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9年第44卷第11期

      消息

    • 《针刺研究》稿约

      2019, 44(11)
      摘要:《针刺研究》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1.投稿内容:针灸理论、实验、临床等有关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的综述,有关的新闻、短评、会议信息等。2.来稿要求:(1)文稿要求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精练、层次清楚。论著、研究报道类一般不超过8000  
        
      318
      |
      3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71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机制探讨

    • 代妮, 黄思琴, 唐成林, 谭程方, 代攀, 曾婷婷, 朱正威, 杨之雪
      2019, 44(11): 781-786. DOI: 10.13702/j.1000-0607.19010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从抗炎及抗氧化方面探讨电针促进SCI小鼠功能修复的机制。方法: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钳夹法制备小鼠SCI模型。电针组于造模后3 h电针双侧"足三里""三阴交",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采用Basso Mouse Scale(BMS)评分评估小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HE染色法观察脊髓损伤区病理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脊髓中载脂蛋白E(ApoE)及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p-ERK1/2、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化酶-1(HO-1)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脊髓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程度。结果:造模后第7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BMS评分显著下降(P<0. 05);脊髓组织结构紊乱,炎性浸润严重,正常神经元大量减少;脊髓中ApoE、p-NF-κB、IL-1β、p-ERK1/2、Nrf2、HO-1的表达显著升高(P<0. 05);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 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的BMS评分显著升高(P<0. 05);脊髓组织结构较完整,炎性浸润较轻,正常神经元较多;脊髓中p-NF-κB、IL-1β的表达显著降低(P<0. 05),ApoE、p-ERK1/2、Nrf2、HO-1显著升高(P<0. 05);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 05)。结论:电针能够显著改善SCI小鼠的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增生,从而促进脊髓功能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中ApoE的表达,增强Nrf2/HO-1抗氧化途径和抑制NF-κB激活有关。  
      关键词:脊髓损伤;电针;后肢运动功能;载脂蛋白E;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化酶-1抗氧化途径;核转录因子-κB;星形胶质细胞   
      536
      |
      536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16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武鑫, 孙宁宁, 吕明惠, 苏少华, 王冬慧, 张松江, 高剑峰
      2019, 44(11): 787-792. DOI: 10.13702/j.1000-0607.190017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疗程电针干预对放射性脑损伤小鼠海马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探讨其改善放射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30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模型3组、电针1组、电针2组和电针3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他6组给予放射线照射(8 Gy)10 min制备放射性脑损伤模型,造模后3个电针组分别给予电针"百会""风府"和双侧"肾俞"1周、2周和3周。用新物体认知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认知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区5-溴脱氧尿嘧啶(BrdU)的阳性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海马区神经元核抗原(Neu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阳性表达。结果:与同时点对照组比较,各模型组小鼠在训练结束90 min和24 h时对新物体的探索时间均显著减少(P<0. 01);90 min时,模型3组小鼠的的认知指数显著下降(P<0. 05),24 h时,各模型组小鼠的认知指数均显著下降(P<0. 05);模型1组和模型2组小鼠海马区BrdU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下降(P<0. 01);各模型组小鼠BrdU/NeuN双标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减少(P<0. 05),模型1组和模型3组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表达显著降低(P<0. 05)。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各电针组在两个时间点对新物体的探索时间均明显增加(P<0. 05,P<0. 01);90 min时,电针3组的认知指数显著高于模型3组(P<0. 05),24 h时,电针2组和电针3组小鼠认知指数显著高于同时点模型组(P<0. 01);各电针组小鼠海马区BrdU阳性细胞、BrdU/NeuN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均比同时点模型组显著增加(P<0. 05,P<0. 01,P<0. 001)。结论:不同疗程电针干预均可改善放射线照射小鼠的认知功能,可能与其促进小鼠海马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关。  
      关键词:放射性脑损伤;电针;认知记忆;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海马   
      523
      |
      346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54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姚小强, 李兴兰, 杜小正, 王金海, 袁博, 张婷卓, 张枫帆, 乔翔, 王一心
      2019, 44(11): 793-798. DOI: 10.13702/j.1000-0607.180899
      摘要:目的:观察头穴透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纹状体区正五聚环蛋白3(PTX3)、白细胞介素(IL)-1β、闭锁小环蛋白-1(ZO-1)mRNA及咬合蛋白(Occludin)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头穴透刺维护血脑屏障完整性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IL-1受体拮抗剂(IL-1Ra)组、IL-1Ra+头针组,每组12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模型。IL-1Ra组在造模成功后1 h予腹腔注射IL-1Ra(0. 05 mg/kg),1次/d,共6 d。IL-1Ra+头针组在造模成功后1 h予腹腔注射IL-1Ra(0. 05 mg/kg),并予双侧顶颞前斜线快速捻转透刺治疗,1次/d,共6 d。干预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纹状体区PTX3、IL-1β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纹状体区ZO-1、Occludin mRNA的表达;伊文思蓝(EB)示踪法监测血脑屏障损伤程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纹状体区IL-1β和PTX3的表达、脑内EB含量明显增高(P<0. 05),纹状体区ZO-1、Occludin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 05)。与模型组比较,两个干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内EB含量明显降低(P<0. 05),纹状体区ZO-1、Occludin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 05);IL-1Ra组大鼠纹状体区PTX3表达明显降低(P<0. 05);IL-1Ra+头针组大鼠纹状体区IL-1β表达明显降低(P<0. 05),PTX3的表达明显升高(P<0. 05)。与IL-1Ra组比较,IL-1Ra+头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内EB含量均明显降低(P<0. 05),大鼠纹状体区IL-1β的表达明显降低(P<0. 05),PTX3的表达明显升高(P<0. 05),ZO-1、Occludin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 05)。结论:上调缺血后纹状体区PTX3的表达,促进ZO-1、Occludin mRNA的表达,减轻血脑屏障损伤程度,可能是头穴透刺改善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头穴透刺;急性缺血性中风;正五聚环蛋白3;白细胞介素-1β;闭锁小环蛋白-1;咬合蛋白;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   
      564
      |
      340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03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刘通, 于佳妮, 刘悦, 邝伟川, 陈欢, 王小寅, 文希, 江烨, 邱晓佳
      2019, 44(11): 799-804. DOI: 10.13702/j.1000-0607.180435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血清对饥饿条件下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抗原(Myod)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调控肌卫星细胞增殖及自噬的机制。方法:电针"委中"穴7 d后获取并制备不同浓度电针血清。分别以不同浓度(10%、20%、30%)的电针血清及10%胎牛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原代肌卫星细胞干预12 h及24 h,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不同时间点的增殖情况,确定促进细胞增殖的最佳血清浓度。以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原代肌卫星细胞12 h后,将细胞随机分为无血清组、10%胎牛血清组、最佳浓度电针血清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的血清。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血清干预12 h和24 h后原代肌卫星细胞中细胞增殖蛋白Myod及自噬蛋白Beclin 1的表达水平。结果:10%电针血清、20%电针血清、30%电针血清干预24 h后,肌卫星细胞增殖能力均优于10%胎牛血清(P<0. 01),但3个浓度电针血清之间的肌卫星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P>0. 05),故取10%电针血清作为最佳浓度。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血清干预12 h后,无血清组肌卫星细胞中Myod及Beclin 1表达水平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10%胎牛血清组、10%电针血清组Myod表达水平较干预前升高(P<0. 05)、Beclin 1表达水平较干预前降低(P<0. 05);与同时点无血清组比较,10%胎牛血清组、10%电针血清组Myod表达水平升高(P<0. 05)、Beclin 1表达水平降低(P<0. 01)。血清干预24 h后,无血清组Myod及Beclin 1表达水平较12 h时明显降低(P<0. 01),10%胎牛血清组、10%电针血清组Myod表达水平较12 h时升高(P<0. 05)、Beclin 1表达水平较12 h时降低(P<0. 05);与同时点无血清组比较,10%胎牛血清组、10%电针血清组Myod及Beclin 1表达水平均升高(P<0. 01,P<0. 05)。结论:饥饿条件下电针血清可改善肌卫星细胞的营养不良环境,抑制其凋亡趋势,促进肌卫星细胞增殖,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细胞的过度自噬实现的。  
      关键词:电针血清;原代肌卫星细胞;饥饿;自噬;成肌分化抗原;Beclin 1   
      528
      |
      264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36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马骏, 袁利, 王述菊, 雷俊, 汪瑶, 李亚楠, 余本璐
      2019, 44(11): 805-809. DOI: 10.13702/j.1000-0607.18060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风府""太冲"穴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D)大鼠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α-突触核蛋白(α-syn)、转录活化因子6(ATF6)和转录因子X盒结合蛋白1(XBP-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PD运动迟缓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2只。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备PD模型。电针组电针"风府"和双侧"太冲"穴,20 min/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采用敞箱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中脑黑质TH和α-syn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中脑黑质ATF6和XBP-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自主运动的总路程、平均速度、运动总时间显著降低,休息总时间显著升高,中脑黑质TH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降低,α-syn阳性表达水平显著升高,ATF6和XBP-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 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自主运动的总路程、平均速度、运动总时间显著升高,休息总时间显著降低,中脑黑质TH阳性表达水平显著升高,α-syn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降低,ATF6和XBP-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 01)。结论:电针能有效改善PD大鼠的运动迟缓,提高中脑黑质TH的阳性表达水平,该效应可能与电针降低中脑黑质异常聚集的α-syn,下调未折叠蛋白反应信号通路中ATF6、XBP-1的转录活性有关。  
      关键词:电针;帕金森病;内质网应激;转录活化因子6;转录因子X盒结合蛋白1   
      531
      |
      395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28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方晨晨, 徐倩倩, 沈洁, 李茜, 沈梅红
      2019, 44(11): 810-816. DOI: 10.13702/j.1000-0607.180576
      摘要:目的:探索针刺是否通过调节大鼠抗氧化应激状态及颗粒细胞凋亡来改善雷公藤多苷片所致的卵巢功能减退(DOR)。方法:将有正常动情周期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激素组、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灌胃(50 mg·kg(-1)·d(-1)·d(-1),连续14 d)制备DOR大鼠模型。激素组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干预,针刺组针刺双侧"肾俞"或"关元""中脘"(隔日轮流进行),连续14 d。第9天开始观察各组大鼠的动情周期;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卵巢指数;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卵巢形态;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蛋白Bax及Bcl-2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卵巢内Bax及Bcl-2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卵巢内成熟卵泡减少,闭锁卵泡增多,颗粒细胞形态多出现异常,动情周期紊乱比例升高(P<0. 01),卵巢湿重及卵巢指数明显降低(P<0. 01),血清E2含量显著降低(P<0. 01),FSH、LH、MDA含量明显升高(P<0. 05,P<0. 01),血清SOD含量明显降低(P<0. 01),卵巢组织Bax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 01),卵巢组织Bcl-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 05,P<0. 01)。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及针刺组卵巢内成熟卵泡增多,闭锁卵泡减少,颗粒细胞形态异常情况明显减少,动情周期紊乱比例显著下降(P<0. 01),卵巢湿重及卵巢指数显著升高(P<0. 01),血清E2含量升高(P<0. 05),FSH、LH、MDA含量降低(P<0. 01,P<0. 05),血清SOD含量明显升高(P<0. 05,P<0. 01),卵巢组织Bax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 01),卵巢组织Bcl-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 01)。与激素组比较,针刺组SOD含量显著升高(P<0. 01),Bax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 05,P<0. 01),Bcl-2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 01)。结论:针刺可以提高大鼠对抗卵巢氧化应激的能力,降低颗粒细胞的凋亡情况,从而减轻雷公藤多苷片所致的DOR损伤。Objective To explore whether manual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of"Shenshu "(BL23),"Guanyuan"(CV4),"Zhongwan"(CV12) can improve the ovarian function by resisting oxidant stress and reducing apoptosis of granulosa cells in rats with ovarian hypofunction.MethodsForty female SD rats with normal estrous cycl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blank control,model,hormone therapy and acupuncture groups(n=10 rats in each group). The ovarian hypofunc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gavage of Tripterygium Glycosides suspension(50 mg·kg(-1),连续14 d)制备DOR大鼠模型。激素组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干预,针刺组针刺双侧"肾俞"或"关元""中脘"(隔日轮流进行),连续14 d。第9天开始观察各组大鼠的动情周期;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卵巢指数;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卵巢形态;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蛋白Bax及Bcl-2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卵巢内Bax及Bcl-2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卵巢内成熟卵泡减少,闭锁卵泡增多,颗粒细胞形态多出现异常,动情周期紊乱比例升高(P<0. 01),卵巢湿重及卵巢指数明显降低(P<0. 01),血清E2含量显著降低(P<0. 01),FSH、LH、MDA含量明显升高(P<0. 05,P<0. 01),血清SOD含量明显降低(P<0. 01),卵巢组织Bax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 01),卵巢组织Bcl-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 05,P<0. 01)。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及针刺组卵巢内成熟卵泡增多,闭锁卵泡减少,颗粒细胞形态异常情况明显减少,动情周期紊乱比例显著下降(P<0. 01),卵巢湿重及卵巢指数显著升高(P<0. 01),血清E2含量升高(P<0. 05),FSH、LH、MDA含量降低(P<0. 01,P<0. 05),血清SOD含量明显升高(P<0. 05,P<0. 01),卵巢组织Bax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 01),卵巢组织Bcl-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 01)。与激素组比较,针刺组SOD含量显著升高(P<0. 01),Bax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 05,P<0. 01),Bcl-2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 01)。结论:针刺可以提高大鼠对抗卵巢氧化应激的能力,降低颗粒细胞的凋亡情况,从而减轻雷公藤多苷片所致的DOR损伤。  
      关键词:针刺;雷公藤;卵巢功能减退;氧化应激;细胞凋亡   
      533
      |
      713
      |
      1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81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金洵, 吕兴, 韦艳会, 朱世鹏, 陈欢
      2019, 44(11): 817-821. DOI: 10.13702/j.1000-0607.190220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间艾灸预处理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大鼠血清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艾灸预处理对卵巢储备功能保护效应的机制。方法: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1组、艾灸2组和艾灸3组,每组8只。用雷公藤混悬液灌胃复制DOR大鼠模型。艾灸各组予"肾俞""关元"麦粒灸治疗,每穴7壮,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艾灸1组于干预4周后造模,艾灸2组艾灸干预2周后造模同时再予艾灸干预2周,艾灸3组造模同时艾灸2周,造模结束后继续艾灸2周。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卵巢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雄激素(T)、脱氢表雄酮(DHEA)含量变化。结果:各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差异(P>0. 05)。模型组大鼠卵巢指数低于空白组(P<0. 05),艾灸2组和艾灸3组大鼠卵巢指数较模型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模型组大鼠血清AMH水平低于空白组(P<0. 05),艾灸2组和艾灸3组血清AMH水平较模型组升高(P<0. 05)。模型组大鼠血清FSH、E2、T、DHEA水平高于空白组(P<0. 05);各艾灸组血清FSH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 05),艾灸2组低于艾灸1组和艾灸3组(P<0. 05);艾灸2组和艾灸3组血清E2、T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 05),艾灸2组低于艾灸3组(P<0. 05);各艾灸组血清DHEA水平均较模型组降低(P<0. 05)。结论:艾灸预处理可改善DOR模型大鼠的卵巢储备功能,但艾灸介入时间不同,效应不同,疾病前配合疾病早期干预效应最佳,其次为疾病早期。单纯疾病前干预对卵巢储备能力的保护效应虽然不明显,但对DHEA却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艾灸预处理;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时效关系   
      505
      |
      531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14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电针和艾灸刺激左右“天枢”穴对大鼠胃内压的影响

      李雯, 陆梦江, 余芝, 韩旭, 何燕, 徐斌
      2019, 44(11): 822-825. DOI: 10.13702/j.1000-0607.190025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和艾灸左右"天枢"穴对大鼠胃内压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和温和灸组,每组10只。对电针组大鼠电针左右"天枢"穴2 min,对艾灸组大鼠艾灸左右"天枢"穴2 min,用水囊测压技术和多导电生理系统记录干预前1 min、干预2 min期间和干预后1 min大鼠胃窦部的胃内压。结果:与干预前比较,电针或艾灸左右"天枢"穴均可以抑制胃内压(P<0. 05)。干预0~30 s、30~60 s期间,电针"天枢"穴抑制胃内压的效应明显强于艾灸"天枢"穴(P<0. 05)。干预0~30 s、30~60 s期间,电针大鼠左侧"天枢"穴降低胃内压的效应强于电针大鼠右侧"天枢"穴(P<0. 05)。艾灸左、右"天枢"穴对胃内压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电针"天枢"穴调节胃内压的效应强于艾灸"天枢"穴,且电针左侧"天枢"穴可能存在侧向优势。  
      关键词:电针;艾灸;胃内压;天枢   
      495
      |
      373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0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临床研究

    • 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痛敏穴和热敏穴分布规律研究

      刘芸, 胡丹阳, 高玲, 龚萌, 童伯瑛, 林栋, 何玲玲, 陈采益
      2019, 44(11): 826-831. DOI: 10.13702/j.1000-0607.190116
      摘要:目的:观察痛敏穴、热敏穴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的分布规律,分析二者在肘膝关节以下手足阳明经、手太阴经上的分布与变应性鼻炎之间存在的关联。方法:征集在校大学生变应性鼻炎患者(30例)和健康人(30例)。参照反应点诊察方法探查变应性鼻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反应点,并按骨度分寸折算记录反应点;按照热敏灸操作方法探查反应点的热敏反应;利用手持式疼痛阈值测试仪器探查反应点的痛敏反应并测量机械痛阈值;比对痛敏穴与热敏穴出现频次及重合率。结果: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发现热敏穴10处,分别为孔最、尺泽、合谷、手三里、曲池、足三里、上巨虚、丰隆、下巨虚及肺经非穴反应点,其中孔最、手三里、上巨虚、丰隆及下巨虚出现热敏现象时间比健康人显著缩短(P<0. 01,P<0. 05)。出现的热敏化形式以传热、透热及局部感觉为主。与健康人比较,除下巨虚、尺泽外,变应性鼻炎患者上、下肢痛敏穴痛阈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 05)。变应性鼻炎患者痛敏穴与热敏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变应性鼻炎患者痛敏穴痛阈值总体上存在左侧上肢低、右侧下肢低的状态。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手足阳明经、手太阴经上的热敏穴与痛敏穴区重叠率高,且有一定规律可循;患者阳明经、手太阴经上下肢末端存在左右失衡现象,但尚需进一步验证其分布规律。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痛敏穴;热敏穴;分布规律;机械痛阈值   
      558
      |
      549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99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詹海兰, 汤清平, 唐曦, 阮丽华
      2019, 44(11): 832-834. DOI: 10.13702/j.1000-0607.180832
      摘要:目的:观察补气益血针刺处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麻木疼痛患者临床症状、神经功能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麻木疼痛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气益血针刺处方治疗,取膻中、气海及双侧脾俞、曲池、太溪、悬钟等穴,每次30 min,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 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 01)。两组治疗后TC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 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 01)。两组治疗后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P<0. 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 01)。结论:补气益血针刺处方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麻木疼痛;补气益血针刺处方;临床效果   
      449
      |
      45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9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麦吉么吾甲, 赵雨, 文谦, 杨扬, 吕建琴, 李宁
      2019, 44(11): 835-839. DOI: 10.13702/j.1000-0607.180769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电针次数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5次治疗组与10次治疗组,每组各30例。在电针处方相同的情况下,5次治疗组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5次;10次治疗组每日治疗1次,治疗5次后休息2 d,共治疗10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变化;记录两组5次治疗结束后持续治疗意愿及原因,随访两组治疗后12个月的颈椎病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颈椎VAS评分、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 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治疗后12个月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10次治疗组中21例(70%)的受试者在治疗5次后因疗效满意而表达出不希望继续治疗的意愿。结论:电针能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症状;相较于5次组,10次电针治疗可能影响患者参与临床治疗研究的依从性。  
      关键词:颈型颈椎病;电针疗法;边际效用;临床依从性   
      518
      |
      532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46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引气归元针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关天翔, 徐颖芬, 林松俊, 秦秀德, 李晋芳, 黄彬青, 虢周科
      2019, 44(11): 840-842. DOI: 10.13702/j.1000-0607.180330
      摘要:目的:观察引气归元针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每晚口服1~2片艾司唑仑,试验组予引气归元针法治疗,选择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百会等穴,每周3次,均持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指数(ISI)评分,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I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 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催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及PSQI总分明显降低(P<0. 05);两组I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 50%(37/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 74%(35/39),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引气归元针法改善睡眠效果与艾司唑仑相当,且具有避免催眠药物应用及改善日间功能的优势。  
      关键词:原发性失眠;引气归元针法;艾司唑仑   
      459
      |
      67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79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综述

    • 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及可能机制

      潘卫星
      2019, 44(11): 843-853. DOI: 10.13702/j.1000-0607.190260
      摘要:针刺对机体机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已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引起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兴趣。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即相同穴位相同刺激对系统功能亢进或低下状态均可产生纠正作用,是中国生物医学工作者多年来在不同实验研究中观察到的机能调节现象。此现象近年也被国际同行观察到。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多见于病理状态的事实提示,外周神经刺激产生的生物调节效应在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下的反应模式不尽相同,其即刻效应与长时效应的机制也不同。这不仅对针刺疗法及其疗效的理解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生物调控过程本身的认识有所启示。本文从针刺效应之靶系统固有特性、靶系统功能状态、穴位特性及刺激参数等4个方面总结了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基本特点和产生条件,并从外周纤维类型和中枢适应性调节两个关键环节分析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可能机制。不同类型的外周神经纤维刺激后可产生相反的调节效应,若针刺混合纤维,则可能在不同病理状态下显示不同方向的效应。针刺也可能通过激发中枢适应性控制机制调节各生理系统的负反馈功能而表现出双向调节效应。  
      关键词:针刺;双向调节;稳态;应变稳态;适应性调节   
      409
      |
      1559
      |
      1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75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井穴刺络放血治疗急性中枢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祝秋梅, 余楠楠, 刘宝虎, 郭义, 陈泽林, 唐慧玲, 李姗姗, 徐枝芳
      2019, 44(11): 854-857. DOI: 10.13702/j.1000-0607.180167
      摘要: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是中医传统的急救特色疗法。本文综述近30年此疗法在急性中枢神经损伤中的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发现其能有效改善中风、颅脑外伤及一氧化碳中毒等引起的意识障碍、神经功能缺损及脑水肿,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脑血流和组织供氧,修复血脑屏障,调节局部离子平衡等有关,今后应进一步开展设计严密的临床研究和系统深入的机制研究,以期更好地推广和指导临床应用。  
      关键词: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急性中枢神经损伤;临床疗效;作用机制   
      523
      |
      994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66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器具研制

    • 一种改良的新型大鼠经皮耳甲电刺激装置

      张悦, 李少源, 王俊英, 李亮, 荣培晶
      2019, 44(11): 858-859. DOI: 10.13702/j.1000-0607.190376
      摘要:介绍一种改良的用于大鼠经皮耳甲电刺激的新型实验装置,通过电刺激大鼠的耳甲区,以探究刺激耳甲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改良原有导线夹,使原有导线夹与铁片相连接,将吸附磁铁的铁片放置于待刺激耳甲区,另一块磁铁置于耳甲背侧的相应部位。改良后的导线夹既可牢固固定于大鼠耳甲区,又可解决导线夹长度不够、弹簧因反复夹持易松动等问题,此外还能避免原有导线夹的锯齿夹伤大鼠耳郭。  
      关键词:经皮电刺激;耳甲;大鼠实验装置   
      436
      |
      246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59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