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7年第42卷第6期

      机制探讨

    • 白桦, 卢圣锋, 陈婉莹, 仲泽昊, 顾一煌
      2017, 42(6): 471-47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7.06.001
      摘要:目的:观察麦粒灸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不同时期保护效应差异,探讨该影响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麦粒灸1d组、麦粒灸2d组、麦粒灸3d组、麦粒灸4d组、麦粒灸5d组、麦粒灸7d组,每组6只。选择大鼠双侧"内关"穴进行麦粒灸预处理后,结扎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心电图监测并于再灌注4h后取心脏,采用TTC染色评价不同时间预处理的效应差异。在明确麦粒灸预处理最佳干预时间后,增设假手术组、模型组、麦粒灸组、自噬抑制剂组,每组各12只,分别于缺血30min和再灌注240min各6只,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肌钙蛋白(cTnT)含量,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同源的水溶性相关蛋白(Bax)、Beclin 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麦粒灸4、5、7d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明显减少(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心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且有炎性细胞浸润,缺血期与再灌注期cTnT、Bax/Bcl-2、Beclin 1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麦粒灸组与自噬抑制剂组心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程度较轻,间质水肿,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缺血期与再灌注期cTnT、Bax/Bcl-2、Beclin 1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与自噬抑制剂组比较,麦粒灸组缺血期与再灌注期cTnT、Bax/Bcl-2、Beclin 1均升高(P<0.05)。各组再灌注期与缺血期相比,cTnT、Bax/Bcl-2、Beclin 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粒灸"内关"穴能有效降低心肌梗死面积,该保护效应与自噬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促进缺血期自噬发生,抑制再灌注期自噬过表达,从而减轻MIRI。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麦粒灸;自噬;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   
      706
      |
      537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583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与黄芪甲苷结合对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李佳莘, 朱晓雨, 鲁美丽, 高俊虹, 王洪新, 喻晓春
      2017, 42(6): 477-48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7.06.002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与黄芪甲苷结合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产生的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普萘洛尔组(PRO组)、黄芪甲苷组(ASIV组)、电针黄芪甲苷组(ASIV+EA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0mg·kg-1·d-1制备心肌纤维化大鼠模型。PRO组予普萘洛尔40mg·kg-1·d-1灌胃;ASIV组予黄芪甲苷40mg·kg-1·d-1灌胃;ASIV+EA组在黄芪甲苷灌胃基础上予电针"内关"穴,强度6V,频率20Hz,每次10min,1次/d。30d后计算大鼠全心质量指数HMI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天狼星红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脏组织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其抑制物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脏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Smad 2/3、Smad 4、Smad 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胶原沉积增加,HMI、LVMI明显增加;PICP、ICTP、TGF-β1、Smad 2/3、Smad 4含量增加,Smad 7含量减少(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3个治疗组胶原沉积减少,HMI以及LVMI的比例降低,PICP、ICTP、TGF-β1、Smad 2/3、Smad 4含量减少,Smad 7含量增加(均P<0.05)。与PRO组相比,ASIV组HMI、ICTP、Smad 2/3、Smad 4升高,Smad 7降低(均P<0.05)。结论:电针与黄芪甲苷结合对大鼠心肌纤维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Smad通路而形成的。  
      关键词:心肌纤维化;电针;黄芪甲苷;普萘洛尔;心肌TGF-β1/Smad信号通路   
      586
      |
      34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448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张程程, 林亚平, 彭艳, 岳增辉, 陈海交, 杨建文, 刘薇薇, 刘丽
      2017, 42(6): 482-48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7.06.003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胃肠运动及其胃窦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ICC)超微结构、c-kit受体蛋白表达及干细胞因子(SCF)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DGP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组、胃复安对照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结合高糖高脂饲料不规则喂养制备DGP模型。电针穴位组电针"足三里""梁门""三阴交",电针非穴组电针"足三里""梁门""三阴交"穴位对照点,胃复安对照组予1.7%胃复安药液(1mL/100g)灌胃,均每日1次,连续15d。监测血糖,酚红灌胃法测量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透射电镜法检测胃窦ICC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法、RT-PCR法分别检测大鼠胃窦c-kit蛋白及SCF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显著升高(P<0.01),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1),ICC呈细胞凋亡样改变,SCF 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穴位组大鼠血糖明显降低(P<0.05),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P<0.05,P<0.01),ICC数目增加,受损超微结构得到修复,SCF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电针非穴组比较,电针穴位组ICC受损超微结构有所恢复,SCF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各造模组间比较,c-kit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等穴可调控DGP大鼠血糖,促进胃肠排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SCF mRNA,修复受损ICC超微结构,恢复其起搏功能,进而改善胃肠运动障碍有关。  
      关键词:电针;糖尿病胃轻瘫;胃肠动力;SCF-kit;Cajal间质细胞   
      687
      |
      721
      |
      1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441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赵丹丹, 唐成林, 黄思琴, 罗翱, 张安宁, 郭全虎, 曹净, 高睿琦
      2017, 42(6): 489-49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7.06.004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长电针干预对大鼠腓肠肌适应性肥大及腓肠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及配对盒转录因子7(Pax 7)、成肌分化抗原(MyoD 1)、肌细胞生成素(MyoG)、肌球蛋白重链-Ⅰ(Myh 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 3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诱导骨骼肌适应性肥大的相关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电针2周组、电针4周组和电针8周组,每组6只。除空白对照组,其余3组大鼠予以右侧"足三里"和"环跳"电针干预10min,每日1次,每周6次,分别持续干预2、4和8周。称重后计算各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后测定腓肠肌肌纤维截面积及直径,免疫荧光标记法观察腓肠肌中PCNA蛋白的表达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腓肠肌中Pax 7、MyoD 1、MyoG、Myh 7、TGF-β1、Smad 3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腓肠肌中PCNA蛋白表达在电针2周组和电针4周组明显增多;大鼠腓肠肌湿重比、肌纤维截面积和直径及腓肠肌Pax 7、MyoD 1、MyoG、Myh 7、TGF-β1mRNA相对表达量随电针干预时间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ax 7和TGF-β1mRNA相对表达量在干预2周时到达峰值(P<0.01),肌湿重比、肌纤维截面积和直径及MyoD 1、MyoG、Myh 7mRNA相对表达量在干预4周时到达峰值(P<0.01);腓肠肌中Smad 3mRNA相对表达量随电针干预时间延长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电针4周组到达低峰(P<0.01)。结论:电针干预"足三里"和"环跳"诱导大鼠腓肠肌产生时序性适应性肥大的改变可能是通过上调腓肠肌中Pax 7、PCNA、TGF-β1、MyoD 1、MyoG、Myh 7的表达,并下调Smad 3的表达,促进肌卫星细胞的增殖、成肌分化和肌管的终末分化,增加电针侧腓肠肌质量、肌纤维面积和直径而实现的。  
      关键词:电针;肌卫星细胞;骨骼肌肥大;配对盒转录因子7;成肌分化抗原   
      763
      |
      304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536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吴辛甜, 梁伟, 闫丽萍, 王玲玲, 马骋
      2017, 42(6): 496-50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7.06.005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大鼠脊髓背角神经细胞内钙离子([Ca2+]i)浓度以及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的变化和电针干预对其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痛的脊髓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AP-5)组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组,每组22只。采用SN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不结扎。电针组电针大鼠损伤侧"委中""环跳"穴30min,1次/d,AP-5组予AP-5 0.7mg·kg-1·d-1腹腔注射,L-NAME组予L-NAME 60mg·kg-1·d-1腹腔注射,连续7d。造模前及SNI后10d、16d分别测定机械痛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脊髓背角[Ca2+]i的荧光强度;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CaMKⅡ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NI后10d各组机械痛阈值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AP-5组和L-NAME组SNI后16d时机械痛阈值均升高(P<0.01,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脊髓背角[Ca2+]i浓度与CaMKⅡ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AP-5组和L-NAME组脊髓背角[Ca2+]i浓度均被逆转(P<0.05,P<0.01),而CaMKⅡ的表达仅电针组被逆转(P<0.05)。结论:电针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之一,可能与其有效下调脊髓背角[Ca2+]i浓度及CaMKⅡ的表达,继而抑制其一系列后效应有关。  
      关键词:电针;神经病理性痛;脊髓;细胞内钙离子;钙-钙调素蛋白激酶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697
      |
      362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52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李佳, 刘娇萍
      2017, 42(6): 502-50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7.06.006
      摘要:目的:探讨"神门"穴对睡眠剥夺大鼠脑电波及其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假针刺组,每组15只。采用睡眠剥夺法制备大鼠失眠模型。针刺组取"神门"穴针刺,1次/d,20min/次,共7d;假针刺组仅刺入"神门"穴皮肤1mm,不留针,1次/d,共7d。采用六角迷宫箱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BL-420F生理记录仪于实验第1、4、7和10天对所有大鼠分别进行30min脑电图记录,分析并记录各波频次。结果:睡眠剥夺后的模型组大鼠寻找出口频率明显增加,寻找时间缩短,寻找错误次数明显增加,认知率降低(P<0.01);与模型组和假针刺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寻找频率明显降低,寻找时间较长,寻找错误次数减少,认知率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脑电图δ波显著减少,β波显著增多(P<0.01);与模型组和假针刺组相比,针刺组δ波显著增多,β波显著减少(P<0.05)。假针刺组和模型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神门"穴能有效改善睡眠剥夺后大鼠行为认知能力和脑电波。  
      关键词:针刺;神门穴;睡眠剥夺;认知能力;脑电波   
      502
      |
      711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421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郭保君, 余思奕, 申治富, 胡幼平
      2017, 42(6): 507-50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7.06.007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跷脉对失眠大鼠视交叉上核(SCN)内生物钟基因Period(Per)1及Per 2表达水平的影响,探索其内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混悬液1mL/100g复制失眠模型。针刺组针刺"申脉""照海",15min/次,1次/d,连续7d。观察大鼠昼夜节律的变化,real time-PCR技术检测SCN内Per 1及Per 2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每日休息期活动量显著增加,SCN内Per 1及Per 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休息期活动量显著减少,SCN内Per 1及Per 2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结论:针刺"申脉""照海"可提高SCN内Per 1、Per 2mRNA表达,减少失眠大鼠休息期活动量,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关键词:失眠;跷脉;针刺;睡眠-觉醒周期   
      584
      |
      686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409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裴培, 陈怀珍, 王艳昕, 杨文明, 刘璐, 王麟鹏
      2017, 42(6): 510-513. DOI: 10.13702/j.1000-0607.2017.06.008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是否能通过调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5-羟色胺7(5-HT7)受体和外周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介导抗偏头痛。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4只。反复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区硬脑膜诱发神经源性偏头痛模型。对照组仅予颅内电极安置,电针组于硬脑膜电刺激后电针"风池"穴,每日1次,治疗6次。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AG区5-HT7受体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CGRP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反复硬脑膜电刺激造模后PAG区5-HT7受体阳性神经元数目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及外周血CGRP含量显著增高(均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5-HT7阳性神经元数目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外周血CGRP含量降低(P<0.05)。结论:电针"风池"穴可下调偏头痛大鼠PAG区5-HT7受体表达,降低其外周血CGRP含量。  
      关键词:偏头痛;电针;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5-羟色胺7受体   
      513
      |
      541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39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刘福水, 周凡媛, 张义, 郭长青
      2017, 42(6): 514-51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7.06.009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颈椎病兔颈后伸肌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的x基因(Bax)、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刀松解法对劳损颈肌细胞凋亡影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及针刀组,每组6只,采用长期低头位方法建立颈椎病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刀组选取斜方肌起点及胸锁乳突肌附着点等部位进行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电针组电针"天柱""颈百劳""大杼"穴,每次20min,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3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颈后伸肌Bcl-2、Bax、Caspase-3mRNA表达水平。结果:各组间颈后伸肌Bcl-2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颈后伸肌Bax mRNA表达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针刀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颈后伸肌Bcl-2/Bax mRNA比值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针刀组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针刀组较电针组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颈后伸肌Caspase-3mRNA较空白组升高(P<0.05),针刀组较模型组及电针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刀干预可调节Bax、Bcl-2/Bax Caspase-3mRNA表达,减缓颈后伸肌细胞凋亡进程,从而修复劳损颈肌,可能是针刀治疗颈椎病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针刀;颈椎病;细胞凋亡;B淋巴细胞瘤-2基因;B淋巴细胞瘤-2相关的x基因;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基因   
      725
      |
      507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9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张生玉, 刘哨兵, 谢洪武, 陈益敏, 廖康林, 向勇, 潘墩
      2017, 42(6): 518-52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7.06.010
      摘要: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高压氧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予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与高压氧相结合治疗,对照组进行高压氧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6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Barthel指数评分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同时监测其血液流变学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MMSE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高压氧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其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被损害脑细胞的恢复。  
      关键词:醒脑开窍;针刺;高压氧;缺血缺氧性脑病   
      562
      |
      351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84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梁汉生, 冯艺
      2017, 42(6): 522-52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7.06.011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人膝关节置换术松止血带引发的血流动力学波动是否有正向干预效果。方法:60例择期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穴位刺激组予双侧心俞、肺俞、合谷、内关穴经皮电刺激,疏密波,2 Hz/100 Hz,强度820mA,刺激30min后开始静脉诱导,直至松止血带后15min;对照组只贴电极,不刺激。记录松止血带前1min(T1)、松止血带后5min(T2)、松止血带后15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动脉血气分析[包括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剩余碱(BE)、乳酸(Lac)],计算瑞芬太尼、松止血带后麻黄碱用量。结果:(1)T2与T1比较:两组MAP、CI、pH、PaO_2、BE均下降,PaCO_2和Lac均升高,对照组较穴位刺激组MAP、CI下降及Lac升高更显著(P<0.05)。(2)T3与T2比较:两组MAP、CI、pH、PaCO_2、PaO_2、BE均在恢复,Lac继续升高,穴位刺激组较对照组MAP、CI升高更显著(P<0.05),对照组较穴位刺激组Lac升高更显著(P<0.05)。(3)穴位刺激组的瑞芬太尼用量、松止血带后麻黄碱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人膝关节置换术松止血带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松止血带后麻黄碱用量减少,节俭瑞芬太尼的用量。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松止血带;血流动力学   
      652
      |
      228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361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林煜芬, 卢健敏, 苏燕娜, 钟泽斌, 张作丹
      2017, 42(6): 527-53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7.06.012
      摘要: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并寻找其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AR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及针刺组,每组3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灸热敏化腧穴,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AR患者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探讨腧穴、经络、热敏灸感现象分布规律。结果: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82.86%(29/3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4.29%(26/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分级总评分均比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热敏灸组治疗后较针刺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喷嚏、流涕、鼻痒、鼻塞)及体征各分值比治疗前降低(P<0.01)。热敏灸组35例均探查到热敏化腧穴,在总共探查的57个腧穴中,每个患者出现的热敏化腧穴个数不等,出现热敏化频率最高的10个腧穴依次为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热敏化腧穴所归经脉主要分布在于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在6种热敏灸感形式中,以传热为主,其次为扩热、透热、其他非热感觉(以痒感为主)、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结论:热敏灸治疗AR疗效显著,临床上可优先选取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等腧穴进行探查以缩短热敏灸治疗时间、加强艾灸的疗效。  
      关键词:热敏灸;变应性鼻炎;疗效;腧穴热敏化   
      611
      |
      894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71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宋扬, 徐天舒, 钱海华
      2017, 42(6): 533-53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7.06.013
      摘要:目的:评价电针大肠俞、承山、二白穴对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后行基础治疗3d;电针组予基础治疗配合电针大肠俞、承山、二白穴,疏密波,2Hz/15Hz,强度0.52mA,留针30min。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电针组与对照组术后均出现肛门疼痛、水肿、便血等症状。术后第1天,电针组与对照组对症状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天,与对照组相比,电针组术后肛门疼痛、坠胀、便血明显改善(P<0.05)。结论:电针在改善混合痔术后患者肛门疼痛、坠胀、便血等症状上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电针;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疗效观察   
      524
      |
      502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344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经络与腧穴

    • CT三维重建下深刺八髎穴进针角度和效应深度的研究

      金洵, 丁曙晴, 时飞跃, 王玲玲, 吴正参, 任军
      2017, 42(6): 537-54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7.06.014
      摘要:目的:探讨可供临床和教学参考的深刺八髎穴进针参数。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1月至6月的100例俯卧位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5mm层厚连续横断面扫描,建立3D图像。将针身沿骶前后孔中心轴线进针时的角度定义为最适进针角度,观察针身与皮肤表面、人体后正中线的夹角。将骶骨背面软组织厚度加骶孔深距的1/2定义为效应进针深度,观察最适进针角度下的八髎穴深刺参数。结果:深刺八髎穴应采用斜刺法,针尖朝向内下方。针身与皮肤表面的最适进针角度为上髎(61.04±12.15)°,次髎(57.57±10.01)°,中髎(58.25±8.69)°,下髎(54.39±10.94)°。针身与人体后正中线的最适进针角度为上髎(24.54±6.21)°,次髎(18.58±7.76)°,中髎(17.36±7.90)°,下髎(30.73±9.45)°。最适进针角度下的八髎穴深刺效应深度呈上、次、中、下递减趋势,分别为上髎(58.16±12.43)mm,次髎(44.57±11.55)mm,中髎(33.96±10.74)mm,下髎(31.13±10.94)mm。效应深度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结论:进针参数的研究应双重考量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而CT三维重建能准确、合理、科学地进行穴位解剖测量。  
      关键词:八髎穴;深刺;进针参数;进针角度;进针效应深度   
      610
      |
      636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5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文献与史料

    • 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对我国针灸学的影响

      刘科辰, 张树剑
      2017, 42(6): 542-54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7.06.015
      摘要:受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影响,我国近代针灸理论著作吸纳西医知识,应用西医医理阐述针灸原理,并将经络腧穴理论与西医知识比附;临床论著引介新颖技术,采用西医疾病论述针灸治疗,并对操作规范有所关注;针灸教育加入西医课程,学科设置逐步细化。总体而言,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促进了我国近代针灸理论与西学汇通,为针灸临床增添了新颖技术与经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针灸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针灸;汉译日本针灸医籍;针灸学发展   
      594
      |
      422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49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杨一玲, 黄键澎, 蒋丽, 刘健华
      2017, 42(6): 547-55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7.06.016
      摘要:研究表明,有关疼痛和记忆的神经网络之间有着较多的共同结构,构成疼痛网络核心的主要结构同样也是记忆网络的一部分。慢性疼痛反复发作导致外周异位冲动长期持续性兴奋,引起神经活动依赖的突触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而产生长时程增强效应,即诱导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疼痛记忆"。针刺作为慢性疼痛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可通过刺激躯体外周对脊髓背角、海马、扣带回等"疼痛记忆"相关区域产生镇痛作用,其机制包括阿片肽介导的镇痛效应、抑制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等。本文就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国内外最新文献研究,对"疼痛记忆"的形成和针刺干预慢性疼痛突触可塑性变化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慢性疼痛;针刺;可塑性;记忆;综述   
      597
      |
      887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323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调控炎性反应在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冯吉杰, 王珂, 陈彤宇, 葛文, 周伊人, 徐建俊, 周嘉
      2017, 42(6): 552-55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7.06.017
      摘要: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诱发的炎性反应是造成脏器继发性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缓解缺血再灌注时的炎性反应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表明,针刺不但可以直接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及调控炎性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还能调控炎性信号传导通路,抑制炎性反应,从而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现就目前针刺调控炎性反应拮抗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针刺;炎性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脏器保护   
      628
      |
      491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36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数据挖掘

    • 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选穴特点探析

      刘湘玲, 韩德军, 杨锡燕
      2017, 42(6): 557-56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7.06.018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近16年来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的文献选穴特点及规律。方法:以"痛风"或"痛风性关节炎"和"针灸""针刺"或"电针"为检索词,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对其选穴进行整理,分别分析主穴及配穴使用频次,并对主穴高频腧穴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118篇,涉及主穴共67个,总使用频次630次。常用主穴有三阴交、阿是穴、足三里、阴陵泉、太冲,归经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为主。关联规则显示腧穴之间相关性最高的是阿是穴-足三里-三阴交。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5个核心的聚类群,配穴以病变关节局部取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注重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相结合,健脾益肾、清热解毒、祛湿化瘀、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为主要治法。  
      关键词:针灸;腧穴;痛风性关节炎;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   
      586
      |
      1057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32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消息

    • 《针刺研究》稿约

      2017, 42(6)
      摘要:《针刺研究》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1.投稿内容:针灸理论、实验、临床等有关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的综述,有关的新闻、短评、会议信息等。2.来稿要求:(1)文稿要求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精练、层次清楚。论著、研究报道类一般不超过8 000字(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和中英文摘要);综述类文稿宜在6 000字左右;短篇报道、新技术、新方法限2 000字以内。(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论文的特定内容。中文题目不宜超过20个汉字,应避免使用非常用的缩略语、字符等。(3)摘要:论著类稿件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应给出主要数  
        
      324
      |
      1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29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将于2018年起变更为月刊

      本刊编辑部
      2017, 42(6)
      摘要:《针刺研究》创刊于1976年,2006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出版发行至今。多年来,本刊以严谨认真扎扎实实的作风赢得了广大作者、读者的信赖与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杂志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针刺研究》办刊40年始终保持了高学术品位的特色,代表着国内针灸科研的水平,反映了该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2010年起《针刺研究》的影响因子基本保持在国内100余本中医药期刊中的第一位连续三届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医药期刊中仅有6本获此殊荣),在主管单位历年的审  
        
      397
      |
      3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26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2018年“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专栏征稿通知

      2017, 42(6)
      摘要:经脉脏腑相关是针灸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手段的发展,经脉脏腑相关已成为针灸基础研究的热点。为此,本刊拟组织一批前沿性、高水平、原创性的论文,系统呈现"经脉脏腑相关研究"领域当前的新成果、新观点、新思路。一、专栏主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经脉(穴)脏腑相关的理论文献研究;2.经脉(穴)脏腑相关的科学基础研究;3.经脉(穴)脏腑相关与脑联系研究;4.经脉(穴)脏腑相关的临床应用研究;5.经脉(穴)脏腑相关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426
      |
      2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00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2018年“针刺镇痛”专栏征稿通知

      2017, 42(6)
      摘要:随着疼痛研究的推进,痛感觉、痛认知、痛情绪在疼痛加工过程的独立和交互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疼痛研究已经从伤害性感受的单一模式向"疼痛-情绪-认知"的多维度模式转变。中医对疼痛病因提出了"不通则痛、因病致郁"等经典理论论述,体现了疼痛的多维度认识。针灸镇痛的历史悠久,作用明确,而且初步研究发现针灸对痛诱发的情绪和认知改变都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因此对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推广,如能从疼痛的多维度开展,必将创新针刺镇痛的研究理念,拓展针刺镇痛的研究领域,从而开创针刺镇痛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460
      |
      3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199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2018年“针灸免疫”专栏征稿通知

      2017, 42(6)
      摘要:随着针灸对机体相关免疫效应的影响研究的日渐深入,关于针灸免疫效应的各项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结合近期的研究热点,本刊拟组织一批前沿性、高水平、原创性的论文,系统呈现"针灸免疫"领域的新成果、新观点、新思路。邀请成都中医药大学余曙光研究员作为特邀主编,承担本专栏的组稿工作。一、专栏主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针灸参与免疫调节的实验研究及其机制探讨;  
        
      416
      |
      1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220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第42卷(2017年)总目次

      2017(6)
        
      292
      |
      2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594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