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4年第39卷第2期

      机制探讨

    • 李霞, 高俊虹, 喻晓春, 赵玉雪, 赵敬军, 朱兵, 荣培晶
      2014, 39(2): 87-9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2.00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内关"穴对游泳疲劳诱发的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改善效应,并探讨β-肾上腺素受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野生型成年雄性C 57BL/6及同品系的β1/β2-AR双敲小鼠各16只,分别将两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无负重游泳疲劳方式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电针组均采用电针"内关"穴干预(2Hz,0.5mA)30min,每日1次,共7d。观察比较7d后各组标准Ⅱ导联心电图ST段幅值、心率(HR)和心律失常评分的变化。结果:与基础值比较,C 57BL/6小鼠游泳疲劳后可诱发急性心肌缺血发生,表现为:ST段幅值显著升高(P<0.01),心率降低(P<0.05),心律失常评分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ST段幅值明显下降(P<0.01),心律失常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基础值比较,β1/β2-AR敲除小鼠游泳疲劳后亦可诱发急性心肌缺血发生,而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ST段幅值、HR以及心律失常评分都没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电针"内关"穴具有改善游泳疲劳诱发的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β-肾上腺素受体参与介导了该针刺效应。  
      关键词:心肌缺血;电针;β-肾上腺素受体   
      1479
      |
      362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923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深刺“环跳”穴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的修复作用

      刘玉丽, 李野, 任路, 戴丽丽, 白增华, 白茹, 马铁明
      2014, 39(2): 93-9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2.002
      摘要:目的:探讨深刺"环跳"穴触及神经干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深刺组与浅刺组,每组12只。钳夹法制成大鼠急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深刺组电针"环跳"穴,深度约为16mm,以瞬间出现肌肉抽搐、足趾颤动等现象为准;浅刺组电针"环跳"穴,深度约7mm,以刺入肌肉、不触及神经干为适宜深度。每日治疗1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14d。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和潜伏期;应用HE染色法观察坐骨神经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和早期反应基因表达产物Fos蛋白在受损神经处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神经干动作电位波幅降低(P<0.05)而潜伏期正常,神经传导速度减慢(P<0.01);与模型组比较,深刺组波幅明显升高(P<0.05),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P<0.05);浅刺组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低于深刺组(P<0.05)。模型组受损坐骨神经与正常组比较神经纤维排列紊乱,轴突、髓鞘变性,雪旺细胞增多;而深刺组和浅刺组与模型组比较,神经排列紊乱程度减轻,髓鞘仅仅部分脱失,雪旺细胞减少,并且上述病理改善程度深刺组高于浅刺组。模型组受损坐骨神经NGF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深刺组和浅刺组NGF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强(P<0.05),并且深刺组明显高于浅刺组(P<0.05)。模型组坐骨神经Fos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深刺组和浅刺组Fos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下降(P<0.05),并且深刺组下降明显高于浅刺组(P<0.05)。结论:在受损神经轴突连续性基础上,深刺"环跳"穴加速损伤神经的病理修复,提高神经干电活动指数。增加修复损伤神经物质NGF蛋白的表达,调节Fos蛋白水平,可能是深刺"环跳"触及神经干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疗效优于浅刺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深刺;“环跳”穴;坐骨神经损伤;传导速度;神经生长因子;Fos蛋白   
      1030
      |
      819
      |
      2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52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黄怡然, 金英利, 李娜, 雷林丹, 余飞, 李玉波, 陶琳, 张茜, 郭长青
      2014, 39(2): 100-10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2.003
      摘要:目的:从细胞凋亡角度探讨不同干预方法对制动致关节损伤的治疗机制。方法:6月龄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和圆利针组,每组9只,用改良的Videman左后肢伸直位固定制动法建立兔膝关节损伤模型。电针组电针左侧"阳陵泉"-"阴陵泉""内膝眼"-"外膝眼",每次20min,隔日1次,每周3次,共3周;针刀组从兔左侧内、外侧副韧带及髌韧带的中点前缘进针,刀口线与韧带方向平行,分别松解5次,每周1次,共3次;圆利针进针点与针刀组一致,分别松解5次,每周1次,共3次。分别于造模后4、8和12周各时间窗评定各组兔双侧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兔患肢股直肌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的X蛋白(Bax)、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造模后4周出现稳定的实验性膝骨关节炎兔模型。造模后4、8、12周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兔患侧膝关节被动活动度明显降低(P<0.01);治疗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电针组和圆利针组兔患侧膝关节被动活动度显著提高(P<0.01)。各组患肢股直肌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患肢股直肌Bax、Caspase-3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Bcl-2/Bax比值明显降低(P<0.05);针刀组、圆利针组Bax、Caspase-3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5);电针组上述各指标的变化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圆利针和电针干预膝骨关节炎兔均有治疗效果,针刀和圆利针可通过下调Bax、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Bcl-2/Bax比值抑制膝骨关节炎兔股直肌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治疗作用,这与电针治疗关节损伤的机制存在差异。  
      关键词:针刀;电针;圆利针;膝骨关节炎;股直肌;细胞凋亡;Bcl-2;Bax;Caspase-3   
      1148
      |
      1376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96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沈醉, 邵晓梅, 方芳, 孙晶, 房军帆, 方剑乔
      2014, 39(2): 106-11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2.004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强度针刺干预神经病理性镜像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弱刺激手针组、强刺激手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L 5脊神经结扎(SNL)法制备神经病理性镜像痛模型;弱刺激手针组于SNL术后311d隔日以细针(0.22mm×13mm)对双侧"环跳"穴进行针刺干预,幅度180°,频率60次/min,持续捻转2min后留针,15min时以相同强度再刺激1次,30min时出针;强刺激手针组以粗针(0.3mm×13mm)进行幅度360°、频率180次/min的针刺干预,其它操作与弱刺激手针组相同。于SNL前,SNL后3、7、12d时检测双侧后足机械痛阈。SNL后12d,各组随机取4只大鼠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双侧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情况。结果:SNL后3、7、12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同侧痛阈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7、12d时强刺激手针组同侧痛阈升高(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NL后7、12d时模型组对侧痛阈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SNL后7、12d时强刺激手针组对侧痛阈升高(P<0.01)。模型组双侧脊髓背角p-ERK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强刺激手针组双侧脊髓背角p-ERK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强刺激手针缓解神经病理性镜像痛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双侧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痛;手针刺激;刺激强度;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镜像痛;腰脊髓背角   
      1561
      |
      389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89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哈丽娟, 崔晶晶, 王富春, 景向红, 白万柱
      2014, 39(2): 112-11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2.005
      摘要:目的:综合运用神经示踪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揭示合谷穴区相关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化学表达。方法:先将荧光素594结合霍乱毒素亚单位B(AF 594-CTB)分别注入4只大鼠"合谷"穴区确定与其相关神经元在脊神经节和脊髓中的分布,然后在对应的组织切片上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免疫染色方法显示所标记神经元的化学特征。结果:所有AF 594-CTB标记的神经元均出现在示踪剂注入侧的脊神经节和脊髓前角。所标记的感觉神经元以C 7脊神经节为中心分布在C 5-T 1的脊神经节中,其中73.5%表现为CGRP阳性;所标记的运动神经元以C 8节段为中心分布在C 6-T 1脊髓前角的后外侧部,全部表现为CGRP阳性。结论:CGRP广泛存在于支配合谷穴区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中,提示针刺合谷穴可能会通过这些神经元对CGRP发挥调节作用。  
      关键词:合谷;荧光素594结合霍乱毒素亚单位B;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1335
      |
      364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78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海萍, 秦庆广, 刘坤, 高昕妍, 朱兵
      2014, 39(2): 117-12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2.006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天枢"穴对正常大鼠空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各时相肠电、肠运动的影响,探讨针刺"天枢"穴调节肠运动功能的效应及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16只,采用肠道平滑肌浆膜下电极埋植和浆膜表面高灵敏度应变片传感器缝合技术,对麻醉大鼠在体同步记录空肠平滑肌电活动及空肠机械运动,分别在MMCⅠ、Ⅱ、Ⅲ时相针刺"天枢"穴,观察对肠电快、慢波和肠运动频率和幅值的影响。结果:除Ⅰ相肠电快波针刺前后无明显变化外,大鼠MMC的Ⅰ相肠电慢波、肠运动的频率和幅值及Ⅱ、Ⅲ相肠电快、慢波及肠运动的频率和幅值与针刺前基础值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针刺"天枢"穴对大鼠空肠MMCⅠ、Ⅱ、Ⅲ时相肠电、肠运动均有明显的抑制,其机制可能与针刺"天枢"主要通过节段性的体表-交感反射通路抑制空肠运动有关。  
      关键词:手针;天枢穴;空肠平滑肌;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肠电;肠运动   
      1361
      |
      500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03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邓雪, 任路, 李静, 孙剑端, 傅沈康, 赵守彰
      2014, 39(2): 124-12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2.007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肝俞"穴对抑郁型胃溃疡的治疗机制。方法:旷场试验后选择合格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肝俞组、非经非穴组。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抑郁症合并醋酸烧灼胃溃疡大鼠模型。肝俞组采用电针"肝俞"穴,非经非穴组采用电针脐旁开2.5cm非经穴点,直刺6mm,留针20min,每日1次,连续6d,中间休息1d,共治疗13d。旷场试验检测大鼠活动状况,Guth法计算各组大鼠胃溃疡指数,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胃窦黏膜组织中P物质(SP)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海马组织中5-羟色胺(5-HT)的表达。结果:造模后和实验结束时模型组水平和垂直运动均较空白组明显减少,而治疗后肝俞组水平和垂直运动均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1)。模型组胃溃疡指数、胃黏膜和下丘脑中SP表达水平均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肝俞组上述指标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海马5-HT含量较空白组显著降低,肝俞组海马5-HT含量比模型组明显增加(均P<0.01)。以上各指标,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俞组与非经非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肝俞"穴可以同时缓解抑郁状态和胃溃疡损伤程度。这可能是电针对脑肠肽表达影响的结果;电针"肝俞"穴通过对中枢内SP、5-HT表达量的影响而改善抑郁状态。  
      关键词:电针;抑郁症;胃溃疡;P物质;5-羟色胺;胃黏膜;下丘脑;海马   
      1663
      |
      635
      |
      1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61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黄桂榕, 李沛, 林莺, 范怀玲, 张木兰, 秦玮, 周棋, 纪峰
      2014, 39(2): 130-13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2.008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命门"穴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及骨生物力学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方法:将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命门组、非经非穴组及雌激素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大鼠均切除双侧卵巢制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造模成功后,命门组和非经非穴组每日电针"命门"及非经非穴1次,疏密波,频率为2Hz/15Hz,强度为1mA,每次持续20min,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雌激素组用戊酸雌二醇片生理盐水混悬液(25μg/mL,2mL/500g)灌胃,连续灌服1个月。治疗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左侧股骨BMP-2的表达变化,运用三点弯曲实验检测大鼠右侧股骨最大载荷及断裂载荷。结果:造模后大鼠阴道脱落细胞涂片可见细胞核大,核质比例大,提示去势成功。造模后大鼠股骨骨小梁较假手术组明显变少,结构松散,骨髓腔明显变大,存在大量脂肪和空泡,表现出典型的骨质疏松症组织形态。模型组最大载荷和断裂载荷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命门组及雌激素组最大载荷和断裂载荷较模型组及非经非穴组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BMP-2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弱(P<0.05),命门组及雌激素组BMP-2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强(P<0.05)。结论:电针"命门"穴能增加BMP-2的表达水平,提高骨生物力学性能,增强骨强度,从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电针干预;命门穴;股骨生物力学;骨形成蛋白-2   
      1520
      |
      358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48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包伍叶, 焦爽, 卢峻, 图娅, 宋映周, 吴迁, 阿英格
      2014, 39(2): 136-14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2.009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氟西汀组,每组12只。采用慢性不可预知的温和应激方法建立抑郁症大鼠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百会""印堂"穴,每次20min,每日1次,共治疗21d;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3.3mg/kg灌胃治疗,每日1次,共21d。实验第1、7、14、21天检测大鼠体质量,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动物行为学,HE染色检测海马的组织结构,透射电镜观察海马超微结构。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水迷宫实验的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显著延长(P<0.01),海马神经元严重损伤,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电针治疗可以显著增加大鼠体质量(P<0.05),缩短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P<0.01),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结论:电针可以改善慢性应激引起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这可能是针刺缓解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抑郁症;电针;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病理变化;超微结构   
      1404
      |
      808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78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张会珍, 梁玉磊, 张雪静, 张闯, 孙彦辉, 张秀景, 许晓康, 贾睿帼, 王鑫国
      2014, 39(2): 142-14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2.010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VD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两批,每批各设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颈总动脉结扎缺血再灌注的方法复制VD模型。第1批于造模后苏醒当日开始电针干预,第2批于造模第3天开始进行电针干预。电针组针刺"百会""大椎"及双侧"足三里""膈俞",每次10min,治疗15d。观察各组小鼠跳台学习成绩及跳台记忆成绩,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海马NE、DA、5-HT的含量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学习和记忆成绩均明显下降(P<0.01),海马NE、DA、5-HT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学习和记忆成绩均明显提高(P<0.01),海马NE、DA、5-HT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且造模第3天电针组优于造模当天电针组(P<0.05,P<0.01)。结论:电针能够改善VD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与改善海马中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紊乱有关,并初步发现介入干预时间不同,其治疗效应存在差异。  
      关键词:电针;血管疾病;学习记忆能力;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海马   
      1787
      |
      503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72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思路与方法

    • 基于二分网络社团划分的腧穴配伍规律研究思路

      任玉兰, 孙天晓, 高燕, 郑皎凌, 舒红平, 梁繁荣
      2014, 39(2): 148-15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2.011
      摘要:腧穴配伍既是针灸临床选穴组方的基础,又是经络腧穴理论的核心。研究表明多个腧穴配伍有增效、减效、无效3种可能,故腧穴的配伍绝非简单的1+1=2或者2-1=1的变化,而是具有非线性、动态性、复杂性特征。本文在分析腧穴配伍规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复杂网络社团结构,从宏观与局部、静态与动态多层次多角度,研究腧穴组合的关系及其结构和动态演化特征,揭示腧穴配伍规律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腧穴配伍;二分网络;社团划分   
      1413
      |
      436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22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论子午流注针法之知常与达变

      苏绪林
      2014, 39(2): 153-15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2.012
      摘要:子午流注针法因机械的推算模式,历来受到不少医家的质疑。笔者认为机械推算只是方法,辨证与创新才是子午流注针法的关键。本文通过梳理子午流注针法推算的关键问题,分析按时与择时、开穴与闭穴、流派与取舍等临床应用之关键环节,指出子午流注针法虽有一定的推算方法,但其每一步推算均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宜,需辨证论治。所以学习和应用子午流注针法不可拘泥于机械的推算,应知常而达变,一方面全面继承其学术思想,另一方面结合当今之自然、社会环境,创新性地开展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子午流注针法;开穴方法;临床应用;知常达变   
      989
      |
      736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18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的Meta分析

      范琳琳, 余文华, 刘晓倩, 崔壮, 马骏, 李长平
      2014, 39(2): 156-16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2.013
      摘要:目的:利用Meta分析评价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收集关于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随机对照研究。由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适合的文献,提取资料并利用Jadad评分量表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统计软件Stata 11.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篇文献,累计患者2 28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OR=5.63,95%CI(4.24,7.47),P<0.0001]、治愈率[OR=3.18,95%CI(2.59,3.89),P<0.0001]及复发率[OR=0.11,95%CI(0.03,0.4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肯定,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评分比较低,仍需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  
      关键词:针灸疗法;慢性盆腔炎;Meta分析;系统评价   
      1828
      |
      1910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5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基于神经解剖学的现代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的成果与启示

      陈利芳, 方剑乔, 陈露妮, 王超
      2014, 39(2): 164-16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2.014
      摘要:在针灸治疗脑卒中的现代研究历程中,头皮针、"醒脑开窍"针法以及项针疗法是三项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其中头皮针基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醒脑开窍"针法基于神经干刺激,项针疗法基于颈项部的神经解剖定位,这三项成果的取得均与现代神经解剖学关系密切。在针灸治疗痉挛性瘫痪以及卒中后认知障碍和抑郁状态等方面也可以借鉴神经解剖学,从而探索、开发新的治疗技术。  
      关键词:针刺疗法;脑卒中;神经解剖学;脑卒中后遗症治疗   
      1451
      |
      981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06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艾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许慧倩, 张宏如, 顾一煌
      2014, 39(2): 169-17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2.015
      摘要:运动性疲劳属于中医"虚损"的范畴。艾灸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笔者查阅了近5年来艾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文献后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认为艾灸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损伤、增加肌肉神经组织的能源供应、纠正运动性内分泌失调、减少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达到防治疲劳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艾灸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机制,认为艾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心肌细胞凋亡,起到防治疲劳的作用。但要发挥其优越性,今后仍要重视灸法的文献研究,在循证医学指导下进行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及灸疗规范等问题。  
      关键词:艾灸;运动性疲劳;机制;综述   
      1490
      |
      927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41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2014, 39(2)
      摘要:为答谢广大读者及针灸爱好者长期对《中国针灸》杂志社的厚爱,现推出凡购买《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应用指导》系列光盘(上)一套的读者,即可获赠《中国针灸》2012年或2013年全年单行本杂志一套(12册)活动。《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应用指导》系列光盘(上)包括艾灸、头针、耳针、三棱针、拔罐、穴位注射、皮肤针、皮内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10集,每集分别介绍了该种针灸技术的机理、疗法材料、术前准备、施术方法、术后处理、注意事项、禁忌、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以及常见病  
        
      731
      |
      17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00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