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最新刊期
2019年第44卷第5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机制探讨
电针对大鼠缺血心肌组织中炎性物质和交感神经活性物质表达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卢圣锋, 袁璟, 丁亚娟, 于美玲, 傅淑平, 洪浩, 蔡云, 朱冰梅
2019, 44(5): 313-318. DOI: 10.13702/j.1000-0607.18021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缺血心肌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8、IL-10和酪氨酸羟化酶(TH)、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促心肌保护与抗炎及调控交感神经重塑的相关性。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9只)、假手术电针组(9只)、模型组(15只)、电针组(15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心肌缺血(MI)模型。假手术电针组和电针组电针双侧"内关"穴,每次30min,每日1次,治疗4d。采用TTC染色检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和炎性浸润,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IL-8、IL-10、TH、β3AR、eNOS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梗死明显、心肌纤维形态紊乱,并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组织中IL-8、TH、β3AR、eNOS表达增加(P<0.01),IL-10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减小(P<0.01)、心肌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心肌纤维形态明显改善,心肌组织中IL-10表达上升(P<0.05),IL-8、TH、β3AR表达下降(P<0.01),eNOS表达上升(P<0.05)。结论:电针可能通过调控炎性反应和交感神经重塑,减小心肌梗死面积,产生心肌保护效应。
关键词:电针;心肌缺血损伤;炎性物质;交感神经重塑
594
|
599
|
11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70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刺“肾俞”“太溪”穴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尿酸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刘旭峰, 陈虹屹, 王菁, 云素, 何晓茜, 唐雪青, 睢明河
2019, 44(5): 319-323. DOI: 10.13702/j.1000-0607.180554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针刺"肾俞""太溪"穴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尿酸和肾脏相关尿酸转运蛋白的调控作用,探讨其降尿酸机制。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剔除死亡大鼠后,最终纳入统计的大鼠为空白组、肝俞组和肾俞组各6只,模型组7只。采用氧嗪酸钾灌胃制备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肝俞组和肾俞组分别给予针刺"肝俞""太冲"穴和"肾俞""太溪"穴,每日1次,20min/次,连续针刺6次后休息1d,持续3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尿酸(SUA)、肌酐(SCr)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大鼠肾脏尿酸盐阴离子转运体1(URAT1)和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OAT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UA含量显著升高(P<0.01),肾脏URAT1表达显著升高(P<0.01),OAT1表达显著下降(P<0.01);镜下观察肾脏切片显示,肾小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细胞空化严重。与模型组比较,肝俞组和肾俞组SU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P<0.01),URAT1表达下降(P<0.05,P<0.01),肾俞组OAT1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肝俞组比较,肾俞组URAT1表达显著下降(P<0.01),OAT1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肝俞组和肾俞组肾小管扩张程度减轻,细胞空化现象减少,而肾俞组较肝俞组肾脏损伤程度更轻。结论:针刺"肾俞""太溪"穴可显著降低大鼠SUA含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肾脏URAT1表达而减少了尿酸重吸收,增加了肾脏OAT1表达有关。
关键词:针刺;肾俞穴;太溪穴;高尿酸血症;血清尿酸;肾脏尿酸盐阴离子转运体1
547
|
538
|
4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18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灸对海洛因复吸大鼠脑突触超微结构和突触骨架蛋白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张荣军, 侯哓蓉, 蔡兴慧, 宋小鸽, 吴生兵, 赵梦杰
2019, 44(5): 324-328. DOI: 10.13702/j.1000-0607.180437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对海洛因复吸大鼠脑前额叶皮层突触超微结构以及突触骨架蛋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针灸组,每组8只。递增量肌肉注射海洛因8d(染毒),正常饲养5d(脱毒),染毒—脱毒3个循环形成海洛因复吸模型。针灸组在染毒期处理与模型组相同,在脱毒期给予针灸治疗,毫针斜刺"百会"穴1~2mm,留针30min,同时艾灸双侧"肾俞"穴30min。正常组染毒期注射0.9%的氯化钠溶液,脱毒期常规饲养。于实验第39天取材并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前额叶皮层突触骨架蛋白的表达,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脑突触超微结构。结果: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层脑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MAP)-2、Tau较正常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细胞骨架活性调节蛋白(Arc)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灸组前额叶皮层脑组织中MAP-2、Tau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Arc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灸组大鼠电镜下突触的超微结构有明显的修复趋势。结论:针灸可改善海洛因复吸大鼠脑前额叶皮层突触超微结构,调节突触骨架蛋白的表达,对海洛因复吸大鼠脑组织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针灸干预;海洛因成瘾;突触超微结构;突触骨架蛋白
604
|
288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52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miR-664-3p在电针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中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潘晓华, 萨喆燕, 黄倩茹, 万隆, 许金森, 朱小香
2019, 44(5): 329-334. DOI: 10.13702/j.1000-0607.180117
摘要:目的:探讨miR-664-3p在电针改善局灶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中的作用途径,为miR-664-3p及其靶基因调控学习记忆能力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CAO组和电针组,每组9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电针组电针"百会""神庭"穴,每天1次,每次20min,持续7d。各组在造模后第3~7天采用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水迷宫检测结束后,取海马组织,采用高通量下一代测序,同时测量mRNA和miRNA表达谱,mRNA和miRNA表达联合分析确定miR-664-3p相应的mRNA靶基因,对其靶基因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结果:MCAO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和电针组延长(P<0.01),平均穿越平台次数少于假手术组和电针组(P<0.05)。与假手术组、电针组比较,MCAO组大鼠海马组织miR-664-3p表达量明显上调,差异倍数大于2。miR-664-3p靶基因的GO分析发现,分子功能部分显著富集于细胞转运活性、离子结合、跨膜转运蛋白活性功能上。在生物过程部分,显著富集于运输、细胞信号转导、定位等功能类别。KEGG分析结果显示miR-664-3p靶基因主要富集于Hippo信号通路、MAPK信号转导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结论:在电针"百会""神庭"穴改善MCAO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过程中,miR-664-3p与细胞的质膜跨膜运输、细胞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细胞通讯等功能密切相关,可能是重要分子生物学标签,在电针对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中具有潜在的价值。
关键词:电针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iR-664-3p;学习记忆
602
|
259
|
2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81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巨刺“足三里”和“阿是穴”对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大鼠的修复作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张安宁, 熊明峰, 黄思琴, 唐成林, 赵丹丹, 罗翱, 谭程方, 邱丽, 代妮, 于芒
2019, 44(5): 335-340. DOI: 10.13702/j.1000-0607.170903
摘要:目的:观察巨刺"足三里"和"阿是穴"对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大鼠的修复作用,探讨巨刺治疗骨骼肌损伤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24只、巨刺组24只,模型组与巨刺组再随机分为3、5、7、14d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采用自制打击装置建立骨骼肌钝挫伤大鼠模型。巨刺组选取健侧"足三里"以及与患侧"阿是穴"相对应的健侧部位进行电针治疗,15min/次,1次/d,分别治疗3、5、7、14d。HE染色观察损伤后7、14d各组大鼠腓肠肌的形态结构及新生肌细胞横截面积;免疫荧光检测损伤后7d各组腓肠肌结蛋白(desmin)阳性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损伤后3、5d腓肠肌肌细胞生成素(myoG)和7、14d腓肠肌快肌型骨骼肌肌球蛋白重链(Fast MyHC)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正常组大鼠腓肠肌横截面的肌细胞大小均匀,排列规则,核位于细胞边缘。损伤后7d,模型组新生肌细胞较少、排列紊乱、大小不一,间质中可见胶原纤维;巨刺组新生肌细胞增多、排列较整齐、大小均一,新生肌细胞面积显著大于模型组(P<0.05)。损伤后14d,模型组仍可见排列紊乱且大小不一的新生肌细胞,间质中仍可见胶原纤维;巨刺组可见大量排列整齐且大小均一的趋于成熟的新生肌细胞,新生肌细胞面积显著大于模型组(P<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正常组中,desmin表达于肌细胞膜上。损伤后7d,模型组desmin多数表达于新生肌细胞胞质内,阳性表达的细胞小且排列紊乱、大小不一,模型组desmin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巨刺组desmin多数表达于新生肌细胞膜上,接近正常组肌细胞状态,且新生肌细胞大小均一、排列整齐,巨刺组desmin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损伤后3、5d,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腓肠肌myoG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巨刺组腓肠肌myoG表达量明显升高(P<0.001)。损伤后7、14d,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腓肠肌Fast MyHC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巨刺组腓肠肌Fast MyHC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巨刺"足三里"和"阿是穴"可能通过正向调控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大鼠腓肠肌myoG和Fast MyHC的表达,促进损伤骨骼肌的修复。
关键词:急性骨骼肌钝挫伤;电针;巨刺;结蛋白;肌细胞生成素;快肌型骨骼肌肌球蛋白重链
544
|
334
|
5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40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细胞外基质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陈玉佩, 刘通, 许玥, 陈洁, 王淑艳, 张莉, 霍则军
2019, 44(5): 341-346. DOI: 10.13702/j.1000-0607.180593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大鼠多裂肌损伤后细胞外基质(ECM)组成成分中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成肌分化因子(MyoD)、配对盒基因(Pax7)表达的影响,揭示电针"委中"穴促进腰多裂肌损伤修复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0.5%的布比卡因肌肉注射建立多裂肌损伤动物模型。电针组选取"委中"穴进行电针治疗,频率2Hz/100Hz,电流强度1~2mA,20min/次,1次/d,持续3d。造模后第4天收集损伤多裂肌,观察损伤多裂肌HE、Masson染色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观察CollagenⅠ、MMP2、MyoD、Pax7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多裂肌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电针组可见新生幼稚肌纤维。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ollagenⅠ、MMP2、MyoD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Pax7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CollagenⅠ蛋白表达降低(P<0.01),MMP2、MyoD、Pax7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结论:电针"委中"穴通过良性调节ECM中CollagenⅠ、MMP2的蛋白表达,减轻骨骼肌纤维化程度,促进多裂肌损伤后早期的再生修复。
关键词:腰多裂肌;委中;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Ⅰ;基质金属蛋白酶2
597
|
306
|
6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86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艾灸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血清及脑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李婧婷, 关翰宇, 马佳佳, 付晨露, 邵一轩, 王旒靖, 薛婷, 吴颖琦, 马惠芳
2019, 44(5): 347-351. DOI: 10.13702/j.1000-0607.180801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对应激性胃溃疡(SGU)大鼠血清及脑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SGU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艾灸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每组7只。采用束缚-浸水应激法制备SGU模型。艾灸治疗组灸"中脘"穴、双侧"足三里"穴,每次20min,1次/d,共5d;西药治疗组选用奥美拉唑肠溶片,按0.2mg·kg-1·d-1灌胃给药,共5d。用Guth法测定胃黏膜损伤程度,HE染色观察胃黏膜的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下丘脑中CRH,血清、垂体中ACTH的含量。结果:造模后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HE染色示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明显,血清及下丘脑CRH、血清及垂体ACTH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艾灸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均降低(P<0.01,P<0.05),光镜下胃黏膜病变程度减轻,血清及下丘脑CRH、血清及垂体ACTH含量降低(P<0.01,P<0.05)。结论:艾灸可有效逆转SGU引发的胃黏膜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及脑组织中CRH、ACTH的含量,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关。
关键词:艾灸;应激性胃溃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570
|
547
|
5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74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艾灸干预促进创伤大鼠伤口愈合的机制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阚宇, 张晓宁, 于清泉, 何伟, 王晓宇, 万红叶, 宿杨帅, 景向红
2019, 44(5): 352-357. DOI: 10.13702/j.1000-0607.190121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参与创伤愈合炎性反应阶段的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39只)和艾灸组(39只)。采用直径8mm的取皮器从大鼠背部正中线肩胛下角2cm处钻取全层皮肤制备皮肤创伤模型。造模后即刻至造模后第5天每天给予创伤局部25min的艾灸干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模型组和艾灸组大鼠创伤局部组织血管重建情况。造模后第1、2、3、5天采用液态芯片法检测创伤模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6、IL-4、IL-10、IL-1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第1天艾灸组大鼠血清中IL-1α和IL-6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第1、2天艾灸组血清中IL-1β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第3天艾灸组血清中IL-1α和IL-6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艾灸组大鼠前3dMIP-1α的含量均升高,且在造模后第2天明显升高(P<0.05)。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1天IL-4、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造模后第3天显著降低(P<0.05)。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1、2天血清中VEGF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5天创伤组织中VEGF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第5天创伤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增加。结论:艾灸通过调控促炎细胞因子促进创伤炎性反应的同时,也调控了抗炎细胞因子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促进并提前结束创伤愈合的炎性阶段,使创伤愈合提前进入增殖修复期,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关键词:皮肤创伤;艾灸干预;促炎因子;抗炎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586
|
547
|
1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20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针刺与艾灸引气归元穴组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张婉容, 郭华, 谭少华, 闵瑜, 杨程
2019, 44(5): 358-362. DOI: 10.13702/j.1000-0607.180320
摘要:目的:以引气归元穴组为主穴,观察针刺与艾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PMI)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PMI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和艾灸组30例,治疗过程中针刺组剔除1例、艾灸组剔除2例。针刺组采用针刺引气归元穴组治疗,艾灸组采用麦粒灸引气归元穴组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价PMI患者睡眠质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和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且艾灸组总评分、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催眠药物因子成分的评分较针刺组降低更明显(P<0.05)。艾灸组总有效率为89.29%(25/28),明显高于针刺组的75.86%(22/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FSH和LH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E2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且艾灸组FSH和E2的改善水平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与艾灸均可改善PMI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清激素水平,且艾灸优于针刺。
关键词:围绝经期失眠症;针刺;艾灸;随机对照试验
601
|
1068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60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梅花针叩刺联合艾灸治疗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张京兰, 杨晶, 王翠, 潘微, 王非
2019, 44(5): 363-366. DOI: 10.13702/j.1000-0607.180155
摘要:目的:观察梅花针叩刺联合艾灸治疗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PSN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PSN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循经叩刺联合艾灸任脉+间歇导尿治疗,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者先俯卧位,取软柄梅花针叩刺足太阳膀胱经之肾俞、气海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会阳、八髎等穴位,左右膀胱经交替叩刺。梅花针治疗完毕后,患者转为平卧位,暴露剑突至耻骨联合之间的皮肤,艾灸任脉的神阙、关元、气海、中极等穴位,每处灸3~5min,每天1次,每周5次。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肉锻炼+间歇导尿治疗,每天3次,每周7次。两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残余尿量、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排尿量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有好转、症状积分减少,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均减少,排尿量均增加,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梅花针叩刺联合艾灸治疗PSNB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便于基层推广。
关键词:梅花针;艾灸治疗;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试验
533
|
466
|
2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06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毫火针牵拉滞针术治疗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刘姝, 池响峰, 邝伟川, 喻良文
2019, 44(5): 367-372. DOI: 10.13702/j.1000-0607.180725
摘要:目的:比较毫火针牵拉滞针术与常规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效果,为其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取患侧太冲、解溪、丘墟、悬钟、下巨虚、丰隆、上巨虚、足三里、犊鼻、承山及阿是穴,平补平泻,留针30min,1次/d,每周6次,共治疗4周。治疗组采用毫火针牵拉滞针术的治疗手法,取穴、治疗时间及疗程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改良Lovett肌力测定法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Holden步行评定量表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足下垂改善情况评估(参照Garceau标准),并评价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Lovett肌力测定、改良的Barthel指数、Holden步行评定量表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足下垂改善情况的优良率为86.67%(26/30),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牵拉滞针术和常规针刺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均有效,毫火针牵拉滞针术的临床疗效更佳。
关键词:毫火针;牵拉滞针术;常规针刺;脑卒中;足下垂
679
|
488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49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经络与腧穴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力敏腧穴分布的临床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曹乾安, 付勇, 熊俊, 张瑶, 冯年春, 李琳慧, 龚红斌, 章海凤, 朱兵
2019, 44(5): 373-376. DOI: 10.13702/j.1000-0607.180256
摘要:目的:比较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患者与健康受试者体表部位的力敏腧穴分布差异,分析CNAG患者力敏腧穴分布规律。方法:对60例CNAG患者和60例健康受试者进行力敏腧穴探查,将探查的力敏腧穴标注到人体神经皮节图上,对力敏腧穴进行计数统计,比较力敏腧穴分布与经脉、神经节段的位置关系。结果:(1)CNAG患者力敏腧穴探查出现率为86.7%,健康受试者力敏腧穴探查出现率为15.0%,CNAG患者力敏腧穴出现率明显高于健康受试者(P<0.01)。(2)CNAG患者力敏腧穴频次居前3位的经络为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力敏腧穴在血海、中脘、中庭穴区出现率较高。(3)CNAG患者力敏腧穴多在胸(T)7—T10、腰(L)3—L5分布。结论:力敏腧穴与机体状态密切相关,疾病状态下力敏腧穴分布与相关经脉、神经节段位置密切相关。
关键词: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力敏腧穴;分布规律;临床研究
539
|
761
|
8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689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文献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眼针疗法临床应用特点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李天玉, 邢海娇, 徐媛媛, 石晶, 王建岭, 孙彦辉, 李晓峰, 徐晶, 张选平, 张莘, 贾春生
2019, 44(5): 377-382. DOI: 10.13702/j.1000-0607.180495
摘要:目的:挖掘眼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特点,探讨眼针疗法的优势病种及应用规律。方法:以"眼针"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0年至2017年的眼针临床应用相关文献及《中华眼针》《眼针实践录》和《彭静山眼针疗法研究》的眼针医案。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数据提取、统计分析。总结眼针疗法的优势病种、针刺方法、行针手法、选穴原则、疗效。结果:眼针疗法临床应用广泛,所收集178篇期刊文献共涉及7个疾病科属42种疾病,以内科疾病应用频次最多(19种),其次是头面躯体痛证(7种)。眼科治疗各科疾病疗效显著,有效率均在91%以上;在纳入的期刊文献中,循经取穴使用146次,看眼取穴使用14次,病位取穴使用153次;进针方法以眶外横刺法为主(81篇),留针时长以15~30min较多,多采用刮动针柄法行针(34篇),总治疗频次以11~20次居多。医案部分涉及疾病53种,内科病种最多(37种),以中风后遗症(34次)和面瘫(11次)最为多见;取穴原则以看眼取穴为主(129篇),进针方法多采用眶外横刺法(102篇),留针时长不一;痊愈率均在90%以上,其余为显效。结论:眼针疗法治疗的疾病广泛且效果显著,特别是对内科中风后遗症和各种急慢性痛证的应用优势突出。
关键词:眼针;数据挖掘;文献研究;临床疗效;应用特点
545
|
937
|
9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24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近5年电针预处理及电针治疗脑缺血大鼠的机制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姚书琦, 易玮, 刘荣, 许能贵
2019, 44(5): 383-387. DOI: 10.13702/j.1000-0607.180260
摘要:对近5年电针干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发现电针干预MCAO大鼠主要从电针预处理和电针治疗两方面进行研究,电针预处理主要通过减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调控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抑制炎性级联反应、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等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电针治疗主要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增加血氧供应、促进神经干细胞再生增殖与分化、抑制炎性级联反应、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等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涉及的机制复杂多样,并不能明确具体单一因素的作用,电针作用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的叠加效应。
关键词:电针预处理;常规电针干预;脑缺血;机制;综述
634
|
1166
|
7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20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刺对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卢冠文, 张艳利, 王天红, 谷有全, 雷军强, 崔毛毛, 潘晓华, 马晚俊, 郭顺林
2019, 44(5): 388-391. DOI: 10.13702/j.1000-0607.180430
摘要:针刺疗法广泛应用于中枢缺血性疾病的不同临床治疗时期并取得良好疗效。近年来,大量研究致力于探讨针刺促使脑功能改善的病理生理机制,发现针刺能通过调节中枢血流量、流速,降低血液黏稠度等改善脑血流微循环,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基底前脑胆碱能血管舒张系统及血管舒缩物质的水平、抑制炎性反应、调控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中枢缺血性损伤有关。本文对以上研究内容作一综述。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脑缺血;针刺;病理生理机制
515
|
470
|
2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660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消息
“针灸治疗脑病新技术新进展”征文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2019, 44(5)
摘要:为加强国内外针灸与脑科学及临床脑病专家同行的学术交流,中国针灸学会脑科学产学研创新联盟、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针灸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学科与学术工作委员会及《针刺研究》编辑部将在"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召开之际联合承办"针灸治疗脑病新技术新进展"分会场。会议将邀请多位国内外针灸、脑科学、脑病、医学影
411
|
32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656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