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8年第43卷第7期

      经脉脏腑相关专栏

    • 郝锋, 刘磊, 吴子建, 胡玲, 王洁, 余情, 蔡荣林, 何璐
      2018, 43(7): 400-405. DOI: 10.13702/j.1000-0607.171002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心经原穴"神门"、小肠经络穴"支正"和背俞穴"心俞"对心肌缺血大鼠大脑皮质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A(TrkA)表达的影响,比较针刺不同经穴抗心肌缺血效应的差异,探讨针刺经穴效应的相对特异性。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为假手术对照组,其余70只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模型组、神门组、支正组和心俞组,每组15只。各电针组电针相应穴位,每天治疗1次,每次15min,共治疗7d。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质中NGF及其受体Trk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NGF及其受体TrkA阳性细胞数以及NGF、TrkA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治疗组的大脑皮质NGF及其受体TrkA阳性表达细胞数目和NGF、TrkA mRNA表达均有显著增加(P<0.01,P<0.05)。与支正组及神门组比较,心俞组大脑皮质NGF、TrkA阳性细胞数和NGF、TrkA mRNA表达增多(P<0.01,P<0.05)。结论:电针"神门""支正""心俞"均能够提高心肌缺血大鼠大脑皮质中NGF及其受体TrkA的表达水平,且"心俞"穴效应最佳,具有相对特异性。  
      关键词:急性心肌缺血;大脑皮质;神经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A;穴位相对特异性   
      649
      |
      441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66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蔡荣林, 崔帅, 吴子建, 何璐, 余情, 王洁, 彭传玉, 胡玲, 周逸平
      2018, 43(7): 406-413. DOI: 10.13702/j.1000-0607.180144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心经经穴对心肌缺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电活动特征的影响,探讨针刺心经抗心肌缺血效应的下丘脑调控机制。方法:随机选取8只SD大鼠作为伪手术组,其余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心肌缺血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心经组和电针肺经组,每组8只。电针心经组电针"神门"-"通里"段,电针肺经组电针"太渊"-"列缺"段,刺激20min,1次/d,共7d。将微电极阵列植入大鼠下丘脑室旁核,采用Plexon多通道采集系统记录神经元放电和场电位;利用Offline Sorter软件进行神经元信号聚类分析,筛选神经元放电信号;采用Neuro Explorer软件对神经元的放电波形进行自相关与互相关分析,并分析各组神经元信号的频率、特征和实时频谱。结果:神经元信号聚类分析和自相关分析可见,伪手术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区可见2个中间神经元活动,模型组可见2个中间神经元放电活跃,电针心经组可见4个神经元放电活动,其中中间神经元1个、锥体神经元3个,电针肺经组可见1个中间神经元放电活动。互相关分析可见,电针心经组SPK 02a和SPK 02b神经元放电活动之间存在抑制关系。神经元放电序列和频率分析可见,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总放电频率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心经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总放电频率显著下降(P<0.01);电针肺经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总放电频率明显高于电针心经组(P<0.01)。实时频谱分析显示电针心经组局部场电位频谱能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和电针肺经组。结论:针刺心经经穴可显著降低下丘脑室旁核中间神经元活动,激活投射到下丘脑室旁核的锥体神经元活动,且中间神经元与锥体神经元之间存在抑制关系,可能是针刺心经抗心肌缺血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关键词:电针;心经;心肌缺血;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活动;微电极阵列   
      613
      |
      621
      |
      1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651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大鼠“肾俞”穴区与肾上腺神经支配的相关性研究

      张知云, 徐东升, 王慧, 佘琛, 王佳, 崔晶晶, 白万柱
      2018, 43(7): 414-418. DOI: 10.13702/j.1000-0607.170609
      摘要:目的:探索"肾俞"穴与肾上腺相关感觉、交感和运动神经元的分布特征,揭示"肾俞"穴与肾上腺之间的神经解剖学联系。方法:以6只正常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将Alexa荧光素488结合霍乱毒素亚单位B(AF 488-CTB)注射在大鼠第2腰椎(L)左侧相当于人体肾俞穴的位置,将Alexa荧光素594结合霍乱毒素亚单位B(AF 594-CTB)注入肾上腺实质。3d后灌流固定,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脊神经节、交感神经链和脊髓标记到的神经元进行观察。结果:被AF 488-CTB和AF 594-CTB标记的神经元均出现在相应神经组织的左侧,与大鼠"肾俞"穴区和肾上腺相关的感觉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胸(T)10至L 2节段脊神经节,并分别集中在T 12—T 13和T 11—T 12脊神经节中,T 12—L 1脊神经节中分布有少量的AF 488/594-CTB双标记神经元。在腰部交感神经链仅观察到由AF 488-CTB和AF 594-CTB各自标记的交感节后神经元,而在T 11—T 13节段脊髓侧角中只有AF 594-CTB标记的交感节前神经元。在颈(C)7—C 8以及T 11—L 1节段脊髓前角观察到AF 488-CTB标记的运动神经元。结论:大鼠"肾俞"穴区和肾上腺在感觉和交感神经支配方面存在节段性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针刺"肾俞"穴调节肾上腺功能的神经解剖学途径。  
      关键词:肾上腺;肾俞;荧光双标记神经示踪技术;感觉神经元;交感节前神经元;交感节后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961
      |
      415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641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裴丽霞, 张伟, 宋亚芳, 耿昊, 陈璐, 吴晓亮, 周俊灵, 孙建华
      2018, 43(7): 419-423. DOI: 10.13702/j.1000-0607.180211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天枢"穴治疗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内脏高敏感大鼠的效应机制。方法: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5只。利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诱导PI-IBS内脏高敏感模型。电针组电针双侧"天枢"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14d。腹部回缩反射(AWR)检测内脏疼痛感觉阈值,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肥大细胞(MC)形态和数目,免疫组化法测定结肠组织类胰蛋白酶、P物质(SP)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部抬起时球囊容量阈值明显降低(P<0.05);黏膜下层和肠固有腺间有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结肠组织MC数目增多(P<0.05),呈活化脱颗粒状态;结肠组织类胰蛋白酶、SP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治疗后大鼠腹部抬起时球囊容量阈值升高(P<0.05);结肠MC数目降低(P<0.05),脱颗粒程度不明显;结肠组织类胰蛋白酶、SP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电针"天枢"穴可能通过改善结肠MC活化状态、降低SP表达,改善大鼠内脏高敏感状态。  
      关键词:电针;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内脏痛;结肠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P物质   
      623
      |
      813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490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黄帝内经》经脉脏腑相关解析

      张维波, 王燕平, 李宏彦
      2018, 43(7): 424-429. DOI: 10.13702/j.1000-0607.180185
      摘要:经络和脏腑是中医的两大系统,在马王堆帛书时代只有初步融合,到了《内经》中已形成系统的经脉脏腑相关学说。对《灵枢·经脉》中经脉病候进行分类统计,发现最多的为循经病候,占一半以上,与经脉所属脏腑同名西医脏器相关的病候约10%,除此以外与所属中医脏腑相关的病候约占30%。现代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以脏器为主,且主要集中在胃与心两个脏器上,以针刺即时效应为指标的经脉脏器研究与神经节段有复杂的关系,表现为"多经司一脏",具有经脉的相关特异性。堵塞经脉的慢性实验提示经脉与中医脏腑病候存在相关性,用体表客观指标测量及数学分析,可验证经脉体表-体表相关规律,是未来经络研究的一个方向。脏器功能的稳态依赖于负反馈,脏器通过内脏躯体双投射神经和经络组织液通道的容积传输实现负反馈稳态调节。针刺远隔部位的穴位通过神经体液接力传递,开通经络负反馈渠道,实现针刺的双向调节,同时在向中枢的传递过程中产生循经感传现象。  
      关键词:经络;经脉脏腑相关;脏器;稳态;容积传输   
      691
      |
      994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616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与思路

      柳伟婷, 张亮平, 郑美凤
      2018, 43(7): 430-432. DOI: 10.13702/j.1000-0607.180069
      摘要: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本文通过古代文献、实验观察、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描述经脉脏腑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思路,以期对今后的经脉脏腑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经脉脏腑相关;针灸;研究思路   
      791
      |
      759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476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上下内外:经脉脏腑相关探赜

      赵京生
      2018, 43(7): 397-399. DOI: 10.13702/j.1000-0607.180165
      摘要:经络联系机体上下内外的理论内涵,主要源于与反映以十二经脉四肢穴为主的针灸治疗经验;在经脉与脏腑理论融合过程中,这种联系的内在关系表达渐趋复杂,因而对经脉与脏腑关系的研究,需要从经脉理论自身特点,辨析经脉脏腑关系理论形式的"虚实"成分,以利本命题的科学价值发掘。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从命题理解和经脉理论演化两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经脉脏腑相关;经脉;腧穴主治   
      511
      |
      669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605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机制探讨

    • 心肌缺血及针刺效应导致穴位敏化的代谢物图谱特征

      邢贝贝, 黄猛, 张迪, 丁光宏
      2018, 43(7): 433-439. DOI: 10.13702/j.1000-0607.180066
      摘要:目的:观察心肌缺血引起穴位敏化的代谢物图谱变化特征以及针刺干预对敏化穴位处代谢物变化的影响,探讨穴位敏化的物质基础。方法: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可控心肌缺血模型,分别在心肌缺血模型制备过程第8、14天(心肌缺血刺激第1阶段后),第20天(心肌缺血刺激第2阶段后)采集家兔"内关""神门""心俞""太溪"穴处皮下微透析液。心肌缺血第2阶段后在"内关"处进行针刺干预30min,干预同时及干预后采集"内关"处皮下微透析液。应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LC/MS对皮下微透析液样品进行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方判别分析(PLS-DA)分析透析液代谢物的变化情况。结果:家兔对照组中各亚组穴位处皮下微透析液无明显聚类及变化趋势。心肌缺血可导致穴位处皮下微透析液中组氨酸、硬脂酸、9-酮棕榈酸含量显著降低,谷氨酸、苯丙氨酸、3-羟基酸含量显著升高。针刺干预可显著增加"内关"处谷氨酸、硬脂酸、8-异前列腺素F 2α含量,降低"内关"处组氨酸含量。结论: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3-羟基酸、硬脂酸、9-酮棕榈酸可能是潜在的心肌缺血诊断治疗目标穴位的标志物。谷氨酸、组氨酸、硬脂酸、8-异前列腺素F 2α可能是内脏疾病及针刺干预导致穴位敏化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心肌缺血;穴位敏化;皮下代谢物;针刺   
      701
      |
      549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594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萌萌, 于晓华, 耿炜, 崔华峰, 王长春, 韩晶, 杨佃会
      2018, 43(7): 440-444. DOI: 10.13702/j.1000-0607.170346
      摘要:目的:探讨疏肝调神针法对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中脑受体活性修饰蛋白1(RAMP1)、5-羟色胺1D受体(5-HT1DR)表达的影响,探讨本法治疗偏头痛的镇痛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疏肝调神组、普通针刺组,每组10只。疏肝调神组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普通针刺组取"百会""风池"进行针刺,每次30min,每日1次,共8d。针刺干预结束后,于大鼠颈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复制偏头痛模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中脑RAMP1、5-HT1D R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三叉神经脊束核、中脑中RAMP1的mRNA、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5-HT1DR的mRNA、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疏肝调神组、普通针刺组三叉神经脊束核、中脑中RAMP1的mRNA、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5-HT1DR的mRNA、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普通针刺组比较,疏肝调神组三叉神经脊束核、中脑中RAMP1的mRNA、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5-HT1DR的mRNA、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疏肝调神针法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中枢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激活5-HT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针刺;疏肝调神针法;偏头痛;受体活性修饰蛋白1;5-羟色胺1D受体   
      717
      |
      502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580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李晓宁, 梁雪松, 吴磊, 单筱淳, 付豪, 梅继林, 李诺
      2018, 43(7): 445-449. DOI: 10.13702/j.1000-0607.170689
      摘要: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细胞轴突再生相关抑制因子重组人Ras同源物基因家族成员A(RhoA)、Rho蛋白激酶Ⅱ(ROCKⅡ)、肌球蛋白轻链(MLC)蛋白的影响,探讨夹脊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ASCI)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夹脊电针组、抑制剂组,每组12只。采用脊髓打击法制备大鼠ASCI模型。夹脊电针组于模型制备成功后3h进行夹脊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14d、28d;抑制剂组于造模成功后立即给予腹腔注射盐酸法舒地尔(10mg/kg),每日1次,连续治疗14d、28d。采用BBB评分法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RhoA、ROCKⅡ、ML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BBB评分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14d、28d模型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14d、28d夹脊电针组、抑制剂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夹脊电针组、抑制剂组造模后28d大鼠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较造模后14d显著升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14d、28d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RhoA、ROCKⅡ、MLC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造模后14d、28d夹脊电针组、抑制剂组大鼠脊髓组织RhoA、ROCKⅡ、MLC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夹脊电针组、抑制剂组造模后28d大鼠脊髓组织RhoA、ROCKⅡ、MLC阳性细胞数较造模后14d显著降低(P<0.05)。结论:夹脊电针能够显著改善ASCI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脊髓损伤组织微环境Rho-ROCKⅡ信号通路RhoA、ROCKⅡ、MLC抑制因子表达有关。  
      关键词:急性脊髓损伤;电针;髓鞘相关抑制因子;Rho-ROCK Ⅱ信号通路;重组人Ras同源物基因家族成员A;Rho蛋白激酶Ⅱ;肌球蛋白轻链   
      647
      |
      589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450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曲舒涵, 赵吉平, 陈晟, 温志宏, 张怡, 侯学思, 曾炜美, 贾一凡, 景向红
      2018, 43(7): 450-455. DOI: 10.13702/j.1000-0607.170662
      摘要:目的:评价隔药灸联合雷诺考特鼻喷雾剂治疗脾虚型持续性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雷诺考特组和隔药灸联合雷诺考特组,各30例。雷诺考特组予雷诺考特鼻喷雾剂鼻腔局部用药,每日每侧鼻孔2喷(每喷64!g),连续治疗8周。隔药灸联合雷诺考特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隔药灸治疗,取印堂、足三里、合谷、神阙,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和治疗结束后4周的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鼻结膜炎患者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脾虚症状积分,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4周鼻部症状VAS评分、RQLQ评分、脾虚症状积分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1,P<0.05),治疗8周较治疗4周鼻部症状VAS评分、RQLQ评分、脾虚症状积分均有降低(P<0.05,P<0.01),治疗结束后4周与治疗8周相比,两组患者鼻部症状VAS评分、RQLQ评分、脾虚症状积分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P<0.01,P<0.05),治疗结束后4周隔药灸联合雷诺考特组鼻部症状VAS评分、RQLQ评分较雷诺考特组降低(P<0.05)。隔药灸联合雷诺考特组、雷诺考特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26/30)、83.3%(2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联合鼻喷激素与单用鼻喷激素均可有效治疗脾虚型持续性中重度变应性鼻炎,与单用鼻喷激素相比,隔药灸联合鼻喷激素对治疗后疗效的维持更有优势。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隔药灸;联合疗法;随机对照研究   
      828
      |
      472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554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合谷、三阴交穴辅助药物流产的临床观察

      艾潇, 王琳, 刘晓瑜, 蔡超群, 易玮
      2018, 43(7): 456-459. DOI: 10.13702/j.1000-0607.17056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疗法对早孕药物流产患者腹痛、完全流产率、排囊时间的影响。方法:60例早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流产药物米非司酮片配伍米索前列醇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电针双侧合谷、三阴交穴,两组均在服药第3天早晨于医院留观期间记录一般资料、腹痛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完全流产率、排囊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排囊后,两组的VAS评分较服用流产前药物后均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两组完全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排囊时间比较,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服用常规药物后施以电针合谷、三阴交穴,比常规药物组在镇痛、缩短排囊时间方面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药物流产;电针;合谷;三阴交   
      637
      |
      370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538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