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8年第43卷第9期

      机制探讨

    • 高永辉, 王俊英, 谭连红, 端木程琳, 乔丽娜, 韩焱晶, 张建梁, 刘俊岭
      2018, 43(9): 537-542. DOI: 10.13702/j.1000-0607.17045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干预治疗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过程中,大鼠"足三里"穴区局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 1)及其受体CD 24表达及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变化,探讨穴区电针刺激缓解慢性神经痛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CI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行假手术,其余两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慢性神经痛模型。手术后1周开始测定大鼠双侧热刺激缩腿反应的潜伏期(PWL)。电针组于CCI术后8d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连续5d。电针结束后用免疫沉淀法检测"足三里"穴区乙酰化HMGB 1蛋白表达,用蛋白免疫印迹、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HMGB 1和Toll样受体4(TLR 4)蛋白、CD 24mRN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穴位局部组织β-EP的含量,并在穴位局部注射CD 24的中和抗体,观察阻断HMGB 1-CD 24通路对电针效应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CI后各组动物双侧PWL差值明显增加(P<0.05);与CCI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动物的痛觉过敏明显减轻(P<0.05)。CCI后穴位局部的HMGB 1和TLR 4蛋白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电针后,和CCI模型组比较,HMGB 1乙酰化程度增高,CD 24mRNA表达升高,同时穴位局部β-EP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是HMGB 1及TLR 4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穴位局部注射CD 24的中和抗体后,电针升高局部β-EP含量、抑制动物痛觉过敏的作用明显减弱(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穴可缓解CCI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效应与穴位局部HMGB 1活性及其受体CD 24表达升高导致的局部β-EP含量增加有关。  
      关键词:慢性神经痛;针刺镇痛;高迁移率族蛋白1;CD 24;Toll样受体4;β-内啡肽   
      540
      |
      368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85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徐鸽, 王茜, 张安冬, 刘建党, 冯戟玮, 陈跃来
      2018, 43(9): 543-549. DOI: 10.13702/j.1000-0607.170688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高雄激素血症和卵巢雄激素受体(AR)表达影响的作用差异,探讨电针治疗PCOS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足三里组、关元组、三阴交组、综合组,每组10只。采用来曲唑灌胃诱导PCOS模型。足三里组、关元组、三阴交组电针干预相应穴位,综合组同时电针所有穴位,每次20min,每日1次,连续14d。治疗后测量大鼠体质量、卵巢质量,HE染色观察卵巢形态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计算游离雄激素指数(FAI),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卵泡AR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和卵巢质量明显增加(P<0.01),血清睾酮(T)和FAI水平明显升高(P<0.01),雌二醇(E2)和SHBG水平明显降低(P<0.01),卵巢晚期卵泡AR蛋白表达增加(P<0.05)。各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体质量均明显减轻(P<0.05),卵巢形态改善,T和FAI显著降低(P<0.01),足三里组、关元组和综合组E2、SHBG明显升高(P<0.01,P<0.05),关元组卵巢质量明显降低(P<0.01)。关元组和三阴交组晚期卵泡AR蛋白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不同穴位对PCOS大鼠高雄激素血症和卵巢多囊形态均有改善作用,不同穴位对PCOS大鼠的干预特点不同,临床可根据PCOS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选穴。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电针;高雄激素;雄激素受体   
      519
      |
      647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75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仲泽昊, 卢圣锋, 陈婉莹, 白桦, 顾一煌
      2018, 43(9): 550-555. DOI: 10.13702/j.1000-0607.180217
      摘要:目的:观察再灌注期不同时间电针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效应,并分别检测凋亡相关因子Bax、细胞凋亡抑制因子Bcl-2、自噬相关因子(Lc 3Ⅱ、Lc 3Ⅰ)的表达,探讨该保护效应与自噬和凋亡的相关性。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R 0min组、R 30min组、R 60min组、R 120min组,假手术组6只,其余每组12只。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缺血30min再灌注4h制备大鼠MIRI模型,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各电针组选取双侧"内关"穴,分别于再灌注即刻、30min、60min、120min开始电针干预,电针20min。采用Evans Blue-TTC双染法观察各组心肌损伤面积及风险区面积,ELISA法检测血清肌钙蛋白cTn-Ⅰ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Bax、Bcl-2、Lc 3Ⅱ、Lc 3Ⅰ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R 30min组、R 60min组、R 120min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P<0.05),各电针组风险面积明显减小(P<0.01);与R 0min组比较,R 30min组、R 60min组及R 120min组梗死面积明显减小(P<0.05),R 30min组、R 60min组风险面积明显减小(P<0.05);与R 30min组比较,R 60min组、R 120min组心肌梗死面积和风险面积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再灌注期血清cTn-Ⅰ、心肌Bax/Bcl-2、Lc 3Ⅱ/Ⅰ均有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R 0min组、R 30min组、R 60min组、R 120min组再灌注期的cTn-Ⅰ、Bax/Bcl-2、Lc 3Ⅱ/Ⅰ均下降(P<0.01,P<0.05);与R 0min组相比,R 30min组cTn-Ⅰ降低、Bcl-2表达水平升高(P<0.05),R 120min组cTn-Ⅰ升高(P<0.05);各电针组间比较,Bax/Bcl-2、Lc 3Ⅱ/Ⅰ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处理可能通过减少再灌注期的凋亡和自噬水平,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实现对MIRI保护效应,其中以再灌注30min时进行干预最佳。该心肌保护效应与降低自噬和凋亡相关,但相应的效应差异与Bax/Bcl-2、Lc 3Ⅱ/Ⅰ表达非依赖性。  
      关键词:电针;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干预时间点;自噬;凋亡   
      523
      |
      529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6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金海, 张婷卓, 赵敏, 鲍英存, 鄢琦, 张振昶, 杜小正, 姜华, 田亮, 袁博, 李兴兰
      2018, 43(9): 556-561. DOI: 10.13702/j.1000-0607.170532
      摘要:目的:观察头穴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旁回核因子(NF)-κB p 65mRNA、IκB mRNA及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头穴针刺调控缺血性脑血管病炎性反应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及头针组,每组16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药物组腹腔注射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盐(100mg·kg(-1)·d(-1)·d(-1)),1次/d,共7d。头针组取双侧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行快速捻转透刺治疗,每次30min,1次/d,共7d。干预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神经行为学评分。RT-PCR法检测海马旁回NF-κB p 65mRNA、IκB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旁回IL-1β、TNF-α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增高(P<0.01),海马旁回NF-κB p 65 mRNA、IL-1β、TNF-α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IκB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和药物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海马旁回NF-κB p 65 mRNA、IL-1β、TNF-α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IκB 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上调缺血后脑组织IκB的表达,抑制NF-κB的解离,进而降低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是头穴针刺控制缺血性脑血管病炎性反应的分子机制之一。  
      关键词:头针;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损;海马旁回;核因子-κB p 65 mRNA;IκB mRNA;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   
      563
      |
      462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07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行为及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赵怡坤, 韩雅迪, 张彦峰, 朱田田, 马重兵, 赵中亭, 严兴科
      2018, 43(9): 562-566. DOI: 10.13702/j.1000-0607.170652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的行为及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抓取组、帕罗西汀组、针刺组,每组12只。采用"幽闭+电击"法制备PTSD模型。帕罗西汀组予盐酸帕罗西汀溶液灌胃治疗,针刺组予针刺"百会"及单侧"内关""神门""太冲",各组均每日治疗1次,共12d。观察各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跨格数和垂直次数、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和平台穿越次数及新物体识别应用指数(DI)。结果:旷场实验中模型组、抓取组较空白对照组水平跨格数及垂直次数减少(P<0.05),粪便粒数增多(P<0.05)。与模型组、抓取组相比,两治疗组大鼠水平跨格数及垂直次数显著增多(P<0.05),粪便粒数显著减少(P<0.05)。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抓取组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与模型组、抓取组相比,两治疗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平台及有效区域穿越次数显著增加(P<0.05)。新物体识别实验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与抓取组DI降低(P<0.05);与模型组、抓取组相比,两治疗组DI均有所增加(P<0.05)。结论:针刺能有效改善PTSD模型大鼠异常的行为改变,恢复受损的学习记忆功能。  
      关键词:针刺;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样行为;自主活动;学习-记忆能力   
      535
      |
      740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698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黄卫, 吴海波, 冯伦冬, 梁冬梅, 吴作轩
      2018, 43(9): 567-572. DOI: 10.13702/j.1000-0607.170611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免疫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19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取患侧头部四神聪、悬厘及两者中点,百会、曲鬓及两者中点,从上而下采用接力刺法连刺3针,每天1次,共30d。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及Barthel指数(BI)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0d的血清IL-2、IL-6、TNF-α、hs-CRP、CD 8+水平及NIHSS和mRS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和治疗10d(P<0.05),除CD 8+水平及NIHSS和mRS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和治疗10d(P<0.05),除CD 8+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30d的CD 3+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30d的CD 3+、CD 4+、CD 4+、CD 4+、CD 4+/CD 8+/CD 8+及BI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和治疗10d(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92/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4%(71/98,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治疗老年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较好,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有效调控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性因子的表达。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and neuro-immune functional activitie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roke.Methods A total of 196 elderly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rehabilitation exercise)and observation(acupuncture+及BI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和治疗10d(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92/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4%(71/98,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治疗老年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较好,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有效调控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性因子的表达。  
      关键词:脑卒中;针刺;康复;神经功能;免疫功能   
      496
      |
      331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691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肝胆经原穴热敏灸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症的疗效观察

      李丽春, 邢海娇, 梁燕, 胡永红, 安鑫, 和学欣, 贾春生
      2018, 43(9): 573-575. DOI: 10.13702/j.1000-0607.170765
      摘要:目的:观察肝胆经原穴热敏灸与药物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肝郁气滞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n=30)及药物治疗组(n=30)。热敏灸组予热敏灸太冲、丘墟,药物组予艾司唑仑片1mg睡前1h口服,均每日1次,连续15d。观察两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86.67%(26/30),药物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3.33%(19/30),热敏灸组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肝胆经原穴热敏灸可以更好地改善肝郁气滞型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热敏灸;肝郁气滞型失眠症;临床试验;肝胆经原穴   
      518
      |
      65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27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思路与方法

    • 戴求福, 王圆圆, 刘群, 辛娟娟, 陆凤燕, 崔晶晶, 伍舒扬, 周晨, 赵玉雪, 高俊虹, 喻晓春
      2018, 43(9): 576-580. DOI: 10.13702/j.1000-0607.180089
      摘要:缺血预处理能够改善缺血性心肌损害,但因其操作不便,很少付诸临床。以往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针刺预治疗可以模仿缺血预处理减轻缺血性心肌损害。腺苷受体A 2b激活被证明参与和介导了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针刺镇痛的研究证明腺苷受体可以被针刺激活,有关研究还证明,针刺预治疗可以影响细胞腺苷受体A 2b。因此,腺苷受体A 2b极有可能参与了介导针刺预治疗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和讨论缺血预处理的作用及其局限性、针刺预治疗与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相似的保护作用、针刺预治疗保护缺血性心肌的临床应用、心肌缺血性损伤与细胞内钙调节的相关机制、腺苷受体与细胞内钙关系以及针刺与腺苷受体的关系等,提出腺苷受体A 2b极有可能参与介导针刺预治疗减轻缺血性心肌损害的新研究思路。未来的研究可以围绕心肌细胞腺苷受体A 2b及心肌细胞内钙信号转导相关因子对针刺预治疗保护缺血性心肌的科学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关键词:隐匿性心肌缺血;针刺预治疗;缺血预处理;细胞内钙;腺苷受体   
      503
      |
      314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18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在针灸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王佳, 高琪, 徐东升, 张知云, 崔晶晶, 白万柱
      2018, 43(9): 581-584. DOI: 10.13702/j.1000-0607.171003
      摘要: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应用于针灸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已经有20多年,并成为从组织学角度探讨腧穴结构和针灸效应的重要工具之一。借助于LSCM的技术优势,针灸形态学研究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使我们对腧穴和经络相关的组织结构以及针灸引起的组织化学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了让LSCM在针灸形态学研究方面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本文将对以往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梳理,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在技术层面上给出具体建议。期待LSCM技术能够被整合到更多的针灸实验研究中,为揭示针灸的作用机制提供更有力的形态学依据。  
      关键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针灸;形态学;可视化   
      524
      |
      506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502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文献研究

    • 陈霞, 黄伟, 胡锋, 金熠婷, 洪哲昊, 周仲瑜
      2018, 43(9): 585-590. DOI: 10.13702/j.1000-0607.170448
      摘要:目的: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核心穴位及穴位配伍。方法:以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收集30年来国内外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文献,建立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处方数据库,运用复杂网络技术对穴位节点进行中心性分析及聚类分析,并采用Gephi 0.9.1软件对复杂网络示意图进行展示。结果: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核心穴位处方为天枢、足三里、中脘、丰隆、三阴交、曲池、阴陵泉、关元、脾俞、气海、肾俞、上巨虚、大横、水分、肝俞。处方以特定穴为主,主要分布于腹部、下肢部及背部。核心度最高的经络依次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配伍分析结果显示,天枢与中脘的关联频度最高,其次是天枢与足三里、丰隆与天枢,体现了按部位配穴和按经脉配穴的原则。结论:本研究总结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用穴特点,可为临床上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提供选穴依据和治疗思路。  
      关键词:穴位埋线;单纯性肥胖;复杂网络技术;用穴规律   
      555
      |
      985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630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有效性的Meta分析

      张笑, 唐纯志, 罗晓舟, 邓博文
      2018, 43(9): 591-596. DOI: 10.13702/j.1000-0607.170221
      摘要:目的:客观评价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有效性及优越性。方法:检索PubMed、Google Schola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数据库(VIP)、万方资源数据库创库至今所有穴位埋线治疗本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应用Cochrane风险偏倚工具对文献进行证据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软件,辅以STATA 14.0对其有效率效应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最终2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1 714例。异质性经数值检验(χ2=31.11,P=0.07,I2=32%)、加布雷斯图及敏感性分析最终确定为异质性较小或无。穴位埋线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3.77;95%CI:2.635.41;P<0.00001)。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失眠有一定优势,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但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加强本结论。  
      关键词:失眠;穴位埋线;系统评价   
      591
      |
      104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485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针刺对弱视视觉可塑性调节的脑功能机制研究进展

      刘安国, 曹朝霞, 朱田田, 马重兵, 张奥, 李小娟, 严兴科
      2018, 43(9): 597-600. DOI: 10.13702/j.1000-0607.170490
      摘要: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针刺对弱视视觉可塑性调节的脑功能机制研究,从视皮层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可塑性、放电活动、神经编码、视觉微循环(神经递质及营养因子)以及视觉中枢——效应器官的靶向机制等方面,多系统、多层次分析阐述了针刺对弱视视觉可塑性调节的脑功能效应机制。  
      关键词:针刺;弱视;视觉剥夺;视觉可塑性;视觉电生理;神经编码;脑功能效应机制   
      547
      |
      558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475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灸治疗糖尿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超, 王宏才, 翟煦, 黄凤, 吴冬, 荣培晶
      2018, 43(9): 601-605. DOI: 10.13702/j.1000-0607.180009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对针灸治疗糖尿病做了一些机制研究。本文整理和分析了Pubmed及SC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表明针灸治疗糖尿病可能是通过多个机制起作用,包括增强胰岛功能、减轻体质量及减少食物摄入、直接降低血糖、调整体内激素等机制。此外,针灸与降糖药物还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针灸;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638
      |
      1802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59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消息

    • 2018, 43(9)
      摘要:两刊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国针灸》杂志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文期刊,全面报道国内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针灸》报道以临床为主,介绍  
        
      376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595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稿约

      2018, 43(9)
      摘要:《针刺研究》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1.投稿内容:针灸理论、实验、临床等有关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的综述,有关的新闻、短评、会议信息等。2.来稿要求:(1)文稿要求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精练、层次清楚。论著、研究报道类一般不超过8 000  
        
      324
      |
      2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592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