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6年第41卷第5期

      纪念专栏

    • 针麻镇痛研究

      韩济生
      2016, 41(5): 377-38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01
      摘要:回顾针麻镇痛的科研道路,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初期探索:1958年上海和西安有一部分医生将针刺技术应用于外科手术,试图不用麻醉药或减少麻醉药用量而完成外科手术,称之为针刺麻醉(针麻)。这一创新性临床实践,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兴趣。(2)临床推展:1965年开始全国许多医院进行仿效;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潮,全国几乎所有医院全部开展针麻;进入20世纪80年代,临床应用针麻逐渐减少。(3)原理探讨:1965年开始,大量基础研究工作者参与进行人体和动物实验研究,从1970年开始的30年间,针麻镇痛研究论文持续发表,这些科研肯定了针刺镇痛疗效,并试图阐明其原理。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办针刺疗法听证会,证明针刺镇痛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导致国内和国际上加大了科研资助,针麻镇痛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4)重点研究:2007年中国将针麻镇痛列为重点研究项目,在全国9个大医院进一步确定开展临床针麻镇痛的有效性及其相关原理的研究。确认了电针与手针有同样的镇痛效果,研制出了电针仪和经皮穴位电刺激仪器,临床实践证明其可以简化针麻镇痛步骤,便于在手术室推广应用。(5)理论总结:鉴于经络的实质尚待明确,但可以明确的是分布于穴位下的神经纤维是刺激"穴位"发挥镇痛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因此认为,可以用现代神经科学知识理解针麻实质。中国古老的针灸疗法与现代神经科学两者互相促进,提高并扩展了针刺相关疗法的临床应用,更好地实现为患者服务的目的。(6)回归现实: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和发展,针刺具有镇痛作用的事实已得到国际科学界的认可,"针刺辅助麻醉"或"针药复合麻醉"已成为某些特定手术的首选麻醉技术。由于开展针麻镇痛研究而掀起的科研浪潮既促进了针刺疗法在全世界的应用,也推动了针灸疗法本身和神经科学的发展。但理论和实践的转化,基础和临床的交融,是永无止境的。半个世纪的实践值得加以总结,以便深入阐明原理,提高临床效果,纠正可能的错误。  
      关键词:针麻镇痛;历史发展阶段;临床应用;机制研究;展望   
      1562
      |
      4663
      |
      6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57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穴位的效应特征:广谱性和特异性

      朱兵
      2016, 41(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02
      摘要:穴位是人体经脉脏腑之气输注会聚之处,古人逐步认识到人体某些特定的腧穴与远隔部位有着特异的联系,会对人体产生特殊的治疗作用。但现代有关腧穴作用的特异性研究,与传统针灸理论表达的内容并非直接对应、相合,这是中医针灸的观察方法、经验性总结及其理论概念特点所决定的。腧穴作用特点虽有针对性,但大多并非"点对点"排他  
        
      485
      |
      1207
      |
      2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333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灸研究的复杂性与挑战性(英文

      Jian Kong, Kristen Jorgenson
      2016, 41(5): 389-39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03
      摘要:With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acupuncture in western society in recent decades,many acupuncture researches and clinical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These studies hav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acupuncture;nevertheless,very few findings obtained from acupuncture research have been transferred to acupuncture clinical practice,which has significantly hampered the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In addition,some crucial information,such as correct dosage of acupuncture,remains unknown,which further limits the interpretation of clinical trials testing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Future acupuncture research should try to fill these gaps and explore new ways to increas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With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acupuncture in western society in recent decades,many acupuncture researches and clinical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These studies hav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acupuncture;nevertheless,very few findings obtained from acupuncture research have been transferred to acupuncture clinical practice,which has significantly hampered the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In addition,some crucial information,such as correct dosage of acupuncture,remains unknown,which further limits the interpretation of clinical trials testing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Future acupuncture research should try to fill these gaps and explore new ways to increas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关键词:Acupuncture;Acupuncture research;Expectancy;Placebo   
      462
      |
      18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328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创刊40周年感言

      严洁
      2016, 41(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04
      摘要:今年10月是《针刺研究》建刊40周年。40年来,作为以针灸的实验与机制研究为主的专刊,中国唯一集中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的刊物,《针刺研究》体现了我国针灸科研40年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随着针刺麻醉的成功,国内掀起了对"针刺镇痛"原理与"经络理论"的研究,先后在西安、北京等地召开了"针刺麻醉"与"针刺镇痛"  
        
      505
      |
      17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45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我与《针刺研究》有缘

      吴根诚
      2016, 41(5): 397-39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05
      摘要:值此《针刺研究》杂志创刊40周年之际,我谨表示最诚挚的祝贺!《针刺研究》杂志的前身为《针刺麻醉》杂志。而针刺麻醉作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的重大原创成果,诞生于1958年,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和支持,针刺麻  
        
      451
      |
      10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321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未来针灸发展的小思考

      孙国杰, 杜艳军
      2016, 41(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06
      摘要:古语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然《针刺研究》40年来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地对国内外针灸研究领域的热点、新视点、难点和重大课题的最新成果紧密跟踪、及时报道,提升了国内针灸研究水平,促进了针灸医学的学术发展,更带动了针灸医学的进步和繁荣。时值《针刺研究》创刊40年之际,除浅谈对未来针灸发展的小思考,更真挚希望《针刺研究》能继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引领针灸更灿烂的明天。近几十年国内、国外针灸发展均较迅速,在许多方面都  
        
      563
      |
      551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317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四十年学术主题变迁简析

      徐斌
      2016, 41(5): 400-40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07
      摘要:《针刺研究》杂志自1976年12月创刊(1976年-1979年刊名为《针刺麻醉》)以来,迄止2016年7月共发表论文4 715篇,其中学术论文4 032篇,被引用35 270次(8.23次/篇),对促进针灸学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基于"中国知网"相关数据,将这些学术论文按不同主题进行了初步分类统计分析,以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分析当前针灸学术发展  
        
      516
      |
      12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13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四十年纪事

      2016, 41(5)
      摘要:忆往昔脚踏实地展未来执着前行1976年12月正式出版,刊名《针刺麻醉》,不定期出刊,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主办。1979年由内部刊物改为公开出版发行,刊期为季刊。1980年刊名改为《针刺研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发行。  
        
      507
      |
      5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34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机制探讨

    • 刘通, 于佳妮, 邹德辉, 陈玉佩, 卢宗孝, 晏珺, 张莉, 霍则军
      2016, 41(5): 402-40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08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血清对大鼠多裂肌卫星细胞增殖及Pax-7、成肌分化抗原(MyoD)、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血清学角度探讨电针促进多裂肌损伤修复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每组各8只,采用0.5%布比卡因肌肉注射复制多裂肌损伤模型,各电针组分别选取"委中"穴、"肾俞"穴进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20min,4d后收集血清。原代培养大鼠腰多裂肌卫星细胞并进行鉴定,随机分为正常血清组、模型血清组、电针委中血清组、电针委中血清+LY 294002组、电针肾俞血清组、电针肾俞血清+LY 294002组,分别以各组血清培养24h,CCK-8、EdU法观察肌卫星细胞的增殖,Western blot法检测肌卫星细胞Pax-7、MyoD、p-Akt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血清组相比,模型血清组多裂肌卫星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加快(P<0.01),两电针血清组又高于模型血清组(P<0.01)。与正常血清组相比,模型血清组MyoD、p-Akt表达明显升高(P<0.05),两电针血清组高于模型血清组(P<0.05,P<0.01)。与电针血清组相比,加LY 294002后,细胞增殖速度及MyoD、p-Akt表达均显著下降(P<0.01,P<0.05)。各组之间Pax-7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委中"血清和电针"肾俞"血清均可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促进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且有促进成肌分化的趋势。  
      关键词:电针血清;多裂肌卫星细胞;Pax-7;成肌分化抗原;蛋白激酶B   
      698
      |
      430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02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陈秋欣, 邹伟, 孙晓伟, 于学平, 戴晓红, 牛明明, 滕伟, 包宇, 于薇薇, 马慧慧
      2016, 41(5): 410-41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09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百会"透"曲鬓"穴拮抗急性脑出血大鼠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针刺组,每组按造模后1、3、7d分为3个亚组,每组6只。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脑出血大鼠模型。针刺组取"百会"透患侧"曲鬓"进行治疗,24h治疗1次。采用Longa评分法及肢体对称实验评分法对脑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出血组织Toll样受体4(TLR-4)、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的阳性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脑出血损伤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表现,术后3d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最重;针刺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轻,针刺组各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各时间点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可见少量TNF-α、TLR-4、IL-6阳性表达;模型组在各时间点TNF-α、TLR-4、IL-6阳性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针刺组在各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TNF-α、TLR-4、IL-6阳性表达明显下调(P<0.01)。TLR-4与IL-6表达呈正相关,TLR-4与TNF-α表达呈正相关。结论: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可以抑制TLR-4蛋白的表达,降低血肿组织中炎性因子TNF-α、IL-6的含量,减轻脑出血后炎性损伤,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关键词:针刺(透刺);脑出血;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Toll样受体4   
      786
      |
      391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115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田亮, 王金海, 赵敏, 鲍英存, 商俊芳, 鄢琦, 张振昶, 杜小正, 姜华, 孙润洁, 袁博, 张星华, 张婷卓, 李兴兰
      2016, 41(5): 417-42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10
      摘要:目的:观察头穴透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 1区神经细胞膜酸感受离子通道(ASIC)1a、2b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头针组和阿米洛利组,每组8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头针组于双侧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行快速捻转透刺治疗,1次/d,共7d;阿米洛利组以阿米洛利溶液(5mL/kg,0.045mg/mL)灌胃,2次/d,共7d。于造模成功后1h及干预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干预结束后处死大鼠,快速分离海马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 1区神经细胞膜ASIC 1a、ASIC 2b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内Ca2+浓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增高(P<0.01),海马CA 1区神经细胞膜ASIC 1a和ASIC 2b表达显著增高(P<0.01),神经细胞内Ca2+浓度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和阿米洛利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1,P<0.05),且头针组优于阿米洛利组(P<0.05);头针组和阿米洛利组大鼠海马CA 1区神经细胞膜ASIC 1a和ASIC 2b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细胞内Ca2+浓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下调神经元细胞膜ASIC1a、ASIC 2b表达,进而降低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可能是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头针;局灶性脑缺血;海马CA 1区;酸感受离子通道1a;酸感受离子通道2b;钙离子浓度   
      835
      |
      332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099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成泽东, 陈以国, 李晓梅, 覃佩兰, 梁繁荣, 荣培晶
      2016, 41(5): 423-42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1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小鼠心肌CLC-2氯离子通道[chloride channel-2,CLC-2]、钙激活的氯离子通道(calcium-activated chloride channel accessory,CLCA)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抗心肌缺血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0只基因敲除ASIC 3-/-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内关组、列缺组、非经非穴组。采用多点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内关组电针双侧"内关"穴,列缺组电针双侧"列缺"穴,非经非穴组电针"天枢"穴与"神阙"穴连线中点,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7d。造模前后记录Ⅱ导联心电图ST段电压幅值,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比色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CLC-2、CLCA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各组小鼠Ⅱ导联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与造模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列缺组、非经非穴组与空白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缺血区;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有明显改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SOD活性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可明显抑制SOD的下降(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LC-2、CLC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CLC-2、CLC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针刺"内关"穴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缺血小鼠心肌组织CLC-2、CLCA蛋白表达水平,可能是针刺治疗小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急性心肌缺血;电针;内关;CLC-2氯离子通道;钙激活的氯离子通道   
      768
      |
      620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170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茎, 曾永蕾, 武凤琴, 孙瑞瑞, 陈静, 贾学昭, 奚玉红
      2016, 41(5): 429-43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12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肺俞""心俞"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组织髓样分化因子(MyD 88)及半胱氨酸天冬氨基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 3)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从分子和基因层面初步探讨艾灸对CHF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建模组,采用盐酸多柔比星隔日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模型。造模成功后,建模组随机分为艾灸组、西药组、艾西组(艾灸与西药联用)和模型组,每组8只。艾灸组及艾西组用艾条温和灸双侧"肺俞""心俞"穴,西药组给予卡托普利混悬液灌服(25mg/kg),艾西组先给予卡托普利混悬液(25mg/kg)灌服后再施灸,每日1次,连续3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学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心肌组织MyD 88蛋白含量,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心肌组织Caspase 3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病变较明显,心肌组织MyD 88蛋白及Caspase 3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西药组及艾西组均可改善心肌病变状况,下调MyD 88蛋白及Caspase 3 mRNA表达水平(P<0.05);3个治疗组间比较,各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肺俞""心俞"可能通过下调心肌组织MyD 88蛋白及Caspase 3mRNA表达,调控免疫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免疫炎性反应,减轻心肌损伤。  
      关键词:艾灸;慢性心衰;心肌髓样分化因子;Caspase 3mRNA;病理改变   
      874
      |
      455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087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赖毛华, 马红霞, 宋兴华
      2016, 41(5): 435-43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13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提高克罗米芬促排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胚泡着床的作用机制。方法:24日龄雌性SD大鼠皮下注射含脱氢表雄酮的麻油溶液结合高脂饮食造模;PCOS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克罗米芬组、电针组、电针+克罗米芬组,每组25只。各组均于80日龄起进行干预,其中电针组及电针+克罗米芬组先电针治疗,选取"中脘""关元""天枢"穴,1周3次,连续5周;治疗结束后第1、2天,克罗米芬组、电针+克罗米芬组灌服克罗米芬(100mg·kg-1·d-1)。全部治疗结束后,各组分别取出大鼠(15只)与雄鼠交配,妊娠第8天处死,观察大鼠妊娠率及胚泡着床情况;各组其余大鼠断头处死,留取子宫内膜标本,Western blot法检测受体胰岛素受体(INSR)及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 1)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妊娠率和胚泡着床数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克罗米芬组、电针组、电针+克罗米芬组大鼠妊娠率和胚泡着床数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电针+克罗米芬组妊娠率和胚泡着床数显著高于电针组和克罗米芬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子宫内膜组织INSR及IRS 1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电针+克罗米芬组INSR及IRS 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克罗米芬组比较,电针、电针+克罗米芬组INSR及IRS 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电针能够提高克罗米芬促排PCOS大鼠的妊娠率和胚泡着床数,其机制可能与提高PCOS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INSR和IRS 1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关键词:电针;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率;胚泡着床;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底物1   
      734
      |
      437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159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电针对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

      周殷, 朱俊, 李连波, 何天峰, 陈潇毅, 郑詠耀, 陈云飞
      2016, 41(5): 440-44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14
      摘要:目的:比较电针加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对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证候改善、局部关节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68例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加西药组及西药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口服甲氨蝶呤及来氟米特,电针加西药组电针双侧肝俞、肾俞、悬钟、足三里、太冲、合谷,共治疗12周。治疗前后进行休息痛、关节肿胀数、压痛数评价,患者和医生对疾病活动性进行整体评价,进行健康评估量表、中医证候评分、28个关节活动指数(DAS 28)、ACR 20达到的人数比较,治疗前后对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进行检测。结果:电针加西药组与西药组在治疗后休息痛、关节肿胀数、压痛数、血清CRP含量、患者和医生对疾病活动性的整体评价及健康评估问卷、DAS 28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P<0.01),西药组ES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电针加西药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电针加西药组在休息痛、关节肿胀数和压痛数、中医证候评分、健康评估问卷方面优于西药组(P<0.05)。中医临床疗效比较,电针加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0.90%(30/33),优于西药组的66.67%(22/33,P<0.05)。结论:电针对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改善整体肝肾阴虚证候及局部关节功能方面效果显著,电针配合西药治疗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肝肾阴虚型;电针;随机对照试验;关节功能   
      768
      |
      421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073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邱玲, 胡小丽, 赵学宇, 郑旭, 张吉, 张敏, 何流
      2016, 41(5): 447-45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15
      摘要:目的:观察以针刺坐骨神经干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并与常规针刺组进行比较,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更佳治疗方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干刺激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常规针刺组选取阿是穴、腰夹脊、大肠俞穴,并结合辨证取穴针刺;神经干刺激组采用坐骨神经干刺激法,针刺环跳、环中,并配合常规针刺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d,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SFMPQ)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神经干刺激组愈显率为83.3%(25/30),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的60.0%(18/30,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分级指数、视觉疼痛模拟评分、现有疼痛强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神经干刺激组较常规针刺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方面,针刺坐骨神经干与常规针刺方法均安全有效,在改善患者疼痛方面,针刺坐骨神经干治疗优于常规针刺。  
      关键词:针刺;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干刺激   
      610
      |
      1331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143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雷红, 陈晓, 胡动刚, 陈玉婷, 冯立成, 陈镇燕, 李芳
      2016, 41(5): 451-45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16
      摘要:目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评价"接力赛"电针法对女性腹部脂肪的影响。方法:30例腹型肥胖女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每组15例。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减肥治疗,电针治疗组采用"接力赛"电针法,主穴选择滑肉门、天枢、外陵、水道、腹结、大横等,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对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进行测量,MRI扫描计算L4、L5、S3下缘及耻骨联合上缘水平腹壁脂肪厚度及L4-S3所有层面累积脂肪体积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电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BMI,WC,L4、L5、S3下缘及耻骨联合上缘水平腹壁脂肪厚度减少值及L4-S3脂肪体积减少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电针治疗组耻骨联合上缘水平腹壁脂肪厚度及L4-S3区间脂肪体积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结论:"接力赛"电针法可以有效减少腹型肥胖女性腹部脂肪,运用MRI评价腹部脂肪变化更为客观。  
      关键词:电针;腹型肥胖;核磁共振成像;腹部脂肪   
      584
      |
      328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133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潘慧, 李佳, 赵雨, 李宁
      2016, 41(5): 457-46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17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刺激足三里、内关对消化道肿瘤开腹术后持续性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将行开腹手术治疗的6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两组均予以胃肠外科术后常规护理和治疗。电针组在此基础上配合电针双侧足三里和内关穴,以2 Hz断续波刺激30min。两组患者每日治疗或访视1次,疗程5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腹胀评分以及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等指标。结果:连续治疗5d后,两组患者腹胀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电针组在缩短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腹胀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同时临床愈显率也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内关可以安全有效地改善开腹术后持续性胃肠功能障碍。  
      关键词:电针;术后胃肠功能障碍;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常规治疗   
      876
      |
      1001
      |
      1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051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疗效观察

      杜翔, 梁松, 吴兆芳, 陈嘉, 姜琨
      2016, 41(5): 462-46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18
      摘要:目的:评价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5例。对照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子午流注纳甲针法治疗3个月。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儿的GMFM-88评分、MAS评分、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25.12±2.74)分、(1.53±0.71)分、(19.25±5.08)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GMFM-88评分、MAS评分、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31.87±2.58)分、(1.07±0.74)分、(25.67±6.15)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1),且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可以更好地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明显降低肌张力,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针刺;子午流注纳甲法;脑性瘫痪,痉挛型   
      582
      |
      287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046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器具研制

    • 新型大鼠针刺固定器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李洋洋, 蔺耐荣, 黄银兰, 薛小卫, 刘倩
      2016, 41(5): 466-46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19
      摘要:使用常见的材料制作简易的大鼠针刺固定装置,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对大鼠任意部位穴位的精确定位及针刺干预。此固定器制作简单,操作便捷,针刺范围广,可供有针刺大鼠需要的同仁使用。  
      关键词:大鼠固定器;针刺;制作   
      533
      |
      800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011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洪寿海, 丁沙沙, 张阔, 徐媛, 赵雪, 宣丽华, 郭义
      2016, 41(5): 469-47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20
      摘要:细胞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刺可通过提高抗炎细胞因子含量、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含量,调整Th 1/Th 2平衡,从而达到抗炎、镇痛的作用,充分体现了针刺双向调节的作用特点。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细胞因子研究的深度、广度和新度不够;研究水平不高,各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研究缺乏中医整体观等。因此,结合目前细胞因子与RA、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采用目前高通量的细胞因子检测手段,将针刺治疗后机体多靶点部位(关节局部、外周血液、中枢)的细胞因子相结合,整体、动态、网络地研究针刺对RA细胞因子的影响,有望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针刺;细胞因子;镇痛;抗炎;类风湿关节炎;佐剂性关节炎   
      828
      |
      1012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000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针刺机制研究现状分析

      何昭璇, 侯键, 邱科, 孙睿睿, 曾芳
      2016, 41(5): 474-47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5.021
      摘要:以"针刺""功能磁共振成像""Acupuncture""f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等为检索词,检索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CNKI(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最终纳入253篇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针刺机制的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发现:近10年内该类研究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研究的受试对象以健康人为主,涉及病种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主;研究内容以穴位特异性最多,而对穴位配伍规律的研究较少。结果提示,以fMRI为手段的针刺脑功能成像研究在研究内容上相对单一,试验设计和质量控制有待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针刺;脑功能成像;研究现状;质量控制   
      645
      |
      780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990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中文精品科技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简介

      2016, 41(5)
      摘要:为了更好更快地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提升中文学术期刊和中文学术文章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知网首批择优精选了约100种具有较好国际影响力的中文科技期刊,组织实施"中文精品科技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即由中国知网负责将遴选出来的优秀中文文章全文翻译成英文,借  
        
      243
      |
      8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025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