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4年第39卷第6期

      机制探讨

    • 陈怀龙, 齐慧, 刘孝洁, 王明山
      2014, 39(6): 431-43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6.001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对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 78)和生长停滞及DNA损伤基因153(GADD 153)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电针预处理组,每组48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预处理组于模型建立前5d电针刺激"大椎""百会"两穴,30min/d。分别于再灌注6、12、24、48h处死动物。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海马GRP 78和GADD 153表达;HE染色法计数存活神经元数目;TUNEL法测定凋亡神经元数目。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再灌注12、24、48h海马存活神经元计数减少,各时点凋亡神经元数目增多(P<0.05),缺血组在再灌注6、12、24、48h海马GRP 78和GADD 153表达上调(P<0.05);与缺血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再灌注24、48h时海马存活神经元计数升高,在12、24、48h凋亡神经元数目减少(P<0.05),再灌注各时点GRP 78表达上调,GADD 153表达下调(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上调脑缺血区GRP 78表达,下调GADD 153的表达,从而减轻内质网应激反应有关。  
      关键词:电针;脑缺血再灌注;葡萄糖调节蛋白78;生长停滞及DNA损伤基因153;内质网应激   
      1034
      |
      3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91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谢宸宸, 罗勇, 庞月珊, 高祥, 李满, 汶海琪, 陈瑞芳
      2014, 39(6): 437-44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6.002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骨髓及外周血CD 34+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动员骨髓CD 34+EPCs入血,促进脑缺血修复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局灶脑缺血2h后将各组分为再灌注12、24、48h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2只大鼠。取大鼠"百会"穴及左侧"四关"穴("合谷"/"太冲")为电针穴位,刺激时间30min,每日1次。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及外周血CD 34+EPCs数量,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髓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电针可明显改善大鼠再灌注后48h神经功能评分(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骨髓及外周血CD 34+EPCs数量及骨髓p-AKT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多(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外周血CD 34+EPCs数量及骨髓p-AKT蛋白的表达亦明显增多(P<0.05,P<0.01),同时电针组再灌注后12、24h骨髓CD 34+EPCs数量相对模型组明显上调(P<0.05,P<0.01)。结论:电针可上调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骨髓及外周血CD 34+EPCs数量,促进骨髓CD 34+EPCs动员入血,其作用可能与电针进一步激活骨髓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通路相关。  
      关键词:电针;局灶脑缺血/再灌注;CD34+;内皮祖细胞;磷酸化蛋白激酶B;骨髓;外周血   
      915
      |
      343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19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模拟失重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张鹤, 嵇波, 汪德生, 宋艳, 许咏思, 张平, 刘亚利, 赵百孝
      2014, 39(6): 443-44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6.003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模拟失重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及能量代谢的调节效应,探讨不同腧穴改善失重大鼠心肌形态的可能机制。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拟失重组、内关组、三阴交组,每组10只。采用尾部悬吊法复制失重大鼠模型。内关组隔日电针"内关"穴30min,三阴交组隔日电针"三阴交"穴30min,共治疗4周。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化学比色法检测三磷酸腺苷(ATP)酶、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变化。结果:模拟失重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稀松,可见大量肌纤维断裂,并可见局部溶解性坏死。内关组、三阴交组大鼠心肌细胞较完整,细胞核呈卵圆形居中,肌纤维排列整齐,无明显坏死、溶解,细胞间质轻度水肿。模拟失重组较正常对照组心肌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LDH活性增高(P<0.05);电针"内关"穴能显著降低LDH活性(P<0.05);电针"三阴交"穴能够显著提高ATP酶的活性(P<0.05),显著降低LDH活性(P<0.05)。结论:电针能通过影响三羧酸循环,提高心肌线粒体功能,增加心肌组织氧气供应,提高ATP酶活性,进而改善心肌能量供应,并能够促进心肌病理形态学结构的修复,从而起到防护模拟失重大鼠引发心肌组织损伤的作用。  
      关键词:失重;电针干预;内关;三阴交;能量代谢;形态学改变   
      979
      |
      30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09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冯秀梅, 陈淑萍, 王俊英, 闫娅霞, 王淑斌, 高永辉, 张建梁, 刘俊岭
      2014, 39(6): 448-45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6.004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痛大鼠杏仁核内痛感觉和情绪相关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受体等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镇痛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分为2批,第1批随机分为正常组、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模型组、CCI+电针组,第2批随机分为正常组、CCI+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ion,NA)模型组、CCI+NA+电针组,每组6只。坐骨神经结扎术造成CCI神经痛模型,手持通电的针灸针反复刺激CCI大鼠足底造成动物NA模型。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每日1次,共7d。测定大鼠双足底缩腿热反应潜伏期(PWL),计算健侧与患侧的差值(PWLD);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杏仁核CRF受体亚型CRF-1R、CRF-2R,谷氨酸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型NR 2A、NR 2B,γ-氨基丁酸(GABA)受体亚型GABAaR、GABAcR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CCI、CCI+NA模型组PWLD均显著增加(P<0.05);分别与两模型组比,电针7d后PWLD显著下降(P<0.05),镇痛效应明显。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CCI模型组CRF-1R、CRF-2R、NR 2A、NR 2B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1,P<0.001),GABAaR及GABAcR基因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而CCI+NA模型组6个指标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01,P<0.01);与CCI模型组比,CCI+电针组CRF-2R、NR2A、NR 2B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P<0.001);与CCI+NA模型组比,CCI+NA+电针组除NR2A外,其它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重复电针可减轻慢性痛和负性情绪大鼠的疼痛反应,其效应可能与其降低神经痛大鼠杏仁核CRF-2R、NR 2A、NR 2B基因表达,增加负性情绪大鼠杏仁核CRF-1R、CRF-2R、NR 2B、GABAaR、GABAcR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疼痛的情绪和感觉成分有关。  
      关键词:电针;神经痛;负性情绪;杏仁核;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基因表达   
      996
      |
      533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68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述菊, 马骏, 龚元勋, 王彦春, 曾晓玲, 梁艳, 孙国杰
      2014, 39(6): 456-46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6.005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内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 1/2)信号通路及炎性反应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作用,探讨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各8只。模型组和电针组经颈背部注射鱼藤酮(1mg/kg,溶于一定比例二甲亚砜和生理盐水中,浓度0.25mg/mL)造模14d。电针组电针"风府"和"太冲",治疗14d。造模过程中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各组大鼠相应处理结束后的第2天行敞箱实验以测试大鼠的自主活动能力和运动的协调性,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磷酸化ERK 1/2(p-ERK 1/2)、TNF-α、IL-1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帕金森病症候群特征,治疗后,大鼠的异常行为明显改善。敞箱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能力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电针治疗后,大鼠运动能力较模型组明显增强(P<0.05)。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黑质区TH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p-ERK 1/2、TNF-α、IL-1β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黑质区TH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ERK 1/2、TNF-α、IL-1β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电针可以通过调节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体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 1/2通路,降低p-ERK 1/2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区的表达,进而减少TNF-α、IL-1β的蛋白表达,对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帕金森病;电针干预;黑质区;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酪氨酸羟化酶   
      998
      |
      424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92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宋晓晶, 罗明富, 蒋瑾, 张金铃
      2014, 39(6): 461-46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6.006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后大鼠皮下组织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及肥大细胞(mast cell,MC)分布,探讨电针刺激后穴区血管ICAM-1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与MC活性的关系。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和电针组,电针组给予双侧"足三里"穴电针刺激25min。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两组大鼠"足三里"穴区皮下组织ICAM-1mRNA的表达;同时用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并甲苯胺蓝复染法观察"足三里"穴区皮下组织MC的分布。结果:电针组"足三里"穴区组织ICAM-1mRN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电针组穴区组织MC数和MC脱颗粒率均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可增强正常大鼠穴区组织血管内皮ICAM-1mRNA的表达,ICAM-1对电针促进肥大细胞向穴区迁移、聚集具有一定趋化作用。  
      关键词:电针;皮下组织;足三里;细胞间黏附因子-1 mRNA;肥大细胞   
      973
      |
      29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8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李星儿, 袁青, 唐纯志, 陈飞, 赵蓉, 刘龙琳, 俞裕天, 曹勇, 吴家利, 孙铄
      2014, 39(6): 466-47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6.007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质中14-3-3及凋亡相关的Bcl-2家族中两大主要成员Bcl-2和Bax的影响。方法:明确预产期的SD雌性妊娠大鼠接受延迟5min剖宫产术,所得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针刺组;接受正常剖宫产术的大鼠所产新生大鼠为假手术组;代乳雌鼠自然分娩的新生大鼠为正常组。每组8只动物。针刺组新生大鼠饲养至14d时,每天针刺"脑三针""颞三针""智三针",每个穴位刺激20s,不留针,连续7d。各组新生大鼠均于出生后21d断头取脑,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脑皮质中14-3-3、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比较各组新生大鼠大脑皮质14-3-3的表达,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显著低于正常组和针刺组(P<0.05,P<0.01);比较各组新生大鼠大脑皮质Bcl-2的表达,模型组略低于正常组(P>0.05),针刺组高于模型组(P<0.05);比较各组新生大鼠大脑皮质Bax的表达,假手术组、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以提高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质中14-3-3和Bcl-2的表达水平。  
      关键词:针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宫内窘迫/宫内窒息;细胞凋亡;大脑皮质14-3-3/Bcl-2/Bax   
      1044
      |
      259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32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余情, 胡玲, 吴子建, 蔡荣林, 王洁, 王春华, 刘磊
      2014, 39(6): 472-47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6.008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大脑皮层感觉门控的影响,以及不同经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方法:随机选择10只家兔作为正常组,余家兔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神门组、太渊组,每组10只。各电针组分别电针"神门""太渊"穴,刺激电流为1mA,频率为2Hz,刺激15min。采用BIOPAC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观察各组家兔心率,利用美国NEUROSCAN ERPs工作站,记录各组家兔大脑皮层听感觉门控电位P 50变化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率下降(P<0.01),S 2-P 50波幅增大(P<0.01),S 2/S 1增大(P<0.01),S 1-S 2以及100×(1-S 2/S 1)减小(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神门组家兔心率加快,S 2-P 50波幅减小(均P<0.01),S 2/S 1减小(P<0.01),S 1-S 2以及100×(1-S 2/S 1)增大(均P<0.01)。太渊组以上各指标均无明显改善,与神门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不同经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大脑皮层感觉门控能力的调整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电针心经原穴"神门"的调整作用优于电针肺经原穴"太渊"。  
      关键词:急性心肌缺血;电针;神门;太渊;听感觉门控电位P50;穴位功能特异性   
      989
      |
      332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42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麦粒灸对Lewis荷瘤小鼠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

      黄文娟, 万茜, 徐天舒
      2014, 39(6): 477-48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6.009
      摘要:目的:探讨麦粒灸对Lewis荷瘤小鼠血清Th 1型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血清Th 2型细胞因子IL-10的影响,为麦粒灸在今后肿瘤治疗方案中的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0只雄性C 57BL/6J小鼠随机分为麦粒灸组、荷瘤组、空白组,每组10只。采用Lewis肿瘤细胞悬液皮下接种复制Lewis荷瘤小鼠模型。麦粒灸组予麦粒灸治疗"后三里",治疗10次后,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况,采用MTT法检测刀豆蛋白刺激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以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IL-2、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麦粒灸组荷瘤小鼠与荷瘤组小鼠瘤体体积与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荷瘤组血清Th 1型细胞因子IL-2表达降低(P<0.05),血清Th 2型细胞因子IL-10增加(P<0.05);与荷瘤组比较,麦粒灸组荷瘤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加(P<0.05),血清Th 1型细胞因子IL-2表达增加(P<0.05),血清Th 2型细胞因子IL-10表达降低(P<0.05)。结论:麦粒灸可有效调节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促进荷瘤小鼠Th 1型细胞因子的产生,有效纠正荷瘤导致Th 1/Th 2的失衡,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  
      关键词:麦粒灸;Lewis肺癌;T淋巴细胞增殖;白介素-2;白介素-10   
      815
      |
      340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90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罗伟, 刘春雷, 王军英, 黄超, 易慧娟
      2014, 39(6): 482-48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6.01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智能通络治疗仪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大鼠胃电节律和胃黏膜组织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CAG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40只,造模组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溶液、水杨酸钠、热盐水灌胃同时配合饥饱失常法复制CAG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组分为模型组10只、西药组10只、联合治疗组10只。联合治疗组选取大鼠"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穴进行电针刺激,然后再在"天枢""脾俞"穴处加以智能通络治疗仪配合治疗。西药组采用自制维酶素混悬液灌胃。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2个月。采用EGEG-8D型八导智能胃肠电图仪检测胃电节律,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电波形平均频率和波形平均幅值明显降低(P<0.01),异常节律指数和频率变异系数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联合治疗组波形平均频率和波形平均幅值明显升高(P<0.01),异常节律指数和频率变异系数明显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GE2、PGF2α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联合治疗组PGE2、PGF2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针刺与智能通络治疗仪联合运用能够明显改善CAG大鼠胃电节律紊乱的状况,同时可以提高胃黏膜组织PGE2、PGF2α水平,从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电针;智能通络皮肤刺激;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电节律   
      938
      |
      466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901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消息

    • 书讯

      2014, 39(6)
      摘要: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前所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朱兵教授编著的《系统针灸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随着脱胎于中国针灸的"西方针灸"学派的兴起和凌厉冲击,"传统"与"现代"必然发生碰撞,两者间必能面对面迎对。探索以系统的视野阐述生物进化与以针灸为代表的体表刺激疗法的必然联系是我们的一种尝试。  
        
      408
      |
      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975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针刺加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的影响

      刘南海, 黄晓峰, 田克瑶, 李熳, 陈伟, 朱长东, 黄旭华, 冯李长, 彭文杰
      2014, 39(6): 487-49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6.011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加中药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通心络组、针刺加通心络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0例。针刺穴位以内关、三阴交、水沟为主,病灶对侧手足阳明经穴为配穴,每次30min,每次选手足阳明经2对腧穴给予电针,每日1次,共治疗20d;通心络胶囊每次服4粒,3次/d,连续服20d;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血液循环。以定磷法测定4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标准分别判定4组患者的疗效。结果:4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浆LP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针刺加通心络组低于其它组(P<0.01);疗效比较,针刺加通心络组患者治愈+显著进步的百分率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1)。结论:针刺治疗能促进脑梗死患者缺损神经功能恢复,并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含量,且与通心络胶囊具有协同作用。  
      关键词:脑梗死;针刺治疗;通心络胶囊;血浆溶血磷脂酸;神经功能   
      906
      |
      17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90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杨硕, 杨孝芳, 江瑜, 向开维, 李海玉
      2014, 39(6): 491-49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6.012
      摘要:目的:观察隔药饼灸配合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腿痛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对血浆P物质的影响。方法:将1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隔药饼灸夹脊、环跳、承山、昆仑等穴,对照组采用针刺配合隔面饼灸相同穴位,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腰腿痛功能、下腰痛(JOA)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测定血浆P物质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腰腿痛功能积分(P<0.05)、JOA积分(P<0.05)、VAS(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JOA改善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浆P物质含量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加隔药饼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改善作用优于隔面饼灸。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隔药饼灸;针刺;血浆P物质   
      845
      |
      603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943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谢秀俊, 焦琳, 付勇, 张波, 熊俊, 陈日新, 何铝, 钱海良, 罗小军
      2014, 39(6): 496-49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6.013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不同方案温和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差异。方法:59例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试验组29例。对照组予以内、外膝眼穴温和灸治疗,试验组第1疗程予以内、外膝眼穴实施温和灸治疗,第2疗程予以命门、腰阳关穴实施温和灸治疗,两组均配合常规针刺,均每日治疗1次,7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以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晨僵、关节肿胀、步行能力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关节疼痛、晨僵、关节肿胀、步行能力方面均比治疗前好转(P<0.05),试验组在治疗后以上各项指标比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89.66%(26/29),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21/30),试验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不同方案温和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温和灸;膝骨性关节炎;关节疼痛;晨僵;关节肿胀;步行能力   
      945
      |
      58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936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基于数据挖掘的灸法临床应用病种的特点研究

      檀占娜, 贾春生, 王建岭, 李伯英, 朱学亮, 石晶, 孙彦辉, 李晓峰, 张选平, 张莘
      2014, 39(6): 500-50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6.014
      摘要: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发掘灸法在临床应用病种的规律与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灸法数据库,对60多年来与灸法相关的文献进行筛选、录入、审核、数据提取,通过对病种的频次及有效率的统计分析,研究灸法应用病种的特点。结果:灸法治疗各科病种共193个,内科最多(72个),占所有病种的37%;在2 516篇文献中,灸法在内科中应用频次最多(1 107次),占各科总频次的44%,其中治疗面瘫和癃闭最多,频次分别为139次和108次,其次是外科、妇科;疗效分析显示,灸法治疗各科疾病疗效显著,尤其以儿科、外科和皮肤科疗效最优,总有效率均达95%以上;结合应用频次及总体疗效的双重考虑,将应用频次≥10次,有效率大于所在科属平均有效率的病种进行统计并列为灸法的优势病种,共有29种。结论:灸法在内科和外科疾病的应用中优势明显;灸法应用于内、外科的寒性疾病居多,证型虚实夹杂且疗效确切,同时治疗皮肤科的热性疾病疗效良好。  
      关键词:灸法;数据挖掘;临床病证;文献研究   
      1025
      |
      980
      |
      2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925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艾灸对力竭运动心肌细胞保护的研究进展

      胡引, 顾一煌, 张宏如, 许慧倩
      2014, 39(6): 504-50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6.015
      摘要:艾灸对消除运动疲劳,预防和保护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是当今运动医学界十分关注的研究方向。笔者查阅了近10年来艾灸防治运动性心肌损伤的相关文献后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发现艾灸主要从调节心肌细胞内分泌功能,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损伤,影响心肌细胞血液流变性几个方面发挥对力竭运动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分子水平提出艾灸对力竭运动心肌细胞保护的可能新机制——端粒酶调控机制。  
      关键词:艾灸疗法;力竭运动;心肌损伤;线粒体端粒酶   
      950
      |
      376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60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灸调节小肠动力及与自主神经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娜, 余芝, 徐斌
      2014, 39(6): 508-51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6.016
      摘要:大量的临床及实验文献表明针灸能够治疗小肠动力失调性疾病。本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了针灸效应与手法、刺激量、选穴、机体状态的关系及其相应的机制,结果提示:四肢部位腧穴对小肠动力的效应以兴奋为主,而腹部腧穴以抑制为主,其机制和自主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这一结论提示我们在临床中治疗小肠动力不足疾病可以优先选择四肢部腧穴,而治疗小肠运动亢进疾病优先选用腹部腧穴。小肠动力检测工具的进步将推动针灸调节小肠动力的机制研究。  
      关键词:针灸;小肠动力;自主神经系统;穴位作用特异性   
      1085
      |
      416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53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思路与方法

    • 张维波, 王广军, 田宇瑛, 贾术永, 云洁
      2014, 39(6): 512-51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4.06.017
      摘要:使用模式生物替代人作为实验对象是针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于针灸的基础研究,模式动物的选取应考虑是否有利于揭示针灸的机制,是否与人接近、易饲养、体积和表面积较大、种系稳定和成本合理等因素。目前针灸研究中以大、小鼠的使用为多,部分实验是在体积中等的家兔和猫上进行的,大型动物如小型猪的使用在近年来针灸经络的研究中逐渐增多,而与人最接近的灵长类猴子使用尚少。鼠类体积较小,猫、兔等皮软毛多,牛、马等牲畜室内饲养较困难,作为针灸经络研究的模式生物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小型猪的体积较大,皮肤结构与人十分接近,易于饲养,猴子的基因和体型与人类最为接近,是较为理想的模式生物。由于存在着穴位和经脉的空间特异性问题,使用大型动物作为针灸经络研究的模式生物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模式生物;针灸;经络;小型猪;猴子   
      922
      |
      412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47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中国针灸》征订启事

      2014, 39(6)
      摘要:《针刺研究》杂志(双月刊,ISSN 1000-0607,CN 11-2274/R)创刊于1976年,国际大16开本,88页,全彩色印刷,是集中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的学术刊物。开辟的主要栏目有:机制探讨、临床研究、文献研究、思路与方法、学术争鸣等,能及时反映针灸领域科研的最新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科研及  
        
      690
      |
      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04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欢迎选购《中国针灸》杂志光盘合订本

      2014, 39(6)
      摘要:《中国针灸》杂志创刊至今已34年了,30多年中有许许多多的优秀论文在此发表,有许许多多的临床好经验在此展示,又有许许多多的针灸从业人员在此汲取"营养"。由于岁月的流逝,早期的纸版杂志早已经销售一空,若想看到《中国针灸》杂志早期发表的文章已成奢望。有了《中国针灸》杂志光盘  
        
      637
      |
      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41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第39卷(2014年)总目次

      2014(6)
        
      472
      |
      4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972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