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9年第44卷第4期

      机制探讨

    • 朱才丰, 张利达, 宋小鸽, 杨骏, 潘洪萍, 贺成功, 杨坤, 秦晓凤, 朱婉丽
      2019, 44(4): 235-241. DOI: 10.13702/j.1000-0607.180305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艾灸督脉对APPswe/PS1de9(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自噬功能和β-淀粉样蛋白(Aβ)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督脉改善AD小鼠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AD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西药Ⅰ组、西药Ⅱ组,同龄同背景C57BL/6J雄性小鼠作为正常组,每组10只。艾灸组小鼠隔附子饼灸"百会",温和灸"风府""大椎",每次20min,1次/d,治疗2周;西药Ⅰ组腹腔注射雷帕霉素,2mg·kg-1·d-1,治疗2周;西药Ⅱ组在艾灸治疗的同时腹腔注射3-甲基腺嘌呤,1.5mg·kg-1·d-1,治疗2周。各组小鼠分别于治疗前后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治疗结束后,用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大脑海马中自噬体的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皮层和海马区Aβ1-42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sequestosome-1(SQSTM1/p62)、磷酸化核糖体40S小亚基S6蛋白激酶(p-P70S6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较正常组延长(P<0.01);艾灸组和西药Ⅰ组与模型组比较,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海马区神经元出现变形、不规则或萎缩,核膜粗糙不完整、双层结构模糊,胞质内自噬泡减少;艾灸组神经元仍有部分不规则变形、萎缩,胞质内可见自噬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脑皮层和海马区Aβ1-42阳性细胞表达增多(P<0.01),并可见较多的老年斑;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西药Ⅰ组大脑皮层和海马区Aβ1-42阳性细胞表达减少(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区中LC3-Ⅰ、p62、p-P70S6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Ⅰ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西药Ⅰ组海马区中LC3-Ⅰ、p62、p-P70S6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Ⅰ明显升高(P<0.01)。结论:艾灸督脉改善AD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认知功能的作用,可能与上调细胞自噬水平,加速Aβ1-42清除,进而减少Aβ1-42沉积导致的神经细胞毒性损伤有关。  
      关键词: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小鼠;隔药饼灸;细胞自噬;β-淀粉样蛋白1-42;学习记忆能力   
      630
      |
      934
      |
      1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37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刘霜月, 张玉莲, 许潇莹, 艾双春
      2019, 44(4): 242-247. DOI: 10.13702/j.1000-0607.180553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是否通过影响Toll样受体2/核转录因子kappa B(TLR2/NF-κB)信号通路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抑制剂组,每组24只。参照Longa改良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电针组以电针刺激大鼠"水沟""内关""三阴交""委中"穴,每次30 min,1次/d,共28d;电针+抑制剂组以NF-κB抑制剂PDTC腹腔注射后(120mg/kg)再行电针刺激,1次/d,共28d。治疗第3、7、14、28天后,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中TLR2、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IRAK)、NF-κB mRNA的表达。结果:治疗后4个时间点,模型组、电针组及电针+抑制剂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在第3、7、28天时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5),电针+抑制剂组在治疗后4个时间点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在治疗后4个观察时间点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LR2mRNA表达在4个观察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5),IRAK mRNA表达在第3、7天时升高(P<0.05),NF-κB mRNA表达在第3、7、14天时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TLR2mRNA、NF-κB mRNA表达在第3、7、14天时明显下降(P<0.05),IRAK mRNA表达虽在第3天时下降(P<0.05),但在第14、28天时表达上升(P<0.05);电针+抑制剂组TLR2 mRNA、NF-κB mRNA表达在4个观察点均明显下调(P<0.05),IRAK mRNA表达在第3天时下降(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TLR2mRNA表达在第28天时下降(P<0.05),IRAK mRNA表达在第3、14、28天时明显下降(P<0.05),NF-κB mRNA表达在第3、7、14天时明显下降(P<0.05)。结论:电针刺激能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缺损症状,延迟IRAK表达高峰,其机制可能与电针抑制TLR2/NF-κB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关键词:电针;脑缺血再灌注损伤;TLR2/NF-κB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   
      570
      |
      507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89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李洋, 于慧娟, 张昌云, 谭奇纹, 崔华峰
      2019, 44(4): 248-252. DOI: 10.13702/j.1000-0607.180086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对细胞色素P450(CYP450)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夹脊组、内关组、阳陵泉组、曲池组,每组10只。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MIRI大鼠模型。各电针预处理组电针相应穴位,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针刺7d。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CYP450相关分子CYP1A1、CYP2B2、CYP2C11、CYP4A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缺血区心肌纤维肿胀、紊乱,可见局灶性坏死区,心肌间质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夹脊组和内关组均可见心肌纤维轻度肿胀,散见部分坏死,间质出血,与模型组比较,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透射电镜下可见模型组肌原纤维排列紊乱,线粒体结构模糊,肿胀、空泡化。夹脊组和内关组心肌纤维结构较清晰,线粒体数量和结构无明显异常。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CYP1A1、CYP2B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夹脊组、内关组、阳陵泉组心肌CYP1A1、CYP4A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夹脊组和内关组心肌CYP2B2、CYP2C1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与夹脊组比较,曲池组心肌CYP1A1、CYP4A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CYP2B2、CYP2C1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和"内关"穴预处理均能够上调CYP450表氧化酶蛋白表达水平,下调CYP450ω-羟化酶蛋白表达水平,起到心肌保护作用。  
      关键词:电针;预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色素P450   
      543
      |
      368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80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吴梦佳, 唐成林, 黄思琴, 赵丹丹, 罗翱, 张安宁, 安荟羽, 谭程方, 邱丽
      2019, 44(4): 253-257. DOI: 10.13702/j.1000-0607.171015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失神经肌萎缩大鼠腓肠肌中叉头蛋白转录因子3A(fork-head protein,FOXO3A)、肌萎缩F-box蛋白(muscle atrophy F-box,MAFbx)和成肌分化抗原(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antigen,Myod1)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延缓大鼠失神经肌萎缩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6只。采用钳夹坐骨神经法制备大鼠失神经腓肠肌萎缩模型。电针组选取大鼠术侧"足三里""环跳"穴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次10min,连续干预14d后取材。计算各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测定大鼠术侧腓肠肌纤维截面积和直径,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术侧腓肠肌中FOXO3A、MAFbx、Myod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术侧腓肠肌中FOXO3A、MAFbx及Myod1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肌纤维截面积和直径均显著下降(P<0.01),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腓肠肌中FOXO3A、MAFbx、Myod1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干预后FOXO3A、MAFbx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Myod1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FOXO3A、MAFbx的表达同时上调Myod1的表达,影响骨骼肌蛋白水解的速率和肌卫星细胞分化的水平,在延缓失神经肌萎缩的同时促进肌萎缩修复。  
      关键词:电针;腓肠肌萎缩;坐骨神经损伤;叉头蛋白转录因子3A;肌萎缩F-box;成肌分化抗原   
      511
      |
      326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12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丛心宇, 孔学礼, 张荣, 喻方宁, 姜代勋, 陈武
      2019, 44(4): 258-263. DOI: 10.13702/j.1000-0607.170909
      摘要:目的:观察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4(ADAMTS-4)的变化及电针效应,分析电针预防和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作用和机制。方法:48只成年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12)、模型组(n=18)和电针组(n=18)。使用椎间盘穿刺法建立椎间盘退变大鼠模型。电针组造模4周后开始进行电针干预,选取"膀胱俞""足三里""趾间"穴,2Hz连续波刺激,每次20min,每周电针6次,连续4周。分别于造模后第4、6、8周收集椎间盘组织与血清样本,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ADAMTS-4在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椎间盘组织ADAMTS-4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ADAMTS-4的含量。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的椎间盘组织中有少量ADAMTS-4表达,模型组各时间点椎间盘组织中ADAMTS-4的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2周时,电针组椎间盘组织中ADAMTS-4表达水平降低(P<0.05),血清ADAMTS-4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4周时,电针组椎间盘组织中ADAMTS-4表达水平、血清ADAMTS-4含量较治疗2周时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退变椎间盘组织中ADAMTS-4的表达升高,而电针可以降低椎间盘组织中ADAMTS-4的表达,进而减缓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发挥电针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作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变;电针;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4   
      439
      |
      209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06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吉毛先, 郭孟玮, 高誉珊, 蓝莹, 王珊, 王一凡, 覃颖, 张红林, 任晓暄
      2019, 44(4): 264-269. DOI: 10.13702/j.1000-0607.180764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天枢"和"大肠俞"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的肠道压力值和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效应差异及相关机制。方法:新生Wistar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天枢组和大肠俞组,每组10只。采用新生期母子分离、醋酸灌肠和结直肠扩张联合制备IBS模型。9周鼠龄时,天枢组和大肠俞组分别对双侧"天枢"和"大肠俞"进行电针干预,隔日1次,每次20min,共5次。通过改良的腹部回撤反射法评估肠道敏感性和动力,即记录肠道起始收缩波潜伏期、90s内收缩波个数、90s内收缩波峰峰值;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肌层M3受体及黏膜层5-羟色胺(HT)3A受体的阳性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肠道起始波潜伏期缩短,90s内收缩波个数增多,90s内收缩波峰峰值增大(P<0.01),M3和5-HT3A受体阳性表达增强(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天枢组和大肠俞组潜伏期延长、峰峰值变小(P<0.01),天枢组收缩波个数减少(P<0.01),天枢组和大肠俞组M3和5-HT3A受体阳性表达减少(P<0.01)。与天枢组相比,大肠俞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收缩波个数增多(P<0.05),M3和5-HT3A受体阳性表达增强(P<0.05,P<0.01)。结论:电针"天枢""大肠俞"穴均能调整IBS大鼠肠道动力和敏感性,且电针"天枢"穴的调节效应优于"大肠俞",其机制可能与调整结肠内M3受体和5-HT3A受体表达有关。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电针;结肠M3受体;5-羟色胺3A受体;肠道敏感性   
      563
      |
      686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51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黄琪, 陈瑞, 陈丽, 梁凤霞, 何文娟, 彭苗, 李伦
      2019, 44(4): 270-275. DOI: 10.13702/j.1000-0607.18019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肥胖大鼠下丘脑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促黑素皮质素(POMC)含量以及体质量、进食量、血糖、血脂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肥胖的中枢及外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假电针组,每组10只。予高脂饲料喂养复制肥胖大鼠模型。电针组取双侧"足三里""中脘""关元""丰隆"穴,假电针组取电针组所选穴位旁浅刺,隔日电针1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8周。观察大鼠体质量、进食量、血糖、血脂变化,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下丘脑中SIRT1、POMC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体质量、进食量、血脂、餐后血糖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下丘脑SIRT1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的体质量、进食量、血脂、血糖显著降低(P<0.01,P<0.05),且下丘脑SIRT1、POMC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电针可以调控肥胖大鼠体质量、进食量、血脂、血糖及下丘脑SIRT1、POMC的表达,且SIRT1、POMC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电针调控下丘脑抑食欲肽从而改善肥胖大鼠体质量及代谢可能与下丘脑SIRT1的表达相关。  
      关键词:电针;肥胖;下丘脑;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促黑素皮质素   
      511
      |
      382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87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钰, 侯珣瑞, 李丽红, 张元, 杨红, 梁欣, 卢雨微
      2019, 44(4): 276-281. DOI: 10.13702/j.1000-0607.180695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鼻黏膜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xp3)和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表达的影响,从Th17/Treg平衡角度探讨穴位注射治疗AR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穴位注射组、非经非穴组,每组8只。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法复制AR模型。穴位注射组每隔3d于"印堂"和双侧"迎香"注射地塞米松、转移因子和利多卡因混合液各0.1mL,共4次。非经非穴组同样方法于大鼠左右臀部"后海"与"环跳"连线中点和左(或右)前肢腋窝直下5cm处注射。采用叠加量化记分法进行行为学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鼻黏膜中Foxp3和RORγt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7的表达。结果:模型组症状评分高于正常组(P<0.05),穴位注射组症状评分低于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P<0.05),非经非穴组症状评分略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具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较正常组鼻黏膜Foxp3阳性细胞率降低(P<0.05),鼻黏膜RORγt阳性细胞率增高、血清IL-17表达升高(P<0.05),Foxp3/RORγt比值下降(P<0.05)。与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比较,穴位注射组鼻黏膜Foxp3阳性细胞率增高(P<0.05),鼻黏膜RORγt阳性细胞率、血清IL-17表达降低(P<0.05),Foxp3/RORγt比值升高(P<0.05)。大鼠鼻黏膜Foxp3表达与症状评分呈负相关(P<0.05),鼻黏膜RORγt表达和血清IL-17表达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P<0.05),鼻黏膜Foxp3/RORγt与症状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穴位注射可通过上调鼻黏膜Foxp3表达水平,下调鼻黏膜RORγt表达水平,纠正其失衡,并抑制IL-17产生,从而缓解鼻部炎性反应。  
      关键词:穴位注射;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叉头状转录因子p3;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白细胞介素-17   
      550
      |
      483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38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田紫煜, 李淑敏, 郭辉, 安荣荣, 苑文佳, 孟言, 白鹏, 王影
      2019, 44(4): 282-287. DOI: 10.13702/j.1000-0607.180440
      摘要:目的:观察眶内及眶外针刺对兔眼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组织Bax/Bcl-2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抗NAION细胞凋亡的机制,验证选择眶内腧穴治疗的必要性。方法:雌性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眶内针刺组、眶外针刺组、眶内+眶外针刺组,每组5只。以右眼为实验眼,光动力法制备兔眼NAION模型,选取模型组5只左眼为正常组。眶内针刺组腧穴选取"睛明""承泣""球后",眶外针刺组腧穴选取"攒竹""鱼腰""窍明",眶内+眶外针刺组腧穴即为以上两组之和。造模成功后次日,3个针刺组开始针刺干预,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d。通过TUNEL免疫荧光检测病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调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ax、Bcl-2及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视网膜神经节的细胞凋亡个数、Bax及Caspase-3阳性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P<0.05),Bax/Bcl-2值增高(P<0.01),Bcl-2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眶内针刺组细胞凋亡个数显著降低(P<0.01),Caspase-3阳性表达降低(P<0.05);眶外针刺组细胞凋亡个数、Bax/Bcl-2值均显著降低(P<0.01),Bcl-2阳性表达显著增加(P<0.01);眶内+眶外针刺组细胞凋亡个数、Bax/Bcl-2值及Caspase-3阳性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Bcl-2阳性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眶内针刺组比较,眶外针刺组及眶内+眶外针刺组Bcl-2阳性表达增高(P<0.05),Bax/Bcl-2值降低(P<0.05)。与眶外针刺组比较,眶内+眶外针刺组Caspase-3阳性表达降低(P<0.05)。结论:针刺对NAION组织Bax及Caspase-3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Bcl-2表达有促进作用,以眶内+眶外针刺为优。  
      关键词: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针刺;凋亡;视网膜神经节;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Bax/Bcl-2   
      621
      |
      414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29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艾灸促进皮肤外伤愈合及对局部组织的修复作用

      阚宇, 张晓宁, 于清泉, 何伟, 王晓宇, 万红叶, 宿杨帅, 胡玲, 张知云, 陈李圳, 景向红
      2019, 44(4): 288-292. DOI: 10.13702/j.1000-0607.190066
      摘要:目的:探讨艾灸促进创面愈合疗效及其对创伤不同阶段局部组织形态的修复作用。方法:2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14只。采用直径8mm的取皮器从大鼠背部正中线肩胛下角2cm处钻取全层皮肤制备大鼠外伤模型。造模后即刻予艾灸干预,每日1次,每次25min,持续6d。观察并拍照记录创面的愈合情况,造模后第2天和第7天采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创伤局部组织形态学变化和胶原纤维生长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干预2次后大鼠创口面积就显著减小(P<0.01,P<0.05),随着干预次数增加艾灸组愈合面积显著增加(P<0.01),艾灸组大鼠创伤局部组织中炎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1),新生胶原纤维显著增多(P<0.05);艾灸6次后,艾灸组较模型组创伤局部组织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纤维量明显增加,细胞和胶原纤维排列更加紧密,新生血管数量较多,受损部位的皮肤结痂较厚。结论:艾灸可以明显促进创伤局部胶原纤维生长和细胞增殖,促进外伤模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  
      关键词:创面愈合;艾灸;炎性细胞;胶原纤维   
      555
      |
      611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17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消息

    • “针灸治疗脑病新技术新进展”征文

      2019, 44(4)
      摘要:为加强国内外针灸与脑科学及临床脑病专家同行的学术交流,中国针灸学会脑科学产学研创新联盟、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针灸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学科与学术工作委员会及《针刺研究》编辑部将在"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召开之际联合承办"针灸治疗脑病新技术新进展"分会场。会议将邀请多位国内外针灸、脑科学、脑病、医学影像、神经、精神、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做主题报告,围绕"针灸-外周神经-脑中枢-疾病"的理论与实践进  
        
      470
      |
      4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58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杂志投稿指南

      2019, 44(4)
      摘要:《针刺研究》杂志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以"基础实验研究为主,兼顾临床研究与报道"为特色,主要报道针灸临床和实验研究新成就,宣传与鼓励广泛利用现代科技方法与技术,研究与发展针灸医学,是我国唯一集中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的刊物。1.栏目设置主要包括机制探讨、临床研究、针刺麻醉、文献研究、综述、思路与方法等。  
        
      328
      |
      9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55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稿约

      2019, 44(4)
      摘要:《针刺研究》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1.投稿内容:针灸理论、实验、临床等有关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的综述,有关的新闻、短评、会议信息等。2.来稿要求:(1)文稿要求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精练、层次清楚。论著、研究报道类一般不超过8 000字(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和中英文摘要);综述类文稿宜在6 000字左右;短篇报道、新技术、新方法限2 000字以内。  
        
      360
      |
      4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55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浅针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气郁质原发性失眠的疗效观察

      何琪, 杨原芳, 吴成林
      2019, 44(4): 293-296. DOI: 10.13702/j.1000-0607.170614
      摘要:目的:探讨浅针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气郁质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气郁质原发性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普唑仑片口服,治疗组给予浅针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随访记录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气郁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期治疗组总有效率(8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53.3%,16/3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在随访期PSQI评分、SD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气郁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针联合耳穴压豆显著改善气郁质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抑郁症状及病理体质,且远期疗效稳定持久。  
      关键词:原发性失眠;气郁质;浅针;耳穴压豆;临床疗效   
      541
      |
      95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09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透灸配合针刺治疗肩凝症的临床对照观察

      高崚, 李潇, 王栋斌, 杜美璐, 谢瑾, 高希言
      2019, 44(4): 297-301. DOI: 10.13702/j.1000-0607.170817
      摘要:目的:比较透灸配合针刺与单纯针刺治疗肩凝症的临床疗效,分析透灸配合针刺对肩凝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肩凝症患者随机分为透灸针刺组与单纯针刺组,每组30例。穴取肩髃、肩贞、肩髎、阳陵泉、条口透承山、阿是穴,透灸针刺组用透灸配合针刺治疗,单纯针刺组仅用针刺治疗,每次40~50min,每天1次,每周5次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总积分及各项积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onstant-Murley各项积分(日常功能活动、关节活动度、疼痛积分、肌力)、Constant-Murley总积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透灸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针刺组(P<0.05);透灸针刺组VAS评分低于单纯针刺组(P<0.05),Constant-Murley总积分以及日常功能活动、关节活动度、疼痛积分高于单纯针刺组(P<0.05)。结论:透灸配合针刺治疗肩凝症的综合疗效优于单纯针刺,透灸针刺组通过改善肩凝症患者日常功能活动、关节活动度,减轻患者疼痛而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透灸配合针刺;单纯针刺;肩凝症;临床试验   
      466
      |
      397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05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心肌缺血损伤与炎性反应及针刺的抗炎作用

      袁璟, 王军蒙, 蔡云, 卢圣锋, 朱冰梅
      2019, 44(4): 302-306. DOI: 10.13702/j.1000-0607.180204
      摘要:心肌缺血(MI)损伤后诱发的炎性反应主要分为炎性反应期、纤维增殖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适度的炎性反应可有效清除坏死心肌细胞碎片,是MI损伤病理进程中的必要阶段,但过度的炎性反应则会加剧MI后的损伤,及时控制损伤后的炎性反应已成为抗MI损伤研究的热点。针刺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应,也具有良好的抗炎效应,能从调控炎性因子、炎性反应通路及胆碱能抗炎通路等方面介导炎性反应调控。因此,从抗炎角度开展针刺促心肌保护研究具有可行性,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针刺;心肌缺血;心肌保护;炎性反应   
      567
      |
      610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01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感灸感及其感传机制的研究进展

      和蕊, 赵百孝
      2019, 44(4): 307-311. DOI: 10.13702/j.1000-0607.180043
      摘要:古代文献中均有关于针感和灸感的记载,主要提出了气至的概念,分析了气至与治疗效应的相关性,针感与灸感的产生是针灸气至病所的标志之一。笔者查阅近十年关于针感、灸感及其感传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针感和灸感的表现形式、解剖生理结构、针感及其感传的神经体液机制和灸感及其感传的神经体液机制。  
      关键词:针法;灸法;针感;灸感;感传   
      527
      |
      1161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94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