刺治疗3、7d后针刺组大鼠神经体征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7、14d组大鼠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和针刺1d组(P<0.05)。模型组及针刺各组大鼠造模后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针刺14d组大鼠血糖高于模型组(P<0.05)。从针刺1d后,各时间点针刺组大鼠胰岛素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刺可以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发挥脑保护作用,且这种脑保护作用与血糖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局灶性脑缺血;电针干预;体质量;神经功能;局部脑血流;血清胰岛素;血糖
1385
|
253
|
2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87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对颈椎病模型大鼠椎间盘细胞外基质胶原和代谢酶活动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廖军, 张乐, 柯玫瑰, 徐腾
2013, 38(6): 441-44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6.004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大椎"穴对颈椎病模型大鼠椎间盘细胞外基质(ECM)及胞内Ⅱ型胶原(COL-Ⅱ)、V型胶原(COL-V)、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颈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莫比可组,每组7只。建立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大鼠模型。电针组取"大椎"穴,每次治疗30min,每天1次,14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共治疗2个疗程;莫比可组给予莫比可片每日0.75mg/kg灌胃治疗,共治30d。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椎间盘中ECM、COL-Ⅱ、COL-V、MMP-13、TIMP-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ECM、COL-Ⅱ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1),COL-V、MMP-13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1,P<0.05);电针组、莫比可组ECM、COL-Ⅱ较模型组增多(P<0.01),COL-V、MMP-13较模型组减少(P<0.01,P<0.05);各组TIMP-1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电针"大椎"穴治疗颈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可能与调控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系统有关。
关键词:颈椎间盘退变;电针干预;细胞外基质;胶原;代谢酶
947
|
277
|
6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13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经络相关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对交感节前神经元的树突投射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刘克, 段婉茹, 马超, 谢益宽
2013, 38(6): 447-45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6.005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中与经络有关的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在神经元之间和对交感节前神经元的投射特性。方法:用含有1.0%HRP的CB-HRP溶液分别注射于41只SD大鼠的足三阳经胸-腰段穴位肌肉,即胃经"承满""梁门"等,膀胱经"肝俞""胆俞"等,胆经"阳陵泉""阳关"等,以及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等部位。常规灌流后冰冻切片,HRP成色反应后,显微镜下观察运动神经元的树突联系和对交感节前神经元的投射特性。结果:CB-HRP逆行标记在脊髓前角显示每条经都有特定的运动神经元支配,同经的运动神经元通过相互之间的树突特异性投射,形成每条经所特有的神经柱,不同经的运动神经元柱中的树突不发生投射关系。在有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胸-腰节段,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发出树突束,向交感节前神经元区投射;而位于脊髓颈段无交感节前神经元结构的部位则没有此种运动神经元的树突投射。结论:每条足三阳经在脊髓前角都有它们特定的运动神经元支配,同经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在神经元之间特异性相互投射而形成运动神经元柱状结构;在脊髓胸-腰段,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对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发出定向投射。
关键词:经络相关的运动神经元;交感节前神经元;树突投射;脊髓;神经示踪
945
|
234
|
1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04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大肠功能之间的交互作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秦庆广, 赵吉平, 朱兵, 荣培晶
2013, 38(6): 453-45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6.006
摘要:目的:探讨肺经经脉、大肠经经脉与直结肠相关联系的特异性,阐述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科学内涵。方法:40只SD麻醉大鼠,分离出左交感神经节后心肺支。以铂金丝电极记录心肺交感神经放电,用水囊接压力换能器-放大器记录直-结肠内压力(运动)变化;内脏痛采用直-结肠气囊扩张刺激的方法。分别电针刺激(6mA)肺经"太渊-经渠"、大肠经"阳溪-偏历",观察对肺心交感神经放电和直结肠运动的影响;电针"上巨虚-足三里"观察对直结肠运动的作用;给予直结肠扩张刺激(60mmHg、80mmHg),观察对电针诱发的心肺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结果:心肺交感神经一般没有自发活动,6mA电针分别刺激肺经经脉"太渊-经渠"、大肠经经脉"阳溪-偏历"诱发心肺交感神经(11.26±2.34)个放电(n=10)、(10.73±2.62)个放电(n=11);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心肺交感神经诱发反应也随之加大,两条经穴位引起的反应并无明显差别(P>0.05)。电针肺经经脉"太渊-经渠"、大肠经经脉"阳溪-偏历"和大肠经下合穴"上巨虚-足三里"均使直结肠的运动幅值显著提高(P<0.05)。60mmHg直结肠扩张刺激抑制了电针肺经经脉"太渊-经渠"对肺心交感活动的激活作用,抑制率为43.46%;增加到80mmHg时,抑制率达到67.42%。两种强度的直结肠扩张刺激对电针作用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刺激肺经经脉与大肠经经脉对心肺交感神经有激活作用,对直结肠运动有促进作用;直结肠伤害性扩张刺激能抑制电针肺经经脉对心肺交感神经的激活作用。说明肺和直结肠存在相互对应的联系。
关键词:肺;大肠;交互作用;功能联系;电针
943
|
920
|
3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97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丰隆”穴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肖颖, 乐薇, 黄浩, 周利, 田佳玉, 陈盈芳
2013, 38(6): 459-46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6.007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丰隆"穴对高脂血症大鼠炎性反应因子的影响,探讨电针在治疗高脂血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饮食控制组、电针组、饮食控制+电针组,每组10只。用高脂饲料喂养法造模。造模成功后,饮食控制组改喂普通饲料;电针组取双侧"丰隆"穴治疗,每次30min,1次/d,连续治疗30d。治疗结束后,测定各组血脂含量,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离大鼠腹腔巨噬细胞(Mφ),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百分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浆TC、LDL-C较正常组明显上升(P<0.01),HDL-C明显下降(P<0.01),而TG变化不明显(P>0.05);饮食控制组、电针组大鼠血浆TC、LDL-C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饮食控制+电针组大鼠血浆中TC、LDL-C含量较模型组、饮食控制组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饮食控制组大鼠腹腔Mφ百分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电针组、饮食控制+电针组大鼠腹腔Mφ百分含量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饮食控制+电针组大鼠腹腔Mφ百分含量较饮食控制组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腹腔Mφ内TNF-α、IL-6百分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所增加(P<0.01);饮食控制组、电针组、饮食控制+电针组大鼠腹腔Mφ中TNF-α、IL-6的百分含量均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P<0.01);与饮食控制组比较,饮食控制+电针组大鼠腹腔Mφ中TNF-α、IL-6的百分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电针"丰隆"穴能够明显下调高脂血症大鼠血浆TC、LDL-C水平,该作用与下调腹腔Mφ内炎性反应因子TNF-α、IL-6的表达水平有关。
关键词:高脂血症;电针干预;丰隆穴;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
1473
|
235
|
3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82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卵巢高雄激素症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孙洁, 赵继梦, 季蓉, 刘慧荣, 施茵, 金春兰
2013, 38(6): 465-47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6.008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来曲唑诱导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卵巢P 450芳香化酶(arom)和P450 17α羟化酶(c 17α)表达及相关性激素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各1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来曲唑灌胃复制PCOS模型。电针组选取"关元""中极"给予电针治疗,每日1次,治疗14d。观察大鼠卵巢质量、卵巢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卵泡颗粒细胞层P 450arom和卵泡膜细胞层P 450c17α的表达;ELISA法检测卵巢组织相关性激素雌二醇(E 2)、雌酮(E 1)、雄烯二酮(ASD)、睾酮(T)、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左、右卵巢组织质量均有显著增加(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则显著降低(P<0.01);同时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也出现异常改变,而经电针治疗后大鼠卵巢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均有明显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层P 450arom表达降低(P<0.01),卵泡膜细胞层P 450c17α表达显著增高(P<0.01);电针组P 450arom表达较模型组增高(P<0.05),P 450c17α表达则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ASD、T、LH水平显著升高(P<0.01),E 1、E 2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电针组大鼠ASD、T、LH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P<0.01),E 1、E 2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电针可通过促进/增加PCOS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层P 450arom表达、抑制/减弱卵泡膜细胞层P 450c17α表达,促使卵巢内雄激素能向雌激素正常转化,由此改善PCOS卵巢局部内分泌环境紊乱,达到恢复或改善其卵泡发育及排卵异常的作用。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电针;卵巢;P450芳香化酶;P450 17α羟化酶;性激素;结构改变
881
|
519
|
6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02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家兔前肢太阳经五输穴层次解剖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陆莹, 张作涛, 罗亚非, 唐中生, 徐照
2013, 38(6): 473-47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6.001
摘要:目的:研究家兔前肢太阳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穴区的层次解剖结构。方法:先对15只雄性家兔、15只雌性家兔前肢太阳经五输穴进行体表定位标识,针刺各穴,并用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协助探穴,以确定上述五输穴定位准确性,然后麻醉家兔,分别从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灌注动脉填充剂和静脉填充剂,使前肢血管全部染色清晰,手术显微镜下逐一对腧穴进行层次解剖,观察并测量腧穴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家兔前肢太阳经五输穴浅层穴区以贵要静脉及属支、尺神经浅支为基础;深层穴区以尺动脉分支、尺静脉及属支和尺神经为基础。结论:"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和贵要静脉及属支、尺动脉分支、尺静脉及属支、尺神经及其浅支有密切的关系,这可能是上述5个腧穴穴区的形态学基础。
关键词:五输穴;层次解剖;前肢;家兔
747
|
302
|
4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95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刘长征, 雷波
2013, 38(6): 478-48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6.009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12只。采用悬吊+游泳双重刺激法制备CFS模型。针刺组针刺"百会""足三里""三阴交",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脑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脑MDA含量。结果: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在实验期间均长于空白对照组(P<0.05,P<0.01),针刺组逃避潜伏期在实验期间均短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穿越平台次数少于空白对照组(P<0.05),平台象限逗留时间短于空白对照组(P<0.05);针刺组穿越平台次数多于模型组(P<0.05),平台象限逗留时间长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SOD活性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MDA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针刺组大鼠脑组织中SOD活性高于模型组(P<0.05),MDA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针刺可改善CFS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起效机制可能与调节自由基代谢有关。
关键词:针刺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学习记忆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
1317
|
384
|
6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54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刺“内关”“神门”穴对高脂血症大鼠心肌梗死后室旁核区和血清5-羟色胺含量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吴子建, 蔡荣林, 何璐, 马涌, 胡吴斌, 汪克明
2013, 38(6): 482-48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6.01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内关""神门"穴对高脂血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旁核(PVN)区和血清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方法:从80只高脂血症SD大鼠中随机选择2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以复制AMI模型。将复制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内关组、电针神门组,每组20只。两个电针组大鼠分别接受双侧"内关"穴、"神门"穴电针治疗,每日1次,共5d。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PVN区和血清5-HT的含量。结果:心肌梗死后的高脂血症大鼠下丘脑PVN区5-HT含量显著降低,而血清中5-HT含量显著增多(P<0.01);在电针"神门"穴或"内关"穴后,5-HT含量相应地在PVN中增多,而在血清中减少(P<0.01)。结论:在高脂血症大鼠AMI期,中枢对外周交感神经兴奋的调控可以通过释放5-HT实现,而电针"神门"穴或"内关"穴可以通过影响中枢分泌5-HT进而实现对AMI的治疗作用。同时,心经经脉、心包经经脉与心脏、下丘脑之间的生理学联系中不具有相对特异性。
关键词:急性心肌缺血;电针干预;内关;神门;5-羟色胺;高脂血症;室旁核;血清
1500
|
473
|
1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47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热敏灸对急性膝关节痛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蔡国伟, 李静, 徐晓娟, 薛远志, 李刚, 吴熳, 李鹏飞
2013, 38(6): 488-49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6.011
摘要: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急性膝关节痛患者的疗效,并检测血清骨桥蛋白(OPN)、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含量变化,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44例急性膝关节痛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电针组及药物组。热敏灸组取热敏穴膝痛点、委中行悬灸治疗,每天1次,每次每穴40min,共治疗15d;电针组取内膝眼、犊鼻、血海、梁丘穴,行电针治疗,每天1次,每次30min,共治疗15d;药物组采用口服三七通舒胶囊,每天3次,每次1粒,共服用15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组治疗前后血清OPN、MMP-3含量,并评价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热敏灸组、电针组在治疗后血清OPN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热敏灸组、电针组血清OPN显著低于药物组(P<0.05);热敏灸组治疗后血清MMP-3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热敏灸组血清MMP-3显著低于电针组和药物组(P<0.05)。热敏灸组总体优良率为84.0%(42/50),电针组为72.0%(36/50),药物组为61.4%(27/44),热敏灸组、电针组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急性膝关节痛疗效肯定,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OPN、MMP-3水平,从而抑制软骨降解相关。
关键词:穴位热敏灸;急性膝关节痛;血清骨桥蛋白;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
1451
|
295
|
2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39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温和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灸感与灸效关系的临床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钱海良, 付勇, 熊俊, 张波, 谢洪武, 陈日新, 罗小军, 何铝, 谢秀俊
2013, 38(6): 493-49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6.012
摘要:目的:观察温和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出现热敏灸感与非热敏灸感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对符合研究标准的43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翳风穴施以温和灸,每次45min,1次/d,共10d;每次艾灸治疗后予以常规针刺治疗,艾灸10d结束后继续针刺治疗10d。艾灸治疗后,根据热敏灸感出现与否及出现次数将患者分为热敏灸感组和非热敏灸感组,并采用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ort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01),且热敏灸感组治疗后的Portmann评分高于非热敏灸感组(P<0.05);热敏灸感组患者愈显率为85.71%(18/21),非热敏灸感组患者愈显率为54.55%(12/2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确切;热敏灸感的出现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温和灸;临床疗效;灸感
1031
|
1017
|
1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30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艾灸不同状态腧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于丹, 谢洪武, 张波, 闻海菊, 陈日新
2013, 38(6): 497-50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6.013
摘要:目的:观察同一组腧穴的热敏态与静息态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60例KOA患者以患侧内膝眼、外膝眼、鹤顶三穴区有无热敏灸感及热敏灸感发生的次数为标准,将其分成热敏组、静息组各30例,两组均对上三穴同时施灸,每天1次,治疗20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治疗后半年随访,热敏组VAS总积分均明显低于静息组(P<0.01)。治疗后热敏组总有效率为80.00%(24/30),半年后随访总有效率为79.17%(19/24);而静息组则为46.67%(14/30)、42.86%(6/14),热敏组均优于静息组(P<0.01)。结论:腧穴热敏状态灸法治疗KOA的临床疗效优于静息状态,临床中应更加重视腧穴的状态。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腧穴不同敏感状态;热敏灸;视觉模拟评分;膝关节功能活动
1165
|
712
|
5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63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理论探讨
气街理论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赵京生
2013, 38(6): 502-50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6.014
摘要:为阐明四气街的内涵和学术意义,对气街的字义、与四海等内容的关联、相关运用及腧穴的经脉关系演变等进行了文献与理论分析。认为四气街旨在说明头、胸、腹范围的腧穴近部作用原理;指出其在经络腧穴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处于过渡阶段,但对说明背俞与脏腑的联系等仍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气街;四街;四海;腧穴作用;腧穴主治;经脉;卫气
832
|
1274
|
1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11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思路与方法
初探以微小核糖核酸为核心的分子网络调控在针灸作用机制研究中的意义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卢圣锋, 于美玲, 唐勇, 余曙光, 尹海燕
2013, 38(6): 506-51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6.015
摘要:分子网络调控的生物信息分析是构成系统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能从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揭示复杂的生命现象,将对我们目前所认识的生物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微小核糖核酸(miRNA)能以翻译抑制和靶标降解等方式来调控信使核糖核酸的转录,在转录后水平调控蛋白编码基因,广泛地参与细胞内各种生物过程。其分子网络调控特点与针灸多途径、多靶点、多水平作用特点存在一定契合。因此,本文结合分子网络调控意义、miRNA产生及其生物学特性,试探以miRNA为核心的分子网络调控在针灸作用机制研究中的意义,为针灸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微小核糖核酸;分子网络调控;针灸疗法;研究思路
1053
|
399
|
3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03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穴位针刺效应启动子研究进展及评述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陈波, 赵雪, 李明月, 郭义
2013, 38(6): 511-51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6.016
摘要:穴位局部作为针刺刺激信息的初始应答部位,对针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针刺效应产生的整个过程由下列主要环节构成:针刺信息穴位局部启动,外周及中枢复杂网络的传导、协调或整合及靶器官的响应。多年来针灸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可引起穴位局部微环境发生特异性的应答变化,包括细胞功能的激活,化学物质的释放,传入神经的兴奋,这可能构成了穴位局部针效信息启动子重要的生物学基础。
关键词:针刺疗法;穴位;针刺疗效启动子;外周细胞和化学物质
1524
|
770
|
9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37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刺研究》第38卷(2013年)总目次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2013(6)
464
|
33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27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