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4年第39卷第4期

      机制探讨

    • 芒针透刺抗急性脊髓损伤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

      陈荣良, 全仁夫, 许世超, 倪月明, 郑宣, 谢尚举
      2014, 39(4): 259-26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4.001
      摘要:目的:观察芒针透刺对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芒针透刺促进急性脊髓损伤修复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和调节位点。方法:纯种健康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芒针透刺组、芒针+LY 294002组、芒针+PD 98059组,每组16只。采用Allen’s法制备兔脊髓损伤模型。各治疗组均给予芒针透刺"秩边""水道""气海""中极",每日1次,共3次;芒针+LY 294002组及芒针+PD 98059组于造模前1h分别蛛网膜下腔穿刺给予抑制剂LY 294002(10μg,20μL)、PD 98059(3μg,20μL)。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蛋白激酶B(Akt)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在脊髓的磷酸化(p)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p-Akt和p-ERK1/2、细胞色素C(Cyt C)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HE染色及TUNEL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脊髓组织碎裂、结构紊乱、神经细胞凋亡较多,芒针透刺能减轻脊髓损伤,芒针透刺组与模型组相比神经元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脊髓组织中p-Akt和p-ERK1/2蛋白明显下降,而Cyt C和Caspase-3的表达增多(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芒针透刺促进了p-Akt、p-ERK1/2的表达,减少了Cyt C和Caspase-3在脊髓中的表达水平(均P<0.05);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TNF-α含量增多(P<0.05),芒针透刺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NF-α的含量降低(P<0.05)。而使用了LY 294002或PD 98059的两组均抑制了芒针对上述指标的调节作用,与芒针透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通过细胞外和细胞内凋亡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了保护受损脊髓组织的作用。  
      关键词:芒针透刺;急性脊髓损伤;细胞凋亡;信号转导;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1067
      |
      574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915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杨帆, 马允, 昂文平, 陈浩, 杜卫东, 吴生兵, 吕磊, 张道芹
      2014, 39(4): 267-27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4.002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惊厥大鼠海马神经元内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 78)和C/EBP同源蛋白(CHOP)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抗惊厥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模型组(n=18)、针刺组(n=18)。腹腔注射戊四唑(50mg/kg)复制惊厥大鼠模型。针刺组立即针刺"百会""大椎"30min。各组分别于造模后2、12、48h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 1区Grp 78和CHOP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在惊厥发作2、12h海马CA 1区Grp 78蛋白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增强(P<0.01);针刺组大鼠在惊厥发作12h和48h与模型组比较Grp 78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P<0.05)。在惊厥发作各个时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 1区CHOP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针刺组海马CA 1区CHOP蛋白阳性表达在惊厥发作各个时段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P<0.01)。结论:针刺能明显调节惊厥大鼠海马神经元Grp 78蛋白和CHOP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保护惊厥性脑损伤作用。  
      关键词:惊厥;针刺;海马CA1区;葡萄糖调节蛋白78;C/EBP同源蛋白;脑损伤   
      1269
      |
      189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04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APP转基因鼠神经元自噬途径的影响

      薛卫国, 张忠, 许红, 葛桂玲, 白丽敏
      2014, 39(4): 272-27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4.003
      摘要:目的:从神经元自噬途径的角度,探讨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2只13月龄APP转基因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以相同月龄和背景的C 57BL/6小鼠6只做对照组。电针组取"百会""涌泉"穴,疏密波,频率2Hz/100Hz,强度12mA,每次留针15min,隔日1次,治疗3个月。每组6只动物取半脑做纹状皮层常规Aβ1-42免疫组化、TUNEL染色,取另半脑做纹状皮层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β1-42主要表达于皮层锥体神经元,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β1-42细胞内表达增强(P<0.01);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皮层神经元胞体及突起有大量自噬体;TUNEL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皮层凋亡细胞数目增多(P<0.01)。而电针组Aβ1-42细胞内表达减弱(P<0.01),神经细胞自噬体明显减少,凋亡细胞数目减少(P<0.05)。结论:APP 695V717I转基因鼠存在神经元自噬途径功能紊乱及神经元内Aβ1-42水平增高;对神经元自噬途径功能的调节,可能是电针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APP转基因鼠;电针干预;自噬途径   
      1133
      |
      439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99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对哮喘大鼠气道重构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的影响

      李鸿章, 覃霄燕, 邵素菊, 华金双
      2014, 39(4): 278-28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4.004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药物组。采用卵蛋白致敏的方法制备哮喘模型。针刺组选用邵氏"五针法",即"肺俞""大椎""风门"穴进行治疗,留针20min,每日1次,共10次。药物组以100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氨茶碱注射液。治疗结束后,取肺组织HE染色,采用图像分析的方法测定气道壁和气道平滑肌厚度,评价气道重构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各组大鼠小气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支气管管壁和平滑肌厚度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肺组织中TGF-β1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经治疗,药物、针刺两组支气管管壁和平滑肌厚度较模型组均有降低(P<0.05),TGF-β1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针刺组和药物组比较,支气管管壁和平滑肌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表达针刺组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邵氏"五针法"能下调小气道中TGF-β1的表达,进而干预气道结构的改变,这可能是针刺防治哮喘的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针刺干预;哮喘;气道重构;转化生长因子-β1   
      957
      |
      319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29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田佳玉, 王琼, 陈盈芳, 肖颖, 乐薇, 张红星
      2014, 39(4): 282-28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4.005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丰隆"穴对高脂血症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炎性反应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高脂血症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组、高脂+普通组、高脂+电针组及高脂+普通+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高脂饮食饲料饲喂法造模,造模28d后,高脂+普通组、高脂+普通+电针组改用普通饲料喂养,高脂+电针组及高脂+普通+电针组电针"丰隆"穴,治疗30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28d。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中单核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白细胞介素-1γ(interleukin-1γ,IL-1γ)的表达。结果:高脂组大鼠血浆TC、LDL-C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升(P<0.01);高脂+普通组大鼠血浆TC、LDL-C与高脂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电针治疗后,高脂+电针组及高脂+普通+电针组大鼠血浆TC、LDL-C明显下降(P<0.01),TG、HDL-C变化不明显(P>0.05)。高脂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内MCP-1、ICAM-1及IL-1γ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高脂+普通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内MCP-1、ICAM-1及IL-1γ的表达较高脂组明显下降(P<0.05);高脂+普通+电针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内MCP-1、ICAM-1及IL-1γ的表达较高脂+普通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电针"丰隆"穴能够明显下调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中TC、LDL-C水平,可能与其下调高脂血症大鼠巨噬细胞中MCP-1、ICAM-1及IL-1γ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高脂血症;电针干预;腹腔巨噬细胞;单核趋化因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1γ   
      1099
      |
      242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23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曾志华, 曾明慧, 黄学宽, 陈蓉, 余海
      2014, 39(4): 288-29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4.006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观察电针背俞穴的疗效及作用途径。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1只)和造模组(32只),造模组饲以高脂饮食复制NAFLD大鼠模型,8周后随机处死正常组1只和造模组2只,病理组织学检查以验证造模成功。然后将余下的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3组:NAFLD模型组(10只)、电针组(10只)、药物组(10只)。药物组将1%的东宝肝泰混悬液按照0.28g/kg(20mL/kg)灌胃,1次/d;电针组选取双侧背俞穴"脾俞""肾俞""膈俞"进行电针治疗,1次/d,每次20min。连续治疗4周后处死所有动物,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比色法检测肝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TNF-α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均出现中度至重度的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组织TNF-α表达上调,FFA、MDA升高(P<0.01),SOD活性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药物组肝组织脂肪变性得到不同程度的减轻,肝组织TNF-α表达下调,FFA、MDA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P<0.05),SOD活性升高(P<0.01,P<0.05)。结论:电针背俞穴可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TNF-α表达的上调,降低FFA的释放和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这可能是其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电针干预;背俞穴;肝;肿瘤坏死因子-α   
      1112
      |
      268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15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罗伟, 王军英, 刘春雷, 黄超
      2014, 39(4): 293-29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4.007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肺俞"穴对病毒性肺炎小鼠肺指数及其肺组织和血清中白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针灸抑制病毒性肺炎的效应机制,为针灸介入小儿病毒性肺炎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KM小鼠采用流感病毒亚洲甲型鼠肺适应株滴鼻感染复制病毒性肺炎模型,造模后小鼠分为模型组、西药组、电针组和艾灸组,同时选健康KM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电针组及艾灸组电针及艾灸小鼠背部双侧"肺俞"穴,每日灸或针刺两次,共治疗1周;西药组腹腔注射炎琥宁,每日1次,治疗1周。计算各组小鼠肺指数,采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小鼠肺组织及血清中IL-10、TNF-α水平,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肺指数及血清TNF-α、肺组织TNF-α及IL-10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西药组、电针组及艾灸组肺指数及血清TNF-α均较模型组降低(P<0.01),电针组较西药组降低更明显(P<0.05)。造模后血清IL-10较空白组变化不明显(P>0.05),各组治疗后血清IL-10较模型组升高(P<0.01)。各治疗组肺组织TNF-α及IL-10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P<0.01)。正常组小鼠肺脏无充血水肿,模型组肺脏充血水肿明显,西药组、电针组和艾灸组小鼠肺脏轻度充血水肿。结论:针灸"肺俞"穴辅助治疗病毒性肺炎可能是通过抑制或调节相关炎性因子IL-10、TNF-α水平来发挥作用,同时通过进一步抑制TNF-α的过量产生而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害。  
      关键词:电针干预;肺俞;病毒性肺炎;肺指数;促炎因子TNF-α;抗炎因子IL-10   
      1324
      |
      724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08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对肝硬化大鼠胃肠动力和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邓晶晶, 袁青, 肖艳华, 曾晓琳, 麦嘉玲, 梁银平
      2014, 39(4): 298-30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4.008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肝硬化大鼠胃肠动力和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肝硬化的相关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采用四氯化碳油剂皮下注射配合饮食乙醇和高脂饲料的复合方法制作肝硬化模型。针刺组电针双侧"后三里""三阴交""太冲"15min,西药组予吗丁啉药液灌胃,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观察进食情况,测量小肠推进率、肝脏指数和门脉外径,取肝脏行HE染色和网状纤维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较空白组进食量减少,小肠推进率降低,肝脏指数升高,门脉外径增加(P<0.05);针刺组和西药组的进食量和小肠推进率均较模型组增加(P<0.05);针刺组肝脏指数和门脉外径较模型组下降(P<0.05)。空白组肝小叶结构清晰,肝血窦无异常改变;模型组呈典型肝硬化改变,肝间质广泛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间质内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西药组与模型组相仿,纤维增生较重,肝细胞变性和炎性坏死现象明显;针刺组较模型组改善,纤维组织间隔较细,变性和炎性反应坏死反应减轻。结论:针刺能增强肝硬化时减弱的胃肠动力,改善肝脏病理变化,对肝硬化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电针疗法;肝硬化;胃肠动力;肝脏病理变化   
      1113
      |
      259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00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靳蕊, 晋志高, 蔡虹
      2014, 39(4): 305-31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4.009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联合栀子苷的脑保护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针药结合组,每组12只。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作糖尿病模型,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法制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药物组大鼠予以栀子苷(25mg/kg)生理盐水溶液灌胃,每日1次,连续治疗1周;电针组大鼠选取"百会"和"大椎"两穴,每次电针20min,隔日1次,共10次;针药结合组大鼠接受栀子苷治疗的同时,也接受电针治疗。Morris水迷宫行为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状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及杏仁核内小胶质细胞标志物OX-42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免疫活性的变化。结果:电针、药物以及针药结合3个治疗组治疗后,动物在撤台后于靶象限游泳路程的百分比和游泳时间的百分比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与杏仁核OX-42阳性标记小胶质细胞数量与吸光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3个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和杏仁核NF-κB阳性标记细胞数量与吸光度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3个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和栀子苷均通过NF-κB-小胶质细胞信号通路,抑制糖尿病复合脑缺血模型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的活性,从而缓解糖尿病复合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障碍。针刺加栀子苷复合治疗与单纯针刺或药物治疗效果相同。  
      关键词:糖尿病复合脑缺血;电针;栀子苷;海马;杏仁核;核转录因子-κB;OX-42;脑保护   
      1077
      |
      468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60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针刺配合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卢晨, 杨秀娟, 胡洁
      2014, 39(4): 313-31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4.010
      摘要:目的:观察、对比针刺法及针加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3例CFS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针刺组(n=47)、针加灸组(n=44)及非穴组(n=42)。针刺组予针刺百会、膻中、气海、关元、足三里、合谷、太冲、三阴交治疗;针加灸组予膻中、合谷、太冲、三阴交针刺治疗,百会、气海、关元、足三里温针灸治疗;非穴组在上两组所选腧穴周围12cm非腧穴点给予针刺。均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应用Chalder疲劳量表和患者满意度自评量表对治疗后疲劳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给予评估。结果:(1)疲劳积分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及针加灸组治疗后体力疲劳积分、脑力疲劳积分及疲劳总积分显著降低(P<0.05,P<0.01);与非穴组相比,治疗后针刺组及针加灸组上述3项指标显著降低(P<0.05,P<0.01);治疗后针加灸组的体力疲劳积分及疲劳总积分显著低于针刺组(P<0.05)。(2)各组临床满意度比较:针加灸组满意率明显高于针刺组和非穴组(P<0.05),而针刺组与非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单纯针刺法或温针灸法治疗CFS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二者相比,又以温针灸法更优。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针刺;灸法;温针;疗效   
      1023
      |
      1064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89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张宁霞, 王翔宇, 刘桂珍, 李匀博, 张红英
      2014, 39(4): 318-32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4.011
      摘要:目的:探讨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发育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康复组和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每组30例。康复组患儿只接受Bobath康复手法训练,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患儿在采用热补针法治疗的同时结合Bobath康复手法训练。体针治疗辨证取穴结合局部取穴神门、华佗夹脊、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绝骨、足三里、三阴交、承山、太冲、太溪,其中在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承山等穴施热补针法,不留针,每日治疗1次;头针取穴百会、四神聪、智三针、脑三针、颞三针、运动区,不提插捻转,留针60min,隔日治疗1次。均3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评定量表(PDMS-2)对脑瘫患儿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21/30)和60.00%(18/30),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显著优于康复组(P<0.05)。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姿势、移动、实物操作、抓握评分分别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姿势、移动、抓握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实物操作评分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比较显著升高(P<0.05);针刺结合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姿势、移动、实物操作、抓握评分与康复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热补针法结合现代Bobath疗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关键词:脑瘫;针刺干预;热补针法;Bobath康复疗法;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   
      1190
      |
      580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45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观察

      赵鸿
      2014, 39(4): 324-32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4.012
      摘要:目的:观察拔罐联合针刺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针刺组给予激痛点针刺加TDP常规治疗;观察组根据肌肉紧张带位置,在肌筋膜线上密集拔罐,同时针刺。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共治疗5次。以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进行疼痛评定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评定,观察治疗前、治疗结束时以及1个月后的评分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29/30),高于针刺组的83.3%(25/30),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针刺组的疗效减退,总有效率为40.0%(12/30),而观察组总有效率90.0%(27/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PRI、VAS及PP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两组评分有所上升,但观察组的评分较针刺组低(P<0.05)。结论:针刺激痛点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有较好疗效,联合肌筋膜线拔罐可有更好的远期镇痛效果。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拔罐;针刺;激痛点;镇痛   
      1030
      |
      765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78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针刺辅助生殖功能的国外研究进展

      陈滢如, 房繄恭, 王飞, 张宁, 金春兰, 杨莉, 王莹莹, 杨金生
      2014, 39(4): 329-33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4.013
      摘要:计算机检索Ovid平台联机的Medline、Maternity and Infant Care数据库及单独检索Medline(Pubmed)数据库中2003年1月-2013年5月国外英文杂志发表的针刺在辅助生殖领域应用的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对针刺应用于辅助生殖领域是否具有临床作用争议较大,虽然阳性结果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占优势,认为针刺可以改善胚胎移植临床结局,但现有的系统评价以阴性结论者居多,认为尚缺乏针刺有助于辅助生殖的证据支持,还需进一步设计严谨合理的相关研究为针刺在辅助生殖领域的应用提供证据。  
      关键词:针刺疗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针刺辅助生殖;国外研究   
      1216
      |
      1013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32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探讨

      于正, 吴巧凤, 梁繁荣
      2014, 39(4): 333-33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4.016
      摘要:原发性高血压(EH)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免疫因素在EH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免疫系统的紊乱存在于EH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并最终参与靶器官的损伤。而针刺在临床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对其治疗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诸多研究表明,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可能是针灸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总结探讨针刺调节血压的免疫机制,包括以下方面:1)EH的发病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相关;2)针刺对自然杀伤细胞、炎性因子水平和细胞因子均产生作用;3)针刺通过调整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等来降低血压。  
      关键词:针刺疗法;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免疫机制   
      2774
      |
      922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68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思路与方法

    • 李政杰, 曾芳, 兰蕾, 杨洁, 张迪, 梁繁荣
      2014, 39(4): 337-34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4.014
      摘要:心脑相关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现代研究表明脑心轴、中枢自主神经网络系统与心血管疾病明确相关,并且针刺对脑心轴,如脑功能网络的连接度、自主神经功能、心率变异性、心脏功能等均具有广泛调整作用。因此,以脑功能成像技术作为研究桥梁,联合临床客观数据和主观指标,以心脑相关为切入点,可望从神经学角度客观、系统、整体地阐释针刺治疗心绞痛的中枢机制。但是其具体的神经生物化学机制仍需借助其它技术手段进行探讨。  
      关键词:针刺疗法;心脑相关;心绞痛;中枢机制;脑功能成像   
      1171
      |
      668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61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论针灸标准化涉及知识产权的必然性

      董国锋, 武晓冬, 韩焱晶, 王昕, 王俊文
      2014, 39(4): 341-34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4.015
      摘要:在针灸标准化工作中,针灸标准化涉及知识产权的现象时有发生,针灸标准化是否必然涉及知识产权呢?本文在阐述了针灸标准化与针灸知识产权相互关联的历史演进后,又从日趋增多的针灸知识产权的迫使、针灸标准化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针灸知识产权人的利益驱动使然、日益激烈的针灸国际经贸竞争所致四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针灸标准化必然涉及知识产权的原因。  
      关键词:针灸;标准化;知识产权   
      1088
      |
      21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09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2014, 39(4)
      摘要:近日,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药结合省部共建教肓部重点实验室朱冰梅特聘教授团队,在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特聘教授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经费支持下,经过近2年艰苦攻关,首次发现作为表观遗传学标记物之一的组蛋白3赖氨酸9的Z酰化(H3K9ace),在针刺保护缺血心肌中具有关键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14年4月发表于《PLoS  
        
      852
      |
      31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49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征订启事

      2014, 39(4)
      摘要:《针刺研究》杂志(双月刊,ISSN 1000-0607,CN 11-2274/R)创刊于1976年,国际大16开本,88页,全彩色印刷,是集中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的学术刊物。开辟的主要栏目有:机制探讨、临床研究、文献研究、思路与方法、学术争鸣等,能及时反映针灸领域科研的最新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科研及临床医学人员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  
        
      634
      |
      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47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