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最新刊期
2019年第44卷第10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机制探讨
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部脊髓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王俊英, 高永辉, 乔丽娜, 张金铃, 荣培晶, 刘俊岭
2019, 44(10): 703-708. DOI: 10.13702/j.1000-0607.190355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部脊髓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影响,探讨电针对切口痛大鼠镇痛作用的抗炎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扶突组和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21只。采用颈部甲状腺区域切口复制切口痛模型,电针组分别在手术时,术后20、44 h时电针"扶突"或"足三里"-"阳陵泉"治疗,30 min/次。采用甩尾测痛仪测定大鼠颈部甲状腺区域热痛阈值,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颈部脊髓背角TNF-α、IL-10表达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观察TNF-α、IL-10、IL-4、IL-4R mRNA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各时点颈部切口区域痛阈值降低(P<0. 05)。术后24 h,与模型组比较,扶突组颈部切口区域痛阈值明显升高(P<0. 05)。术后24 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NF-α(主要表达在星形胶质细胞上)、IL-10的表达升高(P<0. 05),IL-4R mRNA的表达降低(P<0. 05);与模型组比较,扶突组TNF-α、IL-10的表达显著降低(P<0. 05),IL-4和IL-4R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 05),足三里-阳陵泉组TNF-αmRNA、IL-10 mRNA、IL-10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 05)。结论:电针"扶突"穴对颈部切口痛的镇痛效应,可能与抑制颈部脊髓中TNF-α、促进IL-4/IL-4R的表达有关,并且电针"扶突"镇痛效应优于"足三里"-"阳陵泉"。
关键词:电针;切口痛;脊髓背角;炎性细胞因子
513
|
283
|
5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81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温通针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表达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杨晓波, 王金海, 安惠琴, 刘丁龙, 关姝明, 崔道宁, 舒畅
2019, 44(10): 709-714. DOI: 10.13702/j.1000-0607.190202
摘要:目的:观察温通针法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亚单位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温通针法组、平补平泻组和捻转针法组,每组10只。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再灌注法复制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药物组给予尼莫地平溶液灌胃,每日2次,共14 d;温通针法组、平补平泻组和捻转针法组于"大椎""百会""水沟"穴分别施以温通针法、平补平泻法和捻转针法针刺,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14 d。采用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nAChR亚单位α4,α7、β2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原平台象限的次数明显减少(P<0. 05),海马nAChRα4、α7、β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 05),nAChRα4、α7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 05),nAChRβ2 mRNA表达水平未见明显改变(P>0. 05)。与模型组比较,温通针法组、平补平泻组和捻转针法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 05),穿越原平台象限的次数均明显增加(P<0. 05),且温通针法组优于平补平泻组、捻转针法组(P<0. 05);温通针法组、平补平泻组、捻转针法组大鼠海马nAChRα4、α7、β2蛋白表达水平及nAChRα4、α7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 05),且温通针法组优于平补平泻组、捻转针法组(P<0. 05);各组大鼠nAChRβ2 mRNA的表达水平未见明显改变(P>0. 05)。结论:温通针法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保护神经元细胞,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海马nAChR表达有关。
关键词:温通针法;血管性痴呆;学习记忆能力;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海马
539
|
380
|
2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74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电针“水沟”穴对脑缺血大鼠缺血脑组织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贾蓝羽, 杜元灏, 李晶, 庞博, 徐梦瑶
2019, 44(10): 715-721. DOI: 10.13702/j.1000-0607.180823
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后不同时间点缺血区脑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态及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变化规律,探讨电针"水沟"穴对脑梗死后血管新生的干预效应。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各90只,空白组1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并分为缺血1、3、6、9、12、24 h及3、7、12 d共9个时间点组。电针组以15 Hz、2 mA的连续波电针"水沟"穴20 min,1~24 h电针组于造模后即刻给予电针干预,相应时间点取材,3~12 d电针组每日干预1次,末次治疗后取材。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观察缺血区脑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态和数目,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梗死脑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生长素(Ang)-1和2、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的表达水平。结果:空白组、假手术组未出现CD31和Ki67双阳性细胞;模型组24 h开始出现CD31和Ki67双阳性细胞,随缺血时间延长双阳性细胞逐渐增多,3 d时达到峰值,7 d时下降,12 d时无双阳性细胞;电针组12 h时CD31和Ki67双阳性细胞开始出现,3 d时达峰值后逐渐下降,12 d时仍有少量双阳性细胞。假手术组与空白组bFGF、Ang-1、Ang-2、PDGF-b mRNA及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模型组bFGF mRNA表达在缺血后9 h~12 d时、蛋白表达在24 h时高于假手术组(P<0. 01,P<0. 05);Ang-1mRNA表达在缺血后12 h~12 d、蛋白表达在6 h~12 d时高于假手术组(P<0. 05,P<0. 01);Ang-2 mRNA及蛋白表达在缺血后1 h~12 d时高于假手术组(P<0. 01,P<0. 05);PDGF-b mRNA在1、6、9、24 h及3~12 d时,蛋白表达在1 h~7 d时高于假手术组(P<0. 05,P<0. 01)。电针组bFGF mRNA在24 h~12 d、蛋白表达在3~12 d时高于模型组(P<0. 05,P<0. 01);Ang-1 mRNA及蛋白表达在3~12 d时高于模型组(P<0. 05,P<0. 01);Ang-2 mRNA表达在3~24 h、蛋白表达在3~12 h时高于模型组(P<0. 05,P<0. 01);PDGF-b mRNA在3 h、6 h、3~12 d时,蛋白表达在6 h、3~12 d时高于模型组(P<0. 05,P<0. 01)。结论:电针"水沟"穴可通过促进MCAO大鼠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表达,并使表达时相前移,使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时间提前、增殖数量提高,从而促进血管新生,有利于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栓塞;血管新生;电针;水沟穴
489
|
628
|
1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65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电针对骶上脊髓横断所致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脊髓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邓悦宁, 周达岸, 徐笑梅, 刘磊, 聂晓娇, 马贤德, 刘树权, 吕欣
2019, 44(10): 722-728. DOI: 10.13702/j.1000-0607.190129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大椎""次髎"穴对骶上脊髓横断后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的干预作用,探讨电针通过调控Wnt-1、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神经基因蛋白1(Ngn1)表达而改善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排尿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电针组、电针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胸(T)10脊髓横断制备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模型,挤压膀胱排尿法辅助排尿。电针组予"大椎""次髎"穴电针干预;电针对照组于"大椎""次髎"穴区旁开(左右交替)1 cm处进行电针干预,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1周。通过脊髓损伤行为学(BBB)评分评价术后大鼠运动功能;通过尿流动力学判断模型大鼠的排尿功能;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组织中Wnt-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组织中Ngn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BBB评分显著下降(P<0. 01);电针组大鼠BBB评分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电针对照组(P<0. 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膀胱基础压力、最大压力和漏尿点压力升高(P<0. 01),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下降(P<0. 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膀胱基础压力、最大压力和漏尿点压力下降(P<0. 01),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升高(P<0. 01,P<0. 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对照组大鼠膀胱基础压力、最大压力和漏尿点压力升高(P<0. 01),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下降(P<0. 01,P<0. 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中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 05,P<0. 01),Ngn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 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脊髓组织中Wnt-1、β-catenin和Ngn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 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中Wnt-1、β-catenin和Ngn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 01)。结论:电针"大椎""次髎"穴对骶上脊髓横断所致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排尿功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其部分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活化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Wnt-1、β-catenin和Ngn1蛋白的表达实现的。
关键词:电针;骶上脊髓横断;逼尿肌反射亢进;Wnt-1;β-连环蛋白;神经基因蛋白1
542
|
369
|
3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5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环跳”穴深浅部电刺激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磷酸化p38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杨书蔚, 马铁明, 陶星, 潘斯腾, 马贤德
2019, 44(10): 729-734. DOI: 10.13702/j.1000-0607.190093
摘要:目的:基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理论,探讨电针深刺"环跳"修复坐骨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浅刺组、深刺组,每组12只。采用坐骨神经硅胶管卡压损伤法制备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模型。深刺组予深刺大鼠左侧"环跳"穴,针刺至坐骨神经干,深度约皮下12~14 mm;浅刺组予浅刺大鼠左侧"环跳"穴,针刺至肌肉层不触及神经干,深度约皮下5~8 mm,均在超声影像系统引导下进行,配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15 min,连续治疗14 d。测定治疗前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形态改变,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患侧腰(L)4—L5背根神经节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患侧L4—L5背根神经节磷酸化p38 MAPK(p-p38)、磷酸化p53(p-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治疗前造模大鼠及治疗后模型组大鼠SFI明显降低(P<0. 01),治疗后模型组大鼠L4—L5背根神经节细胞凋亡数及p-p38、p-p5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 05)。与模型组比较,深刺组及浅刺组SFI均明显升高(P<0. 01),L4—L5背根神经节细胞凋亡数及p-p38、p-p5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 05);且深刺组各项指标的变化较浅刺组更明显(P<0. 01,P<0. 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坐骨神经纤维排列混乱,髓鞘排列不整齐,髓鞘、轴突出现崩解,部分变形呈空泡状,雪旺细胞增多;两治疗组坐骨神经神经纤维排列较规则,仅有部分髓鞘脱落,且深刺组较浅刺组神经纤维形态更好。结论:电针深刺"环跳"穴能明显改善坐骨神经功能,抑制p-p38和p-p53表达水平,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坐骨神经损伤;深刺;环跳穴;细胞凋亡;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568
|
512
|
11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89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血清素阳性细胞在大鼠“内庭”“足三里”“伏兔”穴区皮肤组织中的分布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崔晶晶, 王慧, 徐东升, 佘琛, 王佳, 吴爽, 景向红, 喻晓春, 白万柱
2019, 44(10): 735-739. DOI: 10.13702/j.1000-0607.190006
摘要:目的:观察血清素在大鼠后肢不同穴区局部组织中特定细胞上的表达,探讨腧穴之间组织学上的差异。方法:以6只正常SD大鼠为实验对象,选取其后肢"内庭""足三里"和"伏兔"为代表穴区。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每个穴区局部组织进行染色,所选用的抗体和生物学标记物包括血清素、鬼笔环肽、核酸特异性荧光染料DAPI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对标记的穴区组织进行观察,并分析血清素阳性细胞的分布特点。结果:血清素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穴区的真皮和皮下组织,在真皮浅层接近表皮的部位呈扁平或不规则形,在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主要呈圆形和椭圆形而且集中分布在鬼笔环肽标记的血管样结构周围,在CGRP阳性神经纤维周围亦有大量分布。血清素阳性细胞以"内庭"穴区居多,"足三里"和"伏兔"穴区依次减少(P<0. 01)。结论:皮肤血清素阳性细胞是不同穴区局部组织中的重要细胞成分,而且依穴区所在部位的不同存在数量上的差异。提示针刺对血清素发挥调节作用的强弱可能与选取腧穴所在部位血清素阳性细胞的数量有关。
关键词:腧穴;血清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皮肤;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568
|
319
|
2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39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电针不同穴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卵泡发育及相关因素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徐鸽, 张安冬, 王茜, 刘建党, 冯戟玮, 陈跃来
2019, 44(10): 740-746. DOI: 10.13702/j.1000-0607.19004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卵泡发育、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相关受体表达及卵巢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抑制素B(INHB)水平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PCOS的可能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足三里组、关元组、三阴交组、综合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用来曲唑连续灌胃21 d诱导PCOS模型,足三里组、关元组、三阴交组分别选取"足三里""关元""三阴交"进行电针干预,综合组3穴同时进行电针干预,均干预14 d。干预结束后用HE染色法进行大鼠卵泡计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INHB、AMH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卵巢FSH受体(FSHR)和LH受体(LHR)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生长期卵泡数及血清LH、LH/FSH、AMH、INHB水平均明显升高(P<0. 05,P<0. 01),而FSH水平、早期卵泡中FSHR和LHR表达明显降低(P<0. 01,P<0. 05)。与模型组比较,三阴交、关元和综合组的生长期卵泡数明显下降(P<0. 05,P<0. 01),关元、足三里和综合组INHB水平明显下降(P<0. 01),4个电针组的LH、LH/FSH、AMH水平均明显下降(P<0. 01),而4个电针组的FSH均明显升高(P<0. 01),足三里组大鼠早期卵泡FSHR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 05),足三里组和关元组大鼠早期和晚期卵泡LHR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P<0. 01,P<0. 05)。结论:电针"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及电针3穴均可减少PCOS大鼠生长期的卵泡数量并调节大鼠性腺激素的表达水平。在上调血清FSH和下调LH/FSH比值、AMH、INHB及改善促性腺激素受体表达方面,电针"关元"和电针"足三里"的作用明显优于电针"三阴交";而在下调LH水平方面,电针"三阴交"的作用明显优于电针"关元";但3个穴位之间没有协同作用。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电针;卵泡发育;促性腺激素;受体
476
|
540
|
7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32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针刺镇痛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麻醉前预保温作用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梁汉生, 李奕楠, 冯艺
2019, 44(10): 747-751. DOI: 10.13702/j.1000-0607.190472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的麻醉前预保温作用。方法:80例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穴位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入麻醉准备间后,穴位组选取大椎和命门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30 min后停止刺激,转入术间开始麻醉;对照组只贴电极,不刺激。两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用双频谱指数控制麻醉深度。观察并记录入麻醉准备间前后、入手术间以及术中各时点的体温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血压、心率、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尿量、输液量、苏醒时间、苏醒期寒战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血压、心率、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尿量、总输液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出准备间和入手术间时,穴位组患者体温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穴位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 05)。穴位组患者苏醒期寒战发生率(3/40,7. 5%)较对照组(7/40,17. 5%)明显降低(P<0. 05)。结论:术前经皮电刺激大椎和命门有麻醉前预保温作用,可延缓术中体温下降的速度,能缩短苏醒时间,降低苏醒期寒战的发生率,但不能降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预保温;低体温;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麻醉
523
|
352
|
7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67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电针超前镇痛对分娩产妇应激反应及硬膜外镇痛疗效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李茂军, 未彬秀, 邓秋霞, 刘欣, 朱晓东, 张英
2019, 44(10): 752-756. DOI: 10.13702/j.1000-0607.180873
摘要:目的:观察产程潜伏期电针干预对产妇应激激素水平及对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4例阴道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组31例、假电针组36例和电针组37例。电针组于宫口开至1 cm时予电针刺激双侧合谷、三阴交直至活跃期开始(宫口开至3 cm时);假电针组仅轻刺不通电。各组均于宫口开至3 cm时行硬膜外阻滞及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记录电针刺激即刻、电针刺激1 h、电针刺激2 h、硬膜外阻滞即刻、硬膜外阻滞1 h、硬膜外阻滞2 h、宫口开全时各组产妇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及PCEA使用情况;于电针刺激1 h、电针刺激2 h、硬膜外阻滞即刻、宫口开全时采用ELISA法检测产妇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含量。结果:各组产妇电针刺激即刻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硬膜外阻滞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除电针刺激即刻外,其余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 05)。与电针刺激即刻比较,电针组各时点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 05),硬膜外阻滞组、假电针组硬膜外阻滞1 h、硬膜外阻滞2 h、宫口开全时VAS评分显著降低(P<0. 05)。与电针刺激1 h比较,各组电针刺激2 h、硬膜外阻滞即刻、宫口开全时血清ACTH、COR含量显著升高(P<0. 05),且随产程进展其含量逐渐增加。与硬膜外阻滞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电针刺激2 h、硬膜外阻滞即刻、宫口开全时血清ACTH、COR含量显著降低(P<0. 05)。与硬膜外阻滞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用量及PCEA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均显著降低(P<0. 05)。结论:潜伏期电针分娩镇痛可有效减轻阴道分娩产妇疼痛,抑制产妇应激反应,加强硬膜外阻滞分娩疗效,减少硬膜外分娩镇痛药物用量,两者联合使用可安全用于全产程镇痛。
关键词:潜伏期;电针;超前镇痛;硬膜外镇痛
594
|
218
|
3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59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消息
欢迎订阅2020年《针刺研究》杂志(月刊、《中国针灸》杂志(月刊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2019, 44(10)
摘要:两刊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国针灸》杂志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文期刊,全面报道国内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针灸》报道以临床为主,介绍临床有效治疗方法、专家经验、经络腧穴研究与机制探讨等,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技能培训、学术会议、医疗药品器械信息。《针刺研究》报道以基础研究为主,反映针灸机制探讨最新进
380
|
0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16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临床研究
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脾肾虚弱证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季宇宏, 吉媛红, 孙宝东
2019, 44(10): 757-761. DOI: 10.13702/j.1000-0607.190154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脾肾虚弱证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作用。方法:脾肾虚弱证痉挛型脑瘫患儿2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0例。两组均给予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针刺足三里、悬钟、三阴交、脾俞等穴,每次10 min,隔日治疗1次,3次/周,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精细运动能力量表(FMFM)评分、脑瘫患儿综合功能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患儿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流速度(Vs)以及血管阻力指数(RI)]。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儿GMFM(A、B、C、D、E区)评分、FMFM(A、B、C、D、E区)评分以及综合功能(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以及社会适应性)评分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P<0. 01),且观察组患儿GMFM(A、B、C区)评分、FMFM(B、C、D、E区)评分及综合功能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 01)。观察组总有效率(93/110,84. 55%)显著高于对照组(80/110,72. 73%,P<0. 05)。观察组患儿的Vm、Vs显著高于对照组,RI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1)。结论: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脾肾虚弱证痉挛型脑瘫,可明显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综合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调节患儿的脑血流动力有关。
关键词:针刺;脑瘫;脾肾虚弱证;脑血流动力学
522
|
333
|
4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53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PGLA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近期及远期疗效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幸冰峰, 洪敏, 周歆, 张凯娜, 刁胜朋, 吴洪鸿
2019, 44(10): 762-765. DOI: 10.13702/j.1000-0607.180805
摘要:目的:观察PGLA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SHS)近、远期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Ⅰ期SH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疗法,每日1次。治疗组采用PGLA穴位埋线配合康复训练疗法,埋线治疗每5 d进行1次。两组均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 33%(22/30)、56. 67%(17/30),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 33%(28/30)、86. 67%(26/3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VAS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Fugl-Meyer评分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 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PGLA穴位埋线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后Ⅰ期SHS近、远期疗效方面优于普通针刺法。
关键词:PGLA穴位埋线;脑卒中;Ⅰ期肩手综合征
533
|
360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89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文献研究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针刺治疗呃逆腧穴配伍规律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刘江, 韩玉静, 赵天易, 李宛蓉, 陈波, 郭义, 陈泽林
2019, 44(10): 766-771. DOI: 10.13702/j.1000-0607.180791
摘要:目的:本研究基于复杂网络分析针刺治疗呃逆不同处方中的腧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PubMed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选择合格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建立针刺治疗呃逆处方数据库,利用复杂网络分析研究针刺治疗呃逆的核心腧穴及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606篇文献,提取出634个针刺治疗呃逆的处方,单穴处方有133条(20. 98%),明显低于多穴处方(501条,79. 02%)。多穴处方中均存在主要配穴法,以远近配穴为主(326条);存在次要配穴法的处方有447条,以上下配穴为主(370条)。共涉及163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2 969次,其中,内关穴使用频次最高(400次,13. 47%),其次为足三里、中脘、太冲、膻中等穴。从腧穴归经来看,任脉腧穴应用频次最高(666次,22. 43%),其次为胃经、心包经、膀胱经以及肝经。特定穴共计67个,使用频次为2 555次,占总频次的86. 05%,其中以五输穴使用频次最高(875次,29. 47%),其次为络穴与八脉交会穴。复杂网络分析核心节点腧穴为足三里、内关、中脘、膻中、太冲。结论:针刺治疗呃逆的临床常用核心腧穴为足三里、内关、中脘、膻中太冲,常用四肢部与胸腹部的远近配穴法、上下配穴法,符合临床实际。
关键词:呃逆;针刺;腧穴配伍;复杂网络
456
|
756
|
2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43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综 述
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席瑾, 曹星星, 高友玲, 程洁, 夏有兵
2019, 44(10): 772-776. DOI: 10.13702/j.1000-0607.190023
摘要:本文整理了近15年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归纳分析针灸治疗该病的机制研究进展。以"针灸""子宫内膜异位症"和"acupuncture therapy""endometriosis"等为检索词检索2003年1月至2018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中的相关文献。最终筛选出针灸治疗EMS的临床研究论文41篇,动物实验研究论文18篇,并对其中涉及到作用机制的20篇研究(包括18篇动物实验研究和2篇临床试验)加以总结,从针灸对各种生长因子、酶、酶抑制剂等的影响来探讨针灸治疗EMS疼痛、抑制异位组织血管生成和侵袭黏附、调节免疫功能及调节内分泌的机制,并提出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及展望,以期为临床针灸治疗EMS提供证据。
关键词:针灸;子宫内膜异位症;机制研究;综述
645
|
1018
|
2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37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星形胶质细胞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针刺干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宁文华, 李礼, 郭扬, 张宝瑜, 赵梦雄, 王舒
2019, 44(10): 777-780. DOI: 10.13702/j.1000-0607.190158
摘要: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数量最丰富的细胞类型,作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靶标,受到广泛关注。多项研究证实,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与调控星形胶质细胞密切相关。针刺可以通过修复星形胶质细胞形态结构、调节能量代谢、抑制兴奋性毒性、抑制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再生等途径发挥脑保护作用。本文对星形胶质细胞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针刺干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针刺;缺血性脑卒中;星形胶质细胞;综述
588
|
830
|
6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83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