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5年第40卷第3期

      机制探讨

    • 陈焱, 李静, 朱可蓥, 肖晟, 王彦青, 吴根诚, 汪军
      2015, 40(3): 173-17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5.03.001
      摘要:目的:观察下丘脑内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5信号通路在电针改善手术创伤大鼠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功能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创伤组、创伤+电针组、创伤+未电针组、创伤+低剂量BIX 02188组、创伤+高剂量BIX 02188组,每组6只。采用手术创伤模型,创伤+电针组选取双侧"足三里"穴,术后立刻电针,创伤+未电针组针刺双侧"足三里"穴,但不接电针仪,均持续30min,创伤+低剂量BIX 02188组、创伤+高剂量BIX 02188组于造模前1周进行侧脑室埋管,手术创伤前30min注射BIX 02188。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观察下丘脑ERK 5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蛋白表达,乳酸脱氢酶释放法和Real-time PCR法检测脾脏NK细胞杀伤功能及穿孔素(Perforin)和颗粒酶B(Granzyme B)的mRNA表达。结果:创伤组大鼠下丘脑内ERK 5信号通路显著激活,ERK 5磷酸化水平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P<0.05),电针及ERK 5抑制剂均可抑制ERK 5的磷酸化(P<0.05,P<0.01);手术创伤后,脾细胞Perforin及Granzyme B的mRNA明显下调,脾脏NK细胞的杀伤活力下降(P<0.01,P<0.05),电针治疗可增加Perforin及Granzyme B的基因表达,进而提高脾脏NK细胞的杀伤活力(P<0.05);下丘脑内CRF的表达在创伤后明显上升(P<0.01),给予ERK 5抑制剂或电针均可下调其表达(P<0.01)。结论:电针改善手术创伤引起的脾脏NK细胞杀伤活力降低的机制之一可能是下调下丘脑内ERK 5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CRF的产生,从而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  
      关键词:电针;手术创伤应激;下丘脑;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脾脏自然杀伤细胞   
      972
      |
      287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98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急性肠黏膜损伤导致躯体穴区敏化的电生理学特征

      许建峰, 吴强, 林瑞珠, 石宏, 景向红, 朱兵, 何伟, 王晓宇, 宿杨帅, 胡玲
      2015, 40(3): 180-18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5.03.002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肠黏膜损伤引起的体表敏化点-区的动态分布,测定其敏化程度的改变,总结穴位敏化的特征。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20只)和模型恢复组(10只)。模型组和模型恢复组采用2.5%芥子油直结肠灌注造成急性肠黏膜损伤模型,然后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观察由急性肠黏膜损伤引起的体表EB渗出点-区的动态分布。在此基础上,分离坐骨神经,刺激EB渗出点-区(敏化态穴区),测定其引起坐骨神经C类纤维动作电位发放刺激的阈值,和模型组的非EB渗出区域(穴区非敏化态)、非穴位区域及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肠黏膜损伤导致的渗出点主要分布在"膝前""足三里-上巨虚"区域。刺激这些区域引起坐骨神经干C类纤维动作电位发放的阈值较非敏化部位以及对照同部位显著降低(P<0.01,P<0.05)。敏化的"膝前""足三里-上巨虚"接受2倍阈值刺激引发C类纤维动作电位发放个数多于敏化态的非穴位区域(P<0.01,P<0.05)。结论:穴位敏化后刺激阈值明显降低,敏化的穴位呈现小刺激大反应的特征。  
      关键词:急性肠黏膜损伤;伊文思蓝渗出;敏化穴位;C类纤维   
      962
      |
      753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949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代恩泽, 龙飞, 龚标, 郭全虎, 汪莹, 曾志华
      2015, 40(3): 186-19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5.03.003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大鼠皮质Slit-Robo三磷酸鸟苷酶激活蛋白-1(Slit-Robo GTPase-activating protein-1,srGAP 1)和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cycle 42,Cdc 42)表达的影响,探讨srGAP 1和Cdc 42在电针治疗MCAO后神经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经穴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利用改进的Longa法复制MCAO模型。电针组取"曲池""足三里"穴,非经穴组取手足阳明经与少阳经之间非经穴处,每日1次,每次30min,共14d。分别在术后1、3、7、14d时间点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mNSS),并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缺血侧大脑皮质中srGAP 1和Cdc 42的荧光强度及分布,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梗死区周围大脑皮质中srGAP1和Cdc 42蛋白表达。结果:神经功能评分显示,在术后7、14d时电针组较模型组、非经穴组同时间段的mNSS评分显著降低(P<0.01)。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srGAP 1和Cdc 42主要在细胞质表达;模型组srGAP 1高于正常组(P<0.01),而电针组显著低于模型组和非经穴组(P<0.01);模型组Cdc 42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而电针组明显高于模型组和非经穴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srGAP 1蛋白表达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电针组srGAP 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及非经穴组(P<0.01);模型组Cdc 42蛋白表达量与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针组Cdc 4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和非经穴组(P<0.01)。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损区周围皮质srGAP 1明显增高,而Cdc 42明显减少,这可能与srGAP 1使Cdc 42失活有关;电针治疗后srGAP 1显著下调,而Cdc42上调,可能是电针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电针;Slit-Robo三磷酸鸟苷酶激活蛋白-1;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   
      999
      |
      286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942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罗燕, 廖金玲, 冯枫, 雷丽萍, 许能贵
      2015, 40(3): 192-19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5.03.004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大鼠缺血灶周围区皮层不同时间段少突胶质细胞反应性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揭示针刺治疗脑缺血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各组又分为术后1h、1d、3d、7d及21d组5个时间段亚组,6只/亚组。采用改良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组电针"百会""大椎"穴,留针30min,1次/d。用透射电镜观察缺血灶周围区皮层的少突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用蛋白标记物A2B5、O4、CNPase分别标记前体少突胶质细胞、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免疫组化法观测各组大鼠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少突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损伤后肿胀、增多,电针组的少突胶质细胞肿胀程度较模型组减轻并促进少突胶质细胞的增生。模型组A2B5的表达在术后3d、7d时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在7d时表达最强,而电针组A2B5的表达在术后1h、3d、7d、21d时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P<0.05);模型组O4的表达在术后1h、1d、3d、7d时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在3d时表达最少,而电针组O4的表达在1d、3d、7d、21d时均高于模型组(P<0.05,P<0.01);模型组CNPase的表达在术后3d、7d时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电针组CNPase的表达在术后1d、3d、7d、21d时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P<0.05)。结论:电针可能通过减轻脑缺血引起的少突胶质细胞结构性损伤及促进A2B5、O4、CNPase表达,发挥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保护效应。  
      关键词:电针;脑缺血;少突胶质细胞;超微结构;蛋白表达   
      856
      |
      474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908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袁娟, 胡玲, 宋小鸽, 唐照亮, 张传英, 余爽, 尤元梅
      2015, 40(3): 199-20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5.03.005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关节滑膜组织Toll样受体4-骨髓样分化因子88-核转录因子-κB(TLR 4-MyD 88-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艾灸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和药物组,每组10只。采用风、寒、湿环境因素结合弗氏完全佐剂的方法复制RA模型。艾灸组以艾条悬灸大鼠"足三里""肾俞"穴,每天1次,连续治疗15d。药物组以雷公藤溶液灌胃(8.75mL/kg),每天1次,共15d。观察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滑膜组织TLR 4、MyD 88、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F-κB p 65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滑膜组织有明显的病理改变,大量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滑膜表面不整齐,滑膜增生变厚;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药物组均能明显缓解炎性细胞对滑膜的浸润,改善滑膜细胞增生反应。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TNF-α、IL-1含量升高(P<0.01),滑膜TLR 4mRNA、MyD 88mRNA、TRAF-6mRNA及NF-κB p 65表达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药物组血清中TNF-α、IL-1含量降低(P<0.01),滑膜TLR 4mRNA、MyD 88mRNA、TRAF-6mRNA及NF-κB p 65表达均降低(P<0.01,P<0.05)。结论:艾灸具有调节细胞因子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艾灸抑制滑膜组织TLR 4-MyD 88-NF-κB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有关。  
      关键词:艾灸;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组织;TLR 4-MyD 88-NF-κB通路   
      1390
      |
      1980
      |
      1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7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张传英, 邵芙蓉, 蔡荣林, 袁娟, 尹刚, 唐照亮
      2015, 40(3): 205-20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5.03.006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关节滑膜组织转录信号转导因子1(STAT 1)、细胞因子信号负调控因子(SOCS)mRN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艾灸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针刺组、红外组,每组8只。采用"病证结合"的造模方法复制RA模型。艾灸组造模3d后开始艾灸两侧"肾俞"穴,针刺组造模3d后开始针刺两侧"肾俞"穴,红外组造模3d后用改装后远红外线理疗仪照射两侧"肾俞"穴,均隔日1次,共治疗10次,每次20min。测量各组大鼠足跖肿胀度,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RT-PCR法检测关节滑膜组织STAT 1、SOCS mRNA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足跖与踝部呈急性炎性红肿,跖围较正常组明显增粗,血清中IL-1含量升高,IL-2水平降低,关节滑膜组织STAT 1、SOCS mRNA表达下降(均P<0.01)。经治疗后,艾灸组、针刺组和红外组跖围减小,血清中IL-1含量降低,IL-2水平升高,关节滑膜组织STAT 1、SOCS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针刺组、红外组IL-2含量,STAT 1、SOCS mRNA表达明显低于艾灸组(均P<0.01)。结论:艾灸"肾俞"穴能抑制RA大鼠继发性足肿胀,与其抑制血清中致炎因子IL-1的释放,提高免疫调节因子IL-2含量,增强RA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的STAT 1和SOCS mRNA表达有关。  
      关键词:艾灸;类风湿性关节炎;转录信号转导因子;细胞因子信号负调控因子   
      967
      |
      771
      |
      1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92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孙远征, 刘铁镌, 卫哲, 范鸿莹, 栾华
      2015, 40(3): 210-21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5.03.007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通过对杏仁核脑区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亚单位NR 2B表达的检测,探讨电针改善大鼠吗啡戒断后学习记忆能力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以及电针组,每组10只。以每日20,30,40,50,50mg/kg剂量,连续5d背部皮下注射盐酸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末次注射后3h给予纳洛酮快速戒断。两个治疗组选取"足三里""肾俞"穴分别施以手针和电针,每次15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d。应用Morris水迷宫测试戒断大鼠空间学习能力,应用蛋白印记(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戒断大鼠杏仁核NR 2B蛋白与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较空白组明显延长(P<0.01),针刺及电针组则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1),电针组较针刺组缩短更明显(P<0.05);模型组大鼠的杏仁核NR 2B蛋白表达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1),针刺组、电针组则较模型组表达升高(P<0.01),电针组高于针刺组(P<0.01);模型组NR 2BmRNA表达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表达升高(P<0.05)。结论:吗啡戒断后大鼠空间学习能力受损,针刺及电针可以恢复大鼠学习能力且电针组疗效优于针刺组,推测可能与其对杏仁核NR 2B表达的调节有关。  
      关键词:电针;吗啡戒断;学习记忆能力;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亚单位NR 2 B;杏仁核   
      1047
      |
      258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61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吴海洋, 王颖, 韩为
      2015, 40(3): 215-21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5.03.008
      摘要: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的动态影响,探索针刺治疗的最佳时间点。方法:将72只成年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各组按缺血再灌注6h、24h、48h各分为3个亚组,每组6只。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针刺组于相应时间点针刺"百会""风府""大椎",治疗30min。运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大鼠手术侧脑组织中TNF-α、CRP的水平。结果: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较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针刺组较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下降(P<0.01);再灌注6h针刺组较针刺组其它时间降低更明显(P<0.01)。模型组脑组织中TNF-α、CRP的水平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较均显著上调(P<0.01),其中,缺血再灌注6h脑组织中TNF-α、CRP的含量达到峰值;针刺组脑组织中TNF-α、CRP的水平与模型组相应时点比较均明显下调(P<0.01)。结论:通督调神针刺可以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其脑组织中TNF-α和CRP的水平可能是作用机制之一。在缺血再灌注6h进行针刺为最佳治疗时间点。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针刺;神经功能;脑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   
      971
      |
      402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919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吕艳, 杜元灏, 徐彦龙, 崔景军, 杨丽红, 高靓, 何娇君, 李晶
      2015, 40(3): 219-22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5.03.009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水沟"穴对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大鼠蛋白激酶C(PKC)蛋白水平及活性的影响,探讨针刺"水沟"调节血管平滑肌收缩的分子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假手术组及空白组,每组分0.5h、1h、3h、6h和12h5个亚组。Longa线栓法复制MCAO模型。针刺组电针"水沟"穴,刺激20min。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KC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PKC活性。结果:PKC表达水平模型组较空白组增加(P<0.05),各时相点针刺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PKC相对活性值较空白组上升(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PKC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MCAO大鼠血管平滑肌PKC蛋白水平和活性增加,可能参与调节大脑中动脉平滑肌收缩。针刺MCAO大鼠"水沟"穴,下调PKC蛋白水平和活性,可能缓解大脑中动脉平滑肌痉挛。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电针;大脑中动脉;蛋白激酶C   
      897
      |
      330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49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逆灸对不同运动强度小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张宏如, 胡引, 陶嘉磊, 顾一煌
      2015, 40(3): 224-22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5.03.010
      摘要:目的:探讨逆灸对不同运动强度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损伤的影响。方法:将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逆灸组、中等运动对照组、中等运动逆灸组、力竭运动对照组、力竭运动逆灸组,每组10只。采用不同运动强度对小鼠进行训练。各逆灸组取"足三里""关元"穴进行艾灸治疗,每穴每日灸5壮,每日1次,每周休息1d,共治疗3周。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率,电镜观察各组心肌亚细胞结构破坏程度。结果:中等运动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心肌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中等运动逆灸组与中等运动对照组相比心肌细胞凋亡率下降(P<0.05);力竭运动对照组与中等运动对照组相比,心肌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力竭运动逆灸组与力竭运动对照组相比,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电镜观察显示,中等运动逆灸组比中等运动对照组心肌细胞亚细胞结构破坏程度轻,力竭运动逆灸组比力竭运动对照组心肌细胞亚细胞结构破坏程度轻。结论:不同运动强度的运动训练均可引起心肌细胞发生凋亡损伤,且伴有心肌组织损伤,随着运动强度加大,心肌细胞发生凋亡更加明显;艾灸可减轻高强度运动对小鼠心肌细胞造成的损伤,减少细胞的凋亡。  
      关键词:逆灸;中等强度运动;力竭运动;心肌细胞;细胞凋亡;电镜   
      880
      |
      363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43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高亮, 陈默, 岳萍, 张蕊, 辛随成
      2015, 40(3): 229-23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5.03.011
      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对膝骨关节炎(KOA)家兔膝关节软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影响,探讨温针灸治疗KOA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温针灸组,采用膝关节机械制动法制备KOA模型。温针灸组取患侧内外"膝眼""阳陵泉""血海",温针灸刺激干预4周,每天1次,每次30min。4周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家兔膝关节软骨TGF-β1和IGF-Ⅰ水平,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膝关节软骨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兔膝关节软骨细胞TGF-β1、IGF-Ⅰ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5);温针灸组膝关节软骨TGF-β1、IGF-Ⅰ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均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温针灸组关节软骨中软骨细胞表面较模型组光整,无簇集。结论:温针灸能通过调节KOA膝关节软骨TGF-β1和IGF-Ⅰ的水平,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缓解并改善膝关节局部炎性症状,起到治疗KOA的作用。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温针灸;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生长因子Ⅰ   
      980
      |
      731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35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周明亮, 贾文睿, 王健彤, 王培, 郭丽红, 睢明河
      2015, 40(3): 233-23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5.03.012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阳陵泉""阴陵泉"穴对急性胆囊炎家兔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以及组织病理的影响,探讨"合治内府"理论之胆和阳陵泉的相关性。方法:健康成年雄性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陵泉组、阴陵泉组,每组8只。胆囊内注射大肠杆菌液制成急性胆囊炎模型。两个治疗组电针相应穴位,连续7d。对比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B超下观察胆囊壁厚度变化,光镜下观察胆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胆囊壁显著增厚(均P<0.05);电针后,阳陵泉组、阴陵泉组的白细胞计数较模型组明显降低,胆囊壁显著变薄(均P<0.05);与阴陵泉组比较,电针后,阳陵泉组的胆囊壁更薄(P<0.05)。病理观察显示,模型组胆囊上皮黏膜变短,有全层坏死改变,胆囊上皮乳头水肿,间质内炎细胞浸润;阳陵泉组基层增生,散在炎细胞浸润;阴陵泉组血管腔内含有成堆的中性粒细胞。结论:阳陵泉穴和阴陵泉穴都能有效地治疗急性胆囊炎。从改善急性胆囊炎家兔的胆囊壁厚度来看,阳陵泉穴比阴陵泉穴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电针;胆囊壁厚度;阳陵泉;阴陵泉   
      848
      |
      35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30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消息

    • 2015国际中医药大会通知

      2015, 40(3)
      摘要: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和规划,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国中医科学院将于2015年10月中医药专家提供广泛交流、沟通、成16-17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2015国际中医药大会"。此次大会旨在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果转化的平台,共同分享中医药学当前研究成果和经验,奠定进一步合作基础。"2015国际中医药大会"将邀请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约20个国家及地区的世界知名大学、前沿性研究机构、国际组织的知名中医药研究和临床领域的国(境)外专家,以及国内各高校、医院、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并演讲。  
        
      502
      |
      1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28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2015, 40(3)
      摘要: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共同研制的第4版《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已于近日完成,本次学术期刊评价工作主要分为全部65个一级学科(含3个综合性学科)的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综合评价和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综合影响力的独立评价两个部分。进入本次评价的学术期刊共有6 201种,在65个一级  
        
      524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826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中国针灸学会2015年下半年学术活动计划

      2015(3)
        
      486
      |
      3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915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稿约

      2015, 40(3)
      摘要:《针刺研究》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1.投稿内容:针灸理论、实验、临床等有关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的综述,有关的新闻、短评、会议信息等。2.来稿要求:(1)文稿要求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精练、层次清楚。论著、研究报道类一般不超过8 000字(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和中英文摘要);综述类文稿宜在6 000字左右;短篇报道、新技术、新方法限2 000字以内。  
        
      483
      |
      2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87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马金娜, 王再岭, 宁丽娜, 杨慧, 熊杰
      2015, 40(3): 238-24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5.03.013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治疗仪组及结合组,各40例。针刺选风池、翳风、上廉泉、金津、玉液等穴,吞咽治疗仪治疗时在颈部皮肤上沿正中垂直放置2对电极,或在气管正中线左右两侧分别放置1对电极,均每日1次,治疗2周。治疗1周、2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吞咽困难亚量表进行评定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1周、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各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1周后及2周后,针刺组及治疗仪组各评分差值与结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合组优于针刺组及治疗仪组;3组临床疗效比较,结合组总有效率高于针刺组及治疗仪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法可明显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关键词:针刺;脑梗死;吞咽障碍;皮肤电刺激   
      715
      |
      641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81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郑灿磊, 焦杨, 郑桂芝
      2015, 40(3): 242-24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5.03.014
      摘要:目的:观察徐疾补泻手法针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观察组在腰夹脊穴上采用徐疾补泻手法,环跳、委中等穴采用常规针刺,平补平泻;对照组采用与观察组相同穴位,均施以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中间休息1d,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腰椎疾患综合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腰椎疾患综合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得到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腰椎疾患综合评分以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徐疾补泻手法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针;徐疾补泻;腰夹脊穴   
      875
      |
      1049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12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韩治红, 邱敏
      2015, 40(3): 247-25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5.03.015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压豆联合遮盖法及中药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弱视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33例,分别为47和45只眼。对照组给予遮盖法及辨证加服中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在双侧耳穴眼、肝、肾、心、目1、目2、脾穴加用耳穴压豆疗法,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疗效、视力变化情况、视力改善起效时间以及随访3个月和6个月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56%(34/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55%(20/47,P<0.05);治疗组视力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2周起效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3个月及6个月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压豆联合遮盖法及中药治疗弱视有效率高、起效快、视力改善明显、复发率低。  
      关键词:弱视;耳穴压豆;中药   
      852
      |
      32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72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文献研究

    • 基于数据挖掘的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痤疮规律与特点研究

      杜玉茱, 贾春生, 王建岭, 石晶, 张晓旭, 刘新, 岗卫娟
      2015, 40(3): 251-25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5.03.016
      摘要: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文献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以探讨与总结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的规律及特点。方法:针对CNKI、万方、SinoMed、、PubMed等9个数据库中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的文献资料进行下载、筛选及所需信息的录入,利用刺络放血数据库平台,运用OLAP技术(联机分析技术)对其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纳入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期刊论文230篇,纳入痤疮病例以肺经风热型频次最高,为56次,占24.78%;放血针具以三棱针应用频次最高,为168次,占71.79%;放血部位采用腧穴的研究中涉及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穴位最多,以大椎及背俞穴应用频次最高,采用耳穴的研究则以耳尖及耳背静脉应用频次最高。放血量多描述为少许;治疗组采用配合疗法的研究166项,占72.17%,其中以中药内服、毫针刺法及耳穴贴压应用频次较多;治疗频次以3日1次(每周2次)和2日1次(每周3次)居多,且两者疗程多为10次/疗程,总治疗次数也多为20次。结论:刺络放血治疗痤疮以三棱针点刺大椎及背俞穴最为常用,且均取得较好疗效,但多数研究为配合其它疗法使得疗效更佳。  
      关键词:痤疮;刺络放血;数据挖掘;规律与特点   
      891
      |
      1329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95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灸人物

    • 深深缅怀尊敬的曹庆淑研究员

      刘俊岭, 张建梁, 陈淑萍, 高永辉
      2015, 40(3)
      摘要:曹庆淑老师于2011年9月25日逝世,离开我们已经3年多了。在庆祝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之际,回顾针灸研究所发展的历程,深深怀念她对我所发展及对针灸事业的无私奉献,尤为珍惜她的学术业绩和学术思想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曹庆淑老师于1927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1947年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  
        
      701
      |
      4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91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