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6年第41卷第6期

      机制探讨

    • 田浩梅, 颜虹, 张娟, 贺平, 陈楚淘
      2016, 41(6): 479-48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6.001
      摘要:目的:基于蛋白芯片技术探讨针刺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大鼠脑组织相关磷酸化蛋白的影响,部分阐释针刺促脑组织修复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点组、穴位组,10只/组。参照Longa线栓法并加以改良复制MCAO模型。穴位组与对照点组取"大椎""百会"和"水沟"穴或非穴对照点(穴位左侧旁开约3mm处的非经非穴点),每12h针刺1次,每次30min,治疗6次。实验结束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720磷酸化抗体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损伤修复相关信号蛋白磷酸化的变化,筛选出各组差异性表达的蛋白。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穴位组与对照点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1,P<0.05),且穴位组低于对照点组(P<0.05)。蛋白芯片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中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发生了变化,以上调蛋白磷酸化水平为主,且其上、下调蛋白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节、细胞的分化与增殖、细胞骨架与连接、细胞信号转导、DNA的修复及转录等;与模型组比较,穴位组、对照点组多种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发生改变,穴位组蛋白磷酸化水平改变以下调为主,其主要功能类型与模型组发生改变的蛋白相似,而对照点组蛋白磷酸化水平的改变没有明显趋向,且发生改变的磷酸化蛋白数量与穴位组存在差异。结论:针刺"大椎""百会""水沟"穴可以通过多系统、多途径调整脑组织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从而促进脑组织损伤的修复。  
      关键词:脑缺血;手针;神经功能;大脑差异表达蛋白;抗体芯片   
      646
      |
      383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60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徐东升, 佘琛, 王佳, 崔晶晶, 蔡虹, 白万柱
      2016, 41(6): 486-49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6.002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腧穴区域皮肤组织中血管及其神经纤维的显微结构,探讨腧穴的形态学特征。方法:以正常SD大鼠"太冲"穴区局部皮肤组织为观察区域,先用4%多聚甲醛经过心脏对大鼠进行灌流固定,然后取下"太冲"穴区局部皮肤组织,分别制成20μm或40μm厚的纵向或水平组织切片,再用鬼笔环肽(Phalloidin)对血管结构进行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在此基础上选取部分组织切片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复染,最后使用普通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显微镜对组织标本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在"太冲"穴区的皮肤组织中,观察到由Phalloidin标记的多种形态的血管样结构,其中真皮浅层以细小的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球为主,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中以较粗的血管及其细小分支为主,同时观察到CGRP阳性神经纤维与细的血管伴行或环绕在粗的血管周围。从皮下组织到表皮层,血管和神经纤维共存并构成了一个立体网状结构。结论:本研究从微观角度表明在"太冲"穴区皮肤组织中存在由不同形态血管和神经纤维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虽然这种结构不是穴区所独有,但是这些结果为深入分析腧穴的显微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腧穴;显微结构;血管;神经纤维;鬼笔环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709
      |
      441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336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李晓宁, 吴磊, 迟蕾, 綦雪巍, 梅继林, 李诺
      2016, 41(6): 492-49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6.003
      摘要:目的:观察夹脊电针不同治疗周期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夹脊电针治疗ASCI的时效关系。方法:将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夹脊电针组,每组分1、3、7、14d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NYU打击器制备ASCI模型。夹脊电针组造模后给予夹脊电针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用BBB评分观察ASCI大鼠肢体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大鼠脊髓损伤不同时间点病理形态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脊髓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BBB评分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经电针治疗后,夹脊电针组3、7、14d组BBB评分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且14d组评分高于3d组(P<0.05)。HE染色可见,模型组1d的脊髓组织广泛出血;3d的脊髓组织结构破坏较明显,神经细胞死亡数量增多;7d的组织结构破坏严重,正常神经元减少;14d的脊髓组织形成大量空泡,炎性细胞浸润。夹脊电针组从3d开始可见神经元数量增多;7、14d两个时间点可见较大神经元,结构较好。TUNEL检测结果可见,模型组细胞凋亡数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5);经电针治疗后,夹脊电针组3、7、14d组细胞凋亡数量显著降低(P<0.05),尤以14d组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夹脊电针可以显著改善ASCI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且治疗3d后即有显著疗效,并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疗效更佳。  
      关键词:急性脊髓损伤;电针干预;神经细胞凋亡;运动功能   
      979
      |
      380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4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勇入琳, 曲怡, 李欣欣, 王建波, 薛亚楠, 张立德
      2016, 41(6): 497-50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6.004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脾气虚大鼠空肠组织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elin)/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足三里"穴改善脾气虚大鼠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脾气虚组、电针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采用劳倦过度及饮食不节的复合因素复制大鼠脾气虚证候模型。电针组电针双侧"足三里"穴,非经非穴组电针双侧非经非穴点(髂嵴连线上方15mm,后正中线左右旁开20mm处),每日1次,每次20min,共治疗6d。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空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空肠组织中Ghrelin、三磷酸腺苷(ATP)、cAMP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空肠组织PKA蛋白表达。结果:脾气虚组大鼠肠绒毛肿胀、缩短、增粗,顶端部分破损或断裂,经电针穴位治疗后其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脾气虚组大鼠空肠组织中的Ghrelin、ATP、cAMP含量及PKA蛋白表达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5),而电针组显著高于脾气虚组(P<0.05),其中cAMP含量及PKA蛋白表达电针组显著高于非经非穴组(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可通过改善脾气虚大鼠空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增加脾气虚大鼠空肠组织中Ghrelin、ATP、cAMP含量,上调PKA表达,从而增强大鼠能量代谢,发挥其补益脾气的作用。  
      关键词:脾气虚;电针;足三里;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表达   
      900
      |
      398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350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麦粒灸对阿霉素所致心肌病大鼠抗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

      肖燕, 丁亮, 陈昊, 顾一煌
      2016, 41(6): 502-50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6.005
      摘要:目的:探讨麦粒灸对阿霉素(DOX)所致心肌病大鼠抗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麦粒灸组,每组20只。模型组及麦粒灸组腹腔注射DOX复制心肌病模型。麦粒灸组在给药的同时取"关元""巨阙"穴进行麦粒灸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4周。检测大鼠心率(HR)、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压(LVDP)、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等容舒张期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左室内压变化时间(t-dp/dtmax)评价心功能;光镜下观察心肌病理组织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及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HR、LVSP、+dp/dtmax、-dp/dtmax降低,LVDP和t-dp/dtmax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麦粒灸组HR、LVSP、+dp/dtmax、-dp/dtmax升高,LVDP和t-dp/dtmax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光镜下呈心肌病样改变,细胞肿胀充血、排列紊乱,白细胞浸润明显;模型组、麦粒灸组大鼠血清LDH、CK活性与cTnⅠ表达水平及心肌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心肌SOD活性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光镜下麦粒灸组心肌细胞轻微肿胀、出血,大鼠血清LDH、CK活性与cTnⅠ表达水平及心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心肌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论:麦粒灸可显著减轻DOX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麦粒灸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来抑制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实现对DOX心肌病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有关。  
      关键词:心肌病;麦粒灸;心肌保护作用;心肌收缩力;心肌病理改变   
      1049
      |
      205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321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张茜, 张闯, 张佳音, 张会珍, 李晓峰, 肖红玲, 孙彦辉, 邢海娇, 许晓康, 梁玉磊, 张莘, 张晓琪, 李爱英
      2016, 41(6): 509-51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6.006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组织谷氨酸(Glu)、钙离子(Ca(2+))含量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表达及其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VD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反复阻断双侧颈总动脉加腹腔注射硝普钠的方法制备缺血再灌注VD模型大鼠。电针组电针"大椎""百会"和双侧"后三里""膈俞",每次10min,每日1次,连续15d。观察各组大鼠跳台学习记忆成绩,分光光度计法检测海马组织Glu及Ca(2+))含量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表达及其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VD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反复阻断双侧颈总动脉加腹腔注射硝普钠的方法制备缺血再灌注VD模型大鼠。电针组电针"大椎""百会"和双侧"后三里""膈俞",每次10min,每日1次,连续15d。观察各组大鼠跳台学习记忆成绩,分光光度计法检测海马组织Glu及Ca(2+)含量,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NMDAR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卒中指数及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学习和记忆成绩均显著降低(P<0.01),海马组织Glu、Ca(2+)含量,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NMDAR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卒中指数及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学习和记忆成绩均显著降低(P<0.01),海马组织Glu、Ca(2+)含量及NMDAR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显著提高(P<0.01),Glu、Ca(2+)含量及NMDAR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显著提高(P<0.01),Glu、Ca(2+)含量及NMDAR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明显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Glu-NMDAR的神经兴奋毒性,减轻细胞内Ca(2+)含量及NMDAR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明显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Glu-NMDAR的神经兴奋毒性,减轻细胞内Ca(2+)负荷,对抗神经细胞损伤有关。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acupuncture(EA)intervention on hippocampal glutamate(Glu)and Ca(2+)负荷,对抗神经细胞损伤有关。  
      关键词:电针;血管性痴呆;海马;学习记忆能力;谷氨酸;钙离子;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811
      |
      652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06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心经腧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

      崔帅, 许静, 王洁, 吴生兵, 周逸平, 周美启
      2016, 41(6): 515-52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6.007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心经"神门-通里"经脉段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探讨两者在电针心经改善急性心肌缺血中的协同调节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伪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心经组,每组10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电针心经组给予电针刺激大鼠心经"神门-通里"经脉段,刺激20min。用两根铂金丝电极分别同步引导左侧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同时记录模型复制前5min,结扎后即刻,电针后1、3、5、15 min的心电图、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放电频率。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复制后,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相心率、心电图J点电压、交感神经放电频率显著升高(P<0.01),迷走神经放电频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心经组大鼠各时相心率、心电图J点电压、交感神经放电频率均显著降低(P<0.01),迷走神经放电频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电针心经可通过同时抑制交感神经放电和促进迷走神经放电,发挥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的协同调节作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缺血;电针;心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   
      777
      |
      567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21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李林, 孙玉霞, 马家怡, 张春伶, 李屹
      2016, 41(6): 521-52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6.008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取穴不同灸时温和灸对局灶硬化性肾炎大鼠尿系列微量蛋白及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局灶硬化性肾炎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氯沙坦组、肾俞灸法(短时、中时、长时)组和膈俞灸法(短时、中时、长时)组,通过单肾切除加尾静脉重复注射阿霉素复制局灶硬化性肾炎大鼠模型。氯沙坦组给予氯沙坦(50mg/kg)灌胃,每日1次;肾俞灸法组和膈俞灸法组按短时(10min)、中时(20min)、长时(30min),分别予温和灸大鼠"肾俞"(双)和"膈俞"(双),隔日1次,均干预12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尿系列微量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IgG),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肾功能(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PAS染色法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模型组尿系列微量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及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氯沙坦组、肾俞长时组、膈俞中时组、膈俞长时组尿系列微量蛋白和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均显著降低(P<0.05,P<0.01),肾俞中时组的尿α1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IgG、血肌酐、尿素氮降低(P<0.05,P<0.01)。不同灸时之间比较,肾俞长时组的尿系列微量蛋白及膈俞长时组的尿α1微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尿IgG较同一穴位短时组明显下降(P<0.05,P<0.01)。模型组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大量胶原蛋白沉积,间质纤维化明显;肾俞长时组、膈俞长时组及氯沙坦组可明显改善病理变化。结论:艾灸"肾俞"穴、"膈俞"穴可以改善局灶硬化性肾炎模型大鼠的蛋白尿及肾功能,从而延缓病程进展,适当地延长艾灸时间保证灸量,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局灶硬化性肾炎;艾灸;肾俞穴;膈俞穴;灸量;蛋白尿   
      771
      |
      317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16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肖伟, 章显宝, 王震, 汪燕, 郭晓利, 何玲, 梁发俊, 胡徽星
      2016, 41(6): 528-53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6.009
      摘要:目的:观察解郁安神针法对卒中后抑郁(PSD)大鼠脑组织5-羟色胺(5-HT)转运体(5-HTT)、5-HT 1A受体(5-HT_(1A)R)、去甲肾上腺素α2受体(NEα_2R)蛋白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每组各1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和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法复合制备卒中后抑郁模型。药物组予以氟西汀(2mg/kg)灌胃,针刺组选取"百会""风府"及双侧"神门""太冲"穴针刺20min,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d。观察大鼠行为学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脑皮质5-HT、去甲肾上腺素(NE)、乙酰胆碱(Ach)、γ-氨基丁酸(γ-GABA)、谷氨酸(Glu)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中缝核、蓝斑核5-HTT、5-HT_(1A)R、NEα_2R蛋白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PSD模型大鼠大脑皮质5-HT、NE及海马、中缝核、蓝斑核中5-HTT蛋白表达降低,大脑皮质Ach、γ-GABA、Glu及海马、中缝核、蓝斑核中NEα_2R、5-HT_(1A)R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大鼠比较,针刺组脑皮质5-HT、NE、5-HTT蛋白表达升高(P<0.01),Ach、γ-GABA、Glu、NEα_2R、5-HT_(1A)R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结论:解郁安神针法能明显改善PSD大鼠行为学变化,其机制可能是上调大脑皮质5-HT、NE,下调Ach、γ-GABA、Glu表达,促进海马、中缝核、蓝斑核5-HTT敏感性,抑制NEα_2R、5-HT_(1A)R表达。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针刺干预;5-羟色胺转运体;5-羟色胺1A受体;去甲肾上腺素α2受体;大脑皮质;海马;中缝核;蓝斑核   
      894
      |
      1202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105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不同中医体质人群足三里穴针刺得气规律研究

      刘菲, 杨晓光, 李学智, 付妮妮, 席小芳, 任毅
      2016, 41(6): 535-53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6.010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中医体质人群足三里穴针刺得气现象的规律,探讨中医体质学说和针灸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为标准,对527例健康大学生进行体质分析及中医体质分型,并观察受试者左侧足三里穴的针刺感觉,对各体质间的针感性质及强度差异进行比较。结果:针刺感觉以酸、麻、重、胀、钝痛和循经感传等为主,受试者感受最多的是"胀"感,占90.3%,其次是"酸"感,占45.9%;除循经感传外,其他5种针感在各体质人群中出现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经感传在平和质人群中的出现率比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及气郁质出现率高(P<0.05)。在平和质人群中体会到的"酸"感强度较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人群更大(P<0.05),而"胀"感强度仅在平和质和阳虚质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循经感传外,酸、麻、重、胀、钝痛5种针感在9种不同中医体质人群中出现的频次没有差异性和特异性。受试者感受到的酸感强度可能是针刺时产生镇痛的原因,提示针刺效应与体质有一定相关性,针刺时需因人施术、因人施治。  
      关键词:中医体质;针刺;针感;针感强度   
      688
      |
      513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09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耳鸣患者压敏穴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

      冀美琦, 田珊珊, 刘岱, 张伟, 解秸萍, 张亚力, 李春华, 高艳
      2016, 41(6): 540-54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6.011
      摘要:目的:探讨耳鸣患者压敏穴在体表的分布规律,为针灸临床诊治耳鸣提供辨证选穴、局部远端配穴治疗依据。方法:运用经络循诊法,在63例耳鸣患者头顶及颈项部、侧头及耳周部、背腰部和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体表经脉进行循经按压,记录出现压敏穴位,对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上的穴位采用Excel 2010进行排序。结果:63例耳鸣患者体表经脉出现压敏穴共131穴,其中频次在10次以上41穴的分布规律如下:⑴出现压敏穴较多的经脉排名前三依次为: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太阴脾经;⑵出现压敏穴较多的区域依次为:膝关节以下、侧头及耳周部、肘关节以下、背腰部;⑶压敏穴数排名前十的穴位依次为:完骨、翳风、外关、曲池、三阴交、阳陵泉、风池、太冲、手三里、足临泣。结论:耳鸣患者压敏穴分布最多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分布最多的区域在膝关节以下,最敏感的穴位是完骨、翳风,客观反应了古典经络理论中与耳相关经脉、穴位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关键词:耳鸣;压敏穴;足少阳胆经;完骨;翳风   
      654
      |
      365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163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用穴规律研究

      李知行, 蓝丹纯, 张海华, 孙健, 陈小砖, 黄润泽, 易玮
      2016, 41(6): 545-54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6.012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等收集1991年-2016年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处方选穴特点和规律。结果:纳入文献64篇,选穴73个。分析发现选用腧穴以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冲使用频次最高,所选腧穴遍布十三经,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为主,占总频次的58.07%。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等特定穴使用广泛,占56.71%。结论:总结出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主穴常用组合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提供循证依据。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针灸;选穴规律;数据挖掘   
      778
      |
      618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079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耐受中枢机制的研究进展

      崔璐莹, 丁明星
      2016, 41(6): 550-55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6.013
      摘要:电针具有良好的镇痛效应。然而,反复多次电针会引起电针镇痛效应下降,导致电针耐受,严重影响电针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关于电针耐受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电针耐受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包括急性与慢性耐受;(2)电针与吗啡的交叉耐受;(3)抗阿片类物质,如胆囊收缩素、孤啡肽和血管紧张素Ⅱ等,参与电针耐受;(4)其他参与电针耐受的物质,包括谷氨酸受体及转运体、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5)参与电针耐受的细胞内第二信使,包括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和Ca2+。目前,电针耐受的研究仍缺乏深入性,对其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的研究十分必要。  
      关键词:电针镇痛;电针耐受;中枢机制;神经递质;神经调质   
      619
      |
      676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075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器具研制

    • 基于光学动作捕捉系统的针刺手法实训考核仪

      张奥, 严兴科, 刘安国
      2016, 41(6): 556-55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6.014
      摘要:本设计为一种基于光学动作捕捉系统的新型针刺手法实训考核仪器,分为感受器与软件客户端两部分。本设计的技术特色为:采用最先进的光学动作捕捉技术,克服了以往机械式动作捕捉技术的缺陷;将"押手"的动作参数纳入分析当中,实现了对针刺时双手动作的全面记录分析;软件客户端可按照不同系统平台的需求分为电脑PC版、手机Android版和手机IOS苹果版。本仪器可完成对针刺手法的全面记录与智能化分析,可应用于针刺手法的记录、实训教学与相关考核。  
      关键词:针刺手法实训考核仪;结构与功能;软件系统;实训与考核   
      650
      |
      276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070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思路与方法

    • 从针刺治疗应激性疾病论针刺与应激的相关性

      张宏如, 陶嘉磊, 卢圣锋, 徐森磊, 顾一煌
      2016, 41(6): 560-56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6.015
      摘要:应激性疾病是机体受到各种劣性刺激,使非特异性适应机制失效所导致的机体功能障碍。大量的证据表明,针刺可以治疗应激性疾病。通过归纳总结应激性疾病的病机和针刺治疗应激性疾病的机制,讨论了针刺效应与应激反应的相关因素,并从作用通路、作用介质、作用特点、表现方式等方面分析针刺和应激的相关性,以期为针刺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可能的新视角。  
      关键词:针刺;应激性疾病;应激反应;作用机制   
      892
      |
      462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139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学术争鸣

    • 针灸能否标准化问题探讨

      董国锋
      2016, 41(6): 565-56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6.06.016
      摘要:针灸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具有鲜明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基于其特色,针灸能否标准化的问题在业内业外不断被一些关注其发展的人士提出。本文从针灸特色、针灸标准化后其特色是否还具备、针灸标准化作用、针灸标准化的实质、针灸标准化的可行性、针灸标准化的实践与效果、针灸标准化的方略几方面展开分析,对这一疑问进行探讨并给出回答。  
      关键词:针灸;标准化;特色;作用;可行性   
      486
      |
      319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134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消息

    • 《针刺研究》编委会第三届换届会议在合肥成功召开

      高琪
      2016, 41(6)
      摘要:由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和针刺麻醉分会主办,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安徽省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承办,《针刺研究》编辑部协办的"第十六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及针刺调整效应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0月14日至1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期间举行了《针刺研究》编委会  
        
      495
      |
      3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056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2016, 41(6)
      摘要: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刺麻醉研究所承办的"2016针刺与麻醉临床试验--暨临床研究设计、实施与多学科国际合作研讨会"于2016年11月27日在上海曙光医院隆重召开,此次会议同时也是上海市中医针灸质控组落户曙光医院成立大会和针刺麻醉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课程,来自国内外知名专  
        
      451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126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第41卷(2016年)总目次

      2016(6)
        
      327
      |
      2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78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